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7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4
问:佛法衰微,谁人有责?
 
答:我刚才说了,就是:你若收徒弟,你就有责任;你不教导你的徒弟学习佛法、修学圣道,就是从你这个徒弟开始,佛法衰微了。他不学习佛法、不修学圣道,是因为你做师父的领导他这样子,做师父的有责任。我刚才说了:这个寺庙的主人有责任;你做佛教会的会长,你有责任;就是这样的人有责任。
 
问:佛菩萨圣者不暂舍离众生,
 
答:佛菩萨圣者,是的,他们有慈悲心,不弃舍一切众生的。但是阿罗汉不一定,阿罗汉的大悲心不是那么强,他可能入无余涅槃了,他不管你死活了,那就是没有这回事了。
 
问:更有足够能力倡导佛弟子,向正确方向修学,
 
答:是的,佛菩萨有这种能力。
 
问:如是者,佛菩萨责无旁贷?
 
答:对,佛菩萨有这个责任的,是的。佛菩萨是有大悲心,他也有能力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但是佛菩萨做事情和凡夫不同,和凡夫不一样。佛菩萨有大悲心,他还有大智慧,能观察众生得道的因缘,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很难去思惟这件事的。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有提到:你收了徒弟,你不教导他学习戒,学习定、慧,学习经、律、论,比你犯四根本戒的罪过还要大,是有这样事情的。
 
问:我们在日常应怎样修持般若,从而得到受用呢?
 
答:刚才说: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楞严经》说:「从闻思修得三摩地」,也是对的。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这就是学习佛法的一个次第;你这样学习,慢慢你就会在佛法里面有受用,就会有成就了。
 
问:弟子喜欢《金刚经》,教导我们「应无所住」;但诵《地藏经》时,内容提到修持地藏法门,众生可得到很多利益。请问应怎样从这两部经中取得平衡呢?
 
答:《地藏经》是提倡孝道,说到善恶果报、受地狱的这些事情,这正是末法时代众生应该学习的;《金刚经》是对利根人说的,那是根性特别利的人,能够修无我观:「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那是利根人。你现在这两部经都想学习,也好。那么怎么样才得到平衡呢?这就是智慧的问题。你观察今天世界上的众生,多数都是很愚痴的。这个愚痴,并不是说读书少的人叫愚痴,不是这个意思,他可能读书很多,但是在佛法的态度来说,这个人愚痴。各式各样的愚痴不一样的,有的众生欢喜受持、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应该弘扬,去度化这些人;有的众生有般若的善根,应该弘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么这就是平衡。所以你也应该学习《地藏经》,也应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呢,就是我们日常做功课的小本的《阿弥陀经》,小本《阿弥陀经》它也没有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没有说这个话;它劝我们求生阿弥陀佛国。那个意思是说:你到阿弥陀佛国以后,听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说金刚般若,在那里得无生法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叫你一定是取着一切相,不是这个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这里得无生法忍的法门,所以它们表面上虽然是不一样,但是它们的意趣是无差别的。《地藏经》和《金刚经》意趣也是无差别的,就是根性有利、钝,所以这个法门的开示也就有点差别。
 
问:读经论常遇不明的地方,如何方可开智慧、明其理?
 
答:这个事情,在今天的佛教徒,学习佛法比古代容易,因为参考书特别多;这个难懂的经论,都有参考书,所以不是难的事。若我们直接读这个经论的正文,读不懂,但是有参考书可以参考,所以不是很难的事情。你是遇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多得很,但是也并不是很困难,还是容易学习的。
 
问:请问法师:去除烦恼、去除妄念的方法。
 
答:「去除烦恼、去除妄念」,就是要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譬如说我们欲心重,这个男女的欲心重,修不净观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感觉我的欲心很重,你叫我出家,这个办不到。」其实不是,你若肯修不净观,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不是难事;但是你若不修,不行!你若不修,你的欲心调伏不来。所以我们出家人,在家居士或者修、或者不修,我们出家人一定要修不净观。我们看《阿含经》、看《阿毗达磨论》,佛在世的比丘,就是修不净观。他修不净观呢,观这个身体就是一堆白骨,髑髅骨、胫骨、肋条骨、脊骨乃至骻骨,脚也是骨、手也是骨;然后修无我观,得阿罗汉,不是难事;你不修就不行。但是我们现在中国佛教,这个汉文佛教,大家都念阿弥陀佛,没有修止观的大环境,没有造成这样的因缘、没有造成这个气氛,你现在若想修止观,就是孤军奋战,你一个人,就是有这个问题;但是不要紧,你若用功修行,还是有成就的。
 
问:身为佛教徒,如何才能把握正知正见?
 
答:就是要学习经论,正知正见从经论中来。这个经、律、论是佛菩萨的智慧,你学习经、律、论,你就有佛菩萨的智慧的气氛,你也会开智慧,你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你不学习,就不知道。你就看「念佛是谁?」不行!你的正知正见未必能成就;说能开悟,我感觉不是那么容易。「身为佛教徒,如何才能把握正知正见?」就是从学习经论中来,要相信佛菩萨是大智慧人。「某某法师是大智慧」,他是佛的弟子,就算他有智慧,他是佛的弟子,佛是老师,你应该相信佛的话;人的话靠不住啊!真的啊!
 
我在想:我们藏经楼上的藏经分两部分:一个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经、律、论;一个是我们中国历代大德的著作,再加上近代大德的著作。我们自己直接学习印度的经论,我们的智慧不够,我们要参考中国的历代大德、近代大德的著作,做参考,然后才能明白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若是我们停留在我们中国历代大德的著作上,也是好;但是,我认为你不要停留在这里,还去专注地学习印度翻译的经论,是用中国大德的著作做参考,你要深入到佛菩萨的智慧里面,我认为这样比较好。
 
我说一句我个人的话,我们读《阿含经》,读《杂阿含经》、《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我感觉到:修四念处要有奢摩他、还要有毗钵舍那,你要主动地去修毗钵舍那。但是今天南传佛教的学者、禅师,他们教授的禅似乎是偏于止,而对于毗钵舍那的观不是那么积极。当然也可能南传佛教的学者,不全是这样,也可以这样说。但是我们中国佛教的禅宗的这些人,我们看这些禅师的语录,古代的禅师都是如来禅,六祖大师他是如来禅,六祖大师同时的这些禅师也是如来禅,但是后来北宋以后,南宋,赵宋,南宋就开始有祖师禅;祖师禅的名字,是在临济禅师同时就有了这句话;但是他们还是依据经论修学圣道的。后来就是祖师禅,祖师禅就是简单了,「念佛是谁?」这句话也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学过经论的人,这句话就是修止观;你若没学习经论,这句话你很难有正知正见,你不容易明白。
 
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相同的情形,就是越来越简单,实在来说就是懒,就是第六意根懒,不愿意深入佛法来明白佛陀的本意;就是我师父告诉我这句话,抓住这句话了。但是你抓住这句话,少数人会得利益,多数人办不到,多数人搞不好。所以「把握正知正见」,你要尊重佛陀的大智慧,其他的人可以做参考,这样比较好。
 
问:佛学这么博深,有无座右铭可印证正知正见?
 
答:当然《金刚经》就是座右铭,就可以印证你是不是正知正见。这是非要学习佛法,由略而广、由广而略,你就有一个座右铭。说是我不愿意深入经藏,那你这个座右铭未必能写得好。不过,当然这个事就是不容易了。
 
问:我家供奉关帝、黄大仙,子女已弃黄大仙,如果皈依三宝,黄大仙道教怎样解决?
 
答:这很容易解决嘛!你领导他们共同的皈依三宝,就好了。
 
问:是否先替他们续身,大仙关帝,是否送回庙?
 
答:这个大仙关帝,就是还是送给道教的庙去供养;但是你可以和他们说:「我们共同的学习佛法、皈依三宝」,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要找这续身来代替这个事,不需要。
 
问:一个佛教徒有了一般的佛法认识,可以修禅了吗?
 
答:我认为今天的佛教徒,修禅的人,资格也可以说是有,但是因缘没具足;因为你没有学习修禅的经论,你没学。譬如学习《金刚经》,《金刚经》是毗钵舍那这一部分说得很好,奢摩他这一方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也有奢摩他、也有毗钵舍那,但是我们能明白吗?非要明明白白地说怎么样修止、怎么修观,这样对我们才合适的;说得很含蓄,我们不行。所以今天我们的佛教徒,多数是弘扬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这样可以,对于修禅多数不具足;不具足不是说不能,我们愿意学习这样的佛法,还是很完备的,方法是有的。
 
问:正知正见只是因果报应?
 
答:这个正知正见,我刚才说从经论中来,就是要学习经论;当然《金刚经》我们也可以学、《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也可以学,但是也可以学习《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这个正知正见,有世间的正知正见、有出世间的正知正见;有小乘佛法的正知正见、也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见,我们佛教徒都应该学习。因为今天的佛教的情形,和古代的佛教、和佛在世不同,你若拜了阿罗汉做师父,那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今天呢,就是你自己要准备好,你不能靠任何人的。谁是阿罗汉?不知道谁是圣人啊?就是你自己要去准备好,就是以法为师。
 
今天的佛教……,有个四依,「依法不依人」,但是这件事又是不容易;我们自己直接去学习佛法,有时候很困难,非要靠人帮助不可。要靠人帮助,那怎么办呢?说这个人他是魔王吧?这个事也不知道,因为你不能鉴别,你没有智慧鉴别这个人是正知正见、这个人是邪知邪见,你没有这个力量,那怎么办呢?就是靠运气了。靠运气,不要紧!你不必固定的,譬如说我跟这个人学习佛法,我把这一部经学习完了,不要中间就退出停下来,把这个法门学习完了,再跟另外一个人学;长时期地学习,你本身有进步了,不断地修正自己,你就会得正知正见了。所以「正知正见只是因果报应」,不只是这样。
 
问:学习般若,是否从正知正见坚定信心?要从世间法锻炼起,才能进入出世心?
 
答:这个事情是那样,先是由凡而圣,就是从现在的程度向前进步,是这样,不能超越的。还是刚才这句话,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从戒、定、慧得无生法忍,这次第已经说得很明白,就是这样子得正知正见了。
 
问:请问长老如何拨乱反正?
 
答:怎么样拨乱反正?先要自己不乱,你自己先要不乱才可以,你才可以拨乱反正。我们佛教不可以拿枪的,不能够拿枪;我们佛教是以德服人,不是说「我用我的辩才来调伏」,不是,要你本身有道德才可以,戒定慧是道德;从闻思修成就了戒定慧,那么你得无生法忍了,这个时候可以拨乱反正,不然是不能的。
 
问:正知正见是否可以三法印印证?
 
答:是可以,可以这样。这是出世间的正知正见,但是出世间的正知正见,应该有世间的正知正见。世间的正知正见,就是要相信善恶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件事好像是很浅,实在是很重要,你要相信这件事。
 
问:请问居士可否有两件戒衣?
 
答:这是这样的,如果你是用贪心多积蓄一件,就不好;如果说是我多一件,有的时候别人没有,我送给他,那么你多蓄一件就是对的。
 
问:昨晚得聆教义,深为荣幸。现叩问数点,望大师指导。……而未能通达颇感难受,但对身体似无损害,因胃口及睡眠均很正常,然当要用功之时,气却在胃部腹中及全身经脉中乱转,并觉身体越来越重,步行艰难,极为难忍,时感头部痒,近来面部也痒,最近更是不能念经拜佛,连做家务也很吃力,真是「众恼交煎,障于道法」,是否因业障太重?
 
答:如果说这样,你若一念佛、念经、静坐,就有这些现象;你若不念佛、不念经、不拜佛、不修学圣道,这些事情就没有,那当然这很明显这是障道因缘。若说是这种现象出现了,念佛不念佛都有这种事情,那就是另一回事。但是这件事呢,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佛陀曾经说过:比丘有病要看医生;佛陀说过这么句话,那么你不妨还是看医生。但是你既然是佛教徒呢,也不妨还是用佛法来治疗这个病,就是这两方面都做:一方面是念佛、念观世音菩萨,或者是念大悲咒,或者念《金刚经》、或者念《法华经》、念《华严经》,念这个大乘经典,也能灭罪,也可以这样做,同时也看医生,不妨这样做好了。
 
问:现每星期日上午,在「志莲」拜大悲忏,有一次连续十四天拜梁皇忏及水忏,结果双足发肿,非常辛苦。今幸遇大师,祈教以对治之法。
 
答:这个不要紧,你继续拜忏,继续用佛法来对治,继续读经、继续念佛这些事情。也不妨再做一点什么事呢?别的人有病,尽你所能帮助别人,帮助那有病的人解决困难,也做这个事情。
 
问:以解倒悬之苦,不胜期盼。专此奉禀,敬颂法安。
 
答:是的,我的意思就是这样:你拜忏念佛,反倒这种业障更强了,你继续拜忏、继续念佛、继续念经、念咒,你不要停下来,就可以,还是这样做。
 
我感觉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但是在我们本身有了问题的时候,都是有原因的。关于你说这个事情,这应该很明显地知道,是过去世有点问题、有点事情。假设你若是从开始信佛起,你就修四念处观,那这件事也不可思议,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我们汉文佛教徒,多数不提倡这个,所以有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是停留在闻的境界,闻所成慧的境界。念经还是属于闻慧,念经、念佛、拜忏,都是属于闻慧,多少加上一点惭愧心,就是这样子来灭罪;若是你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这里面有思慧、修慧,力量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中国佛教,衰败了很久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问:「是非地」,正好是修忍波罗蜜的好去处,何以要远离?
 
答:那好,你能修忍波罗蜜,那就好,那就不要远离,也可以。但是修忍辱波罗蜜,这里面有般若波罗蜜的,不是说只是这些苦恼的境界现前的时候,心里面不动,不只是;要加上般若的智慧才好。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忍波罗蜜那个地方,那里面实在是般若波罗蜜啊!
 
问:有人说「空正见」和「般若」是很深奥的,故不要先学习,这个态度对吗?
 
答:我认为应该先学习空正见,先学习般若波罗蜜,这是智慧啊!这个六波罗蜜里边,般若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所以应该先学习。用般若波罗蜜,来修行前五波罗蜜,应该是这样的次第。所以「很深奥」的这个话,我认为这话是这样说:你初开始由文字的学习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不深奥的事情,这是很浅显的事情,不是很深奥的;若是离文字相,通达第一义谛,这是深的,这是深奥的。而这个「空正见」、「般若波罗蜜」是有浅、也有深的,我们当然是先学习浅的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波罗蜜,用文字来讲解,这不是很深的事情,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应该先学习。
 
问:根据经文中「念色无常」,所得和感受的都是「苦、忧畏不安」,为何又说「以无所得故」?
 
答:「以无所得故」,是利根人的修行的方法;修「无常、苦、空、无我、忧畏不安」,那是钝根人修的方法。但是利根人也可以修这个钝根人的方法,也是可以的。有什么问题呢?不管你是利根、你是钝根,都有相同的问题:就是爱着世间上这些颠倒的事情,爱着这个臭皮囊。这一些对我们实在是有害的,我们不知道,我们认为是对我有利的,我们都有这种愚痴颠倒的问题,都有这个。利根也是有、钝根也是有,但是利根人学习佛法的时候,比钝根人来得深一点,就是他能通达深的般若波罗蜜。譬如说南传佛教,他们没有我们汉传佛教的般若波罗蜜,没有,没有这个。那么我们北传佛教有这些事情,我们北传佛教有南传佛教的内容,我们又有南传佛教所没有的法门,我们北传佛教可以说真是太荣幸了,是这个意思。
 
问:若我们事务多,不能息诸缘务,那么是不是先不去学止观静坐呢?
 
答:是的,你事务多,你的事务不能停下来,不能息诸缘务,那只好不要止观静坐,就是没有时间嘛!那么几时有时间,几时再学习了,只有这样子嘛!但是若将来可能更没有时间,将来可能包袱是越来越多;包袱越来越多,你这包袱你不能丢掉它,所以将来永久没有时间。
 
问:念佛有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及实相念佛,那观想及实相念佛是何种境界?
 
答:这个观想念佛、实相念佛,那就是般若波罗蜜了,和般若法门是一样的,是无差别的。若能够观想念佛、实相念佛,那等于就是修般若法门,一样的,无差别了。
 
问:五戒之中,何戒是不可以吃肉的?
 
答:就是杀戒。说我没有杀,我只是吃肉,我没有杀,但是他那个杀和你吃肉有关系。如果大家都不吃肉,他那个人就不杀了,因为赚不到钱了,所以你吃肉和杀有关系。但是你没有去杀,你只是吃肉,罪过还是轻一点,因为那个命被人杀了,他若要命,他不找你呀,他找那个杀者去,所以你是占了一点便宜的;但是他和你有关系,和吃肉的人有关系。并且吃肉吃惯了,将来也有可能会杀的。
 
问:因出外旅游,不能做完每天的功课,是不是不对的?
 
答:是的。你要想一想:我们一天,我们要拿出多少时间,做一些现时所需要的事情?你拿出来多少时间,做将来需要的事情?就是这样说:你拿出来多少时间栽培善根?你拿出来多少时间去赚钱?要想一想这件事。这个赚钱这件事也是需要,因为我们要生活嘛!但是你这个善根若没栽培好的话,将来可是有问题,我们这一口气若是停止呼吸,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后,你这个生命的存在,需要你现在栽培的善根来支持的。你现在善根没有栽培好,你将来的生命也很辛苦,你很辛苦的,你算算这个帐好了。
 
这个出家人呢,就是靠别人的支持,自己完全把所有的精神、时间都放在栽培善根上面,就是做这件事;那么在家居士,你不能出家,但是还是要栽培善根,最低限度一天要拿出四个小时,最低限度。这个栽培善根是那么回事,就是你栽培的善根要教它能够发生作用,那个善根才好。我是栽培了,但是不能发生作用,那不行,那就和没栽培差不多,是这样意思。譬如说念阿弥陀佛,我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但是你没能一心不乱,也没能心不颠倒,《阿弥陀经》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那怎么办法,我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呢?你就生存的时候要学习心不颠倒,你时时要学习心不颠倒;你学习好了,临命终的时候有可能心不颠倒。我们若读玄奘法师翻的《阿弥陀经》,就是临命终的时候有佛来加被你,心不颠倒。但是他也是有个条件,你生存的时候,念佛的时候要系念不忘,一心不乱地念佛;你能达到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能蒙佛的加被,心不颠倒。
 
有一个居士向我提出问题:他每天有念佛的功课,还能够为人讲经,但是他的儿、他的女有病了的时候,医生治不好,经也不能讲了、佛也不能念了。这表示什么呢?表示他的善根栽培得没有作用,那么临命终的时候就是决定心颠倒。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就是和你可爱的儿要离别了、可爱的女也离别了、可爱的财富和很多可爱的人要离开,你的心受不了啊,你就不能念佛;不能念佛,你能往生吗?所以这个问题就是,你有时间、没有时间,实在来说,是你自己的安排。你愿意有时间,也是你的安排;没有时间,也是你的安排;不是真的,不是决定没有时间,不是这样子。
 
但是你若是深一层地想一想这件事,临命终的时候,不管修那一个法门,临命终的时候要心不颠倒、要正念分明,那你就能够往生到光明的世界去、安乐的世界去。不管你修什么殊胜的法门,不得了的法门,最第一的法门,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颠倒了,就完了,你可能到三恶道去的。所以你因出外旅游,不能做完每天的功课,对不对?这就你自己想一想对不对?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8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僧肇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张琨)[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A 1178经:本经重点内容:婆罗门尼失六子而伤心欲绝,后遇佛陀说法而悟..[栏目:界定法师]
 单纯心看世界[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月亮女[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