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圆持法师著:《佛教伦理》——序
 
{返回 一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90

圆持法师著:《佛教伦理》——序一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佛教出现于世的宗旨,即通过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而获得清净。

那么,佛教开示众生所要悟入的佛知见是什么呢?经典中有两点最关键的依据可以作为最好的说明。

一、《造像功德经》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二、《增一阿含经》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两点即是佛教之根本教义,也是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进而获得清净的根本依据。前一点又可名为因缘观,属于对人生与世界认识的基础;后一点又可名道德观,属于对人生的社会行为要求。前一点为体,后一点为用。依前一点而论,可以说佛教非神教信仰;依后一点而论,可以说佛教是道德信仰。有因缘观,才有益于理性与科学的发展;有道德观,才有助于人伦与社会秩序的建立。此两点是佛教信仰的两大立足点,所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甚多。

体因用而显,用借体而生。体用虽不离,但终究贵在用。

通观三藏教典,其主要内容是通过阐释善因缘得善果、恶因缘得恶果的理体,引导人朝弃恶向善的用上下工夫。这也正是佛教于所存在区域都能形成重要社会道德影响的原因。《三藏》教典中提出了异常丰富的伦理思想,如首先提出“慈爱人物”,又辩证地提出“能爱他者即是自爱”。另又提出“自利利他”,又辩证地提出“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还提出“利益世间”,同时又辩证地提出“若利世间即是自利”。如此等等的佛教伦理思想,既为佛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展提供了具有不断调适能力的应有方法,也为中国和人类社会道德问题的解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20世纪30年代,太虚大师曾提出“人间佛教”的发展理念,又相应地阐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佛教协会即以“人间佛教”作为劫后恢复的目标旗帜,提出了“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的三大实践方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历经近三十年后的今天,社会时代环境已焕然一新,佛教已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基础,如何及时准确地找到自身发挥社会价值和作用的应有位置,已成为最为迫切与重要的大事。近些年来,教内教外有越来越多的呼声,希望佛教事业更好地朝向社会道德教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共识,无疑是符合佛教历史作用和自身特色的。因此,“人间佛教”的建立,尽管须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但只有立足于佛教伦理思想,在促进社会道德进步上下工夫,才是安守本分的唯一重要出路。

2002年夏,圆持法师向我介绍他自1988年以来从事佛教伦理思想的全面整理工作,我即欣然表示支持。他少小为复兴佛教而发心出家,通过20年三阅藏经,有史以来将佛教伦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完成了体系的构建,足见其行愿相应,实不负出家者住持佛法的崇高使命。

《佛教伦理》一书的整理成功并正式出版,为实现“人间佛教”提供了最好的思想理论依据,也必将为社会的道德进步与和谐发展,以及民族的复兴大业,发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诚

2008年12月18日


{返回 一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谈佛教的发展与学佛修行
下一篇:保护地球环境致力和解共生
 一诚法师诗作
 一诚长老在虚云大师圆寂五十周年纪念法会上讲话
 无杂相
 永远以戒为师
 《净土宗词典》序
 保护地球环境致力和解共生
 丛林及禅法
 圆持法师著:《佛教伦理》——序
 时代呼唤僧才、呼唤大师
 《八家语录》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四 昙弥迦经[栏目:经集 二 小品]
 玄奘精神 第82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5)[栏目:玄奘精神]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一集[栏目:慈法法师]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适应 三、由约而繁的菩萨戒[栏目:菩萨戒指要]
 Tibetan Buddhism and Our Daily Lives[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1[栏目:照光法师]
 何谓忏悔——有相忏 无相忏[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四十华严 第四卷 第61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金刚心语·趣入佛门[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中台禅寺八十五年度僧众精进禅七 85.2.8─85.2.15[栏目:惟觉法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