[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言过其行(法众)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65

言过其行

法众

  曾在蔡志忠居士的《禅说》中看到这样一组漫画,内容大概是:有位富有的老太经常到庙里烧香拜佛,每次在佛前顶礼时都说:“我年纪已经一大把了,您要什么时候来接我都行,南无阿弥陀佛!”

  这天,老太太又来了,一位小师父决定试她一下,然后躲到佛像后面,当老太太刚刚讲完,小师父就说:“老太太,那么今晚就请你来吧。”结果,老太庆竟然被吓死了。

  故事虽然夸张了些,但这恰恰说明了现在的一个普遍事实。就是嘴里每天呐喊着厌离娑婆秽土,求生极乐净土,其实心里还是想着娑婆世界所谓的“乐”。愚蠢之辈,颠倒迷惑,恩爱缠绵,流转堕落,只因心里贪恋五欲,执取六尘。只图眼前快活,真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不知眼前的乐是以后受苦的因。譬如小儿,刀刃舔蜜,但见有蜜,不见刀利,虽有割舌之患而不觉察。这都是因为众生的贪欲心太重,只顾眼前,愚痴众生畏果不畏因,视三界火宅为享乐之地。久而久之,麻木不仁,醉生梦死,无有醒时,纵然因其布施、持戒等功德,得生天上,但也不为生死究竟,天福享尽,还得堕落。

  祖辈所发生的故事,父辈重演。娶妻生子,还要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才能勉强操持,富有者并不是多数的。真是虎口寻欢,以苦为乐,茫然一生了无所得,空投人生一次,空空而来,照样空空而去。故必须努力学佛,了脱生死。不要身到宝山,取不到宝物回,及至子辈,亦复如是。人生来本多苦多难,痴人都道福乐满堂。故知荣华富贵,名利地位,酒色钱财,夫妻恩爱,无非过眼云烟,尽是迷幻境界。一切有为之事,皆是聚散无常,唯有圣贤道德,方能光耀万代。

  从本文开始的故事中,这位老太太就是因为家中富有而更加不舍此世,如果她真心念佛,心口一致的话,她老人家就必定能往生极乐,反之,被吓死的话,临死前的恐惧使她以前念佛的心念提不起来,而导致堕落哪一道还不知道,这样一来,她死得可不划算。

  所以学佛的人要发愿,要有坚定的信心,凭着不退的信心,乘自愿力,仗佛力,努力修行,就会如愿以偿,登於九品莲花中,花开见佛,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大菩萨为伴侣,共证真常。

  因此,色彩动人的言辞,会失去质朴,招致散乱,唯有言行一致,才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当代出家人的承担(常德)
下一篇:水陆法会简介(慧闻)
 怎样诵经能得利益(妙祥)
 在家与出家(黄念祖)
 几种不孝之民习气(心顺)
 何人可以为善友(曙正)
 禅宗的两大思想传统(杨惠南)
 古尘(方杞)
 念佛至净土(贺圣迪)
 —轮明月(柴昀哲)
 惟心(梁启超)
 传灯法会仪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二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修女 Missionary Nun[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持名念佛法门与相关问题之研究[栏目:净土宗文集]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栏目:般舟三昧念佛法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九二)[栏目:杂阿含经]
 禅修开示 身念处 四、不净观[栏目: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烟台范业信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天堂地狱一念间[栏目:传喜法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8[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