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9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80
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在十二因缘,十二缘起里边,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若是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这个地方,这样子去修止观,这就是修无常观!但是有灭则生灭是什么境界?那就是苦集灭道那个灭谛的境界,就是灭谛的境界的。所以从无常为门,也能见到第一义谛的,也是这样子。
 
也见到第一义谛,但是小乘人见到第一义谛,就是得初果,再用功修行就是二果、三果、四果;那么大菩萨他也修学这样的法门,他虽然也经过这种境界,但是他不取须陀洹果、也不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不取着。这个取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小乘佛教学者没有大悲心,也有点悲心,但是没有大悲心,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得了圣道以后,就是由初果、二果、三果,得到四果就是圆满了,如果这个寿命没有尽的话,他还继续地在这里生存,有因缘也可能弘扬佛法去度众生的;但是到了寿命终了的时候,就入无余涅槃了,他不再来人间度化众生了,不弘扬佛法了,世间的众生在生死里面受苦,他不管了。他入无余涅槃以后,他就永久的休息了,那么这就是小乘佛教学者,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的境界。但是菩萨不是,菩萨有大悲心,他虽然可以入涅槃的,但是感觉众生在生死里面受苦,他不忍得入无余涅槃,他还要再回到人间来度化众生。所以他不取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这样意思,就是有大悲心的意思。
 
如果是小乘佛教学者,他不入无余涅槃,他愿意继续地来到人间广度众生、弘扬佛法,那就是菩萨了,就不是小乘佛教学者了。
 
须陀洹这句话按中国话来讲,叫做预流,这个预是参预的预,原来是生死凡夫,现在他参预到圣人的境界了,圣人的一类了,所以叫做预流;这个预也是先的意思,先后的先,也是先的意思,就是一切圣人,以此,这位圣人是最先入圣流的,他是最在先,所以叫做预流。
 
斯陀含果翻到中国话是一往来,就是他若继续用功修行呢,他把欲界的烦恼断除去六品烦恼,他还剩三品烦恼,欲界的烦恼一共分九品,断除去六品,还有三品,一往来,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他就入涅槃了。
 
阿那含翻到中国话是不来,就是他把欲界的烦恼完全息灭了,他就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了,他不再来欲界了。我们人,众生在六道轮回,来来回回的这个,是业力推动你,你不去也得要去,你不来也要来。但是圣人断了烦恼以后,这个烦恼不推动他了,不推动他,他是三果圣人;当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天上的人、色界天上的人,得了三果的圣人,他可能来到人间来见佛闻法,当然这是他的意愿,而不是业力推动他。
 
阿罗汉果翻到中国话就是翻个无着、翻个无生、也翻个杀贼、也翻个应供。就是他这个寿命尽了的时候,就入无余涅槃了,就再也没有生死这件事了,所以叫做无生、也叫做无着。
 
「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虽行是助道法,而过声闻、辟支佛地。须菩提!是名菩萨无生法忍」,菩萨这样修行,也是见到诸法实相,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也见到诸法实相,为什么就不同于小乘佛教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呢?「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这个菩萨,我们前面讲过,他长时期地观色受想行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这个阿罗汉,小乘佛教学者,是以无常为门,也是这样观一切法空的。
 
但是菩萨这样修行,「虽行是助道法」,虽然他也修行这个成就圣道的法门,这个助字,助者成也。他虽然修行成就圣道的法门,「而过声闻、辟支佛地」,小乘佛教学者也修行成就圣道的法门,大乘佛教学者也修学这个圣道的法门。大乘佛教学者因为有大悲心的关系,他是想要得无上菩提的,要成佛的,他修行的时间长,他的道力是超过了声闻、辟支佛地,他的道力。大家同样地修行呢,除了大悲心之外,初开始修行.大家都是一样的,可以说是平等的,但是时间久了的时候,菩萨见诸法第一义谛,是超过声闻、辟支佛地的,这个阿罗汉还有不染污的无知的烦恼的存在,犹有所不知,小乘佛教学者虽然长时期地用功修行,犹有所不知,就得了阿罗汉道,还有的事情不明白,犹有所不知、犹有所不能、犹有所不净,所以他不能和大菩萨相等。「而过声闻、辟支佛地」,菩萨的境界超过了阿罗汉、超过了辟支佛,因为他们修行的时间短。
 
「须菩提!是名菩萨无生法忍」,为什么是这样子呢?菩萨有大悲心的关系;菩萨有大悲心,他继续地在十方世界亲近诸佛,也到众生的世界广度众生,所以他的智慧广大,超过了声闻、辟支佛地,超过他们,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的。
 
在这个《海龙王经》上说到一件事,佛这个时候到海里面为龙王说法,这个海龙王看见佛带领着这么多的阿罗汉来,感觉舍利弗尊者没有来,那么就请问佛:为什么舍利弗尊者没有来呢?那么佛就派目犍连尊者去请舍利弗尊者来。
 
那么舍利弗尊者这时候在祇树给孤独园,在补这个衣服,衣服破了,要补一补。目犍连尊者到那去就把海龙王想要见舍利弗尊者,佛派目犍连尊者来请他这个意思,就向舍利弗尊者说明了。舍利弗尊者说:我在这补衣服,所以没有去,等我补完衣服再去!那么这时候目犍连尊者就用手指头这么一摸,这个衣服就好了,就不需要补了,那么现在就可以去了。
 
那么舍利弗尊者感觉:喔!你用神通来做这件事,好!那么用神通,这时候舍利弗尊者用这个针,还带着线,插在地上,说:你把这个针拿起来!那么目犍连尊者就去拿这个针,连这个大地都带动起来了,这个针拿不起来;然后舍利弗尊者说:你先去,我随后就来。那么目犍连尊者就回到大海里面去,等到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已经坐在那里了。
 
那么这时候,目犍连尊者就感觉到有点疑问,目犍连尊者就对佛说:佛曾在大众里面赞叹我是神通第一,看今天的情形,我神通不是第一了。佛说:舍利弗尊者入的三昧,你不知道名字。他入的什么三昧,你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子呢?舍利弗尊者「深入法界」,法界就是诸法实相,他能深入诸法实相的关系。这时候看出来,同样是阿罗汉,这个道力还是有深浅的不同。那么同样是菩萨,道力也有深浅的不同。所以佛入的三昧呢,当然阿罗汉、大菩萨也不知道名字。而这件事,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就的。
 
经论上说:这个阿罗汉,小乘佛教学者,利根人要三生才能成就;若是钝根要六十劫,经过六十劫的修行,才可以得阿罗汉。这个辟支佛的利根人要四生,经过四生才能成就;钝根的人要一百劫才可以。而大乘佛教学者的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才可以成佛的。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大器晚成」,这句话是对的,没有人能够占便宜的。
 
我们佛教徒,当然也有的人,在大众里就是说出了这种话,你把你几十年的用功的诀窍告诉我,我在三年之内就能赶上你,在大众里说这个话,其实佛法里面没有人能占便宜的,没有一个捷径。说你走这条路很快就到了,没有这回事情的,都是你要实际上用功,要三大阿僧祇劫才可以圆满无上菩提的。
 
所以这件事呢,这上面说「而过声闻、辟支佛地」,菩萨修行的时间久,所以他的道力是超过了阿罗汉、超过了辟支佛地,「而过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是名菩萨无生法忍」,前面说是「方便力成就故,超过声闻、辟支佛地」,那是什么境界?就是无生法忍,也名为寂灭忍。这个无生法忍怎么讲呢?这个无生,就是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这就叫做无生。忍这个字怎么讲呢?安住不动,名之为忍。这个菩萨乃至阿罗汉,他能安住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安住这里,心里不动;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我的,就是有这些种种分别,种种分别,就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了,心就会动。现在这些圣人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寂灭相上,心里面不动。不管是高低、冷热,是兴、是衰,佛菩萨心里不动,这叫做无生法忍。
 
现在前面说这个「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羼提波罗蜜,应萨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就是菩萨得无生法忍的意思,得无生法忍了。
 
我头几天也说过,就是我们佛教徒,譬如说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你要有愿,我愿生阿弥陀佛国,你有这么一个计划,由这个计划来满我所愿,要有这么一个愿,当然这个愿,再加一个誓字,叫誓愿,这个誓字是决定的意思。我有这个愿,这个愿是决定的、不变动的,我决定求生阿弥陀佛国,有这样的愿;现在这里说是,是名菩萨无生法忍,也包括这个意思。你要有这样的愿,我出家了,修学圣道,我有得无生法忍的愿,我决定要做。说是你请我做方丈,我不去做!我要得无生法忍以后,才做方丈,我中间不会你请我做方丈,我就不得无生法忍了,我来给你做方丈,不变动。一定是要有这种愿,「是名菩萨无生法忍」。
 
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比较多,弘扬净土法门的居士也是比较多,也常常提到净土法门是信、愿、行。其实信、愿、行这三个字通于一切佛法,通于一切法门的,那一个法门都有信、愿、行的。没有愿就是不行,没有信也不可以、没有愿也不可以、没有行也不可以。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谁有这种愿:我想要得无生法忍,谁有这种愿?我看有这样的愿的佛教徒不多,顶多有的人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这个可能。也有的人不愿意求生阿弥陀佛国,那他干什么?他愿意再来人间,还要在这个世界生活,当然这是大菩萨境界,那当然就是要不弃舍一切众生,在这里弘扬佛法、广度众生,那这境界是很高的。
 
我想讲一个故事听听,其实我刚才已经讲故事了。我刚才说,我刚才曾经说,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多,所以净土法门的事情,多数佛教徒都可能会熟悉了一点;但是这般若法门不是那么……,我看弘扬般若法门的人,不是那么多!对这件事也不是那么熟悉,那么我讲一个故事来调和一下!
 
在《杂宝藏经》上,这部经上说到一件事,有个国王叫做优陀羡王,国王,他有一个夫人,叫有相夫人。当然这个夫人和国王感情是很好的,那么这夫人这一天,对于国王有一个要求,本来是当时的那个大环境有一个规矩,这个国王是不弹琴的,不可以在大众里弹琴,现在在私人的地方,可以不受这个限制。这个有相夫人要求国王弹琴,而她就跳舞,这样子互相娱乐。
 
跳舞的时候,有相夫人她这个手一抬起来,一扬起来的时候,那么这个国王就不弹琴了,面貌表现出来的,不欢喜。不欢喜,这个有相夫人就问了:有什么事情忽然间有点变化呢?怎么不弹琴了呢?怎么问他,这国王也不说。有相夫人说:我们在私人的地方,有什么话都可以讲!那么这个优陀羡王说:你是知道的,我是看过相书的,刚才你这个手一扬起来,死相现前!你不超过七天就要死了,所以我心情不快乐。那么这时候,当然这样一说,这有相夫人心里面也感觉到很痛,要死了,心里也很害怕。沉默了一会儿,这个有相夫人就对国王说:我啊!常和我来往有一个比丘尼,曾经和我说过一件事,说是出家七天,就可以生到天上去,那么你说我还有七天的寿命,我不妨出家!出家去做比丘尼,然后经过七天的修行,我就能够生到天上去,也很好嘛!
 
国王说:你出家,我舍不得啊!不要出家。说:我要死了,舍不得也要舍!说:这样子,到第六天你再出家,第六天再出家,那好!两个人就这样决定了,到第六天早晨的时候,国王就把他的夫人送到庙上去了,就和相识的这些比丘尼说明想要出家。当然就说得很明白了,就是寿命只有这么一天,一天多一点吧!那么这比丘尼说:这样,你受八关斋戒就好了。那么就是举行一个仪式,受了八关斋戒。受了八关斋戒,就是晚间是不能吃饭的,不能吃饭,也不能吃面条,就是只能吃这个浆汁,吃浆这一类的东西,那么就吃这个东西,吃下去以后就肚子疼。第二天,就是第七天的早晨起来,就痛的厉害,就死掉了。
 
但是她和国王临离别的时候,国王对她有个要求说是:如果你真能够生天,你一定回来报告消息,让我知道你生天了。说:好!那么她死掉了以后,真是生天了。
 
生天了以后,这个天上的人和我们人间的人不同,人间的人由这个婴儿逐渐长大,很慢;天上的人是很快地就变成大人了。天上的人还有一样不同于人间的人,生到天上以后他会想:这是什么地方?他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在忉利天,那么他还会再想,我为什么会生到天上来?我前生出过家、受过八关斋戒,所以生到天上来。然后就想起来,我和优陀羡王有约会的,生到天上要同他报告消息。和人不同,人都是忘记了,前生怎么回事,现在都不知道。
 
那么她这天夜间,优陀羡王就感觉他皇宫这里放大光明,哎呀!忽然间有光明来,怎么回事?他就出来看,一看,是放光明的一个境界出现,他说:你是谁啊?国王问她,她说:我前一生是有相夫人,是你的夫人,有相夫人。因为前一生我们有约会,所以现在来看你,来报告你,我是生天了。那么这时候优陀羡王说:好!欢迎你来,请你下面来坐。这位天人说:我现在生天了,我现在看见你非常臭秽,不可以和你坐的啊!那么这时候,说完这话就不见了,这个天人就走了。
 
忧陀羡王听见了这句话以后,心里面受到很大的刺激,哎呀!我们前一生做了几十年的夫妻,这个出家一天,生了天就瞧不起我了,哎呀!这一想,我听人说天上的人的一指甲,那个指甲,那个贵重,我们全世界的这个价值相等,天上的一指甲的那个价值,和我们全世界的价值是相等的。天上的人这种贵重的境界达到这么个程度。而我现在做一个小国王而已,还不是全世界的国王,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呢?我也不要了,我也出家!他就把权力交给他儿子了,他也出家了,出家修行,这个故事讲完了。
 
我们刚才说这个苦集灭道,苦、集是我们凡夫境界,但是我们凡夫都不认识,不认识这件事,但是这个故事,这件事呢,这天上的人来到人间,说你现在很臭秽!我不能和你在一起坐!从这句话来说,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是不能比的。但是我们人,哎呀!为了爱的问题,有多少烦恼还不能觉悟,还不能觉悟的。而天上的人这一句话,就使令这个国王觉悟了,也放下,出家修行。当然那段经文上说,这个国王出家,也得阿罗汉道了。
 
我头几天曾经说过,修学圣道这件事,怎么知道我能修学圣道呢?我有这种能力吗?我说:你会打妄想,你就有修学圣道的能力。谁不会打妄想呢?说这个念佛的时候要止静了,止静的时候也念佛,结果没念佛,干什么?打妄想!现在说我的想法,你能打妄想,就能修学圣道,因为修学圣道和打妄想,除了有染污和清净的不同,其他是一样的,就是你有这个能力就可以。当然修学圣道,你需要学习经论,学习经论明白怎么用功修行,然后就像打妄想一样,坐在那里这样子思惟,就是这样修行。
 
不过就是修奢摩他的止比较难一点,使令这个心安住在一个境界上不要动,叫它明静而住,这个的确是难一点。因为我们人无始劫来,久远以来习惯了,心里面是自由的,东想西想,愿意想什么就想什么。现在忽然间叫它不要想,这是很难,因为违反了原来的习惯,这个是比较难的。但是佛菩萨也告诉我们,难而不难,也有些方法可以解决困难的。问题就是我们肯努力;如果你不肯努力,虽然是你能做到,但是你不肯做也是不行,还是不肯做。
 
我们欢喜念阿弥陀佛也好,你欢喜学习般若法门也好,没有一个人可以走捷径的。就是老老实实地用功!你就由没有功德而变成有功德,没有道德变成有道德,由凡夫而圣人。你是净土法门也好、你是般若法门也好、你是念陀罗尼咒也好,不管;只要是佛法范围内有成就的,都是值得恭敬的、都是值得尊重的,我们应该这样用功才是对的。说是你争论其他的事情都是假的,那都没有用的事情。这上面说,「是名菩萨无生法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毗梨耶波罗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入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何以故?是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知诸禅定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精进,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毗梨耶波罗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入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何以故?是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前边是说修学羼提波罗蜜的方便力。这下面说到精进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翻到中国话就是勤,精勤的勤,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这句话就是不懈怠,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向这个目标去,中间不休息。当然是应该有一个计划,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有个计划,我去学习这件事,去成就这件事。不会因为其他这些似是而非的事情能障碍得了的,那么就叫精进波罗蜜。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能够消除一切的过失、一切的过患。使令自己逐渐、逐渐地有大成就,那就叫做「毗梨耶波罗蜜」。
 
前面说到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现在第四个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下面怎么讲呢?「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这个地方有个特别的意思,就是关于静坐这件事,修禅的这件事,非要有精进波罗蜜不可。虽然其他的事情,布施、持戒、忍辱也应该有精进,但是那个比较容易,这个禅波罗蜜非要精进才可以。若你不精进,我今天静坐八个钟头,我明天静坐的时候一个钟头了,后天一个钟头也没有了。如果你老是有这样的情形,你的禅波罗蜜很难有成功的。非要是订好了功课表,老是不间断、不减少,不增加也不减少也可以;但是增加而又不会再减少,这样可以,如果增加了忽然又退下来了,这样不行。
 
所以这个禅,修禅这件事,有的老法师说,在家居士很难修禅的,出家人才可以。这种话说得也是有道理。但是出家人,如果你若不精进的话,这个禅也很难修,也很难修的。有的人有这种善根,他很容易就有点成就,有了成就,就像有味道,像吃饭、吃菜、吃饺子、吃馒头,有了味道的时候,他老想要吃;若是坐禅的时候,感觉到相应的时候也是,也是有味道,他宁可把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他每一天常常坐禅。
 
我们出家人,其实不只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在内,每个人都有习气、有烦恼,习气、烦恼障碍你用功修行,所以就修行感觉困难。但是坐禅这件事是特别,如果是我现在我没有坐禅,我反省我自己,我有这个污点,有那个缺点,哎呀!我出家很难,出家不行!但是你若是能够发心坐禅的时候,当然自己多数不知道自己,啊!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哦!这回坐禅相应,坐一个钟头的时候,像三分钟似的,那就是有点相应了。如果有这样情形的话,你一天坐八个钟头、坐十个钟头很轻松、很自在,立刻地和以前完全不同;我原来的意思,我出家很难,不行!现在这时候出家很容易,也立刻地思想上有转变,思想有转变的。
 
所以这个禅波罗蜜,有一个什么特性呢?改变自己特别容易,你若能多静坐,能改变自己。譬如说我就是容易发脾气,一点不对,就要发脾气的时候,你若坐禅相应的时候,没有问题,就是能不发牌气;说我的贪心很大、我的欲心很厉害,不要紧,你坐禅相应的时候,这个问题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都容易解决。所以这个禅波罗蜜是一个特别的法门,是不同的!
 
我们还是刚才这句话,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多数都是弘扬净土法门,多数大家都是愿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叫我学般若波罗蜜,就是学不来,不行。但是若是学习了这个禅,若相应的时候,这个堪能性非常的强,你说这部经很难懂,不容易学,你若坐禅相应的时候,这个禅没有难事,学习这部经很容易。学禅的人容易得陀罗尼,你若有了禅的时候,说背一部经很容易都背下来,和没有禅的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就是出乎你的意想之外,你说所不能的事情,现在都能。
 
烦恼是不容易断的,但是你若修这个禅波罗蜜,烦恼也容易断;说智慧是不容易成功的,也容易成功了。说是我们到了五台山去,在两个大石头中间看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这种境界,只好这样子了;但是你若禅波罗蜜相应,不是的!你坐在那里,想要看观世音菩萨就看见了;你若想要见弥勒菩萨,也能见弥勒菩萨;你要看阿弥陀佛,都能看见。那不是石头那样子,他会说话了,你看观世音菩萨,可以和观世音菩萨说话的,能见阿弥陀佛的。
 
若是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南传佛教说:大乘非佛说!能动摇你吗?是不可能的事情的!所以就是这六波罗蜜的次第,布施波罗蜜比较容易,戒波罗蜜就难一点,忍波罗蜜是更难一点,精进波罗蜜也是更难,到了禅波罗蜜若成就了,一切的难都不难了,都容易成就了。当然这个禅这件事呢,我们中国有禅宗,《禅师语录》,我们对禅师仰慕得不得了,但是你若看《禅师语录》的时候,还不容易懂,不知道他说什么,还有这个问题的。
 
但是你若是愿意修禅的话呢,你不要看《禅师语录》,你看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小止观》,看这些书,它是专介绍我们怎么样坐禅的事情的;《瑜伽师地论》也是,专介绍什么叫做禅。瑜伽师,瑜伽师是印度话,中国话就是禅师!禅师的境界,这里面说到坐禅的详细的情形,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声闻地〉,《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要好好读,说到坐禅的事情。前边的那个〈有寻有伺地〉的三地,〈三摩呬多地〉也有说到坐禅的事情,它说得非常的微细。
 
你若是对于坐禅的事情不是太明白,你坐禅不可以,你要把它学习得清楚,才可以坐禅的;若是有了禅的成功,坐禅能够成功的话,不可思议。最初,哎呀!你叫我学习佛法,我要到Office去做事情!世间上有这么多的荣华富贵等着我,我怎么可以去坐禅呢?但是你若坐禅有点相应,就能放下。因为你感觉到那些事情都是烦恼,只有坐禅这个地方是快乐的,你思想会转变。
 
但是没有转变的时候,哎呀!叫我来参加念佛七都很难,叫我坐禅,腿子疼,不肯做这个事。但是我在想,《瑜伽师地论》这本书,如果在我们中国能普遍地弘扬、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国佛教会有更多的人才出来,更多的人,优秀的人才会出来的,但是就是很少;学习《瑜伽师地论》很少,学习这个论的人很少,大家都是念阿弥陀佛。这样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到阿弥陀佛国也是好;但是那是将来的事,你这个好,是往生阿弥陀佛国以后才好,现在还看不出来;若是学习静坐有成功,现在就好了。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0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1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2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1 (1997年于纽约慈音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1 (2002年于台中法印学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四○、谈悌[栏目:慈航法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5)[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数息,选择吐尽时才数...胸口较不闷,但不知是否如法?[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保富法》校阅手记[栏目:保富法]
 佛教学 内容简介 序 目录[栏目:李富华教授]
 我们的自由度是多少[栏目:禅林衲子心]
 生命如花[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栏目:成观法师]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三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修行目地[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