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七)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1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七)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合称为「四谛」,又名「四圣谛」,谓圣者所悟的真理,依此四法而修可以超凡入圣,所以名为「四圣谛」;此为声闻所修之法。「声闻」是佛教中的一类小乘圣者,由于他们是因听闻佛陀的声教而开悟的,所以称为「声闻」。他们到底悟得了什么?他们领受了佛陀的开示后,了解到三界生死中无限「苦」迫(苦谛);同时又明白到苦的根本乃在于贪、瞋、痴三毒,是从身、口、意三业造诸恶业积「集」而成的(集谛);因此,如果能够把贪、瞋、痴断除,即能离苦而获得解脱寂「灭」之乐(灭谛);但要离苦断集,就必须修「道」(道谛)。

如上所说,所谓「声闻」即是听闻佛陀四谛道理而开悟的修道者,但是我们要知道,佛在世时有佛说法,佛灭后,虽无佛直接说法,却有佛的遗教——一切经典流传,这是间接的说法。因此得到这些遗教的启示而觉悟四谛真理的人,亦可以称为「声闻圣者」,并不一定要亲闻佛的音声,否则佛灭后就没有声闻圣者了。这么的话,三乘圣者只佛在世的时候才有,佛灭度后就没有了,这是说不通的。

四谛的意义,分释如下:

一、苦谛:苦是逼迫性(亦即痛恼义),是说众生身心常被种种痛苦迫扰不安,所以说是逼迫性。正如《法华经》所说:「三界无安,众苦充满。」「众苦」,是指苦痛、苦恼非常之多;其中较重要的有下列五种:

1. 依自身方面,有疾病老死,饥渴疲劳,丑陋残废等苦。

2. 依内心方面,有贪瞋痴慢疑,嫉妒怨恨,忧悲怖惧等苦。

3. 依外界方面,有水火雷电,寒暑风雨的袭击;以及旱潦瘟疫的灾患,虎狼蛇蝎的毒害等苦。

4. 依人事方面,有刀兵盗贼,侮辱侵害,威胁压迫,讥骂嘲诮,怨毁仇杀,妒忌失恋,拘禁刑罚,乃至内乱外患等苦。

5. 死后则有堕落恶趣苦的可能。

总而言之,缠身的有老、病、死、苦,扰心的有贪、瞋、痴、慢、疑,随时有天灾人祸,死后有地狱鬼畜。依自身和内心所受的苦谓之「内苦」;依外界所受的苦谓之「外苦」;依人事所受的苦谓之「共苦」;死后所受的苦谓之「后苦」。我们众生生活在此五浊恶世之中,其所感受的,无论正报(身)和依报(国土及一切外境)都是逼迫的、束缚的、痛苦的、无常的、不安的,所以说为「苦谛」。

既然明知且感受到这些是苦,就应该设法消除它,就应该去追寻苦的根源──这就是「集谛」。

二、集谛:「集」是「招感性」,上面所说种种的苦,到底从何而来?事实上,非从天降,不是地生,亦非神赐,更不是人与,而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由自心所起的贪、瞋、痴等驱使去妄造一切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来的,所以说是「招感性」。由于能招集生死等苦,所以说它是「集谛」;它的本身就是「见思惑」,是招感一切苦法的业因,同时亦是三界生死的根源。

由于我们真切地感觉着依业受报,生死无尽的痛苦,因而急求解脱之道——这就是「灭谛」。

三、灭谛:「灭」是「可证性」,谓「灭」去烦恼生死之苦,「证」得涅槃寂「灭」之乐,所以说是「可证性」。亦即「寂灭」的意思,谓烦恼既「寂」,自然生死永「灭」,所以说它是「灭谛」(指声闻所证之果——涅槃)。

我们为了要灭苦断集求证涅槃,因而急求修证的方法——这就是「道谛」。

四、道谛:「道」是「可修性」,既然了解到生死等苦,是由集的业惑所酿成,同时又知道有寂灭涅槃可证,因而向上追求断集的方法(道)。要知道业惑一除,则断证(断烦恼,证涅槃)两个问题便可同时获得解决。但方法是什么?就是修诸道法: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依之实地真修,便可达到目的——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所以说是「可修性」。又「道」是「能通」义,依诸道法而修,可由凡地通达圣地,所以说它是「道谛」。
 

总而言之,生死等苦无非逼迫为苦谛;贪等业惑能招生死为集谛;涅槃寂静远离生死烦恼为灭谛;道品观法诸修行法门为道谛。亦可说:感受生死业报叫做苦;身心积聚罪恶叫做集;所证涅槃叫做灭;修行门径叫做道。若连合起来说:这现实人生毕竟是痛「苦」的,这些苦是从贪等烦恼招「集」而来的,如果想达到寂「灭」解脱安乐的理想世界(涅槃),就应该要修「道」去断灭烦恼。苦是集的结果;集为苦的原因;灭为修道的目标;道为求灭和断苦的工具。又苦、集二谛属现实界,灭、道二谛属理想界;苦谛是人生问题,集谛为缘起问题,灭谛是证悟问题,道谛是修养问题。试表列如下:
 

苦谛……生死 集的结果    现实界┬苦谛─人生问题

集谛……业惑 苦的原因          └集谛─缘起问题

灭谛……涅槃 修道目标    理想界┬灭谛─证悟问题

道谛……法门 断证工具          └道谛─修养问题

综观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实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譬如种子为因,结实是果,若无种子又如何能结实?今就四谛而言,集谛是因,苦谛为果;道谛是因,灭谛为果。换言之,集为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为灭之因,灭是道之果。没有贪等的集因,又焉会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修道法为因,又安得涅槃寂灭之果?苦是众生所感的业报,乃三界生死苦果;集是众生妄起的业惑,乃三界生死苦因;灭是圣者所证的真理,乃出世乐果;道是圣者所修的法门,乃出世乐因。

也就是说,苦、集二谛是世间有漏因果(苦因、苦果),属迷方面。道、灭二谛是出世间的无漏因果(乐因乐果),属悟方面。又苦、集二谛是拔苦;道、灭二谛是与乐。凡夫迷故以「集」为因而招生死「苦」果;圣者悟故以「道」为因而证寂「灭」乐果。前者,是能生因果;苦由集生故(集为能生,苦为所生)。后者,是能显因果,灭为道显故。寂灭理性人人本具,不过由道显示而已;道为能显,灭为所显。

四谛若依顺序来说,应该先因后果,谓之集、苦、道、灭。为什么却先说果而后说因,说成是苦、集、灭、道?其中自有理由: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容易化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他断集;继之则又先示以涅槃之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以道法示之令其修持;目的无非为令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佛陀教化众生,引诱小机的一种善巧方便,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苦、集、灭、道的道理大略地讲完了。(未完待续)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六)
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八)
 鞠躬尽瘁为佛教 终生护法忘躯劳──缅怀爱国高僧真禅长老
 浅谈净业三福
 法传天台 普度有缘法──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
 三千界内演妙法 灵山胜会见真如
 佛光无量 普照世间
 生死事大
 修行道上的难与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九)
 认识自己 认识佛教──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
 以法自严 以戒自律──僧人形象的自我建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做到精进至诚除昏散?(妙莲老和尚)[栏目:精进]
 佛遗教经 Sutra on the Buddhas Bequeathed Teaching[栏目:英文佛典]
 第四册 成功立业篇~2[栏目:佛光菜根谭]
 华严宗简论 第五章 华严宗的观法 第一节 杜顺的法界观门[栏目:真禅法师]
 在推动和平工作上应该避免谈及宗教吗[栏目:弘法护法·净空法师问答]
 法鼓山的共识-理念、精神、方针、方法 用法鼓山的共识来因应崭新的世纪[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法鼓法音]
 金刚经一滴[栏目:黄念祖居士]
 问6 如果想参加密集禅修,请问可以到哪里去?费用需要若干?人数限额多少?[栏目: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
 泥鳅钻豆腐喻: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栏目:净宗譬喻·净宗法师开示集]
 佛化家庭篇 四、养生之道[栏目:佛化家庭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