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8)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71

  未三、欲邪行摄(分二科) 申一、总句 

复次欲邪行者,此是总句。

「复次欲邪行者,此是总句。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犹如父母,于己处女,为适事他故,勤加守护」,这是「业杂染」,三种杂染里面,「烦恼杂染」已经过去了,现在是业杂染。「业杂染」里面说到十不善道。十不善道,杀生、偷盗也说过去了。现在是第三段「欲邪行摄」,属于、摄属于这一范围的。分二科,第一科是「总句」。

「复次欲邪行者」,前面这个杀生、偷盗之外,又有欲邪行的罪过,这一句话是「总句」。佛在经里面,说这句话是那一段文的总句,总括大义的法句。

 

申二、别句(分二科) 酉一、释经句(分二科)   戌一、初三句(分二科)

亥一、别释相(分三科)天一、于诸父母等所守护(分五科) 地一、父母守护

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犹如父母,于己处女,为适事他故,勤加守护,时时观察,不令与余共为鄙秽。

「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这以下是「别句」。「别句」里面先解释经句。解释经句里面先解释「初三句」。「初三句」里面先「别释相」。「别释相」里面是先解释第一句。「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这一句里面有五个意思的,第一个是「父母守护」。

「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犹如父母于己处女」,就举一个例子,就像父亲和母亲对于他自己没有出嫁的女儿。「为适事他故」,这个「适」,就是出嫁,为了出嫁侍奉别的人的缘故。「勤加守护」,他父母特别注意的要守护这个女儿。「时时」的要「观察」她,「不令与余共为鄙秽」的。

 

地二、至亲守护

若彼没已,复为至亲兄弟姐妹之所守护。

前面这一段是说父母对女儿的守护,底下这一段是「至亲守护」。「若彼没已」,若彼父亲、母亲死没了以后,这个女儿谁来守护呢?「复为至亲」,特别有感情的人,就是亲兄弟姐妹的「所守护」,来保护他这个亲爱的人。

 

地三、余亲守护

此若无者,复为余亲之所守护。

「此若无者」,这底下第三段「余亲守护」,说是至亲的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守护,那么这些人也没有了呢?「复为余亲之所守护」,还有叔伯-他父亲的哥哥、弟弟的、还有兄弟姐妹,这些人还是会守护的。

 

地四、自己守护

此若无者,恐损家族,便自守护。

「此若无者」,若是这个也没有了呢?「恐损家族,便自守护」,如果自己不谨慎,有些不名誉,就是家族都受到损害了,所以自己要知道好歹,要自己守护自己,这是第四。

 

地五、舅姑守护

或彼舅姑,为自儿故,勤加守护。

第五段「或彼舅姑」,或者是舅姑,舅舅就是她母亲的哥哥、弟弟,姐妹的这些人。「为自儿故,勤加守护」,这也等于就是他自己的儿女,所以也是「勤加守护」。这是第一句「于诸父母等所守护」。

 

天二、有治罚

有治罚者,谓诸国王,若执理者,以治罚法而守护故。

就是「初三句」,先解释了经上的第一句,经上还有第二句,「有治罚者」,这是什么意思呢?「谓诸国王,若执理者,以治罚法而守护故」,就是国家的政府-国王。「若执理者」,就是事法官,就是执行法律的律师、法官这些人。「以治罚的法」,也就是法律,一条条的成文,这个法律来「守护」这个人,违犯这个法律是不容许的。

 

天三、有障碍

有障碍者,谓守门者所守护故,

这是第三句,「障碍」是什么呢?「谓守门者」,这个地区,这个门有人守护的,你要从这通过,要经过他同意的,这也是有守护的力量,非法的人不可以通过。这一共是三句。

 

亥二、略显义

此中略显未适他者,三种守护,一、尊重至亲眷属自己之所守护,二、王执理家之所守护,三、诸守门者之所守护。

「此中略显未适他者」,前面是「别释相」,就是三句话、佛说的这三句话,本论的论主解释佛说这三句话的相貌,「别释相」。这以下是第二科「略显义」,把前面这一段文的要义再说一说。

「此中略显未适他者,三种守护」,这一段文里面简要的大义是表示「未适他者」,就是没有出嫁的女孩子,有这三种的守护。

「于诸父母等所守护」;再来就是「法律的守护」;再就是「有障碍的守护」。这三种守护,第「一」种是「尊重至亲眷属,自己之所守护」,就是父母是所尊重的,和至亲的兄弟姐妹、眷属,自己的守护。「二、王执理家之所守护」,国王的执法官,就是法律上的守护。第「三」、是「诸守门者之所守护」。是这样意思。

 

戌二、后七句(分七科) 亥一、他妻妾

他妻妾者,谓已适他。

这是第二段「后七句」,前面是「初三句」。「初三句」,是未嫁的女人,有这三种守护。「他妻妾」,是「后七句」,后七句里面第一句是「他妻妾」,「谓已适他」,就是说他已经嫁给别的人了。

 

亥二、他所摄

他所摄者,谓即未适他,为三守护之所守护。

「他所摄者」,第二句「他所摄」,这句话怎么讲呢?「谓即未适他,为三守护之所守护」,就是前面那一段,没有嫁出去的女人、没有嫁人的女人,为三种守护所守护,那么这叫做「他所摄」。这样子,这个「摄」,就是守护的意思。这是第二句「他所摄」,第三句「由凶诈」这一句。

 

亥三、由凶诈

若由凶诈者,谓矫乱己而行邪行。

这是第三科,这是一个问题了。这个「凶」,就是恶的意思,就是那个人不怀好意,心里面是有坏的主意,但是他是用诈术来欺骗,来完成他的恶意,究竟怎么办法呢?「谓矫乱己而行邪行」,「矫」就是欺诈,他内心里面是要欺骗他,表面上用一些不分明,就好像是爱护似的这种行为来惑乱他。如果你相信是真的了,就中计了。然后就与之「行邪行」,就是受欺骗了,这是一种叫欲邪行,有这么一回事。

 

亥四、由强力

若由强力者,谓对父母等公然强逼。

「若由强力者」,这是第四「强力者,谓对父母等公然强逼」,谓是那个人不讲道理,就是野蛮的一种态度,对他的父亲、母亲,公然的来强逼做这件事。

 

亥五、由隐伏

若由隐伏者,谓不对彼,窃相欣欲,

这是第五「由隐伏者,谓不对彼,窃相欣欲」,就是不对他父母有这种强力的行为,但是他们两方面私下的「相欣欲」,互相欢喜,同意了,是这样意思。所以这个隐伏的意思,就是偷偷的,不是公开的。

 

亥六、行欲行

而行欲行者,谓两两交会。

这是第六句「谓两两交会」,这是第六。

 

亥七、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

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者,谓于非道、非处、非时,自妻妾所,而为罪失。

这是第七句,「即于此事」,就是两方面,男、女两方面。即此「非理」的,不合道理的「欲心而行邪行」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谓于非道、非处、非时」,他们是夫妻,这是夫妻,但是,不是道、也不是处、也不是时。这在《五戒相经》上也有提到,乃至《比丘、比丘尼戒》里面有提到这个事情。「自妻妾所,而为罪失」,虽然是合法的夫妻,合法的妾侍,但是「非道、非处、非时」也还是有过失的,也属于欲邪行之类的。

 

酉二、明略义

此中略义者,谓略显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别,若欲邪行应知。

这是后七句,底下就「明略义」。前面是「释经句」,就是「初三句」,「后七句」,加起来一共是十句。这十句解释完了,现在就是「明略义」,明大要的大义。

「谓略显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别,若欲邪行」,这个大义就是「若彼所行」,这一共是十句,前五句叫做「若彼所行」,是这样子。「若行差别」,就是后面的三句,「由隐伏」、「行欲行」、「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这是次三句。

前面的五句,就是「父母守护」乃至到「舅姑守护」,这是前面五句。次三句就是「他妻妾」、「他所摄」、「由凶诈」这三句。

前五句、次三句、后二句,最后的两句就是「行欲行」,「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一共是十句。前五句,次三句,后二句,容易分开。略义就是分这么三类,这样的意思。

前三句是「天一」是第一句,「天二」第二句,「天三」第三句。然后「他妻妾」、「他所摄」,这加起来是五句,应该这么计算。然后次三句,就是「由凶诈」、「由强力」、「由隐伏」这是三句。最后二句,「行欲行」、「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应该这么分。

 

未四、妄语(分二科) 申一、总句

复次诸妄语者者,此是总句。

前面「欲邪行」讲完了,这底下讲这「妄语」。「妄语」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句」。

「复次诸妄语者者」,很多的说谎话,这经上这一句是「总句」,底下就是经上的「别句」。「别句」里面分两科,先解「释经句」,总说有九句,第一个是「于王家」。

 

申二、别句(分二科) 酉一、释经句(分九科) 戌一、于王家

若王者,谓王家。

「别句」的第一句就是王者,「王者」,过去时代就是国王、「王者」,也包括他们那一个族类的人,「王家」这是第一句。

 

戌二、于执难家

若彼使者,谓执理家。

这是第二句。这个事法官当然是王所委派的,所以是王的侍者。他来执这个理,来审判怎么叫合法?怎么叫做违法?

 

戌三、于长者居士

若别者,谓长者、居士。

经上还有第三句,「谓长者、居士」,就是说「别者」,另外的。另外的是什么呢?「谓长者、居士」,这个「长者」,就是有道德的人,他不是「执理家」,但是他是有道德,也是在政府里面做高官的人、「长者」。「居士」,就是财富特别多的人,有地位的人,这两种人,这是第三句。

 

戌四、于彼聚集

若众者,谓彼聚集。

这个「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是少数人,「谓彼聚集」,也就是说也有「王」,也有「执理家」,也有「长者、居士」,这些人聚集在一处,这样的情况。

 

戌五、于四方人众聚集处

若大集中者,谓四方人众聚集处。

「若大集中者」,这是第五段,「谓四方人众聚集处」,这就是不但是前面这几类人,就是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一处,很多的人了,一般的人民也都在「聚集处」。这是第五段,底下第六。

 

戌六、于已知 

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

「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若已见者,谓随曾见所经语言」,这第七句是「见」,第六句是「知」,分一个知,一个见。

我们的六根,合起来是见、闻、觉、知,分成四个。「见」是眼;「闻」是耳;「觉」就是鼻、舌、身,合起来名之为觉;第六意根、意识,叫做「知」。

现在说「若已知者」,就包括把这个「见」除掉,就是闻、觉、知,这三个。「谓随前三所经语言」,就是前面这个王家和使者就是「执理家」,这算一;「长者居士」那么这是一类;「若众者,谓彼聚集」,「若大集中者,谓四方人众聚集处」,合起来。合起来,在这么多的人众里面,你就闻、觉、知,这三个。在前面这么多的人众之中,你所知道的语言,他们怎么说的什么、什么,你知道了,是这么意思。

 

戌七、于已见

若已见者,谓随曾见所经语言。

「若已见者」,这是第七句,就是「谓随曾见所经语言」,「谓随」你自己在前面这么多的地方,王家、执理家、长者居士、大众聚集、四方人众聚集处,你所见、所经过的这些语言。

 

戌八、由自因等(分二科) 亥一、略标(分二科) 天一、举由自因

若由自因者,谓或因怖畏,或因味着。

这是第八句,「由自因等」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略标」里面分二,「举由自因」。

「若由自因者」,这个「若由自因」,就是你见、闻、觉、知,所知道的一切的语言,你要向外讲说的时候,你本身有些原因去说话,你什么原因要这样说话,是这个意思。本身什么原因呢?

「谓或因怖畏」,就是心里面恐怖,心里面有点恐怖。或者说是你听见什么话,你心里面愿意这样讲出去,但是另外有个大的力量恐怖,你怕他,你不能随你自己意说话的,你要随着那个人的意思说话。那个人有力量命令你,你一定要这样讲,你不可讲别的说法。那么你怕他,你就这话说出来的不真实,和原来的话不一样,和真实性有违反,这叫这个「怖畏」。

「或因味着」,或者是你怕他,或者是因为自己「味着」。「味着」,就是爱着,也就是贪着。我自己有所求,不是别人威胁我,是我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这话要能完成我的目的的时候,这话要转变一下,不能照实说,照实说我就拿不到利益了。这是说谎话,「或因味着」。

 

天二、侧由余因

如由自因,他因亦尔。

「如由」自己的因是这样子,他人也是这样子,这是「标」出来。

底下解释。

 

亥二、别释(分二科) 天一、因怖畏

因怖畏者,谓由怖畏杀、缚、治罚、黜责等故。

「因怖畏者」,这底下解释这两个。「谓由怖畏杀、缚、治罚、黜责等故」,就是由于「怖畏」,有恐怖,有什么恐怖呢?你若不听命令,就会杀掉了你,你怕不怕。要系缚你、要治罚你。「黜责」,原来你是有一点地位的,可以一下子可以把你撤职了,赶掉你、责罚你。你若不听话,你立刻受到伤害了,所以你怕受到伤害,你不能说老实话,你要照那个人的意思说话,那么就说谎话了,这个意思就是这样。

 

天二、因味着

因味著者,谓为财、谷、珍宝等故。

「因味著者」,「味着」是什么意思呢?「谓为财谷、珍宝等故」。「谓为财谷」,或者是「财」富,或者是「谷」,或者什么「珍宝等故」,贪求这个种种财物,这个话要怎么说,不能照实说,就说谎话,这是一种。那么这是自己是这样子,他人也是这样子。他人就是那个人,那个人为了财富,为了财富要怎么、怎么的,要叫你说谎话,是这样意思。按这个的意思,就是这种妄话就是复杂的,复杂了一点,不是你个人的、单纯的事情。

 

戌九、知而郕妄语  

知而说妄语者,谓覆想欲见而说语言

「知而说妄语者」,这是第九句。「知而说妄语者,谓覆想欲见而说语言」,这底下把这个「妄语」的相貌说出来了,「谓覆想欲见」。

这个「想」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的这个「想」,这个想是取相的意思。就是你的心与那个事实接触的时候,那个事实是这样的,事实是这样,这个「想」。

「欲」,就是自己的心,我欢喜这样讲。我心里面的欢喜,我嘴里愿意像我心里想的这样去讲,这叫「欲」。

这个「见」,就是里面有点智慧的意思。就是对那件事心所想的、所欲的境界,他有一个深刻的看法,深一层的看法,认为这件的事情的真实的情形是怎么、怎么的,有个见。

这前面这个想和欲还不同,这个是「想」、「欲」、「见」,都有真实性的意思,都是对所要说的话的情况,真实性的认识。现在「覆」呢?就是把真实性隐蔽起来,把它隐藏起来。「覆」是隐藏的意思,隐藏起来。说出来与事实不相合的另一种语言,这样的意思。和所想的、所欲、见的不同。

这个想、欲、见,是真实的情况,现在和真实情况是不同的,把真实情况隐藏起来,说出另一种不同于事实的话,自己知道的,自己知道他在说谎话,自己知道,那叫做「覆想欲见,而说语言」。这种语言或者由自己贪心说这种话,或者是由怖畏说这种话,当然也是各式各样的原因的。

 

酉二、明略义

此中略义者,谓依处故,异说故,因缘故,坏想故,而说妄语应知。

这一段这个「妄语」,这一段前面有这么多的说法,这么多的说法,简要的意思是什么呢?

「谓依处故」,就是前面的五句。前面的五句就是「于王家、于执理家、于长者居士、于彼聚集、于四方人众聚集处」,这是前五句这是依处。

「异说故」,就是这个「知」,已知、已见这两句,「异说故」。

「因缘故」,就是这个自因、他因这两句,这是因缘。

「坏想故」,就是最后一句,「知而说妄语」,这是「覆想欲见,而说语言」。

这里从这个,「妄语」的定义来看呢?你说什么话,我按我心里面想的我这样去说,我心里面所想的、所欲、所见,按真实心没有欺骗人的意思。我就是这样讲了,这就是真实语,不是妄语。什么样情形是「妄语」呢?就是说出来的话和心里面所想的不一致,自己明明白白的知道是不一致,就是这样说,这就叫做「妄语」。

所以目犍连尊者说是人家问:天不下雨,要过…其实是下雨,七天以后下雨。到七天以后没有下雨,大众僧说:他说谎话了,作羯摩处罚他,他不同意。大家就争论了。争论的时候,佛就来了,佛就问:你当时人家问你天旱不下雨,什么时候下雨?说:七天以后。你用什么心说的。说:我用真实心说的,就是我心里这么想,我就这么说。那佛说:这不是「妄语」。就是你后来没有兑现,但这不是「妄语」,你当时没有欺诳人的意思,这不是「妄语」。这是「妄语」的分际,我们时常有的时候会弄得不清楚,我们有时候什么叫「妄语」,会弄不清楚。

现在这上面的意思,就是你说出来的话,和你心里面想的是一致的,就是真实语。你有欺骗人的意思,你说的和你想的不一样,你明明白白的知道怎么样,那就是「妄语」,「而说妄语应知」。

 

未五、离间语摄(分二科) 申一、总句

复次离间语者,此是总句。

这是第五个罪过的事情,「离间语」。就是某甲和某乙感情很好,感情很好呢?那么我要去破坏他们的感情。破坏感情,就是有了目的。破坏了的时候,对我有利益,他们能够不合,对我有利益,为了我能得利益,我去破坏他们的感情。这是团体的,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是一样的,就是这「离间语」。

「离间语」又分两段,第一个是「总句」。「离间语者」,这是「总句」。「若为破坏者」,这底下是「别句」,「别句」也分二科,先解释经上的句子,第一句是「若为破坏」。

 

申二、别句(分二科) 酉一、释经句(分七科) 戌一、若为破坏

若为破坏者者,谓由破坏意乐故。

经上说:「若为破坏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谓由破坏意乐故」,就是那个人他心里面有这样的意愿,就是他的动机,他有这样的动机要破坏对方的和合。他们是团结的,现在要想办法把他破坏,叫他们不要合。还没有行动,只是先内心里面有这样的动机,这句话就是表示这个意思。所以「若为破坏者,谓由破坏意乐故」,他内心里面欢喜这样,这个意思。

 

戌二、闻彼语已向此宣说等

闻彼语已向此宣说,闻此语已向彼宣说者,谓随所闻,顺乖离语。

这个破坏这件事当然情形也是复杂的,也是特别多的。有是自己制造,他们对方都没有什么事,自己制造出来一种事情来破坏他们的感情。有的是去听他们说话,「闻彼语已」,闻某甲的说话,说完了的时候,把某甲的话传给某乙就有这个作用了,就会破坏感情了。所以「向此宣说」,向某乙去宣说。

「闻此语已」,闻某乙的说话,若把这个话传到某甲就会有破坏的作用。于是乎就说,「向彼宣说」,向某甲去说去,这个传弄是非。

当然也可能某甲本身的话,某乙本身的话有这个作用,或者给他加上一点;加上一点就传过去,就有这个作用,就是各式各样的情形。

「谓随所闻,顺乖离语」,这话的意思倒不是说他加上去的,就是想要有破坏动机的这个人「随所闻」,随他自己在某甲那里所听闻的话,在某乙那里所听闻的话,这个话是「顺乖离语」,能随顺「乖离」,能够破坏他们的感情。这个话有这个作用的话,那他就去向某甲去说,向某乙去说。这样的说,就有了行动了,前面说「若为破坏」是动机,这第二句就是有行动了,采取行动了,「乖离」。

 

戌三、破坏和合

破坏和合者,谓能生起喜别离故

这是第三句,「破坏和合者,谓能生起喜别离故」。这个某甲和某乙听见了那个人说出来这个话以后,心里面就「喜别离」,就不愿意和那个人合了,就欢喜同那个人分开,同他不做好朋友了,生出这种心情。

 

戌四、随印别离

随印别离者,谓能乖违,喜更生故。

「随印别离」,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是听见了这种话,某甲、某乙听见了这个话,心里面就想要离开,同他分离,还只是内心而已。这个「随印别离」,就是有事情了,事实上同他「乖违」了,同他不合了,同他不合心里欢喜。这就是「喜更生故」,又生一番欢喜。

这个「印别离」,「印」者信也,这「印」当信字讲。就是相信了那个破坏者的话就采取了行动,某甲和某乙就分裂了,分裂了以后心情快乐,是这样意思。「随印别离者,谓能乖违,喜更生故」,这是第四句。

 

戌五、喜坏和合

喜坏和合者,谓于已生喜别离中,心染污故。

这是第五科「喜坏和合」,怎么讲呢?怎么叫「喜坏和合」?「谓于已生喜别离中」,就是这个破坏者,他把这种离间语说给某甲、某乙以后,某甲、某乙心情就是要分裂。事实上还没有分裂,但是心里面想要分裂。这个时候这个破坏者,「生喜别离中,心染污故」,他的心生欢喜心了,生欢喜心了,这叫做「染污心」,就是罪过的心。他这件事有一点成功了,还没有完全成功,但是接近成功了。

 

戌六、乐印别离

乐印别离者,谓于乖违喜更生中,心染污故。

就是某甲、某乙相信他的话,他们分裂了,就「乖违」了,已经乖违了。某甲、某乙心里面很欢喜,「心染污故」,破坏者心也欢喜了,他的目的、破坏人的目的满足了。得随所愿,满足了他心里很欢喜,他这个心里欢喜就是染污了,就是罪过,是一种罪过。

 

戌七、说能离间语

说能离间语者,谓或不闻,或他方便故。

「说能离间语者」,这是第七个「说能离间语者」。「谓或不闻,或他方便故」,这个「说能离间语者」,这个复杂了一点。你这个人去破坏某甲、某乙的团结,但是某甲、某乙另外又有某丙、某丁知道这件事了,他们又来劝合,你们不要分裂,不要听那个张三、李四的破坏的话。

「谓或不闻」,就是不要听,你不要听他的话,那么这就是这样子。「或他方便」,或者是另外有一个情形,有什么方便呢?把这个道理说开了,就是不分裂。不分裂这个情形就变了。情形变了,那么离间者、说离间语那个人没有成功,事情没有成功的。事情没有成功的情形也是不同了。说了离间语以后,这情形没有成功,但是离间语是说了,对方也懂了,还是有离间语的罪过的,还是有的,这样的意思。当然是这个罪过轻一点。你想要对方破裂,你满愿了,你的罪过大;你没有满愿,罪过是轻,还是有这种罪过的,是这样意思。

 

酉二、明略义

此中略义者,谓略显示离间意乐,离间未坏方便,离间已坏方便,离间染污心及他方便应知。

前面是「释经句」酉一,现在第二是「明略义」。「谓略显示离间意乐」,这是第一句,「若为破坏者,谓由破坏意乐故」,这一句,就是「略显示离间意乐」。

「离间未坏方便」,这是第二句,就是「闻彼语已向此宣说,闻此语已向彼宣说者,谓随所闻,顺乖离语」,这是第二句。

「离间未坏方便」,你说了离间语,但是还没有破坏,但是你已经采取行动了叫方便。

「离间语已坏方便」,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你离间语说完了以后,已经发生作用了,这第三句和第四句叫,「离间语已坏方便」,已经破坏了。

「离间染污心」,这是第五句和第六句,这是破坏者本身他满了愿,他心里生欢喜,这叫做「离间染污心」。

「及他方便」是第七句那又有不同的情况,使令这个离间者,他原来的目的没成功,「及他方便应知」,是这个意思。

 

未六、粗恶语摄(分二科) 申一、总句

复次粗恶语者者,此是总句。

这是第六科「粗恶语」,也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句」。

「复次粗恶语者者,此是总句」。

 

申一、别句(分二科)     酉一、举相违(分二科) 

戌一、释经句(分十二科) 亥一、语无扰动

此中尸罗支所摄故,名语无扰动。

那么「总句」是第一句,第二科以下是「别句」,「别句」分两科,第一科是「举相违」的,和粗恶语相违反的,不是粗恶语,就是那种良善的、很美好的、柔和的,有道理的语言,不是粗恶语,「举相违」。「举相违」分两科,第一科「释经句」,经上有十二句,第一句是「语无扰动」。

「此中尸罗支所摄故」,这是粗恶语的反面的,就是良好的语言,这良好的语言,怎么叫良好呢?「尸罗支所摄故」。就是佛教徒能受持佛的戒律。受持佛的戒法,由戒法的熏习,使令这个佛教徒的心性良善,心性没有烦躁。心烦意乱,他若说出来话,那个话里面就有烦躁的味道。现在因为这个佛教徒,能守护佛的戒法,他心里面与法相应,他说出来的话就没有扰动,就是没有动乱的味道,就有法的味道。没有扰乱、浮动、动荡的这种气氛,所以叫做「语无扰动」。这是「尸罗支所摄故,名语无扰动」。由于持戒的人恐怕犯戒,所以他说话很谨慎,避免有过失,所以说出的话不扰动。不会扰动呢?就是说出来的话叫你心里面不平,会生出来各式各样的烦恼。现在因为持戒的人,不敢这样说话,所以这个话没有这种过失,没有扰动的过失,这是第一句。

 

亥二、悦耳

文句美滑,故名悦耳。

他这个修行,这个佛教徒这个「尸罗支所摄」,他是一位有智慧的人、有学问的人,说出来这个话的言句都没有鄙漏,他这个言辞都是很高尚的,所以美,叫做「美」。而说出来的道理非常的流畅,不是很勉强的,所以叫做「滑」。「故名悦耳」,这样的说话使令人听起来欢喜,这叫做「悦耳」,是这个意思。

 

亥三、称心

增上欲解所发起故,非假伪故,非谄媚故,名为称心。

「增上欲解」,这个《披寻记》上的解释是「增上生道」,按增上生道说出来这样的语言,就是劝人学习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属于人天的善法。我们有同情心,作一些利益人的事情,这样的叫做「增上欲解所发起故」。

或者说是「增上」,就是有力量。曾经努力过的、学习过的,有胜解的,对于所说的话的这个道理,你曾经努力学习过,有深刻的认识,叫做「增上欲解」,就是你有特别的欢喜心。

比如说是你是个医生,假设我举个例子说是医生,你对这个药这个病,你有特别的学习过,就是「增上欲解」。特别学习过的,你有这样的专业知识,然后你把他说出来就是「发起」,用这样的「增上欲解」,发出来的这种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你没有学过,那你说出来的当然是不及格的,这个人有「增上欲」,由增上欲去学过,深刻的明了了,然后他发出来的这一段语言。

「非假伪故」,那是有真实的内涵,还有真实的内容,不是虚伪的,不是一知半解的,不是的。

「非谄媚故」,他也不是有谄诳,特别要取悦于人,不是的。

那么这样子他说出来的道理,他真实有研究、有学习,说出来的是令人心服,令人听起来也很欢喜,所以叫做「称心」,称合他的心意,是这样的意思。

这样解释当然也就通于「增上生道」,就是人天的善法。这个人,或者他在学校里面也学过这种学问,有专业知识,他来办这件慈善的事,他就会说的头头是道,令人心里欢喜,办得很圆满,那么所以叫做「称心」。

 

亥四、可爱

不增益故,应顺时机,引义利故,名为可爱。

这是第四「不增益故」,就是如量而说,他的量那么多,就说那么多,不增加,不给他增加,这是一个说法。

「应顺时机」,他的智,这就是一种智慧的境界,他能够顺于那个时间,那个时间也合适。「机」,就是那个听众的根机,听众的程度,那么说这个话。不会是不合时机,不会是这样子。而这种语言呢?能引出来益利,能令人得大利益的,能开发你的智慧,能够开发你的专业知识,对你的思想行为有所利益,这样子。不是说了老半天,实在没有什么利益,不是的。「名为可爱」,是这样的理智上的语言,是人所欢喜的,所以叫做「可爱」。

这个《披寻记》上说是「顺往善趣」,你能这样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然就会生到人天善趣来。

 

亥五、先首

趣涅槃宫,故名先首。

这是第五科、第五段「趣涅槃宫」,那这就不是「增上生道」,而是「决定胜道」。「决定胜道」,那就是三乘圣道,三乘圣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样学习了以后,你得了圣道以后永久是不会再失败的了,不会再垮台的。

说是「增上生道」,我能这样在社会上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是得了人天的福报以后,又会做恶事了。因为你去做这样的功德是好,但是你内心的贪瞋痴没有改变,将来是得到福报以后,就是享福而已,你还会继续作恶的,作恶就会垮台了,就失败了。这个修学「趣涅槃宫」是出世间的圣道,是要把内心的问题,内心里面的贪瞋痴,要把他取消,要把他清除出去,是做这件事。做这件事你做成功了,就永久也不会再堕落下来了,问题就是在这里。

若是从这上面看,「增上生道」,人天善法呢?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他是…也是恶事也做,善事也做的这么一个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再多做一点善事,就是这个样子,「增上生道」。

这个「决定胜道」这个人,也是包括在家佛教徒,出家佛教徒在内,意思不是去修学人天善法,当然也有五戒十善有戒的基础,主要是要调内心里面贪、瞋、痴的烦恼,主要是做这一件事,把内心的贪、瞋、痴要把它清理一下,要清理!

清理呢?我们从经论上看,就是要修四念住,四念住里面的意思呢?要修我空观和法空观。我们讲这个生死的轮回的时候,就是因为有我执、有法执,所以有烦恼,就有烦恼的业力;有烦恼的业力,就有烦恼的果报,就是这样子。现在要破掉贪、瞋、痴,就是要破掉我执和法执,主要是破这个。那么我们要用功修行的时候,不破我执,不观我空,也不观法空。不观我空,我执还在;你不观法空,法执还在。我执和法执若在,那你还是凡夫嘛。

我看这个什么?古人的、我们出家人做的诗,就是《寒山诗》,有别的大德来合他的诗,说出来这么一句话,「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这个句子非常好。「神留摇落后」(「神」,就是一个精神的神。「留」,保留的留,「神留摇落后」,「摇」,就是摇动的摇。「落」,就是落叶的落,飞机落下来的落。「摇落后」,前后的后,「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意」,心意识的意,意「在」,存在的在,「意生发生前」,发生之前)。

这个话,我感觉很多用功的人,多数是这样的意思,不符合佛说的要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意思,不符合,是有这个问题,这问题是怎么回事呢?

「神留摇落后」,这句话怎么讲呢?「摇落后」,说是当然文字上也可以这样讲,「摇落后」,比如说这个树,树叶落下来,你摇动它,把这叶子就这样落下来。说我们的心意识,「神」就是心、我们的心,心意识就是「神」。心里面有贪瞋痴,贪瞋痴我们常常的…话是可以这样说,我们修止观,修止观就是「摇落」,修止观叫做「摇」。这个「摇」的结果呢?就把这贪瞋痴就落下来了。落下来了嘛,最后就是神。「神」还是没有落。神没有落,贪瞋痴去掉了,神还在,就好了、就成功了。

「即心是佛」,就是这么个道理。就是你现在这个心,就是佛,但是要加上把贪瞋痴去掉,那话就可以这么说。「神留摇落后」,还是原来的那个「神」,但是要把贪瞋痴去掉以后才是佛,那时候是离垢清净的佛。「神留摇落后」,原来就是有,原来你那个心就是有,但是有贪瞋痴在那里污染,要把这个贪瞋痴去掉了,到后来的清净心,就是即心是佛。「神留摇落后」,这样子要和静坐的人他不愿意修观,只修止的人常常修止,常常修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修久了,心也就不贪、不瞋、不痴,其实那个愚痴还是在,但是自己可以说,我们不痴了。这时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就是佛,结果就是这样子,就是佛。

「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那个「神留摇落后」,那个「神」的境界,究竟到成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意在发生前」,说是我心里面,说那是灯,你一分别呢?这就是后,这就是后了。我听见声音,声音一触动你的心,你心一分别:这是声音,这个「意」就是发生了。在发生之前的时候,这个心是什么样子?是不可思议的。说是我现在看见说:是灯,你在没有知道是灯之前的那个时候,那个心是什么样子?知道是灯的那个分别心,知道是灯的那个分别心,在没有发动之前的时候,那个心是什么样子?我这贪心出来了,贪心以前、没有发贪心之前,那个贪心什么样子?我心里面没有瞋之前,那个心是什么样子?那个瞋是什么样子?「意在发生前」,一切的分别心之前,那个分别心是什么样子?是不可思议的,就是这样的意思。「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这句子非常好。你这么想一想这句子也是很妙的。

但是我这么推测,在我们一般用功的人来说,容易有这种毛病,有什么毛病呢?我不要看经,麻烦的很,我不如这一念不生就是佛,你看多好。只要是我内心常常静坐的人,如果不在社会上多去流动,你不要和社会尘劳事情相接近,在寂静处或者在寺院里面,不要当执事、或者当执事也不要紧,他常常静坐,他就会有这种境界。自然的心清净,就是这样子,「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这个境界就出来了,这样子出来的情形。和佛所说…我们读《摩诃般若经》讲我空、法空,这个道理是不合的,这只是修止。你若修观的时候,一定要修我空观,修法空观。四念住是包括我空观、法空观,这样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观一切法空,这无所得的智慧,不是原来有的,原来我们没有这种智慧,我们没有的,是你要努力的创造的。是你创造的,不是「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不是这个意思。是你原来根本没有这种智慧,佛菩萨这种清净、无所得的智慧,你没有,你要创造的。你要创造;创造成功了,这时候你才是圣人。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你若不读经论,你只是看祖师的语绿,看这个大德的语绿,你不容易明白、知道这个事情,你不容易知道。

我这是说「应顺时机引义利故,名为可爱。趣涅槃宫,故名先首」,就是你为人说法的时候,这是「决定胜道」。为人说法的时候,这个学习佛法,你学的时候要明明了了的,这是人天善法,这是出世间的圣道,你要明明了了的。这现在是说这个语言、这个法语,要为人讲的时候,你先要决定,你这一段话里面的中心是什么?你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你是劝人家是「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呢?你先要确定。或者前一段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后一段是「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要确定,分分明明的这样讲。

但是这个里面说是「趣涅槃宫」,「趣」者,近也,就是近趣到涅槃那里去。「涅槃」比喻这个宫殿、大宝楼阁,那是一个安乐的地方。用大宝楼阁比喻佛菩萨所得的「涅槃」。我们是没有房子住,在这个野外里面人跑来跑去的,后来有个小房子住,有个破房子住。但是没有佛菩萨大宝楼阁那么样的庄严、美妙、安乐。所以大宝楼阁就是譬喻。我们人世间福报的境界、天上的境界,就是一般的破烂房子这样子。若佛菩萨大般涅槃,是大宝楼阁的境界。

那么你要劝导众生厌离生死之苦,要发心进趣佛的涅槃,要这样子。这个文的大意、这一段话的大意,以此为首、为「先首」,以此为宗旨,以此为中心,以此为最重要的,那么这就叫做「先首」。「趣涅槃宫,故名先首」,这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五句。就讲到这里。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7)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切实弘扬佛教文化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宽运法师两会期间接受人民政协报访问[栏目:宽运法师]
 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的基础[栏目:大寂尼师]
 故道白云 74.象后的叫声[栏目:故道白云]
 物质内的小太空[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一章 序说 第一节 佛教的性格[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359.西岩了慧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印祖故事 68、太平寺巧遇印老,李传书从此念佛[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模块五:舍无量心,告别娑婆(4)[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三部分: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
 Buddhist Ethics[栏目:Buddhist Article]
 金刚经说什么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栏目:南怀瑾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