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善说
文/见涌法师
说话,人人会说,然而说话的影响可轻可重,所谓:“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
话说战国时期,蔺相如怀璧出使秦国,谒见秦王,发现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他就故意说:“我方才献出的和氏璧,有一处小瑕疵,容我指出来。”他把秦王手里的和氏璧,又拿回自己手里,然后,依柱而立,指责秦王说:“大王无意换城,我已了然,只好把和氏璧要回来。大王如想加害我,只好把和氏璧和我的头,撞向柱上,同归于尽。”说罢,他就怒目瞪视秦王。秦王见状,只好不杀他。蔺相如既知换城之事已不可能实现,暗中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赵国。
秦王知道杀死蔺相如,只会妨碍到两国的邦交,因此,好好招待他一场之后,放他回去。蔺相如的善说、人品,和过人的胆识,终于保全了赵国的国格和和氏璧。
再说南北朝时,有位求那跋摩高僧,是印度罽宾国的王族出家。南朝文帝元嘉八年,跋摩大师来到建业,文帝请教大师:“寡人想持素并不于非时食,且禁杀生,但我身为一国之主,掌全国政治,种种拘限,无法满愿,不知怎么办才好!”
跋摩大师回答:“帝王的修行法和平常百姓有所不同。小百姓身份贱,名份微,自然应该克苦耐劳,勤俭修行,帝王拥有整个天下,掌管所有的百姓,只要说一句仁德的嘉言,官吏和百姓都会很欢欣,行一仁政,则人神都高兴而随顺。虽然用刑而不滥杀生命;虽有征役,而不剥榨人民的劳力,那么天下就风调雨顺,寒热适当,百榖茂长。这样的斋戒才是大斋戒,大功德啊!这种不杀生,可算受持不杀戒的极致啊!那里只是放弃半天的饭,或保全一禽兽的生命,就算是大慈大悲大功德了呢!”文帝听了这番巧论,不但欢喜赞叹,还命令掌职的官吏供养跋摩大师,全国也都崇拜供养。
明朝莲池大师曾经赞叹道:“求那尊者谈佛法,道理正确而说法圆融委婉,善巧解说而不违背正理,才是真正融通佛法和世间法而不相妨碍的人啊!就是古代贤良的谏议大夫,也不过如此。”
儒家云:“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与人同坐谈话时,如果抢先说话,就表示浮躁,是轻率。轮到该说时却不说,表示心中有隐匿,有藏私。不去观察人家的脸色而说话,就是盲眼,就是瞎子。这些是说话的艺术,是做人的规矩,是善说的涵养,更是修行者的细行。
古人亦云:“立德、立功、立言。”所以说话除了会说,更要能善说,说得好,说得恰到好处,恰如其份,进一步还要从说话中建功立德、造福人类、净化心灵。而佛陀说法更是圆融无碍,常以善巧譬喻,应机提掇,让聆听法音的众生,身心热恼尽消,清淳无比,当下即能契入佛法义理,可知佛说法的音声中,蕴含殊胜的智慧与功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