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的真谛的体悟(李富华)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3

禅的真谛的体悟

李富华

1991年秋,耕云先生曾顺访过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在所内作了一次关于“安祥禅”的演讲。作为与会者之一,面对这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长者,在聆听了他数小时精彩的演讲之后,真是由衷钦佩先生的学识和聪慧。耕云先生不持讲稿,即兴而谈,引经据典,背诵如流;他的演讲,逻辑严密,几平无懈可击。时间已过去四年多,耕云先生当年演讲的内容我已忘了许多,但他那雍容大度、侃侃而谈的音容笑貌,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今日,当我拜读先生的大作《安祥禅》时,往日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谈禅,似是当今海峡两岸佛界和学界的时尚。在大陆,许多佛教学者本不是研究禅宗的,而今都转而谈禅,甚至一些研究道教的学者也撰述起“禅文化”的着作了。在海峡对面的台湾省,谈禅之风更是盛极一时。这些年来,我看到的这方面的刊物就有许多,而来大陆访问的台湾佛教界的朋友也不乏这方面的人物。然而,海峡两岸佛学界的谈禅之风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大陆,谈禅及研究禅学至今仍是在学术这个圈子内打转,从整理禅宗典籍到研究禅史、禅文化,几乎没有一个佛教学者或研究机构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谈禅或研究禅史还只是一个历史课题。在台湾则不同,在那里,虽然也有研究禅史,或如主持编辑《禅宗全书》这种大型资料丛书的着名学者,但在禅学界,谈禅则主要是联系实际。他们把学禅参禅作为参悟或指导正确人生的一种手段,把禅与“现代”一词紧紧地联在一起。这方面,耕云先生的“安祥禅”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正如先生在《禅的认知与修学》一文中讲:“尽管自然科学飞跃进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但物质的满足永远填补不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尽管知识爆炸,科技起飞,但学术并没有提升人类的品质。这是个可悲的现象。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面对的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发扬中华文化,提倡固有的禅学。”在这里,耕云先生把提倡禅学作为解决当代现实生活中人们“心灵的空虚”和提高全社会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这也是先生自己所说:“‘安祥禅’的特色是重入世,是为大众设计的”(《同上》)。

禅,是“禅那”的略名,意译为“静虑”,是早在佛教出现之前,即已在印度产生的一种古老的宗教修行方法。佛教产生之后,继承了这种修行方法,并逐渐发展形成了佛教具有系统化的关于禅学的理论。随着佛教的传入,禅及其理论也传入我国,并作为我国僧人必修的“三学”之一而广泛流传,先后出现了以东晋名僧道安为代表的“安般禅”,又称调息禅,即以数息的方法使心境入静;以道安的弟子慧远为代表的“念佛禅”,即在禅定中见西方净土的修禅法;以北朝僧稠、僧实为代表的“五门禅”,以及入隋以来天台一系的“实相禅”等等。自菩提达摩来华,“随其所止,诲以禅教”(《续高僧传》卷19),中国禅学遂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这之前的禅法被称作“依教禅”,即没有明确的大小乘之分,也无宗派门户之见。而达摩所传之禅,则萌生了在中国影响深远的禅宗的创立,因此被称作“宗门禅”。宗门禅已不是原来意义的静虑打坐,而是对真实佛法的体悟。这也正是唐代名僧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一书中所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修行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掸也。”进而,至六祖慧能在广东曹溪开堂说法,创南宗禅.达摩的如来清净禅法又有了新的发展,禅由体悟自心本来清净,发展成“本来无一物”的自性本空了,这就是祖师禅。

我回顾这段历史,是为了体会耕云先生的安祥禅。耕云先生说,他提出的安祥禅是“祖师禅的稀释”,“法的本质是丝毫没有改变”(《禅是生活的宗教》)。就是说,耕云先生的安祥禅,乃是六祖慧能大师所创立的传统的中国禅宗的禅法。千百年来,禅僧们及文人雅士解禅、参禅。说了许多的道理,形成了诸多的文字,是不是真正体悟了祖师禅的真谛,我不敢说,但耕云先生把禅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讲了许许多多的道理,真是呕心沥血,确实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禅是什么?耕云先生说:“禅是心的原态,禅是生命的共相知永恒相”,是“原本的心态”,禅是“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以完成生命的觉醒”(《禅的认知与修学》)。禅,就是没有受到外界“六尘”污染的原本的一种心态。由此使我们想起六祖慧能大师的一段话:“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坛经》宗宝本)。六祖大师所讲的“身中净土”,不正是“自净其心”,“随所住处恒安乐”的一种心态么!耕云先生的理解与此完全一致。那么,什么是这种不被六尘污染,恒常安乐的“心态”呢?耕云先生提出“安祥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没有什么道理,他所能获得的只是一种安祥的心态。所以安祥才是禅的生命”,“唯有内心的安祥,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殚精竭虑、瞬有存、息有养,精勤保任的无价奇珍”(《安祥之美》)。“安祥是正受的体现”,“安祥是禅的生命”,“安祥是定慧圆明的证量”,“安祥是法的现量”,“安祥是生命的源头活水”(《禅的认知与修学》)。安祥最能体现禅的精神,安祥就是那种不被六尘污染,恒常安乐的心态。

安者,安静、安分也;祥者,祥和、祥实也,它们合为一词表达了一种十分平和实在,离开了世间一切烦恼的美好的心态。正如耕云先生所云,安祥是“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没有矛盾,离开了一切执着、一切相对的调和、统一的生灵状态”;“一颗绝对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为它没有虚假,它没有二元的东西,它也没有边见,它超越一切”(《禅的生命,禅的正受》)。安祥一词十分贴切地体悟和表达了禅的真谛,禅的真谛也就是自悟“本心”,即原本的、真实的,不为一切执着所累的安祥的心。这也以六祖慧能大师的一首偈语为证:“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疾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坛经》宗宝本)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耕云先生提出安祥禅的本意,不仅在于表述他如何体悟祖师禅的真谛,而更现实的意义在于他要把谈禅与现代化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净化人生,提高社会道德水准;为美化人们的心灵;为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国运的“兴隆”提供一种方法。为此,他把安祥禅归结为一句使任何人都可以理解,都可以去身体力行的话,这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对此他又作了如下的解释:

安祥禅则没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么样生活,今天还是怎么样生活;今天怎么过活,明天还是怎么过活,不需要改变外在,只要求修正内心。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发掘、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禅的认知和修学》)。是的,人们只要自尊自重,去追求并获得一个安祥的内心世界,他的生命就会充满活力,他对社会对国家就会充满信心并负有责任感,他也会自觉地为美好的未来去奉献自己的一切。假若人们都这样去做,我们所在的社会何尝不是一块美好的人间净土呢!

(本文作者系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铃木大拙禅佛教研究的成就与贡献(玉城康四郎著 何燕生译)
下一篇:从《曹溪通志》再谈惠能的佛教思想(李富华)
 迷人的禅(吴平)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李润生)
 打(昌莲)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明尧)
 太虚大师之禅(邓子美)
 《高峰禅要》简介(兀斋)
 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继平法师)
 话头与疑情(虚云禅师)
 解悟与证悟
 禅的起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玄奘精神 第74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4)[栏目:玄奘精神]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 诗存[栏目:慈航法师]
 伏藏[栏目:解惑之智·嘎玛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