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解题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71

论名:摄大乘论

著译者:无著菩萨造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摄大乘论》,梵文Mahāyānasajgrahaśāstra,藏文Theg-pachen-pobsdus-pa,又名《摄论》、《广包大义论》,无著菩萨造,现存三种版本.均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以唯识为基础,将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分十品论述,为印度大乘佛教之重要著作,瑜伽行派根本论典之一。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论是以唯识为基础,从实践的立场,统摄大乘的一切,介绍大乘佛教思想概论之论书。

二、本论架构唯识、三性、阿赖耶识识三大理论的结合,建立了较系统的唯识知识体系。

三、在本论之前,瑜伽唯识学尚未具有理论体系,在佛教界也没有取得相应的地位,被归为非佛说,不承认六识以外有阿赖耶识。本论对于这些问题,建立起较系统的唯识思想体系,显示了大乘真是佛说。

四、瑜伽唯识学组织时期的成熟作品,代表无的唯识思想。

五、以境行果的修行次第,由修习唯识无义的观行,进而悟入境空心寂的平等法界,得根本无分别智。

六、「三自性」学说包含了瑜伽行实践的理论基础,以转依的功能,提供了从生死流转至涅槃的修行道次第。

七、本论论述种子是新的,和《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的完全不同。心王与心所有不同和《瑜伽师地论》同,但和《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不同。识与识之间是一心论的;这也同于《大乘庄严经论》,但已有转向多心论的趋势。

八、本论的唯识思想,虽是继承《大乘庄严经论》,但又接受了经部种子新熏的学说。

九、我国十三宗之一的摄论宗即依本论,主张无尘唯识之义,兼立九识义,倡对治阿梨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

十、为瑜伽十支论之一,法相宗十一论之一。

本论的大意:

  今以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摄大乘论本》为主,共十一分,大意如下:

一、总标纲要分:开宗明义本论纲及大乘是佛说和殊胜

(一)总标本论:1. 所知依 2. 所知相 3. 入所知相 4. 彼入因果 5. 彼因果修差别 6. 增上戒 7. 增上心 8. 增上慧 9. 彼果断 10. 彼果智等十种殊胜相。

(二)由十处显示大乘的殊胜:1. 阿赖耶识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自性) 2. 三自性 3. 唯识性 4. 六波罗蜜 5. 菩萨十地 6. 律仪 7. 三摩地 8. 无别别智 9. 无住涅槃 10. 佛身。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处无违、并有十处次第,如是修行能证得一切智智,故显示大乘异于声闻乘,又显最胜世尊是为所菩萨宣说。

二、所知依分:一切法所依止的阿赖耶识,谓其由摄藏诸法,是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

(一)引诸经典建立本识的异名:1. 阿陀那识 2. 心 3. 根本识 4. 穷生死蕴。

(二)安立阿赖耶相:

1. 自相: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

2. 因相: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

3. 果相: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并阐述习气熏习及种子的六义。

(三)确立阿赖耶识:1. 烦恼杂染 2. 业杂染 3. 生杂染 4. 世间清净 5. 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由此显出杂染清净诸法安立在阿赖耶识中的必要,更确立了阿赖耶识的确实性。

(四)成立赖耶差别:1. 名言、我见、有支三种熏习差别。2. 引发、异熟、缘相、相貌四种差别。

(五)辨异熟识决定是无覆无记。

三、所知相分:说明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

(一)依他起相

1. 因缘:阿赖耶识为种子。

2. 自性:虚妄分别所摄。

3. 别相:由阿赖耶识功能所现起,以妄识为自性的诸识。

(二)分别解释十一种识:1. 身识 2. 身者识 3. 受者识 4. 彼所受识 5. 彼能受识 6. 世识 7. 数识 8. 处识 9. 言说识 10. 自他差别识 11. 善趣恶趣生死识。

(三)识与三自性之关系

1. 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2. 圆成实相,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3. 依他起是虚妄分别的心。

4. 遍计执是似义显现的境。

5. 圆成实是因空却遍计所执性而显现的诸法空相。

(四)万法唯识:以梦等譬喻显示,以教理比知,并讨论有色非识、色相坚住、自性和合、善别影现的问题。其次由三相,也就是三种方法,安立诸识成唯识性,即:1. 由唯识,无有义故。这是唯识的根本义。2. 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3. 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

(五)成就四法:成就相违识相智、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应离功用无颠倒智、三种胜智随转妙智等四法,能随之悟入一切唯识,了知其都无有义。

(六)补充说明:解释三性的名义及分辨此三性的一异和三性的品类等。

四、入所知相分:说明多闻熏习所生的如理作意,能证入的唯识观体。

(一)四种力:具有1. 因力 2. 善友力 3. 作意力 4. 任持力,四种力的人,才能引发观慧,悟入唯识相。

(二)悟入次第:1. 胜解行地:修习现观,随于所闻的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教法,以及一切法唯识性的道理,思惟观察,引生明确的胜解,随解起观。2. 见道位:修习现观,能如理通达意言的非法非义,非能取非所取,现证一切法唯有识性。3. 修道位:修习对治一切障的胜道。4. 究竟道位:远离一切障碍,证得无上佛果。

(三)二种方便:三种相练磨心、断四处

1. 三种相练磨心:A. 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B. 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当得圆满。C. 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

2. 断四处:A. 断作意:离小乘心。B. 永断异慧疑:决择诸法性相,获得正见,断除疑惑与错乱的见解。C. 断法执:修正行,离却所闻所思法中所起的我我所执。D. 断分别:泯灭一切的分别,远离一切戏论法执。

(四)如理作意悟入:1. 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可悟入唯识理。2.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便能悟入唯识性。3.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所悟入的境界是前述所安立唯识的三相:入唯识性无有实义、相见二性的差别、及种种的行相生起。4. 以绳蛇的譬喻说明此悟入的次第和境界。

(五)入菩萨地:由于悟入唯识性,也就是悟入所知相,因此就进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这就是所谓「菩萨道」。

(六)悟入唯识性之由:1. 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2. 为长能触法身种子。3. 为转所依。4. 为欲证得一切佛法。5. 为欲证得一切智智。

(七)四种三摩地:1. 暖顺抉择分依止。2. 顶顺抉择分依止。3. 谛顺忍抉择分依止。4. 世第一法依止。

(七)声闻现观与菩萨现观的十一种差别:1. 所缘差别 2. 资持差别 3. 通达差别 4. 涅槃差别 5. 地差别 6. 7. 清净差别 8. 自他得平等心差别 9. 生差别 10. 受生差别 11. 果差别。

五、彼入因果分:由修行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证六种清净增上意乐。

(一)清净增上意乐的七相:1. 资粮 2. 堪忍 3. 所缘 4. 作意 5. 自体 6. 瑞相 7. 胜利。

(二)以十门分别六波罗蜜多

1. 数:为成立对治所治障,证诸佛法所依处,随顺成熟诸有情,将波罗蜜多定为「六」数。

2. 相:从所依最胜、事最胜、处最胜、方便善巧最胜、回向最胜、清净最胜等六种最胜,显示六波罗蜜多的体相。

3. 次第:谓六度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次第,是依前生后,由浅入深,从易入难。

4. 训释名言:叙说波罗蜜多及六波罗蜜多的意义。

5. 修习:论述修习六波罗蜜多有现起加行修、胜解修、作意修、方便善巧修、成所作事修等五种法门。

6. 差别:陈说六波罗蜜多一一各有三品的差别。

7. 相摄:论说六波罗蜜多与一切善法相摄。

8. 所治:即六度所治可以从相、因、果来统摄。

9. 胜利:说明修习六度的功德。

10. 抉择:说明修习任何一种加行时,都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

六、彼修差别分:说明彼果修习的浅深差别。

(一)离障建十地:1. 此十地是约离染方面而安立,是为对治十种无明,所以建立菩萨在修行的过程。2. 渐离十种无明所治障的隐覆,因此也就自然次第深入十相所知法界。3. 以法界相有十无明所治障住,所以在离障证真上建立十地。

(二)四不同:1. 得胜解 2. 得正行 3. 得通达 4. 得成满。

(三)十地与十相所知法界

1. 极喜地:初地极喜地,所得的遍行法界。

2. 离垢地:二地离垢地,所得的最胜法界相。

3. 发光地:三地发光地,所得的胜流法界相。

4. 焰慧地:四地焰慧地,所得的无摄受法界相。

5. 极难胜地:五地极难胜地,所得的相续无差别法界相。

6. 现前地:六地现前地,所得的无杂染清净法界相。

7. 远行地:七地远行地,所得的种法无差别法界相。

8. 不动地:八地不动地,所得的不增不减,相自在依止,土自在依止法界相。

9. 善慧地:九地善慧地,所得的智自在依止法界相。

10. 法云地:十地法云地,所得的业自在依止、陀罗尼门三摩地自在依止。

(四)以止观由五相修

1. 因:A. 集总修B. 无相修C. 无功用修D. 炽盛修E. 无喜足修。

2. 果:由上述五修的因,菩萨能成办A. 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B. 离种种相得法苑乐。C. 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D. 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E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等五种的果。

(五)十地与六度:十地菩萨所修的波罗蜜多,由增胜故,说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到十地修智度,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前所述,后四地中所修四种波罗蜜多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

(六)修行时间:菩萨修行的时间,须经三无数大劫,而此三无数大劫中又分为五个阶段。又修行者须具足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等四力,才名为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七、增上戒学分:由大乘戒的四种殊胜说明菩萨增上戒的殊胜。

(一)四种殊胜:1. 差别 2. 共不共学处 3. 广大 4. 甚深。

八、增上心学分:由六种差别论述菩萨增上定学的殊胜。

(一)六种差别

1. 所缘:大乘教法为菩萨定心的所缘境。

2. 种种:菩萨有种种无量的深定,如大乘光明定、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一切定。

3. 对治:一切法总相缘智,如以楔出楔道理,能遣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粗重障。

4. 堪能:菩萨安住静虑中,能自在受生,不受定力之拘限。

5. 引发: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

6. 作业:菩萨因通力能引发种种的神通业;又能引发总摄诸难行的十难行;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修诸佛法等业。

九、增上慧学分:以「自性、所依」等十六相而成立无分别智。

(一)十六相:1. 自性 2. 所依 3. 因缘 4. 所缘 5. 行相 6. 任持 7. 助伴 8. 异熟 9. 等流 10. 出离 11. 至究竟12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 13. 差别 14. 无分别后得譬喻 15. 无功用作事 16. 甚深

(二)根本无分别智:喜足、颠倒、无戏论无分别。

(三)得无分别智: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等。

(四)简别声闻智与菩萨智:无分别差别、非少分差别、无住差别、毕竟差别、无上差别。

十、果断分:说明唯识的证果。

(一)说明果断

1. 果断:菩萨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

2. 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

3. 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二)六转依:1. 损力益能转 2. 通达转 3. 修习转 4. 果圆满转 5. 下劣转 6. 广大转等六种转依,显示离染还净的层次,说明大小二乘的差别。

(三)下劣转过失:1. 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2. 违越一切菩萨法。3. 与下劣乘同解脱。

(四)广大转功德:1. 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2. 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3. 于最胜生及二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

十一、彼果智分:从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说明果智的殊胜。

(一)十义:以 1. 五相 2. 证得 3. 五种自在 4. 三处依止 5. 六种摄持 6. 差别 7. 功德 8. 十二甚深 9. 七念10五业等十义说明诸佛法身

(二)补充说明:1. 一乘的目的及意趣 2. 同时有多佛 3. 佛陀毕竟不涅槃 4. 受用身非自性身 5. 变化身非自性身 6. 二身常 7. 化身非毕竟相 8. 成佛应更作功用

(三)结说:论题及作者的名字: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阿僧伽即无菩萨)略释究竟。

  本论的传译如下:

一、阿僧伽作,后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分上下二卷而不分品目。为最早的译本,文笔简洁,有些只用数字即表现其义。

二、无菩萨造,陈.真谛译,《摄大乘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名梁译《摄大乘论》分上中下三卷,分为十品,即依十种殊胜的次第,但第一品的初二章,实际是全论的序说与纲要。译得较详细,论文和其他版本有先后次序不同,摄论学派以此典为宗。

三、无菩萨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名《摄大乘本论》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一品,序说与纲要别立一品。译文最优,为当今所通用。

  另世亲菩萨造,隋.达磨笈多共行矩等,《摄大乘论释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十卷(内含本论)全论释共十品,亦依十种殊胜的次第,但第一品的初二章,实际是全论的序说与纲要,又称《隋译世亲摄论》。论文大致和陈.真谛译是相同的。

  本论的注疏甚多,印度有世亲、无性二论师所作的注释。世亲的《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译本:

一、世亲菩萨释,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名《梁译摄大乘论释》、《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论》,略作《摄论释》、《梁释论》,共十五卷。阐示八识体一、种现一体及阿陀那七识异名说等,为隋唐二译所无,余相异处亦颇多。主要为摄论宗所用,华严宗法藏等则依真谛之旧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终二教之说。

二、世亲菩萨造,隋.达磨笈多共行矩等,《摄大乘论释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隋译世亲摄论》,十卷(内含本论)全论释共十品。

三、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名《摄大乘论世亲释》、《世亲释论》,世称《唐译世亲摄论》,共十卷。

  无性的《摄大乘论释》有一种汉译本:

一、无性菩萨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名《摄大乘论无性释》,世称《无性摄论》,共十卷。约与世亲摄大乘论释同时译出,对一些唯识名相解释详尽,成唯识论依本书处甚伙,窥基之述记亦多援引本书释义。

  另在藏经目录及高僧传中记载四十一个论释,均是唐朝以前的注释,可见当时《摄大乘论》的流传多么盛行,可惜迄今这些论释都已佚失了。

  现代注解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

一、太虚大师著,《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收于太虚大师全集第十五册,为解释唐译本之上卷(总标纲要分、所依知分)。

二、印顺法师讲;演培法师等记,《摄大乘论讲记》,收在《妙云集》上编之六。共分科文、悬论、正释三部份。科文是对《摄大乘论》的分段科判。悬论是对本论外延续问题所作的叙述,包括释题、论与释论及的翻译、组织、地位等问题的说明。正释是本书的主要部分,逐句解说论文,对于某些重要问题,还专设附论说明,其依世亲释,通无论并取经如《华严经》等、及论如《中边论》及《庄严论》等为证。

三、王恩洋居士撰,《摄大乘论疏》,大乘精舍印经会印行,王恩洋居士根据多年研究所作注释,站在正统的唯识宗立场,对《摄大乘论》逐句解释,疏中也常引用世亲、无性的释文。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智度论 解题
下一篇:阿毗达磨俱舍论 解题
 胜鬘经 解题
 六方礼经 解题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解题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解题
 解深密经 解题
 父母恩重难报经 解题
 大智度论 解题
 瑜伽师地论 解题
 八大人觉经 解题
 百喻经 解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31经 申恕林经[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唯识宗的修行法[栏目:唯识学研究]
 耽章[栏目:僧诗句集]
 相应90经 如理作意具足经[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入菩萨行 附录 中国藏传佛教“修心”文集 一、前言[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居士传三十[栏目:居士传]
 华严经讲话 十二、无量之回向[栏目:鎌田茂雄]
 楞严八十分义 天道因相分第六十九[栏目:乘一法师]
 敬畏森林(豫自清)[栏目:佛教与环保]
 半生流水账[栏目:超然法师·我的清晨诗稿]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