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行者的跫音(二)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37

行者的跫音(二)

不要害怕境界,明与无明,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发心,发心,再发心,
根深蒂固,自然站得住,站得长。

文/见肯法师
 

小“剩”行

  常常有人说,菩萨行太难了!还是修小乘比较适合自己的脾胃,听了实在令人头皮发麻。小乘圣人证得我空,破了我执,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于断烦恼、了生死,是不余遗力的。现在的人,在在处处妄想、计度、分别炽盛,我执、我所何处不在?这是那一种小乘行呢?

  如果遇到与自己习气相左的事,这念心就像是一把锐利的刀,拼命似的分别舞动起来,不但砍了别人,也伤了自己,实在是损人不利己。

  “乘”,有车辆、运载之义。不同的车子,运载量有别,趋向的目的地也判然不一。即使你自满于小车子,假如不舍这把分别的刀,始终把它提掇上车,那么注定是要迈向危殆不安的险途的,这样的小“剩”行,归向何处?


落地生根

  涅槃经有言:“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老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发心就是最大的功德。己未得度而度人者,菩萨发心。在平日的行持上,更是不断地教诲弟子们,要常发弘誓大悲心,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

  初初开始的毛道菩萨,总是进进退退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天看到各式各样的人,就觉得菩萨行实在很必要。尤其是一方面要面对自己的烦恼,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他人的习气,没有勇气,没有愿心,是很容易模糊方向的。

  试想:大乘菩萨真的那么笨吗?为什么自己不赶快断惑证真,反而在这个三界中搅和个什么劲? 不断烦恼,磨炼习气,是大乘行者的担当。所谓“烦恼即菩提”,真一发心,这颗菩提种子,便深深落在心地,必然有萌芽、成长的一天,所以大乘菩萨都是从烦恼、无明、挫折中淬炼出来的。

  不要害怕境界,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发心,发心,再发心,根深蒂固,自然站得住,站得长。


吃茶去

  昔日赵州老人接引学人,遮莫新秀、上座,总叫人吃茶去。而今 老和尚也爱请人喝茶,尤其是每回禅七,起七一个茶会,解七也是一个茶会,不管你是初学或是老参,人人一杯,滋味判然。会得的人喝赵州茶,欢喜的人喝香片,懵懂的人喝乌龙·····最糟的是,什么茶味也没尝到,竟咬着茶杯而不自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吃茶,上课、看书、出坡作务乃至于穿衣、吃饭·····,无一不是在吃茶,每一件事情就是一个茶杯,所以重点是,上课时,喝到了什么?出坡的时候,又喝到了什么?有智慧的人在日用之间,随处喝得赵州茶,愚痴的人陷溺在种种的事物当中,愁苦艰辛,无暇品茶,这不正是那个费劲咬着茶杯的人吗?

  释尊在楞严经中说道:“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我们这念妙明真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实实在在就是赵州滋味。然而“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攀缘既重,垢染则深,百味杂陈,甘茗何在?于是不断地计度分别“茶杯”,大杯子、小杯子、纸杯、钢杯、陶杯·····忘了自己是在“喝茶”,喝茶的人迷糊,那还有什么茶滋味可尝呢?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行者的跫音(三)
下一篇:行者的跫音(一)
 激发善念,止息恶念
 祖庭足迹
 成佛资粮──随喜功德
 每个因缘的当下 就是三环一体
 最完美的基因 乃人人本俱心性
 进退
 行脚心得
 红尘自在心
 出坡的殊胜功德
 四十九日药师法会心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庄严论经卷第八[栏目:马鸣菩萨]
 智泉法师讲经系列之二 《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续[栏目:智泉法师]
 供养祈祷药师琉璃光佛久病得愈[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隆波田的回信[栏目:隆波田禅师]
 空观开示(40~49)[栏目:傅味琴居士]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三十二讲[栏目: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法华多宝—神英和尚[栏目:文殊菩萨的故事]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问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七集[栏目: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2009年朝阳寺秋令禅修营 开营见面会[栏目:明奘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