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3

觉·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   

  教导者必须懂得开拓互动的空间,而禅揭示“真空妙有”的艺术,正是开拓师生互动空间的最好途径。

  教学可以被解释为师生心智互动或交互影响的过程。从彼此顺畅互动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启发,情性得到陶冶和涵养,经验也从而得到传递,而教师本身正可在“教学本长”中不断进步。

  然而,师生的互动,需要一定的空间,因为没有空间就失去彼此回旋的余地,就会产生冲突和摩擦,失去教导和学习的机会。禅者深信,心智互动苦有足够的空间,创造力才得以舒展,道德的善根和宽容的肚量才得到陶冶,体能才得到训练,人际能力才得以开展,美的鉴赏能力才培养得出来。

  空是从割舍中得来的,是从清净心中展现的,是从放下执著、急躁、贪婪、虚幻中换来的。从禅的观点来看,空能产生真实;当我们空掉虚荣和作伪之后,真实的本质才表露出来,而割舍所陈现出来的空,却相对成为成长的条件和可能性。所以空是教学上很得要的一个条件。

  在某种特定层面上言,空可以解释为宽容和不急躁,也可以解释为平静的心情。它可以形成极有效的教育契机或成长机会。所以禅有把它称为“真空妙有”。教师如果善用空的妙用,在教学上必然有很大的突破。

  孔子和佛陀这两位圣者,在教学互动的空间运用上差别很大。孔子个性较急,教学采单刀直入法,有时表现得相当剧烈。根据《论语》的记载,有一次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子路听到了,很高兴。孔子严正的训斥说,“由也如勇过我,无所取材!”有一次,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则严厉的责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种直接的训诫方式并非不何使用,但如果用多了,就往往破坏启发引导的空间。

  反之,佛陀这位圣者,在师生互动的空间上则把握得游刄有余。他很善于运用空的技巧,去展现他的启发教学。比如说,他在楞严会上讲道,诸大弟子及十方信众都来听法,唯独弟子阿难出游尚未回来。当时阿难乞食完毕,路经淫室,被摩登伽女摄入淫席,将毁戒体,佛陀很了解弟子,知道一定出了状况,便差遣文殊菩萨去把它带回来。照理说,阿难回来之后,佛陀应该严励责备他有辱师门才对。但是佛陀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安排了一场发人深省和开启智慧的研讨会。师生之间进行一次深入的问答。佛陀了为使弟子能更进一步了解道理,还请来二十五位菩萨各自说明自己修证圆通的经验,整个法会俨然成为一次大型研讨会。使每一位弟子都受到深邃的启发。后来阿难成为杰出的弟子,佛经是由阿难集结写出来的。而这次法会的纪录就是《楞严经》。

  老师如果动了急躁之气,则教学只剩下直接的训斥,它的动作空间即刻变得狭隘。如果能心平气和,保持清醒,则学生犯错时,正是他设计教导方法和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良机。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开拓空间,使师生心智互动多元化和弹性化,教学的效果才会提升。请注意,情感的教学若没有空间可资回旋,就很容易导致冲突和反叛。智能的教学若没有试探、怀疑和思辩的空间就会僵化而失去思考和创造。群性的活动,若没有历练的空间,就会流于认知而失去实践力行的能力。美育的教学若没有欣赏和神往的空间,就会变得死板而失去活泼悦乐的气质。德育和教学若没有多方面生活与工作体验的空间,就会变得脆弱而不能承担。于是,教师必须深通开拓教学空间的技巧。

  到于教师本身,也因为宽阔的心理生活空间,懂得消除成见和偏见,祛除急躁的脾气,而减少师生的冲突和误导。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失去空间,教师必然听不到学生真正的心声,因为老师的成见和权威的管理,已使学生噤若寒蝉。当然,失去空间也会丧失教导的机会,因为一时的激怒和冲动,往往使老师不能清醒的思考如何作正确的教学回应。此外,教师的教学生活若失去空间,也必然导致身心健康的受损。一个急躁或郁抑不乐的人,对身体健康影响殊大。情绪不好是致病的元凶,急躁的脾气更是心脏病的主因。根据医学上的研究,在六十岁以前得心脏病的人,百分之九十是脾气急躁的人。

  善于运用空的人,才能真正孕育妙有。空和有是相对存在的,教师若能彻底净化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便是空的实践。这时,相对有了知足、悦乐和慈悲的襟怀,从而孕育出光明的教育爱,这就是清醒的觉性。唐朝百丈禅师说:

  “心地若空,

  慧日自现。”

  身为教师,如果不能维持宽阔的心灵生活空间,而经常被刻板的观念所障,被种种贪、嗔、痴、慢、疑所系缚,就不可能表现出好的教学能力和智慧,要想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那就很难了。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多年前他还念国民小学的时候,级任老师强迫学生补习,每天一早就考前一晚补习的题目,成绩考不理想就挨打,他和几个同学历为家里清寒,激不起补习费,经常被揍得手掌发紫,屁股红肿。我认为这样的老师是有障碍的,教学的缺乏空间的,他不能对学生施予有能力的爱。相反的,我也听过也许多人赞美感激他们的恩师。他们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奖掖学生,耐心教导,接济他们经济上的拮据,安慰他们的哀伤,这些良师似乎有用不完的爱,像清泉一样,不停地灌沃著芸芸众生,这些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是恬淡的,在空的性德上有极深的修养,才有无尺的教导空间,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艺术,沃壮一个个青少年。禅家说:

 “不被诸境所惑,

  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各位请注意!我们的手如果老是握著拳,就会变成残废,因它已失去活动的空间和可能性。心里头如果老抱著一个死念头,就孕育不出真知卓见。师生之间若缺乏思想交流和情感交融的互动空间,就不可能有活泼的教学。因此,教导者必须懂得开拓互动的空间,而禅揭示“真空妙有”的艺术,正是开拓师生互动空间的最好途径。

一、慈悲是教导的空间

  慈悲是教育专业精神动力。慈悲的老师能不断提供学生心智成长的机会,他总是契机应缘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训练和当头棒喝。慈悲的老师具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又能正确的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具备同情心和同理心,很容易与学生共鸣。

  教师必须关怀学生身心的成长状况,才能引发学习的向心力。必须能对学生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才可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其独立思考和健康的态度。必须能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到家境、兴趣、个性和能力,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具备稳健的修养,成熟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和创意的思想,才能提供正确的教导。依我的看法,慈悲心是丰富的情感和清醒的觉性所孕育的心力。它决定教育的成败和学生心智成长的高低。于是,禅者把慈悲心视为教学的必须条件。

  慈悲是老师,总是散发发著积极光明的力量,他觉得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块宝,都能透过启发和教导,使他过成功的生活。古时候有一位园头禅师,他一有空就在花园里忙著照顾花。他把花的枝干修剪,又把盆子里的花挖出来种到另一个空盆子里。在一株枯花上浇水,又在空地上松土。他的弟子看了十分困惑,便问师父说:

  “老师,为什么你要把好好的枝干剪掉呢?”禅师说:“花的枝干长得歪斜不正,所以要修剪,免得它浪费养分,虚掷时光,修剪之后就可以繁茂的成长。你将来教育弟子也要一亲。对学生的过错必须严促改正,学生才真正受益。”

  “那么,老师!我实在不明白,花盆的花长得正繁茂,为什么你要挖出来,移植到另一个盆子呢?”禅师说:“这盆花固然茂盛,但是盆子里的养料已经吸收殆尽,必须换土之才能继续成长。切记呀!你将来教导弟子,也要留意给学生多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好培养他多方面的能力。”

  “为什么老师要对那株枯花浇水呢?”禅师说,“噢,那株花看起来虽然枯了,但我已仔细检视过,它并未全枯,所以要特别为它浇水。你要注意!教导学生,不可以因为他程度差而随意放弃,只要还有一丝希望,都要把握机会教导他!”

  弟子听了禅师的教诲,都一一点头称是。最后又问道,“老师!你为什么在空地那儿松土呢?”禅师说,“在空地上松土,好让种子能有机会发牙成长呀!做老师的人如果不能有效提供成长的机会,就不能算是好老师。”

  禅者在教导学生时是何等的慈悲!他们为了使弟子们能多参学,所以要鼓励他们行脚参学,这种参观访问和找名师讨论的教学方法,对弟子的启发不是简单一句“行千里路,读万卷收”所能表达的。他们为了让弟子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除了各种职事都要学习外,还要出坡作劳动,使他们有好的工作能力和习惯。为了训练清楚的思考,他们教导学生从禅定功夫中,磨练自己成为不被惑的人。

  禅的教导方式,有时温和得像春风,有时剧烈得像烈日,有时用诗句和偈语来参学,有时用棒用喝来警策,但都时时不失那深切的慈悲。透过慈悲心,各种教学方法都变得灵巧有效,不同根性的弟子,都得到充分的教导和学习的机会。所以说,慈悲是教导的空间。

二、格律是成长的空间

  禅门是很讲究生活戒律的。人唯有透过格律的基本训练和约束,才能有安定的心去学习、思考和创造。所以戒、定、慧三者是佛门共同必修的功课。戒可以解释为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它是维持身心正常发展的格律,更是我们发展事业和有效的工作准备。没有格律,身心就会散漫,为人处世就没有原则和章法。它同时是道德伦理的规范。所以,在佛陀快要寂灭时,弟子们问他,将来要拜谁做师,他陀说:

  “心戒为病。”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格律是很重要的。有格律可资遵循,日常生活就有了律则,人际伦常就有共同遵循的常轨,而不致杂乱无章。就心智成长而言,格律很像树苗需要木椿一样,可以维持学生朝正确的目标发展。因此,家庭必须有家规,班级必须有班规,学校必须有校规,社会必须有法律和道德。就学生而言,除了家规、班规、校规、社会的法律与伦常之外,同时要为自己订下好的生活规律和正确的工作习惯。

  学生在学习时,要有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即刻练习优于延宕练习,长时间的练习容易疲乏,不如分成几次练习来的有效。

  有位老师告诉我说,多年前他教过一位成绩很杰出的学生,但联考时却落败了。原因是他习惯在集中思考时,用左手揉扣子,揉得越用力越能集中思考,作答也越快。在考数学时,他的衣扣掉了,摸不到扣子,他一直无法集中精神,以致紧张而不能作答。时间一到,走出教室时,脸色铁青的哭了出来说,“我没有扣子,所以不能集中精神思考!”我相信这是坏的工作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跟好的读书习惯一样重要。作息没有规律,身体的发育必受影响;不养成做家事的习惯,家居生活必然杂乱;待人处世没有定则,人际关系必然不和谐。

  现代人很不重视格律,以为格律是一种束缚。为了崇尚自由,不受格律的约束,往往使自己生活陷于紊乱堕落。我们的社会,道德渐渐解体,是因为不重视格律的结果。

  思想的启发发,也有一定的法则,经过清楚思考训练的人,其条理性高,做事清楚中肯。禅门沿用了《涅槃经》的经义,把思想和生活的格律,建立在“四依”上。它在教育上可以被解释为:

  ·依法不依人:教导学生依循真理,而不是盲目学习个人崇拜。处理学生的问题,要以平等心和慈悲心,而不因为他是某要人的子女而有不同。不依教育专业精神和知能来教学,教育是不会成功的。

  ·依义不依语:学生说的和真实的心意,往往还有一段矩离。不要因为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而疏忽对他的辅导。更不能因为学生对老师有了不礼貌的顶撞,而影响对他的关心。教师必须常常提醒自己:学生的冒犯是一时冲动或想不开,只要你能了解他,就会原谅他,有心想帮助他。

  ·依智不依识:处理学生的问题,必须清醒明智,不宜情绪化,更不宜教导之外,掺杂不刻有的意图。这会影响学生心智的成长,破坏教育的纯正使命。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无论教导任何学问,都要彻底的了解而不是囫囵吞枣。处理学生问题,要针对问题的症结,而不可以旁生枝节,把问题扩大。

  我深信以上四依是良师所应遵守的基本格律。能遵守这四个格律,就能开拓宽广的教学空间,启发学生心智成长。

  

三、宽恕是改过自新的空间

  禅家的教导是严格的,有时甚至是剧烈的。不过无论教导的手段如何,他们对学生的错误,总是抱著宽恕的态度。宽恕并不是纵容学生,而是以平静的心去看待学生,从而寻求正确的教导方法。宽恕使教师维持心平气和,又能使学生得到自我反省的机会。

  禅家有一则故事:有一天晚上,老禅师发现围墙角落放著一张椅子。他断定有弟子越墙出去遛达了。于是他移开椅子,蹲在那儿等学生回来。不一会儿,学生从墙外翻越进来,把老禅师的背当椅子,垫脚跳了下来。弟子看到自己所踏的竟是老师,一时很窘,不知所措。禅师只是淡淡的说,“夜深天寒,赶决添加一件衣裳去!”这件事情,老禅师从未再提起,但是禅院里的弟子,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越墙去遛达。

  宽恕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老师如果缺乏宽恕的涵义,很容易因动怒而伤害学生的自尊,或者造成难以弥补的错误。多年前曾经有一位老师来找我谘商。她大学一毕业就应聘到乡下的国中当老师。有一天,一位女学生侮辱她,激怒了她。在盛怒下便把学生送交给训导处处理。由于训导处处理不当,这位学生从此辍学。她去家庭访问,两次被家长骂出来,说“我的孩子我自己管,不用你来管。”后来才知道学生早已被介绍到台北从事不很正当的工作。从那时起,她非常内疚,她很想设法帮助那学生重回学校,但苦无消息。这使她的心情一直忧郁不乐。经过几次谘商,她才稍稍释怀,我对她说,“一个医生是在错误中学习,才成为良医,一个老师也是在错误中得到教训,而成为良师。现在你了解到宽恕学生的重要意义,已经是菩萨道上的良师了。”

  宽恕有助于培养平常心,能促进师生的沟通与意见的交流,并把握稳键的启发历程。有平常心修养的老师,有以下几种物质:

  ·给学生适量的功课,不把学生逼过头,不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压力或惧怕。

  ·把每一位学生当教导的目的,而不把学生视为教学表现的手段。

  ·对学生不请绝话;处分不守规矩的学生,能够考虑到对学生心智成长有益的后果。

  ·订定合理的班规,不要求苛刻的成就水准,使学生有好的学习气氛,从而培养互动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宽恕绝非施纵不管,而是一种平常心中所展现的爱与关怀。许多教师和父母说,“爱之深,责之切”,事实上,如果责之过切,则“爱之适以害之”。

四、从容是教导的空间

  从容是精神生活上很重要的素质。它能带给我们沉稳的生活与工作态度,也能引发冷静的思想和回应能力。透过从容,我们才有自在感;透过从容,我们才有清醒的回应能力。禅门弟子,行、住、坐、卧无一不是要从容稳重。它在于训练一个人笃实的生活,不可在急躁匆忙间虚度,要稳实的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真实性。

  从容是安定学生的妙谛。比如说,教师规定下午四时在操场集合,若能于五分钟前提醒学生往操场走,集合起来就很顺利,因为提前五分钟的准备,使师生感到从容。

  青少年很贪睡,早晨很难叫醒他们。父母若在预定的最后时刻才叫唤他们,总会带著急躁的心情,容易对贪睡的子女发脾气。如果你提早五分钟唤醒,告诉他们必须翻个身,但可以赖床两分钟。屈时再去叫他,不但孩子易醒,父母也不急躁,梳洗用餐,都会觉得愉快,使一天有好的开始。

  教师规定换季的服装,必须有一段时间的缓冲,这有助于每个家庭的准备和学生的适应。我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说,“今天宣布要东西,明天就一定要带到,家里那有现成的应争!”家长总有不方便的时候,学生为了遵守规定总是急呼呼的,非要不行,不愉快的事情就这样发生的。

  从容有且于考试成绩的提升。老师们都深信沉稳的学生,要比急躁紧张的学生容易发挥实力。从容的人不易疏漏犯错,急惊风的人则不免疏忽,特别是升学考试期间,性急的考生,往往缺乏适当的体闲,容易紧张而影响睡眠,因此,父母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从容的习惯。

  一位研究学前教育的教师说,他曾经要求家长写出五句最常吩咐孩子的话,结果发现大部分句子都有“赶快”二字,例如“快把衣服穿上!”“赶快去上学!”“快吃!”等等,甚至有“快把心情放松!”或“快点睡觉!”的吩咐。由此可见,社会上弥漫著紧张和浮躁的习性,是有其原因的。

  从容的老师和父母,在日常生活在有条不紊的处理事务,较能欣赏生活的情节。遇到紧急状况,表现得镇定,思考也比较周密。他们的举止态度,表现出优雅之美,应对进退有条不紊。他们所教出来的孩子,也因受到薰陶冶而有著沉稳的风度。从容的师长有以下几种特质:

  ·动脑而不动恼:他们临事沉著,处理学生的问题不情绪化,不发大脾气而造成反教育。

  ·求好而不急切:他们有充分的爱心和耐心,去引导学生展现其潜能。

·积极但不造次: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从不气馁,但也不贪功而揠苗助长。

从容的老师较能依据学生的需要作有效的指导,同时也较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引发其自动自发的精神。特别是在辅导谈话时,从容的老师,最善于引导学生自我发现,改过自新。

五、逗趣是情感交流的空间

  老师除了严谨的态度教导学生之外,必须有轻松的一面。透过轻松与悦乐,师生之间才有亲切的感情。它是老师了解学生和开导学生的凭藉。逗趣可能是师生之间产生悦乐、机智和亲爱的表现。不过,逗趣绝非取笑,更不是言不及义的耍嘴皮。它若涉及人性的贬抑、讽刺或指桑骂槐。反而对学习气氛有害。

  禅门常有师生逗趣的例子。比如说,唐朝的赵州禅师,在夏天一个闲适的日子里,突发奇想,和身边的弟子文远,玩起逗趣的游戏来。他说:“文远!我们来逗个趣,作个比赛,看谁把自己譬喻得最低。”两人约定赢的人就输掉一块饼。赵州先说:“我是一只驴。”文远说:“我是驴子的屁股。”赵州说:“我是驴子的粪。”文远说:“我是粪里的虫。”赵州说:“你在粪里头做什么?”文远说:“我在那里度署假。”赵州说,“好了,你赢了!”于是就把一块饼吃掉。这段故事又是逗趣又是启发,又是机智又是欢乐,他们师徒在机趣中共同体认到一个生活的态度——在最卑劣的环境下,也能保持度署假一般的自在。

  教师扮演松的角色远比扮演严肃的态度难。特别是要结合逗趣的、机智和启发性为一种教育性的互动,实在不容易。逗趣难就难在幽默中不失本分,在欢笑中不乏教导。有一位作家回忆他的老师道,有一次老师指定班上同学阅读一本小说,写一篇评论报告。他整个周末玩下来,压根儿把它给忘了,直到星期天的夜里才想来起。只好临渴掘井,瞎编一篇报告,交差了事,过几天,老师发回报告,上头的评分是甲下,旁边有一行小字写著:“文章写得好,所以给你甲,你没有读那本小说,所以给你个下。”这个评语鼓励了他的写作,也有技巧的指责了他不看书的过错。这种逗趣性的评语,不但表现了教师的智慧,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深邃的启发,使他日后成了名作家。

  教学可以是轻松的,但不可以失去严谨的本质。教师采用逗趣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但却不可流于低俗的笑话。在校园里,有不少老师以黄色笑料,作为上课时的调剂品,那是庸俗有害的。它不但与教师的职责相背,无意中教给学生轻薄的态度,而且日后学生总以滑稽的题材来取笑老师。

  逗趣是幽默高雅的,在悦乐之中不流于低俗,在诙谐和仍然不失庄重。这样的逗趣,可以促进情感的交融,更能增进师生互相信赖的安全感。为了增加逗趣的素材,教师可能多看幽默趣谭或漫画,看到好的题材,即搜集起来备用,可增添许多教学的情趣和气氛。

  

六、禅定是启迪的空间

  一般人常把禅定误认为打坐,而打坐入定就是禅定。事实上禅定是一种心灵平静、自由和清醒的能力。透过这种能力,我们能产生正确的知见、创意和判断。打坐只是禅定的初基训练,它的初期目的是训练身心调和,终极目的是让禅定的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而开展潜能和清新的智慧。禅定在《六祖坛经》的解释是:

  “外离相即禅,

   内不乱即定。”

  人若能不被外界的色相所引诱、威肋或欺骗,就能有持平的态度和清醒的思考能力,如果内心不被种种刺激扰乱,情绪就不会骚乱起伏。日常生活,若能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情感情绪上维持平静,禅定功夫就不错了。

  教师每天要应付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如果缺乏禅定修养,就很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而昧于了解学生的心智成长和真正的需要,同时也因为情绪容易被学生激怒,而做出错误的回应,甚至因激怒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禅定的素养对教师而言至为重要。

  有一位校长告诉我,多年前他担任国中校长时,有一段时间学校经常遗失便当。经过训导人员的追查,终于发现偷便当的学生。训导人员问他为什么要价便当,他一再的说“偷来的便当好吃”,或者说“我喜欢吃偷来的便不”。训导人员处罚了学生,同时怀疑孩子有偷窃癖。后来,校长把学生接过来辅导,学生除了一句“我喜欢吃偷来的便当”外,什么也不肯说。经过多次的谘商,没有什么进展。不过从访查中记经知道,他来自单亲家庭,家境贫苦。有一天,校长跟孩子谈话后,拉著孩子坐在沙发上说“孩子!如果你有困难,不告诉我,那要告诉谁呢?”这句话直接触动了孩子的心。孩子的眼泪像决堤一样流了出来。哀伤得泣不成声。

  这孩子终于在啜泣中说出他的不幸遭遇。他的父母离异,他和念国小的弟弟,跟随父亲住在一间违章的矮房子里。父亲是工人,酗酒很厉害,有时好几天没有回来。兄弟两个人没东西吃,只好去偷在包或便当。他说,“都是我去偷,因为我一定要照顾弟弟。我不忍心让弟弟去偷,我担心他会失手。我可以被抓去警察局,但弟弟不能被抓。”说到这里,孩子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也被孩子的辛酸际遇感动得弹落眼泪。

  校长为孩子安排了一分差事,鼓励他半工半读。事实上这分工读的薪水就是校长自己给的,工作只是一个给孩子自尊的藉口而已。孩子稳定下来了,读书相当用功,一年半后他考取了第一志愿,后来仍以工读的方式完成了大学教育。

  这个个案告诉我们,教师不能以表现的现象来判断学生的行为,更不能以激怒的心情处理学生的问题。我深信唯有透过禅定的清醒心智,才能洞悉学生的症结,在效的确解决问题。

  禅定的另一层意义是指导一个人能突破意识的牢结。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意识的活动,而意识完全靠著文字语言和符号来运作。这些运作的符号都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产物。人的意识和思想,都是过去既存的内容。它是旧有的东西,而不真正的创意的智慧。也就是说,人若有能从意识思想中解脱出来,充其量只是一个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而禅者所谓的禅定,就是要指引你从意识之流中解放出来,展现智慧。

  因此,禅是“非意识的”、“非逻辑的”,是要一个人能摆脱成见、偏见、刻板的意识观念,从而绽放出真正的慧性。因此,当师生之间能够保持禅定的心智活动,就能互相启发,流露出创意、自由的心灵和智慧。

  要想深一层次去体验禅定的智慧,一定要练习坐禅。透过坐禅的冥思,可以训练三种能力。其一是培养禅定的能力;然后把坐禅的宁静和清醒,迁移到日常生活之中。其二是经由坐禅而学会纾解心理压力,增进身心的健康,维护较好的教学活力。其三是在坐禅之中培养高速心智活动的习惯,让自己从刻板的思想和意识之流中解脱出来,从而使自己的慧性真正绽放出来。

  教师学习禅定,较能维护心境的平和,降低紧张的情绪,有助于师生的互动;培养清醒的心智,有助于对学生的了解和回应。更重要的是,透过禅定的修持,能带来创意和慧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启发有所助益。所以说,禅定是智慧的空间。

  禅就是宗旨而言在见性,在于引导一个人过实现的生活;就其实践层面而言,是扬弃虚幻不实的贪念,保持清醒不被色相所欺的慧性;就其方法而言,是透过真空妙有来展现人生。因此,禅的本质就建立在“空”上,它的意义是解脱一切成长的障碍,展现笃实的人生。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无论你所采取的方法是训练、记忆、启发、研讨或自动学习,都必须把师生互动的障碍排除,才能活络的运作起来,排除障碍就是空,排除障碍的同时也拓展了互动的空间。教师若能把握这点,教学的成效必然提升。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觉·教导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
下一篇:觉·教导的智慧 第四章 自动自发的性格
 寻找著力点 第五篇 做创意的思考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智慧
 父母之爱 第一篇 培养健全的精神力量
 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寻找著力点 第四篇 稳得住就做得好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六章 禅悟 领悟人生的究竟
 悟·看出希望来 第十章 结语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
 寻找著力点 自序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五章 从禅定到自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兖州佛教文化产业建设构想——以兴隆塔为中心[栏目:温金玉教授]
 相应216-218经 过去等外部凡苦者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1.为何相争?[栏目:专题经文选译]
 相应34经 天道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126[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向左转,向右转[栏目:济群法师]
 心情不一样,苦乐的享受不相同[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忆大金刚持上师仁波切的点滴行[栏目:阿松·桑昂丹增的故事]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七愿、诸佛称扬愿[栏目:信愿法师]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八[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