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新译佛国记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返回 新译佛国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13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题解】

在这一部分中,法显叙述了其在西域的行程。这里所用的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指《汉书》卷九十六所说的,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法显在其表述中,将「西域」与天竺的概念区别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将这一段落单独列出。

度过沙河,法显等人到达西域的鄯善、焉夷、于阗、子合、于麾、竭叉诸国。鄯善、焉夷、于阗、子合诸国,其古址可以确定,现今均在我国新疆境内。至于于麾、竭叉国之故址,学术界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但是,位于我国新疆的可能性最大。其中,子合、于麾、竭叉三国地处葱岭山之中。鄯善、焉夷国流行小乘佛教,而于阗、子合国则以信奉大乘佛教的僧众占大多数。因为赞赏于阗国僧人戒律之严整,并因欲观于阗国的行像仪式,法显在此国停留达三个多月之久。

从子合国南行,法显等人进入葱岭,到达于麾国。在于麾国,法显等人度过了他们离开长安后的第三个夏安居。解夏之后,法显等人到达了竭叉国。他们抵达竭叉国时,恰逢此国举行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法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无遮大会供养僧众的情况。竭叉国僧人修习小乘佛法,城中有佛陀用过的唾壶。在记述完竭叉国所见之后,法显特别地总结了葱岭以东与葱岭以西、以南地域的区别。法显说:葱岭山以东,俗人的穿著式样与汉地大致相同,不同的只是他们的衣物是用毛和粗麻作成的。从葱岭再往前,草木果实大多都与汉地不同,只有竹子、石榴和甘蔗三种物品与汉地相同。

大约在公元四0一年十月左右,法显从竭叉国出发,辛苦奔走一个多月之后方纔翻越险恶的葱岭,到达北天竺境内。此段行程,历时近一年。其中,行程中最为危险的是翻越葱岭一段路程。其九死一还的情景,现在读之仍然使人不寒而栗。法显西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由此可想而知。 鄯善国

行十七日,计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国①。其地崎岖薄瘠,俗人②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③学。

诸国俗人及沙门④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从此西行,所经诸国,类皆如是,唯国国胡语⑤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住此一月日。

【章旨】度过沙河,法显一行到达鄯善国。此章主要叙述了鄯善国的基本情况,并且概述了此国以西各国的佛教信仰和语言情况。

【注释】①鄯善国:据冯承钧《鄯善事辑》及《楼兰鄯善问题》二文(载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集》)考证,鄯善国即古楼兰国,其国都扜泥城故址在今新疆若羌县东境的米兰。法显所至当指扜泥城,法显所说自敦煌西行一千五百里至其国,与《汉书》的有关记载大体相当。《汉书·西域传》说:「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

②俗人:佛教对未出家而在世俗世界生活之人的称呼。

③小乘:为梵文H]nayqna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出现的佛教新教派将此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之为「小乘」,自称为「大乘」。佛学界延用此称呼,但并无贬义。「乘」为「运载」之意。

④沙门:为梵文!ramaza的音译,又译作「桑门」,意思为「勤劳」、「静志」、「息心」。原为古印度对非婆罗门教的出家人的泛称,中土用其专指佛教僧侣。

⑤胡语:中国古代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西方少数民族为「西胡」。后来对西方葱岭内外各族都称为「西胡」,也简称为「胡」。此处所说「胡语」,乃指当时西方诸胡族所用的方言。

【语译】在沙河之中行走了十七日,总计达一千五百里,方纔到达鄯善国。此国国都扜泥城道路崎岖,土地贫瘠。当地俗人所穿衣服,大致与汉地相同,只是他们的衣服是用毛织成的。此国国王信奉佛法,大约有四千多名僧人,都修习小乘佛法。

总体而言,西域诸国俗人及沙门都实行天竺法,只是有精细和粗疏之别。从此国再向西行,所经历的的国家大致和鄯善国差不多,只是每一个国家所操语言各不相同。不过,出家人都读天竺的书,学习天竺的语言。我们在鄯善国居住了一月有余。

焉夷国

复西北行十五日,到焉夷国①。乌夷国僧亦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法则齐整。秦土②沙门至彼都,不预其僧例③。

法显得苻行堂公孙经理④,住二月余日,于是还与宝云等共⑤。为乌夷国人不修礼义,遇客甚薄,智严、慧简、慧嵬返向高昌⑥,欲求行资,法显等蒙符公孙供给,遂得直进西南行。路中无居民,沙行⑦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章旨】此章叙述焉夷国的基本情况。由于此国之人对待内地僧人甚为刻薄,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寻求川资。法显等则继续前行,艰难度越沙漠地带。

【注释】①焉夷国:即焉耆国,《佛国记》诸本作「 夷国」或「乌夷国」。法国学者伯希和曾在一九三六年发表《说吐火罗语》一文(汉语译文见伯希和、列维着,冯承钧译,《吐火罗语考》页一四三至一四五,中华书局一九五七年版。),专门论述了「焉耆国」被误写的问题。伯希和依据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后晋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等所保存的证据,提出此国国名在古籍中本来写作「焉耆」、「焉夷」等,从十世纪起开始被大量改窜为「乌耆」、「 夷」等。伯希和此说是正确的,因为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都写作「焉耆」,而没有其它写法。另外,更重要的是,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00《〈法显传〉音义》明确写作「焉夷国」。因此,应该将《佛国记》诸本所写校改为「焉夷国」或「焉耆国」。「焉夷国」也就是今新疆焉耆县。

②秦土:指我国阳关以东关中、中原一代地区。此「秦」指「前秦」、「后秦」。

③不预其僧例:这是说,焉夷国戒律整齐严格,从中土来的沙门因为信奉大乘佛法,所以不能进入此国的僧团,也不能得到同样的供养。预,同「与」,参与。

④苻行堂公孙:此语殊难得到确解,唯当代学者马雍的考释可作参考。马雍先生认为,「苻行堂」之「堂」乃「唐」字之误。「苻行唐」指前秦苻坚之从弟「行唐公」苻洛,「行唐」为苻洛受封之邑名。苻洛被流放凉州,后于公元三八五年被梁熙所杀。而苻洛的子孙逃亡西域,是很有可能的。这样,法显所遇者有可能为「行唐公」苻洛之孙。参见马雍《<法显传〉中之苻坚行堂公孙》,载于《文史》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出版。此亦可参见吴玉贵《〈佛国记〉释译》页五十一注⑤。

⑤与宝云等共:法显等在敦煌与宝云等人分手,宝云等人于此时追赶上了法显一行。

⑥高昌:西域古国名,其遗址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县以东约五十里的胜金口之南,二堡(即哈喇和卓)和三堡(阿斯塔那)之间。在法显西行前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皆曾于此地置郡。高昌流行大乘佛教,佛教很是发达,因而智严川资无着之时,选择了返回高昌一途。

⑦沙行:这里指由焉耆向西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而到达于阗国的旅行。

【语译】从鄯善国往西北方向再走十五天,到达焉夷国。焉夷国的僧人也有四千多人,都修习小乘佛法,教法规则整齐严谨。由秦地来到此地的沙门,不能进入此国的僧团,因而也不能如同焉耆本国的僧人一样得到供养。法显因为得到了行唐公苻洛之孙的供养照料,在此地住锡两月有余,并且得以与随后追赶上来的宝云等人重新汇合。由于焉耆国的人不遵从礼义,对待客人很刻薄,智严、慧简、慧嵬无奈,只得返回高昌寻求川资。法显等人由于得到了苻公之孙的供养,得以直接向前行进。从焉耆国向西南方向走,沿途荒无人烟,沙漠绵延不尽,行走十分艰难。我们所经验到的辛苦,是以常理无法揣度、想象的。

于阗国

在道一月五日,得到于阗①。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②。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③学,皆有众食④。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⑤,最小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

国王安堵⑥法显等于僧伽蓝⑦。僧伽蓝名瞿摩帝⑧,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⑨食。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钵⑩无声。净人[11]益食,不得相唤,但以手指麾。

【章旨】经过一月艰难跋涉,法显一行抵达于阗国。此章重点叙述于阗国的基本情况,法显尤其对此国的佛教僧人戒律之严整,赞赏有加。

【注释】①于阗:西域古国,《大唐西域记》称之为「瞿萨旦那国」。对于于阗国国都的位置,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位于现今新疆和田县西南二十余里的姚头冈;一种位于今新疆和田县城东南约二十四公里的「什斯比尔」古城,亦称「下库马提」古城。

②以法乐相娱: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所说,于阗国「国尚音乐,人好歌舞」。与此记载相对照,此中「以法乐相娱」可能是说,此国佛教音乐极为兴盛,国民普徧沈浸于佛教音乐之中。

③大乘:梵文Mahqyqna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形成的佛教派别,以「自度、度他」的菩萨精神为其主要特色。中国佛教主要弘传的是大乘佛法,法显等人正是大乘僧人。

④众食:以馔食供养僧众。具体情形可参看本书内对「师子国」之「众食」的较为详细的叙述。

⑤塔:也称为「浮图」,印度称之为「窣堵波」,均为梵文St[pa的音译。佛塔系佛教专门供养舍利和经卷的建筑。西域和印度的佛塔大多为覆钵式,中国的佛塔则式样多样,但以楼阁式塔为主。

⑥安堵:安顿;安居;安定。

⑦僧伽蓝:也称为「僧伽罗摩」,简称为「伽蓝」,均为梵文Saxghqrqma的音译,意译为「僧园」、「僧房」。它是佛教出家人居住、修行的场所,中国佛教通常称之为寺院或佛寺。

⑧瞿摩帝:此为古于阗著名佛寺的名称。

⑨犍槌:佛寺之中以金属或木制成,能击打发声以集众或「消灾」的物品。

⑩钵:即「钵盂」,为梵文Pqtra的音译,指佛教出家人用来吃饭的食具。

[11]净人:指未出家而在寺院之中充当杂役的俗人。

【语译】在路途走了一月零五天,我们终于到达了于阗国。此国富饶安乐,人口众多。国民都信奉佛法,并且以法乐相娱。于阗国有数万僧人,大多数修习大乘佛法,僧人都能得到俗家的供养。此国民居星罗棋布,家家门前都建有小塔,最小的有两丈多高。于阗国官府建有僧房,以供四方而来的游方僧人居住。于阗国还为游方僧人供应其它各项所需的物品。

于阗国国王将法显等人安顿在一座叫瞿摩帝的佛寺里。这座寺宇属大乘佛教僧人居住。寺院内三千僧人一听见敲打犍槌的声音,就一起前往食堂进食。进入食堂时,僧众威仪整齐,举止庄重。众僧次第而坐,静悄悄,无声无息,连器钵碰击也不发出响声。僧人欲让净人添饭,也不能出声喊叫,只能以手示意。

观于阗国行像

慧景、道整、慧达先发,向竭叉国①。法显等欲观行像②,停三月日。

其国中十四大僧伽蓝,不数小者。从四月一日,城里便扫洒道路,庄严③巷陌,其城门上张大帏幕④,事事严饰。王及夫人、婇女⑤,皆住其中。

瞿摩帝僧是大乘学,王所敬重,最先行像。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高三丈余,状如行殿⑥,七宝⑦庄校,悬缯幡、盖⑧。像立车中,二菩萨⑨侍。作诸天⑩侍从,皆金银雕莹,悬于虚空。像去门百步,王脱天冠[11],易着新衣,徒跣持华、香,翼从出城迎像,头面礼足[12],散华烧香。像入城时,门楼上夫人、婇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

如是庄严供具[13],车车各异。一僧伽蓝,则一日行像。白月一日[14]为始,至十四日行像乃讫。行像讫,王及夫人乃还宫耳。

【章旨】法显因为欲观于阗国的行像仪式,在此国停留三个多月。此章重点叙述于阗国一年一度的这一盛大佛事活动。

【注释】①竭叉国:竭叉国王城故址,一般认为位于现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②行像:每年四月佛诞日前后,西域、印度各国都要将佛像安奉于车上巡行。这一做法也传入了中土,《洛阳伽蓝记》卷三「景明寺」条就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③庄严:佛教专门术语,指以功德饰身,或以美物装饰佛事用具。

④帏幕:指帐幕。帏,同「帷」。帐幕在旁曰「帏」,在上曰「幕」。

⑤婇女:地位卑微的宫女。

⑥行殿:指能够移动的类似宫殿的载人工具。如《北史·宇文恺传》载:「又造观风行殿,上容卫者数百人,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

⑦七宝:据《翻译名义集》卷三:「佛教七宝凡有二种:一者七种珍宝,二者七种王宝。」此处是指七种珍宝。而对于七种珍宝,佛教经论无有定说。其中,《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为七宝,《大智度论》则以金、银、毗琉璃、颇黎、砗磲、玛瑙、赤真珠为七宝。

⑧缯幡盖:二种可悬挂于车及塔上的以丝织物为材料制成的装饰品。用于佛事之中,一般也可于幡、盖之上书写佛经语句。缯,丝织品的总称;幡,旗帜;盖,华盖。

⑨菩萨:梵文Bodhisattva音译的略语,全称为「菩提萨埵」。指以六度、四摄为修行之道,以救度世间众生为己任,以成就大菩提而成佛的修行者。

⑩诸天:「天」为梵文Deva的意译。在印度婆罗门教中指神灵,佛教亦对其加以吸收,但含义却有变化。「天」大致有二义:一指天神,二指天神生存的环境。佛教诸天一般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和无色界四天。

[11]天冠:「通天冠」的简称,指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又作「宝冠」,佛教中以之指诸天头上所戴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世间中能有,故称天冠。

[12]头面礼足:以头及面叩礼佛或佛像之足,为佛教的最高礼节。《大智度论》卷十有文解释说:「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是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

[13]供具:又称「供物」,供养佛和菩萨的物品。一般指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六种,依次象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

[14]白月一日: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说,印度历法将前半月称之为「白分」,后半月称之为「黑分」。此处的「白月一日」与上文的四月一日同义。

【语译】慧景、道整、慧达先行出发,前往竭叉国。法显因为打算观礼行像,便在于阗国停留了三个多月。

于阗国中有十四座大寺院,并且有不计其数的小寺院。从四月一日起,城中便开始清扫道路,庄严街巷。在各个城门上搭起了巨大的帐幕,处处都装饰一新。国王、夫人以及宫女都住于帐篷之中。

因为瞿摩帝寺的僧人修习大乘佛法,并且得到国王的敬重,所以由此寺院首先开始行像。在距离国都三、四里的地方,制作出四轮像车。像车高达三丈有余,其形状犹如行殿一样。像车用七宝装饰得庄严富丽,其上悬挂着以丝帛织成的旗帜和华盖。佛像矗立于此车中,两旁有两尊菩萨侍从。寺僧并且制作出诸天神像作为佛的侍从。这些天神以金银雕刻装饰而成,熠熠生辉,悬挂于车中。当行像车行进至距离城门一百步时,国王摘下通天冠,换上新衣服,手持燃香和鲜花,在众人的簇拥下,赤足出城迎接佛像。国王以头和面叩触佛足,散花烧香。国王礼佛完毕之后,行像车方纔启动入城。此时,门楼上的国王夫人、宫女纷纷摇落手中的鲜花,其花缤纷下落。

各个寺院像车的供具都如此庄严宏丽,但又各具特色。城中十四座大寺,每座大寺各自行像一天。从四月一日开始至十四日,行像活动方纔全部结束。行像结束之后,国王及夫人便回到皇宫。

 

其城西七八里,有僧伽蓝,名王新寺①,作来八十年,经三王方成。可高二十五丈,雕文刻镂,金银覆上,众宝合成。塔后作佛堂,庄严妙好,梁柱户扇②窻牖③,皆以金薄④。别作僧房,亦严丽整饬⑤,非言可尽。岭东六国⑥诸王所有上价宝物⑦,多作供养⑧,人用者少。

【章旨】此章叙述于阗国国都之西王新寺的相关情况。

【注释】①王新寺: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说,于阗国「王城西五、六里,有娑摩若僧伽蓝,中有窣堵波,高百余尺,甚多灵瑞,时烛神光。」章巽和季羡林等均认为,法显所说的「王新寺」就是玄奘所言的「娑摩若僧伽蓝」。季羡林又据斯坦因的考察认为,王新寺寺址位于今姚头冈西约一英里的Somiya村,当地有一坟冢,据传即其遗址。参见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页一0二一,注释(一),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二月版。

②户扇:泛指门。户,原意指单扇门;一扇为户,双扇为门。

③窻牖:窻,同「窗」;牖,窗户。

④金薄:由金切成的薄片。又作金箔、金簿。贴于器物之上作为装饰,俗称贴金。

⑤严丽整饬:严丽,庄严华丽;整饬,整齐。

⑥岭东六国:日本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贺昌群《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等均以为,岭东六国指西域南道的鄯善、且末、精绝、扜弥、于阗、莎车。其中,法显经过的有鄯善、于阗等。且末位于今新疆且末县附近,精绝位于今新疆民丰县北,扜弥位于今新疆于阗县附近,莎车位于今新疆莎车县。

⑦上价宝物:价值上等的宝贵物品。

⑧供养:又称供给、供施、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物两方面供奉的资养行为。《十地经论》卷三说:「供养有三:一为利养供养,衣服卧具等之谓也。二为恭敬供养,香花、幡等之谓也。三为行供养,修行信戒行等之谓也。」广义的供养包括上述三方面,而狭义的供养则只包括利养供养和恭敬供养两方面。此文所用「供养」一词,多指狭义而言。

【语译】王城以西七、八里的地方,有一座佛寺名叫王新寺。此寺经过八十年的建设,先后历经三王方纔建成。佛塔高二十五丈,雕刻花纹,用金银覆盖塔体,而整座佛塔都以多种宝物构成。塔的后面修建了佛堂,装饰精美,精巧美妙,梁柱、窗户、门扇之上都贴以金箔。此外,也修有僧房,同样庄严美丽,难以用语言描述。葱岭以东六国的国王将所有价值上等的宝物都用来供养佛像,而很少用于人体装饰。

子合国

既过四月行像,僧韶①一人随胡道人②向罽宾③,法显等进向子合国④。

在道二十五日便到其国。国王精进⑤,有千余僧,多大乘学。

【章旨】法显在于阗国停留三个多月,于公元四00年四月末从于阗国出发经过二十五日路程到达子合国。

【注释】①僧韶:有些版本为「僧绍」。僧韶、僧绍当为一人,也就是前文所说,法显在张掖镇所遇到的僧绍。

②胡道人:泛指西域诸胡族的僧人。道人,原指术士或道人,东汉以后也用来称呼僧人。

③罽宾:一般认为是Kaspeiria的音译,即现代的克什米尔。另外,也有人说,汉代的所说的「罽宾」在今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

④子合国:《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均列有「子合」,并说「子合」的治所在犍谷或鞬谷。《洛阳伽蓝记》卷五载「宋云行记」作「朱驹波国」,并言「人民山居」。此国富藏大乘经典,《大唐西域记》等文献都有记载。子合国都城故址位于现今新疆叶城县。

⑤精进:佛教「八正道」之一,指坚守佛法而不放逸,在修行之路上勇往直前。

【语译】在于阗国观礼完毕四月份的行像之后,僧绍独自一人随同西域的一位僧人前往罽宾国,法显等人则向子合国进发。

在路上行走了二十五日,方纔到达子合国。子合国国王谨守佛法,修行精严。国内有一千余名僧人,大多数信奉大乘佛教。

于麾国

住此十五日已,于是南行四日,入葱岭山①,到于麾国②安居③。

【章旨】法显在子合国住了十五日便南行到达于麾国,并于此国度过夏安居。

【注释】①葱岭山:我国古代对今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以及附近山脉的总称。《水经·河水注》引《西河旧事》云,葱岭「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此山为古代中西交通要道。

②于麾国:具体位置不详。章巽以为此国即《北史·西域传》所记的「权于摩国」。章先生并且说:「以今地图比对,于麾国故址可能即在今奇盘庄西南之库拉玛特山口更西南之叶尔羌河中上游一带。」(《〈法显传〉校注》页二十,注[7]。)此说可以参考。

③安居:这次是法显西行之后的第三次夏坐,时为公元四0一年。法显是在于阗国行像结束之后离开于阗国,在路途二十五日,停留十五日,离开子合国南行四日。上述时间相加,就达四十四日,而于阗国行像结束之日为四月十二日。这样推算下来,法显到达于麾国已经是五月中旬了。如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说,印度佛教徒的安居期也有「前三月」和「后三月」两种做法。「前三月」即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即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此处应该是「前三月」的安居制度。

【语译】我们在子合国停留居住了十五日之后,又向南行走了四日,进入葱岭山中,最后到达于麾国。我们在于麾国度过了西行之后的第三次夏坐。

竭叉国

安居已,山行二十五日到竭叉国①,与慧景等合②。

值其国王作般遮越师③。般遮越师,汉言五年大会也。会时请四方沙门皆来云集。集已,庄严众僧坐处,悬缯幡盖,作金银莲华,着缯座④后,铺净坐具⑤,王及群臣如法供养。或一月,二月,或三月,多在春时。王作会已,复劝诸群臣设供供养,或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供养都毕,王以所乘马鞍勒百副,使国中贵重臣骑之,并诸白氎⑥、种种珍宝、沙门所须之物,共诸群臣发愿布施⑦。布施已,还从僧赎。

其地山寒,不生余谷⑧,唯熟麦耳。众受岁⑨僧已,其晨辄霜,故其王每请众僧令麦熟然后受岁。

其国中有佛唾壶⑩,以石作,色似佛钵。又有佛一齿[11],国人为佛齿起塔。有千余僧,尽小乘学。

【章旨】法显等在于麾国度过夏安居之后,再向前行走二十五日到达竭叉国。本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竭叉国佛教的兴盛情况以及风土人情。

【注释】①竭叉国:此国故址何在,是研究法显的一大难题。诸家考证纷纭,大致有二说:一说位于今克什米尔东部的拉达克境内,一说位于今新疆喀什市境内。细说总计有六种说法:认为其位于今克什米尔者,又有三说,或以为在东部之拉达克(Ladak),或以为在北部之伊斯卡多(Iskardu),或以为在东部印度河东岸的喀齐(Khalsi)。也有人认为其位于今新疆喀什市,但具体地址则又有分歧。章巽在《〈法显传〉校注》中说:「以《法显传》传文所记述考之,释喀什市则失之太北,释拉达克等地则又失之太东南」,因此,丁谦在《晋释法显〈佛国记〉地理考证》(文见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一百册《佛教文史杂考》页二六九至二八三。)中的说法最为符合法显的记述。鉴于这种考虑,章巽根据丁谦、玉耳(Henry Yule)、沙畹(E.Chavannes)等学者的考定,再参之以《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十八所说,作出了推定:竭叉国即是汉代的蒲犁国,也就是《洛阳伽蓝记》卷五所记的「汉盘陁」、《魏书》中的「诃盘陁」、《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朅盘陁」,而竭叉国王城故址大致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可参见章巽着《〈法显传〉校注》页二十一,注[2]。

②与慧景等合:由前文记述可知,慧景等三人在于阗国与法显分手,慧景等人并且先于法显抵达竭叉国。法显此时方纔与慧景等人会合。

③般遮越师:为梵文Pa`capari2ad的音译,意译为「无遮大会」,「无遮」即无有限制之意,为定期举行的一种盛大的布施僧众的法会,所有僧俗都可平等地参加,故称「无遮」。《阿育王传》卷二曰:「便造般遮于瑟,以四十万两金、国土、宫人、辅相、己身、子拘那罗等尽施众生而还归家。」(《大正藏》卷五十,页一0六上。)法显所说「般遮越师」为「五年大会」即五年举行一次的意思,这与玄奘的记述一致。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述「屈支国」情形时说:「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不知玄奘此处所记的,此国僧俗在「五年一大会处」每年举行的法事活动是否即是「无遮大会」?若果如此,是否意味着「无遮大会」并非都是五年方纔举行呢?这是可以继续研究的。

④缯座:有版本作「僧座」,应从是而改之。

⑤坐具:又称「卧具」、「敷具」、「随坐衣」等,梵语音译为「尼师坛」,是佛陀所制定的服具之一。它原来的作用,据《五分律》卷九说「为护身护衣、护僧床褥,故蓄坐具」。(《大正藏》卷二十一,页七十下。)后来,僧人主要将其用于法事活动以及礼仪上,作为礼僧拜佛的敷具,已经失去坐卧的功能。其大小,律制规定为「长佛二手半」,合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用旧布或粗布作成。

⑥白氎:棉布的故称,又作「白叠」。《史记正义》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曰:「白叠,木棉所织,非中国有也。」白氎是古代西域的一项重要出产。

⑦布施:大乘菩萨「六度」之一,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所谓财施,是指以自己的财物施与他人,使其安乐;所谓法施,是指为众生演说佛法,使其开悟;所谓无畏施,是指入世间救苦救难,使众生脱离苦海。

⑧榖:为粮食作物的总称,如《尚书·洪范》曰:「岁月日时无易,百榖用成。」

⑨受岁:出家受戒的僧人每年夏安居完毕则增加一个法腊,称为「受岁」。夏安居结束的十五日为「受岁之日」,十六日起为「新岁」。

⑩佛唾壶:即佛陀当时所用过的痰盂。《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智猛法师传〉说,智猛以后秦弘始六年从长安出发,远行天竺,曾于奇沙国见佛文石唾壶。智猛出行的弘始六年为公元四0四年,后于法显仅五年。其到达的「奇沙国」恰为法显此处所说的竭叉国,其所见「唾壶」也应该是法显当时之所见。

[11]佛一齿:即佛陀本人的一枚牙齿。

【语译】在于麾国安居结束之后,又向前行走了二十五天,法显等人就到达了竭叉国。在竭叉国国都,得以与先期到达的慧景等人会合。

到达竭叉国不久,恰逢此国国王举办「般遮越师」。般遮越师,汉语的意思为五年举行一次的大会。国王礼请四面八方的僧人都来此地聚会。众僧云集之时,国王将僧众趺坐的地方装饰一新,并且悬挂丝帛制作的锦旗、华盖,制作金银莲花,放置于丝帛座位的后面,为众僧铺设干凈的坐具。国王和众臣按照佛教的规定如法供养僧众,持续时日则不等,或一个月,或两个月,或三个月,时间多选择在春天。供养大会结束之后,国王又劝说群臣设会供养,或一日,或二日,或三日、五日。供养全部结束之后,国王与群臣一起发愿将自己的坐骑连同各种白布、种种稀世珍宝以及僧人所须的种种物品都布施给众僧。特别是,国王让最宠幸的大臣骑坐着装备全部鞍鞯的宝马,进入僧人住处以示布施。布施之后,国王与大臣一起又从僧人处将宝马及珍宝赎买回来。

竭叉国地处山中,异常寒冷,除了麦子可以成熟外,其它谷物都难以生长、成熟。众僧受岁结束之日,早晨往往有霜,所以竭叉国的国王总是奉劝僧人在麦子成熟之后再行受岁。

竭叉国中有佛陀用过的唾壶,唾壶是用石料做成的,颜色与佛钵相似。此外,又有佛陀的牙齿一枚,国民专门为佛齿起塔供养。竭叉国有一千多名僧人,大多修习小乘佛法。

概述葱岭以东诸国

自山以东,俗人被服①粗类秦土,亦以毡褐为异。沙门法用②转转胜③,不可具记。其国当葱岭之中,自葱岭已前,草木果实皆异,唯竹及安石留④、甘蔗三物与汉地同耳。

【章旨】作者在此章总结概括自己所经历的葱岭以东诸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佛法的流行情况。

【注释】①被服:有二义:一指被衾、衣服之类,为名词;二指人们的穿著,为动词。此处大概偏指第二义。

②法用:也称「法要」,指法会举行的四种重要仪式所需要的物品。四种重要仪式是:一为梵呗,即在法会开始诵偈赞叹佛德;二为散花,即散花供养佛;三为梵音,唱偈,以凈音供养佛;四为锡杖,唱受执锡杖之偈而振锡杖。

③安石留:即安石榴,简称石榴。相传由张骞从西域带入内地。「安石」即帕提亚王朝的名称Arsak的音译(又译为「安息」、「安西」。),而「留」则可还原为伊朗某种古方言riu、ru。参见劳费尔着、林筠因译《中国伊朗编》页一0一至页一一三,商务印书馆一九六四年版。

④转转胜:愈来愈好、越来越多的意思。金陵刻经处版本采用「转胜」的写法,恐未将此段理解为独立的段落,而与竭叉国章相连。章巽以及吴玉贵校注本都是如此,未妥。其实,佛经里类似的语词甚多。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云:「法门者,所谓十信心,是一切行本。是故十信心中,一信心有十品信心,为百法明门。复从是百法明心中,一心有百心,故为千法明门;复从千法明心中,一心有千心,为万法明门。如是增进至无量明,转转胜进上上法,故为明明法门。百万阿僧祇功德。一切行尽入此明门。」(《大正藏》卷二十四,页一0一九。)

【语译】从葱岭山以东,俗人的穿著式样与汉地大致相同,不同的只是他们的衣物是用毛和粗麻作成的。僧人举行的法会越来越盛大,法会所用之物品也愈来愈华贵,这些都难于详细记述。竭叉国位于葱岭之中。从葱岭再往前,草木果实都与汉地不同,只有竹子、石榴和甘蔗三种物品与汉地相同。

度葱岭

从此西行向北天竺。在道一月,得度葱岭。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①,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彼土人即名为雪山人也。

【章旨】法显从竭叉国出发向北印度前进。行走了一个多月方纔得以翻越险恶的葱岭,其中艰难可想而知。

【注释】①毒龙:《洛阳伽蓝记》卷五引用〈宋云行记〉,对此「毒龙」记述较详,兹转录如下以供参证。其文曰:「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昔有三百商人止宿池侧,值龙忿,泛杀商人。盘陀王闻之,舍位与子,向乌场国学婆罗门咒,四年之中尽得其术。还复王位,就池咒龙。龙变为人,悔过向王。王即徙至葱岭山,去此池二千余里。」依照此文所说,此毒龙原本在「汉盘陁」即法显前述的「竭叉国」,后来迁徙至葱岭山中。此地距竭叉国有二千余里。

【语译】我们从竭叉国继续西行,前往北天竺。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月,方纔得以翻越葱岭。葱岭山中,无论冬夏都大雪纷飞。此山中又有毒龙,如果惹恼了它,毒龙就会口吐毒风、雨雪,大风飞扬,飞沙走石。遇到此难的人,万无一全,很难有机会保全性命。他们将此山叫雪山,当地居民也就被称之为雪山人。

【说明】

此段落最可注意者如下:

一、西域诸国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佛教的发展规模。从法显的叙述可知,西域诸国,有些国家信奉大乘,有些国家信奉小乘佛教。对待西行的汉地僧人的态度也有不同,以焉夷国最差,于阗国最好。因此,法显在于阗国停留的时间最长。

二、于阗国的「行像」仪式与竭叉国的「般遮越师」——即五年举行一次的无遮大会。这些佛教法会仪式,是中土所罕有,是西域佛教兴盛的一种表现。法显详细的记述,是研究古代佛教的珍贵资料。

三、法显记述完在鄯善国、竭叉国的情况之后,都有对西域等地的地理特征、文化状况的概括叙述。这些叙述,对于我们了解西域的历史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四、从路途而言,有两段路程极为艰苦。一是由乌夷国西南行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历时一个多月。法显发出这样的感叹:「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二是由竭叉国西行,翻越葱岭山前往北天竺。其山冬夏都大雪纷飞,又有「毒龙」,「遇此难者,万无一全。」从这些细节,我们自应体会到法显西行的艰难与危险。


{返回 新译佛国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新译佛国记 第三部分 北天竺记游
下一篇:新译佛国记 第一部分 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新译佛国记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
 新译佛国记 第十部分 跋
 附录一:法显法师传
 新译佛国记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新译佛国记 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
 新译佛国记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
 新译佛国记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
 附录二:法显大师年谱
 新译佛国记 导读:法显大师与《佛国记》
 新译佛国记 第一部分 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二期 第五天 法不可得归毕竟空[栏目:智谕法师]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三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六字洪名直通极乐[栏目:仁焕法师]
 54 心地功夫[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密法可以函授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中国佛教史话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栏目:中国佛教史话]
 站在高楼不摔倒,掉进粪坑不晕倒[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灯笼是心[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序(袁了凡)[栏目:蒋维乔居士]
 太虚大师与闽南佛学院[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