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一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96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一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三瑜伽处之二

天三、缘性缘起所缘(分三科) 地一、征

云何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前面一个修不净观的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修慈愍观的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这两种讲过了,这现在是第三种缘性缘起所缘。这是第一句呢?是「征」,下面第二句就是解「释」,第二句以下是解释,分六科。第一科是「寻思义」,分二科,第一科解「释」。

 

地二、释(分六科) 玄一、寻思义(分二科) 黄一、释

谓依缘性缘起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此中都无自在、作者、生者、化者,能造诸法;亦无自性、士夫、中间能转变者,转变诸法。

「谓依缘性缘起」,这个修缘起观的人,你要有根据,根据什么呢?「依缘性缘起」,就是根据佛说的这个「缘性」,就是四种因缘: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这四种缘。这个十二缘起里面主要是增上缘,但是里边也包括这因缘、包括这次第缘、包括所缘缘的,所以总合起来是四种,是四种缘的体性。这个四种缘呢?能生起一切法,就是缘起,就是十二缘起了。「增上正法」,佛这样子为我们宣说的十二缘起是增上的正法,就是超越世间一切法。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戏论,只有佛说的十二缘起是最究竟圆满,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叫「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我们能够学习佛说的缘起的正法,我们能学习、还能受持,这个时候我们的心里面就有这殊胜的力量了。

「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这个增上力是什么呢?什么叫作听闻受持以后,你就成就了增上力了呢?就是「能正了知」,你会正确的明白。明白什么事情?「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如是法,这样法、这样法出现的时候呢?「彼彼法生」,就另外一个法就出现了,就是这样意思。说我现在感觉我很贫穷,我感觉他们都财富很多,不要紧!你有办法也可以有财富,就是「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就是这样子。所以每个人感觉到不满意,可以令自己满意的,就是有办法能改善自己!如果说是:不是你自己,这个诸法的出现不是因缘有的,是另外有个有力量的人,他的意愿出现的事情,那你不能控制,你也就不能控制了。是现在说是:「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总而言之还是什么?就是你的心生的,就是由你的心生起这件事。所以你的满意;你不满意,都是你自己创造的,自求多福!

「如是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这样的事情不存在了。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乃至生缘老死,就是「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

我头几天本来我又要备课、还有很多的人给我来信,我应该回信;但是我这人糊涂,要看三国志演义。看三国志演义是关渡之战,袁绍和曹操在关渡这地方作战,曹操之厉害!就把袁绍的粮,有很多军队要靠饭要吃饭嘛,这个粮在什么地方呢?曹操派军队把它粮,统统烧坏了它,然后袁绍失败了!这个作战也就是这么回事情。现在我们学习佛法:你要知道一切法是由因缘有的。那我,我这件事不满意,我把这因缘调整一下子,就满意了,这个地方是满意的;那么我没有,我把这因缘调整一下,这件事情就出现了。「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所以佛法就是令所有的人都会满意!就是你自己要努力创造才行,才可以,不是说是我要向某一个人,向他去感谢,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你自己要努力,就成功了。

「此中都无自在、作者、生者、化者,能造诸法」,在从这个因缘生起一切法,因缘灭则一切法灭,从这个道理上看呢,这里面没有「自在」,没有「作者」,没有「生者」,没有「化者」。这个「自在」我们在那个……,在有寻有伺地那个不如理作意那个地方就是有个大自在天,那么这个人有这样的思想,认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是大自在天创造的,它创造的。你说你苦,那你只有受者,是大自在天叫你受苦。现在佛法的道理上的意思,没有这回事,也没有这个大自在天,他是「作者」,他是一切法的作者,他能创造一切法,没有这回事情!不承认这件事─「作者」。

「生者」,这个「作者」是总说的;这个「生者」和「化者」是别说的。就是原来没有这件事,他现在把这件事创造出来了,那么叫作「生者」。这「化者」呢?原来有多少,有这件事,但是他有这个力量把它转化一下子,变化一下,那么叫作「化者」。「能造诸法」,它有这个生者、化者的力量呢,它能创造世间上的一切法;或者是令人苦恼,这个法也是他创造的、能创造战争、能创造经济繁荣,都是他,都是这个大自在天。现在佛法说没有这回事情,没有自在的作者、自在的生者、自在的化者,能造诸法的,没有这件事!

「亦无自性、士夫」,这个「自性」,这是数论者。这个数论者是主张这宇宙间有一个自性,这个「士夫」呢,就是我。这个我,这个士夫,原来这个世间上是什么事没有,但是这没有事情的那种休闲的境界,这个我感觉到不舒服,感觉不自在。他希望有点事情好享受,所以这个自性就给他变化世间上的一切法,叫这个我来享受,这一享受呢,我就被迷惑了,就苦恼了,苦恼了;他就再修禅定,修禅定的时候,一离欲,然后自性就把变化的诸法又收回去了,这就得解脱了。就是这个数论师对于宇宙间的事情是这样子的见地的。这个自性和士夫,士夫就是我,他不是因缘有的;这个自性能变出来这一切法,是因缘有的。

「中间能转变者」,就这个自性和士夫中间,这一切有为法,是这个自性能转变的,是「能转变者,转变诸法」,能转变者就是那个自性,他所变现的这一切法,这一切法呢,是可以转变,可以这样子,也可以那样子变,就是那二十五谛的意思。这在佛法里面讲呢,没有这回事,这个都是虚妄分别,是不对的。

 

黄二、结

若能了知如是等义,是名寻思诸缘起义。

这第二科「结」,你「若能」够明白「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如是等义」呢,「是名寻思诸缘起义」,缘起的道理你就明白了。

 

玄二、寻思事

复审思择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而起胜解,是名寻思诸缘起事。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寻思义」,寻思缘起义,这里是「寻思」缘起的「事」。

「复审思择十二有支」,就是无明缘行这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这里面有内外的不同,「而起胜解」,你这个思惟十二缘起的道理,今天也思惟、明天也思惟。思惟无明老死从那里来呢?从生来,生缘老死,生从那里来的呢?从有来的。有就是业力,这个业力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不能名之为有;就达到能招感果报的时候呢,叫做有,这业力叫做有。这有从那里来的呢?取缘有,爱缘取,由爱取来的。爱取从那里来的呢?从受,受缘爱。受从那里来的呢?从触来的。若是佛教徒学习般若智慧,这个受的时候,有般若的智慧,明相应受、明相应触,这时候不颠倒迷惑,就没有老病死的苦恼事情了,就得涅槃了;乃至向上推,无明缘行,就是没有般若智慧,能这么推求。

这样子你在修静坐的时候,不妨修这个缘起观,这是生缘老死。生灭则老死灭,你不要光背这句话,要思惟那件事:生灭则老死灭,有灭则生灭,这是个什么境界啊?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受、想、行、识,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十八界都没有了;无苦、集、灭、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心经》上的境界。但是在声闻地,并不观察诸法自性空,只是以无常为门,就能观察到离一切相的诸法实相的境界,所以修缘起观也是很妙的。你也可以修不净观、修慈愍观,但你也可以修这缘起观,这里面有很多微妙,只是从文字上念一遍,你不用心去思惟,好像没有什么事;但是要用心去思惟那就不同了,这里面有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就是懒,这第六意识懒,就不愿意思惟。愿意在这寂静住,或者愿意打妄想,那么就是这个缘起观,佛说的这些法门的微妙,你得不到!你若是在这些法门,你不学习,你不修行这么多的法门,你永久的都是平平常常的这样子。你不能够超越这个境界,你若是不管是不净观也好,乃至到缘起观也好,你若修,那就不可思议。

你看这个《长老偈、长老尼偈》,你再看《优婆曲多尊者传》,再就是看《阿含经》上你看:有些佛在世的比丘,多数是一出家就修不净观,等到不净观最后修这白骨观的时候,佛就会给他说无我观。你达到白骨观的时候,一修无我观,就得阿罗汉道。得到阿罗汉很不简单呀!大乘佛法维摩居士喝斥阿罗汉,维摩居士是何等人物?那是法身大菩萨境界呀!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他喝斥阿罗汉,我们轻视阿罗汉,不可以轻视!阿罗汉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住最上舍,是不得了的境界!他一切时、一切处,心不取着一切法,心里面长时的清净住,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等到发大悲心,到阿罗汉发大悲心,那就是大菩萨的境界了。所以不应该学习维摩诘居士喝斥阿罗汉,不应该这样子。他只是说阿罗汉没有发大悲心,广度众生这件事是不圆满,所以喝斥他是这样的意思,劝他发大悲心的意思。但是其他,他能够从四念处,由无常为门,达到第一义谛这一方面,是应该学习的呀。

「复审思择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而起胜解,是名寻思诸缘起事。」

 

《披寻记》一○一七页

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者:十二支中内处摄法,说名为内;外处摄法,说名为外。

就还是内六根、外六境,就是分这两部分,所以叫寻思事。这个无明缘行乃至生老死,分十二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有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有色、声、香、味、触、法。但是佛的大智慧,能观察出来缘起的次第,所以就是分出十二种差别。

 

玄三、寻思相(分二科) 黄一、自相

复审思择无明支等,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如是广说,如前分别缘起支中,是名寻思缘起自相。

这是第三科「寻思相」,分二科,第一科寻思「自相」。

「复审思择」:你在静坐的时候,你修完奢摩他的时候,你就修毗钵舍那。修毗钵舍那就是思择这「无明支」、行支、识、名色,思惟这个支。先思惟无明,无明是什么?这「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就是不知道过去怎么回事?也是无我的,但是我们不懂;未来是怎么回事?未来我们也不懂。不懂未来也是无我的;现在也是无我。我们不知道无我,那就叫做无明,是这么意思,「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如是广说,如前分别缘起支中」有解释了,这里不重复了。「是名寻思缘起自相」。

 

黄二、共相(分二科) 宇一、释(分三科) 宙一、无常

复审思择如是一切缘生诸行,无不皆是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是故前后皆是无常。

这底下思惟共相,这缘起的「共相」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无常」。

「复审思择如是一切缘生诸行」,这一切有为法,这个「行」哪,是向前进,就是流动变化,如流水、如灯焰,那叫做「行」。譬如说我们的肉眼,我们看这个墙,好像在那里没有动,这是肉眼的境界;但是若是用佛菩萨的慧眼、法眼看,它是行、它在动哦,它并不是在那里不动。那个动就是剎那剎那的变化,这一切法都是这样子,色法也是这样子,心法也是这样子,思惟一切缘生的诸行。

「无不皆是本无今有」,没有一样事儿,不是皆是本来是没有,而后来有了,就是有因缘的时候就有了。所以有没有地狱?地狱是没有的,那么怎么有了?因为你造罪了,你的罪变现出了地狱来了。本来也没有老虎,也没有毒蛇,为什么有了呢?这众生造了这个罪业;这罪业就把自己变成老虎,变成了毒蛇,变成了饿鬼,变成人天,所有世间上一切有为法,都是本无今有的。

「有已散灭」,有了以后,也不是永久的有。它的因缘,这个力量,是有时间性的,到时候就结束了,这件事情没有了,不是决定的。「是故前后皆是无常」,所以无始劫来以前的事情,乃至到无始劫以后的事情,无量劫以后的事情,都是无常变化的,都是无常的,不是永久的。

 

宙二、苦

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

这第二科是「苦」,这个无常的法,那它就是生,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法」,所以就是苦了。「其性是苦」,它那个体性,是令你苦恼的事情。

 

宙三、空无我

不自在故,中间士夫不可得故,性空无我。

这是第三科「空无我」义。

「不自在故」,这些有为法,这个是令你不自在,你不能够我要怎么地,就怎么地,不行!这个造因的时候,每一样事情开始的时候,你创造的时候,你有自由。你愿意做佛的事情也可以,你愿意做地狱的事情,都是听你自己;等到结果的时候,你不愿意受,也得受,你不愿意,谁愿意到地狱去,那你非去不可!就是那时候没有你的自由了,所以「不自在」,所以就是无我了。「中间士夫不可得故」,在你的色受想行识里边哪,在眼耳鼻舌身意里边哪,是没有我可得的,那里面没有个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可得,没有这件事。「性空无我」,这一切有为法的体性,本身是没有,是空的,是没有我,这「空」就是没有我,叫做「空」。

 

宇二、结

是名寻思缘起共相。

这无常、苦、空、无我,这是十二缘起的共相。

 

玄四、寻思品(分二科) 黄一、释(分二科) 宇一、黑品摄

复审思择,我若于彼无常苦空无我诸行如实道理,发生迷惑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

这是「寻思品」,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先解释「黑品」。

又「审思择」,这个「我若于彼」佛说的「无常苦空无我」的「诸行」,真「实」的「道理」,我「发生迷惑」;我不同意是无常、苦、空、无我,我不同意这个。「便为颠倒,黑品所摄」那你,你就是糊涂了,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你这个贪瞋痴就来了,就会造种种罪过。这就是「黑品所摄,广说如前」。

 

宇二、白品摄

若不迷惑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广说如前。

你「若不迷惑」,你能明白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你就不会发生错误,是「白品所摄」,这时候就有大智慧,有种种功德出现了,那就是属于「白品所摄,广说如前」。

 

黄二、结

是名寻思诸缘起品。

这是结束这一段。

 

玄五、寻思时(分二科) 黄一、释

复审思择,于过去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已住;于现在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今住;于未来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当住。

这是第五科「寻思时」间。

「复审思择,于过去世」的时候,「所得」的「自体」,你可能过去世在天上,或者是在人间,你也会得到一个果报,一个身体,也还是色受想行识。「无正常性」,那个身体,也是过去了,就是它不能常住的。「如是已住」,这样子呢,过去的身体,已经在过去的时候,它是存在的;但是现在呢,它已经变过去了,也是不存在了。

「于现在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现在得到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色受想行识,它也今天虽然是很活泼地存在,但是它并没有永久存在的体性的,它也变成过去的。「如是今住」,这个生命体,现在是存在的。「于未来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也是没有常性,也不是永久的。「如是当住」,将来它会存在。

 

黄二、结

是名寻思诸缘起时。

「缘起时」,这里边哪,令人恐怖的地方:将来的生命体,决定是人吗?这时候就是决定你现在的修行了!所以这是令你、令我们担心的地方,知道哦!

 

玄六、寻思理(分二科) 黄一、观待道理(分二科) 宇一、释(分二科) 

宙一、约真俗辨(分二科) 洪一、标

复审思择唯有诸业及异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谓作者及与受者。唯有于法,假想建立。

这是「寻思理」,分二科。第一科是「观待道理」,分二科。第一科解「释」,先解释这个「真俗」,真俗二谛,先辨这个真俗二谛,先是「标」。

「复审思择唯有诸业及异熟果」,我们现在这个生命体,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里面,就是有业。业:是主要是你的心动了,表现在身口上,就造了很多的业。或者是定业、或者是就是不动业、或者是福业、或者是罪业;「及异熟果」,及这个业力所得的果报,就是这二件事。

「其中主宰都不可得」,在这个业和异熟果里面,说是有个主宰性,常恒住、不变易的东西是不可得的,没有,没有我可得。「所谓作者及与受者」,这个主宰性,执着有我,这个有我论者:他认为有一个作者,有受者。在「因」名为作者;在「果」名为受者。就是这个我的体性,它能做善,也可能也能做恶;将来在果报的时候,就是受苦,也可能是受乐。说是有这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是作者、是受者;但是佛法来说,「其中主宰都不可得」,也没有作者,也没受者。

「唯有于法,假想建立」,那么里边有什么呢?就是于这一切有为法,这色受想行识有为法,这个业和果报,带有一个假想,由假想所建立的事情,只有这么多,另外没有了。这是「标」,下面解「释」。

 

洪二、释

谓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中,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为作者及与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

「谓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里面,在十二缘起里面,「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为作者及与受者」,这解释这个唯有法,「唯有于法,假想建立」,解释这句话。就是这个人,在十二缘起里边,「发起假想」,发动了一个假想,不是真实的,就是有所凭借,有所凭借叫做假,假者藉也。就是假藉这件事,就去给它安立个名字,就是「假想」。「施设言论」,这个假想,有什么作用呢?能安立种种言论,会说话,说种种话。他现在说什么话了呢?「说为作者及与受者」,十二缘起里面有一个我会「作」,有个我会「受」。我在因地的时候,是「作者」;在果地的时候,是「受者」。这个说执着有我,这个我是负责任的,它做造罪的时候,将来得果报,它要受;它做功德的时候,将来得果报,也是它负责。作善作恶,它要负责的!这是寻思这个道理。

「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这是解释这个「作者」和「受者」。「有如是名」,他现在来,或者在天上,或者是在人间,或者是在地狱、饿鬼里边,「有如是名」,他有个名称,他叫什么名字,叫某甲。「如是种」,种类,或者他是,比如说他在人间,或者婆罗门中,是剎帝利中、吠舍、首陀罗。还有「如是性」,这个「性」就是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母亲是什么名字?他是这个种性的人。「如是饮食」,这个「饮食」就是他得到的果报。得果报,他的生活情况怎么样?「如是领受若苦若乐」,或者受苦,或者受乐。「如是长寿」他的寿命或者是七天,或者是一百年,或者是二百年。「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在众生这一方面,多数是放逸、作恶事,多数是自己应得的寿命减少了多少;那只有阿罗汉,他要常常入定没有烦恼,心很清净,他能够「极于寿量边际」,他应该活两百岁,他就能活两百岁。我们若是放逸,就是折损自己的寿命的,是这个不同。就是有「作者」,也有「受者」。

 

《披寻记》一○一九页:

有如是名如是种等者:世俗言说士夫类中略有如是八言说句:名,谓呼召假名;种,谓剎帝利等种类差别;性,谓族性,父母差别;受用饮食,或劣或胜,是名如是饮食;于现法中或时兴盛住诸安乐,或时衰损住诸苦恼,是名领受若苦若乐;人寿分量住时差别,或住少年,或住中年,或住老年,是名如是长寿;一切异生寿无边际,是名如是久住;阿罗汉等住最后有,寿有边际,是名如是极于寿量边际。

「有如是名如是种等者:世俗言说士夫类中略有如是八言说句」,第一个言说句就是「名,谓呼召假名」,就是别人招呼某甲、某乙这个人。「种,谓剎帝利等种类差别」。「性,谓族性」,就是他「父母」的「差别」。「受用饮食,或劣或胜,是名如是饮食」。「于现法中或时兴盛住诸安乐」,或者说这个人哪!走运气,做了十年宰相,这样子呢,「于现法中或时兴盛住诸安乐,或时衰损住诸苦恼」,或者被人家搞跨了,下台了,下台了就不对劲了,就是「衰损住诸苦恼」,「是名如是领受若苦若乐」。「人寿」的「分量住时」,或时「差别」不一样的,「或住少年」的时候就死掉了,「或住中年,或住老年,是名如是长寿」。「一切异生寿无边际,是名如是久住」,一切异生的寿量,也有的人寿命非常的长;地狱的众生寿命很长;一个龙,这个龙王寿一中劫,也是很长的;天上几万、几千万年乃至到八万大劫,寿命这么长,「是名如是久住」。「阿罗汉等住最后有」,住最后有「寿有边际,是名如是极于寿量边际。」

 

宙二、约因缘辨(分二科) 洪一、标列

又于此中有二种果及二种因。二种果者:一、自体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种因者:一、牵引因,二、生起因。

「又于此中有二因缘果」,这是「约因缘辨」,前面「约真俗辨」,没有我就是属于真谛;其它的说法都是俗谛,现在「约因缘辨」。「因缘辨」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列。

「又于此中有二种果」,就是在这个十二缘起里边有两种果报,「有二种果及二种因」,二种果是什么呢?「一、自体果」,就是你这个身体,就是自体果。「二、受用境界果」,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果,你这个自体果,就能享受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受用境界果。「二种因者」,这是什么因呢?「一牵引因、二生起因」。「牵引因」:就是无明、行,去熏习了识,就有了识种子,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种种子。五种种子还没能达到有的程度,没能达到招感果报的程度,有爱取再去熏习它,它才能达到招感果报的力量,就变成有了。这样说: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牵引因」。这个爱、取、有就是「生起因」。这两个因合起来,就是得了生老死,就是果了。这是「二、生起因」。

 

洪二、随释(分二科) 荒一、二种果(分二科) 日一、自体果

自体果者:谓于今世诸异熟生六处等法。

「自体果者」是什么呢?这底下解「释」。前面是「标列」,这底下是解「释」。

「谓于今世诸异熟生六处等法」,就是由现在世,「诸异熟生」,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乃至意识,是阿赖耶识生出来的。阿赖耶识生出来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六处等法」,这就是你的自体果。所以真实地说,这个果报是什么?就是你的一念心,你现在的明了的心,是你果报的主要的一个东西。

 

日二、受用境界果

受用境界果者:谓爱非爱业增上所起六触所生诸受。

这第二科解释「受用境界」。

「谓爱非爱业增上所起六触所生诸受」,就是你在过去生存的时候,你造作了一些业力,有的是得可「爱」果报的业力,就爱;有的是得「非爱」的果报的业力。这两种业力都是有力量的,要有力量才能得果报。这两种业力,「所起六触所生诸受」,给你一个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你心里面有感觉,或者感觉苦,或者感觉乐,这就是你的果报,是这样意思。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 (5)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一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8.厌离随观智[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超度[栏目:叮咛·圣严法师谈天下事]
 A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Ecological Crisis and In..[栏目:Buddhist Article]
 铁窗下的醒悟[栏目:铁窗下的醒悟]
 医生财神药师佛[栏目:药师佛·文集]
 施主的不快乐与戒痴的快乐[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18.登顶之美[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四十九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56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求来生做人比求生西方还难吗?[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