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四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65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4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五六页:
  疏【又理一心,正文殊一行三昧,及华严一行念佛、一时念佛;又如起信明真如法身,及诸经中说。】
  这是莲池大师接著前面四种念佛之后,正式要跟我们说明什么叫做理一心。『理一心』也是有经论作依据的,可见得不是祖师随便或者是推想而说,这也就是四依法常讲的依法不依人。正是『文殊一行三昧』,以及『华严一行念佛』。
  钞【文殊一行者,以般若智专持佛名。详见前文。】
  前文虽然有说,这个地方特别强调理一心不乱。
  演【般若智者,即自在决定解力。】
  「解」是明解,明了、理解。但是这一句里面最要紧的是「自在决定」,「决定」就是决没有错误。如何能够得到自在,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最低限度要有《心经》那样的境界。《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智就是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自在决定解力,这个标准很高。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标准?因为他是理一心,他不是事一心,理一心标准就是这么高。
  演【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也。】
  这是把「自在决定解力」简单的做一个说明。怎样才是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信眼就是信心,眼能见、心能明了。这个眼不是肉眼,信眼就是心眼,说心眼我们还不太容易明了它的意思,「信心」,信心要是清净了,《金刚经》上底下接著一句话,「则生实相」,实相是什么?就是理一心。你就晓得,理一心的标准就是《金刚经》的标准、《般若心经》的标准,要契入这个境界,你的信心才会清净。信心清净,世出世间法没有不通达、没有不明了的。
  「智光照耀,普观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体相作用。要是用《法华经》来讲,就是「十如是」,如是体、如是性、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这就是此地讲的「普观境界」,也就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或者像《华严》上常讲的总赅万法,它都照得清清楚楚。
  「离一切障」,见思烦恼是障,尘沙烦恼是障,无明烦恼也是障,这统统离开了。见思、尘沙决定是尽离了,无明纵然没有全离,也要离一些;无明也障不了,般若智才透出来。二乘人没有般若智慧,原因在什么地方?二乘人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断,我执破了,法执犹存,所以不能见性,不能见性就是本性的德用透不出来,本性的德用就是般若智慧。所以,一定要离一切障。
  「善巧观察」,善巧观察就是前面所讲的自在决定,「普眼明彻」就是解力,决定解力。「善巧」就是里面决定没有作意,如果作意就不是善巧。什么叫作意?简单的讲,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不是善巧,善巧就是它不起心、不动念,一切通达明了。这是解释什么叫般若智,知道般若智就晓得什么叫文殊一行三昧。
  演【此般若智,通已证未证。】
  「证」是讲证果,什么果?分证果,天台六即佛的分证佛位。已经证得的,圆教初住以上;未证得的,那就不定,我们凡夫也有可能。
  演【未证即是一心三观。】
  可见一心三观是用般若智。
  演【已证是一心三智。】
  就不叫三观。
  演【三智是果,三观是因,果在一心,因岂前后,因果不二,方曰圆修,故般若智通证未证也。】
  这个意思很清楚、很明白,端在我们自己会不会用。当然每一位同修都想用,想用而用不上,这就叫业障在作祟。谁障碍自己?是自己障碍自己,不是外界,外界没有这个力量。经文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特别是圆顿大法,这部经典、这个法门圆顿到极处。古大德赞叹《无量寿经》「圆中之圆,专中之专,顿中之顿」,《无量寿经》是这本经的大本,这本经是《无量寿经》的小本,赞大本就是赞本经。这个法门、这个经典,绝对不是普通一般的经典、法门。
  圆顿法里面因果同时、因果不二,所以他的修学跟其他一般修学确实不相同。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真正遇到圆顿大法,我们得不到圆顿的受用,这个问题在哪里?我们自己本身不圆,遇到圆法也没用处!何况大经里面常讲「境随心转」,我们这个心不圆,圆法到我们心里也就不是圆法;我们这个心也不顿,所以顿法也变成渐法。心能转境,佛法还是境界,境随心转,可见得关键还是在自己。几时我们真正体会到因果不二,我们的见解、思想就圆,那个时候用功就不一样了。现在虽然听经上常常这么说、这么写著,天天看、天天听,因跟果不能同时,怎么办?这个经要天天听、天天读,要薰修、薰习。希望有个三年五载,那都是根机很利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契入这个境界都是大根器,为什么?他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这不是小根器,小根器做不到。二、三十年的薰修,契入这个境界,都是了不起的大根性,圆顿根性。俗话说「先天」,佛法里面讲「宿世」,过去生中这个「因」当然非常重要,「后天」,就是这一生当中薰习的「缘」,那个力量也不能轻视;我先天的善根福德因缘差一点,后天薰修的缘殊胜,也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功。
  缘最殊胜的,《无量寿经》、《弥陀经疏钞演义》、《弥陀要解》这三样东西的薰修,你要是二十年、三十年不中断,决定成为圆顿根性。你要是杂修,想做一个通家,各宗各派的经论都想涉及,这就不行了,要想成就圆顿不容易,可以成为大乘根性,绝对不是圆顿根性。圆顿根性要守一种,就是圆顿大经,除刚才讲的《无量寿经》、《疏钞》、《要解》之外,像《华严》、《法华》、《楞严》,但是都要专才行;譬如《华严》,一生专学《华严》,可以,专攻《法华》、《楞严》也可以。圆瑛老法师是一生专攻《楞严》,我们在他《讲义》序文上看到,他从二十五岁开始学《楞严》,尽一生几乎没有中断过。虽然他也讲其他的经典,但是他一生是以《楞严》为主,这个人有成就了,非常了不起。在近代讲经法师当中,像圆瑛老法师就很难得!这就说明要专,圆顿大经专修专弘,这种薰习的力量非常强大。到契入这个境界,这叫圆修。
  演【故般若智通证未证也。】
  未证的是在修因,已证的是契入果海。在念佛法门来说,「未证」是一心专念,「已证」是理一心不乱。念佛法门跟其他法门又不同、又特殊。
  演【若以般若智专持佛名,似属未证。】
  好像没证果。
  演【何以故?若已证一心三智,则已入圆住别地。】
  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那是菩萨,明心见性,不是普通的菩萨。
  演【已证无生,不消更用求生,恐亦不必专持矣。】
  这就是一般人的看法,净宗以外宗门教下对於净宗的看法大致是如此。「以般若智专持佛名」,这一句是关键,什么叫般若智?「专持佛名」就是般若智。我们念念阿弥陀佛,还去念柴米油盐、还去念钞票、还去念名闻利养,不专!出家人念阿弥陀佛,又想念观音菩萨、还想念弥勒菩萨、还想念其他的经典,不专!「专」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净念相继」,那是般若智。净就是前面讲的「信眼清净」,信清净决定不怀疑,眼清净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所有法门里面的第一法门。你不是用清净眼,你怎能看到它是第一法门?这不是真实般若智慧,这是什么?文殊、普贤以真正的般若智慧抉择这个法门。你今天也选择这个法门,你的般若智慧跟文殊、普贤无二无别。这也就是俗话讲的「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般若智。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那就不老实!念这句阿弥陀佛还胡思乱想,还有分别执著,这是不老实,这就不叫「以般若智专持佛名」。所以这是真智慧,虽然未证,他确实是一步一步向证果的路上走。
  「似属未证」,「似」是好像未证,其实他已经证果,为什么?因果同时,因果不二。谁知道?没有人知道,这个事实也就是夏莲居老居士讲的「亿万人中一二知」,哪里晓得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因也是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因果不同时,怎么可以叫一念相应一念佛?我们今天念佛不能成佛,就是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不老实。为什么不老实?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烦恼、就是妄想、就是情执。我们今天用妄想、用情执来念佛,所以就不相应。
  底下这一句正是一般人错会了意思。「若已证一心三智,则已入圆住别地,已证无生,不消更用求生,恐亦不必专持。」这样的人已经成佛,大乘佛法里面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就有能力现佛身,现八相成道。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就示现八相成道来给他说法。圆教初住就有这个能力,所以叫见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已证无生」,已经证得无生法忍,一切法不生不灭,他还要求生净土吗?还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吗?在他想,这不必要了,误会就在此地。许许多多人对於净宗的奥义不能了解,这样殊胜的机缘当面错过,这种损失实在没有法子说得尽。我们在讲席这么多年来不断深入研究探讨,对於这个事实真相逐渐明朗,才知道这个法门确实能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对我们自己来说,的确是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法门。
  演【今以般若智专持佛名者,乃是别向及圆信以下,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这个解释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是有很大的鼓舞作用,鼓励我们,我们是别教十回向以下、圆教十信位以下,我们的根性如是;不但以下,再下下也不怕,为什么?我们缘殊胜。「更以异方便」,异方便就是常说的「门余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以外还有一条成佛之道,奇妙的法门,「助显第一义」,第一义就是般若智,第一义就是真如本性。
  演【据乎妙心称彼名号,托彼名号发我妙心也。妙心一发,即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一行三昧斯成就矣。】
  这是把文殊一行三昧给我们具体说出来了。「妙心」就是真心,妙心就是老实,妙心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妙心就是一心三观,我们用这个心来念这句佛号。我这个说法,诸位如果还不明了,我就再多说几句。我们用真诚心,决定不是虚妄的,诚心诚意要求生净土,希望见阿弥陀佛,而且是愈快愈好,愈早愈好,这是真诚心、清净心。经上讲的平等心、广大心、慈悲心,这些统统是般若智;没有般若智,这种心显现不出来,透不出来。我们用这样的心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助显第一义。
  它的理论依据、事实真相,就是底下几句所说的。「据乎妙心称彼名号」,据是依据,我们要依真心、至诚称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妙心的德号,所以因果才同时。阿弥陀佛不是别的,正是自己心性的全体!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阿弥陀佛?有。有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是我自己妙心所现,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它是一不是二。正因为理如是,事亦如是。「托彼名号发我妙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把自己的心性全体显露出来,念出来了,这个方法妙极。妙心就是禅宗讲的本性,明心见性,此地叫做妙心。
  「妙心一发」,就是性见到了,明心见性,这个妙心现前,用什么方法?老实念佛就能把真性念出来。诸位要晓得,真性念出来就是理一心不乱。《大势至圆通章》讲得好,「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不需要用任何的方法,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自得心开就是此地妙心一发,本性现前了。这一现前,你就证得圆初住、别初地的果位,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做得到做不到?说老实话,人人都可以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其他法门里面一生要想证到圆教初住果位,历史上是有,中国宋朝以后就没有听说过有明心见性的人。用念佛的方法契入这个境界,多!代代都有人,这就说明这个方法善巧方便,这个方法容易、简单、稳当、快速成就,这是值得我们选择、值得我们修学。这么一条近路不走,去找迂回的道路,这不是一个聪明人!我们想涉猎无量法门,也想观光游览无边刹土,可是自己没有能力,怎么能去?天天在打妄想,毕竟是不能满愿的。聪明人先取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修学、涉猎无量无边的法门,想去无边诸佛刹土旅游、参学,真的可以做到,不是梦想。有智慧的人选择这个法门,道理就在此地。
  「三智实在一心中得」,换句话说,圆教、实教的果报就在一心中得。圆实的果是什么?《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以上到等觉,等觉再上去妙觉,妙觉就成佛了,无上正等正觉,在一心中得!这句话要紧,这句话诸位能不能体会?你要是真正体会,你才肯真念佛,你就会老实念佛了。为什么?只有念佛法门是直截了当求一心的,一心能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心能得无上正等正觉,一心中得!这样才真正恍然大悟,为什么《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那是华严十地,不是别教,别教十地相当华严的十住,华严十地是圆教十地,般若智慧几乎圆满的现前,他知道了,知道无上菩提一心中得,所以他念佛求生净土。这也给我们证实《无量寿经》上所讲,有许许多多的菩萨想求这个法门还求不到,缘不具足,没这个缘分。那些菩萨想求这个法门求不到,实在讲是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名称。他如果晓得有个念佛法门,有个往生净土法门,那他就知道了。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个法门,不知道修学,一直到华藏世界,登地,听文殊、普贤介绍推荐,恍然大悟,立刻就接受了。为什么?他智慧圆满,绝对没有疑惑,只要有人给他介绍、提醒他,他立刻就接受,为什么?他晓得无上菩提是从一心中得。这是他们本身亲身的体验,为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一心当中证得的,他再也不怀疑了。
  「一行三昧斯成就矣」,一行,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一门修到底就叫一行,你就能成就。为什么?任何一个法门,如果一行修到底,就符合此地一心。换句话说,修一心的方法不一样,他所成就的一心是没有两样的。但是,他虽得一心,他能证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他不知道往生,所以他不能很快的圆满菩提。只要得一心就会证果,证圆教法身大士之果,但是他不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念阿弥陀佛。你才晓得,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种一行三昧是一行中的第一,这是其他一行三昧不能比的。只有真正彻底明了,才会把这个法门看作无上的珍宝,你决定不会舍弃、决定不会懈怠,自然就精进,所谓勇猛精进。这是说文殊一行三昧。
  钞【华严一行者,德云比丘示念佛法门,疏云:一行三昧,观其法身。以如为境,无境非佛。又修念佛三昧,多约渐修,谓先化身、次报身、次法身。今则一时而修,不历次第,一行不二行,一时不二时,故曰即理一心也。】
  这是引《八十华严疏》,清凉大师的注解,给我们解释理一心不乱。
  演【德云比丘示念佛法门者。】
  在八十卷《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就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翻作吉祥云比丘,诸位要知道是一个人,「德」有吉祥的意思。文殊菩萨我们也称他作妙吉祥,文殊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妙首、妙德、妙吉祥,有这些意思。德云比丘,他是五十三参的第一个人。第一个人我们要很重视,为什么?先入为主,第一个人往往影响是最大的,影响是关键的。五十三参,你注意第一个,注意最后一个,一头一尾非常重要;你能把这个认识,他参学的义趣、旨趣,你就真正可以得到。
  参学不是随便都可以,是自己修学有一定的基础才可以出去参学。什么基础?就是要得一行三昧,没有得一行三昧,不够资格出去参学。一行三昧是成佛的大定,因为圆教初住菩萨就成佛,分证佛,所以这不是普通定,是《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二十五位菩萨说明他们修行证果,二十五位菩萨所得的定都叫做首楞严大定。二十五个人,每个人修行的方法都不一样,这就说明方法、手段可以不相同,得到的结果相同,统统是首楞严大定,成佛的功夫。二十五种里面,大势至菩萨就是用专门念阿弥陀佛的这个方法,他是用念佛的方法修成首楞严大定。所以,楞严会上这二十五位菩萨统统是圆教初住菩萨。《楞严经》上,观世音是初住的观世音;华严会上,观音菩萨是第七回向位的菩萨;《法华经普门品》,观音菩萨是等觉菩萨,他在哪部经、哪个法会示现的程度不相同。有这种条件,就可以出去参学。因此,这是给我们修学做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要想成就,一定要依照这个模式才能成功。
  《华严经》最后一品是「入法界品」,这一品经分为两大段,本末二会,本会是文殊菩萨为主,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学生,文殊教他修学的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前面所讲的「信眼清净」,就学这个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修信心清净。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清净心修起,你就不会错了。讲经说法种种行门只有一个目标:修清净心。净宗殊胜,不但修清净心,清净心信净土法门,所以他的功德就加倍的殊胜,不止加一倍,不知道加了多少倍,这个倍数是算不清的,无比的殊胜!心地真正清净,就可以修学一切法门。信心清净,诸位要知道,清净心中烦恼就没有了;有烦恼,你的心不清净。四弘誓愿,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信心清净,这才有资格进入第二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换句话说,不修清净心就不是学佛;不学佛,就是学魔,你所学的妖魔鬼怪。心里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自己想一想是不是妖魔鬼怪?信心清净是佛菩萨,心不清净就是妖魔鬼怪。我们学佛的人,最低限度要知道一天到晚在干什么?这不能不知道。不管选哪个宗,显密、宗门教下,无量法门,只要你修的是清净心,就是真佛弟子。你以清净心念佛,用念佛修清净心,《无量寿经》上讲,你是「如来第一弟子」,不但是真佛弟子,你是真佛第一弟子。
  上个星期,我讲「四弘誓愿」讲了两个小时。四弘誓愿讲什么?就是讲《华严经》,也就是讲「入法界品」。现在大家学佛,不晓得从哪里修,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一部《四十华严》就是四弘誓愿的详细解说,四弘誓愿就是一部《华严经》的总纲领。学佛,首先要发愿,发菩提心、真正觉悟的心。什么是觉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是你真正觉悟了,为什么?凡夫绝对没有帮助别人的心,凡夫要帮助人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我觉得你很好,我们两个很好,我才帮助你;我们两个不好,不但不帮助你,我还要害你、还要阻挠你、障碍你,这是凡夫心。所以叫你发大菩提心,那就真心显露,你要帮助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这样的心。这个心发了,就有资格学佛,为什么?你不迷了,不再为自己了,不再为我这个家庭。
  前天郑石岩居士来看我,我说:你今天在外面讲得不错,假如所考量的只是一个台湾、一个中国,你的东西能讲得圆满吗?不够!台湾好,中国好,周边的这些国家都不好,我们有太平日子过吗?所以我教他,心量要扩大,眼光要放大,今天不管讲什么东西,眼光要看到全世界,这是最低限度。照佛法来讲,是尽虚空遍法界,那太大了,边际都摸不到;缩小一点,你要考虑到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横的、竖的你要想到,不但要帮助现代众生,下一代再下一代,你的东西讲得才有价值、才踏实,这是一个学佛人。学佛的人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的心才真实,才会到清净平等广大慈悲。这些心从哪里生的?就是从大心量,真正爱护一切众生。「度」,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帮助,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才有资格学佛,这是佛弟子。心量小,不是佛弟子,心量小是魔子魔孙。
  当年佛在世的时候,魔王波旬劝释迦牟尼佛入般涅槃,告诉释迦牟尼佛:「你讲经说法说这么多年,够了,不要再讲,可以入般涅槃了」,又跟佛说,「我要破坏你的佛法」,佛笑笑,「我的法是正法,邪不胜正,你没有能力破坏佛法」,魔王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法衰的时候,我叫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披上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释迦牟尼佛一听,一句话不说,流眼泪。我们自己要想一想,我们是佛弟子还是魔王波旬派来灭佛法的!怎样反省?假如我是修清净心的,那没错!那是佛弟子。搞是非人我、生烦恼、妄想执著,你就是魔王波旬派你在末法时期消灭佛法的。自己要认真反省,认真去检点。
  佛法入门条件就是广大心,真正发愿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佛收弟子的条件。入佛门之后,从哪里学?断烦恼。文殊本会就是断烦恼。修信眼清净,清净心现前,当然就没有烦恼;烦恼断尽,清净心现前。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这个心是相当清净。这个时候就离开老师出去参学,那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末会,末会会主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识。第一位参访的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个重要!信心清净之后,第一个法门学的,先入为主,他主修的法门是念佛法门。
  我过去讲《华严》讲了十七年,我在《华严经》上只得两样东西,哪两样?第一个,看出文殊、普贤、善财统统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第二个,我看出来整个《华严经》所说的原来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详细讲解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部完完整整的佛法。我仔细再一观察,文殊也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文上虽然没有说到文殊教善财念佛,但是在我推想当中,文殊菩萨一定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老师是的!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李老师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一再劝我,我都不太相信。他教我别的,我非常认真的学习;他劝我修净土法门,我在他会下阳奉阴违。假如在他会下就老实念佛,我现在不得了!至少也到圆初住菩萨的地位。那个时候不肯学,那时候的心跟一般人的心一样,希望广学多闻,所有大乘经论我都要涉及,李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勉都没有办法完全接受。
  李老师有一次劝我,他说:自古以来多少祖师大德都学这个法门,即使上当被骗,那么多人都被骗了,我们被他骗一次有什么关系!用这种方法来劝我,我听了也很感动,但是还是不能完全相信。一直到我讲十七年《华严经》,突然在这里看出来,真的是十地以上的菩萨统统修这个法门,再看文殊、普贤,这才恍然大悟,这才真正认清楚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不过说老实话,当年李老师没有像我讲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清楚。他要是讲得像我现在讲的这么透彻清楚,我接受,我会相信;光劝我,没有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这个我不能接受。不过幸亏摸出来了,多少讲经的法师一生当中都没有找出来。教海像迷宫,走进去之后,这一生能走出来的人不多。我是非常幸运走出来、摸出来了,把真正的这条路找到了。
  德云比丘第一个教他念佛法门,这个意义就非常广大,启蒙第一个老师。文殊只帮助他到心地清净,成就他般若里的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出去参学是无所不知,那是成就后得智。后得智,第一个修学启蒙的老师德云教他念佛法门。以后仔细去看五十三参,每一参都是「恋德礼辞」,才知道善财童子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来没有改变过,真的符合《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才晓得佛道无上誓愿成是这个成法,到西方极乐世界成的,对於念佛法门才死心塌地,再没有话说了,我才专修专弘,连《华严经》也不念了,为什么?《华严经》都念完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五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六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0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六十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二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朝五台散记[栏目:达照法师随笔]
 正负对消归空[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称名功德[栏目:虚空藏菩萨专题·文集]
 如果我发现上师不具格,离开他是否破戒,是否需要征得他的同意?[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09.初见佛法僧三宝 First meeting with the Triple Jewel-the..[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受了八关斋戒当天能照常上班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弹指之间品 (节译)[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上中前的人生[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在家众之学佛方法[栏目:太虚法师]
 正本清源 广弘正法[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