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四百论讲记(七)
 
{返回 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49

戊三、思惟聚际必散法则而修习无常分二:一、正说;二、由此说明常执乃颠倒之义。

聚是因为因缘的积聚,散则是由于因缘的缺失。因为因与缘都在不由自主变异着,所以因缘所形成的结果,也必然就随着而变异。因此说聚合到了极点,就必然会分散。

这里的“聚”,是指财产受用、生命等的积聚,“散”,则是财产受用、生命等的散失。修习了聚际必散,是要放下对财产受用和生命等的贪执,将暇满人身宝用到闻思修行的正道上去。

己一、正说

设问:为了保护生命,积累财产受用等,即使是造罪业也是合理的吧。

答:

何故自为质,造作诸恶业,

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

难词释义

自为质:将自己作为后世异熟痛苦的抵押品。智者:已经断尽烦恼的圣者阿罗汉。染:此处是对我的贪爱。

颂文直解

为什么仅仅为了自性为聚际必散的财产受用、生命等,而把自己作为后世异熟痛苦的抵押品,去做各种不善业?想必你已经肯定像智者诸阿罗汉一样,远离了对自我的贪欲烦恼。

这个偈颂的重点,第一是不应该为财产受用去造种种的恶业,第二是不应该为保护生命去造种种的恶业。人生短暂,前世上供下施、持戒、发下善愿,以这些功德得到了今生这样的暇满人身宝,但是如果去造种种的恶业,这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是在以将来在恶趣中感受异熟痛苦为代价,非常的不值得。

不应为财产受用造恶业

财产受用是聚际必散的,比如房子、汽车,在积聚之后,是否就永远属于你了呢?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没有人能永久拥有他的财产,因为财产的自性是聚际必散的。人们希望通过银行存款、股票、期货等各种投资手段来保值或增值财产,但是通货膨胀会使存款贬值,股票、期货的风险很大,往往事与愿违,不但没有使财产保值增值,反而使财产不断的受损,甚至最后倾家荡产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总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保证财产不缩水、散失的安全方法。

如果发生了地震、火灾等意外灾难,那么财富就会转眼间失去。有的所谓的“富二代”,把父辈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财富,花天酒地地很快就花光了。就算在生之年能保全财富,那么到了死的那一刻,也必然要全部放弃,一丁点也拿不走。

为了积累财富,或者为了保护生命,而用身口意去造作很多恶业,就是在把自己抵押作人质,也就是说,利用着这个暇满人身宝造恶,是以后世堕入三恶道受异熟痛苦为代价的。

“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智者是指已经断除了我执的圣者阿罗汉。这并不是说阿罗汉会去造恶业,而是说阿罗汉在进入无余涅槃后不会再受果报。如果身为凡夫,没有断除我执,这时还不约束自己,而去造种种恶业的话,这就把自己当做不会受报了的圣者阿罗汉一样,这完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做法。每当要做恶业时,要能想起这个偈颂,就可以生起惭愧心,悬崖勒马,制止恶业。

这些偈颂确实有很大的加持,力量很强,只要我们通达了正见,依教奉行的话,它的加持力量就是不可思议的。

不应为保护生命造恶业

生命也是聚际必散的,死主无论如何都会到来。不说别的生命,就连是以福报因缘积聚的暇满人身,都是“为死故而生”的,并且本性是“随他行”,是被衰老、疾病等诸苦挟持着在一刻不停地带到死主面前去的。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注定要失去,凡夫再大的努力也阻止不了这个结果。因此,仅仅为了保护这个生命,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功的。修行佛法的聪明人,不是去保护生命,而是充分利用这个难得机会,发挥暇满人身宝的潜力,争分夺秒地积聚福德因缘,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安乐。

而且,这个生命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积聚福德因缘,用得不好的话,就会造下恶业。如果为了保护生命,而造作恶业,那么不但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而且还因此而堕入三恶趣,这实在是不划算的事情。

就像一个身无分文的酒鬼,他为图一时快活,去酒馆喝酒,但因为交不起酒钱,就会被长期扣留在店里做苦活。对于众生来说,梦幻般的五欲六尘就是诱惑人的酒,如果对它产生贪执,就会制造恶业,这样就会长期沦落到地狱中受苦。

己二、由此说明常执乃颠倒之义分二:一、明于细心刹那颠倒分别之相;二、明于粗相续显现颠倒分别。

所谓生命的存活,其实是一念之心,这种微细的刹那心识,时刻在变异着,这就决定了粗相续的存活,必然是无常的、变异的,也就是说,生命存活的聚合,是必定会消散的。但是凡夫对细微刹那心识没有了知,导致了对粗相续的存活产生执著。

下面先来看存活的世俗实相。

庚一、明于细心刹那颠倒分别之相

任谁所谓活,唯心刹那顷,

众生不了彼,故自知极少。

难词释义

彼:存活是唯心刹那顷。自知:对自性的了知,此处自性是指无常自性。

颂文直解

不管是谁,有情所谓的存活,都只是微细的一刹那心而已,除此之外,并没有所谓的常。但是凡夫对此在比量上不了知,现量上也不了知,因此凡夫只有恒常的颠倒分别,对无常的自性知道得极少。

存活仅是心之一念

大家如果静下心来,不管是谁,都能在任何时候,观察到“唯心刹那顷”是存活的真实状态,比如今天,刚才大家来听法的路上的情景,是不是都是凭自己的心识感受出来的?大家能描述出来的路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感受之后的结果,而且即使对同一条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致。这就是唯心所现的证明。另外,刚才的一切,现在只能去回忆了,这说明那些情景,那些感受,都已经消失,而且是完完全全地消失了,这才只能去回忆,否则就能直接真真切切地重新感受了。不但是刚才路上的情景,就是一秒钟以前你听到的声音,你的思考的内容,也都已经成了回忆,都已经彻底地消失了。而且你当下的经历,比如现在你听到的声音,你心里的感受,能不能抓住它,留下它,不让它消失?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这就是刹那变异的证明。

一切有为法,在产生之后,没有任何阻力能阻止它们消失,因此众生的存活,只有一个刹那而已。并且无论是之前已发生的众多刹那,还是之后将发生的众多刹那,都和当下发生的这一刹那,没有丝毫的联系。

众生不了彼

虽然众生无时无刻不处在一念之中,但是因为受颠倒的常执的控制,众生根本见不到这个真相。

那么众生认为的存活是什么呢?首先众生认为存活的主体是境,而不是完完全全的心。其实境只是众生在心上反映出来的一种错觉,是纯粹虚妄的幻相。但是众生不但没有观察到,还以为境是真真实实在心外存在的,并且是苦乐的来源。这种认识,就决定了众生对境无休止的贪执与追求。

其次众生认为存活包括了人从出生到死的一生,总共连绵几十年,而没有认识到每一个刹那都是全新的,是不相同的。虽然众生的前五根识在无分别取境,但是第六分别意识因为有常的执著,会将已经消失了的过去,与现在错误地连成一体,根据以前的经验,来判断当前的境界。所以众生对世间的认识都是滞后的,就像刻舟求剑那样,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同样,未来还没有发生,所以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众生又会按照习气,去执著这些虚妄的未来法。这就决定了众生因为常有的执著特别深重,而无法以智慧如实见到这个世间的实相。

众生的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唯心刹那顷”这个真相完全相反,所以对无常的自性知道得极少,由此导致了众生对现世颠倒的追求。

月称菩萨、仁达瓦上师、嘉曹杰大师则都将“自知”解释为对自我的了知。意思是众生的存活仅是一个刹那的心,刹那意味着是无常变异的、随因缘的变动而不停的变动的,所以没有常有、一体、自在的性质。但我等众生没有认识到这种刹那性,反而将许多刹那变动的心识和色蕴颠倒执著成了一体,形成了常有、一体、自在的自我,并因此而生起烦恼,造下恶业。

庚二、明于粗相续显现颠倒分别

设问:虽然所谓的活仅是一刹那的法,但是,刹那刹那相续不断而形成的长寿必定是有的,因此对长寿产生执著是理所应当的。

答:

汝爱久存活,而不乐衰老,

噫同类众生,见汝行为善。

难词释义

噫:表示对颠倒见的惊讶。善:此处是指好,是赞同的意思。

颂文直解

你喜欢活得寿命长久,但不喜欢随着皱纹和白发的增多,逐渐步入老年。哎呀,你这样的常执颠倒的行为,只有和你同类的众生,才会赞同,但是在圣者们看来,纯粹就是颠倒的常分别而已。

释义

具有常执的众生,不知道聚际必散的法则,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的同时,还保持年轻的身心状态,不要出现衰老的特征,最好是“今年二十,明年十八”。但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长寿本身就是和衰老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容貌、体力及精力等身心的各个方面都会衰变。人们祝寿时常说“寿比南山不老翁”。南山不老翁的画像大家都应该见过,光溜溜的脑袋,长长的白胡须,眼角额头满是皱纹,而且一个手上还拄着拐杖。如果你能长寿,到老了时最多也只能是这个样子。所以长寿和老相,是连在一起的,想要长寿,就只能接受老相了。

在圣者们看来,所谓的存活,其实是许多刹那变异的心连在一起,而形成的粗相续,这是一种聚合。而凡是聚合的法,是都要消散的。年轻是一种聚合,必定会消散,这样就进入了老年,老年也是一种聚合,也必定要消散,整个生命的存活,就是一种聚合,因此,生命也就注定要失去。那种把存活看成一体,希望自己长命百岁的同时,又永葆年轻的妄想,违反了聚际必散的无常法则,完全是一种颠倒的常有执著而已。

戊四、思惟合际必分法则而修无常分三:一、由分离无常法则断忧之方便;二、由集聚无常法则断贪之方便;三、教诫如是断贪而依静处。

合际必分,是说一切聚合到了极点后,必然面临分离的结局。众生对自己贪爱的人,会产生出希望永远和他在一起的愿望,不愿意分离。但是聚合是有为法,因缘具足时才产生聚合,因缘消失时聚合就变成了分离。众生聚合的因缘,主要就是众生各自的业力和愿力。比如中阴身投胎来做今世的子女,一方面是因为业力比较接近,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一世的善心或恶心,而发下将来相遇的愿望,这个愿望在今世成熟后,你们就形成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当时生起了善心的,今世关系就比较融洽,当时生起了恶心的,今世就矛盾冲突不断。印光大师总结说:“子女有四因。一者报恩,二者报怨,三者偿债,四者讨债。”就是说,来做子女的,总共有四种原因,有的是来报恩的,有的是来报怨的,有的是来还债的,有的则是来讨债的。报恩、报怨,就是因为往昔的发愿,偿债、还债,就是因为当年的业力。而不管怎么样,只要众生会合了,就必然注定会有分离,这是世间无常的自性决定了的。父母和子女,同样都是受死主控制的人,在因缘消尽之后,必然有一方要首先离开,去往后世的。

对聚合有贪爱,那么在分离时就会感受痛苦,这就形成了轮回八苦中的爱别离苦。如果知道了分分合合是世间的无常自性之一,就不会为聚合而高兴,也不应当为分离而伤心。并且在分分合合的同时,老苦、病苦,以及其他的苦,正在将众生一步步地拖到死主面前。这才是众生真正应该担忧,并且应该马上去对治的问题。

合际必分法则,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着重于观察分离的角度,来教诫人们对子女断忧;二是着重于观察聚合的角度,来教诫人们对子女断贪;三是从着重于自己本人也终将与今世分离的角度,来教诫人们舍弃今世,前往静处修行。

子女是如此,其他如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等等也都一样,因为凡夫对子女的贪执最深,如果对子女的贪执能够减少、放下,那么对其他亲友的贪执也就更能减少、放下了。所以接下来圣天菩萨以子女为例,从三个角度来为我们分析了合际必分的无常法则。

首先,圣天菩萨所要宣说的是,世间凡夫不去考虑自己对死的畏惧,甚至连自己也要死都忘记了,因为不死、不死的执著,把自己当做不会死的人一样,他们只为孩子等的死感到忧伤,这是不合理的。

己一、由分离无常法则断忧之方便

设问:自己将要死去,当然是令人悲哀的,但是如果子女死了,带来的是更大的伤痛,所以为子女的死伤心,是正常的。

汝应忧自死,何忧儿孙等,

自过而责他,岂非所应呵。

难词释义

忧:忧是受心所的一种,《法蕴足论》中说:“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这里的忧自死,是为自己将死而感到哀伤的意思。忧儿孙,在儿孙存活的时候,是为儿孙担忧,在儿孙死去后,是为儿孙哀伤。

等:包括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亲友。

自过:自己也存在着尚未解脱生死,被死主控制,还在耽著轮回,而应被圣者呵责的过失。

责他,指说应为其他人悲哀。

颂文直解

你应该感到悲哀的,是自己还处在死主的控制之中,而儿孙等亲友的自性就是要无常分离的,为何还为他们的死而感到哀伤呢?如果自己已经超越了死,那么对还被死主主宰着的人感到悲哀是合理的,但是自己被死主控制着,具有和他人一样的过失,对于自己这个应该受呵责的悲哀之处,不去悲哀,反而说应该去悲哀他人应该受呵责的悲哀之处,你这样难道不是应该被圣者所呵斥的吗!因此,分离是无常之自性的缘故,为他人悲哀不应理。

释义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凡夫难以承受的巨大悲伤。凡夫心中最记挂的,就是儿孙的事情,特别不能忍受的是儿孙的去世。有些人在亲人去世之后,心里很悲痛,嘴里喊着“儿子啊”、“女儿啊”等等,哭得很厉害。但是如果仔细去观察,他们觉得真正需要哀伤的,还是他们自己,因为他们自己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他们的“我”所执著的东西,所以觉得自己非常地可怜,而并不是真正对亡者有慈心、有悲心、有感恩心,他们并没有真正为亡者的利益去考虑。那他们在为什么而哀伤呢,不断地寻找下去的话,就会发现,哦,原来是因为他们深受常有执著习气的影响,对亲友有一个特别贪爱的执著,这样在亲友分离的时候,就自然会产生爱别离的痛苦。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里说:“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那些只是陷入到哀伤里的人,第一对自己不利,因为他们再再串习了常有执著,再再串习了贪爱,失去了做善法的机会。第二对亡者也不利,会增加亡者的执著和痛苦,障碍他们顺利往生或者去往善趣。这就像一个人的儿子染上严重的传染病去世了,这个人不去赶紧预防和治疗,而只是抱着儿子的尸体哭泣,这样只会让自己也染上传染病去世,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这样观察后,我们自己就会知道,放下对亲友的执著,断除与亲友分离所产生的哀伤,这是对自己和亲友都有利的做法,这是最合理的做法,是圣者们都会赞许的做法。

而对念死无常已经串习成熟了的人,不会受常有执著的影响,不会产生这么大的贪执。他首先在心里有无常的定解,对众生是“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这个道理明白了之后,他们不但对自己没有寿命长久的执著,而且对亲友而言,即使在一天之中,父亲啊、母亲啊、姐姐啊、妹妹啊、哥哥啊、弟弟啊都同时死去,他也不会特别伤感。因为他心里对人终有一死、死无定期,以及死缘众多等等三根本、九因相的意义完全消化了、接受了,并且串习修行之后,就没有什么无常变化是他接受不了的了,而且他从亲友的死之中,会警醒自己死主很快也要到来,从而更加精进地闻思修行。

那如果不应该为亡者悲哀,是不是就应该像冷血动物一样,对亲友没有感情,漠不关心呢?冷漠当然根本不是佛弟子的发心。大家要知道,作为一个佛弟子,从大乘的角度来说,对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像朗日唐巴尊者写的《修心八颂》中说的那样:“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愿成满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从二乘的角度来说,对有缘的众生都会希望他们出离生死轮回;从人天乘的角度来说,至少也希望来世在善趣和他们相遇,继续一起修善法,感受安乐的果。

那么对亲友真正有悲愍心的人,他在亲友还活着的时候呢,就会千方百计地劝导他们珍惜生命,珍惜暇满人身,相信因果,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断恶修善,并且呢,要让他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甚至让他们闻思修,彻底放下红尘世间,一心趣入解脱法,或者让他们做大丈夫,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在亲友去世的过程中,会开导他们放下今生,虔诚求生极乐世界。在亲友去世后,会为他放生、燃灯,想方设法超度。这才是对亲友真正的关心。

对于凡夫来说,子女是最大的贪执,如果说对子女死去的哀伤,也是没有意义的话,那么其他亲友的死去,就更不应该哀伤了。

月称菩萨在本论的广释中说了这么一个公案。以前印度的婢女头上都要带一个孔雀毛做成的标志。有一个婢女看到了别人头上戴的这种标志,认出了那人就是一个婢女,但她忘记了自己头上也戴了这样一个标志,也是一个婢女。这就是凡夫的愚痴,只能发现外面的事情,不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

因此要很坦然地接受无常观,那些让自己无意义地受苦,障碍精进修善法的事,以及对活着的人、对亡者都不利的事,都要断除。对于亲友,以及对那些有恩的、有缘的人,要让他们如实观修,如实坦然地面对无常,精进地断除常有的执著,断除散乱心,精进地断恶行善,闻思修行。


{返回 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四百论讲记(七)
下一篇:中观四百论讲记(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五)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九)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六)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九)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三)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互相关怀 休戚与共[栏目:净慧禅语]
 传法者的资格限定[栏目:藏密问答录]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一[栏目:龙树菩萨]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有些高僧大德示现疾病或横死,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