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量寿经 第四课
 
{返回 无量寿经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21

第四课

思考题

1.佛陀从哪三个方面赞叹阿难的提问?

2.为什么如来善能开示无量知见?为了说明如来具足彻知万法的智慧,经中用了什么样的比喻?

3.请列举经中提及的十位古佛的名号。

4.请解释如来十号。

5.解释“如来无量无边光,举世无光可能喻,一切日月摩尼宝,佛之光威皆映蔽。”

6.解释“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戒定慧进及多闻,一切有情无与等。”

7.解释“心流觉慧如大海,善能了知甚深法,惑尽过亡应受供,如是圣德惟世尊。”

8.解释“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讲经典和讲一些简单的论典有所不同。讲经典时首先要从字面上解释,让听众明白经文的直接意义,然后再开显经文的密义和引申意义。听经的人也要从这些方面进行思维。

前面我们讲到,佛陀问阿难:“你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天人告诉你的呢?还是你见到我的身相后以自己的智慧问的呢?”阿难回答说:“我见到世尊的身体、光芒如是稀有,所以向佛陀提问,并不是天人告诉我的。”

实际上,阿难也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提问的,应该说是佛陀加持他产生了提问的勇气和智慧。当时阿难还没有获得阿罗汉果,只获得了须陀洹果,直到佛陀涅槃后,四百九十九位阿罗汉结集佛经时,他通过精进修行才获得阿罗汉果。所以,当时要凭自力向世尊提问,对阿难来说有困难。但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即使没有得到阿罗汉果,通过佛陀的加持也可以提问。

现在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人本身智慧不是很高,可以说是非常一般,但是凭借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很多发心人都有这种感觉,平时自己在智慧、禅定、精进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可是在发心过程中智慧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自己也很奇怪:怎么我这么有智慧?很多人也感谢上师说:“肯定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肯定是上师您老人家的加持,所以我现在这么成功。”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汝今快问,善能观察,微妙辩才,能问如来如是之义。

佛陀告诉阿难:善哉,善哉,你今天问得很好,你的观察力很好,具足微妙的辩才,所以能问如来如是之义。

有时候,通过提出的问题,也能测知一个人的内心。有些人在佛法或者世间法上没有很深的体悟,虽然能够提出一些问题,但只不过是个人的小怀疑,没什么可回答的,即使作了回答,对众生帮助也不大。这是我们平时在和人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发现的。

在此处,佛陀赞叹阿难具足智慧辩才,能向如来询问如是甚深的意义。其实从表面上看,阿难的问题比较简单,但佛陀为什么非常高兴呢?这是因为缘起很好,所以即便一个很小的问题,也能引出甚深的答案。换句话说,并不是阿难问得深奥,而是他问的时机成熟。

当缘起成熟时,通过弟子的请求,高僧大德们也会传授相应的法要。1990年底,法王如意宝从印度回到学院,由于我对《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很有信心,便祈求上师传授这部法,也讲了需要传法的理由。后来上师确实传讲了这部法。我感觉这是自己一生中很欢喜的一件事。所以,当因缘成熟的时候,向善知识请法对大众或者个人都有很大利益。

汝为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安住大悲利益群生如优昙花希有大士出见世间故问斯义,又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来如是之义。

你为一切如来应供正等觉以及安住大悲利益群生犹如优昙花般稀有大士出现于世间,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你又为了哀愍利乐一切众生,所以能向如来问如是之义。

佛陀从三个方面赞叹阿难的提问。

一、为一切如来应供正等觉出世而提问。

如来相续中具有无量的深广法门,并且也愿意向众生宣说,但如果没有人提问,如来也不一定显示这种智慧。如来不可能主动说:“要不要我给你们说法?”所以,为了创造说法的缘起,当时阿难向如来发问。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过,麦彭仁波切有一个叫哦色的侍者,他经常请求上师写一些经论的讲义,以此因缘,麦彭仁波切写了许多殊胜的讲义。

二、为安住大悲利益群生的一切大士出世而提问。

利益群生的大士就像优昙花[1]一样难得现于世间,当他们住世时,我们一定要向他们请法。

虽然诸佛菩萨具有无量无边的大慈大悲心,并且具有彻知万法的智慧,可是如果没有抓住机会问法,他们也不一定能留下有价值的法语;再加上诸佛菩萨出世又那么难得,所以向他们请法非常值得。

我有这种感觉: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与众生结缘的时间不会很长,也就是几年或者几十年,如果能将他们的法语记录下来,这非常有必要。法王如意宝没圆寂时,自己总觉得上师肯定会跟我们在一起,没有特别珍惜的感觉。可是上师离开世间后,才感觉他的每一句教言甚至开玩笑都很难得。前一段时间,我们想尽办法寻找上师传法的录像带和磁带,但因为早期的音像设备很差,很多录像带和磁带过十几年、二十年都不能用了,即使能用效果也很差。现在想来,自己虽然依止上师这么多年,但没有为上师做任何事情,如果当时能把上师的只言片语记录下来,那多么有意义啊!可是如今再也听不到老人家的法语了,虽然上师会以肉眼看不见的形象利益众生、转*轮,但我和与我业力相同的众生很难见到。

三、为哀愍利乐诸众生而提问。

佛陀讲经说法时,在场的众生有些也许会诽谤,有些不一定起信心,有些即使起信心,却没有特别重视,但不管怎么样,将来的无量众生很需要如来的教言,所以阿难为了利益众生而提问。

大家想一想:从佛陀灭度到现在,世间有多少众生学习《无量寿经》?可见,一部经典对众生的利益也是不可估量的。正因为如此,佛陀赞叹阿难:你能为众生问如来如是之义,你的提问非常有价值。

阿难,如来应正等觉善能开示无量知见。何以故?如来知见无有障碍。

阿难,如来应供正等觉能够开示无量知见。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智慧是无有障碍的。

《宝星陀罗尼经》云:“三界众生中,更无如佛者,自既得解脱,复解脱世间。”如来不仅灭除了一切烦恼,获得了究竟的解脱,并且通过讲经说法向众生传递智慧,使无量无边的众生也获得解脱,所以在整个三界中,没有任何士夫能和佛陀相比。

此处的论证方式是这样的:通过成立佛陀是解脱者——如来知见无有障碍,由此证明佛陀说的法百分之百正确——如来应正等觉善能开示无量知见。

为了说明如来具足彻知万法的智慧,能够通过讲经说法度化无量众生,佛陀接着讲了一个比喻。

阿难,如来应正等觉欲乐住世,能于食顷住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若复增过如上数量,而如来身及以诸根无有增减。何以故?如来得三昧自在,到于彼岸,于一切法最胜自在。

阿难,假设如来应供正等觉愿意住世[2],那只需吃一顿饭,就能于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3]劫或者更长时间住于世间,在此期间如来的身体和眼耳鼻舌诸根不会有任何损减。何以故?因为如来得到三昧自在,已经到达究竟的彼岸,于一切法得到最胜自在。

一般人吃一顿饭只能管三四个小时,早上吃完饭只能维持到中午,中午吃完饭只能维持到晚上,一天至少要吃三顿饭。如果吃一顿饭后不进食,过五六天、七八天身体就不行了,甚至两三天没有吃饭,身体就损减了——原来脸色很好看,可是慢慢就憔悴了,身体也慢慢瘦了,最终变成骨架一样。但如来不是这样,从他本身的功德来讲,只需吃一顿饭就可以维持无量时日,只不过为了随顺世间,如来示现每天都要吃饭。为什么如来具有这样的能力呢?因为他获得了三昧自在,到达了究竟的彼岸,于一切法得到大自在,换句话说,因为如来已经获得了长寿持明[4]

是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因此阿难你应该认真听闻,然后善加思维,我现在为你分别解说。

这里的“汝”可以理解为“汝等”。在佛经中,谁是提问者,佛陀就主要为他解答,其它的人也可以分享如来的教言。有些上师也是这样的,表面上在批评某人,实际上也在批评有相同过失的人(不仅当时的人,将来的人也可依此类推);表面上赐给某人一个教言,实际上也是赐给所有同缘分的人。

大家要记住,学习佛法应该具足两个条件:一是谛听,要认认真真地听,避免闻法规矩中的一切过失,如果不认真听闻,那你也不是得到不忘陀罗尼的阿罗汉,不可能完全记住法师所讲的内容;二是善加思维,对于所讲的到底是什么内容,一定要进行反复思维。

尤其首先要一字一句地听闻,即便听一个公案也要认真;否则,如果前面没有听清楚,后面的情节根本接不上。小学生如果上课时不认真听,课后一点印象都不会有,世间的知识尚且如此,更何况甚深的佛法呢?所以大家应该认真谛听。

现在闻法的机会很多,一方面可以在现场听,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光盘听,我希望大家在听法的过程中放下一切琐事。现在大多数人听法的态度还不错:现场的道友一直很好,都聚精会神、认认真真地听;外面的人以前不太好,但现在很多人也懂得闻法规矩,听法时都能放下一切琐事。

大家在听法时,要把听到的内容一一记于心间,如果心里记不住就应该做笔记,这样课后就会有印象。前一段时间,我到一所学校讲话,当时我讲了八个问题,老师们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老师不做笔记,听的时候好像在坐飞机,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一点都没有听进去;有一两个老师从头到尾记了下来;有一个老师记了四个问题,然后他有点累了,剩下四个就不记了;有一个老师记了六个;还有一个老师记了三个。

人和人的差别很大,在交代一些事情时,有些人注意力非常集中,自始至终认真地听;有些人则不能一直集中注意力,讲到故事时目瞪口呆,讲到道理则打瞌睡、犯迷糊。有些道友分食物时直咽口水,听闻佛法时则无精打采,好像佛法连一点食物都不如。这样很不好。总之,希望各位认真听法,这才会有所收获。

阿难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阿难对佛陀说:好的,世尊,我很乐意听闻。

“唯然”意为“好的”,在藏语中是“拉索”。可能阿难还想说:“不仅是我,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大菩萨也乐意听,很多阿罗汉虽然有自私自利心,但他们也很乐意听。”我估计阿难有这样的意思。当时在场的应该还有凡夫人。一般凡夫人不太好说,刚开始听法装得很如法,但逐渐就会暴露出不如法的丑态。但佛陀的眷属应该不会这样,他们肯定也是乐意听法的。

听闻佛法时,有一分恭敬就会得一分利益,因此大家对闻法要有恭敬心、欢喜心。世间的众生都拼命追求世间八法,尤其21世纪的众生更是如此,此时如果有人能听闻佛法的确很难得。《佛说德护长者经》云:“无量百千万亿劫,佛名难闻况得见,汝能于佛生胜信,如是信心实难得。”因此,如今我们能听到佛的名号,听闻如此殊胜的佛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要说以信心听闻佛法,甚至仅仅听到说法的声音也很难得。所以各位理应对闻法产生恭敬心和欢喜心。

这次能与各位学习《无量寿经》,我发自内心地欢喜。为什么呢?人身非常难得,什么时候离开世间很难说,如果生前和法王如意宝、阿弥陀佛结上殊胜的因缘,死的时候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人活在世间的时间不会很长,一百年之内基本上都会离开,因此大家要趁早种下解脱的善根。世间人考虑的只是几年或者几十年的生活,对未来的打算不外乎买人寿保险、医疗保险等,而对于百年后的事情,愚昧的众生是不会想的。和这些人相比,我们能够学习对今生来世有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的确是件值得欢喜的事情。

下面讲极乐世界形成的缘起。极乐世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根本不是两三百年或者人类五千年历史所能比拟的。这一切都源于法处比丘的发愿。谈到法处比丘的发愿,就要追溯到久远以前——释迦牟尼佛之前有迦叶佛,迦叶佛之前有燃灯佛,燃灯佛之前又有别的佛,如是很多很多佛以前,有一位世间自在王如来出世,当时法处比丘就是在这位如来面前发愿的。

在各个译本中,这段内容的说法不尽相同:唐译本提到了四十一个佛,宋译本提到了三十七个佛,康僧铠译本提到了五十三个佛[5],藏文译本提到了八十个佛。事实上,提到的佛陀是多是少没有太大区别,八十个也好,三十七个也好,这都只是一个代表,实际上有无量的佛陀。

在讲这部分时,我基本上像念传承一样读下来,不一个一个加以介绍。如果要解释每个佛的名号,必须要有可靠的教证来源,否则我也不会随便乱解释。总之大家应该清楚,这里的每个佛号都有特定意义,听到这些佛号非常有功德。

尔时佛告阿难:往昔过阿僧祇无数大劫,有佛出现,号曰然灯。

这时佛陀告诉阿难:往昔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陀出世,他的名号叫燃灯佛。

燃灯佛大家都应该知道,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就是在他面前得到成佛授记的。

于彼佛前极过数量有苦行佛出兴于世。苦行佛前复有如来号为月面。月面佛前过于数量有旃檀香佛。于彼佛前有苏迷卢积佛。卢积佛前复有妙高劫佛。如是展转,有离垢面佛、不染污佛、龙天佛、山声王佛、苏迷卢积佛、金藏佛、照曜光佛、光帝佛、大地种姓佛、光明炽盛琉璃金光佛、月像佛、开敷花庄严光佛、妙海胜觉游戏神通佛、金刚光佛、大阿伽陀香光佛、舍离烦恼心佛、宝增长佛、勇猛积佛、胜积佛、持大功德法施神通佛、映蔽日月光佛、照曜琉璃佛、心觉花佛、月光佛、日光佛、花璎珞色王开敷神通佛、水月光佛、破无明暗佛、真珠珊瑚盖佛、底沙佛、胜花佛、法慧吼佛、师子吼鹅雁声佛、梵音龙吼佛,如是等佛出现于世,相去劫数皆过数量。彼龙吼佛未出世前无央数劫有世主佛,世主佛前无边劫数有佛出世,号世间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

在这位佛前无数劫有苦行佛出现于世。在苦行佛前又有月面如来出世。月面佛前无数劫有旃檀香佛出世。在这位佛前有苏迷卢积佛出世。苏迷卢积佛前又有妙高劫佛出世。如是展转,有离垢面佛、不染污佛、龙天佛、山声王佛、苏迷卢积佛、金藏佛、照曜光佛、光帝佛、大地种姓佛、光明炽盛琉璃金光佛、月像佛、开敷花庄严光佛、妙海胜觉游戏神通佛、金刚光佛、大阿伽陀香光佛、舍离烦恼心佛、宝增长佛、勇猛积佛、胜积佛、持大功德法施神通佛、映蔽日月光佛、照曜琉璃佛、心觉花佛、月光佛、日光佛、花璎珞色王开敷神通佛、水月光佛、破无明暗佛、真珠珊瑚盖佛、底沙佛、胜花佛、法慧吼佛、师子吼鹅雁声佛、梵音龙吼佛,如是等佛出现于世,每尊佛之间相隔无数劫数。梵音龙吼佛出世前无数劫有世主佛出世,世主佛前无数劫有一位佛出世,号世间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

此处提到了如来十号,下面作简单介绍。

一、如来,“如”即真如之义,“来”即真实行持而来。因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所以名为如来。

二、应,“应”即“应供”。断除一切恶法,堪能接受人天供养,所以名为应供。

三、正等觉,即无倒真实觉悟万法。佛陀对一切无所不知,已经现前了究竟的智慧,所以名为正等觉。

四、明行圆满,又叫明行足。《大智度论》中说,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即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行[6]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五、善逝,《释量论》中说,由于佛陀断除了痛苦之因,具足善妙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三种功德,所以名为善逝。

六、世间解,对世间的一切知识无所不知。其实佛陀完全通达世间,不管科学还是其他世间明处[7],佛陀的智慧都能无碍通达。

七、无上丈夫,佛陀是三界中无与伦比的士夫,不管身口意哪方面的功德,众生都没办法与他相比。

八、调御士,佛陀能以身口意调伏一切有缘众生,就像驾驶员能将自己走过的路指点给他人一样,佛陀也能为众生指明解脱之路。

九、天人师,佛陀是天和人为主一切众生的导师,故名天人师。就像有些法师说的那样,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十、佛世尊,佛即觉悟之义,佛陀已经断除一切障碍、证得一切功德。以佛这个名号能表达断证功德,以世尊也能表达。

这段经文大意是,在无量位佛陀以前,有一位世间自在王如来出现于世。(藏地小孩讲故事时常说:“很早很早很早……以前”,要说好多个“很早”,让大家的心一直往前追溯。汉语没有这种表达方式,一般是“很早很早以前”,说一两次就可以了。)

阿难,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法处。

阿难,这位如来的教法中有一位比丘,他的名字叫法处。

藏文译本中也说名叫法处,而在康僧铠译本中叫法藏,法贤译本中叫作法,《大智度论》中叫法积。这些不同可能是梵文原本不同所致。

康僧铠译本中还说,这位比丘以前是一个国王,后来舍弃了王位,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出家。

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福智殊胜,人相端严。

(法处比丘)有殊胜的行愿,正念和智慧增上,心态坚固不动摇,福德智慧殊胜,相貌端严。

心态坚固很重要,有些发心人员刚开始有一种热情,可是过了两三年就不那么积极了,原来的“高烧”退了,再也不会复发了。其实不应该这样,人的心态要坚固不动摇。

阿难,彼法处比丘往诣世间自在王如来所,偏袒右肩,顶礼佛足,向佛合掌,以颂赞曰。

阿难,法处比丘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偏袒右肩,顶礼佛足,向佛合掌,以偈颂赞叹佛陀。

下面这篇偈文功德非常大,阿弥陀佛因地就是用它赞叹世间自在王如来的。有些人说,孔子时代的文章流传到现在,这些文章如何如何有价值。其实,此处的偈文才有价值,光是念一遍也有无量功德。刚才上课前,我对照了一遍汉文和藏文,发现基本上是相同的,在对照的过程中我感觉这些偈文确实很殊胜。这篇偈文是阿弥陀佛因地造的,赞叹的对境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即便过了无数个大劫,它的加持力依然存在。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读诵这样的偈文,对有信心者来讲功德确实不可思议。

大家对佛法应该有欢喜心。现在有些人对经文态度很淡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如果一个歌星演唱引发贪心嗔心的歌,他们可能会特别陶醉,把心脏挖出来供养对方都愿意。有时候通过媒体看到追星族的狂热,我会有这种感觉:如果他们对佛菩萨有那么大的信心,可能离解脱都不远了。可是这些人的崇拜有什么价值呢?明星自己死时都很痛苦,根本救不了崇拜者。

下面我从字面上解释一下这篇偈文。大家看看阿弥陀佛因地是怎样赞叹如来的。

如来无量无边光,举世无光可能喻,

一切日月摩尼宝,佛之光威皆映蔽。

如来的光芒无量无边,世间任何光芒都无法比喻,在佛陀的威光面前,太阳、月亮、摩尼宝等一切光芒都显得黯然无色。

世间的光芒最多带来暂时的快乐,此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作用了。佛陀的光芒则不同,它能让众生种下善根、获得解脱。所以佛陀的光芒远远超胜世间的光芒。不过,虽然佛陀有这么殊胜的光芒,但众生不一定都见得到,有些愚昧众生即使见到佛光也不一定生起欢喜心。《大宝积经》云:“下劣诸众生,不见佛光明,彼不见光照,谓佛光无有。”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外道饮光能圆不仅见不到佛陀的相好、光芒,反而见到佛陀具足九种丑相。所以业力深重者对佛陀不会生信心。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

佛陀演说一个法音,能使众生根据各自根机得到不同的意义。

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而现种种若干义。”佛陀说法时,小乘根机的众生听到小乘的道理,大乘根机的众生听到大乘的道理,每个众生听到的不尽相同。有时候我在想:现在科学很发达,通过网络传播佛法,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的受益,这也应该是诸佛菩萨的加持,依靠这种加持,法音得以在不同的世界宣流。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佛陀显现一个妙色身,能使一切众生随其根机而见到不同的身相。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在天界显示天人的身相,在饿鬼界显示饿鬼的身相,在地狱界显示地狱的身相,相应各自的缘分,众生能见到不同的身相,最终都种下了解脱的善根。

戒定慧进及多闻,一切有情无与等。

佛陀具有清净的戒律、稳固的禅定、敏锐的智慧、不懈的精进以及广闻博学,一切有情都无法与他相等。

世间的文学家、科学家只是“专家”,对一个学问暂时有所了解,这样的“专家”绝对无法和全知的佛陀相比。而且佛陀的戒定慧等功德是无数劫串习所成就的,不是一天两天或者几月几年修出来的,所以佛陀的功德非常稳固,这也是任何人无法相比的。这并非因为我是佛教徒,特别喜欢佛陀,所以故意赞叹佛陀。只要深入闻思佛教的经论,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就不得不承认佛陀的功德。

心流觉慧如大海,善能了知甚深法,

惑尽过亡应受供,如是圣德惟世尊。

佛陀心中流露出的觉悟和智慧犹如大海,善能了知一切甚深广大的世出世间法,佛陀灭尽了一切烦恼,没有一点过失,堪为世间的应供处,唯有世尊才具有如是圣德。

佛陀是无与伦比的士夫,可以说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虽然这篇偈文是赞叹世间自在王如来的,但一切佛陀都具有同样的断证功德,所以也可以用来赞叹其它佛陀。

佛有殊胜大威光,普照十方无量剎,

我今称赞诸功德,冀希福慧等如来。

佛陀具有殊胜的大威光,能够普照十方无量世界,如今我称赞如来诸功德,以此缘起希望我的福德智慧等同如来。

在《大宝积经》的其它会中,对佛光也有类似的赞叹:“诸佛无边光,光网不思议,遍满十方界,无边佛土海。”我在海南对照《大宝积经》的藏汉译本时,看到佛陀身、语、意、光、事业的功德,由此对佛陀生起了无比的信心。虽然我没有智慧趋入佛陀的境界,但在这个多种文化兴于世间的时代,能够遇到佛陀的教法,觉得自己还是有殊胜的缘分。

法处比丘当年发愿获得等同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身光、福德、智慧,后来他的愿力成熟,他不仅获得了这些功德,而且名号也成了“无量光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佛”。我认识一个藏族警察,他特别喜欢说“阿弥陀佛”,他每次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阿弥陀佛”。)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愿当安住三摩地,演说施戒诸法门,

忍辱精勤及定慧,庶当成佛济群生。

愿我能救度一切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安住如如不动的三摩地,演说[8]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法门,但愿我成佛普济一切众生。

修持六度是成佛必需的,不仅释迦牟尼佛因地修持六度,阿弥陀佛因地也修持六度,我们也要发愿通过修持六度获得佛陀的功德,将来能够广利众生。

为求无上大菩提,供养十方诸妙觉,

百千俱胝那由他,极彼恒沙之数量。

为了求得无上大菩提,我愿供养十方的无量如来,其数量多达百千俱胝[9]那由他恒河沙。

妙觉就是如来,《三藏法数》中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如来既能觉悟自己,又能通过讲经说法觉悟他人;不仅道理上觉悟,行为也圆满了。现在有些人虽然会说法,但是行为不如法,这样是不行的。

此处说供养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沙数如来,这说明只有长期精进才能得到大菩提。《俱舍论释》中说,世尊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供养了诸多如来,最终才得以成佛[10]。《菩提资粮论》中也说:“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百须弥量福,聚胜乃能得。”

又愿当获大神光,倍照恒沙亿佛剎,

及以无边胜进力,感得殊胜广净居。

愿我获得大神光,照耀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佛刹,愿我以无边精进力感得广大清净的殊胜刹土。

精进非常关键,有了精进才能获得殊胜的刹土,否则不可能获得刹土。如来的精进非常殊胜,能够感动一切人。我遇到过一个世间人,这个人对他的领导很有信心,他评价自己的领导说:“他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动,当他开会发言的时候,我在本子上只写两个字——真行。”作为佛教徒,我们也应该被佛陀感动,没有感动是不行的。

如是无等佛剎中,安处群生当利益,

十方最胜之大士,彼皆当往生喜心。

如是无与伦比的佛刹(即极乐世界)中安住着无量众生,这些众生都能蒙受无边的利益,十方的大菩萨都将往生此刹,往生后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人们不是常说“极乐世界”嘛?这个名称就源于法处比丘的发愿——愿我以精进力获得殊胜的净土,十方众生对我的刹土生起信心,往生后都生起无比的欢喜心。我在讲《阿弥陀经》时也说过,因为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者都快乐无比,所以他的刹土名为“极乐”。

唯佛圣智能证知,我今希求坚固力,

纵沈无间诸地狱,如是愿心终不退,

一切世间无碍智,应当了知如是心。

希望佛陀以智慧证知我的心愿,希望佛陀赐予我坚固的愿力,纵然沉沦无间地狱受苦,我的愿心也不退失,一切世间的无碍智(即一切佛陀),但愿你们了知我的发心。

今天听课的每个人也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不要退失对三宝的信心。其实每个人都要像法处比丘那样发坚定的大愿,当时他和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但因为发了坚定的大愿,所以最后成就了佛果。学佛者都应该有他那样的长远目光,这样才会有成就的时候。

《经庄严论》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意思是,虽然恒时处于地狱,这不会成为大菩提的障碍,但如果生起自私自利心,这就是大菩提的障碍。对大乘修行人来说,最可怕的魔障就是自私自利心,一旦产生这种心,以后的菩提之路就很难说了。

世间人常说: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但这些大多是好听的话,不一定能实现。但对于大乘修行人来讲,一定要从内心发愿: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心是菩提的唯一因,因此大家应该经常发愿:愿我早日成佛,利益无量众生。

听经闻法之后,大家要清楚自己未来的目标,遣除贪嗔痴等乱七八糟的分别念,在相续中装入智慧、禅定、戒律的功德,总之,每个人的相续要有所改变,让人生变得有价值,最好能像法处比丘那样发愿: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甚至堕入地狱中,也不要退失利益众生的心。

世间的无碍智就是佛陀,佛陀能如实彻知众生的心态。法处比丘发愿时,世间自在王如来等诸佛知道他的心,在座每个人发愿时,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诸佛也知道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让诸佛为自己的发愿作证。

以上简单介绍了这段偈文。有时间大家要读一读这些金刚语。汉地历来有读诵《阿弥陀经》的传统,但基本上没有读诵《无量寿经》的传统,以后如果诸位能读诵这部《无量寿经》,这应该是个非常好的缘起。现在汉地流行的《无量寿经》是康僧铠翻译的,康僧铠是康居国人,大概三国时期来到汉地,他翻译的经典不是很多,我看过他翻译的一些经典,感觉还是很好的。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菩提流志的译本非常有加持力,与一般人造的仪轨完全不同,如果你们不能读诵整部经典,可以将这段偈文放在念诵功课里,有时间经常读一读。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优昙花是一种稀有的花,只有佛陀出世时才开,佛教常用它比喻极其难得之事。如《开显解脱道》在宣讲人身难得时说:“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2] 之所以说“假设”,是因为如来住世是要观待种种因缘的。

[3] 那由他: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诸师定那由他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

[4] 一地以上的菩萨就获得了长寿持明,但最究竟的长寿持明是如来的果位。

[5] 在会集本中,这些佛号都没有。

[6] 其它经论中也有五行的说法: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

[7] 明处:“明”即学问、学科,“明处”即经由学习而生智慧之处。古代印度有五类学科,全称为五明处,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

[8] 藏文译本中说“获得”六度。

[9] 俱胝:古代印度数量单位,千万或者亿。

[10] 从大释迦牟尼佛(往昔一位古佛)起在第一个阿僧祇劫中承侍七万五千如来,最后宝髻佛出世,圆满了第一个阿僧祇劫;接着于第二个阿僧祇劫中承侍七万六千如来,最后燃灯佛出世,圆满第二个阿僧祇劫;此后在第三个阿僧祇劫中承侍七万七千如来,最后毗尸佛出世,圆满了第三个阿僧祇劫。


{返回 无量寿经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量寿经 第三课
下一篇:无量寿经 第五课
 无量寿经 第三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四课
 无量寿经 第十三课
 无量寿经 第七课
 无量寿经 第八课
 无量寿经 第十五课
 无量寿经 第六课
 无量寿经 第十八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三课
 无量寿经 第十四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转*轮[栏目:智敏上师]
 364.问曰:菩萨以何因缘故,如是结跏趺坐?[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守培法师的人品德操及文艺成就(骆海飞)[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中观宗宗义[栏目:敦珠法王]
 内外善知识[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The Buddhist Abbot and the Brahman[栏目:Amitabha]
 连结之3:组织生死之关键在「连结」的好坏[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十[栏目:道隐法师]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七十二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上师-依师之次第-修学上师之意行6[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阳雀花的芬芳[栏目:蔡日新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