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再迎和谐世界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40

再迎和谐世界

珠康•土登克珠

一、引言

  再迎一个和谐的世界,是人类的最大愿望,更是佛教的根本要义。再创一个和谐世界,佛教大有可为,因为佛教的要义就是大悲,不害世间万物是佛教的法相。据以上的要义和法相,可知佛教一个突出的擅长就是恶行自断。这从大的方面讲可促进世界和平,从近的方面讲,可促进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从小的方面讲,可促进一个家庭的和谐。另外佛教是任何人都便于修习的,大者修习佛法可得菩萨行的六波罗密多,成为一个觉者;次者作为一个行者断“十不善”,得人天道;小者虽未能修行,也可如云:“断一切恶不善,行一切妙净善,修道养自心,此乃佛教也。”修得今生安逸,来生平安。佛教的今生和来世,因果和报应认为如犯“五无间罪”则来世转生三恶趣。从科学观来讲,当今于社会上如犯“五无间罪”,则必被处死或判刑。

  佛教盛行两千五百多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佛祖曰:“我教为活教,后来者应视环境而行”。今后佛法应按规律清廉施教。这样佛教即能与社会相适应并做出贡献。

  二、正题

  这里向广大信教群众提供八种讲说佛经的有关资料,仅供参考。

  (一)皈依法

  佛法中提出要学佛经首先要学皈依法,因为皈依法是佛道入门之法,故此先探究皈依处和奉持皈依的理由?lt;/p>

  “三宝”是佛教徒的唯一皈依处,这里所说的“唯一”,是指只皈依“三宝”,否则不是佛教。所谓“至宝,即最上稀世之珍”,是指“在世间稀有,功德尊胜者”。这里先说佛宝,综观佛教史,释迦牟尼为什么称为“第四导师”?因为他是在远古的灭累佛、金寂佛、饮光佛以后成佛的。释迦牟尼的称呼不是随欲之名,而是后成之名。为何称释迦牟尼为出有坏世尊?“出”谓超出生死涅槃二边,“有”谓有六功德,“坏”谓坏灭四魔。世尊为六道众生降自兜率,入住母胎,出胎降生,妃眷嬉游,谙练技艺,由家出家、行难苦行、趣金刚座、降伏魔军、现证菩提,转妙*轮和双林涅槃。度五比丘后,人世间就有了三宝。宝可以分为佛宝、法宝、僧宝三种。佛宝指的是无明睡眼已经醒悟,证一切智如莲盛开,福智资粮增长广大,故名为佛宝。佛教需要集中解决的是三毒,三毒是寺庙正殿门外侧壁画之一的生死流转图,中心层绘鸡、蛇、猪以表贪、嗔、痴三种烦恼。那么为什么以猪来表示痴?因为它对于事物的实际,不能如实了知,或颠倒了知,总之如同沉迷于昏睡中杂染生痴。佛祖说:“世间的一切毁败,都源于痴。”另外鸡喻为贪,是因为一种强烈的贪欲,促使贪者贪恋有漏诸蕴。此外蛇喻为嗔,因为生起嗔恨之心,嗔生恨,有着强烈的憎恨之心。

  这三者间的关系是:第一,“痴”,由于对事物实际不能如实了知,或颠倒了知而出现取舍不当。又是这种“痴”,促生强烈的贪心,不修习善业之念。由贪心产生的欲望,不可能自然实现,为达到此欲望,犹如充满嗔心的蛇一样,伤害他人。这三毒在世间重度散发时,世界就不得安宁,发生各种战争;中度散发时,一方不得安宁;轻度散发时,家庭和邻居不能和睦相处。佛教的最终目的是征服并阻扼“三毒”。为何叫释迦牟尼?释迦是姓氏,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够征服“三毒”。如果能从“三毒”中彻底醒悟,可称之为觉者,即佛。

  法宝:佛法的宗旨是止恶行善,慈悲平等,慧观缘起,无常无我。使其可以概括为佛法的见、行、修、果之见。四法印指的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指的是如除了天空等无为法的世间一切事物。正如毛主席在《矛盾论》里讲过的一句话“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事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动植物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漏皆苦从广意上讲是六道众生之苦,简单的讲是人的生老病死之苦。诸法无我指的是世间所有事物,没有超越六道众生依存的世界及有漏五蕴之外的,需要因和果,缘起等等。比如圆圆的豌豆、尖尖的刺等各种植物的形状都是自然形成,但其必须具备水土、温度等其它外部条件。拿物来举例,种子播下去后,会相应地发芽和结果。拿人来举例,行善事就会有善果,但这些都是由各种因果关系和缘起所决定的。涅槃寂静指的是脱离一切忧苦。释迦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尊者米拉热巴说:“征服自心者,乃正法也。”佛祖首先以自身的实践来征服自己的烦恼,而后为调伏他人弘扬教证教法。这就叫法宝。

  僧宝指的是断除烦恼,止恶行善者。通常所说的和尚、尼姑,大小瑜伽师等,泛指僧和比丘。他必须具备的性相是:从观点上坚持自己比他人更谦虚,行动上比他人更清净,享受上比他人更俭朴。这就是说僧人具有三藏和三学,以及智者喻发心、金刚喻发心、大地喻发心、高山喻发心、岩石喻发心、扫帚喻发心、大乘喻发心、狗喻发心,舟喻发心等九发心。僧人在装束上剃着光头,以示自己比他人低下,怕死伤虫类,珍惜时间,不引欲惑人等等。具备以上性相者称为僧宝。

  佛经上把六道众生比喻为被“三毒”折磨的一个病人,那么佛宝犹如给这个病人治病的医师,法宝犹如治愈疾病的良药,僧宝犹如看护∪说幕な俊S纱丝杉??寄艹晌??ΑH绻?责的入宝理解与实践不够,那就不能准确地解释“三宝”。佛的入宝分为智慧法身、受用报身、变化身三身。不顾私利、无我者为自性身,努力为他人者为色身。色身也分为受用报身和变化身二身。灭谛行相和智见是自行身,具备五决定的色身终归是变化身。比如像本尊和天神之类是令得佛果,身居天界净土,以彩虹般千姿百态的身躯观望人世间的为受用报身。如同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宗喀巴等以及转世的高僧大德都是令得佛果后到人间为众生义利者。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教派四种谕,以小乘的声闻乘和独觉乘既不承认大乘,同时也不承认受用报身。祖国内地各寺院除信仰佛祖和阿罗汉外,几乎没有其它本尊。释迦牟尼在世时出了大乘德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经书,但未能弘扬大乘佛法。佛祖圆寂四百年后龙树和无着二尊弘扬了大乘佛法。分析上述可以得知,声闻乘和独觉乘对小乘的理论研究较深,中观派和唯识派对佛法大乘的见识和领悟较深。概括上述,三宝是佛教的唯一皈依处,也是信奉三宝的所在。但有不少人由于受封建迷信的影响,虽然虔诚佛法,可是弄不清楚托庇和皈依处二者间的关系,而出现盲目地信仰一些自然现象和鬼神的现象等等。这如同放着骏马不骑,却找蠢驴当坐骑一样?

  (二)法的真髓

  大发悲心是佛教的真髓,不伤害众生是佛法之根本。六道众生是大悲之物件,不伤害众生是大悲的具体实践。六道众生是分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和天、人、非人三善趣。地狱也有热地狱和寒地狱之分。忍受饥渴之苦,自我毁灭者是饿鬼。旁生是指集聚和散居,愚昧而相互残食,被宰割役使的畜类。非天是指由于多行善事而接近佛位,但是由于贪婪嫉妒他人荣利兴盛主事而相互争斗,从而不但忍受各种折磨,而且逐渐消失已经集得的善业。天是存在于密严刹土。天有两种,一种是证得十地的菩萨,即无贪嗔,属于至宝,为皈依处。另一种是由于福分到了天界,但自相续存贪嗔,贪图享乐而最终堕入恶途。

  人生活在四洲八中洲,具有因圆满、果圆满、利济圆满之三圆满。人是能说、解义、身心识正常和欲界所摄等暇满人生,难得义大。令得佛果和堕入恶途都是依附此因。佛经中称人是六道众生的三有之顶,毛主席说:人是世间所有东西中最可宝贵的。佛法中说人有生老病死之苦和爱别苦,怒憎怨苦,求不得苦等等之苦。

  以上是针对佛法中生起悲心的六道众生而言的。

  佛经中说:如何对六道众生生起悲心?这里从“自他平等相换”和“因果七诀”两方面进行讲解。

  “自他平等相换”是指自身安乐界之于人,人之痛苦归诸于己的一种菩提心修法,总之以儿童专门利己的缺点和能仁王毫不利己的优点进行对比,从中悟出“只图私利是祸根,努力利他是福根,宁愿自他平等交换”之道理。在我们党的纲领中这样写道:“要忘我地为人民服务”和“把艰辛留给自己,享乐让给别人”。

  大乘发菩提之心的七支要诀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

  一要知母。要懂得一切众生是流转生死,把众生视为自己的母亲,要认母。二要念恩。已经知道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必须懂得母亲的恩情。三要报恩。既然想到母亲的恩情,那么必须报恩。四慈心。报答母恩必须要有慈心。五要悲心。一般说来,人世间的众生对自己的父母、夫妻、子女有着悲心是亲近关系所致,是一种普通的悲心;而佛法中所说的“大悲心”指的是我们不但要对一切众生怀有生母般的悲心,那怕是对自己的敌人,不但不怀敌意,相反要发大悲心,消除矛盾,最终知晓其中道理,做到寂静。六要增上意乐。视所有众生为母亲,并以诚恳对待。七要发菩提心。是要用上述的观点谙练自心,使之发扬光大。

  三、论得绳

  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要有一个明确的得绳和境相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得绳和境相,盲目地去信仰、苦行、花费钱财是迷信,为了一种得绳和境相去守戒、苦行和花费钱财是一种真正的信仰。得绳和守戒应分巨细两种,但本文论述为巨。巨有三种,1.佛果2.人天果3.恶途缘。根据各得绳的境相修持各宗,各得绳的修持内容大多与世俗的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内容相符合。因此,根据“古为今用”和“扬弃”的精神,将其德行用来为社会进步服务。

  (一)论佛果

  修持佛果要修持菩萨行“六度”。综上所述,觉者(佛)是二障清净,二智圆满之意,“六度”为修行得到顶点之意。六度即:布施度、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能度。此“六度”之果为:布施之果为发财;持戒之果为安乐;忍辱之果为平静;精进之果为成功;禅定之果为寂止;智慧之果为胜观。

  六度修行法:布施度以施自身、施资财、施善根等众生所需,绝无任何自私地施于他人,这就是布施。佛祖所说“布施之果为发财”,其涵意为不仅是布施对象发财,布施者自身也以上百倍上千倍的发财。宗教提倡布施,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做贡献,帮助他人,捐助穷人是共产主义的美德,应大力提倡。

  修戒度应把别解脱戒、菩提心、密乘律仪等各种戒律视为生命进行守护,摄善法戒,为众生谋福利。佛祖说:“法律之果为安平”,毛主席说:“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天下无法度,就会人食人。法律既能约束人,又能保护人。宗教戒律是实现得绳的保证,作为一名修行者如不守戒律修不出正果,就世俗而言,不守国法就实现不了目标,更谈不上以法治国。 因此,无论宗教和世俗都要以法度来约束自身。

  忍辱度为,不管三界众生发怒,相互争斗杀生,但你仍然平心静气,以善报恶,这就是忍辱。佛祖说:“忍辱之果为平静”,佛教的矛头是指向三毒的,即“痴、贪、嗔”。痴为愚昧无明,指分不清黑白善恶;“贪”为贪欲世间富贵,食山饮海还不满足的贪得无厌之心;“嗔”为愚昧和贪婪所使而产生的破坏修行的恨心。三毒重度发作之时,就会引起战争;中度发作之时会引起区域不宁;轻度发作之时就会引起家庭不和等灾难。因此,小事不忍则如干柴引火会乱事,在生活中能够忍辱就会身心很安适。宗喀巴大师说:毁害世代修来的福泽之大敌乃“嗔也”。如一个经过长期苦练修行得到了一定正果的修行者和一个从政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有一定政绩的人,一旦忍耐不住突如其来的一些小事,做出愚蠢之事,那一瞬间把自己的所有成绩和名声毁于一旦。因此,“忍”唯之重要。中国的思想家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同宗教上讲的“调伏自身”是一个道理,因此,“忍辱”乃宗教和世俗共倡之德。

  精进度是为了每一个生灵,即使在无间地狱的炽热烈火中生活,也不悲叹地精进苦修菩提心。佛祖说:“精进之果为眼见成果”,精进指努力修行,作为一个修行者,修行“觉者”不应间断,同样从政者也应做到为人民服务要彻底,而不是半途而废。这如同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才称大学生,如果只进大学没有完成或间断学业就不能成为大学生。精进要有正确的动机和甘受苦痛的精神。作为一名修行者,应有我为恩人众生甘受苦行之念。从世俗观念来讲,自己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因此应该树立忘我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故精进度对宗教和世俗都很重要。

  “禅定”,要戒除一切昏聩懈怠之罪,为认识一切法谛实空之理,一心修持禅定。佛祖说:“禅定之果为寂止。”这就主要通过闭户静修和念修,一方面要修练身心,另一方面要用正确的观念来提高自身的境界。

  智慧度是通过了知无我的智慧俱生的轻安大乐相连的胜义等所引生的虚空观行智慧。佛祖说:“智慧果为胜观。”佛教以“四法印”为正见,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比这更深的正见为“没有超生死轮回的自性与因果缘起不欺之理相互结合”的观点,此观点驳斥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上帝安排命运之说。因此,这与社会科学的观点基本不产生矛盾。

  (二)论人天果

  修人天正果,必须遵行出家十善和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出家十善便是戒除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邪见。细分守杀戒有两种,出家人不能杀害任何生灵,杀生会失戒,俗人根据自己的信仰和观念守戒可以分巨细,但无端杀生越货是宗教和世俗都不可容忍的罪过要戒除。偷盗是没有对方准许或赏赉的情况下偷、抢、骗、诈他人资财,给对方制造极大的痛苦,此举乃罪过和卑鄙之举,宗教和世俗都要严戒。邪淫是奸淫亲属,通奸他人之妻,强奸等行为,此举乃被宗教视为大逆不道的罪过之举,从世俗来讲违反了国家法律中“三代以内禁止通婚,提高人口素质”的规定,强奸又是犯罪行为,因此,邪淫乃宗教和世俗都不容许的。妄语会颠倒是非,大则谣言会扰乱人心,给社会带来灾难,小则是非混淆,因此宗教和世俗都要严戒之。两舌乃挑拨离间之意,它会破坏友谊,从宗教上讲会使渝盟败缘,从世俗讲会破坏团结,因此宗教世俗也要严戒之。恶口会伤害他人,其结果会引发冲突争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倡语言美,因此恶口乃宗教和世俗所治。绮语乃信口乱说,它对宗教世俗都有心意驰散之害,特别是吹嘘偷盗、抢劫等卑鄙之事,会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故其为宗教和世俗所治。贪乃如食山饮海都不满足的贪心,这会使人因得不到欲望的满足而痛苦。由此产生偷、抢、骗等邪念,这在宗教上是一大罪孽,从世俗来讲人一旦猛发贪心就会犯错误,故其为宗教和世俗所治。嗔,在佛经中写到“嗔心者不运也”,毛主席说:“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为众生谋福利是宗教之性相,世上把维护公民的权利视为最基本的人权。因此“嗔”乃宗教和世俗所治。邪见是诸实有事物视为非实有事物的染污慧,因此戒除邪见,做事要取舍得当。

  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即:敬信三宝;求修正法;报父母恩;尊重有德;敬贵尊老;义深亲友;利济乡邻;直言小心;追踪上流;饮食有节,货财安分;追认旧恩;秤斗无欺;慎戒忌妒;不听女流之见;温语寡言;担当重任,度量宽宏。以上条款中敬信三宝和求修正法二条在信教自由的情况下根据信教者个人的信仰去敬信。第三,报父母恩,这无论是宗教、世俗都视为善举和文明之举,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第四,尊重有德,这是宗教和世俗共倡之德。从宗教上讲,拜师是修持的前行,宗喀巴大师说“拜认恭敬一切知识之源之恩师乃经行道根也”,从世俗的观点来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来源于知识分子,故宗教和世俗都提倡恭敬知识分子。第五,敬贵尊老是宗教和世俗共扬的文明之举,宗教上对长辈持一不亏吃、二不亏穿、三不亏言语等三不亏法则,特别是对聋、哑、盲等残疾之人以加倍的爱护和抚育,永怀慈母之心,从世俗的观点来讲,这就是革命人道主义,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属宗教和世俗共扬之事。第六,义深亲友,这是宗教和世俗共倡之德,在世界上义深亲友会带来长久的和平共处,在不同地区之间是如此,家庭夫妻之间也是如此。第七,利济相邻,这是宗教和世俗共倡之德,从宗教上讲这就是“为他人修菩提心,为他人谋福利”之道,从世俗的观点讲,这就是为人民服务和互帮互助之意。第八,直言小心,这是宗教和世俗共倡之德,这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要公平正直。第九,追踪上流,高瞻远虑,这是宗教和世俗共倡之德,就是说向上看齐,各方面定会不断地进步。第十,饮食有节,宗教和世俗都应该去深刻理解其涵意。以贪念所致的欲望和挥霍浪费是不容许的,再者不珍惜今生获得的宝贵人生,在如此美好的社会里自受贫穷到处流浪自毁人生是极大的罪过。第十一,追认旧恩,这是向良师、父母和恩人感念报恩,这是宗教和世俗共倡之德。毛主席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自伟大的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我们要感念共产党的恩情,为党和祖国做出贡献。第十二,秤斗无欺,这也是宗教和世俗共倡之德,缺斤短两是损人利己的卑鄙之举,社会上某些人私下制造非法秤斗,欺骗他人谋取利益,甚至有人造假酒假药危害群众的生命,此等行为从宗教上讲是无悲心之举,此乃伤害他人,罪孽深重。从世俗讲也是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的犯罪行为。第十三,慎戒忌妒,这是宗教和世俗共倡之德,对人不能过分奉承或轻视,更不能忌妒他人。佛经中说:“随喜众生为善”,正如世道上也支持和鼓励做好人好事,只要做了好事,就是冤家对头也得实事求是地肯定。第十四不听女流之见。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有蔑视女人之意,佛祖反对在古印度人分四等,他说:“佛法只求德行不分高低贵贱”,因此佛经中没有蔑视女人之意。“不听女流之见”,这种说法也许与历代执政者屈服和顺从女人而出现过诸多失误有关系,正如牧区有一句俗语:“当雄百户的首领是我,我的首领在家里(妻子)”和社会上也有“找官先找妻”的说法。另外,在西藏封建社会里铁匠等被视为黑骨头受歧视,但佛祖说过佛法不分高低贵贱,并月佛祖自己也做过工匠活,因此佛经中没有蔑视铁匠之意。当时蔑视铁匠。也许是统治阶级怕一旦工业发达劳动人民就会起来造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第十五温语寡言。这是宗教和世俗共同所倡之德,与上述“弃恶口”相符。第十六担当重任,度量宽宏。这是宗教和世俗共同所倡之德,有宽宏大量之意。我认为上述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中,除了个别以外,其余大部分是可取的,其中也有未涉及到的东西,如有关教育儿童内容。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国家的主人,家庭的寄托,宗教和世俗都需重视儿童教育。因此,十六条中应增加“以德教子”一条。“以德教子”包括道德和文化两方面。第一,道德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从小教育孩子要从善除恶。教育孩子回报父母,尊敬师长,专心学习,孝敬老人,互相团结;教育孩子不偷盗,不说谎,不诅咒,不赌博,不酗酒。教育孩子不得当,就会出问题。正如牧民有句俗语:“子不教,家必败”,其寓意深长。第二,文化知识方面,要教育孩子学好本领。在旧社会里孩子想上学也没有环境和条件,如今在文明进步的社会里,孩子必须受到义务教育,孩子不学文化知识就等于自毁。农牧民群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从长远利益着想,让孩子上学受教育,因为当今社会已进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没有文化知识就办不成事。譬如,出家人没有文化知识就无法学经,因此,今后达不到初中文化水平的就不应该入寺学经。同样,在社会上没有大专以上文凭就很难找到工作。普通百姓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也找不到立足之地。总之,从德智两方面能否教育好孩子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实现家庭的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以德教子”很重要,必须加以重视。

  (三)论恶途缘

  恶途是指今世多行恶业(五无间罪)而后世生为地狱、饿鬼、旁生三者。佛教中称三种恶途,由多行“五无间罪”所致。“五无间罪”即:弑父、弑母、恶心出佛身血、破僧和合、妄说上人法。其中弑父、弑母是宗教和世俗都不可容忍的罪行。恶心出佛身血是指杀死觉者或上师、善友的行为,其罪孽深重,也是犯法的。破僧和合是指佛僧和信徒之间进行挑拨离间的行为。在西藏由于宗教的影响较深,很多群众敬重上师和僧人,若他们之间进行挑拨离间,会造成上师、师弟及信徒间不和,宗教上称其为“渝盟”。譬如,20世纪40年代在西藏发生的热振事件是典型的例子。虽然热振和达札,都是有师弟关系的高僧大德,但是帝国主义利用西藏分裂势力进行挑拨离间,最终酿成了热达事件。无论从政治上或人道上,人与人之间进行挑拨离间,是有害而无益的。妄说上人法中,妄说就是歪曲事实或搀杂恶念的表现,特别是对信教群众来说,相信自己所信仰的一个假装成高僧大德而无证德人说的谎言,那就有可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他,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譬如,在佛经中降神和卜卦都作为“妄说上人法”加以制止。但如今社会上有些人穿着法衣装神弄鬼,很多群众受蒙骗,出现恐慌、痛苦、乱花钱财、迁居、不吃药等现象。从教义上说这是无间罪的一种,从世俗上说是危害公民的身心、财产、生命安全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需要依法管理,加以制止,这样也就保护了宗教本身。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西藏分会会长)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真理要义
下一篇:五台山普寿寺学修模式介绍
 汉传佛教面临的挑战与机运
 现代僧伽教育之现状与展望
 皈依与信仰建设
 企盼透过大爱情怀援助 慈济大陆慈善工作纪要
 心灵净化之声的佛教音乐古今谈
 佛教思想与企业发展
 再迎和谐世界
 十二缘起禅观体系
 五台山信仰与世界和谐
 《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开启宏伟的佛教艺术长城工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惜福惜缘[栏目:净慧禅语]
 如何才能修好度母法并获赐悉地?[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前行讲记 第一百八十七讲 前行备忘录-皈依-分类-因-果皈依-祈祷上师[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1[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水晶颂(蒋扬钦哲旺波著)[栏目:其它善知识]
 王骧陆居士全集 复巢海容居士书信[栏目:王骧陆居士]
 无常不期而至 切莫自我欺骗[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66.牛头 Bulls Head[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第一篇 新时代宗教观 - 恐怖主义与宗教[栏目:人间世]
 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第六章 到达彼岸的无上咒 顿悟之一[栏目: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