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不说但有尔所功德。
这一品经一开始是释疑,解释为什么单独地赞叹般若法门的殊胜,这是第一段。第二段,是「赞叹学习般若法门能得二世功德」,这一科里边先是释提桓因他赞叹般若的功德,现在是第二科「佛广明功德」,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更详细地说明学习《般若经》的功德。分两科,第一科「非只有五,更有余功德」。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说,招呼憍尸迦,憍尸迦是释提桓因前一生在人间的名字,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不说但有尔所功德」,我不说像你前面说有五种功德,还有很多的功德的。这是这一个意思。底下更有「余功德」。余功德分四科,第一科「明受持般若故得五分法身」。
何以故?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无量戒众成就,无量定众、慧众、解脱众、无量解脱知见众成就。
不但有那么多的功德,是怎么知道呢?「何以故?」底下佛说:「是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够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般若波罗蜜。「不离萨婆若心」,就是不远离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第一义谛,我们前几天讲过的。如果你能这样学习般若法门的话,「无量戒众成就」,就是很多很多的戒的功德,你都能够成就了。
「戒」就是诸恶莫做的意思,一切恶事不可以做。一切恶事不可以做,从佛法的道理上看,就是慈悲心。我为什么不杀生,不杀害生命呢?就是有慈悲心。我杀害众生,众生很痛苦,我不要给他痛苦,若有这样的慈悲心,所以我不杀生。我不偷盗!偷盗别人的财富,使令别人心情痛苦,所以我不应该令别人心情痛苦,所以我不要偷盗。所以,这都是有慈悲心成就的一种行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妄语也是一种慈悲心,我不要欺骗他,欺骗他,他终究会明白的,他心里也会痛苦。那么,我若说谎话令他痛苦,对于我的慈悲心就有所违背。不饮酒就是保护这一切戒,能够不犯戒的意思。乃至其他的戒,也都是由慈悲心发出来的一种行为。如果不守护这个戒,那就表示这个人没有慈悲心了。这是一种解释。
这个在自己这一方面,是由慈悲心发出来这样的一种行为;在对方来说,就又有不同的说法,就叫做无畏施。我们通常说,我送给他一个馒头、一个面包,我送给他两碗饭;现在不是送给他饭、给他饮食,送给他不恐怖。这个持戒,就是送给他一个不恐怖。譬如说这个人不持戒,你让他受五戒,他不受,那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因缘的时候,他就要杀,你若受戒不可以杀。现在他不,我不受,我不受这条戒,就表示有因缘的时候就要杀,有因缘的时候就是要偷盗、有因缘的时候就是要杀、盗、淫、妄、饮酒,各式各样的罪过都会做的,就表示这个意思。
如果这个人受了戒的时候,对方和这个受戒的人共处的时候,心里面心安一点,心里感觉:这个人他不杀、这人不盗,我和他做朋友,我心里很安全,心很安。所以,这个持戒这件事是无畏的布施,你给他一个不恐怖。我们说有财施、法施、还有无畏施。无畏施就是我们持戒,就能够给别人一个不恐怖。尤其是我们不说谎话,你受了这条戒,我不说谎话,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别人对你就会有信心,说:这个朋友他不说谎话,他说话我都可以相信。那么使令那个人心安嘛。如果说是你不受这条戒,那人,哎呀!这个人说话,我怎么能相信呢?就是令人心不安。所以,我们佛教徒,在家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若是能够持戒清净,就是无畏的布施。能给人一个不恐怖地布施。这倒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人与人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一定要有这个戒,没有戒是不行的。
我们杀、盗、淫是很粗重的一种过失,这个内心里面的贪瞋痴是微细的一种过失。当然,这个社会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但是,我感觉我们人最容易违犯的过失,就是这四种过失: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很容易犯这种过失。犯过失,我们没有一个人不欢喜自己好,都是欢喜自己好,没有说欢喜自己不好的。欢喜自己身体健康、还欢喜长寿、还欢喜财富多一点、也欢喜自己的相貌好一点、欢喜自己有智慧,总而好的东西自己都愿意有,都是愿意这样。但是,在佛法上讲,世间上事情无因缘就没有那件事;所有的事情都要有因缘才有,因缘所生法,一切法都是由因缘有的,没有那个因缘就没有那件事。说:我希望我长寿。也要有因缘,就是要有慈悲心,你不要杀害生命。你杀害生命的时候叫他短寿,你叫他短寿,自己就要短寿,这个道理是这样子。你若发慈悲心保护众生的生命,就是希望别人长寿,那你自己也就长寿。所以,慈悲心能令自己长寿。
我偷盗,偷盗,当然我们容易想,说就是那个职业性的一种盗贼,就是专门偷,偷人家的东西。那固然是偷;但是另外还有很多事也都属于偷。凡是这个财不合理地拿过来、不合法的拿过来,你用心机愚弄别人,别人一时不大明白,你把财富拿过来了,这都是盗!所以,弘一律师也是说:盗戒很微细,不是容易守护清净。
我再说一个故事,再讲一个故事。这个佛在世的时候,佛的一个大护法,就是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波斯匿王他的茉莉夫人生了一个女儿,生个女孩子。生个女孩子相貌非常地丑陋,一看见了令人心里都不舒服;但是因为是茉莉夫人生的,也就养在后宫里头,把她养到大,也就把她隐藏起来,不令人看见。但是年纪大了,也应该结婚。怎么办呢?波斯匿王后来想出个办法,就找他一个大臣来,告诉他:我有个女儿,非常地丑陋,没有人欢喜;但是也还是要让她结婚。怎么办呢?你给我办这件事。在社会上找一个原来是有钱的人家的孩子;但是现在穷苦了。找这样的人,找他来。这个大臣当然也就找来了一个年轻人。波斯匿王就把他带到一个房间里面,没有第三者,就同他说:我有个女儿,相貌非常地丑陋,想要给你做妻,你同意不同意?这个人马上给波斯匿王跪下来,说:大王若是给我一个狗,我都会接受,何况是王的女呢!就同意了。
同意了,这个波斯匿王给他起一个很豪华的住宅,一层一层的门,很多的房子、很多的门。给他很多的财富,封之为、拜之为大臣。就这么他们就是结婚了。又嘱托他:你把她锁在里边,不要叫人看见。你自己拿着这个钩,开门的这个钩,拿着!
那么,当然就是这样子,事情就是这样子做好了。但是他当然也不可能常在,老是在屋子里,也就出来交朋友,大家有时候集会,有这些事情。别的人大家集会的时候,都是领着太太一同来,就是他,每一次来都是一个人,就是他一个人,太太不来。不来,别人说:我们从这以后,下一次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带太太来,不带太太来,罚他五百两金。但是他有钱,他也不在乎,还给你五百两金,还是不带太太来。别人想这个事儿,就想这个事儿:一定他太太特别地美,不愿意别人看见;或者是特别地丑陋,不愿意人看见。怎么办法,非要看他的太太不可!办法,有人说:有办法!那么大家正在宴会的时候,就劝他一直地饮酒。喝酒喝得多起来,就是醉了。醉了就把他身体的护钩,那就是锁匙抽下来,派了五个人,就到他家去开他的门,去看他的太太。
但是这个女,名字叫做金刚女,她自己也感觉到苦恼,老在房子里锁起来,简直是太苦了啊!但是因为波斯匿王信佛,常有请佛吃饭这个事儿,她也知道。她这个时候就念释迦牟尼佛:佛陀大慈大悲,我这么苦恼,希望佛来救护我啊!她那么一祈祷,就看见佛就从地下涌出来。涌出来,先看见佛的头发。看见佛的头发,佛的头发也非常的庄严,她就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她的头发就变了。那佛这个头渐渐出来后,佛的这个面,佛的眼、鼻、耳、口,全身都出来,她一段落、一段落地生欢喜心,最后,佛全身都现出来了,她的全身也都改变了,都变成像天女那么美。然后,佛就为她说法,她就得了须陀洹果,佛就不见了。
那么这时候,那五个人,开了门,就进来了。一个门、一个门,一层门、一层门地开,一看!果然是看了这个女人,哎呀!这个女人这么美!不得了!马上又把门关起来,回去了。回去了,这时候,这个人酒还没醒,把这护钩又放到他身上去。
后来,酒醒了就回家来了。回到家里面一看,一看!这怎么有这么个女人呢?说:你是谁呀?你是谁?说:我是你的太太。说:以前你是很丑陋的,怎么这么美了呢?她就如此如此一说,哎呀!佛是大慈大悲,非常感谢!然后,这个金刚女就是告诉她丈夫,赶快通知波斯匿王!我要去见父王。那么,他就到了波斯匿王那里报告父王。说是:你的女儿今天要来拜见你。不要来!不要来!然后,这时候,他这个女婿说:不是啊!大王啊!你的女今天像天女似的呀!和以前不同了啊!哎呀!那好啊!赶快来!就是用车去车,把他女接来了。一看,果然是像天女似的。说:这怎么会这样子呢?她也如此如此一说。然后波斯匿王说:赶快去拜佛!就是连波斯匿王的夫人大家一起去见佛。见佛就请问佛:为什么这个女孩子,那么样的丑陋,现在忽然间又变成这样的美呀?究竟怎么回事情?
佛说:是久远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个大富长者,他供养一位辟支佛,辟支佛是圣人,超过阿罗汉的道力。这个辟支佛来的时候,每次来托钵乞食的时候,就是这个长者有个小女孩,这个女孩。这个女孩给他拿饭、拿菜来供养这辟支佛。但这女儿看见这个辟支佛的时候,这辟支佛非常地丑陋,这个女孩儿一方面供养他、一方面骂他。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丑陋,令人憎呢!就是各式各样的话骂他。但是,辟支佛是圣人,当然是不介意这个事情。常常这样骂他,最后这个辟支佛他要寿命尽了,他就接受她的供养之后,就是升到虚空里面,现出种种的神通变化。那么这个女孩也是渐渐大了,一看!哎呀!这不是平常人,我常常毁辱他。于是乎跪在地下,向他磕头忏悔。
那个时候,毁辱、常辱骂辟支佛那个女孩,就是你的女儿,就是现在这个。她因为向辟支佛又忏悔了,所以今天又能够端正。说:她为什么能够常生到豪贵家里面做女人?就是因为供养辟支佛的关系。那么这故事就到此为止了。
这个常骂人、常有愤怒,常会骂人,就令人…,常常骂人,这就是在属于妄语这一条戒里面,就是犯了妄语戒啊!妄语是包括这四种的。你常用恶口骂人,令自己的相貌丑陋。所以,我们佛法里面,完全是你的命运怎么样、你的遭遇怎么样,完全是你自己所做的业力所创造的。自己的命运怎么样?就是看自己的行为怎么样;你的行为怎么样,你的命运就是怎么样。所以,我们若是希望自己一切一切都是满意的,你一定要受戒、你一定要守戒。守戒,能令自己能得到满意的果报。
所以「无量戒众成就」,我们就说杀戒。我们受了这个不杀戒,这个世界上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有人、人的众生、还有畜生的众生。人,有的时候休闲的时候,要去钓鱼。我在想这件事儿,人钓了鱼心里生了欢喜,拿着鱼心里很欢喜;但是实在那个鱼吃了你的钩,你欺骗它,那个钩钩住它的嘴,它痛苦啊!你完全都不想这件事啊。这个真是…实在是不慈悲,太残忍了!
所以,现在说是不杀生这条戒,所有的众生我都发慈悲心,都爱护它们,我不伤害它们,你就这一念慈悲心的功德,很多很多很多了,无量无边的功德了。因为世界上众生很多嘛,你都不要杀害;但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十方世界的众生,太多了,我们发慈悲心。所以你就这个不杀戒,功德已经很多很多了,就使令你寿命长,寿命长。
所以,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功德无量无边。当然,这个不妄语里边包括这么多。不妄语:不恶口,不要骂人,这个暴恶的语言,不要这样;不要说离间语,破坏别人的感情,自己从中得到利益,这是不对的,不离间语;还有不要说污秽的语言,污秽的语言也不要说,也不可以说。
所以,佛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我们,他是什么?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改善自己,从这里面可以求得很多如意的果报,是这样子的。我们若学习般若波罗蜜能够受持读诵、能够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当然,我们不敢做错误的事情啊!是「无量戒众成就」。
无量定众成就,定就是禅定,有无量无边的三昧。因为修了定的时候,得到的果报比散乱的境界更殊胜。我们散乱心做的功德,虽然也得到一些可爱的果报,但是你还赶不上得定的人的功德。得定的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散乱心得的功德,虽然我们也可能,我们看见那个特别有福报的人,样样都是如意的,我们也感觉到很羡慕,但是那些事情都靠不住,随时有可能会被破坏了。若是得到禅定的时候,你若得到四禅八定,生到色界天,没有这回事,不可破坏,没有人破坏。那都是和平的世界,都是有道德的人,没有这些互相杀害的事情,是和平的。只有人间是靠不住的,人间,尤其是得到最高的权力的人,我们从历史上看,有权力的人随时就会伤害人,你无可奈何。因为你没有他的力量大,你只好受他,你没有办法拒绝他的。
若是地居天,还有和阿修罗战斗的问题;空居天就好一点,就没有这问题。空居天,你修五戒十善,你也要有一点静坐的工夫,你才可以生到空居天;如果要到弥勒菩萨那儿去,多少要有点静坐的功夫,因为它是空居天;若到色界天以上,那要得到禅了,更高的禅定。「无量戒众成就、无量定众成就」。
无量慧众成就,这个慧就是见真理的智慧,见真理的智慧成就了,就是能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成为圣人了,那就是像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这些大菩萨境界了,是无量慧众成就。
解脱众成就,解脱是什么?就解脱了烦恼,主要的是内心里面的贪瞋痴的烦恼没有了。那么这样的人也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受苦,所以,三恶道的事情,这苦恼他也解脱了。而他也不会……人间的苦他也没有了,因为这是圣人了啊!所以「解脱众」成就。
「无量解脱知见众成就」:知见,是什么呢?就是得了解脱了,他自己知道自己得解脱了。这得了圣道的人,他自己知道自己得了圣道的,他知道的。就像人得了财富了,他自己知道他有多少财富,他知道的。所以,不是说是那个圣人,我们常说:不分别,不分别,你不要分别。我们佛教徒常会用这句话。这个不分别是说:你不要有染污的分别。这个大智慧境界对于世间上一切事物,他是非常地分明的、更清楚,比我们肉眼凡夫看得更清楚,不是糊糊涂涂的事情。所以,这个解脱知见:解脱无量,知见也是无量的,就是明白「这是什么解脱、这是什么解脱」,他是完全明白的。
这是叫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
前边这个无量慧,慧众成就;这个解脱知见成就,慧是智慧,知见也是智慧,两种都是智慧,都是智慧,可是有点分别。前面那个慧众成就,这个慧是见真理的智慧,见真理的智慧是无分别的,无分别境界。解脱知见,这个知见是有分别的,因为他知道这一切不同的因缘所生法,他都是明了。不同的因缘所生法你能明了,就是要有分别了,知道这是长、这是短,这是是、这是非,这是黑、是白,这是凡、是圣,他完全都是明白的。
若是得到无分别智,见到真理的智慧成就了,能解脱一切的烦恼,也就是断德成就;智德成就、断德成就。这样的圣人他的戒、定也都是圣人的境界,而不共于凡夫了,那都属于无漏的了,就不是有漏的了。我们没得圣道的时候,我们也要持戒;但是这个戒还是不能和圣人比,所以还是属于有漏的。定也是,说我们凡夫也可以得定;但是你不是圣人,那个定是有漏定。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当知是人为如佛。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前面是说五分法身成就,这底下说「受持般若故,与佛无异」。「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当知是人为如佛」。如果你能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你能不离萨婆若心,你不断地这样修行,当知是人为如佛。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人,这人和佛相似了。前面的文,在《大智度论》上解释,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法身的菩萨和佛相似。
菩萨,有凡夫的菩萨、有圣位的菩萨。凡夫菩萨呢,就是我们能发无上菩提心,我们也可以成为菩萨,但是这是凡夫的菩萨,就是没断烦恼。圣位的菩萨呢?有两种:一个是肉身菩萨、一个是法身菩萨。就是他已经得无生法忍了,但是他这个身体还是父母所生。父母所生的身体,是肉身。肉身当然是不理想,这个身体不清净。不修不净观,当然也不大感觉什么。我们天天沐浴、常常地洗澡,穿清洁的衣服,也感觉很正常。若修不净观的人,这身体是不清净,只是表皮上好像清净,实在里边都是污秽的。
那么,得无生法忍的那个菩萨呢,他还有这样的身体。初得无生法忍的人,那就比初果好一点,好一点;但是和一般的凡夫可也是不一样。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六地、七地、八地,到八地以后变成法身菩萨了,那不是臭皮囊了,他那个是出世间的地水火风。我们这是欲界的,地面上的地水火风。
欲界天,天人他们也是身体也有地水火风,但是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这个地水火风重,我们身体就这么高嘛,你若用磅秤称一下子,可能有一百磅、一百五十磅、两百磅、三百磅那么重。若是天上的人,大概是几两都不够,这个身体比我们特别大呀,但是很轻很轻。所以,也是地水火风,但是和人间不同了,就是那个重量不是这样的。色界天那更是不可思议!更是不同了。这还都是有漏的境界,出世间的那些法身菩萨,看上也是有地水火风,但是那是出世间的了,这更是微妙的境界!所以那叫做法身菩萨。
法身菩萨和肉身菩萨有什么不同呢?肉身菩萨我再说一点,他现在是初地,是得无生法忍了,他在这还是用功修行,也弘扬佛法、也度众生。寿命到了呢,他死了。死了,那他还是再回到人间,因为他是大悲心,他要到佛世界也是可以去的;但是有大悲心,他不离开这里,还愿意度众生,所以他在这里还是要有父母,还是得这么一个身体。可是,因为他有慈悲心、有圣道在他身里面,可是他烦恼没有完全断,还有一点,他得那身体和我们也不一样。我们还是不如他,可是他想得法身还不够,这个道力还不够。一定把这个欲界的烦恼、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完全息灭了,这个时候,他就弃舍这个身体了,这个肉身没有了,就得到出世间的法身了,得到那个身体了。得到那个身体那个菩萨,那个智慧功德、神通道力与佛相似,与佛相似了!
法身菩萨和佛当然是还有很大的距离,可是和佛相似了,所以说:当知是人为如佛,为如佛。「不离萨婆若心,当知是人为如佛」。
复次,憍尸迦!一切声闻、辟支佛所有戒众、定众、智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不及是善男子、善女人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地方就是第三科,是要比对一下。这声闻、辟支佛,就是阿罗汉和辟支佛他们也成就了这五种,五分法身,也是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也有这种功德。但是他们的阿罗汉、辟支佛这五分法身,「不及是善男子、善女人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就是不如这个如佛的这个善男子,他的五分法身的殊胜,不如他。因为这阿罗汉…,这底下下面有说。
那么,他们能差多远呢?「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就是把阿罗汉、辟支佛的五分法身加到一百分,也不如那个菩萨的一分那么多;就是一千分,阿罗汉、辟支佛的五分法身乘上一千,一千分,乘了「百千万亿分」也还不如那个菩萨的五分法身殊胜。「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用世间的算数,怎么样来算,也还是赶不上菩萨的殊胜,用譬喻也是不能够譬喻的。
世间上,一般的我们若看见有山,但是不能和须弥山相比,所以这是个譬喻。小小的河流,和大海比,这是比不上的。譬如说是阿罗汉、辟支佛的五分法身,不能和那如佛的那位菩萨的五分法身那么殊胜,赶不上他的殊胜,这也就是等于说,般若波罗蜜的功德特别殊胜。因为那个菩萨的殊胜就是学习般若法门所成就的关系。
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声闻、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脱,更不求大乘法故。
这底下解释这个原因。说是那个声闻、辟支佛,「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声闻、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脱」,这是说发无上菩提心学习般若波罗蜜,能到如佛的程度的时候,他这个时候所修行的道力,当然,声闻、辟支佛的境界,他超过了,已超过这个境界。超过了声闻、辟支佛了。
那么声闻、辟支佛也是解脱了三界内,三界以内的见烦恼、爱烦恼,得到很多的功德,也是得解脱了。他为什么赶不上那个如佛的菩萨的功德呢?这个话是这样,那个如佛的菩萨,和声闻、辟支佛都是于声闻、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脱,都是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爱、见的烦恼都解脱了。为什么声闻、辟支佛不如那个如佛的菩萨呢?是「更不求大乘法故」,因为声闻、辟支佛他不再进一步,发无上菩提心去成就无上菩提,他没有这种意愿。就是到声闻、辟支佛这里就停下来了,所以他的功德不如菩萨广大,所以称之为小乘,而不是大乘。
菩萨为什么那么殊胜呢?菩萨就是有大悲心,他感觉众生在生死里流转,受了很多的苦啊!那么他因此而发慈悲心,不弃舍一切众生,常常地在世间来救护一切众生。因此,他的道力更广大,修行的时间更长久。他又在十方世界亲近佛,听佛说法,这智慧也特别广大。所以是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了,这样意思。
复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供养、恭敬、尊重,华香、璎珞乃至伎乐,亦得今世、后世功德。
这底下是第四科「明书持经卷得二世功德」。二世,就是现在世和未来世的功德。
佛又招呼憍尸迦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能「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书写,或者是现在是用这个印刷,印刷这个经典。你不但印刷这个经典,还能够受持、读诵,你又能够供养,而对这经卷能够恭敬、尊重、赞叹,用什么供养、恭敬、尊重呢?用华、用香、或者是璎珞乃至伎乐供养,就是特别专业知识的人,做那个殊胜的音乐来供养《般若波罗蜜经》。你能这样做呢,「亦得今世、后世功德」,也能够得现在世就能得到功德、将来世还能得到功德的。
能今世得什么功德?后世得到什么功德呢?在前边经文上有说,就是能够刀不能伤害你,刀不能伤害你。别人要用刀来伤害你,不能;用毒也不能伤害你;又水不能淹;火不能烧,这些事情。就是得到很多的一些满意的事情。这下面也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