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七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76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五七七页:
钞【三、戒取,谓非因计因,修诸苦行,而起取著我能持戒之见。】
这是见惑里面第三类。「戒取」跟「见取」都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成见,也就是主观观念,都是属於这一类。『非因计因』,不是真正的因素,而他执著是因,修因当然就能证果,他在因上看错了。这一类的事情,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明白这一类的错误见解,能理解得更清楚一些。佛在世的时候,印度当年有不少外道,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宗教,他们修定,有些确实有很好的定功。这些定功,诸位要知道,定中的境界也是属於现量境界,就是亲眼所见的,看到牛死了以后,它的灵魂生天。於是这些外道心里就想,人死了要堕三恶道,牛死了生天,他就想到人不如牛!牛一生做些什么?牛替人耕田,吃的是青草,他想生天,就学牛去帮农夫耕田,他在外面吃草,以为学牛将来就可以生天。生天的因绝对不是吃草、耕田,他在这里产生一个错误的执著,认为这是生天之因,他就这样子修这一类的苦行。佛告诉我们,生天是要修十善业道,牛死了怎么会生天?牛这一生是畜生道,前世愚痴堕落畜生,这一生牛没有造恶业,只是在受果报,果报受完之后,它前世还有善因,而是它前世修十善业道这个因成熟,它是这个因生天的,绝对不是它做牛一辈子能生天,这是把因搞错了。「非因」就是不是这个因缘,你计较执著以为是这个因缘,这是个错误的见解,你看错了。
佛法里面讲,「因果通三世」。果报也有三种:有现报,就是这一生就受果报。现报,无论是作善作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概这个善恶起心动念造作都非常猛烈,就是这个心很强,这一生就感到果报。同修们许多人念过《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听了云谷大师的劝导,他明白了,知道命运可以转,於是认真努力的断恶修善,而且全家都行善。这个行善的力量很大,不要等来生,这一生就得到好报,这是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的。如果报不在这一生,那一定在来生,善因来生得善果,恶因来生一定感恶报。假如来生不报,一定在后生,后生是第三生以后,不一定是哪一生。因一定要得到缘才会结果,所以因缘果报,那个缘很重要。佛法不说因生,它说缘生,无论大小乘经典都是讲缘生,佛法重视这个缘。为什么不讲因生?因已经种下去,没有法子改变,不但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诸佛菩萨也不能改变。我们每个人、每个众生十法界的因统统有,我们今天从早起来心地很清净,合掌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佛法界的因,这个因就种下去;看到一切众生很可怜,起一个布施的心,菩萨心。所以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在那里造十法界的因。这些因,哪个因感得果报?那就要看缘,哪个因遇到缘,它就先感得果报。缘我们可以控制,因没有办法。缘能控制,换句话说,果报自己就可以控制。
我们不想感得恶报,佛教给我们,我们把一切恶缘舍弃,多修善缘,那么我们善的因先受果报,恶的因暂时它就不动,它就不受报。这个好比我们种瓜、种豆,我们想要瓜,就把瓜的种子好好去培养它,它的缘要土壤、肥料、水、日光,缘样样条件都充足,这个瓜一定长得非常好。那个豆我们不想要,我们就把豆的种子放在茶杯里,放上一百年它也不会长个豆出来,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这个缘自己要会控制,换句话说,十法界的果报确实全在自己手中,与别人无干,佛菩萨也不能帮忙,全是自己在控制。这是佛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十法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心行,我们明白了,就晓得应该怎样来把这个缘加强,把这个缘增上。佛菩萨、祖师大德都告诉我们,不修行的人这就不说了,真正修行人唯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证得正果,这是一点都不假的。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清楚。
我们往生有把握吗?有,当然有!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的种子我们有,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有阿弥陀佛、有净土三经、有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因具足。现在要想去,那就在缘上加强,缘是什么?三资粮,就是三个条件,这都是缘,信、愿、行,行就是一心持名。我们具足信愿行这三个缘,你就决定得生,这个因就正确。而不是我信了佛,我可以不要念佛,我想往生,每天供养佛菩萨、巴结佛菩萨,到时候佛菩萨就会来接引我,这叫「非因计因」。这一生纵然遇到净宗法门,你有殊胜的因,缘不具足,这就不能往生。说明这个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一类错误的见解非常多,把因缘看错了。
钞【四、见取,执粗为胜,担麻弃金,而起自负所见之见】
第四,『见取见』是讲果报。有些注疏讲「非果计果」,它不是真实的果报,自己以为是真正的果报。莲池大师讲『执粗为胜』,粗是粗境界,以为这就最殊胜、最究竟,这是错误的。下面是比喻,『担麻弃金,而起自负所见之见』。担麻弃金,这是一个小故事,注解有。非果计果,最明显的例子,世间有许多人以为生天,到天堂,这就是最究竟的果位,生到天上就长生不老、就得永生,不死了,这是完全错误。天人只是寿命比我们长,福报比我们大,寿命再长也有享尽的时候,享尽了,他还要死、还要堕落,所以天不是究竟的果位。执著生天就是究竟的果位,这叫见取见,就是在果报上的成见。同样在佛门里面,修小乘人的人,把阿罗汉果当作究竟果位,他不相信有大乘、不相信有他方世界、不相信有一切诸佛,他执著阿罗汉就是最高的果位(世尊说他们是焦芽败种),也是属於见取见。小乘初果,见惑没有了,如果他还执著这么一个见解,他修小乘能证果吗?决定不能证果的。修小乘人的人很多,证须陀洹果的没见到过,什么原因?他有这个执著,而且戒取见跟见取见还特别严重,这就是我们讲他有严重的执著,他有严重的偏见,这是修行很大的障碍。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明白,菩提道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不至於有阻碍。
钞【五、邪见。】
第五是『邪见』,错误见解归纳为前面四大类,前面四类不能包括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归在这一条。这一条里面最严重的,就是不相信因果报应。现在这世间人真的很多不相信因果报应,报应临头他还不相信,那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钞【谓拨无因果,堕豁达空,而起邪外不正之见。】
邪知邪见,外道的知见,都不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唯佛才有,世间人知见都不正,为什么不正?就是因为你有烦恼,你有这五种邪见。有身见、有我执,有偏见、有成见,你的见解怎么会正确?所以佛劝我们世间人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就是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不正确。佛说了一句老实话,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相信自己?最起码要证得阿罗汉果,你才可以相信自己。这又是一个什么道理?因为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心清净,没有成见,没有主观观念,无论看什么事,他看得清楚明白。也就是说,见思烦恼还没有断,不能相信自己的见解,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往往自己犯了过失自己不知道。没有断见思烦恼以前这个阶段,我们现前所处的这个阶段,到底要怎么办才不至於产生过失?我们知道,在现前这个阶段,过失总是不能避免,能把这个过失逐渐减少,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就算相当不错。我们依靠什么来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这就是经论。佛经分为经律论三藏,依经论里面所说的修正我们的见解、思想。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在经上讲的不一样,我们要觉悟,我们想错了、看错了,佛是正确的。千万不要想到,佛是三千年前那个时代的,很落后,科技不发达,我们现在比他聪明,那你就搞错了,你就又犯了见取、戒取,一定要晓得他的知见是正确的,我们是错误的。依照经典的教训来修正我们的言行,也就是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照戒律里面所说的规范,用这个标准来修正我们身口错误的行为。三藏经典就是修正我们身口意三业错误行为的标准,经典的作用在此地,不是叫我们天天念的,我们念给佛菩萨听,他才不要听;而是念给自己听的,自己熟记,依照这个标准修正自己的行为,那叫真正的修行。
邪见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不相信因果报应,这一条非常严重,所以特别提出来说。世间众生敢作恶,就是『拨无因果』,他才敢;如果对於因缘果报这些事理真正清楚,他决定不敢作恶,为什么?作恶自己吃亏,有报应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决定不敢起心动念去害人,害人就是害自己,决定不敢犯偷盗的行为,盗人钱财要还债的,不是说盗了可以不还的。欠人命要还命的,你们看安世高大师的传记,《八大人觉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安世高翻译的,安世高到中国还两次命债,前生误杀人,这一生到中国来两次被人误杀了。可见得造什么样的因就会受什么样的果报,这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给你定的?自己定的。这个没话说了,不是佛菩萨定的,也不是阎罗王定的,也不是上帝定的,是自己定的。我们要想自己生活很幸福、很快乐、很平安,决定不造恶因。不但不能作恶,连恶的念头都没有;恶念都没有,恶的缘断掉了。过去生中虽然造恶因,暂时不会起现行,为什么?它没有缘。
如果我们现在念念还有恶念,这个恶念就是缘,会有恶报现前。现在恶念都没有了。这个念头没有,不容易!我们这个法门好,把你念头转成阿弥陀佛,念头取消不容易,换个念头容易多了。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不怕,怕的是你不觉;你不觉,那个念头一个继续一个就产生力量。如果一觉悟,这个恶念就没有了。怎么觉悟?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这是觉悟。诸位要晓得,这个觉可不同一般的觉,这是究竟圆满的大觉,不一样!所以我们起心动念知道很快就换成阿弥陀佛,这是一个真正念佛人。念佛功夫真正得力了,就是用佛号换取一切妄念,无论是世间出世间的善念、恶念都不要去理会,第一个念头起,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那就对了,就转过来了。
钞【此五者。】
前面说的这五大类。
钞【能令众生趋入生死,故名为使。】
『使』是古代的衙役,像我们现在的刑警队。这五样东西能叫我们在六道里搞生死轮回,永远不停,没完没了,就是这五条烦恼害了,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
钞【而几微迅疾,为害非细,对五钝言,故名利使。】
它是很细微,而且非常快速,这个念头起得也快,消失得也快,一念起一念灭,念念生灭,但是要晓得,它的害处太大了。『细』是小,它不是小害,大害!这个大害就是让我们在六道里永远没有办法超越。对五钝使而说,就叫做利,它猛利。虽然猛利,但是它容易断,真正一觉悟了,它就断了。不像后面五钝使之烦恼,觉悟之后也不容易断。古人讲五钝使像藕断丝连,断是断掉,后头还有丝拉著,很不容易断干净。不像这五种,这五种虽然猛利,很容易断;这个容易是比较起来的,实际也是很难的。
钞【开之则六十二者,以断常二见为本,而色等五阴,各具四句,三世迭之,则成六十,加本断常,成六十二。】
『断常』是边见。
钞【此之诸见,犹如罗网,犹如稠林。】
『稠林』就是很密的森林。
钞【缠缚屈曲,不可出离,浑乱真性,故云浊也。】
六十二,《演义》有简单的解释。《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三藏法数》,正果法师编的《佛教基本常识》,大家都可以做参考。
钞【反显极乐国中,人具正见,非见浊故。】
跟西方极乐世界做个比较,他们那个地方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知见都纯正,没有一丝毫错误,这是我们这个世界比不上他们的。
疏【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
『钝』是讲它的迟钝,没有前面那一对很利,很敏捷、很快速,这个迟钝。
疏【广之乃至为十,为百八,为八万四千,及恒河沙等。】
把它展开来讲,那就是十条。十使再把它扩展就是一百零八,都是属於归类,再扩大就是八万四千。佛在经上说数字只说到八万四千,那是一条一条给你说出来,确实一条都没有漏,八万四千条,叫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是真多!八万四千归纳为一百八,这一百八平常也很少讲,太麻烦了。我们这念珠一百零八颗,什么用意?就是对治百八烦恼的。再往上推展,那就是『恒河沙等』,烦恼是无量无边,说不尽!所以我们晓得,八万四千还是归纳的,细说说不尽的。
疏【三灾感召,即其相也。】
『三灾』有大三灾、小三灾。三灾从哪里来的?烦恼感召来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众生一切大小苦难都是烦恼造成的。换句话说,烦恼要是断了,没有了,所有一切灾难就没有了。因没有了,果哪里会有?就没有了。消灾免难要从哪里消?要把烦恼消掉,灾难就没有了。烦恼没有消掉,诸位要知道,灾难一定会现前的。一个是能感,一个是所感。
钞【五钝使者,一、贪,谓遇顺情境,起於爱著,不能舍离故。】
这就是贪的现象,舍不得离开,贪爱。这里面的范围非常广大,有贪名的、有贪利的、有贪权势的、有贪五欲六尘的,财色名食睡,这是属於五欲六尘,六尘是物质环境种种的享受,这是世间。出世间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世间法不贪了,贪佛法,诸位想想,贪心有没有断?没断,换个对象而已。世间法恶,佛法善,贪心没断,这样的人学佛,将来到三善道受报,为什么?贪心没断,不能成正果。佛是叫我们断贪心,不是叫我们换贪的对象,这要搞清楚,所以佛法也不能贪。佛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也不能贪著,何况世间法!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成五大类:贪瞋痴慢疑。这五大类还能不能归纳?能,归纳为三大类,贪瞋痴。这三类还可不可以归纳?还可以,归纳一个「贪」。为什么会有瞋恨?贪不到才瞋恨;如果一贪就得到,瞋恨心就生不起来。归根结柢,那个病的总根就是这个贪字。佛教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用布施。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度悭贪的,就是来对治这个烦恼的。现在有许多人修布施,能不能度悭贪?不能,因为他是为贪心才去布施的。听说佛门是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所以他才肯布施;如果告诉他,布施没有好报,他才不布施,他还是以做生意那个眼光,这样修布施是增长贪心。所以那个只叫布施,不可以叫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度,不能叫布施度,他修的是世间法,不是菩萨法;菩萨法是要度悭贪的。我修布施目的在哪里?目的是把我无始劫来悭贪心把它舍掉,那就是你真正修六度,真正是在修菩萨道。
世间人布施修福,佛告诉我们,财布施的果报是财富,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这是世间法的布施。如果是大乘菩萨法的布施,他的果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那三种小果报,不一样!为什么?悭贪是根本烦恼,根本拔除了,八万四千烦恼、无量无边烦恼统统都没有了,那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果报,而不是得财富、得聪明、得健康长寿,不是这个,这是世间人修的小布施,得小果报。由此可知,我们看现前社会上这些大众,有发财得财富的,有得聪明智慧的,古时候讲得功名的,现在讲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法布施,得健康长寿的,都是属於果报。但是这世间的善果都相当不容易修,修福真的还是要有福之人,没有福的人修福修不到,为什么?错认了福田。我们讲种福田,种田我们知道要种到一个很肥沃的土地上,它就长得很茂盛;假如种在沙土上,连根都死掉,种子也烂掉,不会有收成的。往往我们把福田认错,把沙漠当作良田,在沙漠下种子,到最后不但没有收成,连本也亏掉,这是我们在现前社会看得太多了。所以无论世出世间法都要智慧,智慧重要!我们愚痴,没有智慧,怎么办?读经,读经开智慧。经读多了、经读久了,心定了,自然智慧开了,看事情也看得清楚,做事情也不会做错。一定要读经、一定要念佛。
钞【二、瞋,谓遇违情境,起於恚恨,不能容忍故。】
违背我们喜欢的,也就是我不喜欢的,这个境界,『起於恚恨,不能容忍故』,不能包容!佛教给我们修忍辱波罗蜜,忍辱是对治瞋恚的,要能忍。知道忍、包容,这是有福之人;不能忍,不能包容,纵有福也很快就享尽,后续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学著能够包容,能够忍辱。
钞【三、痴,谓於非违非顺境,起於愚暗,不能觉察故。】
『痴』是愚痴。这一条简单的说,对於宇宙人生、人情事理、万事万物,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修是邪?哪些是正?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他全搞不清楚,迷惑颠倒,这就叫愚痴。这个问题也非常严重,五钝使最难断的就是愚痴。佛教给我们要用「般若」来度愚痴,一定要真实般若智慧。愚痴在大乘最后的阶段就叫做无明,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你才晓得愚痴多严重!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破除,这就是圆满大觉,这就成佛了。所以这一条是最难断的,要有真正的智慧。前面这几条用「定」可以克服,唯独这一条要用「慧」,定没有办法。
钞【四、慢,谓於一切众生,起骄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逊故。】
『慢』是傲慢。『逊』是谦虚。他不知道恭敬、不知道谦虚,无论对什么人都有骄傲的烦恼起现行。佛家重视,为什么?因为你有慢就不能入道。烦恼那么多,为什么佛偏偏举这一条?这一条它严重在哪里?障道。所以佛重视,世间圣人也重视。《礼记》里面说「傲不可长」,儒家晓得这个烦恼是俱生烦恼,不要学就会!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一切众生统统都有,只能讲程度上有浅深不同的差别,个个都有!这个事情很麻烦。有了这个,瞧不起老师、瞧不起善知识、瞧不起同学,你还能成就吗?尊师重道这个善根就被它破坏掉。所以我们要认清,傲慢它对我们的伤害是多么大!佛教给我们忍辱,儒家教给我们谦虚,孔子在《易经系辞》教给人,「满招损,谦受益」,六十四卦里面只有「谦」这一卦六爻都吉,这个卦象没有凶;其他六十三卦,至少都有一爻是凶卦,不是吉卦。谦,谦虚!「地山谦」,卦象是地山,上面是坤卦,坤是地,山本来是在地上,它山在地底下,你想想这个意思。儒家讲「自卑而尊人」,这是谦,我们用这个方法对治无始劫以来的骄慢。我们受骄慢的害受得太惨,要认识它、要真正修行,把它修正过来,从今之后无论对什么人都要谦虚、都要卑下,这就对了。
钞【五、疑,谓於诸善法,起猜贰心,欲进欲退,不能决定故。】
『猜』是猜疑,『贰心』就是心不能确定,怀疑。疑,在世间法里面,障碍善法、障碍善行;疑,在出世间法里面决定障道,对佛菩萨、祖师的教训起疑惑,不能相信。佛法完全建立在清净信心的基础上,《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没有坚定的信心,怎么能入门?一个人在道业上要想有成就,第一个对於法要有坚定的信心,完全的肯定,没有怀疑,我们能够接受;第二,对老师、善知识要有清净的信心,我们才能接受他的指导,才能依教奉行。如果对老师起了怀疑,他教导我们,我们处处给他打问号,不能遵守、不能奉行,这个法的利益是决定得不到。疑是坏事情,「疑」是菩萨在修学过程当中最大的障碍。我们如何断疑生信?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相当困难。真正能够有清净信心,还是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两种人:一种是上根聪明人,他一接触佛法,他就明白,他就觉悟,他不迷,所以他能信;第二种,善根深厚,虽然他对理论事实没搞得清楚,但是他对於佛菩萨、对於善人很尊敬,也能听话、也能依教奉行,这是难能可贵。大致上就是这两种人。信心不二,他容易成就。信心一动摇,危机现象就现前,就不能成就。特别是我们念佛人,对於净土、对於阿弥陀佛、对於往生决定不能怀疑、决定不能动摇。外面其他的法门很多,你遇到一些知识,这个人叫你修禅,那个人叫你念咒,那个人又说什么法门立刻就见效,你这一听,信心动摇了。信心一动摇,说实在话,哪一个法门你都不能成就。你在诸佛菩萨无量法门当中,你实在不清楚、不明白、不认识、不知道哪一个法门殊胜,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得不到利益。
真实有决定信心,没有怀疑的,一门深入的,我们在这些年也见到不少人,他确实有效果。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的身体健康、相貌丰满、气色好了,往往学佛三、五个月他就变了,这是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不是佛菩萨加持?不是的,是他心理产生变化。以前心里妄想分别执著烦恼多,人身体不健康,气色不好,对佛法有了坚定的信心,一门深入,他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心清净了,心清净身就清净,身体以前那些毛病不要去找医生,自然就好了,这就是他心理上把生理调整过来,这个现在确实有科学的依据。身体是受念头的主宰,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个人心纯善无恶、纯净不染,生理自然就调整得正常;人有妄念、有杂念、有妄想,就把正常的生理扰乱,这一乱,毛病就生,用药、用其他方法来帮助你调理,很困难!不如用自己的心来调整,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他身体调整了,我们今天讲改变体质,恢复了正常,所以他的容貌、气色都不一样,这非常的明显。古人讲「忧能使人老」,人要是有忧虑烦恼,老化得很快。反过来,一天到晚非常欢喜的人、欢乐的人,不容易衰老,他心情愉快,也就是说,他少烦少恼。没有烦恼的人不容易老,有烦恼的人很容易老化。
莲池大师在这部经的注解里面讲,「专持名号,犹胜持咒,亦胜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这几句话把一心持名的好处说尽了。我们在佛门常听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我们听得很熟,究竟怎么不如,连池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出来。《钞》云:「偏赞持名」,赞叹持名的好处。「一、胜本咒者」,本咒是往生咒,念佛的名号比念往生咒好,为什么?「以咒云:诵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而持名,则一日一心,即佛现前故。」念往生咒三十万遍要念很长的时间,《弥陀经》上讲,一日一夜到七日七夜,他就见佛了。可见得比往生咒要强得多。「又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昼夜六时就是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每隔两小时你就念二十一遍。每隔两小时念二十一遍,一天一夜念十二遍,日夜不能间断,两个小时念二十一遍,「而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往生咒的功德哪能比得上佛号?差太远了。「二、胜余咒者」,其他所有一切咒,包括密宗这些咒语,都不如念佛,它这里讲的,「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是《心经》上对於咒赞到极处。「以十念便得往生,一生便得不退,威灵不测,斯名大神,余可例知故。」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大神咒。《演义》里面讲:「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彼国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确实知道的人太少了。真正知道,无量无边法门摆在面前绝对不动心,为什么?晓得我这个法门统摄一切。你那些法门说得再好,是我的一枝、是我的一叶,我这个是总统。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实在遇到了,遇到别的人一劝就跑掉,那真叫可惜!现在人不念《弥陀经》,去念《地藏经》,以为《地藏经》超过《阿弥陀经 》、地藏菩萨名号超过阿弥陀佛,叫大错特错!只可以说他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这个法门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他没那么大善根,去学二等法门、三等法门、四等法门,这第一等法门他没分!《疏钞》应当要细读,认真去念,你就会明了。《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观无量寿佛经》善导大师的注子,你真正念到熟透,你对这个法门自然信心不二,信心就坚定,绝对不怀疑,我们这一生才真的会有成就。
钞【此五者,亦能使人趋入生死,故名曰使。较前稍为重滞,故名钝使。】
它没有前面那么猛利,但是这五样也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因素,通常我们讲「见思烦恼」,「见」就是前面的见浊,「思」就是这个地方的烦恼浊。
钞【广之者,谓合五利,为十烦恼。】
如果经上讲『十烦恼』就是这两种,或者讲十使,或者讲见思烦恼,都是指这个。
钞【又分之为九十八,加十缠,成百八烦恼。】
九十八再加十缠,百八烦恼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大家看《演义》注解。
钞【又细推之,则八万四千,乃至恒沙,多多无量。】
烦恼真是无量无边。
钞【劳烦我心,不得安稳,热恼我心,不得清凉。】
所以叫它做烦恼,烦恼名字是这么来的。
钞【又喧烦之法,逼乱心神,使真明不朗。故名烦恼。】
『真明』就是真如本性,本性里面本有的智慧不能现前,被它障碍了。烦恼这个名词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