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茹素净心 慈悲感恩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3

茹素净心.慈悲感恩

为了健康长寿,疗病养生,近年来,人们不断从医药与饮食上研究,证实肉食对人体健康确是害多利少,而五谷、杂粮、蔬果等素食才是最自然的健康食物。医学界及营养学家,更大力推崇「素食疗病,养生延年」的妙方,于是素食与健康几乎划上等号;吃素成为一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见及此,现代人茹素之风,实有日趋兴盛之势。素食除了可以维持身体健康之外,对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人民即喜食「素茶」,《诗经》、《吕览》中就有「野老献芹」、「汉上石耳」的记载。从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来我国,素茶便以寺院为中心,迅速向四处推广开来。早期,以羹粥为主,辅以菜点,是寺院款待施主的小吃,后来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菜目品种不断得到完善、充实,到北魏以后,形成独具一格,其味隽永的菜系,名称繁多,有素斋、斋菜、素馔等,日渐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

现时全国各地著名佛寺,大都设有素斋部,由于选料精细,烹调考究,花样丰富,风格独特,色、香、味、形俱佳,吸引了无数的中外食客。不过,寺庙素斋馆设立的真正目的,乃在于提倡素食,鼓励人们戒杀放生,长养对生灵的慈悲心,从以减少社会的戾气,增进人与人及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

从佛教的观点来说,放生、护生的意义在于救渡众生,是一种最积极的生态环保。佛陀讲,「贪」是三毒之一;「贪」的概念包含很广,贪图口福是其中之一。因此,学佛之人应当放下贪心,生起慈悲,生起智慧,坚持茹素。

佛陀于各大乘经典,诸如《大般涅槃经》、《楞伽经》及《楞严经》中,对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人,均有明确开示有关素食之意义与功德利益,以及对修行人的影响。对修行人来说,要维持身心的清净,饮食的要求非常重要,素食能让身体变得轻松、舒畅,当身体在较纯净的状态时,心念自然较易调适。所谓「万法唯心造」,心才是器世间创造的源头,只有身心清净,才能承受宇宙的能量;只有心念被导正了,器世间才会被导正;慈悲的心念,正是最强的能量,最大的正念。我们业力的种子,都含藏在八识田中;其中最重的业就是杀业,许多怨结瞋恨之气都结集在当中。茹素即可中止再与众生结杀业的机会(不论是亲手杀或间接杀),所以,素食能长养我们的慈悲心;慈悲,是修行人最重要的美德,当一个人内心慈悲的时候,全身都会非常柔软。吃素,正是慈悲心的具体呈现。如此不再在八识田中种下恶业的种子,自然能够逐渐滋长纯净、祥和的善业种子,从而清净八识田,让修行有所提升。所以不吃肉食,无论对身、心或八识田的清净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都知道,食物是人体营养的来源。现代科学证明,素食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的好处甚多,具有抗癌,降低胆固醇,清除胆盐,减少血脂,净化血液等作用,又能使头发乌黑亮泽,皮肤光洁细嫩,精力旺盛充沛。自古以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食医心鉴》、《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书中,都记述了植物性食物的食疗作用。由此可见,素食乃最自然、最健康的饮食。素食所摄取的营养,有助于改善现代人不良饮食所产生的种种弊病;不过,食物的营养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饮食的心念往往决定食物的吸收;心中若存慈悲感恩之念,身体的内分泌必然调和、正常,体内的酵素也会很丰富。所以,同食一种食物,心存慈悲、感恩的人,所获取的营养效益会较一般人为高。

佛法教导我们,要在六根门头用功,收摄自己的心念,时时保持正念,面对食物不起贪、瞋、痴,才不会「自制毒素」,因为自身的毒素,比外来的毒素更能伤害我们的身心;若吃纯净的食物,而心中仍烦恼不断,身心又怎可能会健康?所以饮食的心念,比食物的内容更为重要,更为有益。因此,如能以无贪、无瞋、无痴的态度来茹素,自然能做到真正的身心清净。正如《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行并重 自觉觉他 ──《华严经》的入世精神
下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提不起的时候.就放下吧!
 灯树千光照 花焰七枝开──古代高僧元宵节讲经说禅
 「苦」从哪里来?如何是离苦得乐的方法?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二十八
 心不附物 是真修行
 知足常乐 惜福感恩——新年新愿望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何必守戒?──猎人与老和尚
 欲生彼国 当修净业
 十善业道之不两舌
 因果报应 如影随形──宽运法师西方寺盂兰法会过堂开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往生助念利益甚大[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王富翁见观音改邪归正[栏目: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心为万行之本(妙皓)[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您对高学历的年轻人出家有什么看法?[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昨天、今天、明天[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我的父亲是一位聋哑人,我用什么行动和态度让他认识佛法?[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明代高僧、建筑家妙峰(廉考文)[栏目:佛教与艺术]
 The Dhammapada - Chapter XIX. The Just.[栏目:The Dhammapada and The Sutta Nipata]
 格萨尔王传 第24回 解危难格萨尔亲征胜大食众英雄分宝[栏目:格萨尔王]
 远离四种执着 三、执着己目的,则无菩提心[栏目:究给崔钦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