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转化逆境,成圣成贤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61

转化逆境,成圣成贤
文/见烟法师   

  俗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佛经上说得更为透彻:“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不论世间或出世间,不如意的逼迫似乎是种必然。

  有人看到这样的境界,悲观不已,什么也不做,有人自有一套生存方法,用欲望的满足,在这苦中作乐;有人天真地想出一个脱离逆境的方法,却又陷入另一种苦中;有人从这境界中,了悟推己及人之道,发起大慈悲心,淬炼智慧,冀与众生共臻净域之邦。不一而足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命运。

  逆境虽不可避免,但我们却可以选择面对逆境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而有了凡圣之别。《论语》中,孔子赞叹颜渊:“居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孟子亦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又或者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元朝大都地牢中拘禁了一段时间,押赴刑场前,写出了名垂青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以明心志。从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逆境可以不是逆境,而是锻炼心志的增上缘。

  面对逆境时,如何观照呢?首先,应思惟境界的无常,不论是人为或环境所产生的境界,皆是因缘和合所现,将不久住;既是无常,都是苦。尤其遇到冤亲债主时,应当思惟其无始劫来,在生死轮回中头出头没,生受风刀割身之痛,继受欲望驱使之苦,至死来临,还要饱尝如生龟脱壳般之四大分离,应当慈悲视之。复次,应观境界无自性,了知如幻如化、如泡如影,自然能安忍于心,也就不会对逆境起逃避或瞋恨之心。这样的思惟能转心境,进而提高逆境商数,甚至发起大愿心、行菩萨道。亦如佛经记载,佛陀为忍辱仙人时,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即是以智慧观照之力,安忍于逆境当中;即使受到如此大的折磨,还发愿来世成佛要第一个度化此人。若没有歌利王恶行下所造就之逆境,也就无法成就修行上之忍辱波罗蜜。

  身为修行人,除了要立志上求下化外,遇到顺、逆种种境界时,都要以智慧来转化,才能成为修道之增上缘。古德说:“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要转化这种习惯,当然不是一蹴可几,而是要不断地回互用功;一旦成为习惯,处于任何境界都能自在无碍,如此才能真正圆满佛果。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长远心看修行
下一篇:烦恼不去,自在不来
 正面思考
 心圆烦恼消
 共修的利益
 战火硝烟,凭谁灭却?
 开启幸运之钥
 失真的镜面
 人动月不动
 真诚心
 等念怨亲
 修行从小细节开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八节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2[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五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缘起性空,转染成净(30~39)[栏目:傅味琴居士]
 父母是子女的榜样[栏目:宣化上人]
 妄语具备几个条件成重罪?[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七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大乘、小乘、密乘[栏目:广超法师]
 IX. 义注的方法 The Method of the Commentary[栏目:安那般那手册]
 台湾学术界对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研究[栏目:王雷泉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