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49
《瑜伽师地论》卷三.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戊二、总显相摄(分二科)  己一、长行(分三科)  庚一、三处所摄(分二科) 

辛一、别辨相(分二科)    壬一、略摄(分三科)   癸一、标

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五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

这以下「总显相摄」。前面是一段一段的说,说它的「自性、所依、所缘,乃至作业」;这以下就是把这五种放在一起讲,那叫做总显它们相应的事情。这底下分两科。第一科是「长行」,第二科是「颂」。「长行」分三科,第一科是「三处所摄」。「三处所摄」,这底下有列出来。「三处所摄」里面分两科,第一科「别辨相」。「别」就是别别的,一样一样的说明这个三处的相貌。这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摄」,就是简略的、简要的摄取其要义说一说。第一科是「标」。

「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五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这就是「标」。前面这五科一样一样的说完了,现在再把它变化了一个形式,再加以说明。这个说明也还是前面所说的那五科,自性、所依、所缘,乃至作业等五事。这个「等」字里面表示什么呢?现在是十七地里面的意地,就是意地的五事。这个「等」,表示包括五识相应地的事情也在内。五识相应地也是有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在这里边也会谈到的。这五种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这五种事完全的可以归纳成三种事情,归纳成三样事情,都属于这三样事情里面。

这是「标」。底下就「列」出来,那三样事情呢?

 

癸二、列

谓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无为故。

「谓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无为故」,就是归纳成这三种。第一个就是「色聚」,就是物质,地、水、火、风,这一聚,一大堆。第二个叫做「心心所品故」,第二就是这一类,归「心心所」这一类。「及无为故」,这个「色」和「心心所法」,这是一色、一心;第二种就是无为法了。色、心是有为,第二种就是无为法。

一切法在唯识里边,综合起来是五种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一共这五种;一切法不出这五类。现在这里边呢,色法在里边,心、心所,这三个;加个不相应行,还有一个无为。

 

癸三、简

除余假有法。

这个不相应法,「除余假有法」,就把那个不相应法除掉,这里不说,所以叫做「除」,把它减除去,不算它。前面这个色法、心心所法和无为,它们都是有体性的,假有法是没有自体的,所以不算它,把它减除去不算。这个假有法就像刚才讲的「十方、流转、时、数」这些事情,这都是「假有法」。一共有二十四个不相应,都是假有法。「除余假有法」这一句话是「简」,就把这个不说的把它简别出去。

 

壬二、广释(分三科)  癸一、辨品类(分二科) 

子一、色聚(分三科)  丑一、标说

今当先说色聚诸法。

前边是「略摄」。现在第二科「广释」,就是详细地解释「三处所摄」的事情。,这「三处所摄」分三科,第一科「辨」它的「品类」,就是一个色聚、心心法、无为,这就是类。先说这个「色聚」,「色聚」里面先「标说」。

「今当先说色聚诸法」,现在先说明色聚诸法的事情。这个「聚」,可以当个积聚讲;也可以当个类讲,这一类的,属于这一类,不是那一类。现在先说「色聚」的一切法,属于地、水、火、风的一切法。那么,这是「标说」。底下「别辨」,「别辨」里面先说这个「大种摄」,大种所摄的一切法。这里边先说明这个大种有五种功能,就是「明作五业」。第一句是先「问」。

 

丑二、别辨(分二科)   寅一、大种摄(分三科) 

卯一、明作五业(分二科) 辰一、问

问:一切法生,皆从自种而起。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长养耶?

「问:一切法生,皆从自种而起。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的确是有这种疑惑!这是「问」。「一切法」,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没有种的,只是一切有为法。它们的现起,都是「从自种而起」,从它自己本身的种子生起的。譬如说贪心,贪心有它的种子,瞋心有瞋心的种子,所以就是从它自己的种子生起的。眼识有眼识的种子,耳识有耳识的种子,每一法都是从它自己的种子现起的。「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现在我们佛教里面,怎么会说是诸大种它能生起所造色呢?所造色应该从它自己的种子现起,怎么说是由地、水、火、风现起,能生起它呢?这个道理不是违背了「诸法唯心所现」的道理了吗?提出这个问题。这是能生的疑问。

「云何造色依彼」,这个所造的物质,唯依四大种为依止处,四大种是造色的依止处;这个造色要依赖「彼」大种才存在的。为什么要这样子呢?「云何造色依彼?」这是第二问。「彼所建立」,这是第三个问。「彼」造色是大种所建立,「云何」是这样呢?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这是第三个问。「彼所任持」,这是第四个问。「彼所长养」,这是第五个问。这个造色是彼四大种所任持,由它来摄持它才能够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彼所长养耶」,这个造色是四大种来长养它,来增长、来滋养它,它才能够存在,继续地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这是问。这一共有五个问。

 

辰二、答(分二科)   巳一、释(分五科)  午一、生因(分二科)

未一、辨相(分二科)  申一、种子

答: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

「答: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这底下回答这五个问题。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就是正式回答。解「释」……,有五个问,就是分五段。第一是「生因」,解释「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生因」。「生因」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辨相」。「辨相」里面,第一科是「种子」,辨别这个生的形相。第一科说「种子」。

「由一切内外大种」,这个大种有内外的不同:就是我们身体,这个生命体里面的大种,是内;器世间,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器世间,是外。这个大种有内、外之别。「及所造色」,这个大种所造的这一切的地、水、火、风,它们的种子,所造色的种子。这个「所造色」,当然也有是内外之别的。内外的大种和内外大种所造的色,都是有自己的种子的。这个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完全依附在阿赖耶识里边。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一切大种及大种所造色的,是这样子的,是唯心所现的;这个宗旨是不变,没有违背唯识所现的这个宗旨,是的。但是还有其他的问题。

这个「依附内相续心」这句话,也还有点事情。这个「附」,依附在那里。譬如说我们的这个生命体里面,生命体……这个头发,这个头发我们可以用剪子把它剪掉,可以留着长短,随时也可以剪掉,但是剪的时候你不痛。指甲,长长了你也可以剪,你也不痛。我们在身体还有其他的部分也是类似这样子。这些东西也是属于我们生命体里面,但是它不是阿赖耶识所执受的,不是。譬如墙壁,你用什么重的力量撞击它,把它破坏了,我们不会有痛的感觉。那么,为什么是有这个分别呢?都是唯心所现嘛,但是因为有执受、不执受的关系。那么执受的这些东西,它的种子和它种子的现行,和不执受的,这里面有分别,有点分别的。虽然都是阿赖耶识所现,但是有执受、不执受的不同。那么现在说,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有感觉的部分,它是阿赖耶识所执受;其他不执受的,也依附在阿赖耶识里边,是依附,依附而已。当然这里边,外器世间的也是依附,内身的也是依附,就是还有种种的这些不同的事情。

「内相续心」,就是指阿赖耶识说。阿赖耶识是相续不断地,它从第一剎那,从投胎;约人来说,约胎生的众生来说,第一剎那乃至最后一剎那,一直是相续不断。就是最后一剎那死了,一剎那灭了,一剎那又生了,他是一直地相续不断的。其他的识,前六识不是的,前六识不是常相续的。

「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这底下再解释是四大种能生所造色的理由。「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这个诸大的种子,就是地、水、火、风,「诸大种子」。它「未生诸大以来」,它没有生出来地、水、火、风的这个现行以来。「诸大种子」,是种子;「未生诸大」,这个「诸大」是现行。这个地、水、火、风的四大的种子,它没有生出来地、水、火、风以来,这个时候。「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这个地方又有问题了。就是这个造色种子,另外一种物质,它的种子也在阿赖耶识里面,可是它「不能生造色」,它这种子不能现行去生造色,不可以。就是诸大种子没有生现行,造色种子不可以生现行,它不可以生。那怎么样才能生呢?

 

申二、现行

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是故说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为前导故。

「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要由四大的种子生出来现行以后,造色的种子,造色的一切法,才从自种子生出现行来。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有关系了。「是故说彼能生造色」,所以说彼四大种能生所造的地、水、火、风,能生所造色,就是这么一回事。「要由彼生,为前导故」,要由彼四大种生起,先生起,它在前面做导引,那么所造色才能现起。

 

未二、结说

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生因。

「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生因」,就是这么一回事。「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造色的生因。实在……或者在四缘里面,应该就是增上缘。还不能算是那个因缘,因缘还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原来这个生因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样意思。要由四大种做前导,而后造色才能现起,就是这么一个原因,所以叫做「生因」。四大种为造色做生因,就是说四大种所造色。

 

午二、依因

云何造色依于彼耶?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故。

「云何造色依于彼耶?」前面是生因,四大种为造色的「生因」。现在说四大种为造色的「依因」,依止的这个因;它有这种能力,能为造色的依止处。

「云何造色依于彼耶?」为什么它要依靠它呢?「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故」,是因为这个所造的这一切物质,它现起来以后,它不可以离开四大种的地方而活动,它还要在四大种那个地方才能存在、才能活动,离开四大种就不可以。这样说呢,就是四大种的种子先现起,占据了一个地方,然后这个造色才现起,也就在四大种这个地方,在这里存在,遍满四大种,和它和合在一起。所以,四大种是它的依止处;它不可以离开四大种,单独的存在。所以四大种是造色的依因,这是它生存的第二个理由,叫「依因」。

 

午三、建立因

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种损益,彼同安危故。

「云何彼所建立?」这是第三个,叫做「建立因」,它存在的一个原因。这是先是问。「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种损益,彼同安危故」,由于四大种,它若遇见了破坏的因缘,四大种受到了伤害,叫「损」。这个「益」,它遇见了相应的、支持它的因缘,它就得到好处了,这个四大种。四大种这个「损益」呢,「彼同安危故」,彼造色也一样的受到了损益,就是因此而名为建立因。这个建立因原来是这样,「彼同」,共同的「安危」,但是以大种为主,是这样子。

 

午四、任持因

云何彼所任持?由随大种等量不坏故。

这是第四科,答复第四问题。怎么叫做这个造色若是彼大种所摄持?「所任持」,也就是所摄持,也就是所护持;它要由大种来保护它,这就叫「任持」,是这样意思。怎么回事情叫做「彼所任持」呢?「由随大种等量不坏故」,因为这个造色它本身力量不够,它要随顺大种的力量,由大种的力量来保护它,才能使令它的量不受到破坏。由大种的保护,它就不受到破坏,它的那个量不损灭,它是多少就是多少,而不会减少的,所以这叫做「任持」,是它任持的一个因。这个「等量」,就是量不减少,它原来是多少就是多少,叫做「等量」。那么这叫做「不坏」。

 

午五、长养因

云何彼所长养?由因饮食、睡眠、修习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复增广,故说大种为彼养因。

「云何彼所长养」,说是造色要由四大种来长养,这是什么道理呢?「由因饮食、睡眠、修习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复增广」,这个四大种怎么能够得到增益呢?「由因饮食」,由于我们……这是约有情的众生说,由于你有饮食。后面有个「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禅,禅悦为食。所以这个饮食本身应该说有四种饮食,可是特别有三摩地,这个地方主要是说段食,就是段食,其次就是四种食。再加上「睡眠」,要睡眠。「修习梵行」,你修习梵行,或者是你得到「三摩地」,你这个四大种就得到增益了。得到增益了,「依彼造色,倍复增广」,这个造色是以四大种为依止的,所以造色也就借光了,它也加倍的就广大起来、殊胜起来了,就是茂盛起来了。

这个地方有一点小小事情。这个睡眠能使令大种增益。我听医生说出一件事来,说是我们人不睡眠的时候,我们一天工作;工作的时候,就使令你这个身体受到了消耗,这个精神、体力受到消耗,哪个地方也可能有点问题,发生问题。但是你睡着觉了,你本身的力量就去……,在你睡觉的时候,你本身有种力量,哪个地方有点不对了,去修理修理、补充补充。那么睡觉睡好了,身体又恢复正常了,这么讲。现在这地方说是「饮食」和「睡眠」,能让你的大种得到增益,这个事情好像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若是失眠了,就糟糕了,你消耗的就得不到恢复,只能从饮食里面得到一点,那么得不到睡眠这个休息的补充,这一部分的补充失掉了。但是另外还有第三种,「修习梵行」也能补充,你能入定也能补充,也能补充这个四大种。这可见失眠的人,我们若常常静坐的人,失眠的时候你静坐,静坐也可以代替了睡眠,还是不错。

「依彼造色,倍复增广」,四大种得到补充,所以造色也得到补充了。那么这叫做「长养」,长养其实就是资养,使令它增长。「故说大种为彼养因」,所以说大种是彼生因、是彼依因、是彼建立因、是彼任持因、是彼长养因。

 

巳二、结

如是诸大种,望所造色,有五种作用应知。

「如是诸大种」,这底下结束了。「诸大种,望所造色,有五种作用应知」,就是生、依、立、持、养这五种因,就是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个身体里面,看这样说呢,同是地水火风,但是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一部分,就是四大种;次要的一部分,就是四大种所造色,有这两部分。两部分,以四大种为主要的。而四大种所造,是随顺着四大种,它不能够做主要的部分。

 

卯二、辨说极微(分二科)  辰一、简实有

复次,于色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

这底下是「辨说极微」,卯二。前面是「明作五业」,说这个「大种摄」,「明作五业」,四大种能为造色,发生五种功能;这是第一科。现在是第二科「辨说极微」,「极微」分两科,第一科是「简实有」,简别这个实有的事情。

「复次,于色聚中」,前面说五种业,另外还有道理要说明,所以叫「复次」。在这个地水火风的色聚中,这个「聚」就是一大堆,这么多的物质。里面「曾无极微生」,并没有生出来一个「极微」的这件事,没有这件事。那是怎么回事情呢?「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说是物质,这个地水火风由无而有的时候,原来没有,然后有的时候,它是从它自己的种子现起的,就是从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现起。现起的时候,怎么样现起法呢?「唯聚集生」,就是一下子就现出这么多。「或细、或中、或大」,或者是一少部分,或者是中等的,或者是一大部分的,就是这样现出来。并不是现出个极微,由极微再渐渐增多,不是这样子。是顿生,而不是渐次的生起的;一下子就是这么多,这叫顿生。所以不是先生一个极微,再生第二个极微,不是这样生法;是一下子就现出来这么多的色法,所以不是有极微的。

那么这可以知道这个极微就不是真实有,它不是真实有这个极微的。在我们的分别心认为,这么多的地水火风,我们从地大上说,我们可以把这一大块的土,把它分开多少,逐渐地减少,减到最后名之为极微。这有极微嘛,怎么说没有?但这地方说不是那么意思。是一下子就现出这么多的色法,所以不是先生出个极微,逐渐地才有这么多的色法的。

 

辰二、明假说(分二科)  巳一、标

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

「又非极微集成色聚」,这是第二段「明假说」,就是极微是假说的,不是真的。先「标」出来。

「又非极微集成色聚」,这一切物质的集聚,不是由极微集成的,不是由极微少的物质逐渐地集成一大堆的物质,不是这么样,不是这样有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常常说到极微呢?「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极微这件事是这样有的。「但由觉慧」,这只是由于这个人,他的觉知性的智慧,去分析这一切的诸色,很多的色法。分析,由多分去一半,再分去一半,再分去,一直分到最后,「极量」的「边极」,分到最后不能再分析了,这个时候剩余的极少的一部分,「分别假立,以为极微」,由我们的分别心,给它假立一个名字,称之为「极微」的;这个极微是这么样有的。是由我们的分别心这样子造成的,并不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先变出个极微来,再变第二个极微,再现出第三个极微,不是这样意思。这样说呢,这个极微是假立的名字,不是真实的。这是「标」。这底下是「辨」。

 

巳二、辨(分二科)  午一、有方分(分二科)  未一、标二种

又色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

这底下再辨别极微的这件事。第一科是「有方分」,说这有方分的道理。第二科「名不相离」。这个「有方分」这一科先「标」出来「两种」。

「又色聚亦有方分」,就是这物质的聚集,它也是有方分的。这个「方」,就是方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有这么多的色法。这个「分」,就是微细的一部分。「方所」就是很粗大的、很广大的一部分。这个色的聚集是很明显的有方所……,有存在的地方,当然它也有很多的分,很多的微细的色法,这样子。「极微亦有方分」,说是我们心里面「分析诸色,极量边际」的时候名之为极微,极微也是有方分的,这怎么讲呢?它也一定占据一个地方的,这个极微;只是大小不同,多少不同,它也是占据一个空间的,也是有方所示现,就是出现在一个地方的,所以也可以说有方分。

 

未二、简差别(分三科)  申一、标

然色聚有分非极微。

前面标出来两种,就是:「色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这底下简别,第二是「简差别」。分三科,先「标」出来。

「然色聚有分非极微」,这个色,一大堆的、很广大的这个地球,这么大的世界,它是一大聚,一大块。是「有分」,就是很多很多的部分;这是高山,这是大海,这是大河,或者这是房子,很多很多的分,一部分一部分的。这样说呢,这些「分」不是极微,那不是极微小的,它还是可以再分析一层,才可以称之为极微的。

这是「标」。这底下「征」。

 

申二、征

何以故?

什么原因呢?底下解释。

 

申三、释

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

「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这底下说出个理由来。由于这个极微它就是最微细的一部分了,极微是最微细的一部分,所以「极微即是分」。

「此是聚色所有」,这个分是一大块,一大块的土地是有很多的极微,是这样子,「聚色所有」。所以「非极微复有余极微」,不是这个极微还可以再破坏成多少极微,不是的。因为它已经分析到最后的边际了,不能再分析了;它是最小的一部分了,不能再分析了,所以它「即是分」。这和那个聚色不一样。「是故极微非有分」,所以极微它不能再分析成为更多的极微了,所以它没有分,极微是没有分。那么前面说有方分,是说它一定出现在一个地方,所以叫做方分。现在说「非有分」,就是它不能再分析成为更多的极微,所以叫做「非有分」,这样意思。

这样说呢,极微是非有分,聚色是有方、有分的,有方分的。

 

午二、不相离(分二科)  未一、略标

又不相离有二种:

「又不相离有二种:一、同处不相离,谓大种极微,与色、香、味、触等。于无根处,有离根者;于有根处,有有根者,是名同处不相离。」

前面说「有方分」,这底下说「不相离」,彼此在一起而不分离。第一科先「略标」。「又不相离有二种」,极微它们是在一起而不分离的,是有两种不同。这是「略标」。底下「列释」,第一先列出来「同处不相离」。有两种「不相离」,什么呢?

 

未二、列释(分二科)  申一、同处不相离

一、同处不相离,谓大种极微,与色、香、味、触等。于无根处,有离根者;于有根处,有有根者,是名同处不相离。

「一、同处不相离」,大家在一起住而不分离。「谓大种极微,与色、香、味、触等」,这是说四大种的极微,四大种这个种子现行了以后,是一大块,那么它也是有极微,一部分一部分的极微。「与色、香、味、触等」的这些极微,它们和合在一起住。

「于无根处,有离根者」,这个「于无根处」是什么呢?「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根;它能发出识来,这叫根。「无根处」呢?就是器世间,我们居住的地方。居住的器世间,它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它没有,它所以叫「无根处」。无根处,这些「大种极微」,「色、香、味、触」,这是离根的极微大种。

「于有根处,有有根者」,就是我们人的生命体,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若从极微上说,从物质上说,指前五根;因为第六意根是无色的,没有物质的。所以这个「有根处」,就是我们的生命体。生命体上的这个大种极微是有根的,这里面「有有根者」,也不全是根者,一部分是有根的。

「是名同处不相离」,这个有根上面的大种极微,是「同处不相离」;那个「无根处,有离根者」,它也是这个大种极微「同处不相离」,同在一起不相离的,也是这样子。

 

申二、和杂不相离(分二科)  酉一、标相

二、和杂不相离,谓即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能造所造色处俱故,是名和杂不相离。

「二、和杂不相离」,第二科是「和杂不相离」,第一科「标相」。

「和杂不相离」,怎么讲呢?「谓即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能造所造色处俱故。」「即此大种极微」,比如说我们说这个地大,地大的大种极微。「与余」,和其他的水、火、风大种极微。而这些都是有「能造」、有「所造」,「能造」就是大种;「所造」就是造色。「俱故」,同在一起的。是名「和杂不相离」。这个「和杂不相离」怎么讲?这底下第二科是「喻简」。

 

酉二、喻简

又此遍满聚色,应知如种种物,石磨为末,以水和合,互不相离。非如胡麻、绿豆、粟稗等聚。

这底下形容这个「和杂不相离」的相貌。

「又此遍满聚色」,四大种这个色法,他先出现占据这个地方,然后造色的地水火风,这个物质,遍满在四大种的物质这个地方。这样的「和合不相离」,怎么个情形呢?「应知如种种物,石磨为末」,就像种种的东西,或者苹果、橙子、香蕉,它用这个石磨磨成末。「以水和合」,加在里头。「互不相离」,这个四大种和四大种所造,这一些极微和合在一起的情形就是这样子,互不相离,就类似这样情形。

「非如胡麻」,这个胡麻,或是「绿豆」,或者「栗」,或者「稗等俱」,和合在一起,那是不同的,那个和合是很容易分离了。你若是用机器把这么多的物质弄成末,用水和合在一起,不容易分离,很难分离的。所以这里说「和杂不相离」,是这样的不相离,用这件事来譬喻它。

这个经论上,多数是在心法上,在修行上,在这个世俗谛、第一义谛,各式各样的法门上去宣扬;但是《瑜伽师地论》把这个地水火风也说的很多,下文还有很多地方说地水火风的,也说明这些事情。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4)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栏目:慧律法师]
 时间的长短[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我终于懂得是佛要救我 是佛主动要救我[栏目:感应事迹[网络搜集]]
 星星之火[栏目:佛本生故事]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青年病者 街前求医[栏目:金山活佛]
 菩萨慈眼视众生[栏目:太阳我的心]
 人生除了追求功成名就外,还能有其它价值观吗?[栏目:问星云大师]
 福德日记4月4日─「业」的特质[栏目:福德日记]
 《晶珠本草》及《四部医典》[栏目:藏医文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