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七天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15

第五十七天

第五个方面:修持止观应按一定次第,必先在在成就止的基础上方能修观。

在没有修成止(奢摩他)之前,虽亦用观察的智慧来观察无我的道理,但就像风中之烛一般,心一直动摇不坚定,这样无我的影像也不会非常清楚地显现。什么时候得到定再观察,这种动摇的过失才会消失,才能明显地观察无我的影像和无我的道理。胜观(毗钵舍那)的心不动摇的成分,是由定力而生,并非从证得真如的那个成分得到。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来说明:酥油灯能让外在种种繁复的壁画非常清楚地显现,这个清楚的成分是从灯芯、灯火中产生;灯火不动摇是从没有风(拉上窗帘,没有对流)其中而来。不动摇的成分和图画清楚的成分有两个,是从不同因缘而来的。一旦成就定(奢摩他),对无我的道理进行观察的智慧,其动摇的过失便消失了。心非常坚稳,可以一心一意对无我的道理进行观察,成就止的重要性。不仅这样,对无常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轮回的过患及菩提心的生起都要一再地思维观察。有了定力,便能完全安住在这个所缘上。安住于所修持之法,心便不会散乱,这样力量特别强大。不仅对无我空性的道理,对其他一切的法都需要有这种定力。如果没有定力,便如之前《入行论》中禅定品中讲的那样:一个内心非常散乱的人,正如住在烦恼的牙齿中一样,时刻有被它摧毁的危险。另外,倘若心很散乱,即使念诵很多经咒,或修持很长时间的苦行,也没有什么意义。佛陀曾说过,散乱之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其力量、意义都不是很大。

成就心安住于一个境上、不散乱没有分别的三摩地,其目的何在?这样我们的内心对自己便有一种自在的权利,想把心放在善的所缘境上,便可以随心所欲地让它安住。就像水沟里的水自然随着水沟走,同样,我们想把心放在何处便可安住在何处,想流去何方就流去何方。这样对于无边的善的所缘境都可以修持。成就止之后,很多善法如布施的心、持戒的心、安忍的心以及精进的心和厌离心,都可以在三摩地的基础上,通过善法进一步修学。可以修持这么多善法,同时又可以破除无边的过失,有这样的目的。所以我们修持的目的,就是更广大地涉及善法。如果修止,只是长时间安住在一个境上,对于其他善法不再学修,即是并不知道修止的真正目的。对于善法的功效没有达到,修三摩地的目的没有真正地明白。我们在修得一心安住的三摩地之后,还要对于广大菩萨行品的内容及见解方面、正念方面的种种内容用观察的智慧来观察。倘若不去观察,只是一心一意安住在三摩地上,它的力量意义就不大。特别是若要对无我空性的智慧生起坚定有力的定解、更长久领悟无我空义,便必然要用观察的智慧一再去观察。若缺乏对这种空性好好观察的胜观(毗钵舍那),对三摩地、禅定修持再长时间乃至经劫可以安住,亦只是压服现行的烦恼而已,烦恼的种子是无法断除的。

《解深密经》云:有静虑观降伏烦恼,有般若观断除随眠。即是说,静虑只能降伏现行的烦恼,在静虑(三摩地)的基础上,有般若才可以进一步修空慧,这样才可以真正地断除烦恼的种子和习气。先要修成定以后才修观,有这样的次序。《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应先求止。想要断除烦恼,方法有止观两种。在止的基础上再修观,这样才能断除烦恼。所以我们内心一定要先生起三摩地“止”的功夫。

先得止再修观,这是显宗的说法。在金刚乘四部瑜伽中,下三部亦共许一开始先求止再修观这样的次序。但在无上瑜伽部却认为可以共同成就。通过修行的一些加持及善巧方便,可以同时成就止观。此处之次第为何讲先修止再求观?这是对我们一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行者而言,如果已经成就便无所谓。成就之后,从观入止亦可,或从止入观亦可,没有一定的次第,可以同时成就。在我们最开始修学时,按显宗之说法,在得到定之后再修观。

在得到胜观的前面一定要修止,这一点并不是针对无我的空性见而言。我们对空性见的了解并不一定需要得到止,虽然没有得定,但我们对空性见的领悟也可以生起。对于空性见的理解和生起,我们不一定要修定;另一方面,我们对空性见有一定的觉受亦不需要修定。对空性见生起一定的觉受,此句如何理解?我们虽然没有得到三摩地禅定的功夫,但通过闻思观察的智慧一再观察思维串习,对于空性见也能产生非常坚定的觉受。为什么对空性见有一定的觉受不需要生起禅定?比如无常、轮回的过患、菩提心的修持,对这些生起觉受时,不一定生起了禅定,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一定要生起禅定才能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那么,得到毗钵舍那之前,一定要修奢摩他,这究竟是为什么?《解深密经》中言,我们以观察的智慧一再缘于空性思维观察,如果不是因这种观察的力量引生身心轻安,所生的都是相应的毗钵舍那,不是真正的。何时通过观察的智慧对空性观察,身心能够生起轻安的时候,就是真正的毗钵舍那。没生起身心轻安的只是相似的毗钵舍那。而要想有观察的智慧,对于空义分别观察生起轻安,若之前没有得到禅定功夫,再怎么观察都是不可能生起的。所以起初一定要修定,修成定后才有可能由观察的智慧引生轻安。要想成就胜观,一定要修止,主要在于通过止让身体引生轻安,在这个基础上再由观察慧引生轻安便很容易。如果没有定,只是由观察慧引生轻安是很困难的。如《解深密经》云:“若以观慧而修思择,最极思择,乃至未起身心轻安,尔时但是毗钵舍那相应作意(只是相似的毗钵舍那),生轻安已乃名妙观(生起轻安才是真正的毗钵舍那)。故先未得止者,仅以观慧而修思择,终不能发身心轻安所有喜乐(如果没有得止,只是以观慧观察,永远生不起身心轻安)。若得止已,后以观慧思择而修,轻安乃生,故观须止因。”这里讲得很清楚了,所以我们要生起毗钵舍那,一定须生起止的功夫。止观的次第是这样的。

第六个方面:止和观各自的内容如何学习?此处分作奢摩他、毗钵舍那与双运。

奢摩他,止分了三个:第一个,修止的资粮,我们前面所讲均为资粮;第二个,修定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三个,依止资粮修奢摩他。如何说明已修成?

“诸瑜伽师先集资粮,即是速易成止之因”。真正要想修习禅定,就要多方面地积集资粮,一旦资粮具足,修止就会快速地成就,非常容易生起三摩地。

修止的资粮分作六个方面。

第一个,住随顺处。即住在一个较好的处所。此等处所具足五种条件。其一,饮食容易获得,不费辛苦;其二,处所贤善,无有野兽,亦无强盗怨敌(不能与狮虎等猛兽争地,除非因你有功德它前来皈依,然而此等情况已是修成止后,不用再积聚资粮);其三,地土贤善,即风水好,住在该处身心安适;其四,绊友贤善。即同参道友和睦、意见相投,不会成日争执;其五,聚贤善。即地处僻静,人迹罕至,入夜亦很寂静。所住之处应具足此五种贤善,其中之绊友应为见解相同、自身戒律清净者。所居之所人迹不多,寂静一些。当然,我们会说内心修持方为重要,外在不要管它。然而这是针对已经有一定功夫的人而言。此处所讲乃是最开始修学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否则打坐期间噪音骤起,会吓到自己,引发身心不适。所以刚开始有个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地方风水也是很重要的,一些圣地、过去高僧大德住过、加持过的地方,这些是最好的。我们起初不能加持地方,只有地方加持我们。这就需要很多的圣地。

第二个,少欲。不贪众多上妙衣服、饰物等。这种贪欲是希求更多的物资,这样不好,一些粗茶淡饭即可。贪著之心应该驱除。

第三个,知足。少欲是不贪著物资,知足是得到一点物资便很喜悦。《入行论》前面讲破除这样的贪著,都是修止殊胜的因缘。一旦有此,心便很容易安住。

第四个,断除杂务。若有种种事务烦扰,便难以安心让自己修定。应断除贸易等诸恶事。贸易即做生意,这样心肯定不能安住;与他人太亲近亦不成,三天两头交往频密,也难以修定。俗话说,“少事少恼”,事情少一些,修定也容易。

第五个,清净的戒律。不管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重的还是轻的,皆应严密防护。若自己不小心放逸犯戒,也应生起忏悔的心去断除。这样才可以安心。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八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八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九讲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课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觉支[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谈修禅应先断欲[栏目:许智铭居士]
 你可以不生气 第二章 熄灭怒气[栏目:一行禅师]
 杂宝藏经白话 长者子以好蜜浆供养行人得生天缘第八十五[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维摩禅说(下)[栏目:宋智明居士]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五一二)[栏目:杂阿含经]
 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讲 观受如风[栏目:林崇安教授]
 佛学答问的前言[栏目:道坚法师]
 介绍华严经三译[栏目:会性法师]
 六祖坛经讲记 第19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