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9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9

《广论奢摩他39》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8-29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够得到的果位之中的究竟圆满佛果珍贵宝,为了得到这个果位之故,因此来学习正法。就纯正的教法而言,特别是能够包括一切佛陀教言的关键之处,而且遍摄龙树、无着二大车的道轨,尤其是往趣一切相智果位的法,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都无所缺少而包括的《菩堤道次第广论》,对这个教法来进行听闻思惟。

听闻思惟的时候应当把器皿的三种过失去除掉,依于六种想来学习,如果这样做的话,这个闻思就是掌握了关键重点。掌握了闻思关键重点之后,逐渐的趣入而作实修,之后,逐渐的为了利益遍满虚空的有情众生能够成就佛果,调整自己的动机来学习教法。

现在所进行的段落是解释沉和掉,首先抉择掉举的性相是什么?这个部分讲解完毕了。接着抉择沉的性相是什么?首先破除对方的主张,P366L6此不应理,指对方的主张不合理,不合理的原因何在?论说昏昧为沉之因,二各别故。即昏和沉不能合在一起。昏昧是沉的原因,二者是各别分开,故对方的主张不合理,这是第一个。

再来讲沉不一定是烦恼,但是昏昧必定是烦恼。引用《解深密经》来解释,这是第二个破除的内容。第三个谈到不仅仅只是内心具足清澈,在内心具足清澈的情况下,还必须加上执持对境的时候,执取的方式要具有力量。就算是内心清澈的情况之下,执取的方式如果没有具足力量,也是列入沉没,这是第三个破除对方的方式,这是引用《修次中编》的内容做说明,上次就谈到第三项的段落。

第三个破除的内容,一方面要立自宗,一方面要破对方。立自宗的部分在P366倒数第二行,沉没谓心于所缘执持力缓或不极明,沉没的意思是指心去执持所缘对境的方式松缓,或者缘取的时候不能够极为明晰,或者不能够极为有力,没有办法这样去执取,这是自宗沉没的性相(本质):心于所缘执持力缓或不极明,后面那ㄧ句是破对方,故虽澄净,若取所缘不极明显即是沉没,这是破除对方,为什么呢?因为对方主张假设内心很清澈的时候,就没有沉没存在,当内心不清澈的时候,才有沉没存在。破除对方的时候谈到,就算内心很清澈的时候,可是抓对境的力量不够,还是属于沉没,故以此来破除对方。

后面引用《修次中编云「若时如盲或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闭目,其心不能明见所缘,应知尔时已成沉没。」这里谈到三种情况,第一种谈到如一个盲者,这是指执取的力量很薄弱,心执取对境的时候,执取的力量放松掉了,执取本身没有力量,内心的力量丢掉了。举个例子而言,就好像一个盲者一样。第二个进入黑暗的房子,指的是昏昧或者是睡着了。第三个或如闭目,这是指心对于所缘对境过于专注,发的力量太大之故,因此会造成沉没。这是指会形成沉没的三种状况,第一个是力量丢掉了,心本身有点耗弱、低落,因此心抓对境的力量没有,这会形成沉没。第二个是指昏昧和睡,这也会形成沉没。第三个是指如果心去缘取对境,假设太过专注、专一,用了太大的力量、太过紧绷的话,也是一样要形成沉没。第三种是心已经专ㄧ安住在对境,向内太过收摄、太过专注紧绷一样会陷入沉没。

《修次中编》谈到若时如盲者,是要说明前面那个段落,破除对方的主张,即对方谈到,故虽澄净,内心非常清澈,若取所缘不极明显,或者没有力量,这样也是形成沉没,这是破除对方认为只要内心清澈就不算形成沉没了。不是的,只要抓的力量不够也是形成沉没。

其次未见余论明说沉相(沉没的行相),前面谈到沉没的行相,引用《修次中编》、《解深密经》、《集论》、《俱舍论》,稍作解释说明,除此之外在其他的大论,就没有看到对沉没的性相做详细的说明。譬如前面谈到掉举的时候,大论都有详细说明,可是在沉没就没有如此详细说明。前面p365谈到掉举有具足三个特色,掉举的所缘是什么?行相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把它区分清楚,做了一个说明,这是详细的说明。但是大论解释沉的时候,没有办法解释的这么清楚,所以就没有看到这么清楚的说明。

沉没有二,谓善与无记。是指沉没不仅仅有不善、也有善,也有无记。但是昏本身没有善的,不是不善、就是有覆无记。但前面的沉没可以是无覆无记,而昏就是有覆无记而且是不善,因此就没有善的部份了。且因为是不善或者是有覆无记之故,一定是属于烦恼,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烦恼呢?就是愚痴这种类型的烦恼。

沉没有二,善与无记。沉没也有不善的部份,前面谈到昏昧是沉没的原因,所以假设昏昧是不善的话,由不善的昏昧所形成的沉没是不善,其次昏昧是有覆无记的话,由它所形成的沉没本身,也是属于有覆无记。前面《修次中编》的句子,谈到如盲者或是进入黑暗的房间或是闭着眼睛,这三种情况,这里讲到沉没的形成,第一种是指内心执取对境的力量很薄弱,内心很低落,因此执取的力量不够。第二种是指由昏或者睡,因此形成沉没。第三种是指专一安住在对境,此时心本身向内收摄太过严重,因此也会形成沉没,有这三种情况形成沉没。第二种就是由昏或者是睡而形成沉没,其中也谈到由昏会形成沉没,就表示这是沉没的一种类型,沉没由许多原因所形成。(其中有一种由昏昧而形成沉没,这是其中的一种。)

因此前面的句子就要稍微了解明白一点,p366L6此不应理,论说昏昧为沉之因,这是破除对方主张谈到的第一项,这句话要解释为由昏昧会形成沉没,并没有谈到凡是沉没一定由昏昧而来,所以这个句子要了解为经由昏昧会形成沉没,但不是所有沉没必定从昏昧而来,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沉没由许多原因所造成。假设执取的力量不够,内心执取的力量很低落,执取对境的力量不够,也会形成沉没,睡眠也会形成沉没,所以有好几个原因。假设内心专一安住在对境的时候,内心向内收摄太过收缩,力量太过紧绷,一样会形成沉没,所以沉没的形成有好几种原因,其中当然昏昧会形成沉没,这是其中的一个。

可见能够区分这二者确实是不一样的,因为前面谈到,就昏昧而言,没有善的部份,昏昧是不善,也没有无覆无记的部份。前面谈到沉没有二,谓善与无记。那个无记指的是无覆无记,凡是有昏昧就有沉没,但是有沉没不一定有昏昧。譬如沉没所拥有善的部份,昏昧没有。沉没所拥有的有覆无记的部份,昏昧也是没有。

P367L1这个段落可以把它当成又一个破除对方的方式,可以当作第四种,前面第三个破除方式引用《修次中编》讲完了,又说明沉没和昏昧二者有所差别。沉没有二,谓善与无记。昏昧属于不善,或是有覆无记,是属于烦恼里愚痴的类型。所以这个可以说,又是一个破除的方式,因为区分出二者的差别,就表示这也是一种破除对方主张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第四种方式。

诸大经论皆说除遣沉没(的方法),思佛像等诸可欣境及修光明相策举其心(作意思惟佛像等等诸可欣境或修光明的样子来振奋自己的内心)故心暗境晦及心力低劣,皆应灭除。这也可以说是第五个破除方式。

前面谈到思惟佛像等等可欣喜的对境,这是指使内心振奋,因此就有抓住对境的力量了,心能够振奋抬高起来,因此抓住(执取)对境就有力量了。以及观想光明(修光明相),内心就能具足清澈,在内心具足清澈的情况下,对境会明晰的出现,这二项要说明的是使内心振奋,具足力量,而且也能够使对境明晰的出现,这二个条件都要齐备。

由观想光明的部份使内心清澈,然后对境会明晰的出现,再加上思惟佛像本身,内心会振奋就会具有力量,故心暗境晦及心力低劣,皆应灭除。「故」就是指前面二种方式可以灭除后面二种。心闇,内心黑暗对境不清晰,这种情况下用观想光明的方式,使内心具足清澈因此对境明晰,这是修光明的行相可以达成。

心力低劣,抓对境的力量不够,心力低落下去,这时候思惟佛像等等可欣喜的对境,心本身抬高起来就有抓的力量,以这个方式把这个毛病皆应灭除掉,自宗的主张要双具所缘明显与策举之力,这二个条件都要齐备,缺一不可,内心清澈而且所缘的对境要明晰(明显)出现,然后内心执取的力量(策举之力),内心振奋抓的力量也要足够,双具就是这二个条件都要齐备,亦即缺一不可,只有一个不可以。

对方的主张就不是如此,唯境明显及唯心澄清非为完足,如果对方的主张只要对境明显(明晰出现)内心清澈这样已经够了,抓的力量不够也没有关系,自宗认为只有一个条件不可以,内心要清澈,对境要明晰,不仅如此连执取的时候,抓的力量也还要具有力量,所以这二个条件都要齐备,要齐备的原因前面已经引经据典,完全符合大论的主张,明白做了一个开示说明,二个条件都要齐备,以这个方式来破除对方。

掉举易了,唯沉没相(性相)诸大经论多未明说故难了知。前面把对方的主张破除掉了,也从多角度、各各方面说明沉没是什么意思?破除对方主张这一项不对,那一项也不对,在这种方式的解释下,对于沉没是什么样子?就比较容易清楚明白了解,因此后面就说明,掉举本身比较容易明白了解,因为大论也谈过了,所以要说明也比较容易。

但现在要了解沉没就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诸大经论都没有详细说明,所以我们就很难了解。但是不能说很难了解那就算了,就不去了解,不可以的,因为了解非常重要,所以然极重要,但是它非常重要,不能说不了解就算了,还是要把它弄清楚,因为把它弄清楚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的原因何在呢?后面就要讲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以易于彼误为无过三摩地故。重要原因是因为很多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之下,把沉没误会成为是无过失的等持,认为是这个样子,其实是沉没,可是却把它了解成这是无过失的等持,这个是误解了,所以明白了解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应如修次所说从修验上细心观察而求认识。既然沉没的内容这么重要,应当像《修次第》所说的内容从自己个人实修的体验上,仔细的去观察,逐渐就会明白认识沉没。

首先谈到对方昏昧和沉没的问题,完全的把对方的主张破除掉,在这个段落里首先提出来的是对方的主张,p366L5雪山聚中修静虑者,多于「安住不散,相不明澄之昏昧,许之为沉」,大多数的主张,内心专注没有散乱,但是不能明晰、不能清澈,这个就称之为沉,这种昏昧称之为沉,那就是昏昧和沉没一样,这对方的主张。从这里开始,后面分成五个段落用五种方式把对方的主张破除掉,(对方主张昏昧和沉没是一样)。

前面谈到第二破有过规。p362L8此乃未辨昏沉二法差别之言,这种说法是没有把昏昧和沉没二法的差别分辨清楚,然后就说下当广说,即指对方的主张没有把昏昧、沉没二者分开、区分清楚,但是二者是如何区分清楚呢?下当广说,后面才要详细说明,就是p366详细说明分成五项,把对方的主张,昏昧和沉没二个没有办法区分清楚,即雪山聚中修静虑者,多于「安住不散,相不明澄之昏昧,许之为沉就是昏昧和沉没,没有办法区分清楚。没有区分清楚这种主张会有什么毛病?后面详细讲了五个段落,详细说明把对方的主张破除掉。

有覆无记是一种烦恼,不属于善或不善的本质,它也是属于烦恼,譬如当我们造业的时候,前面一定要先有烦恼作为动机,以烦恼作为动机之后,接下来可能造作善业、也可能造作不善业,这是后面的部份。可是在前面作为动机的烦恼,也不能说它是善也不能说它是不善,因为还没有造业,在那个时候它是属于无记,不能说它是善也不能说它是不善,因为还没有造业,只是在动机的烦恼,所以动机的烦恼就是属于有覆无记。

无覆无记不是属于烦恼的性质,因为它不属于烦恼的性质,所以不是不善,但是它不是烦恼,就一定是善吗?那也不一定。不能说不是烦恼就是善,那也不可能。譬如菩萨圣者的色蕴(身体),不是烦恼的性质,不能说是不善。而且这个菩萨圣者的色蕴不能说是善,因为不是烦恼的性质,所以不能说是不善,但也不能说是善,所以是无覆无记。

防护根门,对于六根做到六种防护,防护六根属于善及无记,这里谈到的无记,是指防护我们的根门,不要让根门放逸到对境,这样的行为是属于无记。这种情况是具有烦恼性质的无记吗?不是。它是阻止根门不要放逸到对境,所以不是具足烦恼的无记,是无覆无记。无记的原因是因为阻止我的根门不要放逸到对境去,就这个而言也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不善,因此它是无记,也不是具有烦恼性质的无记,所以就是无覆无记。

关于有覆盖无记别,无覆盖无记别,大家去想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有人这样想,就是在有覆盖的情况之下,又分成善、不善、无记,无覆盖的情况之下,又分成善、不善、无记。因此谈到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在有覆盖里的无记就称为有覆无记,无覆盖里面分成善、不善、无记,那个无记就称为无覆无记,如果这样想就完全错误了,不是这样的想。这种想法是从覆盖的角度去想,覆盖分成三种,没有覆盖又分成三种,从这个角度去想完全错误。

应该从无记上去想,它是一种无记,在无记里又分成有覆盖的、没有覆盖的,这样去想的话就会正确,一定要从无记的角度去想。首先它是一个无记的性质,如果它有属于烦恼的性质就是有覆无记,覆盖解释为烦恼的性质,所以它是一个无记,在无记的情况下,假设它有属于烦恼的性质,就称为有覆无记。如果它是无记又是属于非烦恼的性质,就称为无覆无记。这样想的话就会正确了,如果从覆盖的角度去想,覆盖分成三类、无覆盖又分成三类这样去想就完全错误了。

P367L6于正修时生觉沉掉正知之方便者。于正修时要产生觉知沉掉的方法是什么?沉和掉已经出现了,当然要了知,这个不用讲了。可是沉和掉即使没有出现,也要能够察觉而了知,这个都要靠正知。沉和掉有没有来,都能够去察知、了解的正知怎样生出呢?用什么方法?于正修时要生正知,这个正知要去觉了沉掉,所以觉了沉掉的正知,怎样让它产生?产生正知的方法是什么?是这个段落要讲的。

非唯了知沉掉便足,前面已经了解沉没和掉举是什么意思,即如果产生这种情况就称为沉,如果产生这种情况就称为掉举,这些都了解了。但这不是只有嘴巴上说说,也不是从大论仔细的分析,大论的意义也都明白了,仅仅只是做到这样还不够呢!为什么呢?须于修时能生正知,如实了知沉没掉举生与未生。仅仅只是明白还不够呢!因为必须付诸行动、实践,应该在禅修的经验上还要能够运用它,所以须于禅修时(正式观修的时候)还要能产生正知。

所谓正知是在禅修的段落里,内心一种了知的功德,但是这种了知的能力,当我们去阅读大论了解里面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时候不必用到正知,也不必有这种了知的功德,可是当我们付诸实践、在行动上的时候,在禅修的段落里,这种了知的功德就须要拥有了。

正知是怎样去了知它的对境,不是去读大论典籍,去了知里面的意义是什么,不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些大论的意义如何如何,不是正知要了解的对境。正知是一种了知的功德,它了知什么对境呢?须于禅修之时能够产生正知,正知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呢?能够如实了知沉没和掉举产生了没有?所以这个要讲正知具有的能力是什么?它是一种了知的功德,了知什么呢?了知沉没和掉举产生了没有?具有这种了知的能力,就是正知,所以在禅修的时候要先产生这种正知。

前面的大纲谈到的内容,是去抉择沉没和掉举的性相是什么?前面都事先做抉择及说明,那时候只是了解沉没和掉举是什么意思?这都是根据大论经文的意义做说明,这都知道了。接下来是付诸行动,在禅修实践上要怎么做?在禅修上就要生出正知。

这里谈到非唯了知沉掉便足够,就是前面已经了解沉和掉,仅仅只是这样了解还不够,了知沉掉讲的就是前面的大纲,因为前面的大纲是抉择沉没和掉举的性相是什么?都做了抉择已经明白了解,所以那是了知沉掉。

但是接下来的段落是讲「非唯了知沉掉便足」,就是已经了解了还不够,还要放在实践上,接下来就要谈,了解了之后在实践上还需要什么?所以仅仅只是前面还是不够,还要加什么?即是此处所说,须于修时,即放在实践上去做的时候还要再加什么?但是要了解「非唯了知沉掉便足」,是指不是不需要它了,不够就不需要了,不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有。

前面那个大纲讲一定要先了知沉和掉,只有了知还不够,还要再加什么呢?非唯便足,那就不要啦,不是这个意思。已经有了,还要再多一些、还要再增加一些,还要增加什么呢?还要再增加实修的时候要什么?即实修的时候还要再加上正知,正知是属于胜慧的性质,具有一种了知的能力,为什么需要正知?后面就要讲原因。

后面谈到原因的部份,P367L6于正修时生觉沉掉正知之方便者。这个段落第二行,又须渐生有力正知,要产生有力的正知,前面说不够还要再加上这个,「又」需要加上有力的正知,这个根据《修次中下编及《中边论》,若未生正知,凡沉掉生必无所觉,则虽久修不觉沉掉,必以微细沉掉耗时。(之后在微细的沉掉之中耗掉时间)

后面就要详细说明,有必要产生正知的原因。又须渐生有力正知,又要产生有威力的正知,即又要讨论产生有力的正知是有必要的原因何在?沉掉生已须生无间能知之正知,固不待言。这个就不用讲了。即于(沉掉)未生将生,亦须正知预为觉了。预先察觉的正知也必须要产生,这是指沉没和掉举已经产生了,在产生的情况之下,也要有一个正知能够去察觉沉没和掉举已经产生了,这种察觉的正知当然要产生,也要有,这就不用说了。就算沉没和掉举还没有产生但是即将要产生,也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察觉的正知,去察觉可能要产生沉没和掉举喔,这种察觉的正知也是要产生,这也是有必要的。

根据《修次中下编云「见心沉没或恐沉没」又云「见心掉举或恐掉举」。心沉没是沉没已经产生了,恐沉没是即将要产生还没有产生(没有正式产生),但是差不多要产生,见心掉举是指已经产生,恐怕要产生掉举还没有产生,但是大概差不多要产生了。恐掉举是指即将要产生了。这是第一个原因,即有必要要产生正知的一个原因。

后面谈到乃至未生如斯正知,纵自断言,从彼至此中无沉掉,所修无过,然非实尔。如果认为沉没和掉举没有产生,因此我做这样一个观修,我的禅修也许经过一个小时、半小时,也许十五分钟也许二十分钟,然后就认为我这个观修没有毛病了,因为我这个观修里没有沉没和掉举,我这个观修很好,没有毛病,是不是这样呢?所以说纵自断言,自己判断我这个禅修没有毛病,自己以为这个禅修没有毛病,但是不是真的没有毛病呢?那不一定。不一定的原因何在?因为实际上去判断这个禅修有没有毛病,禅修本身有没有沉没和掉举,这个察知者是正知,问题是自己的内心还没有产生正知,所以在内心没有产生正知之前,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的禅修到底有没有毛病,因为自己的内心认为没有毛病,但是真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子呢?不一定,也许产生沉没和掉举自己还不知道呢?因为没有正知。

「纵自断言」是自己的内心以为是这个样子,以为从彼至此中没有沉没和掉举,自己的内心以为,我这个禅修从头到尾都没有产生沉没和掉举,很正确都没有毛病呢!所修无过,我的观修没有毛病,然非实尔。实际上大概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有毛病产生自己也不知道呢!以生沉掉不能知故,就算产生沉没和掉举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有力正知未生起故。因为自己的内心有力量的正知都没有产生,所以在有力量的正知没有产生之前,就算自己禅修以为自己的禅修非常好都没有毛病,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可能不是,因为沉没和掉举产生也不知道,所以《中边论》谈到「觉沉掉」,即要去觉知沉没和掉举,要靠正知。正知很重要,一定要产生,这又一个原因。

其次要讲第三个原因,若未生正知,如果没有产生有力量的正知(有力量的正知即指沉没和掉举已经产生必定能够察知),已经产生的情况下,不察知绝对不可能。即沉没和掉举有无出现能够非常准确的察知,这样一种有力量的正知。如果这种有力量的正知还没有产生之前,凡沉掉产生必无所觉,则虽久修不觉沉掉。所以在这种有力量的正知没有产生之前,禅修也做了很久,看起来也好像在禅修,可是内心产生沉没和掉举自己也不知道,虽久修不觉沉掉,自己也不知道、也没察觉,看起来好像在禅修,然后禅修也非常久,好像真的是这个样子。但是必以微细沉掉耗时,虽然修了那么久,但是其实陷入沉没掉举自己还不知道,在那个状况下浪费掉很多时间,即必以微细沉掉耗时,浪费掉很多的时间没有什么用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有力量的正知要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产生,这是第三个原因。

有力量的正知,必须要产生,原因何在?讲了三个原因。首先说明沉掉有无产生要如实正确的了知,一定要拥有这种正知,这不用说啦!就算是沉没和掉举还没有产生,即将要产生,也必须要察觉,这样的正知也要有,所以正知的产生一定需要的。这根据《修次第中下编》来说明,这是有必要产生有力量正知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谈到假设没有产生正知的话,做了禅修,可是这个禅修有没有毛病?没有办法判断,因为假设没有产生正知,自己去判断我这个禅修都没有毛病,其实可能有毛病,但是自己不知道,因为没有正知嘛!因此有必要产生正知,这是第二个有必要产生正知的理由。

第三个如果没有产生有力量的正知,那不管禅修多久,这么长久的时间会浪费生命、浪费时间,因为在沉没和掉举之下来度过时间,这样会变成自己的辛苦、劳累没有任何成效,这个辛苦劳累浪费时间太可惜了。因为内心没有正知,所以陷入沉没和掉举还不知道呢!那这个禅修浪费时间太可惜了,所以内心一定要先产生正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第三个原因。

根据前面三个原因知道内心一定有必要产生正知,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产生正知呢?用什么方法产生正知呢?马上就要面对这个问题,所以马上就问到p367L12正知云何生耶。怎样去产生正知?(是不是马上就面对这个问题),这个段落大纲是于正修时生能够察觉沉掉的正知的方法,真正要讲方法从这里才开始,倒数第二行,正知云何生耶。这里要讲用什么方法产生正知,所以这个段落真正要讲的内容从倒数第二行开始,那前面讲的是什么呢?前面讲的是有必要产生正知,现在要说明用什么方法产生正知?前面先从三个原因讲产生正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定要做的,后面才开始讲用什么方法可以产生正知。

正知云何生耶。答前修念的法,即修正知重要一因。即前面谈到怎样修忆念,让忆念具有力量,有谈到修忆念的方法,实际上修忆念的方法就可以运用到正知,它也是产生有力量正知的一个原因,修有力量的忆念怎么禅修呢?前面p359开示过了,第二心于彼所缘如何安住分三:(一)立无过规(二)破有过规(三)示修时量。这个段落里就有详细讨论忆念怎么产生?怎么修有力量的忆念?所以已经讲过了,不要等于已经忘记了,讲过的部分还要去看看,要知道在什么地方讲到,再好好复习一下。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0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4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7-008《华手经》辑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五卷[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怎么和自己的欲望作斗争?[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念咒好还是念佛好?[栏目:四龙吞珠仁波切]
 请问华严念佛如何下手?[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佛教称谓漫谈[栏目:陈星桥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