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7)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9

酉六、已成熟补特伽罗相(分二科) 戌一、征

云何已成熟补特伽罗相。

第四大科,成熟有情处及成熟自佛法处,一共是分六科;现在是第六科,已成熟补特伽罗相。这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已经成熟的补特伽罗相?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声闻。

 

戌二、释(分三科) 亥一、声闻(分三科) 天一、下品成熟

谓诸声闻先已串习诸善法故,若时安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非于现法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

成熟里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差别,现在先说声闻的成熟相貌。「谓诸声闻」:就是很多的属于声闻种性的人;「先已串习诸善法故」:就是他过去的时候,已经连续不断地学习佛法的原因。

「若时安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非于现法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解释声闻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是下品成熟。「若时安住下品成熟」:若是这个时候,这位声闻人他停留在下品成熟的阶段。

什么叫做「下品成熟」呢?「尔时便有下品欲乐」:就是那个时候,他内心里面对于佛法的学习,在他内心里面有下品的欢喜心;他对于佛法的欢喜心是下品的,就是初一层的、初开始对于佛法的欢喜心,就是那个欢喜心不是很有力量。「下品加行」:他有这样的欲乐,也就是他对于佛法的信心不是很强;他对于佛法里面,开始做功课,也是下品的加行,不是很深刻的。

「犹往恶趣」:因为他对于佛法的信心不是很强烈,用功修行也并不是那么样的有很深的程度,他不能调伏他的烦恼,他不能决定不做恶事,所以他「犹往恶趣」:他虽然是相信佛教了,但是他还可能到三恶道去的。

「非于现法证沙门果」:他不能在现在这个时候用功修行、得入圣道,他不能。「非于现法得般涅槃」:当然,不能得圣道,所以现在也不能够入「涅槃」。入涅槃要到阿罗汉的境界才可以。﹙得「沙门果」,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叫沙门果。﹚就是他不能得入圣道,还是凡夫的境界。这是声闻人的下品成熟的相貌,下面第二科是中品成熟。

 

天二、中品成熟

若时安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

「若」是这个「时」候,这位声闻人,能「安住」在「中品」的「成熟」的程度,「尔时便有中品」的「欲乐」:就是对于佛法的信心;「中品加行」:也是中等的用功修行。这个中等的用功修行,达到什么程度了呢?「不往恶趣」:他是决定不做恶事;他能达到这个程度,不做恶事。不做恶事,所以不到恶趣去。决定不做恶事,也就是能调伏烦恼了。因为做恶事是由烦恼发动的;能不做恶事,就是能调伏烦恼了;能调伏烦恼所以不做恶事,也不往恶趣。

「于现法中证沙门果」:他在现在的生命体里面,能成就圣道了。那就是他这个中品的加行,能调伏烦恼、修四念处,能够成功了,能得证初果、或者是二果,能达到这个程度。「非于现法得般涅槃」:但是他不能现在得四果,若得四果就可以入涅槃了。可见这个中品这个程度是很高了。

 

天三、上品成熟

若时安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证沙门果;即于现法得般涅槃。

「若时安住上品成熟。」这是第三科上品成熟。若是这位修行人,这位声闻种性的佛教徒,他能够安住在上品成熟的阶段。尔时便有「上品欲乐」:那个时候他就有最强烈的对佛法的信心,有「上品」的「加行」:很勇猛地用功修学四念处的。

「不往恶趣」:决定是不到三恶道去了。「于现法中」就得「沙门果」;「即于现法得般涅槃」:就能入无余涅槃。这是声闻人的三品。从这三品上看,这个初品就是不能调伏烦恼,中品能调伏烦恼,上品能入涅槃,有这么多的不同。

 

亥二、独觉(分二科) 天一、例同

如说声闻,独觉亦尔。何以故?道与声闻同种类故。

第二科是独觉,分两科,第一科例同。

「如说声闻」:如前面所说的声闻人成熟的相貌,独觉的人也是这样子。「何以故」?为什么他们是相同的呢?「道与声闻同种类故」:独觉乘的人。他们修学圣道的情况,和声闻人是一类的,同是学习苦集灭道四谛,同是学习苦空无常无我,同是修学四念处的,他们同是没有大悲心的。这是例同,同于声闻人。下面第二科显他的不同。

 

天二、显别

而此独觉与诸声闻有差别者:谓住最后有最后所得身,无轨范师。宿习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断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故名独觉。

「而此独觉与诸声闻有差别者」:既然是相同,为什么称之为独觉呢?那还是有不同的地方。与诸声闻有差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谓住最后有最后所得身,无轨范师」: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愿不同。独觉乘的人,他的愿,愿意最后得道的时候,生在无佛、无佛法的世界;他有这样的愿,那就和声闻人不同。「谓住最后有」:就是他这个生命体叫做「有」,这个「有」是最后的边际,在此有之后再没有了,没有这个生命体了。所以住在最后有的时候,最后所得的身体,他就要得辟支佛道了。得辟支佛道的时候,是「无轨范师」:没有为他做轨范的师长,就是他没有老师,他能无师自悟,「无轨范师」。

「宿习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没有老师,他怎么能得圣道呢?「宿习力故」:就是过去生中,应该不是一生,他学习佛法的力量非常得强。「宿习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他过去生中,他修学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所以今生也自然就能修习,不用师父,他就能修这个三十七菩提分法,也能这样修行,也能修无我观。

「究竟断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修这个四念处、修这个禅成功了,究竟地断灭了一切爱见的烦恼,没有剩余的;「证阿罗汉」:他就证入了无生的境界;「故名」为「独觉」:没有老师,所以叫做「独」自一个人可以「觉」悟圣道。这是独觉。

下面第三科是菩萨,分两科,第一科标三品。

 

亥三、菩萨(分二科) 天一、标三品

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

前面说声闻人有三品,独觉也是有三品,现在说菩萨也有三品。

「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的时候,叫做「下品成熟」:就是他能够栽培资粮,进一步地修四加行,这时候叫做胜解行地。有胜解、有胜行,能够通达第一义谛、能够修学六波罗蜜、修四加行,这时候叫做下品成熟。

「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这个「胜意乐地」这个「意乐」,其实也就是对于佛法有信心。有信所以也就有愿,愿得无上菩提。就是他有殊胜的意愿,愿得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他有这样的殊胜的意愿。但是这个心,没有爱见的污染,是无爱见的,所以是清净的,清「净」的「胜意乐」地。这样子呢,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得了无生法忍才成就了清净的胜意乐。没得无生法忍之前,在胜解行地的时候,也是有胜意乐,但是不清净。现在得无生法忍之后,有清净的胜意乐,这个时候叫做「中品成熟」。

 

《披寻记》一二五一页:

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者:此说中品成熟应非唯住净胜意乐地;住行正行地,亦此摄故。下说住中品成熟尽第二无数劫边际故。今未具说,然义应知。

「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者:此说中品成熟应非唯住净胜意乐地」:应该不是只是住在净胜意乐地,就是不只是住在初欢喜地。「住行正行地」:就是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叫做行正行地。「亦此摄故」:也属于净胜意乐地,是这样意思。

「下说住中品成熟尽第二无数劫边际故」: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下边本论的下文在〈住品〉中,「住中品成熟尽第二无数劫边际故」:那就是到了燃灯佛,遇见燃灯佛的时候,是第二阿僧祇劫的边际,「尽第二无数劫边际故」。「今未具说,然义应知」:现在没有详细说,可是有这样的义,应该知道。这是菩萨的中品成熟。

 

住堕决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

这个上品成熟的菩萨是怎么个情形呢?就是已经安住在入于「决定」地,就是第八地;「到究竟地」:就是通过第九地达到第十地的时候;「名上品成熟」。这是标这个三品,下面第三科解释三品;分两科,第一科辨品类;分三科,第一科下品成熟。

 

天二、释三品(分二科) 地一、辨品类(分三科) 玄一、下品成熟

若时菩萨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

「若时菩萨住下品成熟」的时候,「尔时便有下品」的「欲乐、下品」的「加行,犹往恶趣」:这位菩萨还有可能会到三恶道去。「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这是「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还是到恶趣的世界去的。

「此尽第一无数劫」的「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的「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这样子,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的善法,还没有成就。这位菩萨没有与这样的清净法相应,就是没得无生法忍。

在窥基大师的解释,他说这个菩萨因为度化众生而引起了问题,所以到三恶道去;若是他不度众生的时候,他是不会到三恶道的。说一个譬喻,说是金翅鸟到海里面去捉这个龙吃,它把龙捉住了的时候,它要吃这个龙的时候,它就从海里面…它那个翅膀一搧动就把海水就搧开了,然后里边的龙就现出来,这个金翅鸟就把龙捉住了,就衔住这个龙跑到七金山上去吃。它这个时候呢,它那个脚里边有泥,这个金翅鸟(就是妙翅鸟)的脚有泥;它是因为捉龙,所以这个脚上有泥。这是个譬喻;譬喻这个初发心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他才有染、才有过失,所以才「犹往恶趣」。如果他不去度众生,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有这样的解释。

「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就是第一阿僧祇劫的后边。「炽然无动」:又炽然、又无动的「极善清净觉品善法」还没有成就,这位下品成熟的菩萨还没有成就这个功德。

 

《披寻记》一二五一页:

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者:此中觉品善法,谓即菩提分法应知。余如下释。

「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者:此中觉品善法,谓即菩提分法」:就是三十七道品,「余如下释」。

 

玄二、中品成熟

若时菩萨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的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

这下面是第二科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的欲乐」:就是中品的信心。「中品加行」:中品的努力修行。「不往恶趣」:他不会到三恶道去了。中品成熟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不往恶趣」。

「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那就是到了第七地。「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极善清净的善法还没有成就;那就是第八地以上的境界了。现在第三科上品成熟。

 

玄三、上品成熟

若时菩萨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

「若时菩萨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的「欲乐」:就是上品的信心;「上品的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就是到第十地菩萨了。「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了。

这三品都解释完了。现在第二科解释种种。前边是辨品类,说明菩萨有三品;现在第二科解释这个种种。

 

地二、释种种

今于此中性淳厚故,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名为炽然。

「今于此中性淳厚故」:就是这个菩萨在这个第二品成熟、第三品成熟里面;「性淳厚故」:因为他已经证悟了无为法,得了无为法心里面清净,也比较宽厚,就是心不动了。他证悟了第一义谛的时候,这个有为法的境界不能动摇他。所以叫做「淳」净宽「厚」。

「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名为炽然」:这个上品成熟、中品成熟里边,有那个「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这是第二。第三里面说,「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那么这里边这二品(中品、上品)里面都有这句话;这句话,这里面加以解释。什么叫做炽然呢?「今于此中性淳厚故」:就是证悟了无为法了。「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所以叫做「炽然」。这是解释炽然。

 

《披寻记》一二五二页:

今于此中性淳厚故等者,谓性成就净胜意乐,名性淳厚。一切善法不由思择炽盛现前,名极猛盛。由是因缘,在在生处受增上生,于彼生中超余种类,是名上品广大果。又复成就无量威力神变,名大胜利。

「今于此中性淳厚故等者,谓性成就净胜意乐」:就是这个圣人,他的内心里面成就了内心的清净,有广大、离相的慈悲愿,离一切相发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叫做「净胜意乐」,所以叫做「性淳厚」。

「一切善法不由思择炽盛现前,名极猛盛。」这个淳厚这句话讲完了;极猛盛这句话怎么讲呢?「一切善法不由思择」:就是六波罗蜜、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善法。「不由思择」:他不需要特别地去思惟观察。「炽盛现前」:就很显著地,这一切善法就现前了;一方面用于求无上菩提,又能够回向一切众生。「名极猛盛」:这个极猛盛是这个意思。「性淳厚」:就是与第一义谛相应了的意思。「极猛盛」:就是六波罗蜜现前。这叫做「名极猛盛」。

「由是因缘,在在生处受增上生」:由于他无量功德常时时地现前,「由是因缘,在在生处」:或者生到人间,此处彼处、或者生到天上,此天彼天,各式各样的地方。「在在生处」: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受增上生」:他能领受这个增上的这个众生的生命,就是或者生天上也特别得殊胜;来到人间他的果报也特别殊胜。「于彼生中超余种类」:这位菩萨到天上也好、来到人间也好,他的功德、他的果报,总是超过其余的众生的,所以「在在生处受增上生」。「于彼生中超余种类」:在那一类的众生里面,他总是更殊胜,超过其余种类的众生。「是名上品广大果」:这个上品广大果是这个意思。

这个「极猛盛」是说善法的现前特别殊胜,「能有上品广大果故」。能有上品广大果,就是他「在在生处受增上生,于彼生中超余种类,是名上品广大果」,这个增上果就是广大果。

「又复成就无量威力神变,名大胜利」:这位菩萨在那个时候,他又能成就无量无边的有威力的神变,叫做大胜利。那这可见是得了四禅,得了四禅才能有神通的威力。

 

不转还故、不退堕故、常胜进故,名为无动。菩萨地中最无上故。

「不转还故,不退堕故」:他这位菩萨的意愿非常地坚定;如果这样的意愿建立了,他就不会转还,忽然间又变了,我不发愿了,不是的。「不退堕故」:他不会退堕到二乘的地位,更不能退为凡夫了。「常胜进故」:他常能向前进步,进步到更好的境界。

「名为无动」。这个无动可见是有这么多的意思,一个是炽然的意思,一个是不转还的意思;(注:三义应该是:不转还故、不退堕故、常胜进故)有这样的功德,名为无动,常胜进故,有这三义,名为无动。

「菩萨地中最无上故」:在菩萨地里面,这位菩萨是最高尚的。

 

《披寻记》一二五二页:

不转还故等者:〈摄事品〉说:言无动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随所获得,随所积集,所有善法,皆无退转;于当来世,能无退减。如是菩萨,随所经历彼彼日夜,随所过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无减。(陵本四十三卷二十页)。此中三义,准彼应释。

「不转还故等者:〈摄事品〉说」:〈菩萨地〉有〈摄事品〉,〈摄事品〉说:「言无动者」,是什么意思呢?「谓此菩萨意乐净故」:就是这位菩萨他内心的意愿是特别清净的,就是他能安住无为法,能与第一义谛相应的关系,所以心里面清净。

「随所获得,随所积集」:随他所获得的善法功德,也就是随他自己努力积集的功德。「所有善法,皆无退转」:他所成就的善法,不会再失掉了的。这是解释这个无动,也无退转的意思;「皆无退转」。

「于当来世,能无退减」:他现在是成就了功德不失掉;在当来世的时候,他现在成就的功德也不失掉。「如是菩萨,随所经历」:随他所经过的;「彼彼日夜」:一天一天的这个时间。「随所过度彼彼自身」:或者生天身,或者生人身,各式各样的生命。

「所有善法,如明分月」:月是半月半月,半月是黑月,半月是白月。白月就是明分月。「唯增无减」:他所有的善法,经过了很多的时间,他的善法不减少。「(陵本四十三卷二十页)。此中三义,准彼应释。」这里说的「三义」这几句话: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这几句话。一个不转还,一个是不退转,一个无退减,一个为增无减,一个不转还,一个不退堕,一个常胜进,这三句话。「常胜进故,名为无动。菩萨地最无上故」。

 

《披寻记》一二五二页:

不转还故等者:〈摄事品〉说:言无动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随所获得,随所积集,所有善法,皆无退转;于当来世,能无退减。如是菩萨,随所经历彼彼日夜,随所过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无减。(陵本四十三卷二十页)。此中三义,准彼应释。

「不转还故等者:〈摄事品〉说:言无动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随所获得,随所积集,所有善法,皆无退转」:就是他得无生法忍,与第一义谛相应这一方面,叫做意乐净。得无生法忍之后,他还继续地做种种功德,随他所获得的功德,随他所积集的功德,就是所有善法。「皆无退转」:不会再退失掉的;成就了善法,他就不失掉了。

「于当来世,能无退减」:当时不退转;到了未来世的时候,这个善法也不退减。

「如是菩萨随所经历彼彼日夜,随所过度彼彼自身」:在时间上说叫日夜;在他的生命体上,随着时间也逐渐逐渐地有变化。「所有善法,如明分月」:月有黑月、有白月,这个明分月就是白月。「唯增无减」:他的善法只有增,而不减少。「(陵本四十三卷二十页)。此中三义,准彼应释」。这里说的「不转还故,不退堕故,常胜进故」,就是准照彼四十三卷二十页说的,可以解释。

 

当知说名极善清净。

就是「不转还,不退堕,常胜进」,能够「无动」,所以叫做「极善清净」的善法。

 

《披寻记》一二五二页:

当知说名极善清净者:〈增上意乐品〉说:又诸菩萨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清净意乐(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由是当知,极善清净非下地有,故最无上。

「当知说名极善清净者:〈增上意乐品〉说:又诸菩萨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清净意乐。」「又诸菩萨到究竟地」:就是由初净胜意乐地,就是初欢喜住,初欢喜地,那么达到第十地的时候,叫做到究竟地。在这中间「所有一切」的「增上意乐,是名菩萨」的「善清净意乐。(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上说的。「由是当知,极善清净非下地有」:下地是没有,初地不如二地,二地不如三地,乃至第十地。第十地名为极善清净意乐。这是把菩萨的三品成熟解释完了。

现在第三科是料简。这个料简是前面这个第四科「成熟有情处及成熟自佛法处」,它是分三科,第一科标列,第二科随释;随释里面一共分六科,已经讲完了,现在是料简。所讲完的这几大段文里面再重新地加以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品类的差别;分两科,第一科唯下品摄。

 

申三、料简(分二科) 酉一、品类差别(分二科) 戌一、唯下品摄

当知此中,若财摄受所作成熟、若神通引摄所作成熟、若隐密说法所作成熟、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若唯听闻所作成熟。如是五种所作成熟,若于长时修习彼法,尚为下品;况于少时修习彼法。

「当知此中,若财摄受所作成熟,若神通引摄所作成熟」:当知在这里边这个成熟的情况不一样,有下品、有中品、有上品。「若财摄受」:若是这位菩萨用财来接引那个众生,使令那个众生在佛法里面栽培一点善根的话,这是一种。

「若神通引摄所作成熟」:说是那个众生,是因为看见菩萨现神通而相信佛法的;用神通引导他来到佛法里面栽培一点善根,所作成熟。

「若隐密说法所作成熟」:这个众生是因为那位菩萨的隐密说法,就是把这个甚深广大的佛法没有讲,就说一些浅显的佛法,就这样引导他相信佛法了,而他在佛法里面栽培一点善根。

「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他相信了佛法以后,他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是下品加行;他不肯多努力,小小地用点力量,小小地拿出一点时间栽培善根,多了没有时间。下品加行所作成熟善根。

「若唯听闻所作成熟」:若是这位众生他听闻佛法,有一点信心,但是只是听闻而已,只是这么一听闻所作的善根成熟。

「如是五种所作成熟,若于长时修习彼法,尚为下品;况于少时修习彼法」。这个「如是五种所作」的善根的「成熟」,就是前面说的财摄、神通摄,隐密说法所作成熟,下品加行,唯听闻所作成熟,这五种所作的善根。「若于长时修习彼法」:假设这位众生,长时期地这样子接受菩萨的财摄受、神通的引导、隐密的说法、下品的加行、唯听闻所作成熟;常时期地这样栽培善根,「尚为下品」:那这个人还是属于下品的,他不是中品、也不是上品,这可见这个人是个钝根人。「况于少时修习彼法」:长时期修习彼法还是属于下品,何况是少时间修习彼法、栽培善根呢?那当然是更是下品了。那么这是什么叫做下品,这是用这五种;这五种就是那二十七种里边的五种。

 

戌二、通三品摄(分三科) 亥一、三品

其余一切成熟因缘所作成熟,当知皆有三品道理。谓若于彼下品修习,成下成熟;中品修习,成中成熟;上品修习,成上成熟。

「其余一切」:就是二十七种差别里边,把这五种挑出去,剩余的;剩余的就是二十二种。「一切成熟」的「因缘所作」的善根的「成熟,当知皆有三品道理」:都有上中下品的不同。

「谓若于彼下品修习,成下成熟」:「谓若于彼」,佛菩萨为他栽培善根的时候,他是下品的修习,没有多努力,没有数数地修学圣道;「谓若于彼下品修习」,那就「成」了「下品」的成「熟」了。这「中品」的「修习,成中品」的成「熟」。「上品修习,成上品」的成「熟」了。这就看自己用的努力是多少了。

除掉了的那五种的情形,那个人就是修了一点福德而已,慧是很少的,修慧修得很少。剩下的二十二品那就是不同,和那五品可是不同了。但是努力少,也还是下品。中品修习就成中品成熟;上品修习就成上品成熟了。这是通三品摄;第一科是三品,现在第二是九品。

 

亥二、九品

此下中上三品成熟,当知一一复有三品。于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于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于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

前面说这个下中上这三品的里面,一一中还有三品不同。

「于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的「成熟」:这个下品的成熟,在前边〈声闻地〉里面的〈趣入品〉里面,也有提到这个事情。那里边说到下品成熟,就是没有多栽培,只是栽培了一个时期,栽培一点信戒闻舍慧,那么那就是属于下品了。现在这下品里面还分三品,「一一复有三品。于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

「于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这个中品,在〈声闻地〉的〈趣入品〉来说,他是数数地栽培善根,今生也栽培善根,来生也栽培善根,来生也栽培善根,可能不只是一生、二生、三生这么栽培。

「此下中上三品成熟,当知一一复有三品。于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于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的「三品成熟;于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的「成熟」。这个中品善根的栽培,就是接近得圣道,而没得圣道;但是他超过了下品的栽培成熟。这个上品成熟它里边的这个分际,就是他可以得圣道了!他可以得圣道,可以得涅槃了,他的善根达到这个程度。「于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

 

亥三、无量品

如是等类诸佛菩萨成熟有情,当知展转差别道理,有无量品。

这是第三科,无量品。「如是等类」:指前面说的这些差别,「诸佛菩萨成熟有情」:诸佛菩萨来到世间教化众生,用种种善法来成熟众生的善根。「当知展转差别」的「道理,有无量品」那么多的不同。一共是二十七品,拿出去五品,剩下二十二。二十二都有三品,三品里还有三品,这样子数目也是不少了,所以「有无量品」。

 

酉二、自他差别(分二科) 戌一、为自成熟

此中菩萨,由前所说成熟因缘,为欲成熟自佛法故,精勤修集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这是第二科自他的差别。前面第一科是品类差别,现在是自他差别;分两科,第一科为自成熟。

「此中菩萨,由前所说成熟因缘」:前面所说的成熟因缘就有下中上的不同。「为欲成熟自佛法故」:现在说什么呢?说这个菩萨想要成熟自家的圣道功德。「精勤修集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他特别地精进而不懈怠,修集这个「诸根」的「成熟」、和「善根」的「成熟」、和「智慧」的「成熟」、还有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的差别。

 

戌二、令他成熟

又欲令他诸有情类补特伽罗,乘三乘法而出离故,往善趣故,修集如是六种成熟。

这是第二科令他成熟,前面说自家成熟,这是令他成熟。「又欲令他诸有情类」:菩萨还有大悲心,他想要教化其余的众生,「诸有情类补特伽罗,乘三乘法」:学习声闻、辟支佛、佛法;「而出离故」:出离生死的缘故;「往善趣故,修集如是六种成熟」:那么,教化其他的众生出离生死,往善趣故,修集如是的六种成熟。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6)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8)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