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节课
现在讲自他相换里面,果之差别中的摄义。
丑二、摄义: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分析了地位的高低、损害自他的功过等之后,总而言之,世间所有的安乐,全部是从利他产生,世间中所有的痛苦,都是从利益自己而形成。
世间上有大大小小的快乐,比如说遇到欢喜的对境,丰衣足食、样样齐全、所求如愿,乃至夏天有一丝凉风、冬天有一缕阳光,从微不足道的快乐至佛菩萨、声闻缘觉的无漏快乐,肯定是有因有缘,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那它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在漫长的轮回中帮助过众生、利益过众生,从发心方面发了善心,行为上面也真正去做过。以这样的因缘,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快乐,这就像妙药的种子产生妙药的茎叶花果一样,它是一种自然规律。同样,我们所感受的一切痛苦,比如身体的痛苦、心理的创伤、情绪的不安等,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无始以来自己对自己强烈耽著,从这样的因缘里面产生的,就像毒药的种子产生的茎果全是毒药,不可能产生妙药一样。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当学会正视苦乐,如果今天很快乐,身体没什么病,心里很舒服,吃得也不错,那都是从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的。我昨天觉得很快乐,但今天早上头痛,假如我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就应该想:“昨天的快乐,是我曾帮助过众生这个因缘产生的,今天头痛牙痛、心里不舒服,全身都有点痛,是我以自私自利心害过众生所导致的。”若能懂得这种因缘,那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你们学得不一定很多,但是务必要踏实。学一个颂词或一个教义,就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以前噶当派有个大德,他记不住《入行论》的所有偈颂,就专门记一个偈颂,一辈子修持的是这个法,给别人弘扬的也是这个法。他对其他法门和其他教言不是特别懂,只懂一个偈颂,后来在他的一生中,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
现在世间熙熙攘攘的众生、来来往往的行人那么多,如果一个人能记住哪怕一个颂词,自己行持,给别人也宣讲,这样的话,功德非常大。当然,记住《入行论》所有的颂词,对其内容通达无障,并且《入行论》不离开你身体,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有个弟子想见华智仁波切,但被华智仁波切拒绝了。侍者问他为什么不见,他说:“我又没有特殊的境界,也没什么好看的,见了有什么用呢?”侍者有点怀疑说:“您真的没有任何境界?”华智仁波切笑笑,“不过也有一点。”“是什么?”“《入行论》从来没离开过我身体,这就是我的境界。”
在座的道友中,如果不离开《入行论》,经常以这里的教言要求自己、衡量自己,功德应该很大,作用也会非常大。现在东北和南方很多居士传出这样的话:没有学《入行论》或者学得不踏实的个别居士,脾气不好,经常对道友生嗔心,做些不如法的事情,大家都说这是他不听《入行论》的后果。所以,一个人真能学好这部论典的话,性格、行为以及思想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的出家人都觉得,学了这部论典和没有学之间有天壤之别。
当然,我口口声声在这里说,有时候扪心自问,的的确确非常惭愧。这里所讲的教言,自己并没有身体力行,不要说诸佛菩萨的境界,就连凡夫人的利他心也没有。但幸运的是,即生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我在道理上是明白的,如果道理上明白了,我们也是诸佛菩萨的追循者,肯定会精勤努力的。
佛陀的所作所为全都是利他,月称论师说:“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语意,无有为自利,唯行利他众。”对我而言,现在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的确是做不到,但也没有像世间人那样特别地求名求财。只是每天有很多小的分别念,认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很好,别人的事业和自己的事业比起来,好像更重视自己的事业,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
其实这些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之根,没有断除的话,很难以获得解脱。法王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讲得非常殊胜 ,跟这里的颂词基本上吻合,中云:“自欲乐生三界苦,利他心生诸善乐,故随人天之导师,应发无上菩提心。”三界的一切痛苦,都是希求自己快乐产生的,暂时和究竟的所有快乐,统统是利他所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追随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传承上师等圣者的足迹,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且永不退转。前段时间大家刚学了《佛子行》,里面也说:“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你们应该能背诵吧?要背诵啊!今天能背的人举手……不行,过段时间全部要背。)所有的快乐是利他而成,所有的痛苦来源于利益自己,这个一定要深信不疑。
大家应该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如果一味地想着自己,根本不管他人,那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格言宝藏论》云:“平时不为他人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平时根本不为别人想,日日夜夜追求自己的吃喝玩乐,这种人跟牦牛没什么差别。牦牛除了吃草喝水以外,帮助别人的想法是没有的。
作为一个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一个大乘修行人,没有利他心的话,那是值得惭愧的。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中说:“没有菩提心摄持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不要说成为大乘,就连佛教也算不上。”从修行的角度讲,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是至高无上的密法,但如果没有利他的菩提心,不要说大乘佛教,就连是不是佛教也很难说。
所以修行千万不能变成学术上的研究。我接触过很多信佛的博士、博士生导师,还有专门攻读宗教的博士,他们一直潜心研究藏传佛教到底怎么说的、密宗到底怎么说的,每天拿着电脑笔记本,逢人就问这个原理是什么、来源如何,可是并没有真正的利他心,也没有发愿要成佛度众生。以前法王去美国时,我遇到一些博士,他们一点信心都没有,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上跨来跨去,但口里说的是密宗大圆满,尤其是生圆次第的脉络是什么样的,风脉明点是什么样的。他们看了很多很多书,也比较懂,有时候甚至超过我们,一个人的身上有多少脉,每个脉的脉轮怎么样形成的,这些过程他们讲得非常不错。但是心里没有信心、没有悲心,只是把佛教当作研究,相当于国外有些人一辈子拿着照相机拍动物,从小到老一直做这样的事。虽然他的对境是密法、是大乘佛教,但没有信心的话,完全与佛教背道而驰。
作为凡夫人,尤其是末法时代的凡夫人,尽管根基有一定的限制,可是不管学到什么法,都要想到众生。哪怕是身上感受一点痛苦,也要想到:“这是我无始以来害众生的果报现前,活该!”今生中享受大大小小的安乐,都要想到“这是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或者“这是我曾经利益众生的果报”。明白了因果道理以后,你生生世世都不会害众生,行为一定会逐渐如理如法的。
总之,大家在学习论典的时候,不要变成口头禅,不要成为哲学研究,否则对自己解脱毫无意义。甚至以那种智慧来看待佛教的内在修行时,自己很容易产生邪见,给别人宣说也有极大罪过。
丑三、以实例说明: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利他和利己产生苦乐之理,不用花费口舌笔墨作长篇大论,只要以浅显易懂的实例就可以说明。看看世间,自古以来的愚笨众生,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为了吃喝、衣食、感情不断地忙碌,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永远沉溺在三界轮回的苦海中,非常可怜。无始以来是这样,现在仍有无数的凡夫前赴后继,今后还要在轮回中受苦,永无止境。反过来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心要利益众生,从此之后身体力行,确确实实在做。因为这个发心,他生生世世都成为利益众生者,不管是变成什么,国王也好、乞丐也好,或者动物里的鹿王、猴王、骏马,利他心一直没有舍弃过。
我们一定要发这个誓言,有了这样坚定的誓言,轮回就可以告一段落。从前在轮回中一直漂泊到现在,现在以这个为界限,这一辈子开始发心,虽然自己是具一切烦恼的凡夫,但心的力量非常强,以后阿赖耶上的种子会苏醒的。华智仁波切说:“宁玛巴一些大德的教言讲过,身语的善根不重要,心的善根最重要。”释尊正因为有了心的善根,哪怕是变成飞禽走兽,善良的本性也不会舍弃,对周围的众生都有一颗善心。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也这样发愿的话,生生世世这种善根都不会退的。
从前有善义、恶义两位王子(善义是释尊的因地),善义的心态跟恶义完全不同。还有佛陀曾转生为美丽的九色鹿王,一天它正在恒河边悠闲地散步,突然听到河里传来凄惨的呼救声,一个人就要被激流卷走了。九色鹿王见此,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把那人救了上来。那人叫调达,得救后非常感激鹿王的救命之恩,鹿王说:“你不用谢我,如果真想报答我,不要跟别人透露我的行踪,就是对我的一种报恩。”调达当即发誓:“如果我出卖您,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散发出恶臭。”后来,国王的王妃梦见九色鹿王,为了得到它,国王重金悬赏求鹿。调达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引人捕捉鹿王。最后正如他所发誓的那样,身上长满了烂疮,嘴里散发着恶臭,国王和眷属都觉得他忘恩负义,非常唾弃他。因此如果内心善良,即使变成了愚昧的动物,善心的本质也不会改变。
这些道理,希望大家不要停在口头上,不然的话,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要是为了一些纪律,现在有个别听课的人,居士也有,出家人也有,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时,就是害怕不去的话,到时候得不到法本,被菩提学会开除了。但去了以后也是三心二意,没有好好地学。这种现象不好。你要去的时候应该先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去,到了那里以后,应该认认真真地听课,所有的内容不懂的话,再怎么笨,一个偈颂也可以弄明白。
在座各位一定要注意,听法不要变成像公务员上班一样,到了钟点就拿着包去听课,下课后就回来了。听法应该有种利益众生的心,时时刻刻想到利益众生。这也是大慈大悲佛陀的发心,正因为这样的发心,最后他得到的快乐,是无漏的快乐、如海的快乐。而凡夫人自私自利地希求快乐,结果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在轮回中遭受极大痛苦。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凡夫人希求自己的快乐,可是不但得不到,反而在轮回中特别痛苦;发了大乘心的菩萨,没有想过自己的快乐,只是精勤地利益众生,最终众生得到很大的帮助,自己也超离轮回,获得了成就。
这种现象,从现在领导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有些领导自私自利特别强,一味地贪污,想谋取更高的位置,结果就被单位开除了;有些领导无私地奉献自己,只要有机会利益众生,自己怎么样都可以,最后他的位置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利害关系。《宝鬘论》中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利他的功德、害他的危害这两个必须要搞清楚,若能辨明利害的话,自己肯定会利益众生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云:“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岂贪自利益?”倘若懂得了利益众生的功德、伤害众生的过患,菩萨一刹那也不会贪执自利而损害众生,一定会想到哪些对众生最有利。就像有些人搞生意一样,明白什么途径最赚钱、什么方法最亏本后,定会选择一条最好的路。
所以大家应该通过闻思,明白大乘佛法的要义和精华。我们对大乘佛教和五部大论,跟现在有些出家人相比,还算是比较精通的,这可能是傲慢心,不太好。在藏地来说,我们不敢说是智者,因为藏地出家人的水平普遍较高,但与汉地有些寺院的出家人比起来,自己真的觉得精通佛理方面还不错,但修行方面的的确确很差。
不管是藏地、汉地任何一个修行人,对关键问题还是要掌握。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出家人,一定要强调闻思。《入行论》讲完五本以后,最近作了一个考试,但考试结果发现,汉地佛学院和出家人在学习经论方面,普遍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跟居士比较起来,有时候居士远远超过出家人,都不好意思把成绩公布出来。出家人你舍弃一切世间琐事,整天在寺院里研究佛法,为什么不好好地闻思修行?每天接待,每天开会,每天搞乱七八糟的世间法有什么用呢?相比之下,在家人在处理家庭单位琐事的同时,学得非常好,有时候看起来很感人,他们的有些境界想法相当不错。反而我们出家人,有时候成了佛教的败类一样,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这样的话,剃光头、穿袈裟对佛法是争光还是有害?大家应该好好想想。
汉传佛教的寺院一定要强调闻思,否则在有些在家人面前,自己也会不好意思。包括我们学院的出家人都给我说过,以后出去有点害怕,外面居士学得特别好,很多问题问起来时,不好回答。因为我们这边的精力主要放在比较深的中观、因明上,《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比较好懂,有些道友可能没有专一。结果一出去以后,一大堆居士问这个问题、问那个问题,有些出家人就:“嗯,我不在这里了,明天马上买机票到什么城市去。”为什么去?要跑。
真的,出家人还是要闻思,弘法利生者就是出家人,而且出家人有时间、有精力。在家人要忙碌自己的琐事,家里的孩子、许多事情不照顾也不行。现在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庭很生反感:“我不成家多好啊!这个孩子没生多好啊!我多讨厌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啊!”但因缘已经把你系在这上面了,这辈子只有发个善愿,除此之外也没办法。我以前说过,也没有必要非出家不可,但要把学习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这里讲得很清楚,看看诸佛菩萨怎么做的,我们凡夫人怎么做的,假如还这样继续下去,吃亏的只有自己。
癸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教诫断除彼因。
子一(真实宣说)分三:一、未见之过患;二、可见之过患;三、摄义。
丑一、未见之过患(虽然现在看不见果报,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相当大):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相换别人的痛苦,那么不但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是天方夜谭,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善趣的快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因的话,果是不可能产生的。那么成佛的唯一因是什么?就是精勤利他的菩提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才是正等觉的因。《普贤行愿品》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么一个过程,大家要搞明白。菩提心在成佛的过程中,是唯一的、根本的因,谁的相续中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再说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境界,恐怕也是外道的境界,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
没有好好修自他交换的话,不要说成佛了,甚至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快乐,为什么?前面也讲了,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利他,如果没有利他心,怎么会获得人天快乐呢?来世虽然现在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但一定要相信这个自然规律,假如没有修利他心,未来的佛果根本得不到。有些人想:“我上师非常了不起,上师一加持,嘣——,我马上就成佛了。”你又不是气球,怎么可能呢?有些人想得太简单了,成佛并不是“嘣——”,马上就开花结果了,它需要一种因缘,没有的话,肯定没办法。
当然,你不想利益自己、不想利益他众,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要真的利益自他,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菩提心释》云:“未持菩提心,永世不见佛,轮回利自他,亦无其余法。”在茫茫无际的轮回生涯中,想利益自己、利益他众,必须要一颗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修气功或者搞些乱七八糟的功法,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
大家要深深了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这是藏传佛教很多大德最精华的修行。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讲过嘎秋喇嘛,他曾给学院全体僧众灌过顶,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于2000年圆寂,接近圆寂的前一两天,他给眷属们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并说:“我从小到现在,既处过卑地,也居过高位。现在死到临头,一切都没有用处,只有以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迎接死亡。”
我看过他的传记,确实很感人。在文革期间,准备批斗他时,他就事先发愿:“我今天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忍辱,众生的痛苦由我来代受。”会场上有很多野蛮人对他拳打脚踢时,他不生一丝记恨,尽量安住于空性当中。批斗结束之后,有时间的话,他就默默地念《普贤行愿品》,将一切功德回向给以批斗他的人为主的一切众生。有时候念不完就被拽出去了,他就心里默默地回向:“今天我幸好没有对任何人生嗔心,以此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后来政策开放时他也说过,在那个时候,他的修行应该是很不错的。有些人平时跟道友交往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吵得不可开交,这种行为真的非常可笑。要利他的话,必须以生命和身体为代价,并不是讲各种条件、各种原因。
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一辈子就是修自他交换,最后离开人间的时候,也是以此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修行。不仅是高僧大德,一般的修行人也有这种情况。以前有个觉姆叫华措,法王在世时,她经常打扫我们的经堂。后来她生病了,病得很严重,临死的时候,她一直在发愿:“我今天痛得特别厉害,但愿所有众生的痛苦加在我的身上,以减轻他们的痛苦。”一边这样说,一边离开了人世。
法王如意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有一次课堂上也说过:“没想到她有这么高的境界,她也不是法师,只是一般的出家人,平时给僧众做点善事而已。”后来法王跟嘎多堪布开玩笑:“你有时候认为女众修行不好、境界不高,你看华措圆寂时怎么样修自他交换的。你作为一个戒律法师,天天传戒,天天讲大乘菩提心,但是你圆寂的时候,会不会也这样修持自他交换?”当时一边是开玩笑,一边也是提醒我们身边的人。有时候自己认为是法师,精通显宗密宗的教法,但连这一点境界都没有的话,确实非常惭愧。所以大家在临死时,或者遇到违缘时,一定不能忘记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最根本的修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也不能放弃。华智仁波切在竹钦时,有个大磐石,他说:“这个大磐石是我菩提心的纪念品,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菩提心。”你们也有些乱七八糟的世间纪念品,以前自己最执著的,可以全部扔到大海里,现在唯一的纪念品就是要菩提心的纪念品。菩提心的纪念品依靠什么能提醒你,自己应该想一想。现在的在家人大多数都离不开手机,可不可以把手机当作菩提心的纪念品?出家人的话,每天拿着的包或者什么,都可以当作菩提心的纪念品。反正每天看见这个东西时,就要想到菩提心,想到利益众生。
如果能像华智仁波切那样,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马上想起菩提心。否则,自己平时认为自己还可以,然而遇到死亡的恐怖或暂时的违缘时,菩提心马上就荡然无存了。我有时候遇到一些难以对治的对境,那个时候菩提心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过一会儿想起自己发过菩提心,觉得非常惭愧。很多道友可能也有这种感觉。因此,没有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话,获得成就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现在看不见她的果报,但只要尽心地修持,绝对会功不唐捐。
丑二、可见之过患:
后世且莫论,今生不为仆,
雇主不予酬,难成现世利。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后世果报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和利益,那么这个颂词中,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因为这些对现在的世间人讲多了,他们反而生厌烦心,起不到什么作用。世间人只注重眼前的衣食住行,而对后世的深奥道理,因为看不见、听不见,所以他们嗤之以鼻。因此暂时不谈来世果报如何,只是拿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来比喻利他的重要性。
有些人没有吃的穿的,就到一些单位去打工,做事情。(仆人不一定非要扫地,其实为别人做事情,就是仆人。我们是众生的仆人,现在的领导、公务员常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公仆的话,换一种方式为人民服务不太好。)他为什么给别人打工呢?就是为了自己谋求一点利益,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给别人做事的。但是仆人要有利他心,这个很重要。作为主人的话,找一些人在下面做事,实际上就是想自己事业成功,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应该有利他心。
没有利他心会有什么损害呢?如果仆人一味地想着钱,根本不顾主人的事业,那他在工作中很可能偷盗,或者以狡诈的行为来骗取利益,结果一旦被发现,他自己的饭碗也丢了。作为主人的话,有些主人很吝啬,一直想着事情做圆满,却不愿意给别人支付薪水,用轻视的目光来对待他,这样之后,工人不可能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能会做些手脚,最后主人的事业也不能成功。从两方面来看,假如主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事业不能圆满;假如仆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温饱不能解决。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利他心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去汉地的城市,每到机场就喜欢看书,在那里买书。买书的时候,有一大堆书是讲企业家怎么搞企业、老板怎么对待下属、下属怎么应付老板……其实只讲一个就可以了,就是要互相负责任、互相帮助。如果仆人不仅是赚钱,还要帮助老板,对他负责任,老板也想“下面的人全是依靠我的,我应该尽量帮助他”,彼此都会有圆满的结果。
我认识一个人,真的非常好。她办一个厂,并不完全是为了赚钱,而是看到很多下岗的人很可怜,就给他们找一条出路,让他们有饭吃,对他们的工资待遇等方面,也比其他厂的工人高,这样之后效益自然而然增上。她不是一味想赚钱,一方面是帮助别人,一方面也是得一点生活资本。但那些人也毕竟是人,大家都知道:“老板对我们如是慈悲,别的地方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做。”因此即使她不在厂,他们还是很自觉地工作。
现在的社会就是缺少利他心,如果没有这颗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快乐。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积德、心地善良的人,处处都会有快乐,所以我们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来对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没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萨的行为。
以前喜马拉雅山有许多修行人,有个老喇嘛和道友在那里修行了很长时间。老喇嘛打坐的岩石前面有一清澈的湖泊,每天有很多小虫掉进去,老喇嘛一见这种情景,就支撑起衰老的身躯,马上去把这些小生命救起来,放在安全的地方。日复一日,他不断地这样,根本没有修行的时间。
老喇嘛天天晃来晃去,终于有一天,他的道友看不下去了。
一个年轻人关心地说:“你不要天天救小虫,还是打坐吧,如果你打坐开悟了,就可以度化更多的众生。”
还有个年轻人说:“你闭着眼睛,就看不见了。”
另有一个人说:“你应该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对你修行好一点。”
老喇嘛听完他们的劝告后,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了,实在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众生被水淹死。你们说得虽然有道理,但是我想,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
这句话真的特别感人,连一个小虫都不救的话,声称要救天下的众生,恐怕是不现实的。不管你闭着眼睛也好,到别处去也罢,或者口口声声说证悟以后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些都是一种空话。“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平时在路上看见一只小虫,或者有人找不到路了,问你某某地方在哪里,不要像有些道友那样——“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这样的行为不是特别如法,应该有个温和的态度。
当然,指路也要掌握分寸。在我们这里,有些人出家了,家里人来抓他时,跟你打听某某师父在不在,“在在在,你跟着我吧。”这样是很危险的。以前我们这里有人想出家,她丈夫跑过来了、他妻子跑过来了,巧言花语说:“听说他没有钱,我是来送钱的。你看我钱包里装的钱,你可不可以帮我找到他?”有些人就发善心,把他送到门口上,结果把想出家的人拽回去了,那个时候就不是送钱的了。
因此,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在学院当中,有些人出家后有一些违缘,这方面我们要看那个人的眼色,是来送钱的还是来抓他的,先研究一下该不该指路。如果无利无害,问你坛城宾馆在哪里,你就可以把他带过去,顺便把行李送上去,但是要找某某道友的话,你一定要问清楚,让他盖手印,开玩笑!
总之,做善事和做恶事有很大差别,佛经中云:“从诸善业感安乐,得见无边诸佛土;从不善业感众苦,堕诸恶趣燃烧处。”行持善法能感受快乐,甚至现见诸佛菩萨的微妙境界;行持不善则感召一切不顺,来世堕入恶趣受无量燃烧之苦。这些现象,其实在今世也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