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
 
{返回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65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一
 
酉二、戒度(即戒品)3 戌一、征
 
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
 
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 是名略说戒
 
亥二、长行
 
谓九种相戒,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难行戒,四、一切门戒,五、善士戒,六、一切种戒,七、遂求戒,八、此世他世乐戒,九、清净戒。
 
戌三、释2 亥一、安立体相2 天一、别解九相3 地一、自性戒3 玄一、征
 
云何菩萨自性戒?
 
玄二、释2 黄一、明戒性2 宇一、标列四德
 
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
 
  从他正受者:他谓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已发大愿同法菩萨。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如法求请授与净戒,乃至广说,是名正受。
 
二、善净意乐,
 
  善净意乐者:增上意乐品说:菩萨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净意乐。(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3766)由愿当证而作是说,非已证故。
 
三、犯已还净,
 
  犯已还净者:谓于所受净戒若有毁犯,当知一切皆是恶作所摄。应对于他补特伽罗发露悔灭,由是除遣所生恶作。恶作有五,摄事分中别释其相。(陵本九十九卷九页7427)如是名为犯已还净。
 
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
 
  深敬专念无有违犯者:谓由善净意乐,于所受戒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失正念,故无违犯。
 
宇二、摄释其相2 宙一、略摄三
 
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
 
  即外观他深生愧耻者: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于外敬畏而生羞耻,是名为愧。
 
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
 
  即内自顾深起惭羞者: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我为非法,内生羞耻,是名为惭。
 
由诸菩萨于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
 
  离诸恶作者:谓此恶作,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如显扬说。(显扬一卷[1]十页31,483a)由此恶作,令不安隐。一切毁犯皆恶作摄,以是说有恶作罪聚。此皆远离,是故名为离诸恶作。
 
宙二、略摄二3 洪一、第一义
 
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由惭愧故,能善防护所受尸罗;由善防护所受戒故,离诸恶作。
 
洪二、第二义
 
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此二是法;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
 
  从他正受至二法所引者:领纳属己,是名为受,即依此相建立受心所法。欣求意乐,是名为欲,即依此相建立欲心所法。今说菩萨自性戒中,初二功德,即是受、欲二心所法为其自性,是故说言此二是法。犯已还净,是前从他正受受法所引,非无有受可名犯故;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是前善净意乐欲法所引,非不善净能无违犯故;由是说言此二是前二法所引。
 
洪三、第三义
 
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此三法,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犯已还净,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
 
黄二、明戒藏2 宇一、三种戒藏3 宙一、律仪戒摄
 
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应知即是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
 
  妙善净戒至利益安乐故者:由此净戒,能令自他无诸损恼,是名为妙;起诸善行,是名为善。依下自释利益安乐,应知逆配妙善二义。如摄异门分说:言利益者,谓诸善行。言安乐者,无损恼行。(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6329)故作是释。誓受律仪,此名正受。受学学处,此名随学。利益安乐各多种类,菩萨地中别释其相。(陵本三十五卷十七页2883)依此净戒修菩萨行,故能自利利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天谓天众,人谓剎帝利等。于天众中,等取魔、梵。于人众中,等取沙门、婆罗门。由天人等解甚深义、勤修正行有力能故,说能令彼得义利等。证自涅槃,名之为义,可爱乐故,无有罪故。证功德法,名之为利,究竟胜利,远离过患故。此中诸义,多如摄异门分释。(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6327)
 
宙二、摄善法戒摄
 
应知即是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
 
宙三、饶益有情戒摄
 
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
 
宇二、无量大功德藏
 
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玄三、结
 
是名菩萨自性戒。
 
  摄受随与者:谓为胜缘,于果增上,是名摄受,大乘十因摄受因摄。此由胜思令心造作,随与领纳及与和合,是名随与。当知随与,思自性摄。
 
地二、一切戒2 玄一、征
 
云何菩萨一切戒?
 
玄二、释2 黄一、标列种类2 宇一、二种
 
谓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
 
宇二、三种
 
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净戒,略说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黄二、广辨差别3 宇一、戒相差别2 宙一、别释三戒3 洪一、明戒安立3 荒一、律仪戒
 
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学戒、勤策男[2]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
 
  律仪戒者至如应当知者:律仪即是尸罗异名。由此尸罗清净善法,是防护性,是息除相,是远离体,故名律仪。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二卷十四页[3]1932)别别弃舍种种恶故,名别解脱。七众戒中,初五种戒,出家分摄;后二种戒,在家分摄。此七种戒建立道理,决择分中广释应知。(陵本五十三卷五页4232)复次,当知菩萨律仪戒,能令菩萨安住其心。由与他共,简非不共,说即是言。又随所应,说菩萨共,非定、非遍、非次第受,随文应知。
 
荒二、摄善法戒4 日一、标
 
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
 
  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至名为摄善法戒者:由前已说:是防护性,是止息相,是远离体,故名律仪。当知菩萨三种净戒,皆由初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勤守护,亦能精勤守护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一切菩萨律仪。如决择分说。(陵本七十五卷三页5752)由是道理,于律仪戒受已防护,能为余二作所依止。此为先故,余二方得圆满修习。今依此义,故说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诸善,名为摄善法戒。实则菩萨三种净戒同时正受,下自当说。又非菩萨具自种性,自发大心,要先别受余乘律仪,然后方许受余二戒。又律仪戒,菩萨所受虽与余共,然不得名声闻、独觉律仪,唯名菩萨律仪戒。
 
日二、征
 
此复云何?
 
日三、释2 月一、积集诸善3 盈一、引摄3 昃一、自所引
 
谓诸菩萨依戒、住戒,于闻、于思、于修止观、于乐独处精勤修学。
 
  依戒住戒至精勤修学者:此显积集诸善之因。依止律仪戒、安住律仪戒,是名依戒、住戒,即是前说受律仪戒后言义。于善说法深生敬重,常乐听闻,无有劳倦,亦无厌足,是名于闻精勤修学。随所闻法乐欲思惟、乐欲称量、乐欲观察,乃至广说有八种相,是名于思精勤修学。于法正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钵舍那,三者、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乐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于修止观精勤修学。义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十四页3143)若见若闻阿练若处、山岩、林薮、边际卧具一切处所,便作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常于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至远离处,思量自义,不为诸恶寻思之所缠绕,是名于乐独处精勤修学。
 
昃二、他所引6 辰一、敬尊长
 
如是时时于诸尊长精勤修习合掌、起迎、问讯、礼拜、恭敬之业,即于尊长勤修敬事。
 
  于诸尊长等者:年德俱尊,是为尊长。言合掌者,谓于尊长招延及奉请时。言起迎者,谓彼来时。问讯者,谓问病苦及安乐时。礼拜者,谓有求请,顶礼足时。
 
辰二、侍疾病
 
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给。
 
  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给者:欲拔彼苦,是名悲愍。作意视察,名之为瞻。为作供事,是名为侍。于此二种无有慢缓,故名殷重。奉施医药,名为供给。
 
辰三、称妙说
 
于诸妙说,施以善哉。
 
  于诸妙说施以善哉者:谓于世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或出世间苦论、集论、灭论、道论,无倒宣说,是名妙说。圣所称赞,故名善哉。
 
辰四、赞有德
 
于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
 
  于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者:功德有五,谓信、戒、闻、舍、慧。于此随一功德具足者前,称实赞扬,令生欢喜,心无谄诳,是名真诚赞美。
 
辰五、乐福业
 
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业,以胜意乐起净信心发言随喜。
 
  于十方界至发言随喜者:谓于十方无量世界中,无量诸有情众,略有六十二种差别可得,是名一切有情。若世出世施、戒、修三所成福,是名一切福业。增上意乐,名胜意乐,此从胜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通得此名。此复云何?谓由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由是此说起净信心。菩萨于彼一切有情一切福业,净信胜解决定能感增上生果,随其所应,庆慰、随喜,设慰意语及庆悦语,或复称扬赞述,是名发言随喜。
 
辰六、忍违犯
 
于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
 
  于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者:于他所作身语意业若打、若骂、若瞋、若弄、若诃,乃至能令发愤诸所余事,是名一切违犯。能正思择:唯行唯法,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骂、能瞋、能打、能弄、能诃,或是所骂、所瞋、所打、所弄、所诃。是名修习随顺唯法之想。如是或复修习宿生亲善想、无常想、苦想、摄受想。由是五想,于诸违犯悉能堪忍。于堪忍时,无变异意、无杂染心,故名安忍。
 
昃三、胜所引3 辰一、回向菩提
 
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至正等菩提者:此中善根,谓信等五及三无漏。于无漏中,未知当知根,名为未作,无漏种子未生现行故;已知根以来,名为已作,彼无漏种已现行故。菩萨最初发起正愿,为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既发心已为依、为住,以身语意积集诸善,所有未作、已作一切善根,皆为趣证无上菩提资粮。若能远离贪着诸有、贪着资财心下劣性,是名回向无上正等菩提,由与初发正愿无有弃背,得名回向故。
 
时时发起种种正愿。
 
  时时发起种种正愿者:菩萨正愿略有五种。一、发心愿,二、受生愿,三、所行愿,四、正愿,五、大愿。如菩萨所修正愿中释。(陵本四十五卷十六页3657)此说菩萨既发心已,于时时中发所余愿,是名发起种种正愿。
 
辰二、供养三宝
 
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
 
  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者:谓由六种增上意乐,于如来所或法僧所,随其所应,奉施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砗磲、玛瑙、琥珀、金银、赤珠、右旋如是等宝,或复奉施末尼、环钏、宝璩、印等诸庄严具,乃至奉施种种宝铃,或散珍奇、或缠宝缕而为供养,是名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
 
辰三、修诸善品
 
于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
 
  于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者:此中善品,谓定所摄诸品类法。此复云何?即于护养定资粮处,乃至修作意处所摄诸法差别。声闻地中广释其相。(陵本三十卷五页2498)定地唯善,彼所摄法得善品名。其心勇悍,堪能摄受无量善法,是名精进。长时、无间修加行故,是名恒常。心无怯弱、无退屈故,是名勇猛。修谓得修,谓于善品获得自在成就故。习谓习修,谓于善品皆现修习故。此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七卷二页5316)
 
盈二、护持
 
于身语意住不放逸。
 
  于身语意住不放逸者:修习诸善,防护不善,名不放逸。此有五支所摄不放逸行,如下自释。安止其心,故名为住。
 
于诸学处,正念正知。
 
  于诸学处正念正知者:谓所听闻菩萨素怛缆藏及以解释,是诸菩萨学处体性。于此修学所集成念,令无忘失。由念任持,知无颠倒,能令菩萨审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乃至成办正所作业。是名正念正知。
 
正行防守,密护根门。
 
  正行防守密护根门者:谓于眼根律仪乃至意根律仪能正修行,不堕杂染,是名正行。若于眼根乃至意根能善防护,不取相好,是名防守。当知此中,正行,谓于不应策发所识法中。防守,谓于应所策发所识法中。由不策发及应策发,皆能令心不起杂染,如是总名密护根门。此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三卷三页1949)
 
于食知量。
 
  于食知量者:谓正思择食于所食,乃至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声闻地中广释其相。(陵本二十一卷七页1836)
 
初夜后夜常修觉悟。
 
  初夜后夜常修觉悟者:夜四分中,过初一分,是名初夜;过后一分,是名后夜。如所闻法,初夜后夜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是名常修觉悟。此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四卷一页2003)
 
盈三、增长
 
亲近善士,依止善友。
 
  亲近善士依止善友者:远离不善业道,成就百种善行,是名善士。此如决择分释。(陵本五十三卷三页4217)成就八支众相圆满,是名善友。此如亲近善友中释。(陵本四十四卷七页3561)爱敬供事,是名亲近。为所摄受,是名依止。
 
月二、总说名戒
 
于自愆犯审谛了知,深见过失。既审了知深见过已,其未犯者,专意护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萨同法者所,至心发露如法悔除。
 
  于自愆犯至如法悔除者:此中愆犯,谓于摄善法戒,非律仪戒。不作应作,是名为愆。作不应作,是名为犯。于违犯事有染无染、上中下品及其因缘,当知差别及无颠倒,是名审谛了知。知由如是诸所违犯,定当不能成熟佛法及作有情一切义利,是名深见过失。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是名专意护持。设有违犯,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4]大乘、小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今于此中说三种人。一、于佛所,二、于菩萨所。此唯大乘补特伽罗。三、于同法者所。此通大乘、小乘补特伽罗。如所犯事,随其所应,或对于三补特伽罗,或对于一补特伽罗,如佛所制发露悔灭恶作罪犯,称述所犯,令自当来终不重犯,是名至心发露如法悔除。如下自释。(陵本四十一卷十九页3401)
 
日四、结
 
如是等类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戒,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戒者:引摄,谓于未生善法。引谓引发,令后善法展转增胜故。摄谓摄受,令彼善法和合相应故。护持、增长,谓于已生善法。护谓防护,正念正知,无违犯故。持谓受持,安住诸法无失坏故。增谓增上,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依所趣义,故名增上。长谓长养,数修善法,随顺能熟自佛法故。此总结文,配释前义,如次应知。
 
荒三、饶益有情戒2 日一、征
 
云何菩萨饶益有情戒?
 
日二、释3 月一、标
 
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
 
  饶益有情戒者:授与众生有利益品所有安乐,是名饶益。谓于现法当来可爱果业所摄因乐、苦对治乐,及受断乐、无恼害乐,如是等类是应授与,令生喜乐及无罪故。此如自他利品中说。(陵本三十五卷二十一页2898)所余诸相,不名饶益。谓与利益而非喜乐,或与安乐而非利益,菩萨于此应审思择,或应授与、或不授与。此中唯说饶益诸有情者,名之为戒,义如前说不应违犯,设有违犯,应速悔除。
 
月二、征
 
何等十一?
 
月三、列11 盈一、与作助伴2 昃一、于事业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
 
  能引义利彼彼事业者:此中义利,世出世别。引可爱果,是世间摄;引生圣道,是出世摄。思量所作、功用所作品类众多,故名彼彼事业。
 
昃二、于疾病
 
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5][6]侍病等,亦作助伴。
 
  随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者:谓于遭遇疾疫有情瞻侍供给,乃至止息劳倦众苦。如下广说。
 
盈二、为说法要
 
又诸菩萨,依世出世种种义利,能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彼彼义利。
 
  先方便说先如理说者:谓说法语有二差别。若易可解了乃至无边无际,是五种语名方便说。先首、美妙、分明,是三种语名如理说。皆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十二页600)
 
盈三、了知恩报
 
又诸菩萨,于先有恩诸有情所,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
 
  于先有恩诸有情所至现前酬报者:有恩有情有多种类,谓或父母,乃至遭厄难时不相弃者。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页2129)常思酬报,是名善守。深知恩惠,是名知恩。于此有恩诸有情所,为欲饶益,或作助伴,乃至或现神通惊恐引摄,是名随其所应。暂见申敬乃至财利供养,是名现前酬报。如下自说。
 
盈四、救护怖畏
 
又诸菩萨,于堕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
 
盈五、开解愁忧
 
又诸菩萨,于诸丧失财宝亲属诸有情类,善为开解,令离愁忧。
 
盈六、施与资具
 
又诸菩萨,于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有情类,施与一切资生众具。
 
  资生众具者:此有十种,谓食饮等。如意地说。(陵本二卷十七页165)然于此中,依自下释。除其歌笑舞乐及男女受行,是名一切资生众具,唯为施与有匮乏故。
 
盈七、如法御众
 
又诸菩萨,随顺道理,正与依止,如法御众。
 
  随顺道理至如法御众者:谓诸菩萨,为欲令他于三乘道,随其所应速得成熟,应依大乘、或声闻乘真实道理,无倒教授、无倒教诫,是名随顺道理如法御众。此复云何?谓如显示苦谛无常,此有大乘、声闻乘别。依大乘道理,相非有义是无常义。依声闻乘道理,相灭坏义是无常义。又如显示苦谛无我,亦有二别。大乘道理,谓诸法无自性相是无我义。声闻乘道理,谓补特伽罗无自性相是无我义。如是随众所应为说正法,名随顺说。不贪供侍,无爱染心而为摄受,是名正与依止。摄受有二,一者、财摄,二者、法摄。教授教诫,是名法摄。先施财物方便饶益,是名财摄,如说给施如法衣服、饮食等是。
 
盈八、好随心转2 昃一、列种类
 
又诸菩萨,随顺世间事务言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
 
昃二、举要言
 
以要言之,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于所余事心皆随转。
 
  随顺世间事务言说等者:谓有三种世事。一、语言谈论,更相庆慰事;二、嫁娶宾主,更相饮啖事;三、于起作种种事中,更相营助事。如意地说。(陵本二卷十七页166)今于此中,随其所应分别配属。呼召去来,谓更相营助事。谈论庆慰,谓更相庆慰事。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谓嫁娶宾主,更相饮啖事。遇有嫁娶,故说随时。如是等事,皆随世间有情心转,故名随顺。然于是事应正思量。若于有情能引无义,或违彼意,非所欲乐,此应远离,不起身语现行,是名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若非能引无义及违彼意,此应随转。随顺他心起现行故,是名于所余事心皆随转。
 
盈九、显实功德
 
又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7]进学。
 
  若隐若露至欢喜进学者:具足信等随一功德,是名真实功德。菩萨于此为令有情生欢喜心,转更胜进修学,是故对彼现前、或不现前如实显发,无所隐覆,是名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
 
盈十、调伏有过
 
又诸菩萨,于有过者,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调伏、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
 
  于有过者至安置善处者:谓诸有情若有过失及或违犯,名有过者。此有下中上品差别。菩萨于此内怀亲爱无损恼心,以调伏法令彼调伏。此调伏法复有三种。一者、诃责,谓由语业加行故。二者、治罚,谓由身业加行故。三者、驱摈,谓现弃舍不摄受故。如是三种,亦有软中上三品差别。随其所有过失违犯,如应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彼有情出离苦因,种诸善根,是名出不善处,安置善处。
 
盈十一、示现神通
 
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至勤修正行者:由神境智,于诸变化种种神境领受示现所作自在,是名神通。此为方便,能办二事。一、由恐怖。为乐恶者,示现诸那落迦及余恶趣苦果异熟;为无信者,示现执金刚神、药叉等相。由是因缘,随其所应,令彼有情厌离恶行,舍慢生信,即此总名厌离不善。二、由引摄。为令所化入佛圣教,示现种种神通变化。由是因缘,令彼所化欢喜踊跃信受乐欲,生希有心,猛利爱重精勤修习法随法行,是名勤修正行。
 
洪二、明戒安住2 荒一、总征
 
云何菩萨住律仪戒,住摄善法戒,住饶益有情戒?善护律仪戒,善修摄善法戒,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云何菩萨住律仪戒至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者:由不舍义,是名为住。云何不舍?由二因缘,一者、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二者、无上品缠现行他胜处法。由是因缘,令所受戒无有退失,故名为住。护谓防护,于律仪戒此为增上,由能于此精勤守护,方能精勤守护余二故。修谓修习,于摄善法戒此说为增上,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行谓现行,于饶益有情戒此说为增上,现行身语意业能为四种摄事诸方便故。依此道理故别别说。
 
荒二、别显3 日一、住律仪戒2 月一、别辨相10 盈一、不恋过去诸欲
 
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舍转轮王而出家已,不顾王位,如弃草秽。
 
  转轮王者:此有四种。或王一洲,或二三四。于彼生时,随其所应,有铁轮宝,或铜、或银、或金轮宝自然出现。如意地说。(陵本二卷十八页170)
 
如有贫庶为活命故,弃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顾劣欲,不如菩萨清净意乐,舍轮王[8]位而出家已,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9]
 
  清净意乐者:此中不说已证净胜意乐地名清净意乐。为求证此,故作是说。云何知然?由前能喻说为活命,今此所喻有所为义,当知亦尔。若不尔者,有道理相违过。非证净胜意乐地已,方舍轮王而出家故。
 
盈二、不希未来诸欲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于未来世天魔王宫所有妙欲,不生喜乐。
 
  天魔王宫所有妙欲者:谓如帝释天宫五欲众妙甚可爱乐,唯发喜乐。彼诸天众恒为是乐牵引其意,以度其时,是名天宫所有妙欲。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四卷十七页312)复有魔罗天宫,即他化自在天摄,然处所高胜。受用由他所化诸欲尘故,富贵自在,是名魔宫所有妙欲。此于勤修胜善品者,求欲超越蕴、烦恼、死三种魔时,得大自在,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事业,故名为魔。
 
亦不愿求彼诸妙欲,修行梵行。于彼妙欲尚如实观犹如趣入广大种种恐畏稠林,况余诸欲。
 
  修行梵行者:此说正梵行求,一切皆为求无漏界。虽复能感天魔妙欲,而非所求。
 
盈三、不着现在诸欲
 
又诸菩萨,既出家已,于现在世尊贵有情种种上妙利养恭敬,正慧审观尚如变吐曾不味着,何况于余卑贱有情所有下劣利养恭敬。
 
  尚如变吐曾不味著者:谓如段食,香、味、触处所摄。由香、味、触,于吞咽时令生欢喜,有染而住,是名味着。若变吐已,便不名食,香、味、触三已变坏故,无复堪能为受用故,是故于此不生味着。
 
盈四、常乐远离不生喜足2 昃一、乐远离
 
又诸菩萨,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若在众中,于一切时心专远离寂静而住。
 
  常乐远离至寂静而住者:远离有二,一、身远离,二、心远离。此中偏说心远离故。于一切时乐住远离,是名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谓于身远离时,由彼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独一无侣故。若在众中,谓于非住身远离时。约此二别,说一切时。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修习一切其性是善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及定资粮加行作意,不为无义言论及恶寻思之所扰恼,是名心专远离寂静而住。
 
昃二、不喜足
 
不唯于是尸罗律仪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为欲引发证得自在。
 
  菩萨等持等者:谓如说言,由诸菩萨能入若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然彼不能了知彼定名句文身差别,是名无量菩萨等持。于此勤修有三位别。言引发者,谓于初位。言证得者,谓于中位。言自在者,谓于后位。如修所成地广说修习对治及世间一切种清净应知。(陵本二十卷六页1723)
 
盈五、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思4 昃一、由不乐着
 
又诸菩萨,虽处杂众,而不乐为乃至少分不正言论[10]
 
  不正言论者:谓诸种种娼妓、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荡、街衢等论,能引无义,不如正理,故名不正。
 
居远离处,不起少分诸恶寻思。
 
昃二、由起悔愧
 
或时失念暂尔现行,寻便发起猛利悔愧,深见其过。
 
  诸恶寻思者:此有八种,谓欲寻思等。如摄事分释。(陵本八十九卷九页6747)此能令心流散,起诸恶不善法,故名为恶。
 
昃三、由住正念
 
数数悔愧,深见过故,虽复暂起不正言论、诸恶寻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于彼获得无复作心。
 
  安住正念至无复作心者:谓若此心由失念故,趣入、流散、驰骋贪等性中,而能速疾忆念过患,还复于离贪等安止其心,是名安住正念。由此因缘,令心从彼贪等而出。既出离已,成就增上防护律仪,更不于彼不正言论、诸恶寻思,随顺、趣入乃至驰骋,是名于彼获得无复作心。
 
由此因缘,则能拘检。
 
昃四、由习拘检
 
习拘检故,渐能如昔于彼现行深生喜乐,于今安住彼不现行喜乐亦尔。又能违逆,令不现起。
 
  于彼现行深生喜乐至喜乐亦尔者:此说自心杂染爱乐相,及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生起不正言论、诸恶寻思,名彼现行。此杂染摄。一切有情于彼杂染长夜爱乐,其相云何?彼杂染相若自知已,便于尔时能得出离。然于出离心不安住,亦不爱乐,更无异缘,唯有速疾还来、趣入、流散、驰骋杂染性中,是为自心杂染爱乐相。或复于彼杂染了知过患,便谓我今不应随自心转,当令自心随我而转,数数思择,安住正念,舍彼杂染不令现行,无染性中安住爱乐,是为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义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一卷十二页4105)依此二相配释二句,其义应知。
 
盈六、不轻懱己2 昃一、不怖学处
 
又诸菩萨,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及闻已入大地菩萨广大无量不可思议长时最极难行学处,心无惊惧,亦不怯劣。
 
  于诸菩萨一切学处至亦不怯劣者:谓若菩萨修菩萨行诸所应学,是名学处。此复云何?谓自利处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七所学处,是名一切菩萨学处。如自他利品乃至菩提品释。(陵本三十五卷十六页2882)已入大地菩萨证得法性发心,是名广大。利益安乐无量众生,是名无量。证真实义,具诸威力,是名不可思议。成熟自他乃至能证无上菩提,经三无数大劫,不厌生死,修行难行波罗蜜多及诸摄事,是名长时最极难行。于此修学,是名已入大地菩萨一切学处。若诸菩萨,于如是学一切学处及与听闻能修学者一切学处心生胜解,能正执受,故无惊惧;勇猛精进,故不怯劣。
 
昃二、作增上念
 
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渐次修学,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广大无量不可思议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我亦是人,渐次修学,决定无疑,
 
  彼既是人我亦是人者:此中且约人趣有情。彼有势力能了法义、修行正行,故说是人。
 
当得如彼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
 
  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者:等言,等取意业。由身语意三种律仪,名诸律仪。若不弃舍及不毁犯,名为成就。若无穿穴及复还净,名为圆满。
 
盈七、具性柔和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常察己过,不伺他非。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无损害心,无瞋恚心。
 
  常察己过至无瞋恚心者:谓于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自正思择: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我今于此无义利苦若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是名常察己过。复自思择: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便为于己自作非爱,便为于己自生结缚,便为于己自兴怨害,非是于他。是名不伺他非。复自思择:自他身中所有诸行,一切皆用性苦为体。彼无知故,于我身中性苦体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体上更加其苦。由是因缘,于彼有情无损害心。菩萨如是正思择已,勤修五想,谓宿生亲善想、随顺唯法想、无常想、苦想、摄受想。于彼有情能忍一切怨害之苦,由是因缘,无瞋恚心。如是诸义,皆如忍品中释。(陵本四十二卷六页3431)
 
菩萨于彼由怀上品法大悲故,现前发起深怜愍心、欲饶益心。
 
  由怀上品法大悲故至饶益心者:谓诸菩萨悲愍一切有苦众生,为欲济拔,发菩提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于发心时,法尔而有大悲相现。以大悲法为所受故,名法大悲。猛利不共,名为上品。毕竟随转,名之为怀。由此大悲,于彼有情深心发起七相怜愍,谓无畏怜愍等。如增上意乐品中释。(陵本四十七卷九页3760)是名深怜愍心。又复于彼发起安乐意乐,欲以饶益而授与之,是名欲饶益心。
 
盈八、能有堪忍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虽复遭他手足、块石、刀杖等触之所加害,于彼尚无少恚恨心,
 
  手足块石刀杖等触者:此中触言,但谓所触,触处摄故。手足、块石、刀杖,谓能作具,若触对时令变坏故。等言,等取所余冷暖、饥渴应知。
 
况当于彼欲出恶言、欲行加害,况复发言毁辱诃责,以少苦触作不饶益。
 
  况当于彼欲出恶言欲行加害等者:恶言,谓如骂詈、诤讼、轻调、诃责等事,语业所摄。加害,谓如前说手足、块石、刀杖等触,身业所摄。菩萨于彼怨害有情都无少分损害意乐,定当于彼无如是事。
 
盈九、行不放逸2 昃一、总标列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一、前际俱行不放逸行,二、后际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际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者:于此五支随一无阙,是名具足。恒善安住,是名成就。
 
昃二、随别释5 辰一、前际俱行不放逸行
 
谓诸菩萨,于菩萨学正修学时,若于过去已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前际俱行不放逸行。
 
辰二、后际俱行不放逸行
 
若于未来当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后际俱行不放逸行。
 
辰三、中际俱行不放逸行
 
若于现在正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中际俱行不放逸行。
 
  于菩萨学正修学时至中际俱行不放逸行者:清净身语正命现行,是学自性。若勤精进如圣教行若习、若修,名正修学。果已灭相,是谓过去。因未生相,是谓未来。已生未灭,是谓现在。如是诸相,剎那不住,相续变异,依此建立剎那流转。言前际者,过去异名。言后际者,未来异名。言中际者,现在异名;前际、后际中间摄故,又复名此为前后际,待过去世是后际,待未来世是前际故。俱有而转,是名俱行。谓不放逸与菩萨行,于一剎那同生灭故。由此能持菩萨加行,圆满无上菩提果故。
 
辰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
 
若诸菩萨,先于后时当所违犯,发起猛利自誓欲乐:谓我定当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无所犯。是名菩萨先时所作不放逸行。
 
  如如所应行至如是如是住者:声闻地说:若往、若还、若覩、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钵、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村邑等如法行时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习悎寤、若语、若默、若解劳睡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其住处如法住时正知而住。(陵本二十四卷十九页2061)又说:若于是事、是处、是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所应作者,即于此事、此处、此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正知而作。(陵本二十四卷二十页2066)是为声闻律仪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所有略义。菩萨律仪应共修学,当知亦尔。谓于行时如所应行,如是而行;又于住时如所应住,如是而住。由于行住有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种种差别,故作是说: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
 
辰五、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若诸菩萨,即以如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为所依止,
 
  先时所作不放逸行者:此说行业、住业未现行时,不放逸行为所依止。
 
如如所应行[11],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毁犯。是名菩萨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俱时随行不放逸行者:此说行业、住业正现行时,不放逸行俱有随转。
 
盈十、具足轨则净命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覆藏自善,发露己[12]恶,少欲喜足,堪忍众苦,性无忧戚,不掉不躁,威仪寂静,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覆藏自善至能起邪命之法者:若于威仪、所作及诸善品加行成就轨则,不自称赞,是名覆藏自善。若于轨则有所违越,寻便速疾如法发露,是名发露己恶。若虽成就善少欲等所有功德,而不于此欲求他知,是名少欲。若于随一衣服、饮食、卧具等事便生欢喜,生正知足,是名喜足。若堪忍受寒热、饥渴、蚊蝱、风日、蛇蝎毒触,乃至身中所有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是名堪忍众苦。具贤善性,远离颦蹙,乃至身心澄净,是名性无忧戚。又若诸根无掉、诸根无动,是名不掉不躁。行住坐卧成就轨则,是名威仪寂静。不为贪求种种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具因缘,方便显己有胜功德,矫诈构集非常威仪。如声闻地广说其相。(陵本二十二卷十页1919)是名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月二、总略义
 
菩萨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仪戒,善护律仪戒。谓不顾恋过去诸欲,又不希求未来诸欲,又不耽着现在诸欲,又乐远离不生喜足,又能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思,又能于己[13]不自轻懱,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轨则净命。
 
  成就如是十支至能具足轨则净命者:此中十支,依文别配,如次应知。性柔和支,谓能成就六和敬法,易可共住。性不恼他,常令欢喜,是名柔和。此配前说常察己过,乃至欲饶益心。意显安住、善护彼律仪戒,方能成就其性柔和,易可共住,故作是配。具足轨则净命,此配前说覆藏自善,乃至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轨则有三,谓于威仪路、或所作事、或诸善品加行处所所有轨则。若无亏损,是名具足。义配前说覆藏自善,发露己恶。如法求乞所有衣服、饮食、病缘医药诸资生具,不以非法而有贪求,由是说名具足净命。义配前说少欲喜足,乃至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余文易解,不劳更释。
 
日二、住摄善法戒2 月一、别辨相6 盈一、施渐次
 
又诸菩萨,已能安住摄善法戒,若于身财少生顾恋尚不忍受,何况其多。
 
  若于身财少生顾恋等者:此说施渐次相。谓于内身、外财诸所有物,于诸众生随所应施,即便施与,不于身财生顾恋想。若有少分彼想生已,尚不忍可、执受而速除遣,况令增长乃至多分。此中顾恋,贪之异名。若于身起,是名我贪。若于财起,名我所贪。由想为先,贪方得起,是故于此说不忍受。
 
盈二、戒渐次
 
又于一切犯戒因缘根本烦恼、少分烦恼忿恨等生,亦不忍受。
 
  又于一切犯戒因缘等者:此说戒渐次相。或贪、或瞋、或痴、或贪瞋、或贪痴、或瞋痴、或贪瞋痴一切皆具,是名一切犯戒因缘根本烦恼。于此一切根本烦恼中,若有少分贪等烦恼,或彼等流诸随烦恼,纔生起已,亦不忍受,速令除遣。此中且约不善业道,杀生为初,于随烦恼显说忿恨。由彼杀生多分瞋所生起,忿恨是瞋等流故。等言,等取所余诸随烦恼,或贪等流、或瞋等流、或痴等流,一切皆是。
 
盈三、忍渐次
 
又于他所发生恚、害、怨恨等心,亦不忍受。
 
  又于他所发生恚害等者:此说忍渐次相。恚谓瞋恚,谓于有情欲兴损害为体。害谓恼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体。怨恨,谓于过去违缘结怨不舍为体。等言,等取忿、恼、嫉随烦恼,皆瞋分故。
 
盈四、精进渐次
 
又于所起懈怠、懒惰,亦不忍受。
 
  又于所起懈怠懒惰等者:此说精进渐次相。于诸所作懈废退屈,不能勇决乐为,思令究竟,是名懈怠。日夜执取睡眠为乐、偃卧为乐、胁卧为乐,是名懒惰。
 
盈五、静虑渐次
 
又于所起等至味着、等至烦恼,亦不忍受。
 
  又于所起等至味着等者:此说静虑渐次相。等至即定异名,通诸静虑及四无色。若初证得根本三摩地时,其心犹为三摩地生爱、慢、见、疑、无明等诸随烦恼之所染污,未名圆满清净鲜白。于三摩地未得自在,不能引发一切胜功德故。于尔所时,爱味相应,能障自在,是名等至味着。所余慢、见、疑等诸随烦恼,亦障自在,是名等至烦恼。菩萨了知能障过患,故于彼生亦不忍受。
 
盈六、五种慧3 昃一、标
 
又于五处如实了知。
 
昃二、列
 
谓如实知善果胜利,又能如实了知善因,又能如实知善因果倒与无倒,又如实知摄善法障。
 
  又于五处如实了知至摄善法障者:此说五种慧[14]相。善果胜利及与善因,是初二处;倒与无倒,是三、四处;摄善法障,是第五处。云何名为善果胜利?谓由摄受善法为因,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彼果。证菩提已,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云何善因?谓摄受善法,要以大菩提愿及所受戒为依、为住,是名为因。云何知善因果倒与无倒?谓于内明所显正因果相如实知已,精勤修习,令处非处智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由是因缘,能如实知摄善因果倒与无倒。此中处者,谓于彼彼事理无相违,是即无倒;非处,谓于彼彼处理有相违,是即有倒。摄善法障如下自释。
 
昃三、释
 
是诸菩萨能于善果见大胜利,寻求善因;为摄善故,如实了知倒与无倒[15];由此菩萨获得善果。不于无常妄见为常,不于其苦妄见为乐,不于不净妄见为净,不于无我妄见为我,如实了知摄善法障;为摄善故,速疾远离。
 
  不于无常妄见为常等者:此中应以大乘道理显示其义。谓非有义,是无常义。非有执习气粗重义,是为苦义。所知障无明于诸菩萨能染污义,是不净义。诸法自性无我相义,是无我义。由此能障菩萨摄受善法,是故名为摄善法障。如实知故,能速远离,不于非有无常妄见为常,不于有粗重苦妄见为乐,不于所知障无明不净妄见为净,不于诸法自性无我妄见为我。
 
月二、结略义
 
菩萨由此十种相故,名住摄善法戒。速能摄善一切种相,谓施渐次、若戒渐次、若忍渐次、若精进渐次、若静虑渐次,及五种慧。
 
日三、住饶益有情戒3 月一、总标
 
又诸菩萨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种饶益有情戒。于一一相中成就一切种。
 
月二、别释11 盈一、与作助伴2 昃一、于诸事业2 辰一、标义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彼彼事业,皆为助伴。谓于思量所作事业,及于功用所作事业,悉能与彼而作助伴。
 
  思量所作事业功用所作事业者:由意所作,名思量所作,思量乐欲所应作故。身语所作,名功用所作,思量无间发起加行,作所应作故。
 
辰二、释类
 
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于无倒事业加行,或于守护所有财物,或于和合展转乖离,或于义会,或于修福,皆为助伴。
 
  或于道路若往若来至皆为助伴者: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彼彼事业求请助伴,随顺于彼呼召去来,名于道路若往、若来。若诸有情于彼若求、若取不正解了,菩萨能为无倒宣说,令彼成办诸所作事,是名无倒事业加行。此中无倒,谓即正说,准下应知。(陵本四十一卷十四页3387)又诸有情招集财物,若得谐遂,菩萨随力所能而为守护,令彼财物不为他人之所侵夺、或火焚烧、或水漂荡,如是等,是名守护所有财物。又诸有情,若由他语、或自意乐展转乖违,乐欲别离,菩萨为说悦可意语,能令庆悦觉悟和合,是名和合展转乖离。若诸有情为求义利,诸所集会,是名义会,如于闻说正法等是。福有三种,一、施所成,二、戒所成,三、修所成。于此三种随应修习,是名修福。
 
昃二、于诸救苦2 辰一、总标
 
于诸救苦亦为助伴。
 
辰二、释类5 宿一、于灾患苦
 
谓于遭遇疾疫有情瞻侍供给,盲者启导,聋者撝义,手代言者晓以想[16]像,迷方路者示以隅[17]途,支不具者惠[18]以荷乘,其愚騃者诲以胜慧。
 
宿二、于盖缠苦2 列一、举贪缠
 
为贪欲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贪欲缠苦。
 
列二、例瞋等
 
如是若为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疑缠等苦。
 
  为贪欲缠所苦有情等者:此中略说五盖差别。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沈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如此诸法覆真实义,令不显了,故名为盖。数起现行,亦名为缠。如有寻有伺地释。(陵本八卷六页564)为贪欲缠所苦有情,此说诸在家者,为欲境界所漂沦故。贪数现行,是名贪缠。由此贪缠违背圣教,故立贪盖。此能令心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思追恋。心不安隐、心不寂静,故名为苦。菩萨了知诸欲过患,能正开示解其义趣,令彼有情知求出离,由是能离贪欲缠苦。瞋恚缠所苦有情,此说诸出家者,由不堪忍诸同法者诃谏、驱摈、教诫等故。瞋数现行,是名瞋缠。由此瞋缠违背所有可爱乐法,故立瞋盖。惛沈睡眠缠所苦有情,此说修奢摩他者。由数现行,故名为缠。障奢摩他,故立为盖。掉举恶作缠所苦有情,此说修毗钵舍那者。由数现行,故名为缠。障毗钵舍那,故立为盖。疑缠所苦有情,此说憎嫉诸圣教者。由数现行,故名为缠。障生胜解,故立为盖。菩萨于此种种有情,能正开示过患出离,解其义趣,由是令离疑缠等苦。此中等言,等取余缠,谓瞋恚等逆次说故。
 
宿三、于寻思苦2 列一、举欲寻思
 
欲寻思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
 
列二、例恚害等
 
如欲寻思,恚、害、亲里、国土、不死、轻侮相应、族姓相应所有寻思,当知亦尔。
 
  欲寻思缠所苦有情至当知亦尔者:此中略说八种寻思。一、欲寻思,二、恚寻思,三、害寻思,四、亲里寻思,五、国土寻思,六、不死寻思,七、轻侮相应寻思,八、族姓相应寻思。如摄事分释。(陵本八十九卷九页6747)此能令心不寂静转,故名为苦。
 
宿四、于懱胜苦
 
他懱、他胜所苦有情,开解令离被懱、胜苦。
 
  他懱他胜所苦有情等者:为他有情高慢之所轻侮,是名为懱。为他有情威力之所胜伏,是名为胜。从彼所生不饶益相令心恼乱,故名为苦。
 
宿五、于劳倦苦
 
行路疲乏所苦有情,施座施处,调身按摩,令其止息劳倦众苦。
 
  行路疲乏所苦有情等者:此中苦言,触处所摄,由不平等假立疲极故,身麤重苦之所生故。施与敷具,是名施座。施与住止,是名施处。余义可知。
 
盈二、为说正法2 昃一、于乐恶行2 辰一、如理说
 
又诸菩萨,为诸有情如理宣说。谓于乐行恶行有情,为欲令断诸恶行故,以相应文句、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分资粮法而为宣说。
 
辰二、方便说
 
或复方便善巧宣说。
 
  如理宣说至善巧宣说者:谓说法语有二差别,一、如理说,二、方便说,如前已释。如理说中复多差别,谓相应等,乃至常委分资粮法。摄释分说:相应者,谓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种道理相应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随顺者,谓解释次第故。清彻者,文句显了故。清净资助者,善入众心故。相称者,如众会故。应顺者,应供故、称法故、引义故、顺时故[19]。常委分资粮者,审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谓正见等,此是彼资粮故。(陵本八十一卷三页6174)与此译文少分有别。彼云清彻,此说清亮。彼云清净资助,此说有用。然义无异,如应可释。
 
昃二、例悭行等
 
如于乐行恶行有情,为欲令断诸恶行故;如是于行悭行有情,为欲令彼断悭行故;于现法中求财宝者,为欲令彼正少功力,集多财宝,守护无失;于佛圣教怀憎嫉者,为欲令彼得清净信,证清净见,超诸恶趣,尽一切结,越一切苦;应知亦尔。
 
  如于乐行恶行有情至应知亦尔者:令断恶行,谓由戒论。令断悭行,谓由施论。令彼正少功力,招集、守护财宝,谓由开显工巧业处所作成办种种异相所有言论。令彼得清净信乃至越一切苦,谓由宣说超胜四种圣谛相应言论。如是一切,名善说法。于所说法随顺理门,忍可胜解,是名得清净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等事是清净相。从是以后,于所说法证谛现观,离邪分别,不生恶趣,是名证清净见,超诸恶趣。乃至最后证阿罗汉,于有余依永断下分、上分诸结,于无余依永灭三界生死诸苦,是名尽一切结,越一切苦。
 
盈三、了知恩报2 昃一、标义
 
又诸菩萨,于其有恩诸有情所深知恩惠,常思酬报。
 
昃二、释类3 辰一、恭敬
 
暂见申敬,赞言善来,怡颜欢慰,吐诚谈谑;祥[20]处设座,正筵[21]令坐。
 
辰二、供养
 
若等若增财[22]利供养现前酬答,非以下劣。
 
辰三、伴助2 宿一、举于事业
 
于彼事业虽不求请,尚应伴助,况乎[23]有命。
 
宿二、随应例余
 
如于事业,如是于苦,于如理说,于方便说,于济怖畏,于衰恼处开[24]解愁忧,于惠资具[25],于与依止,于随心转,于显实德令深欢悦,于怀亲爱方便调伏,于现神通惊恐引摄,如应广说,当知亦尔。
 
  如于事业至当知亦尔者:此中事业至方便说,皆如前解。于济怖畏至现神通,如下当释。
 
盈四、救护怖畏2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于遭怖畏诸有情类,能为救护。
 
昃二、释类
 
谓于种种禽兽、水火、王贼、怨敌、家主、宰官、不活、恶名、大众、威德、非人、起尸、魍魉等畏,皆能救护,令得安隐。
 
  不活恶名大众威德者:谓由匮乏资具因缘,起不活畏。若于他所深生希望,有所求觅,由是因缘,起恶名畏。处大众中,其心下劣,起大众畏。威德炽盛,为所制伏,起威德畏。
 
盈五、开解愁忧3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
 
昃二、释类2 辰一、依亲属衰亡
 
或依亲属有所衰亡。所谓父母、兄弟、妻子、奴婢、僮仆、宗长、朋友、内外族因、亲教、轨范及余尊重,时有丧亡,善为开解,令离忧恼。
 
  或依亲属有所衰亡等者:亲品眷属,名为亲属。略摄有二。一、自所摄受,所谓父母乃至内外族因。二、为他摄受,谓亲教、轨范及余尊重;如诸有智同梵行者,是名为余。如是等类,皆约增上亲品为论,故有衰亡而起愁忧。
 
辰二、依财宝丧失
 
或依财宝有所丧失。谓或王贼之所侵夺,或火所烧,或水所溺,或为矫诈之所诳诱,或由事业无方损失,或为恶亲非理横取,或家生[26]火之所耗费,于如是等财宝丧失,善为开解,令离忧恼。
 
昃三、总结
 
由是因缘,诸有情类生软中上三品愁忧,菩萨皆能正为开解。
 
盈六、施与资具2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备资生具,随有来求,即皆施与。
 
昃二、释类
 
谓诸有情求食与食,求饮与饮,求乘与乘,求衣与衣,求庄严具施[27]庄严具,求诸什物施以什物,求鬘涂香施鬘涂香,求止憩处施止憩处,求诸光明施以光明。
 
盈七、如法御众2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
 
  如法御众方便饶益者:众有五类。一、在家众,二、出家众,三、净信众,四、邪恶众,五、处中众。于五众中,处在家众,应依毁诸恶行、赞诸善行现说正法,令其止息及进修故。处出家众,应依增上戒等三学现说正法,令速欣乐故。处净信等众,应依圣教广大威德现说正法,如其次第,令倍增长、令处中信、令生净信故。如摄释分说。(陵本八十一卷十七页6218)是名如法御众。菩萨所有四种摄事,是名方便。若诸菩萨先行布施,当知是名随摄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3176)是名方便饶益。
 
昃二、释类2 辰一、财摄受2 宿一、正摄受2 列一、由自施
 
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
 
  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者:若欲贪他作己僮仆,为驱使故,而与依止,当知此心名为有染。菩萨不尔,如法御众,不以非法,故说以无染心先与依止。又若矫设方便拔济有情,令于他所免为僮仆,还自摄受为己僮仆。如是等类,义如自他利品中说。(陵本三十五卷十七页2884)当知如是拔济有情,于彼有情心非怜愍,亦无饶益。菩萨不尔,方便随摄,非为矫设,故说以怜愍心现作饶益。
 
然后给施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
 
  给施如法衣服等者:此中衣服乃至资身什物,皆利养摄。若物可令清净受用,此物名为如法利养。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页7458)此中如法,应依彼释。
 
列二、求他施
 
若自无有,应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求索与之。
 
  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者:此中净信,显扬有处唯译为信,或为信敬。今于此中,应依彼释,唯即于彼补特伽罗处所起故。若依法起,方名净信,然非此说。等言,等取国王、大臣及商主等。如是等众皆于自所生信敬故,是故说为应从求索。
 
宿二、同受用
 
于己[28]以法所获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与众同用,自无隐费。
 
  于己以法所获如法衣服等者:若物不依邪命非法方便获得,此物名为以法所获。于诸食物平等受用,共食所食,显露而食,不私密食,广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页7458)是名与众同用,自无隐费。
 
辰二、法摄受2 宿一、标
 
于时时间,以其随顺八种教授而正教授,五种教诫而正教诫。
 
宿二、指
 
此中所说教授、教诫,当知如前力种性品已广分别。
 
  随顺八种教授等者:此中摄受有情,偏约菩萨为论,故说随顺八种教授、五种教诫。以此能令菩萨八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故。如前力种性品已广分别。(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一页3171)然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非唯菩萨是所摄受,由是当知偏约胜说。
 
盈八、好随心转2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于有情心性好随转。
 
昃二、释类2 辰一、于所化有情2 宿一、如应住行
 
随心转时,先知有情若体若性。知体性已,随诸有情所应共住,即应如是与其共住;随诸有情所应同行,即应如是与彼同行。
 
  先知有情若体若性至与彼同行者:有情自体,或有涅槃种姓随逐,或无涅槃种姓随逐,是名有情自体差别。又或钝根、或是利根,或贪增上、或瞋增上、或痴增上,乃至广说,是名有情性类差别。菩萨于此如实知已,随其所应,与彼共住、与彼同行,同受财法,是名共住;同事劝导,是名同行。
 
宿二、思择身语2 列一、举生忧苦2 张一、观察他事2 寒一、生他忧苦2 来一、令不现行
 
若诸菩萨欲随所化有情心转,当审观察,若于如是如是相事现行身语生他忧苦,
 
  若于如是如是相事现行身语生他忧苦者:谓即凶暴、犯戒诸有情所,有上、中、下过失违犯,是名如是如是相事。菩萨于彼随应诃责、治罚,是名现行身语。如是现行不遂彼欲,是名生他忧苦。
 
如是忧苦若不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尔时于如是事现行身语,护彼心故,方便思择励力遮止令不现行。
 
  方便思择励力遮止令不现行者:谓由随护彼心方便为先,思择是事非所应作,便由作意励力遮止,令不发起身业、语业故。
 
来二、要令现行
 
如是忧苦若能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尔时于如是事现行身语,住哀愍心,不随如是有情心转,方便思择励力策发要令现行。
 
  方便思择励力策发要令现行者:此中方便,谓住哀愍。由此为先,思择是事是所应作,励力作意策发其心,要令身语起现行故。
 
寒二、生余忧苦2 来一、令不现行
 
复审观察,若于如是他有情事现行身语令余有情发生忧苦,
 
  若于如是他有情事现行身语令余有情发生忧苦者:谓他有情若有凶暴、犯戒过失违犯,是名如是他有情事。菩萨若为诃责、治罚,现行身语,令彼所余有情心不饶益,是名令余有情发生忧苦。
 
如是忧苦若[29]不令他、或余有情、或不令二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尔时于如是事现行身语,护余心故,方便思择励力遮止令不现行。
 
来二、要令现行
 
如是忧苦若能令他、或余有情、或能令二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尔时于如是事现行身语,住哀愍心,不随如是有情心转,方便思择励力策发要令现行。
 
张二、观察自事2 寒一、令不现行
 
复审观察,若于如是菩萨自事现行身语生他忧苦,如是现行身语二业非诸菩萨学处所摄,不顺福德、智慧资粮,如是忧苦不能令他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尔时于如是事现行身语,护他心故,方便思择励力遮止令不现行。
 
  若于如是菩萨自事现行身语至不顺福德智慧资粮者:所谓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是名如是菩萨自事。若于自事不作所作,而反于他作不应作,现行身语生其忧苦,当知如是身语现行,于律仪戒有所违犯。由是说言非诸菩萨学处所摄。于福、于智为违背缘,由是说言不顺福德、智慧资粮。
 
寒二、例令现行
 
与此相违现行身语,如前应知。
 
  与此相违现行身语如前应知者:谓若令他出不善处安立善处,乃至广说要令现行。此中事者,谓诸菩萨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由是应说是诸菩萨学处所摄,及顺福德、智慧资粮。如是等事,皆此相违现行身语所摄。
 
列二、例生喜乐
 
如生忧苦,如是广说生于喜乐,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如是广说生于喜乐随其所应当知亦尔者:生喜乐中,亦有三种。谓于如是如是相事现行身语生他喜乐,或于他有情事现行身语令余有情发生喜乐,或于如是菩萨自事现行身语生他喜乐,当知是名所广说义,于彼彼事随应当知。又于身语令不现行、或令现行,随应如前所说道理而为遮止及与策发,由是说言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辰二、于一切有情6 宿一、护他忿缠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知他有情忿缠所缠,现前忿缠难可舍离,尚不赞叹,何况毁訾;即于尔[30]时亦不谏诲。
 
  尚不赞叹何况毁訾者:赞叹,谓于他人离忿功德。毁訾,谓于彼自忿缠过失。以非所爱尚不赞叹,况违逆彼而更毁訾。
 
宿二、酬报庆慰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他虽不来谈论庆慰,尚应自往谈论庆慰,何况彼来而不酬报。
 
  谈论庆慰者:更相语言,是名谈论。庆慰悦喻,是名庆慰。若诸有情有兴盛事,菩萨知已,设庆悦语。又复恒时对诸有情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等,随世仪转慰问有情,名菩萨设慰喻语。如是二语皆爱语摄,如摄事品说。(陵本四十三卷十页3508)
 
宿三、不故恼他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终不故意恼触于他,唯除诃责诸犯过者,起慈悲心,诸根寂静,如应诃责令其调伏。
 
  起慈悲心诸根寂静者:谓于诸犯过者安住利益意乐,是名起慈悲心。由是能令诸根不于过犯取彼彼相及取随好,常委正念,防护根门,乃至正行善舍、无记舍中,是名诸根寂静。
 
宿四、不轻懱他3 列一、不令愧悔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终不嗤诮轻弄于他,令其赧愧不安隐住,亦不令其[31]心生忧悔。
 
列二、不彰彼负
 
虽能摧伏得胜于彼,而不彰其堕在负处。
 
列三、不自高举
 
彼虽净信,生于谦下,终不现相而起自高。
 
宿五、如应亲近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于诸有情非不亲近、不极亲近,亦不非时而相亲近。
 
  于诸有情非不亲近等者:谓诸菩萨,随顺世间事务言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是名于诸有情非不亲近。然若一切能引无义,菩萨不随如是有情心转,是名于诸有情不极亲近。若于是时,如其品类所应作者,即于是时而相亲近,不以非时,是名亦不非时而相亲近。
 
宿六、如应言说
 
又随他心而转菩萨,终不现前毁他所爱,亦不现前赞他非爱;非情交者不吐实诚,不屡希望,知量而受;
 
  非情交者不吐实诚至知量而受者:谓诸菩萨,于彼有情若识不识,一切等心,将护彼意随之而转,故不现前毁他所爱,亦不现前赞他非爱。然若与彼为友为朋,无怨无隙,为欲令余有情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方便策发毁所应毁、赞所应赞,不因他爱非爱而为覆藏。与此相违,则不应尔,是故说言非情交者不吐实诚。又于非情交者,虽有求乞,不屡希望,恐憎背故。于所施食知量而受,但为存养若力若乐食所食故。
 
若先许应他[32]饮食等,终无假托不赴先祈,为性谦冲如法晓喻[33]
 
  若先许应他饮食等至如法晓喻者:此说菩萨随顺世间事务,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若受所请,终无假托而不往赴。如无力能往至其所,应对于彼如法晓喻。作如是言:非我于汝不赴先祈,但无力能往至其所,惟愿勿于我所嫌恨弃背。
 
盈九、赞扬实德2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性好赞扬真实功德,令他欢喜。
 
昃二、释类
 
于信功德具足者前,赞扬信德令其欢喜;于戒功德具足者前,赞扬戒德令其欢喜;于闻功德具足者前,赞扬闻德令其欢喜;于舍功德具足者前,赞扬舍德令其欢喜;于慧功德具足者前,赞扬慧德令其欢喜。
 
  赞扬真实功德令他欢喜等者:此中功德略有五种,谓信、戒、闻、舍、慧。如是五种,七圣财摄。由离所治及生胜乐,是名功德。信功德者,由能对治憎嫉圣教,及生信俱清净乐故。戒功德者,由能对治能往恶趣恶行,及生善趣所有乐故。闻功德者,由能对治于缘起法不能解了,及生正解俱行法义乐故。舍功德者,由能对治悭垢弊心,积集众具,及生后世无匮资财乐故。慧功德者,由能对治狭劣,愚痴增广,及生如实觉慧胜义乐故。如闻所成地释。(陵本十四卷二十二页1263)
 
盈十、调伏有过2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性好悲愍,以调伏法调伏有情。
 
  以调伏法调伏有情者:谓依声闻及诸菩萨,显示别解脱及别解脱相应之法,是名调伏法。调伏所化声闻及诸菩萨,是名调伏有情。
 
昃二、释类3 辰一、举诃责3 宿一、软诃责
 
若诸有情有下品过下品违犯,内怀亲爱无损恼心,以软诃责而诃责之。
 
宿二、中诃责
 
若诸有情有中品过中品违犯,内怀亲爱无损恼心,以中诃责而诃责之。
 
宿三、上诃责
 
若诸有情有上品过上品违犯,内怀亲爱无损恼心,以上诃责而诃责之。
 
  有下品过下品违犯等者:犯罪因缘,是名过失。所犯众罪,是名违犯。即彼毁犯意乐,是名犯罪因缘。即彼自性,是名所犯众罪。此各有其三品差别,如下摄事分释。(陵本九十九卷七页7420)
 
辰二、例治罚
 
如诃责法,治罚亦尔。
 
  如诃责法治罚亦尔者:诃责,谓由语业。此诃责相略有三种,如正诃责犯戒声闻。一曰:汝期鄙劣活命。二曰:汝意乐不清净。三曰:汝以活命意乐行非法行。如下摄事分说。(陵本八十六卷二十二页6546)治罚,谓由身业。如以辛楚加行、猛利加行,令诸有情获得义利,名治罚法。此如诃责亦有三品,故云亦尔。
 
辰三、辨驱摈2 宿一、权时驱摈
 
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菩萨尔时为教诫彼及余有情,以怜愍心及利益心,权时驱摈,后还摄受。
 
宿二、尽寿驱摈
 
若诸有情有其上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菩萨尔时尽寿驱摈,不与共住、不同受用,怜愍彼故不还摄受,勿令其人于佛圣教多摄非福,又为教诫利余有情。
 
  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等者:谓若有情,于所遮止开许法中,数数轻慢而毁犯者,是名应可驱摈过失违犯。此由所犯下中上品,成二差别。一、权时驱摈,后还摄受;二、尽寿驱摈,不还摄受。菩萨于彼以无染浊、无有变异亲善意乐如法驱摈,名怜愍心。又为令余有情知所教诫、遮不应行、易可共住而驱摈彼,名利益心。是故驱摈亦教诫摄。如文中说:为教诫彼及余有情。复说:又为教诫利余有情。随应当知。
 
盈十一、示现神通2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通力,或为恐怖、或为引摄。
 
昃二、释类2 辰一、为恐怖2 宿一、令离恶
 
谓为乐行诸恶行者,方便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谓诸恶趣,小那落迦、大那落迦、寒那落迦、热[34]那落迦,既示现已,而告之言:汝当观此,先于人中造作增长诸恶行故,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非爱苦果异熟。彼见是已,恐怖厌患,离诸恶行。
 
宿二、令生信
 
复有一类无信有情,菩萨众中随事故问,彼作异思拒而不答。
 
  复有一类无信有情至拒而不答者:谓于圣教怀憎嫉者,是名无信有情。菩萨为欲令彼得清净信,于大众中,随所应知一切事相故兴问核,是名随事故问。由彼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憎背圣教,起别异解,于菩萨问拒不领受,亦不酬答,是名异思拒而不答。
 
菩萨尔时或便化作执金刚神,或复化作壮色大身巨力药叉,令其恐怖。由是因缘,舍慢生信,恭敬正答;其余大众闻彼正答,亦皆调伏。
 
辰二、为引摄2 宿一、令欢喜
 
或现种种神通变化,或一为多,或多为一,或以其身穿过石壁、山岩等障往还无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现无量种神变差别,或复现入火界定等,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方便引摄,令诸有情踊跃欢喜。
 
宿二、善安处
 
诸未信者,方便安处信具足中;诸犯戒者,方便安处戒具足中;诸少闻者,方便安处闻具足中;多悭吝者,方便安处舍具足中;诸恶慧者,方便安处慧具足中。
 
  或现种种神通变化等者:或一为多,或多为一,显隐神通所摄。谓从一身示现多身,此由显化胜解想故;或从多身示现一身,此由隐化胜解想故。或以其身穿过石壁,乃至梵世身自在转,往来神通所摄。如是种种,声闻地中具列其相。(陵本三十三卷十七页2720)即此广说如应当知。或复现入火界定等,炽然神通所摄。谓入火界定,举身洞然,遍诸身分出种种焰,青、黄、赤、白、红紫、碧绿、颇胝迦色。如威力品说。(陵本三十七卷二页[35]3021)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此亦唯说变化所摄。如是神通,一切静虑以为依止,皆能引发一切。修静虑者,若能已善修治磨莹其心,便于种种神通变化,随所欲为皆能成办。此通声闻及诸外道,是故说言共声闻等。若依菩萨十力种姓所得,当知不共。为简此故而标共言。此中所现种种神通,唯为方便引摄,令生欢喜,安置信等功德法中,不说不共神通及余一切。
 
月三、总结
 
如是菩萨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如是菩萨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者:总结前文十一相中如是所说一一差别之相。若诸菩萨行无亏损、行无艰难,是名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洪三、结名戒藏
 
是名菩萨三种戒藏,亦名无量大功德藏。谓律仪戒所摄戒藏,摄善法戒所摄戒藏,饶益有情戒所摄戒藏。
 
  亦名无量大功德藏者:谓能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大果,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利益安乐,是名无量大功德藏。以要言之,律仪戒能安住其心,摄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饶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总摄一切菩萨所应作事,是故说言菩萨三种戒藏,亦名无量大功德藏。
 
宙二、广辨授受2 洪一、从他受4 荒一、辨授受相2 日一、明所应2 月一、正受净戒2 盈一、受戒羯磨3 昃一、受先所作2 辰一、审求大德
 
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
 
  当审访求同法菩萨至能授能开者:谓若补特伽罗,已受大乘菩萨戒律仪法,是名同法菩萨。为简不从所余补特伽罗求受净戒,故作是说。又此同法菩萨,于菩萨法藏摩怛理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能正教授、能正开示,是名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此菩萨当审访求。
 
辰二、乞请从受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唯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者:此中功德,约诸菩萨波罗蜜多六种姓相为论。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唯显慧波罗蜜多种姓相。指此所说,故言如是。等取所余诸种姓相,故复言等。超诸声闻,故说名胜。准下文说不应从受,翻知从受,应作此释。
 
昃二、受时所作3 辰一、供养佛僧
 
既作如是无倒请已,偏袒右肩,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诸菩萨众,现前专念彼诸功德,随其所有功德[36]因力,生殷净心或少净心。
 
  恭敬供养至或少净心者:谓于十方三世诸佛世尊,以净信俱胜解俱心,设诸供具而为供养,作是思惟:若一如来法性,即是去来今世一切如来法性;若一如来制多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如来制多法性。是名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如说供养诸佛世尊,如是供养已入大地诸菩萨众,当知亦尔。彼诸菩萨成就四无碍解,智最胜故,由是说言得大智慧。成就六种神通,威力最胜,由是说言得大神力。诸佛功德随其名号略有十种,谓如来等。如菩提品释。(陵本三十八卷三页3105)菩萨功德,从其最初极欢喜地,乃至最后住法云地,展转修习证得成满。随应当知彼差别相,如住品说。于佛世尊及诸菩萨彼彼功德专心忆念,明了而转,如现在前,是名现前专念彼诸功德。缘彼功德极作念已,于尔所时,彼境界力能为依因,生起殷重净胜解心,下至或生少分净心,由是说言随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净心或少净心。
 
辰二、礼请授戒
 
有智有力胜菩萨所,谦下恭敬膝轮据地,或蹲、跪、坐对佛像前,作如是请:唯愿大德,或言长老、或善男子,哀愍授我菩萨净戒。如是请已,专念一境长养净心,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即随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
 
  专念一境至默然而住者:此中一境,谓于欲界心一境性。数数随念,令心相续专注一境故。于先所生殷重净心、或少净心,令得增长广大,展转殊胜,是名长养净心。随所思惟如是诸功德事所起义想,令心调顺、寂静,安住彼中,是名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言调顺者,谓由令心离外散动。言寂静者,谓由令心离内散动。依如是义,故名默然。
 
辰三、正作羯磨2 宿一、如法问定3 列一、问答种性
 
尔时有智有力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以无乱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听、或法弟听,汝是菩萨不?彼应答言:是!
 
列二、问答发愿
 
发菩提愿未?应答言:已发!
 
列三、问答受戒2 张一、举初说
 
自此已后,应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受!
 
张二、例中后
 
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宿二、启白请证3 列一、结前
 
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已。能受菩萨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净戒已。
 
列二、正显2 张一、礼佛启请2 寒一、举初说2 来一、启白
 
能受菩萨不起于座。能授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
 
  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者:住现在世成等正觉,或入大地,是名现住诸佛及诸菩萨。问:此中唯说现住,不通三世,何故与前有别?答:前说专念功德,故通三世,一切功德平等平等无差别故。此说启白请证,故唯现住,非于过、未为作证故。
 
顶礼双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萨,今已于[37]我某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
 
  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者:谓于某名菩萨,已正寻求大乘种姓,及已发大愿,于菩萨藏摩怛理迦、菩萨学处已正为说令其听受。观察于彼堪受菩萨净戒律仪,是故三说为授净戒,彼已三说答言能受,是名菩萨为作证事。
 
来二、请证
 
唯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
 
  诸世界中诸佛菩萨至皆现觉者者:此中第一,所谓诸佛,于一切有情皆为第一故。复有差别,繁不更述,如摄异门分释。(陵本八十三卷四页6284)言真圣者,谓诸菩萨。简取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故作是说。如是诸佛菩萨,由正智见,于诸现前、或不现前、一切时分、一切处所所有一切有情皆能现知现见,如实无倒。由是说名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
 
于此某名受戒菩萨亦为作证。
 
寒二、例中后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张二、为佛眷念2 寒一、举因
 
如是受戒羯磨毕竟,从此无间,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前,法尔相现。由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
 
  从此无间至已受菩萨所受净戒者:二十唯识论说: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由此道理,当知能受净戒菩萨净心为缘,能为增上,于诸世界现住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清净识中,法尔而有如是菩萨受戒相现。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即有如是所行影像显现。此中道理,当知亦尔,是名于佛及菩萨前,法尔相现。又复诸佛菩萨所发正愿,摄受一切诸有情界皆为眷属。若于是处、是时,有诸有情已发大愿受净戒者;即于是处、是时,彼诸有情为所现见;由是而说法尔相现。由此相现,能正表示如是菩萨已受净戒。
 
尔时十方诸佛菩萨,于是菩萨法尔之相生起忆念;由忆念故,正智见转;由正智见,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受净戒。
 
寒二、显果
 
一切于此受戒菩萨,如子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由佛菩萨眷念怜愍,令是菩萨希求善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
 
  正智见转者:圣智圣见,名正智见。此二差别有其多种,如摄事分释。(陵本八十六卷九页6512)今唯取其由假施设,世俗理行缘所知境,此慧名智;若能取于自相、共相,此慧名见。正释此义。由缘某名菩萨假设有情,及彼所受净戒为所知境故。
 
列三、总结
 
当知是名受菩萨戒启白请证。
 
昃三、受已所作
 
如是已作受菩萨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萨俱起供养,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顶礼双足恭敬而退。
 
盈二、得戒胜利
 
如是菩萨所受律仪戒,于余一切所受律仪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
 
  如是菩萨所受律仪戒至一切种恶行者:除诸菩萨所受,所余七众别解脱戒,名余一切所受律仪戒。此菩萨戒于彼一切最为殊胜,故名最胜。除此更无若过若增,是名无上。何以故?无量无边大功德藏所随逐故,第一最上善心意乐所发起故,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故。初谓能获大果胜利。次谓已发无上菩提大愿。如是大愿是初正愿,普能摄受其余正愿,由此因缘,许为最胜,特为第一,建立在于最上法中,是故说言第一最上。如功德品说。(陵本四十六卷十三页3705)后谓能修最胜正行。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
 
一切别解脱律仪,于此菩萨律仪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计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喻分不及一,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
 
月二、劝修学处2 盈一、思惟所作
 
又此菩萨安住如是菩萨净戒,先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既思惟已,然后为成正所作业,当勤修学。
 
  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者:以要言之,于律仪戒若能安住其心,是所应作;与此相违,非所应作。于摄善法戒若能成熟自佛法,是所应作;与此相违,非所应作。于饶益有情戒若能成熟他有情,是所应作;与此相违,非所应作。又于是中,当正观察六处摄行。所谓自、他、财衰、财盛、法衰、法盛。于六处中,除自法衰,所余一切是所应作;即此所除,非所应作。如决择分说。(陵本七十五卷二页5749)
 
盈二、听闻经论
 
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怛缆藏及以解释,即此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随其所闻当勤修学。
 
  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怛缆藏等者:大乘相应契经,此名菩萨素怛缆藏,即十二分教中方广一分是。解释,谓即摩怛理迦。由能决择如来所说菩萨素怛缆藏,是故说名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譬如无本母字,义不明了;如是本母所不摄经,其义隐昧义不明了。与此相违,义即明了,是故说名摩怛理迦。
 
日二、简不应2 月一、不应从受3 盈一、简非同法
 
又诸菩萨,不从一切唯聪慧者求受菩萨所受净戒。
 
  不从一切唯聪慧者者:此中一切,谓诸世间外道异生。未闻圣教,无引发慧,唯自成就俱生慧故,由是说名唯聪慧者。
 
盈二、简无净信
 
无净信者,不应从受;谓于如是所受净戒初无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
 
  无净信者至不善思惟者:谓于如是所受净戒,虽已听闻,无决定信,名无信解。于彼功德亦不爱乐,名不趣入。于所应作及不应作未能了知,是名不善思惟。如是等相,总名无净信者。
 
盈三、简非菩萨6 昃一、无施种性相者
 
有悭贪者,悭贪蔽者,有大欲者,无喜足者,不应从受。
 
  有悭贪者至不应从受者:此显无施波罗蜜多种姓相。若于自身现有财法,不能施与正来求者,是名为悭。若于利养恭敬称誉起希求心,是名为贪。性与如是悭贪相应,是故说名有悭贪者。如此悭贪数数现行,覆蔽其心,是名悭贪蔽者。方便显己有胜功德,矫诈构集寂静威仪,由是令他谓其有德,当有所施、当有所作,是名有大欲者。或自现前虽无匮乏,而更于彼信己长者、居士、婆罗门等,非法追求众多上妙衣服、卧具等事,是名无喜足者。
 
昃二、无戒种性相者
 
毁净戒者,于诸学处无恭敬者,于戒律仪有慢缓者,不应从受。
 
  毁净戒者至不应从受者:此显无戒波罗蜜多种姓相。身语意业极多暴恶,于诸有情极多损恼,是名毁净戒者。于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不生爱重而勤听闻,是名于诸学处无恭敬者。性无羞耻,恶作羸劣,作恶业已不能速悔,是名于戒律仪有慢缓者。
 
昃三、无忍种性相者
 
有忿恨者,多不忍者,于他违犯不堪耐者,不应从受。
 
  有忿恨者至不应从受者:此显无忍波罗蜜多种姓相。若于他所遭不饶益,愤发怀恨,是名有忿恨者。他骂报骂,他瞋报瞋,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多不忍者。若他侵犯而来悔谢,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于他违犯不堪耐者。
 
昃四、无精进种性相者
 
有懒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耽着日夜睡[38]乐、倚乐、卧乐,好合徒侣乐喜谈者,不应从受。
 
  有懒惰者至不应从受者:此显无精进波罗蜜多种姓相。性不翘勤,不具起发,是名有懒惰者。于诸所作懈废退屈,不能勇决乐为,思令究竟,是名有懈怠者。不能夙兴晚寐,日夜执取睡眠为乐、胁卧为乐、偃卧为乐,是名耽着日夜睡乐、倚乐、卧乐。乐着喧杂,谈说世事,是名好合徒侣乐喜谈者。
 
昃五、无静虑种性相者
 
心散乱者,下[39]至不能[-+][40]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不应从受。
 
  心散乱者至不应从受者:此显无静虑波罗蜜多种姓相。于法、于义不能住心审谛思惟,是名心散乱者。不能最初系缚其心,喻如[谷-禾+牛]牛乳顷,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是名下至不能[谷-禾+牛]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此中善心,唯说于定。心一境性,名心一缘。修习心住总有九种,今说不能修习最初内住,置下至言。
 
昃六、无慧种性相者
 
有闇[41]昧者,愚痴类者,极劣心者,诽谤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42]者,不应从受。
 
  有暗昧者至不应从受者:此显无慧波罗蜜多种姓相。谓于实事不正了知,是名有暗昧者。于不实事妄生增益,是名愚痴类者,由是不能于能引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有力思择。若俱生慧,不能悟入一切明处境界,是名极劣心者。若闻空性相应经典,不能如实解甚深义,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名为正观。是名诽谤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者。
 
月二、不应开悟3 盈一、标
 
又诸菩萨,于受菩萨戒律仪法,虽已具足受持究竟,而于谤毁菩萨藏者无信有情,终不率尔宣示开悟。
 
  于受菩萨戒律仪法虽已具足受持究竟者:谓诸菩萨,于自所受菩萨净戒三种律仪所有轨则,是名菩萨戒律仪法。此复云何?谓如下说四种他胜处法,乃至广说诸事有犯、无犯、是染、非染,如是等相是名轨则。于此轨则若无亏损,是名具足。深敬专念,是名受持初无违犯。犯已还净,是名究竟。
 
盈二、征
 
所以者何?
 
盈三、释
 
为其闻已不能信解,大无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诽谤。由诽谤故,如住菩萨净戒律仪,成就无量大功德藏,彼诽谤者,亦为无量大罪业藏之所随逐,乃至一切恶言、恶见及恶思惟未永弃舍,终不免离。
 
  一切恶言恶见至终不免离者:此中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是名恶言。自心忍可,爱乐恶所说义,是名恶见。由不如理虚妄分别所引颠倒寻思,名恶思惟。若未现观,, 未断彼种,是名未永弃舍。于尔所时,还为无量大罪业藏之所随逐,是名终不免离。
 
荒二、如应授戒3 日一、先说法藏
 
又诸菩萨欲授菩萨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理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以慧观察自所意乐,堪能思择受菩萨戒,非惟他劝、非为胜他。
 
  犯处相者:所犯众罪略有五种,谓他胜罪聚等。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二页7409)是名为犯。犯罪因缘略有四种,谓无知等。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五页7418)是名犯处,此为依处起毁犯故。又所犯罪有下中上三品差别,此之因缘亦有五种。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六页7420)是名犯相。
 
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以受戒法如应正授。
 
  是名坚固菩萨至如应正授者:谓彼菩萨,由自意乐受菩萨戒,于菩萨戒深生受乐,由是故说非唯他劝、非为[43]胜他。即此说名坚固菩萨,当知其心于所受戒坚固无动故。如是菩萨堪受净戒,是故以所应受戒律仪法,如其所应而正授与;谓是菩萨正所应作及非菩萨正所应作,如是有犯、无犯、是染、非染。如应广说,至下当知。
 
日二、正授戒法2 月一、总标三戒他胜处法2 盈一、别辨类4 昃一、标
 
如是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
 
  四种他胜处法者:如下文说,一、贪,二、悭,三、忿,四、邪见,是名四法。如是四法皆属意业,略摄为三不善业道。此中贪、悭即彼贪欲,忿即瞋恚,邪见可知。如是业道,唯于大乘制立为戒,是故说为菩萨他胜处法。又诸菩萨善净意乐,为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而发正愿;发正愿已,方能受戒。若于如是贪等四法随起一种,皆能违害自所发愿善净意乐,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安住其心身心无倦,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摄受无量菩萨所学,不复堪能现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况起一切。由是因缘,贪等四法望与自愿及自性戒,正能胜伏,一切毁犯皆从此生,是故名为他胜处法,此即恶法名为他故。复次,当知他胜处法非即他胜罪聚。举法而言,故唯说四。约聚为论,应有众多。如下广显所犯事相,随应当知犯他胜罪,皆由四法为其因缘。以要言之,若由瞋起,多分他胜罪聚所摄。故世尊说:多分应与瞋所起犯。由诸菩萨憎诸有情、嫉诸有情,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诸菩萨所不应作,可得成犯。如下自说。(陵本四十一卷二十页3405)今举四法,具足说故。彼说瞋起,约多分故。文虽有别,义无相违。又此他胜处法,非唯犯重,亦有犯轻。由彼起犯意乐因缘,有软中上品类差别。摄事分说:由下品犯,是下品罪;若由中品,是中品罪;若由上品,是上品罪故。(陵本九十九卷七页7421)
 
昃二、征
 
何等为四?
 
昃三、释4 辰一、贪法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
 
  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等者:赞自善说正法功德,是名自赞。毁他不善说法过失,是名毁他。由自希求利养恭敬,有染爱心,是故自赞。由嫉他得利养恭敬,有瞋恚心,是故毁他。今约贪欲业道为论,由贪究竟,故唯说贪。若约方便,应具说二,谓贪及嫉。如下文是。(陵本四十一卷十三页3384)为显此正违害菩萨净命,不利自他,是故偏说名为第一他胜处法。
 
辰二、悭法
 
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有苦有贫无依无怙等者:谓为乞丐者、或行路者、或希求者、或盲瞽者、或聋騃者,是名有苦。若贫穷者、匮乏种种资生具者,是名有贫。无他摄受,是名无依。无他抚育,是名无怙。无情数物,名之为财。此有三种,一者、财物,二者、谷物,三者、处物。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五卷十六页2133)彼诸有情,于此诸物以法乞求,不以非法,是名正求财者。菩萨于此应行布施。又此布施,其性无罪,为庄严心、为伴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应勤修习,名修惠舍。诸有叶纸已书正法,是名为法。若婴儿慧众生来乞,不应施与。若堪受持能信解者而来求乞,是应施与,是则名为正求法者。又性多贪,求欲衒卖经卷等者,欲秘藏者,如是等类不求胜智,不应施与。若求胜智,是应施与,是则名为正求法者。若诸菩萨,于财、于法悭垢缠心,虽复现有可施财法,而于现前求乞众生不起哀怜、不作饶益,当知能令憎背所应行施,及令阙乏妙智资粮,何况能修自他利行。为显此正违害菩萨福智资粮,不利自他,是故偏说名为第二他胜处法。
 
辰三、忿法
 
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由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长养如是种类忿缠等者:如下所说身语意业,一切皆是忿缠所作。指此所说,故言如是种类忿缠。于此忿缠不饶益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不生乐欲勤修对治,是名长养。粗言,谓若毁辱诃责。猛利忿缠蔽抑其心,是名忿蔽。若于忿缠正现前时,他来谏说或行悔谢,心生违拒,是名不受;心不忍可,是名不忍;心怀怨憎,是名不舍怨结。菩萨戒中,一切所作不应憎诸有情、嫉诸有情,何况恼害。为显此正违害菩萨大悲,不利自他,是故偏说名为第三他胜处法。
 
辰四、邪见
 
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谤菩萨藏等者:像似正法有多差别,摄事分中广说其相。(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页7444)此中且说,由损减见损减实事,于无常等种种义门,广为他人宣说、开示,如是如是自他习行,如是名为像似正法。此于难解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义趣甚深经典,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名为正观。当知是名谤菩萨藏,由彼诽谤真实及以虚伪都无有故。如真实义品中说。(陵本三十六卷十六页2975)于像似法,深心宝翫、习近、味着,是名爱乐。因他请问而为记别,是名宣说。解其义趣,是名开示。成所说义,是名建立。自于彼法生邪胜解,名自信解。从他听闻随起执着,名随他转。为显此正违害菩萨正智见转,陷堕自他,是故偏说名为第四他胜处法。
 
昃四、结
 
如是名为菩萨四种他胜处法。
 
盈二、总料简2 昃一、具不具犯
 
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
 
  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等者:此中资粮,谓福及慧,当知即是六种波罗蜜多。施、戒、忍三,唯福所摄;慧即慧根;精进、静虑,随其所应通福慧摄。由诸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又随所欲能摄众生为作义利;依止慧故,所摄受福是正非邪,又能起作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究竟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福慧名为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于此资粮展转增胜,是谓增长。随顺无违,是谓摄受。又诸菩萨增上意乐已入大地,方得名为清净意乐菩萨。若于四种他胜处法有毁犯者,当知于如是事皆无堪能,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此义云何?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当知是名真实菩萨。如功德品说。(陵本四十六卷二十页3731)
 
昃二、明舍及缘2 辰一、明舍2 宿一、显自2 列一、标简品类
 
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
 
列二、释上品犯
 
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
 
  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等者:诸烦恼法数起现行,名之为缠。此有软中上品差别。微劣现行,是名软品。平等现行,是名中品。增上现行,是名上品。今于此中,唯说贪等四烦恼法,有其软中上品缠犯差别,不说所余一切烦恼。由此贪等四烦恼法,能令毁犯所犯罪故。应作不作,作不应作,是名为犯。由此四种他胜处法是诸菩萨所不应作,于不应作而有所作及起加行,是名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佛于贪等制立所犯,若有现行,即此贪等亦名能犯、亦名所犯。从能犯边约为因缘,名之为缠;从所犯边约所制立,名为四种他胜处法。望义不同,是故说别。于所受戒不能安住,退失所得,是名为舍。由其缠犯品类不同,是故应说舍不舍别,如文可知。上品缠犯,由三因缘。一、由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无彼对治故;二、由深生爱乐,意乐猛利故;三、由见是功德,邪执为依故。
 
宿二、简他2 列一、暂犯便舍
 
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
 
  如诸苾刍犯他胜法者:此与菩萨他胜处所法有别。由佛世尊,依诸所化有情,若有能离恶行行及离欲行,是故建立苾刍律仪。若诸苾刍受律仪已,毁犯离恶行行及离欲行,是则名为犯他胜法。
 
列二、舍不更受
 
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
 
  若诸菩萨由此毁犯等者:此说菩萨犯他胜法,有堪任更受及不任更受别。所以者何?由诸菩萨性是利根,意乐增上,虽发心已有退还者,然能数数更发求菩提心。由是道理,菩萨毁犯他胜处法,于现法中堪任更受,当知亦尔。若诸苾刍性是钝根,于律仪戒要从他受方可得受,不同菩萨有自然受。是故若犯根本罪已,自无堪能更发意乐,他亦不更听许为授,由是说言不任更受。
 
辰二、辨缘2 宿一、标二缘舍
 
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
 
宿二、辨舍相违2 列一、二缘不舍
 
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
 
  虽复转身遍十方界等者:此显菩萨不同苾刍弃舍众同分故舍戒律仪。虽复转舍此身,转得余身,遍十方界所在生中、所在处所,不由彼缘舍先所受。由彼生身及与处所有众多别,故言在在。由是当知,菩萨舍戒,唯由前说二种因缘,不同苾刍有多差别。
 
列二、觉悟不舍
 
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若诸菩萨转受余生等者:弃舍现法众同分故,转受当生、或后生中人众同分,是名转受余生。于余生中,忘失本初所受戒念,是名忘失本念。值遇诸佛、或诸菩萨能为善友,于先所受能令忆念、觉了、悟入。由是因缘,于余生中,虽复数数重作羯磨,令其更受,当知不名新有所受,于所受相亦非新得。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
 


[1]「一卷」,披尋記原作「十卷」。
[2] 磧砂無「男」字。
[3] 「十四頁」,披尋記原作「十三頁」。
[4] 「受」,韓清淨手稿作「支」。
[5] 「苦」,磧砂作「若」。
[6] 「瞻」,大正作「贍」。
[7] 「喜」,大正作「言」。
[8] 「輪王」,磧砂作「轉輪王」。
[9] 「位」,磧砂作「欲」。
[10] 「論」,磧砂作「語」。
[11] 「所應行」,大正作「行所應行」。
[12] 「己」,陵本作「已」。
[13] 「己」,陵本作「已」。
[14] 「慧」,披尋記原作「惡」。
[15] 「倒」,磧砂作「伺」。
[16] 「想」,磧砂作「相」。
[17] 「隅」,大正作「遇」。
[18] 「惠」,磧砂作「慧」。
[19] 編按:「應順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卷八十一原文為「應順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無「應供故」一句。但大正、陵本為「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無「應順者」一句。韓清淨居士於卷八十一原文將「應供故」改為「應順者」。
[20] 「祥」,磧砂作「詳」。
[21] 「筵」,磧砂作「延」。
[22] 「財」,大正作「助」。
[23] 「乎」,大正作「于」。
[24] 「開」,磧砂作「於」。
[25] 「具」,磧砂作「糧」。
[26] 「生」,磧砂作「失」。
[27] 「施」,磧砂作「與」。
[28] 「己」,陵本作「已」。
[29] 「若」,磧砂作「苦」。
[30] 「爾」,磧砂作「此」。
[31] 「其」,磧砂作「他」。
[32] 「應他」,磧砂作「他應」。
[33] 「喻」,大正作「諭」。
[34] 「熱」,磧砂作「獨」。
[35] 「二頁」,披尋記原作「三頁」。
[36] 「德」,磧砂作「能」。
[37] 「於」,大正作「有」。
[38] 「睡」,磧砂作「睡眠」。
[39] 「下」,陵本作「不」。
[40] 「[穀-和+牛]」,大正作「搆」。
[41] 「闇」,磧砂作「間」。
[42] 「摩怛理迦」,大正作「及菩薩藏摩怛理迦」。
[43] 「為」,韓清淨手稿作「唯」。

{返回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一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法与生活 陈兵教授答疑解惑[栏目:陈兵教授]
 完美智慧人生的磐石──禅[栏目:禅林衲子心]
 早上修习原始佛教,晚上修习北传佛教,这样可以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火圈[栏目:实修教言]
 17.婆罗门与莲花[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没有比念佛更有效了[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大乘造像功德经[栏目:白话佛经]
 学佛心得[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佛教戒律应注重创新的管理[栏目:清远法师]
 福报的由来 二十五、家庭能够顺利的原因[栏目:福报的由来]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