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未婚妻出嫁有感 勇和尚做梦断情
 
{返回 曾琦云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16

未婚妻出嫁有感 勇和尚做梦断情

曾琦云

有一次,我到师父那里去,师父给我拿出一张报纸,显出很惊奇的样子,说这张报纸写他了。我拿过来一看,这是一张地方小报,很大的的标题写道:“不愿在女人肚皮上签字的和尚”,我一想,师父还有这样的传说,将此事问及师父,原来还真有此事,那女人就是他的未婚妻,师父还特意向我回忆了不愿在她肚子上写字的情形。

师父向我说起了他的身世。师父俗名陈玉,祖籍山西,1903年农历11月23日出生于内蒙古丰镇县。父亲陈富元,是个牧羊人,母亲冯氏在家操劳,一生贤慧。兄弟三人,陈玉年纪最小。他天资聪颖,深得父母宠爱;可惜家道太贫,读到高小,即辍学进药铺当学徒,并开始学医。十五岁那年,家里为他订了婚。十八岁那年,父母先后亡故,哥嫂劝他完婚。但在这时他却产生了出家的念头,曾与同学约定,父母百年之后到五台山出家。所以父母一去世,他即与同学南下五台山,从僧云法师剃度,取法名“三昧”,开始了他的出家生涯。在五台山过了三年,那位同学耐不住清苦、寂寞而中途下山回家,他则只身辗转到了陕西终南山。

《不愿在女人肚皮上签字的和尚》描述了如下情节:

刚刚出家时,师父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夏天的中午,他正在竹椅上静卧,忽然门外走来两个汉子,口中念念有词: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这是《论语》上的句子,他背得的。正要问明来者何意,二人不知去向,抬头四顾,却见一个似曾相识的妙龄女郎赤裸裸的身子向他走来,慌得他赶紧闭紧双眼。他正在回忆在哪里见过这人,那女人的头已经靠近了他的右臂弯。他用力挣扎,手臂怎么也抬不起来,便侧过脸去不予理睬。那女人摇着他一只手,要求他在自己的肚皮上写个字。他忍无可忍,火冒三丈,大声斥责道:“你真是无聊得很,我乃出家之人,怎能在你女人肚皮上写字?”言罢拍案而起,震得手心酸痛酸痛。定定神,睁眼一看,方知是梦。

后来他到信阳,请教一位六十多岁的方丈,方丈打量他一番,笑道:“无妨,你未婚妻要出嫁了。”

陈玉点点头,心中不免惊异:那女人确实像他的未婚妻。

1964年陈玉从湖南双峰第一次回老家探亲,与大哥谈及此事,大哥叹道:“看来感应之事不可不信,你未婚妻正是你做梦那天出嫁了,据说出嫁那天她还问起你哩!”

这次未见到那女子,1980年第二次探亲时问及,那女子已经下落不明。

出家人,都说要六根清净,人家出不出嫁,今归何处,关你甚事?

陈玉笑而不答。

大哥见他这把年纪仍孤身一人,可怜巴巴,想起好哭;陈玉见大哥衰老状态,也潸然泪下,弟兄俩莫明其妙地痛苦了一场。

这是当时那张小报所描写的内容,师父既然拿出那张小报给我看,就是首肯了上面的内容。但我现在认为作者不是学佛修行之人,写得带有传奇色彩且有误解。师父做梦能够与古圣先贤相通,说明师父自己就来历非凡。“朕躬有罪”等四句是出自《论语·尧曰》,据朱熹《四书集注》是商汤所说,大意是:“我小子覆谨用黑公牛作祭品,明白地禀告皇皇上帝。有罪的人我决不敢赦免。那些作为天帝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敢隐瞒遮掩,您心里是很明白的。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原文是:“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段话秉承尧舜禹三代“天下为公”的思想,具有大乘菩萨行的精神。师父一梦,时光倒流,与古人圣心相通,可见师父非同凡人。但后来作者写到师父看见女人就闭目无睹,则有贬师父境界。师父不愿在未婚妻肚皮上写字这段情节,师父亲口对我说是事实,但一见到女人就像见到了老虎,则不能体现师父的本来面目。至于师父回家再次问及女人之事,也是大乘菩萨精神。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则以何身而为说法,师父出家了自然不能与她成为夫妻了,但是并非六根清净就是六亲不认。师父问她的情况,也是情之所致,菩萨不是木头一样无情无义。正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兄弟俩相见痛苦一场,也是各有所感,并非是莫名其妙地哭。哥哥看到弟弟只身一人在外漂泊,觉得好哭。弟弟则想到大哥一辈子在自己的小家打转,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活得太累,太不值,也不禁悲从中来。各有所感,同床异梦,所以不禁大哭一场。


{返回 曾琦云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从学术走向实证
下一篇:从宗教走向教育——佛教
 聂云台居士的《保富法》
 一切唯心论
 生活禅浅探
 培养定力,开发智力——论传统禅定在当代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论空海大师的《即身成佛义》
 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
 佛教文化与电脑
 论佛教与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
 论跨世纪佛教的六大走向
 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中国肉身菩萨隐莲法师回忆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316.问曰:三十七品、三解脱门,般若经中亦有,今何以故但名声闻、辟支佛经?[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七章 清代的佛教 第二节 清朝的民众教化[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禅法为至宝[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受三皈五戒而不能持戒有什么因果?[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贫穷和富贵[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自性之法&思想[栏目:清净的法流]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做点功课[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唯识思想的交涉(郭朝顺)[栏目:唯识学研究]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一章 做正信的佛教徒 第八节 精神文化万世流芳——佛教的社会价值[栏目:宽见法师]
 度母法会的教言汇集[栏目:唐巧奥萨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