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慈航普度,和谐社会
 
{返回 张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68

  慈航普度,和谐社会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然而,人的精神却依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还是呈逐步下降之势。信仰崩溃、价值紊乱、道德迷失,成为全球普遍的社会问题,浮躁、不安、厌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与自然界隔离等如瘟疫般流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道德沦丧,人情冷漠……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极少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的谈论电影、电视、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汽车、房子、明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时候,很多人都沦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义、享乐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彻底失落。由于无限制地刺激和扩大人的欲望,追求所谓的个性张扬、自我价值实现、以及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已经迫使人们距离纯朴、善良、活泼、开朗越来越远,很多人开始丧失了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沉沦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中的欲望动物,抽象为资本征伐战争中的一个消费单元。人类的精神愈加颓废,人欲横流就像是洪水泛滥,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且,正是由于物欲泛滥,人类所面对的疾病问题也层出不穷:艾滋病、非典、SARSS、癌症、亚健康、职业病、脏器衰竭……

  几千年前,我佛释迦牟尼早就有所警告:“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可以说是欲望之网束缚了我们这颗自由的心,使我们原本健康的身体变得孱弱多病,原本快乐的心灵变得困苦不堪。

  佛教思想是东方古老、优秀的思想文化宝藏,蕴涵着深邃广博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以此为基础的现今仍然有着巨大价值的修行进取观。在广泛流传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佛教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对人类社会健康、协调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未来的世界交流发展进程中,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佛教进取思想无疑将给人类文明提供清凉降火的一剂良方。

  具体来说,佛教以其独特的修行解脱之道,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本质、价值、理想等,都有系统的论述,其中的慎勿放逸的佛教进取观更是对于世人的自我观念的转换、心理的调节、心灵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参照、扶助意义。佛教的进取观有助于缓解对现实境遇的执著,对治物欲横流,淡化享受,淡泊名利,提高精神境界。佛教修行解脱的实质是生命意义的超越,精神境界的提升,有助于净化人心,完美人生,大而化之,也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稳定社会秩序。

  佛教的进取理念强调人人佛性的平等一致、人格的平等、尊严的平等,有助于人类和平共处,追求共同理想,建设人间净土。佛教一贯重视慈悲济世,帮助人解除痛苦,给人以快乐。作为佛法修行者,我们应该更加能够高扬佛教的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的修行准则以及其他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道德规范,使之普及于民众之中,渗透到各类人际关系之中,这将大大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立乃至敌对的关系,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与诚信的关系,实现慈航普度、和谐社会。

  因为佛教的修行进取观不是只追求自我的个人解脱,不以“自了汉”为最终归宿。佛教的修行进取观虽然倡导修行主要依靠人自身的力量,但并非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去实现之。佛经有云“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

  佛。”按照佛法佛理,佛性与众生自性同出一源,本为一体,所以佛教根本上主张兼善众生而非独善其身,要求修行者把自力拯救建立在个人的努力和引导全体修行之人的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救救他,或说度他自得度、救人自得救,这是佛法修行进取观的基本精神,所以自力拯救、个人解脱并非佛法究竟,自力拯救而共同解脱才是完整的佛教进取精神。

  所以佛教的修行进取,是真正意义上的慈航普度,这是由佛教的基本教义所决定的。

  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世界的万物众生是性空缘起、因缘聚合而成的;而世界的本体真如本来如是,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佛教进取观以其宇宙观为基础,从佛教创建之始便是主张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度化就是要普度众生。这与主张种姓不平等的婆罗门教是完全相对立的。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主与仆或主与奴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老师与徒弟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平等的意义,即使把它比喻为父子,也是彼此尊重、彼此理解的关系。佛弟子们视佛为慈父慈母,而我佛释迦牟尼在《梵网经》中也明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从《阿含经》来看,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或首脑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按佛经佛理所言,在于众生皆有佛性,与佛本来平等一体;我佛唯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之意图。把这种关系类推,佛法与众生的关系,也就是这样。而在佛教徒心目中,佛虽福慧双圆、神通自在、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其他宗教里面至高神的威严冷漠和高不可攀,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长者和导师。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可以成佛,人人有自己开悟成佛的创造之路。

  所以,与平等、自由等现代理念接轨,佛教修行进取观非常有利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的调整和和谐社会的创建。我们如果能从积极的方面大力发扬这一传统,提高“四众”(比丘、比丘尼即男、女出家众和男、女在家居士)的修行实践以及思想、文化水平,批判地继承佛教的文化成果,有意识地将其引导到社会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方向上来,佛教修行进取观必将在社会和谐的建设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比如从佛教的所谓“无分别智”、“般若空观”出发,佛法修行者必然会对金钱、物欲、权势等作为“文明社会”的“恶”的根源采取一种超然、高蹈的态度,以容让为本,以舍为得,饶利众生。这样,对于社会上的利己、贪欲、劫掠、侵略等等思想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切罪恶行为就会起到一定的抵御、遏制和消弭的作用。

  鲁迅当年讲中国人的自信力,曾特别提到历史上那些“舍身求法的人”,他把这些人称赞为“中国的脊梁”。读到他的这段话,立即可以想到佛教史上的法显、玄奘、义净等等众多有名、无名的求法高僧,他们那种为追求真理而不避艰危、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精神,无疑是今天应当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可以作为佛教进取观的现实价值的很好的例子。

  再比如佛教进取有一个重要要求是“布施”,《金刚经》中还讲要“无相布施”。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的所有,取之社会,亦当还之于社会。而在这过程中,既不应着我相,也不当着物相和受施者相。这对于现代社会之中慈善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当前,社会上有些人成为了生理需求、物质欲望的奴隶,奉行拜金主义、享

  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贪污腐化、盗窃走私、吸毒卖淫……这是人性的扭曲,人格的堕落,人类的悲哀。佛教的修行进取观有助于缓解人们对现实境遇的执著,对治物欲横流,淡化享受,淡泊名利,从而提高精神境界,建设和谐社会。

  佛教进取观的实质是生命意义的超越,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对超越和提升的追求,使人能以长远的终极的眼光客观而冷静地反思人生的历程、审视自身的缺陷,并不断地努力规范自己,提高境界;也有助于在个人心理上产生安顿、抚慰、调节、支撑、激励等诸多功能,从而缓解甚至消弭人的种种无奈、焦虑、烦躁、悲伤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都最终会对社会有良好的协调作用。

  佛教进取观认为,解脱是个人修行进取的业报,是善业所得的乐果。一个人若能遵循因果法则,就会确立向上进取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克服反道德的心理因素,使自己人心向善,除恶为善,从而有助于净化人心,完美人生,这样以来,也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完善社会秩序。

  下面针对度化世人之中的具体情况,谈一谈佛教进取观的意义。

  正所谓“佛度有缘人”,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之中,对于真心求法的人所说的话,当然不能够对那些满脑子世俗想法的人来说,否则,你一定会被指责、被抱怨以至于被驳斥、被耻笑。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法华会上我佛释迦牟尼说法,尚有五千人退席,何况他人!德高望重的印光大师也曾经慨叹过:“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现在是末法时代,不可能人人都皈依佛法,更不可能没有人对佛法生出疑谤,所以就“度化众人”这件事情本身而言,把佛法说给想听佛法的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度化众人”的较高要求,就是要佛法修行之人以身作则,以道德感化世人。无论出家在家,凡为佛弟子,都必须随机劝化众生,就像是《华严经·净行品》所说的那样“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通过道德劝化,净化人间,改造社会,这是佛法修行进取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人间佛教的重要内容。太虚大师说得明白: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佛法修行之人在与世人相处之时,绝对不要有看不起他们的想法,要知道他们不修行只是现在不觉悟而已,只要是一觉悟,也就是修行之人,说不定就比我们修行要强的多。要认真地从世人身上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长处,多给他们以关心和帮助,这样的话,就会比较好的与别人相处。随着修行实践的深入,我们的人际关系会不断地有所进益,那么,生活中的乐趣就会越来越多,就会成就一个日日进益、快乐幸福的生活!

  所以只要我们每一个修行者能够保持慎勿放逸、勤修不懈,从自己做起,依佛法修持,尽职尽责,生活得好,奉献得多,表现出高尚的精神、完美的人格和超群的智慧,又有利人助人的赤肠热心,自然会成为周围人众的榜样,佛法的光辉会从我们的身上向外辐射,从而吸引和带动人们向善学佛。所以在修行提高、工作进步、人际关系融洽的基础上,修行者对于社会也就会有更大的贡献,会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就拿最能体现我佛释迦牟尼本怀的大乘佛道来讲,其中的教理对佛教徒应尽的社会责任非常强调。根据大乘教义,佛弟子应该报答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或天下恩。《心地观经》说:“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既然荷负四恩,则知恩报恩,首先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要报答师长的教诲之恩,报效国家,为国家的危机、灾祸尽职出力,还要报效社会乃至全人类,这都是我们佛法修行者不容推诿的责任。《华严经》教导学佛者应该“恒顺众生”,就是对众生要像对待父母一样要顺,顺而养之,顺而化之,“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平等实在地为众生服务,满足他们的种种需求,对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有无异。”在为众生服务的时候应该“如母爱子”,“如仆事主”,不思回报,切实地为众生疗治疾病、周济贫困、抚慰孤独,以至于为往来行人提供住宿,修路筑桥便利行人,为利益众生而学诸技艺,乃至“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就是说,大乘佛道要求修行者以最彻底的报恩心、大慈大悲的心,勇敢地肩负起利乐众生、度化众生的重任,

  所谓“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众生是我,我也就是众生。度化、利益众生,也就是度化、利益我。这样利益众生,也就是增进修行,而增进修行就是要广结善缘,多积福慧,引导无量众生共趋善道、佛道,一步步地实现“净诸世界”、“庄严国土”,也就会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佛法说一切唯心识所造:人类拥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想想看,如果世界上的人心中多一份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世界就会多一些战争、谋杀、偷盗、抢劫、暴力、欺骗!相反,如果我们的心中多一份惭愧、慈悲、道德、智慧,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些光明、安定、和谐!


{返回 张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增上科学,回归正法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践行环保,摄护生态..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无法可修,无果可证..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忍隐精进,调..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识宝知道,断臂求法..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东行传法,大乘根器..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勇猛精进,累世修行..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目录 自序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豁然有悟,无住生心..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增上科学,回归正法..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公案觉悟,生死了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栏目:唐普式居士]
 2.快乐的人生[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佛遗教经 THE DISCOURSE OF THE TEACHING BEQUEATHED BY T..[栏目:英文佛典]
 摄大乘论 第35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不论如何[栏目:慧净法师]
 相应37经 沙门婆罗门经[栏目:相应部 14.界相应]
 觉悟入门—人生三大问题[栏目:达照法师]
 坐于沙发或卧于床榻是否可以修法?[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四 第七则 惠超问佛[栏目:冯学成居士]
 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2.证明与证伪[栏目:赵跃辰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