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团丙班课堂笔记
行孝——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也做不好?
一、产生不孝道行为的五个原因
接下来我们复习《德育古鉴——孝顺类》引言里所说的产生不孝的五个原因。
第一个是娇宠。当今社会尤其普遍的就是所谓的“小皇帝”,80、90年代出生的这个情况最明显。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在乡下见过许多孩子都被宠惯。孙子常常在爷爷头上撒尿,可爷爷却非常高兴地向人夸耀:“你看我这个乘孙子,聪明得很哪!”我们别看小孩儿小,他心里清楚得很,长辈这次放纵他,下次他就更肆无忌惮,日子久了,恶习也便慢慢养成了。
相反,过去的皇帝,他能够成为一国之主,在做太子时无不是请最优秀、最严格的老师来教授。西藏小活佛的培养也是如此,请一些具量的高僧去培养,小活佛如果犯了错,他的老师可以打他,用棍棒教训犯错的小活佛,打了之后再给他磕头,或者对着佛像磕头,因为他是活佛嘛;这样严格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活佛来。
近些年这方面的问题更突出了,尤其在国外,大家讲人权——人人平等,父子也平等,中国老祖宗留下的孝悌之道已很少有人知道和重视了。而史居士编的《德育古鉴》,就是为凸显这方面,并且开篇就讲孝顺,对于世间法来说,它是入门。正如佛教的入门——皈依。《德育古鉴》的编排是有次第的,先是孝顺父母,接下来是和睦类、慈教类的关爱孩子,然后宽下、劝化、救济、交财等,到性行就讲修持德行,已经接近佛教,最后的敬圣、纯心类导归到皈依三宝。很明显可以把《德育古鉴》看成是佛门的入门基础。
大家一半多是80年代后出生的,相比90后好多了,因为90年代后游戏已经非常盛行了。就连农村里的娃娃也深受其害,现在的游戏很多是暴力和色情。以前我们曾学过一封信,说一个母亲如何爱她的孩子,处处顺着他,给他买电脑玩游戏,最后父子一起打游戏,母亲上班累得半死,回到家还得给他们做饭,还得照顾小女儿。这边父子游戏打得“嗷嗷”叫。正如《德育古鉴》中讲的,正是因‘常顺他性子,让他便宜’娇宠出来的。
大家年龄这么小还能待在庙里,这是相当难得的。若我们常请社会上一般的孩子,吃山珍海味,让他待在庙里,也是很难留住的。他会如坐针毡,所谓心无所缘,抓不到佛法,又没有物欲的享受,最后寂寞得受不了。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大家的功德很大,相当有善根福德资粮。其实我们也是在玩游戏,只不过那是用智慧的炮弹打烦恼之敌的游戏。
第二个是习惯,习惯就是说时间长了,也就不关痛痒了,疲了。父母虽然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可是我们常常感受不到。因为没有人教我们思维这方面的内容。大家如果不来寺院,可能一辈子也很少思念父母的恩德。相反我们平常对父母说话粗鲁,父母如果不管,时间长了,便敢冲撞父母。
在我小的时候,那时候农村很少有电视,邻居家有一台。一天晚上伸手不见五指,冒着大雨去看武打片,回来后被父亲臭骂一顿。开始不服气,还在心里暗暗抵触父亲,完全随着自己的习气,和父亲对着干。这就是无明愚痴、随业漂流啊!我们能够来佛门接受圣贤的教育,真是三生有幸,因缘殊胜!
第三个是乐纵。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上学住校时,父母偶尔来学校看我们时,我们的内心是多么希望:“与父母约到一个墙角处,拿到钱之后,马上希望父母离开。恐怕自己的同学来了,被看到了,使自己丢脸。”因为父母穿的不好啊,脏啊等。然后进到自己的小天地,与朋友唱啊、跳啊、玩呀,乐呵呵。父母一来脸就绷起来,只嫌时间太长,你怎么还不走啊?我们还会找理由说:“我还有事呢。”想办法把父母支走等等。
第四个忘恩、积怨。你看这上面讲:“夫恩,习久愈忘。”这个恩,时间长了,很容易忘掉。“怨,习久愈积。”这个怨,反而时间越久越易累积。“一饭见德”,我们饿时,人家给我们一碗饭,就会感动的:“哦,你对我真好,我至死不忘!”但是对待供养我们衣食的父母,却会经常抱怨嫌弃。“一迎面见亲。”两人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一旦日子久了就“累日以猜嫌重”,又互相猜忌。
这个地方特别谈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广论》中八苦的第一苦是生苦,它是个隐晦法,我们一般人体会不到。《父母恩重难报经》上讲母亲怀胎后,吃饭不舒服,睡觉不舒服,翻身不舒服,喝凉水不舒服,喝热水也不舒服,走路不舒服,弯腰也不舒服等。母亲一直承受我们这个躯体,整整十个月的煎熬,生下我们后又要照顾我们的吃喝拉撒。刚生下来满身骚臭味,大小便跟失禁一样,说尿就尿,说拉就拉,不择场合,不管白天黑夜。我相信你们都亲眼看过,大人这边正有说有笑,那边抱孩子的突然感觉手很热,或是闻到臭味,一看,小孩子整个拉得一塌糊涂,可是母亲还是很欢喜,如果是别人抱着,估计就不高兴了,这就是爱心的不同。
我们接着学“一曰施财”。上次我们看《地藏经》的动画片,中间就有一个人为了得到钱竟杀了自己的母亲,我们虽没如此暴恶,但内心嗔恨父母的念头倒是时常有。小时向父母要钱买糖果,不给就不高兴,甚至还偷,可买到糖果后,一个人躲起来独自享用,不但不请父母吃还唯恐发现。书上讲的多现实啊,“财足则忘亲。”,钱一旦到自己手里就忘恩了。上学之后为了喝酒、抽烟、上网、玩游戏等,又向父母骗钱,如果没有就开始抱怨父母穷酸、没本事等。
特别是下面讲的“甚且以单父之子,而因财相夷者矣;少长互推,而弃亲不顾者矣!”父母年龄大了需要赡养时,兄弟之间互相推脱。现在是不但不养还想从父母那榨取。
我们接着学“争妒”。争就带些嗔心、嫉妒的味道了。文中讲“若顺我者爱多,逆我者爱少,此亦天下之大公也”,这就是缘起法的道理。虽然无论什么样的儿女在父母心中都是一样的,但是从外相上看,我们孝顺父母多一点,父母就爱我们多一点;我们逆着父母,相对来说爱就少一点。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对哪个同行好一点,他就帮助我们多一点,我们对他差一点,他就不帮我们,或者少一点。同样,我们对师父有几分信心,他就能够摄受我们几分;没有,对不起!没办法摄受。所以我们有几分的弟子相,就有几分的佛法受用。虽然师父、法师是平等的,但实际上他也是根据缘起办事,因缘如是,他只能这样办。
何况有时候,我自己也不能做到完全平等,一直处在烦恼中。所以不要因“为人子而失受于父母,便函当自怨自艾”——便自暴自弃。应平心静气地想,为什么会这样?深思何以失爱之由。如果带着烦恼去想,永远想不明白。必须得平心静气,这时如果再有同行善友提醒,就很容易找到原由了。
“数者,为人子者所当时时醒惕、事事检点、念念克制。”这是告诉我们具体反省的方法。这和寂天菩萨讲的“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遥相呼应。时时观察自己的心念,细致地检察自己的过失。《修心八偈》里也讲:“一切威仪观自心,微惑寻生即觉察,惑仇唯令自他损,愿速呵斥令消除。”师父讲:“佛法是一味的。”所以古今、印度、藏地、汉地,意趣内涵都是暗通的。常师父晚年看到天台教法,非常感叹!老祖宗的东西太好了!西藏有个仁波切甚至讲:“汉地这些教法是非常圆满的,有些地方甚至比藏地的某些教法还要超胜。”关键是有没有信心,愿不愿实践。
虽然有的时候你对哪个同行好一点,他就帮助你多一点,你对他不,啊。关于争妒,《广论》中在八因三缘的时候也谈到:“谓见同法者,上中下座,远离嫉妒、比较、轻毁,勤修随喜。”远离什么?就是嫉妒、比较、轻毁。他比你好的时候,他不爱你的时候,他不帮你的时候,记住:不要嫉妒、比较、轻毁,其实这就是修法啊!
接下来说:“古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人子之间,原不可一概而论理。乱臣贼子,其始皆见君父有不是处,微根不除,遂至横决耳。”小时对父母不屑一顾、呼来唤去。等到大了便也敢对君王横眉冷对了。同样我们来到佛门,刚开始的一念观过,不知感恩。以至“微根不除,遂至横决耳。”最后修得一塌糊涂,甚至还俗,还造了无量的恶业。所以观功念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功使人进步,观过使人落后。我们忘恩负义太久了,所以要观功念恩。
二、劝父母受三皈五戒、学佛吃斋,解决生生世世苦乐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孝道
听了前面的例子,感觉在滚滚红尘中生存很不容易,反过来,在佛门中有人提醒我们,在世间却很少有人提醒。身处险境而不自知,完全被业网束缚,随业流转,本想求乐,可造的业却恰恰是毁灭快乐的因,最后感苦果时,以泪洗面,痛苦不堪。正是《入行论》中讲的:“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我前几天去医院听说,一个病人家属请护工照顾自己的父亲,表面是工作忙没时间,才找个护工帮忙照顾。其实根本是怕麻烦,他们很难知道父母是大福田,照顾父母是为自己培福报,行孝。所以愚痴啊!在《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说:“亲供母者与登地菩萨齐。”《增一经》云:“供养父母功德果报,与一生补处菩萨一等。”
下面开始破邪显正。破除了单纯物质满足父母或任由父母性子的世间孝,方显真正用心关爱的真孝。如同《佛说孝子经》说,你把世间五欲都给父母,那并不算孝,劝他受三皈五戒、学佛、吃斋才是大孝。因为这是在解决生生世世苦乐的问题。
“乃大家知书者,多有或嫌其老,而称逸以安之。”父母老了“请”他去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去。“或惮其执,而托故以违离之。”这种情况现在很多,给父母请个保姆,或是送到养老院,每月寄些钱。想起来就过去看看,时间久了甚至电话也不打了。“遂至日远日疏。”慢慢就疏远了。“备物鲜情,意色冷淡,尊而不亲。”慢慢也没了亲情。
相反的一面“知顺亲于情”,完全任由父母的性子,不好的习惯,像吸烟、喝酒、赌博、嫖、窃等也毫不劝阻。前面讲邪,现在就显正了,对哪些人应该尤其孝顺哪?“五刑三千,固莫大不孝。老;病;鳏寡;贫乏。”老的,太老了,自己不能自理;病,也是需要(特别)照顾;鳏寡、贫乏都是一样的。
接下来一段劝勉大家要及时行孝。“姚若候曰:‘凡人父母得子,极早须二三十岁。”等有了孩子做上父母时,至少也二三十岁了。现在城市里更晚,有些公司领导都三十多岁了还没结婚,原因是为事业太忙。“了能自家成立,手挣钱财,身登贵显,极早亦必待二三十岁。”等孩子成家立业,赫赫扬名时,有是二三十年。“然则为父母者,等得了能养时,极早已得五六十岁人矣。”然而父母此时已是年过半百之人了。其实父母一直在为我们付出,真正让我们孝顺的时间是很少的。“譬如持短烛而行长路,奔趋投宿尚恐不及,况敢逍遥中路哉?”好比拿着短短的蜡烛走长路,赶紧想找到住的地方,那里还敢到处享受、逍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