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三 (3)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43

地三、能坏亲爱过患(分四科) 玄一、征 

云何于食能坏亲爱所作过患?

这是第三科,「追求种类过患」。这一科的第四科里面分六科,第一科是「积极过患」,第二科「防护过患」,现在是第三科「能坏亲爱的过患」,分四科,第一科「征」。

「云何于食能坏亲爱所作过患」,怎么叫做因为饮食的事情,能破坏有亲爱关系的人,所作的过患?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是「标」。

 

玄二、标

谓诸世间,为食因缘多起斗诤。父子母女兄弟朋友,尚为饮食互相非毁;况非亲里,为食因缘,而不展转更相斗讼?

「谓诸世间,为食因缘多起斗诤」,世间上很多的人,因为食的关系就引起很多的冲突。「谓诸世间」,「世间」指谁说呢?就是父和子、他父亲和他儿子要起冲突、母亲和她女儿起冲突,「兄弟朋友,尚为饮食互相非毁」,互相地破坏。「况非亲里」,没有亲里关系的人,「为食因缘,而不展转更相斗讼」呢?更是容易,没有感情的人更是容易冲突了。

这是「标」。下面第三科解释。

 

玄三、释

所谓大族诸婆罗门、剎帝利种、长者居士,为食因缘迭兴违诤。以其手足块刀杖等互相加害。

「所谓大族诸婆罗门」,「婆罗门」是有地位的人里面他们家族人很多,还有「剎帝利种」的人、这也是有权力的人,还有「长者居士」,「为食因缘迭兴违诤」,彼此互相冲突、互相恼乱。怎么恼乱法呢?「以其手足块刀杖等互相加害」,就是这样子冲突。这是解释。

下面第四科是结束。

 

玄四、结

是名于食能坏亲爱所作过患。

「是名于食能坏亲爱所作的过患」,这「亲爱」是有感情的,但是因为「食」的关系就破坏了自己的感情,造成了很多的「过患」。

 

地四、无有厌足过患(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于食无有厌足所作过患?

这是第四科,没有厌足、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作的过患。分三科,第一科「征」。

第二科是解释。

 

玄二、释

谓诸国王剎帝利种、位登灌顶,亦于自国王都聚落不住喜足,俱师兵戈,互相征讨。吹以贝角,扣击钟鼓,挥刀盘蝏,放箭醂矛,车马象步,交横驰乱。种种戈仗伤害其身,或便致死,或等死苦。复有所余如是等类。

「谓诸国王剎帝利种,位登灌顶」,这是最高的权力的人,他在就职的时候用四大海水来灌顶,就举行这个仪式的时候的事情。「亦于自国王都聚落不住喜足」,对于他自己所统治的这个地区,这「王都」就是国王所在的这个地方,「聚落」就是各地方的城市乡镇。他的土地他不感觉满足,「不住喜足」。「俱师兵戈,互相征讨」,还要侵略别的国家去。就是这个国王和那个国王,大家都是率领他的军队,拿出武器互相去杀害,「征讨」就是杀害了。

那么在率领军队,在征伐的时候「吹以贝角」,「贝」就是软体动物有硬壳的这种动物,它那个壳,那个壳就是那个螺,在那头上装一个洞可以吹,就会发出来声音听得很远,所以叫做「贝」。这是古代的时候,那个军队用这种东西做号令。「角」也是军队里面的一种军器,也是用它可以吹,也发出来声音的。「扣击钟鼓」,另外还有钟还有鼓,敲这个钟鼓,这样来振奋这个士气。「挥刀盘蝏」,挥动这个刀,「盘」是转动,转动这个「蝏」,也是一种武器。《三国志演义》上,张飞拿那个就是这个矛,就叫做「蝏」。「放箭醂矛」,放箭去伤害对方。这个「醂」也是矛,矛是比醂长一点,是一种武器。

还有「车马象步」,或者车兵、马兵、象兵、步兵。「交横驰乱」,「交」是彼此互相地,「横」就是用自己的威势,来威胁对方叫做「横」,就是互相地用这武力来威胁对方。「驰乱」,就是互相追逐,就是跑得很快,一种涽乱的境界,就是打仗的那种境界。「种种」的「戈仗」,各式各样的兵器来「杀害其身」。

「或便致死」,或者当时就杀死了。「或等死苦」,或者没有死,但那个苦和死一样。「复有所余如是等类」,就是这种互相攻伐的那些苦恼境界还有很多,这些类的。

 

玄三、结  

是名于食无有厌足所作过患。

 

地五、不得自在过患(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因食不得自在所作过患?

这是第五科,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

 

玄二、释  

谓如一类,为王所使讨固牢城,因遭种种极热脂油,热牛粪汁及镕铜铁、而相注洒。或被戈仗伤害其身,或便致死、或等死苦。复有所余如是等类。

「谓如一类,为王所使」,前面是说国王与国王互相战斗这些事情,这下面说是「谓如一类为王所使」,就是受到王的命令去做什么呢?「讨固牢城」,去征讨敌国的很坚固的城市,就是武力也很强的。「因遭种种极热脂油,热牛粪汁」,双方面都会用极热的脂油来伤害对方,用热的牛粪汁去伤害对方。「及镕铜铁」,这铜铁镕成汁去伤害对方,「而相注洒」,互相地用这些东西来伤害对方。「或被戈仗伤害其身」,或者被其他的军器所伤害。「或便致死、或等死苦」,「复有所余如是等类」。

 

玄三、结

是名因食不得自在所作过患 。

这些受到王的命令他不能够自在,说「我不去打仗去」这不可以。所以这也是「因食而不得自在」。

 

地六、起诸恶行过患(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因食起诸恶行所作过患?

这是第六科「起诸恶行过患」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因为饮食会发动种种的恶行,而造了很多的罪过呢?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明恶行」。先「举身」。

 

玄二、释(分二科) 黄一、明恶行(分二科) 宇一、举身

谓如有一,为食因缘,造作积集身诸恶行。

前面那两种是说国王大臣之类的,现在说是其余的这一般人。「谓如」有一种人,因为饮食的关系、也就是因为财富的关系,造作了很多的罪过。现在先说「身诸恶行」,就是杀、盗、淫的这些事情,就是以杀生为职业、以偷盗为职业这些事情。下面第二科「例余」。

 

宇二、例余

如身恶行语意亦尔。

发出来的行动有恶行,说语言、和内心里面的计划也是做出来种种的恶,也是一样的。

 

黄二、显过患(分二科) 宇一、命终忧悔

临命终时为诸重病苦所逼切。由先所作诸身语意种种恶行增上力故,于日后分见有诸山、或诸山峰,垂影悬覆、近覆极覆。

这下面是第二科「显过患」,分二科,第一科「命终忧悔」。

「临命终」的时候,「为诸重病」、很重大的病苦所逼迫。「由先所作诸身由语意种种恶行」,由于在健康的时候、没有病痛的时候,为了饮食的因缘做了很多身语意的恶行;有的人身体去做种种恶事、有的人会写文章做了很多的恶事、有的人心里面有很多的计划去害人去,这都是恶行。

由于身语意恶行的增上力,「于日后分见有诸山」,在死亡的时候就现出来这种罪过的苦恼的境界,像什么事情呢?像「日后分」,这个太阳要落了的时候就叫做「后分」。早晨、午前叫「前分」,午后就是「后分」。后分的时候「见有诸山、或诸山峰,垂影悬覆、近覆极覆」,就有这个现象。

 

《披寻记》八一九页:

于日后分见有诸山等者:意地中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陵本一卷十五页),义应准知。谓日后分,彼日光明为山山峰影所障覆,如如渐次有初中后障覆之相。若于初位日未遍覆,但为山峰覆其少分,是名悬覆,于此位中暗相轻微。次于中位日已为山之所近覆,暗相转重。乃至后位,暗相极重,故名极覆。如是从明趣暗,渐次位别,道理亦尔。

「于日后分见有诸山等者,意地中说」,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在那个第二地,〈意地〉中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由于自己的糊涂造了很多恶事叫做「诸不善业」,「增长」,就是由爱取的滋润,那个业的力量就增长了,所以叫做「增长」。「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有这三种差别。「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这个众生从光明的世界到黑暗的世界去了。这是(陵本一卷十五页),「义应准知」。这里这段文,应该按照那段文的意思就明白了。

下面加以解释,「谓日后分,彼日光明为山山峰影所障覆」,太阳是光明的,但是你在山的背后,这个山就把太阳的光遮住了,但是这个遮覆有初中后的差别。「如如渐次有初中后障覆的相貌」。「若于初位」,初开始的阶段,太阳的光明被这个山山峰的障碍,这个山的影还没能普遍的覆过来。「但为山峰覆其少分」,遮住了一部分,是名叫做「悬覆」,这个「悬覆」这么讲。「于此位中暗相轻微」,因为还有一大部份都是光明的,所以这一部份虽然是暗,但是不是那么重。「次于中位,日已为山之所近覆,暗相转重」,这个时候就是第二个阶段,这个山遮盖太阳,太阳已经落下去被它遮住了,暗相转重。「乃至后位,暗相极重,故名极覆。如是从明趣暗,渐次位别,道理亦尔」。临死的时候,从明趣暗的情况也是这样子。

 

便作是念:我自昔来依身语意所造诸业,唯罪非福。若有其趣,诸造恶者当生其中,我今定往。如是悔已,寻即舍命。

「便作是念」,这个临死的这个人,做了身语意种种的恶行的这个人,他心里面这样念:「我自昔来依身语意所造诸业」,我从有生以来到现在,依据我的身语意所造作的很多的罪过,「唯罪非福」,我祇是造罪而没有造福,人家说有善恶果报,我不相信。「若有其趣,诸造恶者当生其中」,这个时候心里有这个想法,「若是有其趣」,有地狱、有恶鬼、有畜生这些地方,受报的地方。这些地方,「诸造恶者」当生到那个地方去受苦,「我今定往」,我现在造了很多的恶事,我一定是要到那个地方去了。「如是悔已,寻即舍命」,就是这样后悔也来不及了,立刻就死掉了。

 

宇二、堕诸恶趣

既舍命已,随业差别生诸恶趣。谓那洛迦、傍生、饿鬼。

这是第二科「堕诸恶趣」。「舍命」了以后,做人的这个生命结束了以后,「随业差别生诸恶趣」,随他的罪恶的差别,就生到地狱、或者恶鬼、或者畜生。「谓那洛迦」就是受苦这是结束这一段。的地方「地狱」、傍生、饿鬼。

 

玄三、结 

如是名为因食恶行所作过患。

这是结束这一段。

 

戌五、结

如是段食于追求时有诸过患,于受用时有诸过患,于转变时有诸过患。

现在第五科把前面这一大段结束。「如是段食于追求」的时候「有诸过患」,「于受用」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的「过患」,「于转变」的时候也有很多的「过患」。这是前面这三大段。

 

酉二、观少胜利(分四科) 戌一、标

又此段食有少胜利。

前面是第一科「观诸过患」,讲完了。现在第二科「观少胜利」,分四科,第一科「标」。

前面是说「段食」有这么多的过患,但是它也不是完全都是过患,还有一点胜利,但是胜利不是很多。这是「标」,下面是「征」。

 

戌二、征

此复云何?

这个少少的胜利是怎么样呢?第二科「征」。

下面第三科解释。

 

戌三、释

谓即此身由食而住、依食而立,非无有食。

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因为你有了饮食,就是有了这个段食,当然也有悦意触食、意思食、识食这些。因为有食的关系,它有营养来支持你,使令你这个身体、这个四大能够融合而不会分散、不会散坏,所以叫做「而住」。「依食而立」,因为食的营养的关系,你能够建康的存在。「非无有食」,不是没有食。就是食还有这个力量的。

 

戌四、广(分二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有少胜利?

前面这一段解释是「略释」,下面是「广释」第四科,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有少胜利呢?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总标身住」。

 

亥二、释(分二科) 天一、总标身住

谓即如是依食住身、最极久住或经百年,若正将养或过少分,或有未满而便夭没。

「谓即如是依食住身」,就是你现在这个生命,依靠饮食的营养这个身体能够存在。存在有多久呢?「最极久住或经百年」,最长久的时间可能会能够到一百年,到一百岁。「若正将养或过少分」,若是你能够注意地调养它;什么饮食有营养?什么饮食有毒?你能会调,那可能你的寿命能超过一百岁,「或过少分」。「或有未满而便夭没」,或者你怎么样努力调还是没有把握的,还没有满一百岁中间就死掉了,有这种情形。这是第一科。

下面第二科「略简差别」分二科,第一科「修暂住行」。

 

天二、略简差别(分二科) 地一、修暂住行

若唯修此身暂住行,非为妙行。若于如是身暂时住而生喜足,非妙喜足。亦非领受饮食所作圆满无罪功德胜利。

「若唯修此身暂住行」,若是一个人他祇做这一件事,就是为了这个身体的存在、祇做这一件事,虽然是暂时、时间不长久,但是我就做这件事,就是想办法运动这个身体叫它健康、吃些营养的东西,就是这样子。「非为妙行」,这不算是好的事情。可也不是坏事情,身体健康也是好,但是不能算是好事。

「若于如是身暂时住而生喜足、非妙喜足」,若是这个人,对于他自己爱护这个身体;怎么样调养它、怎么怎么…做,弄得很成功、身体很健康,但是时间也不会很久,他就满足了。「非妙喜足」,这也不是好的喜足,不是好事。

「亦非领受饮食所作圆满无罪功德胜利」,这个也不是他能够享受到因饮食所作的、圆满的、无罪的。你把这个身体保护地很健康,你自己心情很快乐,但是这不是能领受到「饮食所作圆满无罪的功德胜利」,就是因为你身体健康了,应该更有有意义的事情你应该做;你祇是做这个身体健康的事,你还没有得到更圆满无罪的「功德胜利」,就是这么意思。

 

地二、修集梵行

若不唯修身暂住行,亦不唯于身暂时住而生喜足;而即依此暂时住身修集梵行令得圆满,乃为妙行,亦妙喜足。

前面第一科「修暂住行」,将来、来生怎么回事?修圣道的事情都不要管,祇是为了身体的健康做这件事,这个不是一个殊胜的事情。现在第二科「修集梵行」。

「若不唯修身暂住行」,若是有一个人;他不是,他日常的思想行为不完全是修身暂住行,不单只做这一件事。「亦不唯于身暂时住而生喜足」,也不是这样子。那么他做什么呢?他还有什么事情做呢?「而即依此暂时住身修集梵行令得圆满」,那么这个人他就依靠…,当然也是要身体保护它健康,这个暂时存在的身体「修集梵行」,假借这个身体修集圣道,「令得圆满」使令这圣道能得圆满。「乃为妙行」,这才是最好的事情,这是好事情。「亦妙喜足」,你若在这里发欢喜心,那这是「妙喜足」。这是这样。

 

《披寻记》八二○页:

若不唯修身暂住行等者:此中义显应修善法可爱生展转住,故说不唯修暂住行,及于暂住而生喜足。由是善法为因缘故,于现法中乃至能般涅槃,于后法中能往善趣多有所作,是故此说修集梵行令得圆满,乃为妙行,亦妙喜足。

「若不唯修身暂住行等者:此中义显应修善法可爱生展转住」,这里面的道理是表示什么事情呢?是一个人应该去多做善事,多做善法的时候「可爱生」,由于善法,就会得到一个好的果报,得到好的果报、再修善法,所以叫做「展转住」。「故说不唯修暂住行」,并不是祇是为了这个身体的存在、健康,祇做这么一件事,这是太可惜了。「故说不唯修身暂住行,及于暂住而生喜足。」

「由是善法为因缘故,于现法中乃至能般涅槃」,你能够修善法,依善法「为因缘故」,「于现法中」就现在的生命中有可能你就成功了,得般涅槃了。就算是没得涅槃,「于后法中能往善趣」,能生到好的地方去,因为没有做恶事,那么「能往善趣,多有所作」,这样说你还更能做更多的功德,「是故此说修集梵行令得圆满,乃为妙行,亦妙喜足」。

 

又能领受饮食所作圆满无罪功德胜利。

这还是这一段,「修集梵行」这一段。「又能」够…,这个人他因为这样做了,他能够领受到、能享受到,也就是他有成就了,成就了什么呢?「饮食所作圆满」,就是照样也要吃一些营养的东西保护这个身体,因此而能够成就更多的圆满、无罪的「功德胜利」,就是自己也会得到圣道的利益,也会利益他人,做这些功德。

 

酉三、思择诸相(分二科) 戌一、辨(分二科) 亥一、遮非所直

应自思惟,我若与彼愚夫同分,修诸愚夫同分之行,非我所宜。我若于此下劣段食少分胜利安住喜足,亦非我宜。

这是第三科「思择诸相」。这个「于食知量」这里面,在「广辨」这一科里面,第一科是辨,分六科。六科、第一科是「由正思择食于所食」这里边又分两科,第一科「征」,第二科「释」,解释里边第一科是「思择」,就是这个「思择」。这「思择」里面分三科,就是刚才讲的这一大段,第一科讲完了「观诸过患」,第二科「观少胜利」也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思择诸相」,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分两科,第一科「遮非所宜」。

「应自思惟」,这个地方就指佛教徒说了,这佛教徒相信了佛法以后,也一样要吃饭,要有饮食维护这个身体。但是他有佛法的思想,他对于这件事应该这样思惟、这样观察。怎么观察呢?就是「我若于彼愚夫同分」,「愚夫」就是像前面说的这一些事情,只是爱护这个身体、弄营养的事情、做运动的事情,只做这一件事。我若与那些愚夫一样的这样子做,「修诸愚夫同分之行」,和他们一样的这种行为,「非我所宜」,这不是我应该这样,我不应该这样。因为佛教徒有更远大的愿力,不是只看眼前的事情,所以「非我所宜」。

「我若于此下劣段食少分胜利安住喜足,亦非我宜」,我若是对这个下劣的段食,前面观察这个段食的不净、种种的过患,但是在不净之中也有少分的胜利,「安住喜足」,我就是有这样的胜利我就满足了,这也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表示…这是第一科「遮非所宜」,这个佛教徒感觉到不满意,不满意这件事。

 

亥二、显正所宜(分五科) 天一、应求出离

若于如是遍一切种段食过患圆满知已,以正思择深见过患,而求出离。

这是第二科「显正所宜」。那么佛教徒应该怎么样才合适呢?说这一段,分五科,第一科是「应求出离」。

「若于如是」,佛教徒「若于如是遍一切种段食的过患」,像前面一共是三种的过患,就是包括了一切各式各样种类段食的过患,「圆满知已」,全部的明了了以后,应该怎么办呢?「以正思择深见过患」,应该你从闻思修得到的智慧来观察这个段食,深深地看到了它的过患,「而求出离」,应该有一个意愿,就是希望出离这个过患,出离这个因食而有的这些过患,不要还是存在、保留在这个过患里边,应该有这样的愿力。这是第一个,第一个是发愿希求出离。

 

天二、应念报恩

为求如是食出离故,如子肉想食于段食。应作是念:彼诸施主甚大艰难积集财宝,具受广大追求所作种种过患,由悲愍故,求胜果故,如割皮肉及以刺血,而相惠施。

这是第二科「应念报恩」。「为求如是食出离故」,这位佛教徒,这地方应该是指出家人说的了,为了希求从食的过患里边解脱出来的原因,所以就是得要修学圣道了。「如子肉想食于段食」,这个修行人他也要吃饭,他吃饭的时候怎么想法呢?「如子肉想」,这个饭就像他儿子的肉,要吃这个肉,吃这个段食的时候就像吃他儿子的肉那么样想。

「应作是念」,应该心里面这样念:「彼诸施主甚大艰难积集财宝」,那么多的佛教的护法、那么多的施主,「甚大艰难」,他们赚取的财富不是那么容易,都是很难的,很难地积集他的财富。「具受广大追求所作种种的过患」,他去赚钱的时候受了很多的追求的苦。「由悲愍故,求胜果故」,前面这个财来得不易、不是容易;但是肯布施是什么原因呢?「由悲愍故」,由同情出家人修学圣道这件事,他同意这件事,感觉生死是苦,他这个人愿意解脱生死苦,他有这种同情。「求胜果故」,一个是「悲愍」,一个是「求胜果」,他把这个布施给你,他希望得到殊胜的果报。这个「悲愍」是满足你的愿望,你修圣道、满足你的愿望,同时呢、他自己也有愿望「求胜果」。「如割皮肉及以刺血」,他把这个财、这个饮食布施给你,像割他的皮、割他的肉、像刺他的血似的,这事也是很苦。「而相惠施」,然后把这个钱送给你,这个饮食送给你。

 

《披寻记》八二○页:

由悲愍故者:谓彼施主于行者所起哀愍心故。如前已说他所哀愍应知。

「由悲愍故者:谓彼施主于行者所起哀愍心故」,有这哀愍的心情。「如前已说」,像前面说过了。「他所哀愍应知」,就是自他各有五法那里边,由哀愍心布施给我们的。

 

我得此食,宜应如是方便受用。谓应如法而自安处,无倒受用,报施主恩,令获最胜大果大利大荣大盛。

「我得此食,宜应如是方便受用」,我得到了这样的饮食以后,我「应如是方便受用」,我应该这样子来享受他,怎么样叫「如是方便受用」呢?「谓应如法而自安处」,就是我们佛教徒又是出家人应该「如法」,如佛所教导的这个法语怎么开示我们,我们应该那样子「而自安处」,把自己放在那个如法的戒定慧里边去,在那里。「无倒受用」,不要有贪瞋痴去受用施主的饮食,不要用贪心、瞋心,「这个不好吃」,不要用贪瞋痴来受用施主的饮食。然后要「报施主的恩」,施主来钱不容易!

「令获最胜大果」,怎么报施主恩呢?「令获最胜大果」,你要为他祝福令他得大福报,人天的大福德果报。「大利」就是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这「大荣」就是由大福和大慧能断烦恼,人这个荣誉是从德行来的,断了烦恼才有清净的德行叫「大荣」。这「大盛」就是得涅槃了。为他祝福,应该这样来报施主恩的。

这个「谓应如法而自安处」,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安处在戒定慧上,要这样子。不要放纵自己的贪瞋痴,你贪瞋痴常常活动,你受用施主的饮食就是颠倒了。

 

天三、应离染污

当随月喻往施主家,荡涤身心,安住惭愧,远离憍傲。

这是分五科,第一科是「应求出离」,第二科是「应念报恩」。现在第三科「应离染污」。

「当随月喻」,这个比丘,应该随顺佛的法语里面这个「月的譬喻」,这样修行去。「往施主家」,你到施主家去乞食的时候,「荡涤身心」,你要用佛的法语来沐浴自己的身心,叫他不要有过失。「安住」在「惭愧」中,要有羞耻,有过失的时候赶快要忏悔清净。「远离」这个「憍傲」的心。

 

《披寻记》八二一页:

当随月喻往施主家等者:谓往施主家时成就威仪轨则圆满,不求利养,不希恭敬是名荡涤身心。其性澄清远离热恼,故喻如月。

「当随月喻往施主家等者:谓往施主家的时候,成就威仪轨则圆满」,这个「成就威仪」、你这行住坐卧要有威仪,不能够放肆,所有的轨则让他圆满,这前面这讲过了。「不求利养,不希恭敬」,不是希求人家的利养,不是希望人家的恭敬,是名「荡涤身心」。

「其性澄清远离热恼,故喻如月」,就是这个比丘他的心里面是清净的,没有这个贪瞋痴的热恼,你「荡涤身心安住惭愧」就没有热恼。不求人家的利养,也不希恭敬,那就叫做「荡涤身心」,那就叫做「澄清远离热恼」,「故喻如月」,月是清凉的。

 

不自高举,不轻懱他。如自获得所有利养,心生喜悦,如是于他所得利养,心亦喜悦。

「不自高举不轻懱他」,自己就是有了多少成就,不要高慢。「不轻懱他」,别人怎么样,不要有轻视,不要轻视别人。「如自获得所有利养心生喜悦」,就像自己从施主家得到了利养心里面也会欢喜,「如是于他所得利养,心亦喜悦」,就是别的人也在这个施主这里得到利养心里也欢喜,不要嫉妒,不要「这个居士是我的护法,你不可以来这儿来乞食」,不应该有这种想法。

 

天四、应离嫌恨(分二科) 地一、遮非

又应如是自持其心往施主家,岂有出家往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要望他敬、非不恭敬,要多非少,要妙非粗,要当速疾而非迟缓。

这是第四科「应离嫌恨」,心里面…不满自己意的时候自己要忍耐、不要嫌恨人家。这是分两科,第一科是「遮非」。

「又应如是自持其心」,又这位比丘到施主家的时候,你要这样子摄持自己的心「往施主家」,到施主家的时候你要约束自己的这一念心。怎么样约束法呢?「岂有出家往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岂有」出了家以后,我到施主家去的时候,我一定希望那个施主要布施我,不可以不布施,怎么可以有这种想法呢?「要望他敬,非不恭敬」,我出了家以后,人家一定要对我恭敬,不可以不恭敬,怎么可以有这种想法呢?「要多非少」,一定要给我多,多多的布施给我,不可以少,怎么可以有这种想法呢?「要妙非粗」,他要布施我一定都是精妙的,不可以有粗劣的东西。「要当疾速」而不可以「迟缓」,怎么可以这样想呢?

这是「遮非」,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显正」。

 

地二、显正

应作是心,往施主家。设不惠施,终不于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勿我由此起怨害心及瞋恚心增上缘力,身坏已后生诸恶趣多受困厄。设不恭敬而非恭敬,设少非多,设粗非妙,设复迟缓而非速疾,亦不于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如前广说。

「应作是心」,这个比丘到施主家去,心里面应该这样子「往施主家」。「设不惠施,终不于彼起怨害心」,我到那里去乞求什么,缺什么乞什么,实实在在地不可以有虚伪,「终不于彼起怨害心」,他不布施我,我有所求他不能满我愿,他不布施我,我对他不要有怨害心及瞋恚心,不应该这样子,不应该愤怒,不应该怨恨,不应该这样子。「而相嫌恨」,嫌恨这个施主,不应该这样子。

「勿我由此起怨害心及瞋恚心增上缘力,身坏已后生诸恶趣多受困厄」,我不要因为我起了怨害心,我对他有祈望心,他没有满足我我就怨恨他、要伤害他,这个不应该这样。「及瞋恚心」,就是一般的、只要是不满我意我就不高兴了,有这样心情的话,「增上缘力」,因为有这个恶心了,恶心的力量,「身坏已后」,我这个身体死掉了以后,「生诸恶趣」多受很多的苦恼,我不要这样子。

「设不恭敬而非恭敬」,「设不恭敬」、设若他不恭敬,而不是恭敬我。「设少」,布施我的东西少而不是多,布施我的东西是粗劣的而不是精妙的,「设复」是迟缓的,虽然是布施你,态度不是那么好,「而非速疾」。「亦不于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如前广说」,我不要因此而跑到三恶道去了。

 

天五、应知其量(分三科) 地一、标

又我应依所食段食,发起如是如是正行,及于其量如实了达。

这是第五科「应知其量」分三科,第一段是「标」。

「又我应依所食段食」,这个比丘自己观察自己,我应该「依所食的段食」,就是施主所布施的。「发起如事如是正行」,就像前面所说的,就是由闻思修所得来的正念,来保护自己身口意的清净,修学戒定慧这个事情。「及于其量如实了达」,「及于其量」,这句话也很厉害的、很重要。

这是「标」,下面解释。

 

地二、释

谓我命根由此不灭,又于此食不苦耽着,纔能随顺摄受梵行。

这是底下解释。「谓我命根」,谓我的命根,我的这个生理的组织和心理联合在一起而不分离的力量,「由此不灭」,由于这个段食的力量使令他没有结束,我这命根继续存在下去。「又于此食不苦耽着」,对于施主所布施的这个饮食不要苦苦地这么执着爱着,这样子「才能随顺摄受梵行」,刚刚能够使令我修梵行就满足了,就好了,不要要求太多。

 

《披寻记》八二二页:

当起如是如是正行等者:谓如前说以正思择深见过患而求出离,乃至广说,是名发起如是如是正行。又如下说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食于所食,乃至广说。名于其量如实了达。谓我命根由此不灭者,此显为身安住食于所食。又于此食不苦耽著者,此显为暂支持食于所食,由于此中远离自苦行边,及与欲乐行边,是故说言不苦耽着。纔能随顺摄受梵行者,此显为除饥渴为摄梵行食于所食。

「当起如是如是正行等者:谓如前说以正思择深见过患」,深见这个饮食的过患,「而求出离」,出离这个过患,「乃至广说」,像前面说的,「是名发起如是如是正行」。「又如下说为身安住,为暂支持」,这下边文有解释,用这个段食可以使令身体安住,为暂时的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食于所食,乃至广说」,下边有解释。「名于其量,如实了达」,这句话这么解释的。

「谓我命根由此不灭者,此显为身安住食于所食,又于此食不苦耽著者,此显为暂支持食于所食,由于此中远离自苦行边」,这个出家人不要特别地修苦行,「及与欲乐行边」,也不要要求太丰富太丰满。「是故说言不苦耽着」,这句话有这样意思。「纔能随顺摄受梵行者,此显为除饥渴,为摄梵行食于所食」,就「为成道业应受此食」的意思。

 

地三、结

如是我今住沙门性,住出家性,受用饮食,如法清净,远离众罪。

这是结束这一段。前面这一段就是自己来审查自己,「我今住沙门性」,我现在的身口意安住在八圣道上面。「住出家性」,安住在这个出家的清净没有一切烦恼的境界里边,这样子「受用饮食」,受用这施主所布施的段食,这个饮食。这个饮食他是有作用的,你享受这个饮食他有作用,使令你这个身体能安住支持可以修学圣道,所以叫「受用饮食」。「如法清净,远离众罪」,这样子呢你就符合了佛陀所说的法语,使令你三业清净,远离一切的过失。

 

戌二、结

由是诸相、以正思择食于所食。

这是第二段结束。由于这样子前面说这么多的相貌,你再正确地思择食于所食,就能没有过失了。

 

申二、所食(分五科) 酉一、征 

云何所食?

这是第二科「所食」。前面是讲「思择」这件事情,现在是「所食」的事情。分五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所食呢?

 

酉二、标

谓四种食。

这是「标」、标数。下面第三科是列名。

 

酉三、列

一者段食、二者触食、三者意等思食、四者识食。

「一者段食」,这是一种食。第二是「触食」,这个「触食」是悦意触食,就是你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心情快乐,这也是一种饮食。假设眼耳鼻舌身意同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心里面愤怒,这就不是饮食了,他对身体的健康有一点破坏性。「三者意等思食」,这个「意思食」就是你这意识,对于某一种事情有一个正确的希望,你有一个希望,有一个计划,我要这样这样做,达到什么什么样成功的境界,你有这么一个希望,这也是个饮食。如果一个人完全对于前面没有希望了,这个人活不下去的,虽然是还有饭吃,他活不下去了。第四个是「识食」,就是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的存在,使令这个生命他不坏,这还也是很重要的。

这个「食」在佛法里边说出来这「四种食」。

 

酉四、简

今此义中意说段食。

现在这第四科,简别一下。现在这里说到的食,在四种食里边是属于「段食」。其他的虽然有这种义,现在这个文不是说那三种。

下面第五科是「广」,分二科,第一科「名段食」。

 

酉五、广(分二科) 戌一、名段食

此复云何?谓饼褂饭、羹臛糜粥、酥油糖蜜、鱼肉葅鲊、乳酪生酥、姜盐酢等、种种品类,和杂为搏,段段吞食,故名段食。

「此复云何?谓饼面饭」,这个「段食」又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段食」呢?就解释:「谓饼」,我们做的这个饼这也是段食。「褂」,这个「褂」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把这个米炒了磨成粉叫做「褂」,或者说又一种解释就是干饭就叫「褂」。还有「饭」,还有其他的种种的饭。「羹臛糜粥」,「羹臛」就是汤、羹汤,「糜粥」就是烧很烂的粥叫「糜粥」。还有「酥油」、还有「糖」、还有「蜜」、还有「鱼肉」这些事情。「葅鲊」,「葅」就是酸菜,「鲊」是一种鱼。还有「乳酪生酥」、还有「姜」、还有「盐」、还有「醋等」,「种种品类和杂为搏」,和杂一起叫做「搏」,也叫作「段」。「段段」地「吞食」,「故名」叫做「段食」。

 

戌二、食异名

所言食者:所谓餐、啖、咀嚼、吞咽、尝啜、饮等,名之差别。

「所言食者」,这个「食」是什么意思呢?所谓「餐」也就叫做食、或者是「啖」也叫做食、或者是「咀嚼」这也就是食、或者「吞咽」也叫食、还有「尝啜」这也叫做食,也是食的意思,「饮等」,「名之差别」这是名字上的差别,意思都是「食」的意思。

 

午二、不为倡荡(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名为不为倡荡?

这是一共六科,第一科「由正思择食于所食」,这一科讲完了。现在第二科「不为倡荡」。

怎么叫做「不为倡荡」呢?是问。

下边第二科就是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举为倡荡」,先「辨相」。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举为倡荡(分二科) 酉一、辨相

谓如有一乐受欲者,为受诸欲食于所食。彼作是思;我食所食,令身饱满令身充悦,过日晚时至于夜分,当与姝妙严饰女人共为嬉戏,欢娱受乐,倡掉纵逸。

「谓如有一」,就是有这么一个人,「乐(ㄌˋㄜ)受欲者」、或者「乐(ㄧˋㄠ)受欲者」也可以,他就是欢喜这个欲。「为受诸欲食于所食」,他是为了享受这个欲而去寻求各种的饮食。「彼作是思」,他心里面这样思惟:「我食所食」以后「令身饱满、令身充悦」,身体充足有力量、身体有喜悦。「过日晚时」,过了白天到晚间的时候「至于夜分」,「当与姝妙」的「严饰」的「女人共为嬉戏」,「欢娱受乐倡掉纵逸」,他这样子这叫做「倡荡」,「倡荡」是这个意思。

这是第一个是「辨相」,第二科是「释名」。

 

酉二、释名

言倡荡者:于此圣法毗奈耶中,说受欲者欲贪所引、淫逸所引所有诸恶不善寻思。由此食啖所食啖时,令其诸根皆悉掉举,令意躁扰,令意不安,令意不静。若为此事食所食者,名为倡荡食于所食。

「言倡荡者:于此圣法毗奈耶中,说受欲者,欲贪所引」在佛法里边,佛的法律里边,「毗奈耶」是个律,佛的法律里,「说受欲者」,就是来显示世间上受欲的人是「欲贪所引」,他对这个欲有贪爱心,由这个爱心引导他、他不能自主。这个欲是心所法,他这个心为欲所引导,「淫逸所引」,这个欲就是淫逸,为这件事引诱他,「所有诸恶不善的寻思」就是为这件欲的事,很多的恶、很多不善的想法。

「由此食啖所食啖时,令其诸根皆悉掉举」,由这个人「食啖」「所食啖」的这些饮食的时候、这个段食的时候,令他的「诸根皆悉掉动」,「掉举」就是掉动,都是不安的。「令意躁扰」,使令他这个意,他这个欲念使令他这个心「躁扰」,烦躁扰乱,「令意不安、令意不静」,也不寂静。

「若为此事食所食者,名为倡荡食于所食」,这是解释这个名字。

 

《披寻记》八二三页:

令意躁扰等者:欲等寻思扰乱其心,是名令意躁扰。非理分别不住于舍,是名令意不安。烦恼猛盛令心流漏,是名令意不静。

「令意躁扰等者:欲等寻思」,就是思惟这个欲的事情「扰乱其心」,「是名令意躁扰」,这个欲的这些寻思扰乱他的心叫做「躁扰」。「非理分别不住于舍,是名令意不安」,这不合道理的这些妄想,他不能安住于舍的境界,「是名令意不安」,这个「不安」就是「不舍」的意思。「烦恼猛盛令心流漏,是名令意不静」,这么样解释。

 

申二、例名不为

诸有多闻圣弟子众,以思择力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食所食。非如前说诸受欲者食于所食,是故名为不为倡荡。

这「不为倡荡」,这一科是「不为倡荡」,先解释「倡荡」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这个「不为」,什么叫「不为倡荡」呢?

「诸有多闻圣弟子众」,就是在佛法里面博学多闻的这些圣弟子,「以思择力深见过患」,因为你从佛法里面的闻思修得到的这个思择力,深深地看见了欲的过患。「善知出离」,他能够从欲里面跳出来,「而食所食」,用这样要出离于欲的心来「食所食」。「非如前说诸受欲者食于所食,是故名为不为倡荡」,不是因为欲而受用段食,这是这样意思。

 

午三、不为憍逸(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名为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

「云何名为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呢?

这是第三科了,第一科是「征」。

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举为憍逸等」分三科,第一科是「总标」。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举为憍逸等(分三科) 酉一、总标

谓如有一,乐受欲者,为受诸欲食于所食。

「谓如有一乐受欲者」,譬如说这个人,他欢喜好乐诸欲,就是受这个欲。「为受诸欲食于所食」,这是受欲的人是这样子。这是「总标」。

下边是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憍逸」,先「辨相」。

 

酉二、别辨(分二科) 戌一、憍逸(分二科) 亥一、辨相 

彼作是思:我今宜应多食所食、饱食所食、随力随能食啖肥腻增房补益。色香味具精妙饮食,过今夜分至于明日,于角武事当有力能。所谓按摩、拍毯托石、跳踯蹴蹋、攘臂扼腕、挥戈击剑、伏弩控弦、投轮掷索。依如是等诸角武事,当得勇健肤体充实,长夜无病久时少壮,不速衰老寿命长远。能多啖食,数数食已能正销化除诸疾患。

「彼作是思」,就是这个受欲的人他心里这样想:「我今宜应多食所食」、多多的饮食,「饱食所食」,「随力随能食啖肥腻」,随自己的体力、随自己脾胃所能,就是食啖这个肥腻的东西。「增房补益」,这「增房」还是些淫欲的事情,来「补益」。

「色香味具精妙的饮食」,「过今夜分至于明日,于角武事」这个憍逸是这样意思,「于角武事」就是武的比赛,比赛这武的事情,「当有力能」认为这是会有体能很强的。什么事情呢?「所谓按摩」的事情,「拍毯」就是拍球的事情,「托石」就是比武的这些各式各样的节目了。「跳踯」,「跳」是动,「踯」是不动,「蹴蹋」就是踢,「攘臂」就是把这个臂露出来显示很威武的样子。「扼腕」,大概也许必是彼此互扼其腕来表示他的力量,也许。「挥戈」挥动这戈这些刀器、武器。或者「击剑」,或者「伏弩」,伏这个「弩」是弓,把这个弓伏在那里,突然间会攻击人的意思吧。「控弦」就是操纵弓的弦。还有「投轮」的事情,必是远远地投。还有「掷索」,掷这绳索的事情。

「依如是等诸角武事,当得勇健肤体充实,长夜无病」,我能吃得很多的「饱食所食、多食所食」,我「当得勇健」、勇猛健康,这身体特别充实。「长夜无病,久时少壮,不速衰老」,我这少壮这段时期很久很久,很大年岁了我还是「少壮」,不疾速地衰老。「寿命长远」,「能多啖食」,吃得很多东西,「数数食已,能正销化,除诸疾患」,这当然是他的希望,也可能会有这种事情。

 

亥二、结义

如是为于无病憍逸、少壮憍逸、长寿憍逸,而食所食。

这是「结义」,结束这一段文。他这「憍逸」有几种:有无病的憍逸,无病也憍逸,少壮也憍逸,长寿也是憍逸,而「食于所食」,是这样子。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三 (2)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三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初发论端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三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五届:普茶——柏林夜话(三)[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沙里澄金 Sifting gold from the sand[栏目:初步参禅的方法 Basic of Chan]
 放生[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大慧宗杲“话头禅”理路钩沉——以《大慧书》为线索(袁经文)[栏目:禅宗文集]
 佛法与生活(邹相)[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忆述与常觉法师的一段法缘[栏目:昭慧法师]
 保持淡定 嗔心不起[栏目:慧语禅心]
 福是自己种的[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57 不缺盐酱[栏目:大机大用]
 Becoming a Vegetarian[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