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二 (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35

申六、受学学处(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为受学学处?

这是「二道资粮」的这一大科里面的。这一科里面的「广辨」有十一科,第一科是「戒律仪」。这个戒律仪里面分两大科,第一科是解「释一切种」。解「释一切种」里面「广辨六种」这一科一共是分六大科,现在就是第六科「受学学处」。这个「受学」这句话就是「受戒」,戒是所学处,所以叫做「受学学处」。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受学学处?」怎么叫做「受戒这件事」?这是「问」。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明从受」,分二科,第一科「闻所学处」,又分二科,第一科「从师所闻」。

 

酉二、释(分三科)         戌一、明从受(分二科)

亥一、闻所学处(分二科)   天一、从师所闻

谓于先受别解脱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时,从戒师所,得闻少分学处体性。复从亲教轨范师处,得闻所余别解脱经。总略宣说过于二百五十学处,皆自誓言:一切当学。

「谓于先受别解脱戒」这句话的意义,就是当初你受戒的时候,这个戒叫「别解脱」就是一样一样地解脱;譬如说「不杀戒」你受这条戒、这个杀戒的罪过你得解脱了,你「不偷盗」、那么从偷盗的罪过里面解脱出来,就是一样一条一条的解脱。先受戒的时候是「白四羯磨」,这个羯磨阿阇黎,他一白三羯磨所以叫「白四羯磨」,一白是一、三羯磨是三,加起来就是四,叫「白四羯磨」。有单白羯磨、有白二羯磨、有白四羯磨,现在受比丘戒的时候叫做「白四羯磨」。「受具戒时」就是白四羯磨这个时候就是你受具足戒的时候。这个「一白」这句话就是报告的意思,当时有三师、有七证一共十个人,这羯磨是其中的一位,羯磨先向大众报告叫做「一白」,「三羯磨」就是征求他们的同意,为这个人受戒征求他们的同意,是这样的意思。

这个受具戒的时候「从戒师所,得闻少分学处体性」,你从这个「戒师」就是那个戒和尚,戒和尚也就是你的亲教师,从戒和尚那里那个地方「得闻少分学处体性」,你听到一少部分戒的体性,因为当时受戒的时候不能全部的去讲解,只是说到四根本戒这个体性。「复从亲教轨范师处,得闻所余别解脱经」,等受完戒以后,你的「亲教师」就是你那戒和尚、「轨范师」和那阿阇黎,「得闻所余」所剩余的这些戒法。「总略宣说过于二百五十学处」,这个受戒的时候得闻的戒,和受完戒以后得闻的戒,总合起来说就是超过了二百五十学处,因为这其中还有其他的事情。「皆自誓言:一切当学」,这个受戒这个人,哪一条戒都完全是自己「誓言」就是决定愿意学习,所有的戒我都发心学习,学习它的开遮持犯这些事情。那么这就叫做「从师所闻」,一个是戒和尚、一个是阿阇黎,从这里来学习戒。

 

天二、从余所闻

复从所余恒言议者、同言议者、常交往者、有亲爱者闻所学处,复于半月常所宣说别解脱经闻所学处,一切自誓:皆当修学。

这是第二科「从余所闻」,就是戒和尚和阿阇黎要教授你这个戒法,但是也可以向别人学习。

「复从所余」,除掉了戒和尚、阿阇黎之外「所余」,「恒言议者」就是常常地讲戒的人就是律师,他对于戒特别的有心得常常地讲戒,你可以跟这个人学习戒也是可以的。「同言议者」,还有其他的人虽然不名为律师,但是他和律师的程度一样,和常常讲戒的人对戒的认识是一样的所以「同言议者」,也可以同他学习戒」。「常交往者」你和这个人、这位是先受戒的大德,你常和他来往的和他熟,那么也可以跟他学,因为所有受戒的人都是要学戒的,所以他们都应该是可以讲解戒的道理戒的事情,也可以跟他们学。「有亲爱者」,大家有感情的这些律师,也可以跟他们学。「闻所学处」,从这么多人去听闻所学的戒,就向他们学习。

「复于半月常所宣说别解脱经,闻所学处」,因为你受了比丘戒半月半月要诵戒,所以这诵戒的时候,是常常的每半月、每半月常是「宣说这别解脱经」的,那么你在这个诵戒的时候也就听到这个戒法了,「闻所学处」。「一切自誓,皆当修学」,不管是从那一位善知识里边学习戒,你都应该自己要决定发心要不断地学习这个戒法。

这是第一科「闻所学处」。下面第二科「名获律仪」。

 

亥二、名获律仪

以于一切所应学处皆受学故,说名获得别解律仪。

「以于一切所应学处皆受学故」,因为这个受戒的这个人他受了戒以后,他能在「一切所应学处」,这戒和尚、阿阇黎、或者律师、或其他这一切人,在一切处都应该学习。「皆受学故」,你都能够虚心的去秉受这个戒法的这些事情,接受教导。「说明获得别解律仪」,这样子可以说是这个人得到了,他的心里面明白了这个「别解脱」这个戒法的事情了。「名获律仪」,可见这个「受戒」这件事不但是在白四羯磨时就叫做「受戒」,受戒已后要学戒也名为「受戒」,这叫做「获得别解脱律仪」。

 

戌二、辨善巧(分二科) 亥一、已善巧

从此以后于诸学处,若已善巧便能无犯,设有所犯寻如法悔。

这是第二科「辨善巧」。前面第一科「明从师受」,从师来受学这个戒。现在这下面说「善巧」就是你学习的程度。分二科,第一科「已善巧」。

「从此以后」,就是从这样、从此时以后「于诸学处,若已善巧」,于这么多的戒法,若是你已经能够善巧的通达了,你得到了智慧明白每一条戒的开遮持犯都明白了。「便能无犯」,那这时候你有堪能性不犯戒,知道了就不犯了嘛!「设有所犯,寻如法悔」,假设某一条你有违犯了「寻如法悔」,立刻的如法的忏悔,如律文所规定的就是这个「法」,你去发露忏悔。

 

亥二、未善巧

若诸学处未得善巧、未能晓悟,由先自誓愿受持故,得于今时求受善巧、欲求晓悟。于如前说诸所学处,从亲教师或轨范师,如先请问。

「若诸学处未得善巧,未能晓悟」,这是第二科「未善巧」。假设你这个人这个戒这个因缘…,人与人的因缘不一样,有的时候可以学习,有的时候不能学习,那么你对所受的戒「未得善巧」。「未能晓悟」你没能明白,有的明白、有的还不明白,就不完全明白它的开遮持犯。「由先自誓愿受持故,得于今时求受善巧,欲求晓悟」,由于「先」、当初你受戒的时候你心里面有这样的愿,这个「誓」是决定的意思,这个「愿」、我是愿意这样做但是有的时候没有做,但是现在加个「誓」字就是决定要做这件事,我决定要「受持」受戒、持戒清净,我愿意学习。因为你有这样的决定的关系「得于今时求受善巧」,就能够于现在…,我以前的因缘不具足戒没有学习好,我现在决定自己主动的要求我要得到善巧,要明白这个戒法怎么回事情?要得到这个智慧,「求善巧」指智慧说。「欲求晓悟」,就是对每一条戒我都清清楚楚的。

「于如前说诸所学处、从亲教师、或轨范师」,像前面那一段文,从戒和尚、从阿阇黎、同言议者这些事情这个地方「诸所学处」,从亲教师或者轨范师,「如先请问」,你自己要主动的请问、去学习。

这是「未善巧」,你应该这样做,你自己要求自己要创造这些因缘去向师父、向善知识请教。

 

戌三、明无倒(分二科) 亥一、正受教诲

既得善巧及晓悟已,随所教诲无增、无减,复能受学。

这下第三科。前面是第二科「未善巧」,现在是第三科「明无倒」就是没有错误。分二科,第一科「正受教诲」。

「既得善巧」,你既然能主动的去学习,你终究有一天你得到了智慧,「及晓悟」,晓悟了每一条戒的开遮持犯以后,「随所教诲,无增无减,复能受学」,你这个时候你就能随顺戒和尚、阿阇黎这些善知识所教诲的,每一条的开遮持犯能随顺他,你自己不另外增加也不减少,就是学习了以后时时的这样学习「复能受学」,这「复能受学」就是你要持戒清净,前面学习好了得善巧了,然后时时的持戒清净这也叫做「受学」,时时地在学习。这就叫做「正受教诲」。

 

亥二、正受文义

又于尊重及等尊重所说学处,若文、若义,能无倒受。

这是第二科「正受文义」,这说的很详细,第二科。

「又于尊重及等尊重」,这个「尊重」就是你的和尚和阿阇黎是你所尊重的善知识,「及等尊重」其他的人,其他的那些大比丘不是你的戒和尚也不是你的阿阇黎,但是同你的戒和尚和阿阇黎是相等的,这样子也叫做「等尊重」。「所说学处」所说的戒律,「若文、若义,能无倒受」,就是能诠的文和所诠的义你都能够如实的去接受而没有错误。这个地方说「正受文义」、前面是「正受教诲」,这里正受文义,这个教诲指人说,所教诲的就是文义。

 

酉三、结

如是名为受学学处。

这是把这一大段文结束了,这叫做「受学学处」。这个受学学处一共是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现在第三科结束,「如是名为受学学处」。

 

午二、略摄三种(分三科) 未一、结前生后

如是广辨戒律仪已。云何应知此中略义?

这是第二科「略摄三种」,这解「释一切种」,这一切种都是属于戒律仪,这一科里面分五科,第一科是「辨」,辨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是「广辨六种」,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略摄三种」,略摄三种分三科,第一科「结前生后」。

「如是广辨戒律仪已」,这前边分成六大科很广博的说明戒律仪的事情,说完了这一科。「云何应知此中略义?」你说得很多也是很好,但是我怎样才知道里面的这个「略义」?就是要义,这么多的戒法里面的要义你跟我讲一讲。这就是结前生后;「广辨戒律仪已」这是结束前文,「云何应知此中略义?」是生起后文。

下边第二科是「显二三种」,显示有二种「三种」,这是第二科。这里面分二科,第一科「三种戒相」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未二、显二三种(分二科) 申一、三种戒相(分四科) 酉一、标

谓于是中世尊显示戒蕴略义,有三种相。

这是在这里面这个本师释迦世尊显示戒的,这戒的法蕴,它的要义有三种相貌,哪三种呢?下面「列」出来。

 

酉二、列

一者、无失坏相,二者、自性相,三者、自性功德相。

有这三个相貌。这是把这个三相标出来、列出来。

下边就解释,解释先问,先「征」。

 

酉三、征

此复云何?

这三相怎么讲呢?

下面第四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解释「无失坏相」。

 

酉四、释(分三科) 戌一、无失坏相

谓若说言安住具戒,由此显示尸罗律仪,无失坏相。

这是前面一共是六项六大科,第一科是「安住具戒」。把这六项合成三相,此三相就是六项的要义,是这么意思。若是像前面说是「安住具戒」这一条这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显示尸罗律仪无失坏相」就表示出来你受戒这个人对于所受的「尸罗律仪」你没有破坏、没有毁犯,就表示这个意思。就是这个「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如是名为安住具戒」就是那一段,这就表示你没有毁犯,所以这叫做「无失坏相」。

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自性相」。

 

戌二、自性相

若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由此显示尸罗律仪自性相。

「若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就那个六大科的第二科,这一科是说的什么事情呢?「由此显示尸罗律仪自性相」,因为这个「善守护别解脱律仪」就是七众所受的别解脱戒,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学法女、和沙弥、沙弥尼。这些戒法就是一条一条的,就是每一条的相貌叫「自性相」,每一条有每一条的相貌就是显示出来尸罗律仪的「自性相」。这个「自性相」就是「别相」,就是每一条的相貌,这样意思。

这是解释第二科「自性相」说完了。下面第三科解释「自性功德相」,分二科,第一科是「观他增上」。又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戌三、自性功德相(分二科) 亥一、观他增上(分三科) 天一、标

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

「若复说这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这是前面那个轨则所行那里面有三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威仪路」、一个「所作事」、第三个「或于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就是那一段。「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说是这位大比丘他能够这个重要的戒都很清净,而且轨则也是圆满的,行住坐卧这些事情都是很如法的「皆悉圆满」,「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这原来是这样意思,显示你别解脱律仪,「如其所受」,你所受的戒律你能这样子清净,这里边有什么事情呢?有「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这句话有点意思。看《披寻记》解释。

 

《披寻记》七九六页:

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者:为顾他故,令他增上,未信者信,信者增长。要由轨则所行皆悉圆满方可成办,是名观他增上功德。为显此相,故别建立。如下自释可知。

「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者:为顾他故,令他增上」,说是这个比丘他受了戒以后他心里面「我不要犯戒,我要持戒清净」为什么呢?就想令…顾虑别的其他的人,顾虑其他的人受到我持戒清净、不清净的影响,我若持戒清净令别人也会发道心,「啊!佛教真是伟大,这个比丘这么样高尚呀!」也就发信心,「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这样意思,这叫「顾他」。「令他增上」,使令别的人因为我持戒清净他也有进步,有什么进步了呢?「未信者信」对佛法原来没有信心,一看见这个比丘、比丘尼这么样地清净庄严,这个品德这么高尚,他也就对佛法有了信心。「信者增长」,原来已经有信心的看见你持戒清净他的信心更增长,就是对于佛法也能发心学习、也能发心持戒清净、也能发心学习圣道了。

「要由轨则所行皆悉圆满方可成办」,这是因为你这个比丘、比丘尼你持戒清净「轨则所行都圆满」了才能成就这样的功德,就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是名观他增上功德」,这话是这样意思。「为显此相,故别建立。如下自释可知」,下面就会说出这件事来。

这是这一段文「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这是「标」。下面解释,第二科是「征」。

 

天二、征

所以者何?

这段文什么意思呢?

下面第三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正显」

 

天三、释(分二科) 地一、正显

由他观见如是轨则所行圆满,未信者信、信者增长。由是发生清净信处,心无厌恶,言不讥毁。

「由他观见如是轨则所行圆满」,由于你持戒清净轨则圆满的关系别人就会看见,其他的比丘比丘尼也会看见、其他的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也都会看见你这个人轨则这么样「所行圆满」,「未信者信、信者增长」,「由是发生」对于佛法有清净的信心,「发生清净信处」,你的清净、你持戒清净轨则圆满是别的人发清净信心的处所。「心无厌恶」,他一看见这个比丘、比丘尼心里面没有厌恶心。「言不讥毁」,别人在说话谈到出家人的事情不会讥毁你、不会讥嫌毁谤,不会这样子。

这是第一「正显」,正显这个「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这是「正显」。下面第二是「反成」,反面来成立这件事。

 

地二、反成

若异于此具足尸罗轨则所行皆圆满者,观他增上所有功德胜利,应无。与此相违过失,应有。

「若异于此具足尸罗轨则所行皆圆满者」,若是你这位比丘、比丘尼不这样子「具足尸罗轨则所行皆圆满」、不这样子,持戒也不清净、轨则也不圆满的话,「观他增上所有功德胜利,应无」,你能够为别人增长信心这件事没有了,应该没有了。「与此相违过失,应有」,和功德相违就是有「过失」,那不信的人更不相信就谤毁了你,已经对于佛法有信心的人一看见你们出家人这样子他也没信心了,原来的信心失掉了,就是这么意思。这句话,你看这句话有这样意思,叫作「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就是这样意思。「与此相违过失应有」,就是这样。

 

亥二、观自增上(分三科) 天一、标

若复说言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自性功德相。

这是第二科叫做「观自增上」。前面是「观他增上」,现在「观自增上」。

「若复说言」若是这样说,你这位比丘、比丘尼「于微小罪见大怖畏」,所以你受学学处乃至失命因缘都不违犯,这样子,「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自性功德相」,「唉呀!我不要因为犯了这条戒使令我不能得圣道!我犯了这条戒或者跑到三恶道去了!佛菩萨诃斥我呀!」说是肉眼凡夫不大明白,诸天善神会看得清清楚楚就会议论这些事情,这样子呢,自己要努力我不犯戒,我要轨则圆满,「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自性功德相」。

这是「标」,下边第二科是「征」。

 

天二、征

所以者何?

 

天三、释(分二科) 地一、反显

虽由如是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获得如前观他增上功德胜利,然由毁犯禁戒因缘当生恶趣,或无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广说。

「虽由如是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获得如前观他增上功德胜利」,这是第三科解释,先「反显」。「然由毁犯净戒因缘当生恶趣」,我若是犯了戒就是将来就会生到三恶道去。「或无堪能得所未得」,生恶道是将来的事情、那么现在呢?现在因为犯戒的关系,就没有堪能性能得圣道,不能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了。「或无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广说」,像前面那个「于微小罪见大怖畏」那段文说的。这是反显。下面第二段「正成」,正成这是第二科。

 

地二、正成

若能于彼微小罪见大怖畏,于先所受上品学处能正修学,由是因缘身坏已后当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广说。由是因缘,说此名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功德胜利。

「若能于彼微小罪中见大怖畏,于先所受上品学处能正修学」,「于先所受」就是当初你出家的时候你所受的戒。「上品学处」,你受那个根本戒,受戒的时候那个戒和尚念那个文的时候,「能持否?」「能持」。「能正修学」,你能够注意地去学习。「由是因缘,身坏己后当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能得圣道,「如前广说」这段文。

「由是因缘,说此名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功德胜利」。这前面这个要义分这么三条,一个是「不失坏相」,一个「自性相」,和「自性功德相」这三条。

这一个地区,我们想可以知道;有天主教、天主教有神父、基督教还有牧师,有佛教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因为他没有标签,谁知道他信佛不信佛?唯有比丘、比丘尼,你穿这个…一看你是佛教的佛教徒哦。你看那个神父很有礼貌,说话也很有礼貌、做事很有次第,哎呀!这天主教不得了。看我们出家人;一个人很粗气的行住坐卧一点威仪没有、说话的时候也没有道理,人家就把我们看低了,所以应该要注意呀!所以我们出家人不可以不学习佛法,不要说「我不做大法师、我不用到佛学院去学习!」这话不对呀!不是要做大法师,你要做个比丘、做比丘尼你就应该学习呀!你要好好学习然后知道这个比丘怎么做、这个比丘尼怎么做法呀!

这是第一科「三种戒相」。现在第二科「三种戒性」,分三科,第一科「标」。

 

申二、三种戒性(分三科) 酉一、标

复有异门,谓佛世尊此中略显三种戒性。

这个「性」和「相」在这里没有差别。只要有这么一件事它有体性、它就有相貌,它有相貌也就一定是有体性的。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复有异门」,还有不同的立场表示有三种戒性,「谓佛世尊此中略显三种戒性」。这是「标」,下面「列」。

 

酉二、列

一、受持戒性。二、出离戒性。三、修习戒性。

这是分这么三种不同。这是「列」。

下面第三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受持戒性」。

 

酉三、释(分三科) 戌一、受持戒性

谓若说言安住具戒,由此显示受持戒性。

这前面六科这第一科是「安住具戒」,那这就表示你这是「受持戒」的相貌。

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出离戒性」,分四科,第一科「标」。

 

戌二、出离戒性(分四科) 亥一、标  

若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由此显示出离戒性。

这显示出离的戒性。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征」。

 

亥二、征

所以者何?

怎么叫做出离戒性呢?这是征,下面第三科解释。

 

亥三、释

别解律仪所摄净戒,当知说名增上戒学。即依如是增上戒学,修增上心、增上慧学。由此能得一切苦尽,究竟出离。

「别解律仪所摄净戒」,这个别解脱的律仪,属于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的这个戒法,这个清净的戒法,「当知说名增上戒学」,你要知道这些都是有增上的力量的,这些戒都是有增上的力量的。你这样清净戒、持戒清净就是能到另外一个殊胜的地方去所以叫做「增上」。「即依如是增上戒学,修增上心、增上慧学」,你能持戒清净了以此为「依」、以此为基础,「依如是」的「增上戒学」做基础就可以有能力、有资格「修增上心、修增上慧」,你就可以去学习定慧了,戒是定慧的基础,所以这个「出离」就在这个地方说的。

「由此能得一切苦尽,究竟出离」,由于你在戒的基础上去学习「定」、学习「慧」,你就能灭除一切苦,就能从一切苦里面解脱出来得圣道了,所以叫做「出离」,这叫做「出离戒性」这样子意思。这愿意离一切苦得一切乐,任何人都有这种心情都有这种愿望,但是愿意持戒清净愿意去修学定慧的人,可不是那么多,可就不是那么多。你这个「我愿意得到那个果报」,但不愿意修因,这凡夫是这么回事情。

 

亥四、结

如是出离,用增上戒以为前行所依止处,是故说此别解律仪,名出离戒性。

这是第四科结束这一段文。「如是出离」,说是这样子从一切的苦恼的境界里面解脱出来……,我们不要说别的苦恼,就是有病这是个苦恼,谁欢喜有病?一有病了赶快要看医生要把这个病要消灭它,这是人的常情是这样子。但是这个「出离」是「用增上戒以为前行」,你怎么样出离?当然我们若是去看医生当然是能够从病苦里解脱出来…真的吗?未必。真是从一切苦里解脱出来不是看医生啊!不是啊!是修学戒定慧呀!这件事若成功了,就能决定的而究竟的永久的从一切苦恼里面解脱出来。说看医生说是治好了!治好了是暂时的,不知道多久又有病了,所以那件事真是不得已不看医生,看医生还靠不住,这个事情这事实就摆在这里嘛!但是究竟能够解决问题的是戒定慧呀!

所以说你出了家,你现在应该做什么事情?你出了家以后你应该做什么事情?你要做修戒定慧这件事,你要做这件事。你这件事成功了以后,你去办一个医院也可以、你办一个学校也可以、办个社会上慈善事业众生所欢喜的事情也可以办,但是这些那就是菩萨境界了,菩萨以此为方便接引众生,还是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菩萨的一个最好、最殊胜的愿望;暂时给你一碗饭吃、给你看医生是个前方便而已,这个地方不究竟的!不是说这件事不应该做、不是这么意思,是应该做。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个前方便,是这么意思。如果我们出家人,你不修学戒定慧你停留在前方便那里,你还没明白佛意。要知道这件事,你还不知道佛的意思。一般的社会上的人他知道佛法吗?他不明白,所以这些事情他欢喜做,若真实是修学戒定慧,「不行、不行,我没有时间,我没有时间了」,那当然他不行,很多的业障障碍着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少数的出家人可以这样子。

所以「如是出离、用增上戒以为前行」,你说从一切苦恼的境界里面解脱出来,你应该先做什么事情呢?最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增上戒」,要持戒清净。「所依止处」他这个戒是以后一切的功德的依止处,定慧「所依止处」。你想要修定慧;不能够马上修定慧,先要持戒清净。「是故说此别解律仪,名出离戒性」,原来是这么回事情。

 

戌三、修习戒性(分三科) 亥一、标

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由此显示修习戒性。

这是第三科「修习成性」。说是这个「戒」是这么重要那怎么办呢?你要好好的学习,学习这个戒还要持戒,这样叫修习戒性。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若复说言」,说是「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这件事、「于微小罪见大怖畏」这件事和「受学学处」这件事,这是三样事。你能这样做呢「由此显示修习戒性」,这就表示你这个戒你学习的很好,你对于戒是有过学习的。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征」。

 

亥二、征 

所以者何?

下面第三科是解释。

 

亥三、释

若由如是所说诸相别解律仪修习净戒,名善修习、极善修习。

若是你这位比丘、比丘尼,「如是所说诸相」,前面说这么多的相;一个「轨则所行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所说诸相」,这个「别解律仪修习净戒」这件事,你算是「善修习、极善修习」了。这赞叹这么两句话:「你学习的很好!」,「你学习得『极善修习』极好!极好了!」这么意思。

 

未三、归结六种

如是一种尸罗律仪现前宣说,当知六种。

这是第三科是「结归六种」。这上面他写是「未三、结归六种」,就是前面这三个三种,就是「如是一种尸罗律仪现前宣说,当知六种」;这是三个三种,其实就是一种尸罗律仪,这也就是六种,这三种就是六种。这是结归六种。

 

巳二、亏满十(分二科) 午一、总标

又即如是尸罗律仪,由十因缘当知亏损。即此相违,十因缘故,当知圆满。

前面第一科是「辨」。这个「律仪戒」一共是分十一科,第一科是「辨」,这一科是说完了。现在第二科是「亏满十」,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

「又即如是尸罗律仪,由十因缘当知亏损」,有十种情况你这个戒亏损了,就是完全破坏了。「即此相违,十因缘故」,和这个十种亏损的因缘相违反的「当知圆满」,那你的戒就不亏损而是清净圆满庄严了。这是「标」。

下面「别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广辨亏损」分两科,第一科「出十因缘」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午二、别释(二科)          未一、广辨亏损(分二科) 

申一、出十因缘(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十种亏损因缘?

「云何十种亏损的因缘」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就是「列」出来。

 

酉二、列

一者最初恶受尸罗律仪,二者太极沈下,三者太极浮散,四者放逸懈怠所摄,五者发起邪愿,六者轨则亏损所摄,七者净命亏损所摄,八者堕在二边,九者不能出离,十者所受失坏。

这十种亏损的因缘,这是「列」出来。下面第三科解释分十科,第一科解释这个「恶受尸罗」分三科,第一科「征」。

 

酉三、释(分十科) 戌一、恶受尸罗(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最初恶受尸罗律仪?

「云何名为恶受的尸罗律仪?」就是最初受戒的时候不好,这个最初就是有问题。这是「征」,现在第二科解释。

 

亥二、释

谓如有一,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为狂贼之所逼迫、或为债主之所逼迫、或为怖畏之所逼迫、或不活畏之所逼迫而求出家。不为沙门性、不为婆罗门性、不为自调伏、不为自寂静、不为自涅槃而求出家。

「谓如有一」就是譬如有一个人,「王所逼迫而求出家」,他自己不想出家的、是政府逼迫他要出家,那么这个他自己没有发心这就是「恶受」。「或为狂贼之所逼迫」,不讲道理那个贼、他逼迫他叫他出家,那么这是一回事。「或为债主之所逼迫」,他欠人家很多的债、这债主要逼迫他叫他出家。「或为怖畏之所逼迫」,或者有其他的怖畏叫他出家,或者算命先生算你若有病、出家就没有病了,那就是害怕有病就出家,这就是「怖畏出家」。「或不活畏之所逼迫」,你若不出家很难生活、出了家以后仗佛光明有饭吃,「不活畏之所逼迫而求出家」。

「不为沙门性、不为婆罗门性、不为自调伏、不为自寂静」。「不为沙门性」并不是为求圣道而出家。「不为婆罗门性」,不为是破一切烦恼而出家。「不为自调伏」,说是有人「我为了渡化众生出家」,不要说那么大话;就是你是为你自己调伏;他不是,「我是自己想要调伏自己的烦恼、调伏自己的身口意」、他不,没有这种意思。「不为自寂静」,不为了自己烦恼寂静。「不为自涅槃」,不是为求见到不生不灭的理性而求出家的。

这一共是十样。这样子出家的动机不对,没有出离的愿望,那么也受了比丘戒,这就叫做「恶受律仪」、「恶受尸罗」。

 

亥三、结

如是名为最初恶受尸罗律仪。

这结束这一段。第二段是「太极沈下」分三科,第一科「征」。

 

戌二、太极沈下(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太极沈下?

「太极沈下」这句话怎么讲呢?这是问,下面就解释。

 

亥二、释 

谓如有一,性无羞耻。恶作赢劣,为性慢缓,于诸学处所作慢缓。

「谓如有一」有一个人,「性无羞耻」他的心、一点羞耻心没有。「恶作羸劣」,这个「恶作羸劣」什么意思?自己作了事情后悔了、不高兴作错了叫作「恶作」,他这个后悔的心理,作错了事情以后后悔的心理非常的弱、薄弱「羸劣」,作错了事情心里不后悔,也许有、很少很少。「为性慢缓」他这个人这个心,作事情就是慢、不是那么很快,这个「于诸学处所作慢缓」。

 

亥三、结

如是名为太极沈下。

这是结束。看《披寻记》解释这段文。

 

《披寻记》七九八页:

性无羞耻等者:性无惭愧、名无羞耻,由是因缘若有所犯、不顾自他而生忧悔,是名恶作赢劣。性不翘勤、是名慢缓,由是因缘若有所犯、不能如法速疾悔除,是名于诸学处所作慢缓。

「性无羞耻等者」,就是没有惭愧心「名无羞耻」。「由是因缘若有所犯,不顾自他而生忧悔」,他若是犯了戒的时候,他也不顾虑自己也不顾虑他人,「因为我犯戒使令别人对于佛法都没有信心了」、我不管这个事情,说「自己不能得圣道」、无所谓,所以「不顾自」也「不顾他」,所以不会生后悔的,「不生忧悔」,这就叫做「是名恶作羸劣」。「性不翘勤、是名慢缓」,那个人的性格他就是缓慢、做什么事情就是慢吞吞的,「由是因缘若有所犯、不能够如法速疾的悔除」,你犯了戒赶快忏悔,不,他就是慢吞吞地、没有事,「是名于诸学处所有慢缓」。

这就是叫做「太极沈下」。

 

戌三、太极浮散(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太极浮散?

第三科「太极浮散」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太极浮散」怎么讲呢?下面第二科解释。

 

亥二、释

谓如有一,坚执恶取,非处恶作,于不应作诸恶作中浪作恶作,非处于他起轻懱心、或恼害心,于其非处强生晓悟。

这就叫做「太极浮散」。这个《披寻记》解释得很清楚。

 

《披寻记》七九八页:

坚执取等者:谓若见取、若戒禁取是名恶取,即于彼取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是名坚执恶取。于非所犯妄执为犯、不如正理而生忧悔,是名非处恶作。由是因缘悔不应悔,是名于不应作诸恶作中浪作恶作。又或于他起轻懱心、或恼害心,理有相违,故名非处。于不成犯谓彼成犯,是名于非处强生晓悟。

「坚执恶取等者」,这个第一个「坚执恶取」;「谓若见取、若戒禁取是名恶取」,就是这个人就执着有我,执着有我、我所见、有常见、断见、有见、无见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这些「见取」,他有这个思想。「若戒禁取」,「戒禁取」就是外道,佛教之外其他宗教的这些轨则戒律认为那个是很好的,是名叫「恶取」。有见取、有戒禁取这叫做「恶取」。「即于彼取执为最胜能得清净」,说这个人他虽然是受了比丘戒是出家人、佛教徒,但是他对于外道的思想「执为最殊胜」,执为最殊胜、「能得清净」,能够有那样的恶见将来「能得清净」,「是名坚执恶取」,这叫作「坚执恶取」,这「坚执恶取」这么讲。

我们若说是我们作了佛教徒,你对于佛法不能够努力的学习你就不容易避免这个过失,不容易避免。我们用佛法现成的话说「有我见、我所见」,这句话说得好像……我们常常若是读经论一看现成这句话「我、我所见」,但是有些那种利智的人若把那「我见」说得特别庄严的时候,你能知道那是邪见吗?你不一定能知道的呀!不一定能认识的呀!所以你若不学习就是糊糊涂涂的呀!说这叫作「坚执恶取」。

「于非所犯妄执为犯、不如正理而生忧悔,是名非处恶作」,这句话这么讲。「于非所犯妄执为犯」,你这样子做没有犯戒但是你就认为是犯戒了,你看这还有这种事情,并没有犯戒但是认为是犯戒了。「不如正理而生忧悔」,你没有犯戒认为是犯戒你生忧悔,那么这就是不合道理所以叫作「非处恶作」,这「非处恶作」是这么讲,这个意思。「由是因缘悔不应悔」,这样子你若忏悔的时候,是不应该忏悔、不应该追悔、不应该忧悔而你去忧悔了,「是名于不应作诸恶作中浪作恶作」,就是这个「浪」这个字是「鲁莽」的意思、是「轻率」的意思,就是认识的不清楚就这样决定了。就是不应该这样子去追悔、而去追悔了,这就是「浪作恶作」,这个是这么意思。「由是因缘悔不应悔,是名于不应作诸恶作中浪作恶作」。

「又或于他起轻懱心、或恼害心,理有相违」,「又或」者因为你自己没得正知正见你看不清楚,但是也随顺自己的思想去决定事情,对于那个人「起轻懱心」,你轻视那个人,「或恼害」要害那个人,实在是不合道理、「理有相违」,「故名非处」。「非处于他起轻懱心」,那个人作的是对的但你认为是错了,对他瞧不起他,这也是不对劲。这叫做「起轻懱心或恼害心,理有相违」,「故名非处」。

「于不成犯谓彼成犯,是名于其非处强生晓悟」,最后这一句「于其非处强生晓悟」怎么讲呢?就是那件事、那个人那么样的作法,他并没有违犯戒法但是你就说他违犯了,「是名于其非处的强生晓悟」这么讲。

 

亥三、结

如是名为太极浮散。

是这个人他没有深入的学习戒定慧,但是自己很相信自己的邪知邪见就会造成这么多的错误,这就叫作「太极浮散」。

下面第四段「放逸懈怠所摄」分三科,第一科「征」

 

戌四、放逸懈怠所摄(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放逸懈感所摄?

「云何放逸懈怠所摄」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放逸摄」又分两科,第一科「别辨相」又分两科,第一科「三际俱行」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过去世」。

 

亥二、释(分二科)      天一、放逸摄(分二科) 地一、别辨相(分二科)

玄一、三际俱行(分二科) 黄一、过去世

谓如有一,由过去世毁犯所犯,于此毁犯由失念故,一类不能如法还净。

「由过去世毁犯所犯」,就是以前,已经过去了的那一段时间内你「毁犯所犯」,你就是犯了戒了。「于此毁犯由失念故」,你对这一条戒你毁犯了,是因为你失掉了正念。「一类不能如法还净」,你失掉了正念,你心里面不如理作意,这里面有贪、瞋、痴的一些事情那么你犯了这个戒,犯了戒呢,这一类的戒犯了这一类,这「一类不能如法还净」,你不能够依据律法去忏悔清净,不肯这样做。这是过去的时候这样子。

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余二世」。

 

黄二、余二世(分二科) 宇一、例

如由过去,由未来世、由现在世、当知亦尔。

这是「例同」。如于你过去世你这样,以前你犯了戒你也没忏悔,你这样子。那么「由未来世、由现在世、当知」也是这样子和过去一样,例同、同于过去也不忏悔,也是「由失念故而不能如法还净」。

下面第二科解「释」。

 

宇二、释

谓毁犯所犯,于此毁犯,由失念故,一类不能如法还净。

这个「一类」就是完全都这样子,都不能去忏悔,这是这样意思。

 

玄二、先时作及俱随行(分二科) 黄一、先时所作

又非先时,于所毁犯发起猛利无犯乐欲。谓我定当如如所行,如如所住,如是如是行于所行,如是如是住于所住,于所毁犯终不毁犯。

这是第二科「先时所作及俱随行」。这前边是「三际俱行」,「俱行」就是过去也是这样子,未来、现在也是这样子,是「俱行」都是这么做,是这样子。现在第二科是「先时所作及俱随行」分两科,第一科「先时所作」。

「又非先时于所毁犯」,这个人还有一样不如法的事情,什么事情?「先时」就是当初,以前过去的时候于所毁犯的事情,我犯了这样戒我忏悔清净我发个愿,发什么愿呢?「发起猛利无犯乐欲」很坚定地「我将来决定不犯了」,你发了这样的愿;他没有这样做。「非先时,于所毁犯发起猛利无犯乐欲」,你以前也没有这样发愿。

「谓我定当如如所行,如如所住」,这底下说这个怎么样「发起猛利的无犯乐欲」呢?怎么发呢?这底下说这个;「谓我定当」,自己要求自己「我决定要这样子」。「如如所行」,就是如是如是遵照佛所制定的戒去这样做、不违犯。「如如所往」,如是如是的戒我都安住清净。「如如所行」是不违犯,这个「如如所往」是安住清净。「如是如是行于所行,如是如是住于所住」这两句是解释前面那两句。「如如所行」怎么讲呢?就是「如是如是行于所行」。这个「如是如是住于所住」就解释那个「如如所住」的。「于所毁犯终不毁犯」,我决定以后永久不再犯了。这叫做「发起猛利无犯乐欲」。

但是这个人「非于先时」发过这样的愿,这是一件事。

 

黄二、俱时随行

由是因缘,随所行住,如是如是毁犯所犯。

这是第二科「俱时随行」。

「由是」由于你没有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你没这样子,所以「随所行、随所住」,一切时、一切处「如是如是」就随便地,就很轻易地就把这条戒就犯戒了。这还有这个问题,还有这件事。

 

地二、出略义

由此成就前际俱行、后际俱行、中际俱行,先时所作、及俱随行,所有放逸。

现在把这个话说出来。前边是「别辨相」,辨这个「放逸摄」的放逸的相貌,「别辨相」。现在第二科「出略义」。

「由此成就」,由前面这个放逸这里面你就成就了「前际俱行」,过去的时候也都是这样做、就是犯戒,由失掉了正念而犯了戒也不忏悔。「后际俱行」,将来的也是这样子。「中际」,就是现在也是这样。这是三际俱行。

「先时所作及俱随行」就是这个第二段,第二段这个「发起猛利无犯乐欲」这一段,「所有放逸」,那么这都是放逸。一个事实上你放逸,就是前际、后际、中际,事实上是放逸了。这「先时所作及俱随行」呢?你没有要求自己不放逸的意愿,没有这个。这是「出略义」。

 

天二、懈怠摄

又自执取睡眠为乐,偃卧为乐,胁卧为乐,性不翘勤,为性懒惰,不具起发,于诸有智同梵行者,不能时时觐问供事。

这下面第二科是「懈怠」。「放逸」就是不约束自己,就是随着烦恼活动去了叫做「放逸」。这个「懈怠」意义又不同。

「懈怠」什么意思呢?「又自执取」,又自己执着「睡眠为乐」,睡觉感到快乐。「偃卧为乐」这仰着、仰面睡觉也是快乐。「胁卧」,右胁、左胁这样睡觉也是快乐。「性不翘勤」,他的心性就是不能够发奋不能精进,不能。「为性懒惰」这心就是懒惰,就是贪睡觉。「不具起发」,他不具足发动自己的努力,他不能,不能发动自己。

「于诸有智同梵行者,不能时时觐问供事」,对于共同修行的修圣道的人,你时时地去拜见他、请教他「我怎么样用功修行去」这些事情,去或者去帮助他做事情,都不做这些事情,他都不做。

这是「懈怠」。下面第三科是「结」。

 

亥三、结

是名放逸懈怠所摄。

这一段文结束了。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二 (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二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一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弄不明白的股票[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佛教与哲学[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业处篇 第十一节、达到禅那[栏目: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四章 四大和合,无我、无我所[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如何找到我们的真心?[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法句经 14 明哲品[栏目:法句经·白话文]
 第二章 摄论学派及《大乘起信论》的传播 第二节 《摄大乘论》的思想[栏目:中国唯识宗通史]
 中国唯识宗通史[栏目:杨维中教授]
 修净土法门有几个层次?[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散播慈爱(净法尊者编译)[栏目:[南传]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51La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