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降伏其心 一 谈谈说是道非
 
{返回 万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40

谈谈说是道非

今天就“是、非”二字来谈一谈,如果站在学佛的立场来看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通常人们的理解:对的就是“是”,错的就是“非”。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就是一个不讲是、非,不论是、非,不记对、错,善恶不分,好歹不分的人。如此说来,与一个学佛的人交往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学佛的人,就是一个是非不分,好歹不分之人。如果你经常分别是非,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佛人。

那么学佛的人去分别什么呢?什么也不去分别,只是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即内心的动机。即使你讲话讲得对,内心不纯也是错的。反之,即使你讲话说错了,但动机对,站在学佛的立场来看,也是对的。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是否要捍卫真理?如果有人污蔑你的信仰,你如何去面对他?如果对方不懂佛教,且反对你学佛,你将怎么办?你说:“我很有说服力。”实际上一个不信佛的人,你越是想说服他,他越是不信。佛说:“四十九年,我从未说过一个法,度过一个众生。你们之所以被度,是你们自己发心了;你们如不发心,我也度不了你们;不是我度你们,而是你们自己度自己。”当一个人发心学佛,就会身体力行。就如一个学习主动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守在身边;如果不愿学习,即便是老师守在身边,也没有办法。所以佛说一个人发菩提心,自然会“体解大道”,意思是会身体力行。

佛一生中,从来没说过对方是对、是错,只教大家认识一个道理,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认识整个宇宙。而现在学佛的人,喜欢批驳对方,或者叫别人去批驳对方。如果有人来到万行面前,问万行:释迦佛说的某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然后拿着万行说的去说:某某说释迦佛的某句话是错的(或是对的)。如果万行聪明,只会说正法,树起真理!你自然会明白什么是邪知邪见。希望你们在座的以后出去讲佛法,要树起真理。如不树起真理,只一味地批驳对方“邪知邪见”,对方不会被你说服。就像邪知邪见者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只把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他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做。如果真的教化不了对方,我们应生惭愧心,认为是自己没有德行,感化不了对方。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把是非分得太清,即便他是在传播、维护真理,他的心态也不是健全的。在社会上有许多人,特别善辩、伶牙俐齿。说是维护真理,实际上是争强好胜表现自己。即便说的是“正知正见”,出发点也已经错了。一个大学生怎么会与小学生辩论呢?只有一个小学生与大学生辩论。小学生一开口,大学生便知道他是小学生,小学生一开口就会说大学生不对。

如果你说:不和他辩论就行了呗。但内心会说:他对佛法认识不对,邪知邪见,不如我等等。只要有了其中的一个念头,你已经是“非”了。太执着“是”的人,他本身已经走向另一个极端—“非”。你执着“是”无非是要证明自己比对方强。自己是对了。我曾经与一个法师辩论过,我说:一个学佛的人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的人。他说:既然是这样,别人对你好和坏,有什么区别呢?我说:对我好,对我坏,那是别人的事。我不会因为他对我好或者坏,我就对他也好也坏。比如你们认为万行好,或者坏,是你们的权利。来到万行面前,有的是来出家的,有的是来求法的,有的是为闭关而来的,有的是来看看万行到底有多大能耐的……。这都是你们的权利。但是万行只有一个心态,只能按一个标准做,那就是“一视同仁”。只能把你们引入佛路,引入学佛。那么其它的目的和心态自动会消失。因为这里是道场,来这里就是要学佛的,只许有一个念头—学佛。即便做不到“是非不分、好歹不分”,也要尽力做到“好坏不分”,也就是尽力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与“非”永远同时并存,站在一个超越人的心态去看事物,所存在,所出现的,都应该出现和存在。宇宙是不会说什么应不应该出现和存在。当你不会用这件东西时,就说它无用,会用时,就说它有用。比如说眼前的石灰岩石,不学医的不知道它的用途,学医的知道它有降血压的作用。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出现,甚至没出现,都有用。有时只能从反面去认识,为什么世界上有“报应”?一个人只有当他受报的时候,才会后悔、去悔恨。就如同一个人被打倒后,爬起来还不服气,只有连续被打倒几次,才会服气。

好多人没有体验过出家人的生活,只看到表面上清闲自在,不像社会上上班,要严格准时。当他出家到寺庙去体验生活,尤其是真正的出家人,他会发现,比社会上还难做。因为社会上的人只须管好“身、口”而出家人还要管好“意”。既管了有形的,还要管好无形的。实际上有形的也是受无形的主宰。就像大家坐在这里,静不下来,来回的换腿。那是因为心静不下来。如果降伏了心,身体就会静下来。这就是有形的受无形的主宰。

一个学佛的人,让社会上的人很难接受,刚才讲,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的。试想,一个学佛的朋友,你对他好,而他对你,却和对他坏的人一样看待,你将怎样感受呢?万行曾遇到好多弟子,都说我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实际上万行还差得很远,还没真正达到。但要尽量去做到“好歹不分”。你给我钱、给我做衣服和不给我,我是一样对待你,不会因为你给万行磕几个头,送上一个红包,万行就喜欢你。

如果没有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被境所转。一个学佛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问自己,想要什么?来此干什么?来到这个师父身边、来到这个道场,是干什么来了,为什么而来的?如果在这个道场住了一、二年之后,自己的动机变了,是否能觉察得到呢?比如说,原本是为修道而来,后来觉得有利可捞。或者是可以当官。是否能够觉察到我今天的心态,与两年前不一样了?一个人不论是学佛,还是从事其它任何行业,如果十年心不变,必然有大成就。也就是十年保持一个理想、一个心态、一个贪心,必然有大成就。即使你是想争权夺利,十年也会有大成就。同样,学佛十年不变,也会有大成就。可是有几个人能十年一念、一念十年呢?但完全可以做到十年只有一个理想。

佛教里面有个词叫“慢心”,也就是指人的傲慢心。对于“慢心”,佛学把它分析的非常精细透彻。比如与人对面争论,是属于粗糙的慢心;即便不争论,内心也是有慢心(如他小,他刚学佛,懂得不多)。何谓谦恭心?“谦”是谦虚,“恭”是恭敬。一个学佛的人,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总在别人身上挑毛病。如果我们的智慧高,德行深,即便是别人有不同的心态、思想,来到我们面前,就都被我们溶化了,自然变成我们的“化身”。就像佛的弟子们,当时来到佛面前时,都被同化了,都变成了佛的化身。通过他们,都可以把佛的形象体现出来。

上等人抓心、中等人抓人、下等人抓事、末等人抓物。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说法,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个级别的人?我最近才知道×××是教《心理学》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心、明白人心的。如果不明白大家的心里活动,说明你这个心理老师的功夫还不到家。一个学佛的人必须明白,只要世界上出现一个事物,有人说好,就必有人说坏;有人认可它,也必有人不认可。佛教徒都认为释迦佛是真理的代表,世界人口有50亿,又有多少人相信佛呢?就像基督教徒相信耶稣,而不是基督教徒者就不信。如果在座的把《圣经》读一遍,同样会相信耶稣。因为他也是大开悟的圣人。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传播真理。

学佛都是在学悉达多的思想,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大家必须在自己的心态上痛下功夫。我经常同身边的道友说要会讲。因为不会讲,就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从古至今,讲经说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照本宣科,讲悉达多的思想,而不是自己内在的“心经”。另一种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学佛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说明你还没上道、未与道沟通。就像你们之所以讲不出翁源县的地形、山水,是因为没到实地看过。只能拾人牙慧,听别人说的、讲的,自己再去说说。如果大家真的身体力行—体解大道,一定会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为什么有好多居士、出家人,学佛多年讲不出来?实际上他只是“信佛”,根本不是“学佛”。只相信有佛、有天堂、有地狱,而自己从没见到过,所以讲不出来。偶尔讲出来,也只是知识,而非经验。你们以后看到某个法师讲法,要看他讲的是佛经,还是自己的心经。

过去禅堂里出来的法师,都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而不是讲悉达多的经书。自古以来,讲“开示”要比讲佛经难得多。讲“开示”讲的是自己的佛学思想,而讲佛经则是讲悉达多的佛学思想。讲“经”讲的好,讲“开示”,未必讲得好。实际上讲佛经也分三个层次:一个是以文解意、一个是心领神会,还有一个是亲履本地风光。一个有知识、文化高的人,拿起佛经就会讲(以文解意);稍有领会就是“心领神会”;亲自走进去,再走出来即是“亲履本地风光”。科班出身的学生,通常都是“照本宣科”,再高点就是“心领神会”。现在好多出家人,都是佛学院出来的。讲经多是以文解意,照本宣科,连心领神会也达不到。如果是从禅堂里出来的,还能看到一点“心领神会”的影子。

当一个人真的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后,一定会有个“质”的飞跃和“质”的改变。学佛入不了道,就是因为“质”上未达到。“量”达到了,“质”未必能达到。就像诵经,诵了一万遍,还是不明白。如果能明白,诵的时候就明白了。好多人总以为数量多了,就可以达到质量的改变,事实并非如此。好多学佛的人天天诵经,有的甚至把《华严经》都背会了,可《华严经》里的境界却一点也没有。因为缺乏实践。而且时间久了,自己都不知不觉地有了慢心:“别人没诵经,自己天天诵经”。微细的慢心,自己是觉察不到的。什么时候才能觉察得到呢?只有到了六地、七地的菩萨,才能觉察到自己微细的慢心。佛教中有个故事:一个比丘路过荷花塘时,不由自主地说道:“好香的荷花”。这时河神出现了,批评他不应这样(分别好、坏、香、臭),比丘赶快向河神忏悔。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明白,这种分别,认为“对”、“错”都是有傲慢心,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就是一个“好歹不分”的人。如果不学佛,在社会上,就另当别论,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你必须要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

因为在你内心树立了“佛”的形象,所以必然会有一个“魔”存在,如果你内心没有树立一个“佛”,也就没有“魔”。所谓“成佛”,就是放下自己的执着、分别心。我有时发现自己对饮食和房间里的摆设,特别执着,这可能是累世的习气。

* 六地、七地菩萨,才能看到自己微细的傲慢心,才能念念不退,八地菩萨才会不退转。

 


{返回 万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降伏其心 一 如何参话头,关于夜睹明星
下一篇:降伏其心 一 静坐中出现自发功的原因
 降伏其心 二 “临命终时”的真正含义
 内外同体
 念咒语的技巧
 如何净化身、心、识?
 降伏其心 二 一心不乱做事就是修行
 降伏其心 一 什么是了了分明之境
 有奉献精神的人才配出家为僧
 降伏其心 一 什么叫正知正见
 身体端正是入道的基础
 怎样做好一个出家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这里是脚踏实地,实践的场所,不喊口号![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一 真理,如日光普照大地![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一切都不计较,这是进步[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如何才能令自己的禅定不落入小乘禅定之中?[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新罗众生寺中的灵感观世音[栏目:圣像灵异篇]
 张小施主[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菩提心的实修[栏目:泰·锡度仁波切]
 师承有何关系?[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0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信愿是用好佛法的根本[栏目:仁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