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三讲 下篇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10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十三讲)下篇
(6月22日)
 
丙三、看不清自己的心念的产生和变化——“魔术喻”
    人的心无常到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就那么无常。
    释迦牟尼佛悟道,从时空的维次上悟到无常的道理——无常迅速,非常非常快速。
所有一切的业、烦恼,都是从心生、心造,然后受果报。
   喻:变魔术,一下子变出一只老鼠或兔子、鱼,你眼睛看不出来,想象也想象不出来。他随便一抓,一只兔子就抓出来了,你知道是假的,肯定是躲在什么地方,但是你看不出来。
    我们人的心念也是一样,它就这么想,你说它是怎么出来的,不知道。就是不了解自己的心,就是这么一回事。你说:“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不知道。想完了之后知道是对是错,但是为什么这么想,自己看不出来,没有这种观照的能力,观照不到。
 
丙四、稀里糊涂,不识缘起
    任何一个法都是有自性的,“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法任持了自性,我们才能有办法去认识它;法有了名言,我们才有办法去表达。
    但是法的本性是因缘有,自性无。
    如果我们颠倒过来,“因缘无,自性有”,这就麻烦了。
  “自性有”就是认知不变;“因缘无”,就是你看不到任何一个法是缘起的。这是不是人的认识上的问题?
    如果一个法我们能用因缘去观照,自然就没有执着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缘一个缘,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就不会在这些缘上去分别、执着。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学了百法、经论,但是我们所讲出来的东西依然还是有我的,依然还是会变成名言所执,依然还是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就是自己以为是,不是本来是或不是,而是我们自己认为它是,认为它对,自己认为它是佛法。
    诸法的差别性是很重要的,诸法的差别性是缘起。
    我们有时对一个事情解释不了,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常常就说“这是缘起”,这是错误的。缘起恰恰是能够说得清楚才叫缘起,不是说不清楚才叫缘起,那缘起就变成自己说不清楚的一个代名词了。缘起是有,自性是无。
    佛说缘起,他说得清楚,什么因导致什么果。
 
【教授:培养佛法力量面对种种境界】
    我们人在这些成就感、挫折感、失落感的境界、过程上,是否能够作为自己心灵提升的机会和条件、境界,就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如果我们有了成就感,就会越做越有兴趣,越来越努力;如果我们有了挫折感、失落感,就会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做不好?我们内心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那我们就会提升、进步。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走不出这些阴影。要么心很高,要么很失落。“今天做不好,今天又在空过,没有达到理想的目的”,人就会有失落感。我们看到别人都进步那么快,学得这么好,就会有挫折感。
    这样的境界都是很强烈的,我们肯定过不去。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佛法的力量来面对这些名言。
    这些感受也可以说是在不相应行法的范畴。
 
乙三、通过学习法相,破除我执来解决问题
     丙一、我执深重的表现
    释迦牟尼佛及过去的祖师大德们,他们悟到了凡夫心里的种种问题,不平衡、失调,所以就告诉我们怎样让我们的心态平衡,怎么把握这些规律。佛法就是告诉我们用心的规律。如果我们没有根据佛法善用其心,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刚才说到盲人摸象,我们听也是一样。
 
【六根随自性执着而产生幻觉】
   常常,用功的人会听到别人跟我们说话,耳朵里听到什么声音,或者说什么菩萨给他说话,这是常常会有的。你不信,自己心静下来坐在那里不动,你去想:耳朵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声音在说?这个声音就出来,你想什么声音什么声音就出来。这就是返闻闻自性。每个人都有闻的自性,你一听,怎么一只蚊子飞过来了?或者说,前面汽车的声音叫了,都知道。再听一听,自己的脉搏在跳动,自己的呼吸,都听得到。自然而然脑子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没有也会想象出一个声音出来。
    只要你想听,就能听到声音;你想看,就能看到东西;鼻子想闻,就能够闻到味道。这就是人的分别,就是很奇怪的,这么分别就能分别出来。
    六根、六境、六识,你只要这么去分别,就能够分别出什么答案来。
 
【把自己所缘的感受强加给别人】
   我们还会把自己去分别出来这个答案当成别人也是这个答案,问题就会很大。
喻1 打比讲,我们现在在佛堂中,(温度)三十度,有的人会觉得这个温度刚好;有的人会觉得三十度太热了;有的人身体不好,还觉得比较凉。你说到底是凉还是热?每个人的感觉、认识不一样。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把我们六根所缘的部分当成别人也是这么认识的,别人也是这种境界。
 喻2 吃饭也是一样。你说:“你怎么吃这么一点点呢?”有时看别人,又说:“你怎么一顿吃这么多?”没有想到这个人就是要吃这么多,这个人只需要吃这么一点点就可以了。每个人的身体对食物的适应能力、情况、量都不同,我们有持午的,吃两餐的,还有吃一餐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少分见解当成别人跟我们一样,或者说别人都应该像我们这样,这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就没有看到诸法的差别相。
    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内心中的自性执、自性见解就会发生碰撞。人的很多不和都是因为见解的不同,见解的不同就是因为有执着。
    你执着“应该这样”,(就会以此要求别人)“你明明知道应该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其实你没有理解到,他根本没有搞清楚,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就不知道这回事。
 
丙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佛法的共同标准——“直播喻”
     我们对佛法需要重新认识的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法相。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的标准的话,怎么来通达诸法的实相呢?肯定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他说他的,扯不到一块。
   喻就如我们做直播一样,必须大家都清楚怎么做最好,才不会有争执。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各有不同的看法,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懂一点。如果来了一个高手,一下就明白了,每一步怎么做,一点问题都没有。
    学佛法跟这一模一样!我们刚开始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全是见解上的对立,如果来了一个大德,自然这些问题都不在话下,都不成问题。都是一样的。
 
【佛法名言是不会产生对立的】
    我们的见解上的执着以及名言方面的对立,常常都是这样的:我们内在的执着是佛法名相的执着,语言上的对立是世俗名言的对立——还不是佛法上名言的对立,佛法上的名言不可能会对立,布施、持戒、忍辱、四谛、十二因缘……不可能会对立。但谈世间法就容易对立。
    一对立,就会用外在的一些条件来逼迫对方接受。“你要这么听,你要这么说,你必须要跟我这么学”,让大家勉强地、威逼地(接受)跟自己一样的见解、观点、行为,这样,你自己很苦,被说的人也很苦。
    有时要你管学生,学生很苦,管的人更苦。(大家)有时不知道我们当法师、讲师,要去说别人,其实更苦。因为说别人还要考虑你说的对方听不听,接受不接受,讲多还是讲少,讲轻还是讲重,说出来有没有效果,等等,这些都是要考量的,都会造成我们心里的苦受。如果角色换过来,我们就会有体会。
    我们学这些法相,就是要建立大家都一样的对佛法的认知。
 
【如理认识法相殊为不易——颜色喻】
【起诤】你(也许会)说:“我们学佛的人怎么会不一样呢?对佛法的认识怎么会不一样呢?”
   喻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法相是心相,内心的相状。外在的物体也有相状,比如我们看到这个柱子,墙壁,是什么颜色?柱子是灰色的,墙壁是黄色的,桌布也是黄色的,怎么来表达这两种黄色的不同?我们穿的海青也是黄色的,虽然都是黄色,但这三种黄色差别非常大,只用一个“黄色”就不足以说明墙壁、桌布、海青三种黄色之间的差异,只有一样一样说。
    对人也是一样,只能一个人一个人说,不能说大家都怎么样,肯定不行;一个人也只能一件事一件事说,很难下结论说这个人怎么样,一下结论就会有问题,人家绝对不会接受;只能说你这个(事如何如何),而这个(事情)也只有搞得非常清楚去讲,才不会出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去讲,都会出问题。
    这都是叫做缘起,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依照次第渐次通达法相——三种形相】
【物质的形相】我们常常会把一点当成全部,我们对物的形相都说不清楚。
吃菜,你中午吃了什么菜?都不知道,忘记了。菜里面放些什么东西,什么佐料?你记得住吗?吃完了都不知道。人都非常无明,不是一般的无明。
【情绪的形相】人情绪的形相更复杂。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开朗,其实内心很苦;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苦,其实内心不苦,因为他内心有佛法,就不会苦。
    你是看不出来哪个人苦,哪个人不苦的,这都是内心的功夫,只有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看清人情绪的形相,情绪的形相比物质的形相要复杂多少倍,非常复杂。
 
【思想的形相——法相】人的思想的形相,即法的形相,就更复杂,更不容易看。
只有从物质的形相、概念的形相、情绪的形相(层层深入了解),最后我们才会了解佛法的形相是什么。
【破斥不依次第的误区】
    一下子就说“佛法是什么形相”,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学来学去,我们只有更加无明。无明到什么程度呢?
    无明到:菜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菜怎么炒的我们也不知道,菜从哪里来我们也不知道,这个菜放在那里会不会坏掉我们也不知道,米会不会坏掉我们也不知道,米应该怎么保存,面应该怎么保存,油应该怎么保存……也搞不清,也不去管它。这都是会有的(情况)。
    喻1 有时我们庙里面菜多了,这个菜怎么堆都是有技术的,堆不好下面的菜都烂掉了。(这都是)常常发生的(情况)。菜多了怎么处理?怎么让菜通风、透气它才不会烂,这里面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但我们认为这都是有别人管的,(我自己)不要去管那么多。
    喻2 但是有时候,别人多用一点水,你马上就起烦恼——(别人)刷牙的水多用一点,(你就会想:)“缺水还用那么多水!”
    一大堆菜放在那里也不管,视而不见,人家多用一点水,就起烦恼。
    喻3 人家吃饭没吃完,剩下两粒米,你就说“(要)下地狱!”
    你说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这些都是我们的一些偏差、错误、问题,都是造成我们生死轮回的原因,造成不和合、对立的原因。
    我们的内心变化是非常快的,转变是非常快的,我们内心世界都非常丰富。怎么样对外的形相认识清楚,物的形相认识清楚,人的情绪的形相认识清楚,再到心的形相认识清楚,最后到法的形相认识清楚,这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来提升,我们在学法的路上就会越来越稳定,就会越走越好。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四讲 上篇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三讲 中篇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11
 从现实业果看,珍惜当下因缘 1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4-1
 佛光普照众生心 2
 认识人生之一 4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九讲 上篇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6
 舍利弗的功德 3
 正确辨析心相 5
 楞严感悟系列篇之三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二、如何得解脱[栏目:学诚法师]
 问32 当我们以某些坐姿禅修时,会有强烈的感觉―─ 例如抽筋,我们是否要坐到这些感觉消失?而这种感觉..[栏目: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
 走向自己生命的完美[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琉璃光水 慧日甘露[栏目:传喜法师]
 心不在焉,是什么原因?[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六祖坛经》版本介绍(楊曾文)[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之励志篇》[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体光老和尚 开示三十[栏目:体光法师]
 破五住出离五道[栏目:宣化上人]
 心安理得[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