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圣解,直心前行
◎布蔼
后世众生学佛,求道者多,成道者少。非是诸佛不保佑我等,实是我等无始以来在六道中滚染的时间太久远了,分别心重,攀缘外境之心不能熄灭的缘故。加之,外境中迷人的色声强烈,致使我等迷失其中而不能自知。因自我发心不正而使诸多魔境界常常显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终至于堕落无间,实在让人揪心啊。菩提道上魔障重重,诚惶诚恐,使学人如履薄冰。所幸有诸多佛法经典留世,我佛慈悲,使我等能有鉴别诸多魔事的机会,以使我们不迷失于其中而不能反顾。
何为魔及魔事。魔,即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
据《普曜经·降魔品》记载,佛陀成道时,魔王波旬曾遣派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女前来扰乱。《长阿含经·忉利天品》、《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记载,魔王系住于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处,为破坏正教之神,称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据《增一阿含经》有言,魔王波旬具有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等五力。《佛本行集经》举出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着、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十二魔军。又从内观而言,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扰乱众生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之障碍称为外魔,二者合称为二魔。
《大智度论》上说,除诸法实相外,其他一切均为魔。《瑜伽师地论》列举有四魔之说,即: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能招感从生至死之烦恼,称为烦恼魔;“死”本身称为死魔: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又作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或四魔加上无常、无我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则举蕴、烦恼、业、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魔。
所谓魔事,即障碍之事。也就是说一切障碍修行、偏离正道之思想行为都是魔事。“有所兴业而有所作,则为魔事。若使志愿有所受取,而有所夺,则为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诸着识念求望,则为魔事。”
《华严经·离世间品》中,普贤菩萨又为我等开示了十种魔业:
即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恶心布施,嗔心持戒。舍恶性人,远懈怠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
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是为魔业。
不乐听闻诸波罗蜜。假使闻说,而不修行。虽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是为魔业。
远善知识,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不乐受生。志尚涅槃离欲寂静。是为魔业。
于菩萨所,起嗔恚心。恶眼视之,求其罪衅。说其过恶,断彼所有财利供养。是为魔业。
诽谤正法,不乐听闻。假使得闻,便生毁呰。见人说法,不生尊重。言自说是,余说悉非。是为魔业。
乐学世论,巧术文词。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或以妙义,授非其人。远离菩提,住于邪道。是为魔业。
已得解脱,已安隐者,常乐亲近而供养之。未得解脱,未安隐者,不肯亲近,亦不教化。是为魔业。
增长我慢,无有恭敬,于诸众生多行恼害,不求正法真实智慧。其心弊恶,难可开悟。是为魔业。
佛在《楞严经》中有详细地列举出了修行过程容易出现的五十种阴魔及魔境。面对诸多魔及魔事、魔业,我们是不是就要止步不前呢,我们究竟该如何作为?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上说:“若菩萨成就四法,而能超越。云何为四?所谓不忘菩提心故。勤修六度不放逸故。住于善巧智成就有情故。住甚深理护持正法故。善男子,菩萨若与此法相应,决定能摧诸魔怨敌。是为菩萨超出四魔。”
普贤菩萨更进一步为我们明示道:“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何等为十?所谓近善知识,恭敬供养,舍离魔业。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于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恒演说法,心无疲倦,舍离魔业。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舍离魔业。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舍离魔业。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舍离魔业。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这使我们的信念为之一大振。我们不能特说某人就是魔,其所做事就是魔事、魔业。菩萨学法,不舍一法;菩萨度众,不舍一众。所有一切都是针对个人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烦恼、迷惑、障碍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认识清楚这些东西的本质,我们的修行不仅仅是空中捞月,更会自造更大的恶业。
而我们凡夫在修行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错误,就是不持禁戒,自作圣解,不证言证,狂慧迷心,以大师自居,欲广做佛法、佛事,不知菩萨行愿的无止境。尤其是时下许多参禅之人,更着“空”,拨无因果,引发狂禅,总是认为别人做善事都是着相,一切都无所谓,无所顾及地到处乱发议论,因此而诽谤圣贤还不能自知;或者认为参禅就是什么都不做了,一天到晚游山玩水,认为在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意义,也没有工作进取心,正堕在恶空井里面;还有一种成天死命打坐,不能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这都是恶空见,此恶取空、断灭空,如猛虎,祸害学人不浅啊。所以,佛说:“宁执幻有如须弥,不取恶空如芥子。”这样的教戒不是莫须有的空洞说教,也不仅仅只是修行人才应该记取的教训,时下现实生活中就有无数这样的教训,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的。就像人们常说,初生的牛犊不怕虎。我们要问,为什么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固然人们可以说,初生的牛犊是无所畏惧的,但我们要说初生的牛犊的不怕虎只能是一种无知的、盲目的无所畏惧,它的不怕虎是因为它没有见识过老虎的比它厉害的手段,而当它真正地见识了老虎会吃它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到老虎吃牛是真实不虚的。我们也常常在说,“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菩萨畏因,是因为菩萨真正懂得因果的真实不虚,透过一个将要发生的因子,可以看到未来可能所要发生的可怕果报,所以当下就铲除了这个因子落地生根的因缘。凡人畏果,则是说,我们凡人因为贪、嗔、痴、慢、疑的迷惑,自心的不清净,看不到当下所生之因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或者说可能也知道其结果的发生,但总是心中常常存有侥幸的妄想而将其忽略过去了。而当事实真实地发生在自己的眼前的时候,常常长叹悔不当初如何如何的。
时下,太多的独生子女不就是这个样子吗?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几代人围绕着一个孩子,不愁吃、不愁喝,要什么给什么,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上好的大学、有一个好的就业岗位,却很少能有家长认真地考虑过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如何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以至于太多的孩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却依然冷漠无情,性情发育进入了畸形的状态。在进入社会生活之后,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面对现实的生活不知所措,对一切事情都持无所谓态度,任性作为。记得去年北京某著名高校中,一位学子因为嫉妒另一位学生比自己学习好就用刀子将其杀死亡,在警车上却依然能说出“谁要他学习比我好”的话来。这样的事实发人深省。
摘自《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