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什么是一念三千?
 
{返回 洪修平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88

什么是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智顗观心说的深化,集中反映了天台宗的宗教世界观。一念三千的全称是“一念心具三千世界”。按照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思维模式,一念三千也是在实相的基础上将一念与三千世界(也就是宇宙万有)圆融而建立起来的。

“一念”指的是人们当下一念心。从逻辑意义来说,一念与三千之间具有能所的对应关系,一念为能观,三千为所观;但在天台宗的哲学思辨体系中,一念并非单纯的意识活动的主体,也是观想的对境,三千既是一念的对象,也是一念自身。因此,一念三千之一念心,是纵横无碍、圆融相即的“不思议境”。智顗认为,大小乘佛教都有“心生一切法”的说法,或有或无,或言中道,皆是因果法,“迤逦深浅”,而不相即,都是“思议之境”。一念三千则体现了“心”与“万法”的相即圆融。这里的心既非通常哲学意义上的心,也非精神本体,而是一切法的实相。实相就体现在人们日常的“一念”之中,此当下一念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千差万别的宇宙万象,都是真如实相的显现,在一念心中实现了圆融与统一。

“三千”即三千世界,宇宙万有,它是由十如是、十界和三种世间相配而成的。

“十如是”出自鸠摩罗什所译七卷本《法华经》的“方便品”,它认为可从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个方面来见证诸法实相,它们是一切诸法共通的相状,唯佛才能究竟。智顗认为,十如是首先是从不同角度对缘起总体的说明。十如是的前九项,约略可以分成三组:一是相、性,相是事物显露于外的行相,性是事物内在的性分;二是体、力、作,体是事物的当体,力是事物具有的力用、功能,作是事物依其功能而有的作为;三是因、缘、果、报,近因为因,助缘为缘,由因得果,由善恶业得报,可见,这九项事实上无非就是对因缘所生法这一缘起总体的概念描述方式,亦即在缘起的假名施设中必然会体现出现象与本质、体性与功用、因缘与果报的范畴关系。之所以要加上“如是”,是因为这些假名施设的范畴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即于空性的。智顗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三转读法”:“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相性,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这十项是基于非纵非横的中道实相,具体说来,于十项所构成的缘起网络中见证其虚幻无主,所谓“约如明空”,则一空一切空;缘起性空不碍假相宛然,所谓“点如明相”,则一假一切假;双遮双照,即于中道,所谓“就是论中”,则一中一切中。可见,于十项中,我们通过“三转读法”,所能见证的就是空、假、中三谛平等互具、圆融无碍的中道实相。

“十界”即十法界,是约众生迷悟的不同而区分的十个层次,亦即所谓的“六凡四圣”。六凡指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它们是处于轮回之中的迷妄法界;四圣指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圣者的觉悟法界。在智顗看来,这十界虽然因果各异、凡圣不同,都名为界,但从根本上说却是互具的,任举一界,即具九界。之所以十界互具,是因为它们都由一念心起,是基于空、假、中的,因此十界也就必然会形成一种“趣一趣一切”的不可思议的缘起关系,所谓“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趣即趋向义,意为在十界中任举一界,必具其余九界,而又不碍九界其各别假相宛然。实相绝对平等,十界自必圆融互具,此乃法性自尔,绝非造作使然,所以智顗一再强调:“一念心起,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十界个个互具,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十如是,即成千如。天台宗认为,百界千如,宛然具足于一心。

“三种世间”是指:一、“众生世间”,又名有情世间,即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一切有情,为能居之正报;二、“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即有情所依之环境,为所居之依报;三、“五阴世间”,即构成一切有情、无情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基本要素。以百界千如与三种世间相配,便构成了所谓的“三千世间”。智顗认为,“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由此便成“一念三千”。

在说明“一念三千”时,智顗特别强调了一念与三千之间是不可思议的“具”的关系而非当时影响很大的地论师、摄论师所主张的“生法论”。在《四念处》卷四中,智顗曾谈到别、圆教“具不具”义的差别:“若只作一法,不作一切法者,此是别意;若一法一切法趣一切,是趣不过,趣尚不可得,况有趣非趣?趣一即法性,法性即法界,无一法出法界外。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如化,故知一法具一切法,即圆义也。”由于一念心起的缘起总体即为空、假、中的中道实相,因此三千中任举一法,必然同时具备三千的全部,在这个圆融互具的全息性的缘起总体中,任何所谓“生法”的考虑、任何对依持的知性执著都显得多余。借助于对般若精神的深刻悟解与灵活运用,智顗一念三千的性具实相说达到了自佛教汉传以来佛学思维水平的很高层次,以后无论是唯识的赖耶缘起说还是华严的法界缘起说,都似乎在不同程度上重复了智顗所曾批评过的“生法”错误。牟宗三先生在其名著《佛性与般若》中认为天台圆教代表了中国佛教的最后完成,虽不免溢美之词,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返回 洪修平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什么是五时八教?
下一篇:什么是人间佛教?
 什么是中道?
 什么是四谛?
 略论禅宗的中国化特色
 略论禅宗东土五祖禅法之沿革
 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从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佛教的..
 略论玄学与禅学的相异互补与相通相摄
 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佛学的调和性体现在哪里?
 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诤答六识三性俱不俱[栏目:韩镜清教授]
 大威德之光--密宗大师热罗多吉扎奇异一生 第五章[栏目:热罗多吉扎]
 相应117经 捕缚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大圆满前行 自序[栏目: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
 命里面没有的也能赚到[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贤内致福[栏目:放生感应]
 欲海回狂集卷三—决疑论(周安士)[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透过佛教看管理(王武钢)[栏目:佛教与管理]
 The Dhammapada - Chapter IX. Evil.[栏目:The Dhammapada and The Sutta Nipata]
 平等利益[栏目:真圆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