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2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00

《广论奢摩他12》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06-29

我们现在进行到安止跟胜观的学习段落,这方面的学习将来能够对我们有什么帮助?首先,以后能够实修安止跟胜观,在做禅修的时候,对禅修的方式正确无误,就有这个认识不会错误,而且内心也能够产生正确、纯正的证悟。就果而言,地道功德的证悟,也能够增长增广。在依于安止跟胜观,地道的证悟就比较容易产生;最后究竟的佛果,也比较容易得到的,这方面都有广大的帮助利益的。所以在这种了解之下,知道究竟的果位要得到,也靠安止跟胜观来帮助的。

究竟的果位是圆满的菩提,在内心深处,有产生这个了解,如此相信,知道圆满的菩提从何而得到,当然指的是利他。利他其实也是自利彻底究竟,以这个方式来得到圆满的菩提,所以对这一点发自内心深处完全相信。因此之故,我现在对抉择止跟观的论典,当然要好好的听闻思惟来做学习,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我们现在谈到安止的段落,谈到清净戒律,观察贪欲的过患以及要住在相随顺的处所,要以这三个条件为主。就是聚集修安止资粮有六项,其中六项中,以这三个项目为主。这六项主张又是从何而来呢?就是莲花戒论师在《修次初编》所谈到的,这是他的主张的。莲花戒论师的主张又从何而来呢?就是从《声闻地》,《声闻地》里谈到十三个资粮,从十三个资粮里面找出这六项最为主要的,把它摘录在这里,这一点要了解它的来源出处,所以十三个资粮极为主要,主要就是最重要的。

因此之故,假若将来遇到了发心的功德主说要捐一块土地,来做为大家闭关禅修的处所,就要看这块土地,这些条件齐备、不齐备,就是这里所谈到的。住于相随顺的处所,要看这个条件齐备、不齐备,才能够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说有人要闭关、要做实修、要盖闭关房----等等,就要看看这个相随顺的处所,这个条件齐备、不齐备,才来做决定的。

所以这个段落要谈到安止的资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时候其实是自己的资粮不够、不齐备,而自己也不知道这一点,在不知道的情况之下,自己也努力观修,努力的实修安止,证悟还是没有产生,也会遇到这样一个困难。许多人遇到这个困难之后呢?不知道是自己的资粮不足够所导致的后果,所以会以为是不是自己的禅修的方式错误了呢?或者是自己所学的口诀错误了呢?导致证悟没有产生。其实不是,这些都正确的,就是可能资粮的部份不足够。

譬如说自己戒律不纯净之故,一般来讲,戒律不纯净、不清净的话,不管如何努力做实修,证悟丝毫不可能产生,也许是这个原因的。或者说有时候上座时非常努力,但下座时内心涣散,被妄念所牵引而走,这就是没有观贪欲的过患,因此之故,证悟也不会产生。或者说有时候是禅修的处所不齐备,譬如说:自己的饮食、食物、饮料等等不容易拿到,或者是不好----等等,食物与身体的气脉有关,影响自己的气脉之故,因此证悟也不会产生,这些都有可能。但是自己心里面总认为我也努力精进实修,但是证悟没有产生,会不会是口诀有错误呢?还是我实修有错误呢?其实不是,其实是因为资粮不够,自己不了解是资粮不够所导致的。

所以善知识种敦巴谈到过:「我等唯觉是教授过,专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资粮所致。」我们总是觉得好像是我禅修的口诀教诫有毛病,是不是错误了呢?非常努力去实修这个教诫,证悟还是没有产生,其实是安止的资粮的部份不足够之故。「言资粮者,即前六法。」这里所谈到安止的资粮就是前面讲的六种资粮了。

「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静虑资粮。」《修次初编》里面所谈到的,还有一个说法是这个样子的,就是菩萨所修的安止。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安止的部分,不是一般我们禅修的安止。如果是菩萨,大乘菩萨之菩萨行里面的静虑波罗蜜就是安止,静虑波罗蜜、安止的实修,前面的四度都是安止的资粮,一般我们谈到所修的安止,不一定是静虑波罗蜜的实修。但是大乘菩萨所修的安止就是静虑波罗蜜喽!它前面的四度就必须成为它的资粮。若是一般所修的安止,前面四度不需要做为它的资粮。

这里谈到安止的资粮就分成两种理论,第一个是《声闻地》里谈到的,就声闻乘门共通乘门来讲,修安止的话,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六种资粮,是就共通乘门来讲。但是假设是大乘菩萨实修的话,前面所讲的安止的资粮还要再补充一点点,因为在大乘菩萨实修里面的安止是静虑波罗蜜的实修,是第五个波罗蜜,因此之故,前面的四度是第五个的资粮。所以这里谈到修安止要齐备的资粮,就有这两种理论。

后面是引经据典来做一个说明,就是《修次初编》所谈到的,还有《菩提道炬论》也谈到的,阿底峡尊者做如此的开示:「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纵经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我们前面谈到这些安止的资粮,圣者无着的主张、莲花戒论师的主张、佛尊阿底峡的主张,在他们的典籍里面都曾经如此开示过。佛尊阿底峡《道炬论》曾谈到过安止的资粮,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这个分支要把它解释为顺缘,或者是方便、方法的意思。因此就表示说修安止的顺缘、条件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道炬论》里所谈到的。如果要专心的实修安止的等持,它的分支一定要齐备,假设分支不齐备,就算再怎么努力实修,安止也不会达成。所以《菩提道炬论》所谈到分支这个项目,要把它解释成资粮的意思。

上次我们谈到资粮,在藏文里通常是众多聚集的意思,这个聚集对我们有帮助者,顺缘众多聚集在一起,这部分称之为资粮。所以为什么资粮藏文里称之为”冲”?就是众多聚集,对我们有帮助的条件众多聚集齐备。分支的意思呢?比如说手跟脚是身体的分支,就是对我们有帮助的,解释成方法或者是顺缘,这些都是要齐备的。但是我们这里谈到:故真欲修止观禅定的人,应该努力去集,集就是聚集《声闻地》里讲到的奢摩他十三个资粮,极为主要。宗大师这里谈到十三个资粮,这十三个资粮要根据《声闻地》。

所以仁波切说下个礼拜我们还要上一次课,要根据《声闻地》的书里把它找出来,再做一个解释说明,不能随便猜乱讲。上个礼拜有提到讲说者的毛病过失有三个,其中有一个叫盲人扶杖,盲人拿着拐杖,试探试探,不能试探,一定要有根有据,所以下次按照《声闻地》来做讲解这十三个项目。

我们看这段里面的内容,就会佩服至尊仁波切实在是非常伟大的,就我们的了解来看,现在讲到的段落是安止,所以讨论安止,要根据什么主张来讨论安止?所根据的主张都是至尊弥勒、圣者无着的主张来做一个讨论的。以祂们写的典籍为主要的根据做解释,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讨论安止的段落是属于广大行的道次第,从这里来讨论安止。

但是后面接着要讨论胜观的段落,所根据的典籍又是以圣怙主龙树、阿阇黎佛护、吉祥月称他们的撰着论典为主,这是因为是甚深见地的传承。所以讨论广大行持传承那个段落里,所根据的是最广大行的上师典籍为主。但是在讨论甚深见地的时候,就要根据甚深见地传承上师的典籍为主,所以完全分开。所以仔细看看,就了解至尊仁波切写这些书时是非常善巧,非常伟大的。

其次是资粮的部分:「修如前说加行六法,尤应久修大菩提心。」其次资粮齐备了,资粮齐备的话,当然正式去做实修了。前面所讨论的资粮齐备的话,就正式来进行观修,正式进行观修、禅修安止的时候,就有加行和正行的实修,分成这两个段落。假设修安止的资粮还没有齐备的话,不能做实修。假设实修,也没什么用处。所以应当依靠资粮而实修,不能说我不依靠资粮立刻做实修,根本没有用处的。所以资粮已经齐备之后,就正式来做实修,正式来观修安止啦!因为资粮都齐备了嘛!所以资粮齐备的目的是要做实修。正式做实修分成加行和正行。

加行的段落怎么做呢?就要修如前所说的加行六法,尤应久修大菩提心。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加行六法了,加行六法的段落又在什么地方谈到了呢,前面中文(广论)的第五十二页谈到加行六法。在第五十二页的第六行:「如是唯除正修时」,正修就是上座实修的时候,正式实修时的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结行,还有下座的中间应当如何行,从现在这个段落开始,从依止善知识一直到毗钵舍那这个胜观,「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

缘取什么内容做观修呢?都是按照这里所谈到的方式来做的,这是加行六法的内容。加行六法是指当我们实修时,把一般实修分成上座跟下座,上座的实修分成加行、正行和结行。不仅仅是依止善知识,从依止善知识到后面胜观的实修,都是按照这里所讲的方式来进行。只有上座实修的正行有一个不共的观修的内容,那个部分要更换之外,上座的时候有加行的实修,其次有正行,正行里有共通正行的项目很多种,之后又有结行的段落,然后又有下座的实修,都是跟这里所谈到的完全一样的。从依止善知识一直到胜观的实修都是一样的,但是中间有一个正行,正行有一个不共的观修的内容,那个地方要更换,除此之外,都是按照这里所谈到的方式来配合的。加行六法的项目就在这个段落所谈到的,内容大家都学过很多了,都了解了,就不再做讲解。

关于观修的方式,菩提道次第《速疾道论》就讲得非常清楚,从前面依止善知识到胜观这中间的段落,上座实修、下座实修如何进行?上座实修时加行跟正行如何来趣入?如何来进行?所修的项目从暇满难得、念死无常、三恶趣苦、皈依、业力、因果,之后还有中士道的实修的内容,就是四圣谛跟缘起十二分支,如何来修产生出离心?再上去是上士道,如何靠着因果七教诫、自他等换来修菩提心?之后就是安止、胜观的观修方式,这每一项如何配合实修的方式来进行?在道次第的《速疾道论》里面就讲解得非常广大和详细。

「修如前说加行六法,尤应久修大菩提心。」所以这里就没有再做说明,广论这里也没有一项一项再做说明。因为前面就已经讲过了。所以加行时要修如前讲的加行六法,学习广论的人看前面就了解了。但是尤应久修大菩提心,特别要做一个说明是这个段落,在加行的这个段落,特别要花长的时间(久修)来观修菩提心,这个是有必要的。这是指在加行这个段落,假设欠缺这一段,欠缺久修大菩提心,会怎样呢?一般而言是这样的:如果就止跟观的实修而言,不要说内道做这个实修,外道也做这个实修啊!不要说大乘做这个实修,内道的小乘也做这个实修啊!但是就一个大乘的行者来修止观时,应当跟他们的情况不一样。

假设一个大乘的实修者,修止观的方式完全跟他们一模一样的,那不可以啊!就完全不对啦!原因何在?因为就外道共通的道路而言,他也修安止与胜观,假设大乘行者跟他(外道)的实修方式一模一样来修止和观的话,逐渐的也会对轮回产生贪念和执着,对轮回的贪念和执着会越来越强烈。因为自己内心神通的能力产生之后,可以确实看到自己下辈子下辈子会如何,因此在轮回之中自己如何能得到利益,自己如何能够在轮回之中得到快乐,更加幸福和美满。在这个方面的方法很努力的去达成、去做好,就导致对轮回的贪念越来越执着,就有这个危险。

或者说还有另外一个危险,譬如说像小乘一般的安止和胜观的实修方式一模一样的话,透过止和观的禅修,能够把自己的烦恼逐渐的灭掉,就能领受到没有烦恼的快乐,寂静止息的快乐,这个很容易堕入寂静边,会有这个危险存在。因此为了避免此危险之故,在止观的禅修之前,应当跟他们不一样。

所以要先久修大菩提心,就有必要在修止和观之前了解,和他们一样的修有什么样的危险,所以在广论里面把止和观放在后面开示。菩提心已经产生之后才来学习止和观,就是要避免此危险的。意思是假设没有菩提心去修止观当然也可以,不要说没有菩提心,连没有皈依三宝,他也可以去修止观,譬如像外道一样。就广论而言,大乘的行者实修的话,必须要放在菩提心产生之后才来做实修,这些毛病、危险就可以避免掉的。假设菩提心还没有产生的前面来修止和观,就有前面讲的这些危险,这些都要了解。

因此之故,在我们修止观的这个段落,如果要避免掉这些危险的话,应该怎么办呢?就是在上座实修的前面,有一个加行的实修,在加行实修的那个段落,把动机菩提心的部分,久修大菩提心,长久做一个观修。如果欠缺这个段落的话,正行的实修证悟产生了,也慢慢地会跟外道一样,要嘛就跟小乘一样啦,就会有这个危险。

「又应净修共中下士所缘自体,为菩提心之支分。」菩提心的分支,共通的下、中士道所要观修的内容,这个是指出离心,出离心一定要好好观修。因为透过好好观修出离心之故,然后去修安止跟胜观,就不会跟外道禅修方式一样了。前面谈到止跟观的实修,大家都可以实修,可是为了要避免掉跟外道实修方式一样,就要靠着出离心,能够把这个危险去除掉;为了去除跟小乘一样的危险,就要靠菩提心,就能够破除这个危险的。

所以在加行的段落里,以出离心、菩提心这两项做为动机,好好地做观修,不能舍弃、不能离开的,二者是完全互补互助、相辅相成。因为观修了出离心之后,为了使出离心的力量还要更加强大,增长增广,再加上后面菩提心的禅修;或者说在菩提心的禅修的前面,要有一个禅修做为它的基础的,就是出离心。所以这两项是前后互补互相帮助的,两项都非常重要。

前面有谈到说外道如果止观修得非常好,会引发神通,可是引发神通之后,因为他的内心没有产生出离心之故,反而会导致他对轮回的贪执更加强烈,他会运用神通威力去想办法,我在轮回里面幸福、美满、快乐,要怎么去追求?怎么去得到它?因为他有神通嘛!他用很多方法去得到,结果就变成这个样子。西藏有拍一部封神榜演义姜子牙的故事,它后来翻译成中文,里面讲西藏话,演的是中国人,就是讲很多这些故事,跟外道非常像。他已经修了止和观之后,引发神通,他就会了解我在轮回里面的快乐,我怎么去得到它?

因为他有神通威力嘛!当然他们对业力因果也非常熟,也守护业力因果,但他会知道我生生世世怎样得到幸福、快乐、美满?我现在应该怎么做准备?准备什么资粮?怎么做一个好的布施?我在轮回里面的快乐幸福可以得到非常广大。脑袋里想的都是这些事情,在这方面花很多的努力去做。因为他有神通之故,如何去欺骗众生?骗了他之后我会得到什么利益?以后我生生世世会有什么快乐?所以他内心的追求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反而由修止观之故,引发他的神通,得到神通之故,反而可以运用这个威力在轮回里,对于得到更多的快乐幸福,反而更加热切的追求,因此对于轮回的贪恋执着反而更加强烈。所以你们以后去看封神演义的故事,就会很明白这里所讲的。看这个故事时,我们心里会这么想:如果以后我好好禅修安止和胜观,以后得到神通的话,我要跟他们(外道)一样,追求一下轮回里的幸福和快乐,会这么想对不对?这就表示内心没有出离心的征兆,

看片子时,心里如果是这样想的话,等到自己真正的做实修,真正产生神通的话,必然跟他们一样,肯定的。因为现在没有神通,都有这样的想法的话,将来有神通,必定这个样子,这就表示内心没有出离心的征兆。所以如果没有出离心,学止跟观产生神通的话,就有追求轮回快乐的危险。

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谈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止和观的禅修,应该在前面加行的段落时要非常重视菩提心,而且菩提心的分支,共通的中士、下士所修的、所缘想的内容出离心非常重要,在加行部分应当非常努力去做。所以加行部分齐备之后,正行应该怎么做呢?

「二正行分二(一)身何威仪而修(二)正释修习之次第。」身体的动作行为是什么方式?之后正式来说明观修的内容是什么?首先第一项,身体的动作行为应该怎么做?如《修次第中编、下编》所谈到的,于安乐的座具上面,身体要具足八法,在柔软快乐舒服的坐垫上,身体的行为要具足八个项目来进行禅修。

八个项目是:

1、足者:全跏趺坐,就是双盘,就好像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坐姿,或者是半跏趺坐单盘也都可以。这里提到毗卢遮那佛的坐姿,因为我们身体的色蕴纯净净化,未来就成为像大日如来的身体,所以我们现在身体要按照大日如来的坐姿,来做观修就非常好啦,在身体的罪障清净的部分,大日如来的坐姿是有很大的帮助。

2、眼者:眼睛不应该完全睁开,也不应该完全闭起来。「垂注鼻端」就是眼睛稍微下垂,别人看过来好像是我们的视线放在鼻尖一样,所以叫做垂注鼻端。「不应太开亦非太闭」,如果眼睛完全闭起来,很容易导致昏沈;眼睛完全睁开,反而会产生掉举,所以眼睛稍微下垂,下垂的情况是别人看过来,看到他的眼睛的视线落在鼻子尖端这里,这样的一个情况。

3、身者:身体已经跏趺坐了,跏趺坐身体的姿势也不能往前倾,也不能往后仰,莫过后仰莫太前屈,就是要端正的意思。身者就是要端身内念。身体要非常的直,端端正正的。

4、肩者:谓平齐而住,肩膀不能高耸,也不能往下垂,应该放松平稳,故言平齐而住。一般的标准,两边肩膀平稳自然放松的时候,腋下膈支窝这里会有一个缝隙,空气可以出入,依此来做标准的。

5、头部:身体端正、肩膀放松之后,头怎么摆呢?是不是也像身体一样很端正呢?那又不对啦!头者,莫扬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脐正直而住。头要稍微往下倾一点点,但不要太下垂,头往上仰就完全不对,要往下垂一点点,这又是怎么说呢?假设从鼻尖挂一条线下来,这条线刚好会碰到肚脐,以此为标准。所以说从鼻到脐正直而住

6、唇与齿者,随自然住。唇与齿自然安住,唇齿自然放松时当中应有一点缝隙存在,这是自然安住的样子。

7、舌者:舌头要抵住上齿垠(上鄂)所以舌抵上齿。到此共七项的说明。

前面这七个项目还有一种说法,一种就是上面的说法:唇齿舌列成两项,唇齿当成一项,舌头也当成一项,就成为两项。另有一种说法,把两项合并成唇齿舌一项,另外一项则要加上手的姿势,还是有七项。手应当放在肚脐以下四只指头的距离,拇指要相碰在一起,放在肚脐的位置,这是加上手放的姿势。如果手做禅定印这样子放,刚好腋窝下会有一个缝隙,风刚好可以出入。在这七个项目上,还要加上呼吸要自然。

8、息者:内外出入莫令有声,粗猛急滑,让它不要发出声音,也不要太粗猛太急,必使出入无所知觉,全无功用徐徐而转。这些都是指呼吸气息的自然出入,这样加起来一共是八项。

关于气息平缓出入的项目,当我们的内心妄念起伏,内心急躁的时候,让呼吸自然出入这个部分应当要做。但是当心非常平稳,很稳定的时候,使气自然呼吸出入这个部分不做也是可以的。因此之故,经常谈到毗庐七支坐法只有讲到七项,这是没有把呼吸这项算在里面,那是因为心很稳定的状态之下,可以不用做,故不算在里面。如果好好的让气息出入稳定,有什么帮助吗?一般而言,因为内心是依靠在气息上面的,假设气本身是粗暴不平稳的话,那内心也会不平稳;假设能让呼吸、气很平稳不急促的话,也会导致内心平稳、不会急躁,因为身跟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相关的缘故。

举例而言,譬如说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暴跳如雷,这个时候他的呼吸是不是非常急促呢?那就表示心跟气息有关系,这个时候,他的内心非常的愤怒,导致他的呼吸也非常的急躁。因此之故,如果让心平稳、自然地呼吸,好好地做到的话,可见对内心的平稳确实是有帮助的。但是为什么对内心的平稳有帮助?一般来讲,我们都有我执,在有我执的情况之下,对我、对自己就有贪恋之心,等于对我的身体、性命都有贪恋执着存在。所谓的命,就在于呼吸之间,气息的上面,缘取我的命的意思,就是缘取我的呼吸,因此缘取气息的话,当然就比较容易做到,因为有一个贪恋之心存在的缘故。

譬如说现在要观想佛像佛的身体,假设这个人对佛法、对佛根本都没信心、也没兴趣的话,他就不想看了,他也不想去做这样的观想。因为我们都有我执,有我执之故,对于我、对于身体、对于命就有贪恋之心,命当然就依靠在气上面,所以要缘取我的命、要缘取气,很容易很自然就会做到的。因此之故,心缘取在气上面,假设呼吸很平稳、很平顺的话,自然就会导致心识也很平稳、很平顺、很稳定,这方面是有帮助的。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3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0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二届:闭营式上的发言(营员代表 周哲屹)[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71 学佛人也要忠孝两全[栏目:本性法师]
 暂时留下一个“执着”[栏目:达真堪布]
 什么样的善根是多善根,什么样的福德是多福德,什么样的因缘是多因缘?[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居士五戒[栏目:希阿荣博堪布]
 福德日记9月5日-真正的保护[栏目:福德日记]
 如何面对命运的兴衰[栏目:仁焕法师]
 三戒印――止恶、行善、利他(刚晓法师)[栏目:戒律学研究]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帛道猷~陵峰采药触兴为诗[栏目:禅诗三百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