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6

午四、智(分二科)    未一、释自性   

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密多。

有四种修行的法门:第一是「波罗密多行」,这一科里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十种波罗密多,第二科是解释后四波罗密多。在这一科里面又分二科,第一科是「第一义」,第二科是「第二义」,就是有二种解释。第一种的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方便善巧」,第二科是「愿」,第三科是「力」,这三科解释完了。现在是第四科解释「智」,「智」里面又分二科,第一科是「释自性」。

「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自性」,就是自的体性,唯有它有这样的体性,所以叫做自性,是不共于其他法的自性的,所以「自性」实在说也就是别性。「别」,是特别,就是此法的体性不同于其他法的体性,所以叫做「自」,也叫做「别」。它的体性是什么样子呢?「于一切法如实安立」:「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都包括在内,「如实安立」:如其真实的相貌,如其真实的体性假借名言把它安立出来。假借名言把它安立出来,也就是假借名言把它表示出来。你能通达这件事,那是谁呢?谁能通达这件事呢?就是「清净妙智」。清净的妙智,能通达一切法如实安立的假名字,都是假名安立。能这样通达的妙智,「当知名智波罗密多」,智波罗密多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通达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的,那个通达者,就叫做「智波罗密多」。

念佛是谁?念佛就是你的心,其他的法能知道念佛吗?就是你的心,我说      的对不对?参禅的时候参念佛是谁?念佛就是心,别的不会念佛,其他的法不会念佛。觅心了不可得,是到第一义谛了。就是你不知道这件事,你自己想,看念佛是谁?这是说智波罗密多的体性,就是如实的通达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那就是智慧波罗密多。这是第一科,

 

未二、简差别 

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当知名慧波罗密多。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密多。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第二科是「简差别」,就是智波罗密多还有一点差别。

「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当知名慧波罗密多。」现在在「智波罗密多」里还有一点差别的,有什么差别呢?「能取胜义」,「取」当「缘」,能缘、所缘的缘字讲,或者是能够证悟;能够证悟胜义无分别转的智慧,那个清净妙慧叫做慧波罗密多。胜义是所缘境,慧波罗密多是能缘,但是这里「缘」的智慧有二种,一种是无分别,一种是有分别。「转」,就是分别,就是动。分别就是转,所以叫做分别转。现在「无分别转」,它没有分别,不动,智慧在那里寂静住,不活动,那就是清净妙慧,「当知名慧波罗密多」。

「胜义」,也是个名字,安立胜义的名字来表达那件事,其实这样讲就是世俗谛了。真实胜义谛是没有名字的,怎么知道没有名字呢?若有名字就有分别,因为无分别就是没有名字,胜义的名字也不可得,所以叫做「无分别转」。但是那个是智慧,是智慧的境界。

我们初开始修止观的时候,修止、修观,修止的时候是无分别,修观的时候是有分别。有分别是智慧,无分别是止,止里边有心,但是没有慧。修观的时候,有心也有慧,但是观里边没有止。初开始是这样子,但是逐渐的修,到最后止观双运的时候,就不同了,止观双运的时候,止里头有智慧,慧里面也有止。所以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在表面上看,有时候止的时候得无生法忍,有的时候是观的时候得无生法忍。这在天台智者大师讲《大智度论》上,有讲这件事。

现在这里说无分别的时候,刚才说我们修止观的时候,有分别的时候是智慧,有分别时,我们分别一切法是缘起的,这是世俗谛的智慧。一切缘起法是毕竟空的,离一切名相的,这样去观第一义谛,可以这样观,第一义谛也是有分别,就是胜义谛也有分别,世俗谛也有分别。等到你逐渐进步的时候,就有点变化,就是观胜义谛是无分别的,因为没有名字嘛!没有名字,没有办法分别。这样时间久了,止和观是不二相,止里有观,观里有止。所以到这个时候,无分别是智慧,我们原来修止观时,无分别是止,不是智慧,到这时候无分别是智慧,所以是「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那就叫做慧波罗密多。这是佛教徒常时期的修止观时会这样的,不是佛教徒不行。不是佛教徒得了四禅八定还是止,那里没有慧。所以你得了四禅八定,还不能见第一义谛,不能成为圣人,还是个凡夫。「当知名慧波罗密多。」            

「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密多。」就是能够缘世俗谛的智慧是有分别的,那也是清净妙智,也没有烦恼的染污,「当知名智波罗密多」。这样说「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智慧分这么二类,一个是属于「自性」,一个是「简差别」。「如是名为二种差别」,有二种智慧,在名字上的安立,一个叫「慧波罗密多」,一个叫「智波罗密多」。六波罗密多,最后的般若波罗蜜叫做慧波罗密多,智波罗密多就是第十波罗密多,二个都是智慧,但是一个是根本智,一个后得智,还是有点差别的。

 

《披寻记》一六二九页:

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者:〈功德品〉说:菩萨略有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能正建立,非余一切若天、若人、若诸沙门、若婆罗门,唯除闻已。何等为四?一者、法施设建立,二者、谛施设建立,三者、理施设建立,四者、乘施设建立。(陵本四十六卷十三页)此说于一切法如实安立,如彼应释。

「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者:」《披寻记》要解释论文时,先把论文标出来,「〈功德品〉说:菩萨略有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施设」就是安立种种名字,用种种名字来建立一切法,是这个意思。是谁有智慧、有能力做这件事呢?「唯有如来及诸菩萨」才有这种能力,才能施设种种名字,建立一切法的。「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能正建立,非余一切若天、若人、若诸沙门、若婆罗门」,不是天、人、沙门、婆罗门有这种智慧,有这种能力的,他们不能建立。因为这些流转生死的人,没有这种智慧,当然在生死的境界上,他们也会有一些虚妄分别的力量的。「唯除闻已」,但是天、人、沙门、婆罗门若是听佛说法以后,他们也会说出来,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也会这样分别,那是听佛说的。

「何等为四?」有四种建立,〈功德品〉上说,菩萨略有四种施设建立,四种是:「一者、法施设建立」,就是十二部经,长行、重颂、并授记,一共有十二种,这就是佛为我们说法,有这十二种安立。「二者、谛施设建立」,在那里的文一、二、三、四、五,一直到第十,叫做一谛、二谛、三谛、四谛、五谛、六谛、乃至第十谛,当然主要是苦集灭道四谛,叫「谛施设建立」。「法施设建立」实在来说是总说的;「谛施设建立」是别说,它不能超越法之外的,这是第二种谛施设建立。因为法施设建立太广了,若是谛施设建立,就是其中的一种要义,告诉你生死的流转就是「苦、集」;清净法的缘起,那就是「灭、道」,出世间的缘起了,所以还需这样子解释。

「三者、理施设建立」,就是四种道理: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观待道理」,也就是缘起法,所生法要待因缘才能现起,当然这也包括了四谛。「作用道理」,这样的安立有什么作用呢?能觉悟迷惑的众生,叫他发道心、发菩提心,可以得圣道,有这个作用。「证成道理」,你这样子解释,这样安立,你说的话我不相信,要有佛菩萨的法语作证才可以。「法尔道理」,就是自然是这样子。这是四种道理,叫做「理施设建立」。

「四者、乘施设建立」,「乘」就是能够运转,从甲地运你到乙地去,从苦恼的地方运你到安乐的地方去,那就是「乘」义。有声闻人的法门,有辟支佛的法门,有佛的法门,有三种法门,这三种法门是不一样,但是都有乘的作用。修人天的善法,也称之为人天乘,但是它不能运你到涅槃那里去,还是在生死里流转,不能出离生死,所以「乘」义是不具足的。这是「乘施设建立」,在「(陵本四十六卷十三页)那里,「此说于一切法如实安立」,这一段文的第一句话,「如彼应释。」应该这么样了解。都是假名安立,有这么多的不同。

 

  巳二、第二义(分四科)    午一、方便善巧    

复有异门,谓无量智,当知说名方便善巧波罗密多。

前面是「第一义」的解释,现在是「第二义」的解释,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释「方便善巧」。

「复有异门」,又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门,可以从这个门去理解,什么不同呢?先解释方便善巧波罗密多。「谓无量智」,方便善巧实在来说就是指智慧说的,当然这智慧是属于后得智,后得智的智慧非常的广大,没有边际的,无量无边的智慧,那就是方便善巧波罗密多。「当知说名方便善巧波罗密多。」

 

《披寻记》一六二九页:

谓无量智者:此说五种无量应知,由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此五无量,如〈功德品〉别释其相。(陵本四十六卷十五页)

  「谓无量智者:此说五种无量应知」,这里说的无量智就是五种无量,五种无量我们学习过了,就是「器世界无量」,「有情世界无量」,「法界无量」,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山河大地,「法」是很多的,。「所调伏界无量」,能够接受佛法的调伏,能够相信佛法的众生也是很多的。第五个无量是「调伏方便界无量」,那就是佛法,佛法能调伏一切众生。「无量智」在这一方面都表示出来佛的智慧是无量无边的,也就是方便善巧无量无边。这是解释「方便善巧」的波罗密。「由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此五无量,如〈功德品〉别释其相。(陵本四十六卷十五页)」

 

午二、愿   

希求后后智殊胜性,当知名愿波罗蜜多。

第二科「愿」。「希求后后智殊胜性,当知名愿波罗蜜多。」来到佛法里的人,希望智慧逐渐能够增长。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还不满足,还希求再增长,将来还要再进步,再进步,后后的智慧愈来愈殊胜,这样的愿望就叫做「愿波罗密多」。可见智慧的成就并不是一下子就具足了,要逐渐的逐渐的才能圆满。

 

午三、力   

一切魔怨不坏道性,当知名力波罗密多。

  第三科「力」。「一切魔怨不坏道性,当知名力波罗密多。」佛教徒在佛法里不断的用功,自利利他。你做好事时,还有人破坏,那就是魔王,魔王就是「怨」,是佛法的怨家。他来破坏你,但是「不坏道性」,你的道力特别强,他不能破坏你,那就叫做「力」,就是「道力」。清净的戒定慧的力量特别的坚强,这些魔怨不能破坏,那就叫做「力波罗密多」。

 

  午四、智

如实觉了所知境性,当知名智波罗密多。

「如实觉了所知境性,当知名智波罗密多。」如其真实的通达无碍了,就叫做「智波罗密多」。「如实觉了」,也当然是包括二谛,胜义谛和世俗谛都包括在内的。

这是第四科「智波罗密多」,十波罗密多后面的四个波罗密多是:方便善巧、愿、力、智,一共这四个解释完了。

 

卯二、菩提分法行   

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四种寻思、四如实智,皆如前说,总名菩萨菩提分法行。

前面第一科解释波罗密多,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解释菩提分法。

什么叫做「菩提分法」呢?「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在〈声闻地〉有解释过了,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加起来一共是有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菩提」,三种菩提,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分」,是因,菩提之因;菩提是果,三十七种是因,是菩提之因。按照这个去修学就叫做「行」,行实在就是乘的意思,就是从凡夫地逐渐逐渐的到圣人那里去了,能够动那就叫做行。 

刚才解释过,三十七道品是通于三乘的,下面「四种寻思、四如实智」,这唯独大乘佛法里所修的圣道,在〈真实义品〉也说过了。从这上看出来,小乘佛法的三十七道品比较容易懂,大乘里说的四种寻思、四如实智就是难懂一点,深一点。「皆如前说」,三十七道品,四种寻思,四如实智,都如前文解释过了,这里不再解释了,「总名菩萨菩提分法行」,总起来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修学圣道的法门。

前面说六波罗密,这里说菩提分法,菩萨都是应该这样学习。但是六波罗密范围应该是宽了一点,范围宽一点,实质上又不见得是宽。譬如说,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也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也可能有这种事情,但是那不是圣道。没有发菩提心,修六波罗密,修三十七道品,都不是佛法。若是发了无上菩提心,就是有愿,愿得涅槃,愿得无上菩提,有了愿以后,修六波罗密也好,修三十七道品也好,那这是圣道,就是以愿来决定是不是圣道。

「四种寻思,四如实智」用这样的法门来修学的时候,应该有奢摩他、也有毗钵舍那,这样子修行时,那就是胜解行地,就是由外凡位到内凡位了,是这样境界。如果修六波罗密的话,只要相信佛法,发无上菩提心了,也可以布施,也可以持戒,那就是在外凡位也是可以,它是通于外凡位的。若是已经到了内凡位,有了奢摩他、毗钵舍那,也可以修学六波罗密。若得了无生法忍以后,还可以修六波罗密,所以六波罗密范围好像广一点。初发菩提心的外凡位、内凡位,入圣位都可以这么修。若说三十七道品那就有了限制,就是要修止观。就是由外凡位开始到内凡去了,它似乎是位次稍高一点,小乘是这样,大乘也是这样子。这是「皆如前说,总名菩萨菩提分法」。

从经论上佛菩萨的开示,去观察佛在世的时候那些出家人,我们可能会想到,佛在世的出家人和现在有一点不一样。就是佛在世的出家人,在家的时候就可能见佛闻法,或者你拜一个阿罗汉做师父出家了,这是什么境界啊!这是非常殊胜啊,就看出那个时代的人善根深厚,他们很快的就由外凡到内凡,就是修学四念处了,就修学四寻思,四如实智了,就是这种境界。我们今天的出家人,可能出家了一千年,还不知道什么是佛法,有可能是这样子,就是不学习佛法嘛!说出家人怎么不学习佛法?我有我的自由。你能管我吗?就是这个境界。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神通行」。

 

  卯三、神通行   

如前所说〈威力品〉中,菩萨所有六种神通,是名神通行。

「如前所说〈威力品〉中,菩萨所有六种神通,是名神通行。」当然这都是说佛教徒,这六种神通行,什么叫做「神通行」?如前文〈威力品〉说的,菩萨所有的六种神通,那就叫做神通行。「神」,是不可思议,「通」,就是不障碍,这些事情在凡夫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不可能就是可能,就是不可思议这件事。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些事不可思议,你心里想什么我都知道,怎么回事?不可思议。这也就是修四种寻思,修四如实智,修三十七道品有成就了。当然这上面还有一个漏尽通,那一定是入圣位以后的境界。若是在凡位的时候,有的人定的善根强,还没有入圣道,他就得了四禅八定。在四禅八定里面修神通,在禅定里面还要修神通,然后才得神通。这个时候还没得圣道,还是凡夫,但是他就有前五通,五种神通都有,若入圣道以后,那就有漏尽通了,是名「神通行」。

 

卯四、成熟有情行   

如前所说二种无量。一、所调伏界无量。二、调伏方便界无量。及成熟品中所说一切成熟有情,总名菩萨成熟有情行。

这是第四科「成熟有情行」。「如前所说二种无量。一、所调伏界无量」,佛教徒接受佛法的调伏,这样的佛教徒是很多的。「二、调伏方便界无量」,调伏要有方便,方便就是法门,调伏众生的烦恼有很多的法门,法门是很多很多的,所以叫「调伏方便界无量」。「及〈成熟品〉中所说一切成熟有情,总名菩萨成熟有情行。」成熟有情,指到〈成熟品〉上说有多少种的成熟,加起来就叫「成熟有情行」。修三十七道品,修四寻思,四如实智,这是通于自利,自己用功修行。修行成功的时候,有六种神通,然后可以成熟一切众生,众生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在〈出离品〉、〈成熟品〉都有说这件事。

 

  寅二、结

如是四种菩萨妙行,当知普摄一切菩萨所行善行。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如是四种菩萨妙行,当知普摄一切菩萨所行善行。」这一共加起来有四种菩萨的妙行,我们应该知道这四种妙行,普遍的赅摄了一切菩萨所行的善行,圣道之行都包括在内了。这是前面「别辨四行」这一科讲完了,下面第二科「广明施等」,分二科,第一科「释其度名」。

 

丑二、广明施等(分二科)    寅一、释其度名   

应知此中施等十法,经三大劫阿僧企耶,长时修习乃圆证故;自性清净体殊胜故;

分二科,第一科解释波罗密的名字。「应知此中施等十法」,应该知道这里说的十种波罗密,第一是施波罗密,第二戒波罗密,一共有十波罗密的法门。这十种法门「经三大劫阿僧企耶」,经过三个大阿僧祇劫,三大无数劫,「长时修习乃圆证故」,三大无数劫的时间很长,所以说是「长时」的「修习」十波罗密,「乃圆证故」,到最后三大阿僧祇劫圆满的时候,才能圆满的证得了这十波罗密的功德。证得的时候「自性清净体殊胜故」,十波罗密的体性都是清净的,和我们凡夫的时候修学十波罗密,虽然肯发心已经很难得了,但是因为执着心还在,功德都不清净。但是三大阿僧祇劫圆满的时候,十波罗密多的体性都是清净的了。没有污染,没有烦恼障的污染,没有所知障的污染,它那时清净的体性是特别殊胜的。

 

《披寻记》一六三○页:

自性清净体殊胜者:前说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密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于彼一一波罗密多别释自性,应知彼体清净殊胜。

「自性清净体殊胜者:前说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密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这十种波罗密多,次第圆满,初阿僧祇劫、第二阿僧祇劫、第三阿僧祇劫,次第功德圆满已,就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于彼一一波罗密多别释自性,应知彼体清净殊胜。」一一波罗密多的体性都是不一样,戒波罗密多,施波罗密多体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叫「别释自性」。「应知彼体清净殊胜」,总而言之,是因为六波罗密多里都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也就是与第一义相应了,所以是体性殊胜,体性清净。

 

过余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善根,摄受最胜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极长时乃能圆证,自性最极清净殊胜,能得最极菩提妙果;是故说名波罗密多。

  超过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善根,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超过其余一切世间,其余一切世间是什么呢?有漏的善法当然是不如佛菩提,就是声闻独觉他们成就的善根也是超过了,佛的无上菩提超过了一切世间,超过了一切声闻、超过了一切独觉的善根,「摄受最胜菩提果故」,摄受就是成就,成就最殊胜的无上菩提的果报。「如是十法最极长时乃能圆证」,无上菩提果特别殊胜,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所以「如是十法最极长时」,就是要三大阿僧祇劫,「乃能圆证」,才能圆满的成就。「自性最极清净殊胜」,成就的十种功德的自性都是特别清净,特别殊胜,「能得最极菩提妙果」。前面那句话等于是「标」,下面就是解释,前面那句话就是「长时修习,乃圆证故,自性清净体殊胜故。」这句话是标,下面这一段文是解释,「是故说名波罗密多。」所以叫做到彼岸了。这是解释「度」的名称。

 

  寅二、显建立义(分二科)     卯一、明因缘(分四科)    辰一、标   

应知如是波罗密多,由三因缘,次第建立。

下面第二科「显建立义」,分二科,第一科「明因缘」,又分四科,第一科「标」。

「应知如是波罗密多,由三因缘,次第建立。」显建立义,显示建立六波罗密多的所以、原因。「应知如是波罗密多」由三个理由,按照「次第建立」起来的。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征」。

 

辰二、征   

何等为三?

 

  辰三、列   

一、由对治故。二、由生起故。三、由异熟果故。

  「一、由对治故。二、由生起故。三、由异熟果故」,这是第三科列出来,第一个理由是由对治而建立,第二个由生起,第三由异熟果故,由这三个理由建立的。这是第三科「列」。

 

辰四、释(分三科)    巳一、由对治(分三科)    午一、征

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对治故,次第建立?

下面第四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由对治」,分三科,第一科「征」。

「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对治故,次第建立?」这句话是「征」,就是问。

 

  午二、释(分二科)    未一、举前六   

谓悭恶行,于诸有情怨恨逼恼、懈怠、散乱、暗钝、愚痴,如是六法能障菩提;施等六法能为对治;如其所应,建立六种波罗密多。

第一个是约对治来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举前六」。

「谓悭恶行」,悭吝,「恶行」是杀盗淫妄这些罪过的事情,「于诸有情怨恨逼恼」,这个人对其他人心里面有恨,要逼恼其他的人,「懈怠」,不肯修学善法,第五个是「散乱」,第六个是「暗钝、愚痴」。「如是六法能障菩提」,这六种事情,一切众生都有。这六种法是能障碍得圣道的,障碍你不能得三乘菩提。「施等六法能为对治」,如果能学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法,就能对治,就能消除前面那六种过失,消灭它。「如是所应,建立六种波罗密多。」这是一个所治,一个能治,建立这六种波罗密多。由对治而建立这六种波罗密多的,这是第一个理由。

 

  未二、摄所余   

当知所余波罗蜜多即此所摄。

  第二科「摄所余」,摄所余就是后面的四波罗密多,方便善巧波罗密多,愿波罗密多,力波罗密多,智波罗密多,其余的四种波罗密多。「当知所余波罗蜜多即此所摄。」也都摄属在这六波罗密多里,也是包括在里边的。修布施波罗密多也要有方便,要有方便善巧的智慧。要有愿,为什么修布施波罗密多?愿得无上菩提。方便、愿、力,你要有力量,不然的话施波罗密多做不来,因为也会有一些障碍,你能排除障碍,能够修布施波罗密多。要有智,这四种波罗密多。前六波罗密多,每一波罗密多,都需要这四种波罗密多的帮助的。所以「即此所摄」。

 

午三、结

如是名为由对治故次第建立。

「如是名为由对治故次第建立。」这是第三科。

 

巳二、由生起(分三科)    午一、征     

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第二科「由生起」,分三科,第一科「征」。「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怎么叫做波罗密多由生起的因缘故,而建立六波罗密多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就是回答了。

 

午二、释   

谓诸菩萨先于财位无所顾恋弃家诸欲,受净尸罗。敬重戒故;能忍他恼,不恼于他。受持净戒修习忍已;戒净无动,无间无断,于诸善品勤修加行。如是修习勤精进故;离诸放逸,能触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实了知,观见一切所知境界。

「谓诸菩萨先于财位无所顾恋弃家诸欲」,就是六波罗密多的建立,六波罗密多的生起。「谓诸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先于财位」,初开始要对财富的境界「无所顾恋」,不爱着。他是大富贵的境界,有很多的财富,但是他不爱着这件事,他才能够生起布施波罗密多。第二是「弃家诸欲」,弃舍家,家是一个欲的地方,有很多的欲要弃舍,然后才能有戒波罗密多。「受净尸罗」,肯弃家弃诸欲,才能秉受清净的戒法。「敬重戒故」,对于戒非常的尊重、恭敬,这时候才能有戒波罗密多,这是戒波罗密多生起的因缘。「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肯受戒,不能到此为止的,还需要能忍受,能容忍别人的恼乱,别人来恼乱你时,心里面安闲,而不忿怒,「能忍他恼」。「不恼于他」,你不去恼乱别人,别人来触恼你,你能忍受,这就是忍波罗密多。

我看《解深密经.圆测疏》,在《藏经》里传到现在,《解深密经》只有这么一部的注解,其他的没看见有第二部。圆测法师根本是玄奘法师弟子,他和窥基法师是同学。他解释《解深密经》的时候,引真谛三藏的《解深密经》的注解很多。真谛三藏有《解深密经》的注解,但是现在看不见,《藏经》里没有。真谛三藏解释「娑婆世界」,中国话翻个「忍」,忍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原来大梵天王在人间的时候,他的功德就是忍,他就叫这个名字。忍怎么讲呢?他说,别人有名誉的事情,有殊胜的功德的事情,他能忍,他容许,他能赞叹别人的功德,不嫉妒,所以叫做忍。真谛三藏这么解释娑婆世界的名字,和一般说的解释不一样,那正好是这里说的意思,就是「能忍他恼,不恼于他」。

我们应该也这么学习,别人来恼乱我,我能忍,而我不去恼乱别人。这样做就是被人欺负嘛,就是看见人家好欺负,就欺负。说那个人的烦恼很大,你敢碰他吗?你不敢欺负他,就是看老实人好欺负。你肯不肯这样子?「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这样子忍波罗密就建立起来了。

「受持净戒修习忍已,戒净无动」,你受持清净戒法的时候,同时也要修学忍波罗密,这样子戒就能保持清净,就不会破戒,「无动」实在就是不破戒。如果受了戒也能持戒清净,但是若不修习忍波罗密,戒很难清净的。「无间无断,于诸善品勤修加行。」受律仪戒以后,还不间断。没有因缘自己就懈怠,不去修学善法,我不这样叫「无间」;有因缘来障碍,你就不学习善法,那叫做「断」。「间」是自己,「断」是另外有障碍因缘。就是自己也不会自动的懈怠,不修学善法,有因缘障碍的时候,也不会间断修学善法,是「无间无断」。

「于诸善品勤修加行」,「于诸善品」主要是修止观;前面「戒净无动」,戒波罗密成就,但是也还要修止观的,不是说持戒清净就大事已毕了。我们这一回学〈戒品〉,〈戒品〉里说到:受了律仪戒以后,要修摄善法戒。受菩萨戒是三聚净戒,就是律仪戒、摄善法戒、还有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是指什么说的?就是修止观,当然还有其他的事情。不间断的「于诸善品」,就是修学止观。「勤修加行」,不懈怠一直努力,加行就是努力修行的意思。

「如是修习勤精进故;离诸放逸」,这样修习止观勤精进故,不放逸的话,「能触妙善,心一境性。」就能接触到四禅八定,四禅八定的境界是离开了欲界的污染,所以叫做「妙善」。「心一境性」,心能专注一境而不散乱。欲界的人都是在散乱的境界里面,所以是「能触妙善,心一境性」。什么叫做心一境性?就是心得定。心得定,在开示修定方法的经论里面看,就是要有所缘境。修定静坐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所缘境。有所缘境,就是在所缘境里心里面不散乱,专一的念所缘境,这样子可以得定的。

「心得定故」,心得定就是禅波罗密现前了,「如实了知,观见一切所知境界。」如实了知,是要经过经、律、论的学习,成就了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然后你的心在得的禅定里就能如实了知,才能如实了知。不是说我们不修学经律论,没有闻所成慧、没有思所成慧,只是得了禅定以后,就能「如实了知观见一切所知境界」,不是的,一定要另外去学习经律论。这时候有了闻慧和思慧,就能如实的了知。《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解释,我们学习经论时,会成就闻所成慧,也可能会得到一点思所成慧。这时候这点智慧的作用像什么呢?就像在房子外面有个灯,风来了,灯光就飘浮不定。不定,不能照明周围大环境的相貌,恍惚不定。若是灯在房子里,外面的风吹不到房子里边来。屋子里有灯光的时候,看屋子里各式各样的相貌,能看的清楚,灯光稳定,就看的清楚。

若是这个灯在房子里面呢,外面的风吹不到房子里面来,屋子里面有灯光的时候,你看屋子里面各式各样的相貌,能看得清楚,这灯光稳定,就看得清楚,这表示说,若是得了禅定的时候,灯就表示是这一念心,房子里面表示是禅定,心在禅定里面观一切法的时候,就看得清楚,是这么的意思。「如实了知」,什么叫作「如实了知」呢?「观见一切所知境界」,就是真实地、看清楚了一切的所知境界,就看得很明了,这样子从经论上学习来的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在禅定里面对一切法相看得清楚,这是苦、空、无常、无我,这是毕究空寂的,这是假名安立,没有真实相,会知道清楚,就能得圣道。所以「如实了知,观见一切所知境界」,这就是般若波罗密,可以生起了。

 

午三、结 

当知是名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这一段文所说的道理,就应该知道,由六波罗密生起的因缘,才能建立六波罗密。

 

巳三、由异熟果(分三科)    午一、征    

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异熟果次第建立?

下面第三科由异熟果,就是学习六波罗密,不会徒劳地,会有这样的成就。分三科,第一科是征。「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异熟果次第建立?」,由那个异熟果,次第建立、成就六波罗密多。这是征,下面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外事圆满。

 

午二、释(分二科)    未一、外事圆满

谓诸菩萨于现法中,精勤修学施等善法;由是因缘,于当来世获得种种外妙珍财无不圆满,当知是施波罗密多因力所作。

这是回答这个问题,约外事圆满来回答,「谓诸菩萨于现法中」,就是现在的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这个生命不懈怠,精勤地修学施等善法,各式各样的善法,它是先标出来「施」。「由是因缘,于当来世」,由于你现在有慈悲心,能够救护他人的困难,「由是因缘」,你做了清净的福业,于当来世就得到福业所得果,种种外边的、妙的、很好的珍财无不圆满,就是衣服、饮食这些东西。

「当知是施波罗密多因力所作」,现在也可能还要动作一点,那么就会有如意的财富出现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前一生的施波罗密多的因力所造作的,你前生有施波罗密多的关系,这是由外事圆满说,现在第二科内事圆满 ,分三科,第一科标。

 

未二、内事圆满    申一、标    

获得内五自体圆满,是余戒等波罗密多因力所作。

不但是得到种种外妙珍财无不圆满,同时还获得内五种自体的圆满,这是余戒等波罗密多因力所作。这是标,下面是征。

 

申二、征   

云何内五自体圆满?

这是征,下面第三科解释,分五科,第一科寿等殊胜。

 

申三、释(分五科)    酉一、寿等殊胜

谓善趣摄若天若人,于余有情寿等殊胜;当知是名第一圆满。

「谓善趣摄若天若人」,这是寿等殊胜。什么是内五自体圆满呢?「谓善趣摄」,不是到三恶道去,是在好的、令你满意的地方,或者是到天上去,或者是在人间。「于余有情寿等殊胜」,和其他的有情对比的话,你的寿命长,比别人寿命长,能超过其他人的寿命,「当知是名第一圆满」,这个「寿」,就是不杀生嘛!有慈悲心,对别人有慈悲心、有爱心,不杀害别人,那这就是戒嘛!

 

酉二、性能堪忍   

若有俱生于善加行常无厌倦,堪忍他恼,不乐恼他;当知是名第二圆满。

这是第二科性能堪忍,「若有俱生」;「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别人教我的,不是,生来就欢喜这样子。「于善加行常无厌倦」,对于善法的努力,努力地做这种善事,「常无厌倦」,不怕辛苦,不厌烦这件事,我欢喜作这件事。这的确是感觉到这里,有的人欢喜拜佛,有的人欢喜读经,就是所作的不一样,但是欢喜。「于善加行常无厌倦」,那这就是等流果嘛!前一生欢喜作这件事,今生也欢喜。

若有俱生于善加行,常无厌倦,当然前一生欢喜希施,今生也可能欢喜希施,我前一生我是出家人,今生不出家不舒服,出了家,过出家人的生活才舒服,我父亲、母亲不同意,我偏要出家,这就是这么回事!「于善加行,常无厌倦」。

「堪忍他恼,不乐恼他」,也是能这样,前生修习忍波罗蜜,今生也是,堪者能也,能容忍他人的恼乱,而自己不欢喜恼乱别人,不欢喜。别人恼乱我,我不在乎,而我不愿意恼乱别人,也可以那样子,在佛前磕头的时候,跪下来向佛发愿:「我弟子某某,我今天发愿堪忍他恼,不乐恼他」,就说这二句话,在佛前发了愿,这件事就容易做。「当知是名第二圆满」,这是第二种圆满,这第二种圆满是内心的事情,前面第一种是约外事圆满,就是得了很多的财富,住的房子很好,穿的衣服很好,这些事情。这是第二种圆满。

 

酉三、性勇相应   

若有俱生普于一切所作事业坚固勇猛;当知是名第三圆满。

「性勇相应」;「性」,就是你的性格,也就是你的心,「若有俱生」,就是生来的,「普于一切所作事业」,做什么事情!「坚固勇猛」,心情就是很固定,别人说:「你不要去做」,那偏要去做不可,就是说有什么困难,他不怕,「坚固勇猛」。「当知是名第三圆满」,这是精进波罗蜜多的等流果。

 

酉四、性薄烦恼  

若有俱生性薄尘秽,于其自心能自在转,心有堪能于一切义速证通慧;当知是名第四圆满。

   这是第四科性薄烦恼,「若有俱生」,就是生来的,他的心性,「薄尘秽」,尘秽染污的事情薄,不是说一点没有,但是很少,心里面的这些欲事很少。「于其自心能自在转」,没有这些欲的事情,他心里面也很自在,「能自在转」。「若有俱生性薄尘秽,于其自心能自在转」,这是禅波罗蜜容易现前。若是这样的人静坐,很容易就得定,这是前一生的栽培。「心有堪能于一切义速证通慧」,他心里面还有一种堪能,有一种能力,什么呢?「于一切义」,就是一切佛法的这些甚深的道理。「速证通慧」,他若是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就成就了通达无碍的智慧,而不会很难的,当知是名第四种圆满。

 

酉五、性具聪敏

若有俱生于一切义,其慧广大聪敏捷利;当知是名第五圆满。

「心有堪能于一切义速证通慧」,属于禅,有了禅的时候,同时也容易开发智慧,在禅这方面说,「若有俱生于一切义,其慧广大聪敏捷利」,这个是属于般若,就是与生俱来,对于一切的道理,他的智慧广大,「聪敏捷利」,还是不迟钝;有的人有智慧,要慢慢地智慧才开发,有的人有智慧,智慧很快就出来了,「当知是名第五圆满」,第五种圆满。有的人因为前生对禅有熏习过,他今生他的欲就轻,也容易开发智慧,有的人前生并没有学习禅,但是学习过智慧,所以今生就是「于一切义,其慧广大聪敏捷利;当知是名第五圆满」。

 

午三、结   

应知是名由异熟果,如是六种波罗密多次第建立。

这是第三科结束,「应知是名由异熟果」,这「异熟果」,这里面说的实在是等流果,但是等流果也一定有异熟果。「异熟果」是指什么说呢?就是你这一念心,当然主要是阿赖耶识,那么其他的果呢,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那就是「等流果」了,所以「应知是名由异熟果」,这异熟果就是这一念心,心是王,其他的定和慧都是心所法,都是他的臣,以心为主说心是「王」,心王是固定,但是心所法不决定,心所法就是前生的熏习有各式各样的差别。「如是六种波罗密多次第建立」,这是有三种,一种是对治、一种是生起、一种是约异熟果,由三种原因建立六波罗蜜多。

 

卯二、唯六数(分二科)    辰一、别配三学   

由前四种波罗密多资粮、自性、眷属、守护,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戒学。

这下面第二科唯六数,就是说这六个,第一科是别配三学。唯六数这科是第二科,第一科是明因缘,现在第二科唯六数。「由前四种波罗密多资粮」,由前四种波罗密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种波罗密多,布施波罗密多是属于资粮、戒波罗密多属于自性、忍波罗密多是眷属、精进波罗密多是守护;这上面意思是说,自性以戒为主,所以戒是自性,想要持戒呢,要以施波罗密多为资粮,才能够持戒,持戒也容易一点。忍波罗密多是戒波罗密多的眷属,由忍才能够持戒清净。精进波罗密多就是守护你的戒,使令它能够清净。「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戒学」,这四种波罗密多和合起来,能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戒学,如果你有所缺啊,戒波罗密多不容易圆满,这一段文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披寻记》一六三一页:

资粮自性眷属守护者:谓施波罗密多是戒资粮。戒波罗密多是戒自性。忍波罗密多是戒眷属。精进波罗密多是戒守护。如是次第圆满戒学应知。

别配三学,先说增上戒学。

 

由其静虑波罗密多,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心学;由其般若波罗密多,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慧学。

前四波罗密多能令戒学圆满,「由其静虑波罗密多」,能努力地、多多地静坐,「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心学」,这个定就会成就了。「由其般若波罗密多,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慧学」,它这个意思呢,先要成就戒的时候,然后去修学静虑波罗密多,也会圆满地成就了,戒成就了、静虑也成就了,然后般若波罗密多也就圆满成就了,这个文应该这么连结起来,是这样的意思。所以这一段文是别配三学,六波罗密多,主要的大意是戒、定、慧三学。

 

辰二、结无过增

过此三上,更无菩萨学道可得;是故此三,普摄一切菩萨学道。由此建立波罗密多,唯有六种。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这第一科别配三学,现在第二科结无过增。「过此三上」,过此三种增上学,「更无菩萨学道可得」,其他的没有,这主要的就是这三学。「是故此三,普摄一切菩萨学道」,所以这三种增上学是普摄了一切菩萨所学的圣道。「由此建立波罗密多,唯有六种」,所以就建立六种,「除此,无有若过若增」,这六种就是成就了戒定慧。前面是略举四行完了,下面是明四应作,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癸二、明四应作(分四科)    子一、标   

又诸菩萨略有四种所应作事,由此普摄一切所作。

又诸菩萨略有四种所应作的事情,「由此普摄一切所作」,由这四种,可以包括一切所应作的事情。

 

子二、征   

何等为四?

这是征,下面第三科是列

 

子三、列   

一者、为证菩提修诸善行。二者、由此为先达真实义。三者、圆证威力。四者、成熟有情。

这四种,那四种呢?「一者、为证菩提修诸善行」,那就是六波罗密,为成就无上菩提,要修学六波罗密的善行,或者说十波罗密的善行。「二者、由此为先达真实义」,由于先要成就六波罗密,而后才能「达真实义」,才能通达第一义谛,如果完全不修学善法,一开始就到第一义谛那里去,这是不够次第的。「三者、圆证威力」,第三个呢,达了真实义的时候,你的智慧成就了,戒定都成就了,智慧成就,就是一定要有戒、有定才能成就智慧,三增上学成就了,就「圆证威力」,很圆满地成就了六种神通的威力。「四者、成熟有情」,这个时候有了神通、戒定慧、还要有神通,这个时候度化众生的条件成就了,就可以去度化众生了,所以成熟一切有情的善根,也同得解脱。

 

子四、配

如是四种菩萨所作,当知是先所说四行,如其次第所为所立。是故过此,更不建立有诸余行。

这第四科是配,「如是四种菩萨所作,当知是先所说四行」,「如是」,就是前面这一段文,所说的四种,所作的事情,当知是先所说的四种菩萨行,如其次第所为成立,就是和前面的四种菩萨行的次第,是一样的。「是故过此,更不建立有诸余行」,就不建立了。

 

《披寻记》一六三一页:

当知是先所说四行者:谓如前说四菩萨行:一者、波罗密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应知。

「为证菩提修诸善行」,就是波罗蜜行。「由此为先达真实义」,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能见第一义谛行。「三者、圆证威力」,就是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就是成熟有情行,应知,就是这样子来配合。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七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三 (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死大事之11:临终关怀[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六祖坛经讲记 第28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四十二 勿贪财多畜积[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欲海中的呼唤(隆果)[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守护国界”——在上海市宗教学会举行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栏目:真禅法师]
 道心坚定,才不会着魔[栏目:万行法语]
 328.问曰:若尔,阿弥陀佛,阿閦佛等不于五浊世生,何以复有三乘?[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念佛堂规约[栏目:丛林规约]
 如实、如理、如份的人间佛教行者──序《陈银华老师纪念集》[栏目:传道法师]
 中观论颂讲记 正释 观成坏品 第二十一[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