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与情绪管理
 
{返回 惟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18
自在步红尘 第一集
[ 88.05.07华视播出 ]
我们修行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上来修,
时时刻刻要把我们的六根控制住,
我们的情绪自然而然就平静下来了。
 
 
 
【生活小故事】:看海
【 惟觉谈禅 】:禅与情绪管理
 
 
问题一:
剧中有一个人累积压力之后,到海边吼叫来宣泄压力,请示老和尚,像这位剧中人物,他的宣泄方式,是否是一个好的情绪管理?
 
老和尚开示:
  剧中这一位居士,是藉宣泄的方法使心理达到一种舒解,可是这不是根本的办法,因为过了这一次还有下一次,始终是没完没了。
 
  问题要从根本来解决;在佛法来讲,根本的方法是善调身心。能够调身、调心,时时刻刻使心灵得到平静,那就是贤、就是圣。佛法有一句名言:「愚者调身,智者调心。」调身不调心,是一般的凡夫俗子;调心不调身,那就是智者、就是贤人。
 
  以前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有一天晚上出去经行,看见一位修行人,在水边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就问他:「这位修行人,你在这里是不是有什么烦恼?你什么时候出家的?修行有多久了?」
 
  这位出家人说:「我出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虽然有二十多年,但是由于心中的烦恼没有办法调伏,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所以感觉很惭愧。可否请问世尊,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使我的心平静下来?」
 
  正在谈话的时候,旁边有一只乌龟从水里爬出来。这时有一只狐狸,出来找东西吃,看到这只乌龟爬出来,正好当它的晚餐,就准备要去吃这只乌龟。这只乌龟看到狐狸来了,想要保命,马上把头缩进去、把尾巴缩进去,最后连四只脚也缩进去了。狐狸看到乌龟只剩一个壳,而且壳这么硬,于是看一看就走掉了。
 
  佛藉这个机会告诉这位修行人:「你看,这只乌龟因为把头保护得很好,脚也缩进去了,所以才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我们修行也是一样,因为妄想太重,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没有抓住修行的方向,所以心里很烦、很空虚。修行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上来修,时时刻刻要把我们的六根控制住,情绪自然而然就平静下来了。」
 
 
问题二:
所谓情绪管理是否跟佛门的禅学是相通的?
 
老和尚开示:
  我们心里起了烦恼,身体就会轻举妄动。佛法上讲,修禅想要得到禅定,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持戒清净,第二是深信因果,第三是明悟本性。
 
  持戒清净;要持身戒、口戒、心戒,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心清净了,所讲的话都很有智慧,身体也不会妄动造业了。深信因果;每个人都真正了解因果,就绝对不会做错事情。明悟心性;我们深信人人都有佛性,时时刻刻能安住在佛性上,心就不会攀缘,身心都能够得到安定。
 
  所谓心性,一是定心、二是净心、三是悟到这念心、四是明心。这个心要静如止水,心明如镜,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定、有慧,身心一定安稳、绝对不会轻举妄动。
 
 
问题三:
禅学中有句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在平常生活当中,我们会面对许多事情,会起心动念,要怎么样才不会被境转,也就是不被外力所影响?
 
老和尚开示:
  所谓行亦禅、坐亦禅,就是我们行住坐卧,心不散乱、意不颠倒,时时刻刻保持我们的觉性存在。
 
  心要能作主,人在那里,心就在那里。做事,心就在做事;人在上班,心就在上班。以佛法来讲,人在诵经,心就在诵经;人在打坐,心就在打坐,这念心始终没有起第二念。这才是真正达到行亦禅、坐亦禅。真正能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以念书的学生来讲,学业就能成就;做事的人,心在事业上,事业就能够成就;修道的人,心在道业上,道业就能够成就。
 

{返回 惟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面对顺境与逆境
下一篇:开悟三帖药
 一百年度精舍住持精进禅七开示
 禅与情绪管理
 遇到危难时如何化险为夷
 开悟三帖药
 九十七年新春团拜导师开示
 感应法门、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
 禅与生活
 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如何面对顺境与逆境
 拜佛的真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空行教授 英译者序[栏目:莲华生大士]
 人生最美的境界是在静心中达成[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改正缺点[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钱的启迪(韩琨)[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严持戒律学忍辱[栏目:宣化上人]
 今天有些躁……[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拳拳利众心 殷重父子情[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见贤思齐[栏目:广化法师]
 23 龙王槃达的故事[栏目:佛经民间故事]
 圣者言教 第十三课(二)观修四厌离法而精进修法[栏目:圣者言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