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信心铭》
第二讲、心地法门的关键
至道无难小道难
前面讲的都是前提,如果没有前面讲的基础,我们学习《信心铭》往往会落在语句上,就像打水漂一样不沉底。我们必须要养成实在严格的用心功夫,举心动念之际都要有警醒的力量。如同放风筝,一定要有一根线把风筝拴住,否则,线一断风筝就飞了,不知是飘到天涯海角,还是栽个跟斗就下来了。念头功夫可以比作放风筝的这根线,牢牢把控方向,风筝就不会失控。如果我们有一个牢固的念头功夫,时时有这种觉照,心里纷纷芸芸万念往来的时候,就不会失控,就都在我们的照料之中、掌控之中。这样的话,我们修行就容易得力。
我们看三祖大师的《信心铭》,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心?还要信这个心,相信这个心的时候要有信心。这里的“信心”,大家要从多重层次上来理解。“铭”,大家都知道,用来警醒自己、提醒自己,处处关照自己的警言妙语,称之为“铭”。刻在碑上的、写在纸上的铭文都是很要紧的。我们用心时离不开当下一念,所以《信心铭》也可当作《信念铭》。念头的“念”字在中文里是很妙的,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即“现在的心”称之为“念”。也就是现在发起的心,现在观照作用着的心,就称为念。
有了前面的铺垫,我们现在就开始学习《信心铭》的章句。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这八个字很好读。什么是至道?至道者,最根本、最终极、最究竟的道称为至道。至道不是小道,八万四千法门的目的是通向至道。八万四千法门是方便,并不是究竟。那究竟是什么?就是至道,就是涅槃之道、解脱之道。我斗胆说一句,现在的种种世间道、许许多多外道,甚至包括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不是至道!至道是到家了、最根本的、成佛的道,即究竟道、根本道、终极之道!
终极之道——无难!这简直跟我们开了个大玩笑。我们学修任何一种法门都会觉得很难。念阿弥陀佛,念念不停,一心不乱,很难;上师传一个法让你去修,这个月要完成十万次曼扎,下个月要磕十万个长头,身不强力不壮,要想完成,很难;让你供万盏油灯,摸摸口袋没有钱,怎么办?难;知道有法师讲授殊胜之法,需七七四十九天,你没有时间,怎么办?难!
严格地说,至道的确无难,小道很难!任何一个道,只要是小道不是究竟道,它就有内容,有宾主,有能有所,有前有后。它需要一个过程,其主人、对象、时间、内容等都在安排的程序之中运作。就像种庄稼一样,农作物要遵循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样一个过程。任何法都有法的过程、法的内容和法的要求,你必须要走完全程,才能通过一系列的因果关系达到圆满。所以说小道很难。
今天,我交给你一百万,并要求你在一年之内,把这一百万变成一千万。做生意的人都知道,这个任务很难完成。学生读书很努力、很用功,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成绩,读书也难;画画的想超过张大千,可是画了一辈子,没有一幅画能超过他,难不难?书法就那么几笔,点横撇竖钩,但笔下的字就是写不好,要超过王羲之,难!日常生活中的技巧、技术,样样都难。
那么,学修佛法呢?更难!学“阿弥陀佛”,就这几个字,持念也好,观想也好,难不难?难!如果照净空法师讲的如实修学,也很难。因为净空法师集中了各宗各派的精华来讲《大乘无量寿经》,他是从果位上,从他自己完成的过程来讲,让人听着头头是道,但要达到如他一样的修行,实在是太难了。天台宗讲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修起来好难好难;华严宗讲四无碍、十玄门,学起来难、难、难;唯识学那就更难了,百法明门,一百个法要记住都艰难,要串成体系变成自己的东西,更难;学密宗的人,还不说学法,先让你在高原上生活两年,能不能坚持下去,都难说啊!次第法门都难。有次第的法需要时间和精力,要有解决困难的决心,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学佛也一样。
你信得过祖师的话吗
但《信心铭》开篇就说——至道无难!一切法门最终的至道、最究竟解脱、最高的智慧,不难?我们想得点小智慧都难啊,《信心铭》为什么开篇就说“至道无难”呢?这个,我们就要从佛法的根本道理上入手,慢慢来讲了。
真正的至道,真正的究竟道,它是无因无果、无能无所、无前无后、无主观客观、无时间空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禅宗祖师说:一切现成,不用你操心。举心动念都是错,不举心动念也是错!既然没有内容,就不需要你去左思右想嘛,这个一点都不难;垂衣裳而天下治,无为而无不为,这也不难;坐在那里,看太阳朝起晚落,花开花落,眼一睁天地万物现现成成,难不难?一点都不难。至道本来就是不难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都是天意,没什么好操心的。离开你地球照样转,不能说你在这里发一顿脾气,地球就不转了,太阳就不亮了。再有本事的人,他也不可能让太阳不亮,让黑夜不黑,白天不白。
从佛教的根本理论上来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阿毗达磨经》里的这十六个字说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至道无难!一切现成!佛陀都说了嘛,善哉善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还有什么难的?一切现现成成,每个人都有。你不缺,他不缺,我也不缺。正因为它无因果、无内容、无时间、无空间,不需要你去修去为,它就是它,它不需要你去增减,如《心经》里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看,现现成成,还需你做什么呢?所以真的不难啊!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学什么都难呢?注意下面一句——惟嫌拣择!心要动,念头要动,这是人的本能。所谓人心不死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晚上安安静静地睡着了,天地不复存在,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白天无论多么麻烦的事情都放在一边了,天下一切太平,如入涅槃状,好舒服啊!就连李太白都说“但愿长醉不愿醒”。当然,这是梦中说梦的境界,还不是智慧的境界。早晨醒来,眼睛一睁,烦恼是非就来了。不管是欢喜的事情还是不喜欢的事情,只要念头一动,就开始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了,这是肯定的。这是每一个人的现实。既然你落入这个现实之中,又不能自拔,至道就难了。
以分别心求大道,大道也就成了支离破碎的。你不可能有所得,即便有所得也是幻得,虚幻不实的。那么以无分别心去求大道呢?你既无分别心,大道也无需去求,无需去追,无需去拥有嘛。大道本来不可得,你怎么可能把它当成宝贝揣在怀里呢?难道你能对佛法搞私有制?要把产权改造成自己的吗?那是不行的,那是地狱念头。
“至道无难”是《信心铭》的第一句,你信不信得过啊?如果你对这句话信不过,不能与它相应,就无法学习《信心铭》。唯有相信祖师所说“至道无难”,后面的内容你才能很容易地学进去。
人生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
我们之所以不能与“至道”相应的关键,就是“惟嫌拣择”。麻烦就在拣择上,这个拣择,就表现在人的五毒——贪嗔痴慢疑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十分困难,几代人住一间简易房。后来有了一套两居室,三十平米还带厕所,大家觉得很安逸,真是很满足了。可如今,人们住着一百多平米房子也未必称心如意,还想着能搬进花园式的别墅,那才是人过的日子。人心啊,就是这个样子,有了这个想那个,拥有的并不珍惜,总是向往自己不曾拥有的,就连吃东西都觉得是隔锅香。城里人觉得城里空气污染严重,都想跑到山里住;山里人又想方设法往城里跑。城里人在山里呆久了,不习惯又想回城里;山里人在城市里找不到感觉,又返回山里。有时候,我到寺庙去住也是这样。刚去的几天新鲜,多住几天就想回家了。
人心永远都是这样,两头跑。这是老实话,任何人都是这样。谁敢拍着胸脯说我不是这个样子?说修行我也有三十多年了,都还免不了这些俗气。这就是人心的现实。你不明白这个人心的现实,就不会转烦恼为菩提。祖师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说老实话,这个错位的现实就是菩提,就是般若,人生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的。
什么是本来面目?不要以为自己端坐在那里,百不思、百不想就是本来面目。那是假的,那样是找不到本来面目的。我们都知道,修行好的人不动心。不动心并不等于没有这个心啊!老和尚看到漂亮的、看到有钱的还是欢喜,但他有修行,他不会动心,不会跟着跑,不去追,不去贪。如果说没有这个心,那这个人就是木头雕的,泥巴塑的。圣人与众生区别的关键在于,面对事物是动心还是不动心,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怎么了境的问题。了境不是简单地否认,认为没有这个境。看到杨贵妃了,偏偏说没有杨贵妃,她来了我修白骨观,她就是一堆骨头。这是自欺欺人!
至道无难,即一切现成。长就是长,短就是短,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判断本来就是法尔如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惟嫌拣择,并不是说看到美的不美,看到丑的不丑。惟嫌拣择是指不动心、不起心、不贪心,对美丑平等对待。这就是功夫。所谓平等对待,并不是说把美的变成丑的,把丑的看成美的。
有人说我要修烦恼观、修白骨观,在观想之中把美的变成丑的,丑的变成美的。这是画蛇添足的功夫,用不着!很多炼功夫的人会走入反自然的误区,反而费力不讨好,说不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把自己折腾成神经病。
我这样说比较浅显,对此讲得较深的,还是赵州老和尚的公案。
老僧不在明白里
赵州老和尚看到有人来参学,便对众人说:“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赵州老和尚先引用了《信心铭》的头两句,然后又说什么是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语言是什么意思?心之动,有声的心理活动便是语言,无声的心理活动是思维。思维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应该是明明白白的。比如,我们读“信心铭”这三个字,首先我们认识这三个字,说出来一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再比如,我在表达“这个房子漂亮”的时候,说明这个房子的确漂亮,我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这套房子比我住的那套房子好。我们在阐述理论时,通过语言来表达美丑、是非、得失等等的时候,一旦说出来,它就是明白的。一个人,必须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才能对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客观的描述。就像老师课堂提问,举手准备发言的大都是明白人,是对问题的答案心中有数的人。当然也有个别什么都不明白,滥竽充数的。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乃至大家学修佛法,坐而论道,谈心得谈体会的时候,都是把自己所明白的东西表达出来。
语言不外乎是一种交流,即与人交流你所拥有的东西。情感的交流、事相的交流,无论哪一种,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才有语言是明白”,如果你对一件事不明白,一般是不会乱说,也不会多说。自己心里有怀疑的事,你也不敢说。自己都不明白,又能说出什么呢?所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你对这个东西有所认识,你才会通过语言发挥高见。
“才有语言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赵州老和尚在这里转了个弯——我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啊,我除外,是你们这些人还“护惜也无”。护惜什么呢?护惜语言,特别是高明的语言。有认识有见地,正是得意的时候,受供养的时候,受人爱戴拥护的时候,哪个不想通过语言来表现自己?不想在大众之中突出自己、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如果让一个人把自己的知识、见解、经验全部抛弃了,很难。很少有人舍得把自己的名誉、地位、高妙的东西舍掉。半罐水都要响叮当,更何况都快要满得溢出来的一罐水呢?所以赵州老和尚说,你们这些人“还护惜也无?”他说“老僧不在明白里”,你们觉得可不可惜呢?你们敢不敢进入这个“不明白”的地带,把你们清晰的、理智的种种东西放下呢?
这时,马上有个小和尚针锋相对地问老和尚:“既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什么?”用现代逻辑学来说,老和尚的话是句悖论,也就是所谓的二律背反。小和尚抓住他的语病,你既然什么都不明白,那还说什么护惜不护惜、可惜不可惜的话呢?老和尚回答得也很简单:“我亦不知啊!”这句话一出口,小和尚马上又把老和尚的话柄抓住,说:“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你都不知了,却还知道自己不在明白里;你既然说自己不在明白里,那就说明你知道自己不在明白里嘛。你知道自己在不在明白里,又怎么能说“我亦不知”呢?这明明是有知啊!你看,这个小和尚很厉害,头脑清醒,明察秋毫,逻辑严密,撵得老和尚是逃无可逃,遁无可遁。可赵州和尚是个老牛筋,不管他怎么缠,只说了一句:“问事即得,礼拜了退。”一挥手,便把问话的小和尚打发了。
这个公案说明什么问题呢?“至道无难,惟嫌拣择”这八个字,经赵州老和尚的公案这么一演,就不仅仅是我刚才讲的那些道理了,里面的禅趣就出来了。我刚才所讲是从常规心理学、佛教一般的常识和人的基本感受等方面对这八个字进行阐述。但我们通过禅宗公案,特别是赵州老和尚的这个公案来看,这八个字里面的禅机就很深很妙了。禅宗所谓的“杀人刀,活人剑”就全都在里面了。
在赵州老和尚与小和尚的一问一答中,小和尚显得头脑清晰,伶牙俐齿,他揪住老和尚的狐狸尾巴不放,好像抓住了老和尚的破绽。而恰恰是这个“抓住了老和尚的破绽”暴露出小和尚的破绽。赵州老和尚是诱敌深入,故露破绽,然后来个回马枪,“啪”的一声,要你的命。这些公案我们要仔细地去品,去咀嚼,去参。
反正都是你的错
平常我们所说的学修佛法,修行佛法,并不是禅宗所说的参。学禅宗是参禅悟道。什么是参?参是禅宗特有的一种学修方法,和常规教下的学修方法不同。密宗里的大手印和大圆满法有禅宗的味道,有参的味道。
打铁要在铁砧上打,炼铁要在高炉里炼。做什么工作就要进入什么样的工作程序和工作状态,否则就完不成这项工作。同样,参禅就必须进入参的状态,即非用心非不用心的状态。它不是让你在理路上走,不是让你坐啊,观想啊,也不是修四禅八定,修善积福。
在《坛经》中,韦刺史曾问六祖:“黄梅付嘱,如何指授?”六祖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他说五祖大师只是与我讨论明心见性的事情,不论禅定解脱。连禅定和解脱的话都不说,完全超越了六度八正道,超越了八万四千法门常规的学修方法。它不是这种种学修的常法,但又不离这种种法。熟悉禅宗的人都会注意到,禅宗的语言往往处于“不是又不离”的状态中。你说不是,它又丝丝如扣,它又不离。为什么呢?因为怕你心生执着。你说它在是与不是之间,也不是。这话听起来有点油头滑脑的,但禅宗决不是油头滑脑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的一种修证。
念佛、观想、修六度、修四禅八定等,都是次第法门。三祖大师说“至道无难”,而这些次第法修起来很难。修布施波罗密,让你天天去布施,这对现代人来说有点难。我现在就想要点布施,哪个愿意给我?现在真正愿意布施而无所求的人很少。持戒也困难,不但饮酒抽烟难戒,心里犯戒的时候更多。精进修持就更谈不上了,懒觉要睡,书不想读,事不想做,这怎么能行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还是至道无难!大家要仔细揣摩这四个字。我们平常吊二郎当、散散慢慢不精进的时候,不布施的时候,不持戒的时候,打瞌睡不做事的时候,你都要好好回向“至道无难”这四个字。平时我们做任何事都在拣择之中,持戒的时候在拣择,精进的时候还是在拣择,做善事时要拣择,做恶事时也要拣择。惟嫌拣择,大家用心琢磨这四个字,用得非常妙——你说不拣择吧,是错;你说要拣择吗,还是错。
当年,赵州老和尚参南泉祖师,问:“如何是道?”祖师答:“平常心是道。”赵州和尚问:“还可拟向否?”平常心是道,那什么是平常心呢?我们能把握它、了解它、认识它吗?南泉祖师回答说:“拟向即乖。”你要想把握它那就错了。你不要去把握它,也不要去控制它。赵州和尚又问:“不拟争知是道?”你不去认识它、掌握它,也不去实践它,又怎么知道它是道呢?
这是我们在一般认识论上普遍会遇到的问题。你说这个事情是对的,我一定要去验证验证到底对不对。人们都说吃了螃蟹要死人,有人就敢去尝一尝,螃蟹吃了到底会不会死人,就要证实一下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而南泉祖师说对此的回答是:“道不属于知,不属于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大道不属于认识对象,但也不是不要意识。总之,知与不知,都不是道,你怎么都摸不到它的边。
学会照镜子
前年,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有人提问说:《楞严经》所言‘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该如何理解?当时有很多人给出了答案,但提问的人一直不是很满意,理论上的解释,书上早就看过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来回答。
我问提问的人:“请问师兄,你有没有自己的照片?”提问的人先是愣了一下,答:“有。”我又问:“你看过自己的照片吗?”答:“看过。”我接着问:“这张照片是不是你呢?”提问的人不作声了。我接着又对众人说:“大家都照过镜子,镜子里的人是不是你?见见之时,说的就是‘这个’,这个不用解释,大家用心去感觉感觉就知道了。”话一落音,下面掌声不断。但喝彩以后,当时在座的人到底有没有感觉,我就不知道了。
当天晚上,那个提问的人又来问:“冯老师,你说的那个话我有点感觉,但这个感觉有点恍恍惚惚的,你再给我说一下。”我说:“这个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恍恍惚惚就不对了。你拿着镜子照,里面的人不是张三不是李四,绝对是你嘛。但那个真的是你吗?肯定又不是你!”大家一定要在这里找感觉啊。
我们学修佛法,天天观想,天天持咒,那个是不是你?是不是真如?大家好好想一下,这就叫参。要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参进去。如果不通过真参实证,只在比量之中,在推理过程中,永远都是从知识到知识,从见地到见地,落不到实处。常言道“说食不饱,数他人珍宝”。你不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自己到底是什么还是不知道。必须要把“这个”东西落堂,就像以前本光法师教我们说的那样:“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不管炒股也好,做生意也好,要把钱揣在口袋里了才算是。画饼充饥不行,修行必须要落在实处,落在自己身上。
至道无难,关键是要知道这是你自己的事情。“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认识别人很难,但自己认识自己,不隔分毫啊,怎么就不能认识呢?自己认识自己,不需要知识,不需要文化;自己感觉自己,你念头一动,难道自己不知道?起了邪念,自己能不知道吗?善心一动,有了慈悲心,自己也不知道吗?关键是如何在自己念头的来去之中,在念头的生灭之中找到自己那个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垢不净的东西。这个大家要好好去找,好好去体会。
真如自性不生不灭,既然如此,你就不必主动去生,也不要主动去灭。今天,慈悲心来了,十分欢喜,觉得自己这个念头很了不起。此念一生就完了。若是今天起了邪念,打了妄想,你想去灭掉它,赶跑它,也完了。好事情不要去生,坏事也不要去灭。同样,坏事情不要去生,好事也不要去灭。要这样真正做到不生不灭,你才能体会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心经》说“不垢不净”,这里可以把“垢净”二字当动词讲。我们的真如本来就是不垢不净的,但我们经常在心里不是去“垢”就是去“净”。今天,我的戒律精严,可明天我这里犯规了,那里又犯戒了,不停地修理自己。你修来修去,没修好,反而把自己修得六神无主。不要去管那么多嘛!首先不要去垢,不要自我污染;同时也不需去净,也不要自我净化。真如是不受这些的。这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的道理。善恶都莫思量!
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学《心经》的人把《心经》背得滚瓜烂熟,但不知道这些都是基本功,只把它当成知见而已。换句话说,这些基本功都是心地法门的关键。一切法门都要扫归心地,扫归念头;一切都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在这个地方里使劲。不要在见地上玩花样,也不要理论上大闹天宫。玩完了,闹完了,依然故我,自己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还是一个业障鬼子。
惟嫌拣择,你不要主动去生,也不要主动去灭,去生去灭就有拣择;不要去垢也不要去净,去垢去净也是拣择;不要去增不要去减,真如并没有因之而增多,也没有因之而减少。它是如如不动,动亦如如的。
瞧瞧地球上多热闹
最高的法往往是从最低处入手,最玄的法也是最平常的法,所以至道必须落实在我们日常的举心动念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平常心是道,日用之为道。如果不落实在日常之用上,就是叶公好龙,说食不饱。一个人,只要他有道心,哪怕他做的是最低贱的工作,他都能在平常的生活中真正地潇洒起来。
庄子笔下有很多这样的道人,他们是最贫贱的人,同时他们又是过得最自在潇洒的人。因为他们有道心,心与道相应,行与道相应。反过来讲,有些富贵中人,如《红楼梦》里的富家公子小姐,个个烦恼多多,麻烦多多。我们经常看历史剧,历朝历代的官不好当,皇帝也不好当,没有哪一天的日子过得安生,哪能像我们现在这样,坐下来自在无拘地喝茶摆龙门阵呢?如今有些老板当大了,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一会儿怕生意拓展不开,一会又担心金融危机来了,每天还得惦记着生意场上的敌人,防着公司里的内贼。所以,钱多有钱多的难处,权大有权大的难处,像我们这样逍逍遥遥、自自在在的,确实是神仙过的日子。
十年前,李绪辉老师、杨光岱老师写信给南怀瑾先生,说成都的朋友们想做点事。南先生说,你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这样好累好苦,哪能像你们那样喝茶聊天。我想求你们这种轻闲,是求而不可得啊!人为名累,人为事累,的确是不一样的。
事情本身不分富贵贫贱,关键在我们的心上。如果把我们的心打点好了,虽贱犹贵。道人不等于是贵人,贵人也不等于是道人。《五灯会元》中的人物也好,庄子笔下的人物也好,如果真正是体道而行的人,即使是没有衣服穿,饭也吃不饱,但日子一样过得滋润、潇洒。相反,为富贵所累的人,为名誉所累的人,那个日子反而过得凄凄惶惶的。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把我们的心摆顺了,日子就过得高兴。依我看,乞丐讨了个热包子所得的欢喜心和老板做生意挣了一百万所得的欢喜心,没有什么差别。
事业上的任何顺逆成败,都会转化为一种精神作用,即心理上的一种承担。这种承担更直接地说,就是人的喜怒哀乐。富贵人与贫贱人的喜怒哀乐是平等的,情绪没有贵贱之分。我曾在书上说,对人而言,世界上有几大平等:太阳是平等的,地球是平等的,空气是平等的,水是平等的,时间是平等的。就时间而言,它并不会因为你是皇帝一天就给你四十八小时,让你活够一万岁。那是不可能的。严格说来,这些都是平等的。
去年,我在梅州千佛塔遇见一个美籍华人,他是专门回国参加千佛塔水陆法会的。这位师兄是学密宗的。晚上,我们住在一个房间一起摆龙门阵的时候,他十分热情地送给我一个转经筒,还有一些活佛的开示。看他满怀着教化、普度众生的情怀,我便一一笑纳了。然而听他不停地说法教化,显摆自己的功德,于是后面的龙门阵,我也开始不客气了,说了点“调皮话”,说得他恍兮惚兮的。
说到藏地修行的喇嘛,他说,他们曾迎请在喜玛拉雅山岩洞里修行的喇嘛出来在美国传法。一切供养圆满之后,在万人的盛大法会上,喇嘛说:“我哪里有什么法,你们非得让我传,那我就把最要命的法传给你们:嗡嘛呢叭弥吽!这个六字真言,你们回去好好修持就行了。”说完便下了讲台回去了。这位师兄说,当时求法的人个个听得目瞪口呆。
我对他说:“真正的法的确是那么回事,对于真正有修行的人来说,法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多余的话。”我话题一转,问他:“你晚上看星星吗?”他反问我这话什么意思?我说:“我们在地球上看金星、木星、火星只有针尖那么大,如果我们站在火星上看地球,可能地球也是如此大小。你再看看如此小的地球上有多热闹,有飞机、原子弹,有‘9·11’、‘非典’,还有活佛在传法、在灌顶,你说热不热闹?”他一听毛骨悚然,嘴上还是忍不住说:“冯老师,你这两天说的话让人听起来最顺!”我说:“没什么顺不顺的,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倒是每个人都该想一想,地球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了,释迦佛成道才两千多年。在无穷无尽的时间中,在无边无际的世界里,我们的心到底该怎样放?话说得再热闹没有用。你是美国人,见过克林顿也见过许多活佛,了不得;我只是四川蜀地来的山里人,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只能说说自己的想法。”他听我正话反说,就有点不知所措了。
其实不管正说反说,说得多么热闹,关键是要看自己当下的心理感受。你觉得一个人了不得,是你自己心里有个了不得的东西;你要觉得一个人没名堂,也是你自己心里觉得他没名堂。你觉得大象很大很大,这是一个念头;你觉得蚂蚁很小很小,这也是一个念头。念头是平等的。活佛与凡夫、圣人与众生,作为念头是平等的。关键是不要自己哄自己,自己骗自己。如果今天我要给大家传大手印、大圆满,说不定眼前的供养都要把我淹死了。可我说,今天给大家讲这个“至道无难,惟嫌拣择”,肯定就有人心里犯嘀咕了:“冯老师卖的是什么狗皮膏药,这也是法?”
那么,佛为什么说万法平等?平等的依据在什么地方?其依据就是我们的心念平等。释迦牟尼佛离不开当下一念,最蠢的人也逃脱不了这一念,最卑贱的人也逃脱不了这一念。只要有了这个本钱,万法建立,学什么成就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后得智。而建立万法的本钱即所谓的根本智、无师智。如果看经书,对它的阐述可能有几百卷上千卷了,然而一句说破了,它就是这个!人人本具啊!为什么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其依据是什么?依据的就是这个!这个说穿了,就是根本智,也叫无师智,就是本觉。
“1+1=2”这个道理小孩子知道,就是爱因斯坦来得出这个结论,也是“1+1=2”。开水是烫的,冰糕是冷的,这个还需要别人教吗?有了这个根本智,一切因缘而起的都是后得智。后得智就要学,需要花费时间、功夫,还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因缘具足了什么法都可以学,当皇帝、做活佛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这些都是缘起的,有生就有灭,有成就有坏,不可靠。
根本智、无师智这样的“本觉”,才是最可靠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总觉得自己什么本钱都没有,只能像乞丐一样,今天这儿去求法,明天那里去求灌顶,觉得自己很可怜。这是不知自家宝藏,舍家乱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