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居第六十五日(一):心作心是入佛功德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74

安居第六十五日(一):心作心是入佛功德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无量无边的,因为法性功德周遍着法界,法界的一切展示莫不是法性庄严。极乐世界,这个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所宣化的国土,有二种庄严与清净——有情世间与器世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有的安立是为了接纳十方迷失有情。迷失了什么呢?迷失了这种本具法性的妙用,或者说本具清净、本具庄严。因为我们迷失了这个作用,被我们自身某一界业的差别蒙蔽,所谓业习蒙蔽。阿弥陀佛以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庄严清净来给我们充分揭示了这个本具的相貌。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佛的庄严,四种菩萨正修行——这二十九种庄严与清净实际就是彻底地,或者说通过我们能接受的角度,来揭示这种本具清净庄严的相貌。

大家都会说学习佛法是为了破相、破除我执与法执的障碍,为什么这里要谈“相貌”呢?这真是一个话题。假设没有阿弥陀佛十七种器世间的庄严的认知,我们就不知道法性对我们的载负,给我们带来的安稳,带来的宁静,带来的充分。就象大地给我们带来的安稳,虚空对我们的包容,往往我们生活在其中而根本不知,会在里面变异出来许多蒙蔽下的躁动与烦恼。阿弥陀佛通过自身八种功德与菩萨四种正修行,让我们能参照看佛是什么样子?这个佛的确是不能用我们所谓的心外之佛、心内之佛去衡量,这个无对无待的觉悟,他是不可以对待而安立的。我们对待的心是十分的成熟,要么把佛当成自心的佛,要么就当成心外的佛。那么说圆满与觉悟呢?周遍于法界,圆满的觉悟,它展示的不管是佛的受用或菩萨的正修行,莫不是消除我们的对待。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示佛法如佛,示现的就是一个觉悟心智的广大妙用,不管是在这个器世间,还是有情世间。对待,在佛菩萨的作为中是绝对没有痕迹的。我们分别心内心外的佛,或者心内心外的业,或者自业、他业,这样的习惯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就蒙蔽在自己轮回的某个层面上。为什么说是某个层面呢?——我们要执著某个东西,你说它好也好,坏也好,你执著就是把它着实,就是把它实有化,实有化就是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就会把我们锁定、制约,也就是把我们限制在这样的作为、意识、思考、受用层面上来。这个层面是禁锢我们的,我们称其为世界、十方世界,或说十法界等等,我们现前的种种身口意三业的对待的交织、对待的作为、对待的选择,会造成我们执著于实有化的意识、生命、作为的世界。

菩萨四种正修行,不管是哪一个角度,一定要破除我们这个对待与在某个层面执著、实有化的心理习惯。所以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与清净,无外乎就是展示我们本具圆满这样一个清净法界,非是内外言,不是心内也不是心外。经常会听到人这样讲——极乐世界是西方过此十万亿佛土,那是心外又有法了。有人说——汝心是佛,你心内有佛,心内具足的。你不能在对待言说上去建立,净土一定是消除你内外的对待的,它以圆满的展示,展示其清净无对待性,来展示其庄严具足性,无量光寿但显本具之真实。若不把本具真实给我们描述出来,阿弥陀佛再多的愿望就没有用了,他自受用是很具足的,但若是不展示出来,不用善巧表达出来,传达回施给我们,那阿弥陀佛于无量劫为大施主、普济于诸群苦、令众生离苦得乐趣向菩提的教法就是虚设了。他所展示的就是一切众生的本具,没有任何的限制,不是说哪一类众生,上至等觉妙觉菩萨,下至蜎飞蠕动,这个本具清净庄严是平等回施,或者说平等照耀,平等给予,不择于任何一类,九界同归。

这个清净与庄严分明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为什么说是我们众生的本具清净与庄严呢?因为他是顺性说法。这个性,未修众生具,已修众生具,极恶众生具,极善有情亦具。诸佛如来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只是把它充分运用、成熟起来;一切凡夫愚痴有情被自己的业力蒙蔽,只是把它覆藏起来,没有运用,就象摩尼宝,或者矿藏,被埋在深深的地下,被丢在深深的海底,不能启用罢了。通过阿弥陀佛情世间与器世间本具的展示,令众生顺性接受。这个性者,一切有情所同时拥有,就是用与不用,觉与不觉,如此而已。所以这个清净平等的教诲,我们要是没有通过长时间恰当的认知,我们就会在这种对立对待、相碍相妨,或者相依的这种做法中徘徊,圆满的缘起在我们生命中就消失了,清净的缘起消失了,庄严的缘起消失了,安乐从我们生命中真正地丢失了,丢失在自我蒙蔽、相互的蒙蔽、执著于实有的世界相中,我们在某个世界去挣扎,去割裂,去分裂。圆满的觉性就被我们自己生生地扼杀了,扼杀在自己本有的法界中。这种烦恼与躁动基本上是我们生命的动力,或者说我们生命的全部。所以诸佛如来不惜一切作为,慈悲也好,善巧也好,智慧也好,通过种种观察,观察众生的心智来回施这些清净庄严。

回施什么呢?——认知。我们认知很重要。第一个就是认知。没有认知,后面对称的作为是不可能的。就象我们人人都可以去驾驶一台汽车,你要先认知它的性能,才能驾驶它。这台机器不属于任何人,但你要是不学习,你就永远没办法驾驶它。虽然这个清净庄严是本具的,要是我们不认知、不学习、不接触,是没办法驾驭它的,那我们就被烦恼所制约,被业习所制约,我们对智慧与慈悲,或者具足清净的运用,就会丢失在我们这种陌生感中。我们对自身本来具有的东西之陌生,实际是不可思议的,有一种特别大的距离。但要是谈起烦恼习气对抗作为,我们就太熟悉了,可以说是举手投足不离这个。所以净土这个教法呢?虽是本具所显,我们要常去运用、实践,以使它在我们生命中真正成熟。

我们把国土清净与庄严做了一个学习。在天亲菩萨的五念门的认知中这是因门,后面有所谓的果门。因门是什么呢?——实际是心作心是的一个方便,让我们先尝试着交换一下心理,就是说换位修法,先让我们换一换位置,把我们过去习惯性的思维、感知换在菩萨四种正修行的位置上来尝试着做一做。尝试着,并没有说你马上要去怎么样,所以此处讲的是入功德门,引导我们来心作心是。心作什么呢?不要做凡夫了,你做一做佛的角度,做一做菩萨的角度。

因为在无对待的圆满法界中,实际是一个空净的法界,我们的心在自由地作为着。要是没有阿弥陀佛清净庄严这种作为的参照,我们就在无尽的清净法界去作为自己所谓的烦恼与业习,或者他人的业力的交织。例如我们的意识经常会被邻座的一个意识取代,好比说邻座的思维频率一分钟五次,你的思维频率是一次,他的意识就会代替你的意识。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很多人说我瞌睡,你一看旁边的人——睡着了。因为什么呢?他的频率稳定,你的频率在晃动,他会影响你。两个人同时在思维,一个人思维的频率比较高一些,对方弱一些,他就会影响对方——哎呀,我怎么起嗔心了呢?一看,别人正在咬牙切齿的。我们意识的交织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这个意识法界实际是个空净的法界,在这个空净的法界中,很多意识都在漫溢着,若不空净,我们的思维、作为都是不成立的,所以我们的思维有的是缘习惯了,有的是缘佛性了。缘佛性,那就具足清净庄严,具足悲智方便,它是一个圆满自在的心性;那我们缘某种习惯,那可能就是某种贪嗔痴慢疑,某个角度的思维,某个角度的言语,某个角度的作为。

在这个空净的意识法界中我们不知道这样一个原理——心作心是。我们不知道这个心是什么心?所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给我们展示出来这个有情心与无情心,就是器世间与有情世间,来让我们认识情世间与器世间相互的作用力。我们每一时刻都被无情世间托负着,它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安稳,但我们往往体会不到,我们会在之外寻找安稳。一个人要是在一个房间里被烟熏,被窒息,突然把他推到房间外面,他就感觉到无量的空间与自由,但在这个房间里锁定他,让他就出不来气,那他对外面的渴望会达到极致的,为什么?因为生命的需要,生命受到威胁,呼吸受到威胁。

世尊比喻我们这个世界为三界火宅,实际是因为我们凡夫心里贪嗔痴慢疑的着染,造成一个火宅的业相。这个业相还是在空净世界中“心作心是”所幻现出来的。所以有为法中的幻现我们不知道,“幻”这个字对凡夫有情来说很飘渺,他是很着实的,什么样的一个作为他都认为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而不知道发生的刹那,它的性质就在变化,发生刹那以后,无自性的东西已经显示出来了。好比一个人十分钟前苦恼的要命,突然遇到一个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快乐的事,他马上就满面笑容,所有的烦恼就丢失一尽了。有的人很忧伤很忧伤的时候,你顺他的意志,顺着他的习惯,给他一个快乐,他马上就把苦恼忘得一干二净。这个觉知习惯是没有自性的,但他会着实——刚才发生过、以前发生过、某个时代发生过。所以这种心作心是——我们凡夫的心就是着实的心;诸佛如来的心,此“幻”是应众生的需求来展示的一个业报事实。

所以,十方刹海,莫不如幻。这一点我们从哪个角度能去触摸呢?比如深圳,没有改革开放之前这个城市是不存在的,通过经济开发这样一个理念,国家投入一批资金,因缘成熟了,短短的十年中在这个世界上就立出来一座城市,但大家会说它是实有的,因为有这么多楼,有这么多房子,这么多人。按世尊眼里说,这是化城,世尊以无量法界变化的成住坏空的观察,他一定说是化城;菩萨说它是化城;若有一劫、二劫、三劫这样寿命的人,一定说它是化城;若是生活十万年、一百万年,一定说它是化城。因为寿命长,可以看到它的生灭过程,所以说它是化城。但我们人类的寿命太短暂了,那就以为它是实有的,何以故呢?它在你整个生命过程中浮现出来,又安立在那个地方。但是一千年以后呢?不知道哪位菩萨能说出来一千年以后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一千年可能还有吧。一万年?还有。十万年?还会有。一百万年?还会有。坏劫?劫都坏了,可能没有了。空劫?所以我们不知道这个器世间的成住坏空,情世间的生老病死,我们就以为它是实有的。那么“幻”,是眼光长远者、智者所通达,“实有”者是寸光啊,就是被业力所困的有情所执持。

我们人寿百岁,很多东西只能说是实有。那在无量的幻化世界中呢?诸佛说“幻化”并不是给我们说这是一个虚假、没有发生,是它发生了,它在起作用,但它的作用是幻化,是一时的,是成住坏空的。在这些智者、长寿的生命的心目中、观察下,成住坏空、幻化是真实不虚的;在我们眼中,实有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清净,来展示我们的本具庄严功德,照耀十方法界的成住坏空、生老病死。因为一切有情难逃于生老病死,所以他讲无量寿,以无量寿的具足、圆满,来让我们观察众生的生老病死的困惑。所以极乐世界的寿命,世尊在经典上讲——有无量众生象目犍连、舍利弗这样的大阿罗汉,以他们的神通力共同计算,怎么也算不出来极乐世界的普通人的寿命,没法算,因为寿命太长了。何以故呢?他是顺性所立。这个顺性二字,主要是我们没有契入点,所以我们感觉寿命无量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顺着自己的业,受生为种种杂类生命。律藏中讲一个长寿龙的故事,它说了一个偈子——金箔钵装银树,银钵装金树等等,让人去破解,看释迦文佛世尊出世没有?有一梵志解答不了,遇到世尊,世尊就给他解答了这个偈子,然后他去回答龙王。龙王说,噢,释迦如来世尊出世了。原来他是迦叶佛世尊时期的比丘,因为嗔恨心而落入龙身。因为世尊制细微戒,很多人都起嗔恨心,说这本来不碍事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过失呢?他不知因果,只观其作为,而不知相续与结果。为什么?寿命不够,没有天眼所视,没有无碍眼所见,他就只看到作为这一点点。这个比丘在树下打坐,树叶打到打头,他就把树枝扯了,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就扯它!结果就落入大龙身,长寿龙,头上长了几颗大树,风一吹就留脓,又死不掉,一直到弥勒佛,我们从现在起再过56亿7千万年弥勒佛降世的时侯,它才能转成人身,他要一直受罪。那事情不大呀,这是小因缘大恶果,有的人做很大的过失也没有这样的果报,因为他的嗔心转到迦叶世尊身上了。世尊给他讲的是个因果,他起的是个嗔心。我们在这个世间很多都是很小的因,但是造成很大的恶果,为什么呢?好比说一个很尖锐的矛,矛尖是很小的一个点,但你要是冲过去就把你扎死了,但你要冲向一个墙壁,这个墙壁是个很大的问题,它把你挡在那个地方了,它扎不死你。很多人对一些问题表达的嗔恨心很尖锐,就象一个矛一样,冲它过去,他就起嗔心,就会被刺死。

我们有时心里贪嗔痴的作为很猛利,在这些智者心目中,这是如幻的,他没有这样的猛利,他只有调柔,只有慈悲与善巧,他没有必要坚持它,为什么?他知道它是虚幻的。所以这些如幻不实的缘必然是有的,所以世尊讲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这个缘真是不同啊。

所以我们学这个因门,先观其缘,心缘。我们心缘极乐世界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清净庄严,让我们换个位置来思维,哪怕你换位的一瞬间得少许的清凉,你再回到世俗中,没有问题的。每一天用一念换、两念换,慢慢地我们对心作心是的虚实二法有了解了。虚者是什么呢?以广大心智所观察。那么实呢?就是我们自己的业习所蒙蔽。比如前面举例说深圳这个城市,又比如说一个人的作为,这个人好呀坏呀、善呀恶呀、是呀非呀、丑呀美呀,与人作为等等,要是顺性观察真是一笑了之。但我们这一笑的机会很少,笑不起来,为什么呢?你困在你的作为中,你要坚守你的作为,你要认为你的作为是对的,你要证明你的作为是正确的,或者你要维护它是正确的。但在智者的心目中呢?只会一笑,不过是个缘罢了。我们笑不起来,为什么呢?太实在,这里面涉足到我们的名誉、得失、善恶等等。你看得越紧,它就越尖锐,越尖锐你就把握的越死,越死你就越固执,越固执越虚假,越虚假你就越挣扎,那苦也就多了。

所以阿弥陀佛就以无量光来使我们觉知十法界之业相。人类的智慧在人格上稍有认知,好比现在人的人格,可以分成好人坏人、虚假人真诚人、朴实人圆滑人、奸诈人、黑暗人。什么白道人黑道人等等,可能分很多,这是人类对人的一个剖析,这个剖析就是光,也就是智慧,这个没有问题的,我们称为世智。世智也没有问题呀,世间的光对我们人类的一个照耀,他了解这个人类,但是这个光拿到其他地方就没了,鬼神它照不到,天照不到,修罗照不到,圣者智者照不到,蜎飞礝动照不到,因为什么?你在这个地方格式化了,这个格就把你局限起来。不能说我们没有智慧呀,都很有智慧,但只是世间的光、人格的智慧与光,这个绝对没有问题,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光,那么说“无量光”,我们称不上。

阿弥陀佛怕我们对无量光的认知受制约,他干脆又把它分成十一类——无碍光、无等光、炎王光、解脱光、智慧光、欢喜光、不思议光、超日月光、无对光、无边光,干什么呢?让你知道这个无量光中的作用,即顺性这个光明的作用。因为我们不是顺性作为呀,而是顺业,顺自己的执著局限的作为,锁定了这个事就是这样、那个事就是那样!就是发生过。笑得机会太少了,笑不动,怎么能笑呢?这么多苦的想象,笑不动的,一笑腮帮子就会掉的,实有了嘛,很固执啊。

所以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来解放我们的心所的局限。这个心所,实际我们心中还有智慧,他来解放这个局限,故寿、光二法,令众生破除实执。我们没有天眼,给我们一个天眼;我们没有漏净,给我们一个漏净;我们没有佛眼,给我们一个佛眼;未有五眼者,以五眼予。这个“五眼予”是什么呢?——我们在观察阿弥陀佛的功德与菩萨四种正修行的时候,你若认真地观察,你就会感知到佛菩萨他们心胸这么大,光这么大,他们的审思这么轻巧,因为他们如幻的认知是透彻的,是十分自在的,因为他们寿命广长,观察世间细腻、究竟了达、无所局限。我们就被自己的善恶是非所执局限起来了,就象装到一个盒子里面一样。

我每天就在房间的门前,看小小的水坛子里面的几条鱼,很多人看到就感觉它们活在这么个小地方,为什么这么自在呢?因为习惯了。我们也都很自在,你看哪个人不自在呢?一天吃饭睡觉,搞点烦恼对吧?制造点是非,装个善人,装个恶人那个样子等等,实际都是刹那刹那就过的东西。但是你若忘却了这个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刹土,我们就会沉浸在这个小小的鱼塘里面漫游自在,很自在,很令人羡慕啊!虽然三界火宅在烧着,生老病死在追杀着我们,你老是感觉不到!感觉不到把你送到日本去,送到那个核电站口上去体验体验。当时苏联的核电站爆发事件,整个人类的恐慌是不可思议的,公布的死亡人数是40万,这一次事故就是我们控制不了核这个东西了,我们可以拿它发电,发着发着管不住了,它发威了,开始惩罚人类了,最后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发电机组堆埋了,每隔多少年还要堆埋一次,加大它的厚度。它能发电,它也能折腾你啊!

我们这个世界的业力,往往就只有一寸之隔啊,就象墙这边发生灾难了,隔一道墙我们就感到安然自在,一点感受都没有。我们这个世界哪一天没有重病的人?没有残疾的人?没有死亡的人?没有受灾难的人?没有真正在苦中熬煎的人?哪一天没有?但我们大家都很自在,因为跟我们还有一墙之隔。佛菩萨不是这样看的,他们的慈悲不是这样看的。很多人说现在的人怎么修行不成了呢?怎么不容易成就呢?或者说成就的这么少呢?或者说修行没有动力啊?因为他没有广大的眼光,没有广大的心智,我们就制约在自己的感受里、现缘中。他还健康的时间,他体会不到那些不健康的人;他还强壮的时间,他就不知道那些疾病难缘的人是多么苦,所以他就不去寻找帮助人的方法。诸佛如及来所有设置的方法与修持,都是为了利益这些苦难无法则的有情、迷失的有情,所以他们能成就。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这个偈子可能大家都会读,我想大乘佛教的信众一定都是这样的心,对不对?你要有这样的心,没有不成的。我们就念一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那心就很大很大的,但不知道能念几遍?因为我们是大乘佛教的教化地呀!过去那么多成就的菩萨,就象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讲,我们这个地方不退转的菩萨就数之不尽,犹如微尘沙数,遍地都是,但是我们看不见的。为什么?我们没有顺性的法眼,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实有的业相。

这个空净的意识法界。我们先学一学因门,因门的前四门,就是入功德。实际就是从我们烦恼业习的作为中换一个位置,站到这些菩萨的位置上,去用正修行审思我们自己的生命与作为,审思自己的心理意识状态。这个因门呢?是让我们去尝试着做。后面的果地门就不这样讲——愿生彼国,即生彼国,没有任何一个作为的东西了。所以这个地方是有为法的一个显示,有为法的一个教育——让我们的心念起作用。我们在作为上比较困难,在意识与心念上并没有障碍。所以先训练我们没有障碍的这个角度,来让我们认知净土教法特定的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与实质内涵。

从因门上来置换位置,因为我们的意识与诸佛菩萨的意识在同等一个意识法界,只是我们不知道。通过换位、心作心是这样有为的意识作为,使我们可以通达,不再割据自己,不再割据他人,使我们有顺性的一个机制,所谓意识世界的一个顺性的方便。

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佛菩萨给我们设置这样一个作为,让我们去参照,去随顺,去转换,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东西。就象短期出家是一样,他没有啥可畏惧的,也不需要离婚,也不需要办什么手续,也不需要搞很多麻烦,也不要什么说服工作,大概是自己的路费自己要拿,要拿出一点时间,其他就不需要什么了,这个没有什么畏惧。

我们在意识法界中根据阿弥陀佛的教诲或者作为来换一个位置,也不需要有什么畏惧,也不需要跟谁商量什么,因为我们这不需要啥作为,只是一个意识、意念。所以这个观察门用的力度就比较大,象作愿门、礼拜门、赞叹门,就很短,一带就过去了。希望我们再多做观察,即多在意识法界中,在这个因门上去心作心是,让我们认知这个有为法的焦点在于心作心是。把我们凡夫实有的心、短利的心、习惯的心变成诸佛如来广大的心、调柔的心、慈悲的心,来看一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个方法,没有太复杂,也不太费力。很多人说很多方法修行是很困难的,这个不需要,只是换换位置,换一个角度,调整一个方式,来让我们认知生命的价值。我们的生命可以做恶人、善人,可以做智者、愚者,也可以做象佛陀一样的、象菩萨一样的作为。这个权利在谁那儿呢?在汝这一方。谁来给予呢?佛平等给予,用与不用,平等给予。这是特别调柔的了,即不强制,不说你必须这样做。我们这个时代要有个“必须做”,可能我们这儿有一半人就不干了,所以说他就平等地给予,让我们去择取,众生各个随类而取用,随类而得到利益,随你自己的心智得了。能究竟有什么样的利益呢?各人在这四个角度不断去思维它。

下去你也可以去读一读《往生论》,但我想大部分人一出这个门,可能又开始完成自己那个心作心是了。因为心作心是,第一个“心”就是我们的现状、现前的心——佛菩萨现前的心,众生现前的心,菩萨现前的心,地狱恶鬼现前的心。这个“作”呢?是通过圆满顺性如实的心理引导。什么“是”呢?它会展现出来作用的另一个层面或另一个角度。第一个心是我们现前的一个状态;作,随顺的状态;第二个心,随顺佛菩萨顺性的心。是,是什么?你随顺什么就是什么。象我们坐火车就是火车的速度,坐汽车汽车的速度,坐飞机飞机的速度,不管什么人,装到里面那就那个速度,我们只说速度不说你是什么人。所以这个“作”,就是被一个工具所载负。载负到什么地方呢?——“是”,什么载负就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这个缘的殊胜啊,所以往往凡夫有情就比较执著,认死理,固执己见,苦就苦在这些地方。世尊讲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皆因,那不是说一个人,是所有的人。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本具的智慧如来德相,那此处就给了我们一个方法。释迦文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下面就说八万四千法。干什么呢?——让我们怎么破除妄想执著,怎么亲证智慧如来德相。世尊一证道,一说这个——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话本身就是八万四千法的一个传播的开始。他为什么要传法呢?他说哎呀,因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怎么了呢?他就做了一个总结——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并不是我们没有,是我们没有证得。没有证得那就作用不现前,烦恼常现前。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一2011年7月21日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居第六十五日(二):你的亲教师是谁?
下一篇:安居第六十四日(五):当下心示佛法如佛
 安居第二日:所触之处皆是阿弥陀佛的示现
 安居第二十二日(二):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安居第六十八日(二):缘彼国二种清净
 安居第七十二日(一):遇到不良征兆的处理方法
 安居第五十一日(三):警觉泛空无记的深渊
 安居第五十六日(三):孰可取孰不可取?
 安居第二十四日(一):不求其本,大道无成
 安居第六十一日(一):对全新世界的心理准备
 安居第二十五日(一):染之者必生菩提心
 安居第四十九日(二):身心的病都来自于需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纪文达公笔记摘要重刊序[栏目:纪文达公笔记摘要·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
 相应55经 入流果经[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15.说处界品[栏目: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天台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栏目:天台宗文集]
 在家如何克服懈怠的习气,如何才能有定力?[栏目:阿宗白洛仁波切·学修释疑]
 《因果明镜论》讲记 九[栏目:智海法师]
 一门深入和深入经藏是否矛盾,我们到底应该一门深入还是应该深入经藏?[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止观禅修之修定资粮[栏目:智中法师]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二)~A 优婆离经(一)[栏目:界定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