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842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别举三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摄阿赖耶识。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这是十七地里面第一地「五识身相应地」。「五识身相应地」里面分两大段:第一段是「略辨」,这一段讲过了。现在是第二段「广显」。「广显」里边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就是说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说明这五个识的相貌,那么又分成五科。一科说「眼识」,「眼识」里面又分五科。第一科说「自性」,这一科也说过去了。第二科说「所依」,就是眼识的生起,它不能自己独自的生起,它要依靠另外的力量,就叫做「所依」,这里面分成两科。第一科「别举三依」,就是眼识的生起要依靠这三种力量,第一个就是「俱有依」,第二个是「等无间依」,第三个是「种子依」,这三依就解释完了,上一次讲完了。

 

壬二、略释二依(分二科)  癸一、标列 

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

 

癸二、随释(分二科)子一、辨类

眼是色、余非色。

这以下「略释二依」。前面举出了这个三依,这以下再解释这个三依,解释三依的一开始,把三依合成二依,三个依合成二个依。这一科里面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略列」,把这两个依把它标出来,「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这以下就是简略说明两种所依,这个所依有二种,是什么呢?「谓色、非色」,一个是色,一个不是色。这个「色」,就是物质,但是这个「色」是说有组织的,有组织的色。一个没有色,这是标出来。以下「眼是色、余非色」,这是解释、「随释」这两种色,解释这两种依。

第一个是「色」,这个「色」是什么呢?「眼是色」,这个「俱有依」里面指什么说的呢?就是眼识所依止的眼根。眼根,我们彼此见面的时候,我看见你的眼,你也会看见我的眼,但是这个不是,这个是叫做扶根尘,它是保护眼根的物质,它不真实是能发眼识的根,下面有解释。现在说「眼是色」,就是能发眼识的那个根,是属于色的,是色法组成的。「余非色」,等无间依和种子依,这两种依不是色,它不是物质组成的,它不是色,这是这样的解释,「余非色」。

 

子二、出体 (分三科)   丑一、眼

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

这以下是「出体」,说出来什么叫做「眼」,什么叫做「眼」,怎么它是色,说明这个道理,也说明叫「余非色」,那个依和种子依这两种也加以解释的。先解释这个「眼是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这个眼识所依止的眼根,它是怎么成就的呢?「谓四大种所造」,这个「四大种」怎么讲呢?这个就是地、水、火、风叫做「四大种」。这个「大」,是广大的意思,就是它是非常广大的,它的作用非常广大。譬如说我们所看见的大山、大地、大海,都是「四大种」所创造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是「大」。这些大山、大海、大地,由「四大种」才能够增长、才能够成就,所以称之为「种」。「种」,是因的意思,因果的因的意思。它又是「种」、它又是「大」,故名为「大种」是这样意思。

现在也不说是大山、也不说大海、大地,是说我们的眼根,这个眼根是「四大种所造」,一切的色法都是「四大种所造」。我们的眼根也是地、水、火、风所创造的,不过这个地、水、火、风,它精微了一点,不是一般粗劣的地、水、火、风。「眼识所依净色」这样的「四大种所造」的眼根,是我们眼识的依止处,是眼的依止。不是一般的地、水、火、风,眼识不能够依止,那要适合它才可以,这样的地、水、火、风的色法,是「净色」,是特别的清净,特别微妙的一种物质,精微清净的一种物质组织成的。

「无见有对」,这样的我们这个眼根的地、水、火、风,我们见不到,我们不能见到它的,我们现在这个眼根,我看见你的眼,这个眼不是那个眼、不是那个眼根的眼,我们也不能见,不是我们眼根、眼识的境界,我们见不到。譬如我们平常说有鬼,有鬼,但是我们多数人看不见,不是眼识的境界,不是我们眼根的境界;要天眼的人可以看见鬼,有的人的眼根也是特别一点,也能看见鬼。那么但是有是有,鬼是有,但是我们不可以见。现在我们的眼根也是,是有眼根,但是我们不可以见。「有对」,「有对」这个地方有点意思的,这个「对」,这个字是个碍的意思,这个「有对」这个「对」这个字,当碍字讲,就是障碍的碍。在这里有三种碍,就是障碍的有对、境界有对、所缘有对,有这三种不同。障凝有对怎么讲呢?障凝有对,我们很容易明白的。譬如说是这里有一道墙,我们的身体,这道墙也是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我们想从这里过去,不可以,它有障碍。这个石头,这个大石头和大石头也是障碍的,那么这叫做障碍有对。这是一般性的都有这种情形,同在一时、同在一处都是有障碍的,这个障碍有对。

第二个是境界有对,这境界有对怎么讲呢?譬如我们的眼根,我们眼根,这个对声音来说,不管是人发出来的声音,或者是风、或者是火、或者是水,各种情况发出来的声音,我们的眼睛对它来说不行,我们这个眼睛对声音来说,是不可以发生作用的;要用耳才可以,耳才能听见声音,这个声音是耳的境界,是耳的境界。这个眼就不可以,眼就是不可以在那上面发生作用,眼只能在色,在这个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些色的相貌上才是眼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上,眼在那上面活动,能发生作用,那么叫做境界有对。它们是合适的,这个地方这样讲,境界有对是这样讲。这样讲这个对是什么意思?要有障碍就叫做有对。这个有对,就是眼识在那个地方能够拘碍,拘束的拘。这个眼睛在那里,这是青色、这是黄色、这是白色,或这是光明、这是黑暗,眼识在那上面能拘碍你。如果这个耳在形色上,在这些一切色法上,就没有这种作用,就不能拘碍这个耳。我们的耳遇见一切形色的时候,就过去了,就不能在这上面,不能拘碍。

这经论上这样解释,这拘碍这样讲,这叫做境界有对。本来在我们一般的常识上,分别心上来解释,应该说我们的眼睛在声音上有障碍,我们不懂,我们的眼不能听声音,这声音有障碍;耳对于色,不能发生作用,有障碍;眼对色是无障碍,耳对声音无障碍,但现在不这样讲,眼对于色是有障碍的。这个障碍,就是拘碍,拘束的拘,拘碍,这样解释。它的理由就是说,因为若是眼睛离开了色,在声、香、味、触上,就不能发生作用,所以叫做拘碍,这样讲,这样解释。如果我们用容易明白的话来说,眼对色来说,色是眼的境界,声音对耳来说,声音是耳的境界,这叫做境界有对,这么解释。

第三个是所缘有对,这个所缘,就是对这个心法来说的,就是眼识在色的境界上,它能够缘虑。我们的眼对一切的形色,也能够发生作用,但是不能缘,因为这个眼根是物质,不是心法,它不能缘虑,它不可以缘虑的。能缘虑的是心法,眼识也是心,眼识对色法它有缘的作用,所以叫做所缘有对。若是声音,眼识就不可以,眼识不能去缘声音,那就不是所缘,不是它的所缘有对,这样解释。合起来说叫做无见有对。这里说有对,前面说「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那就是五个净色根,是无见有对。那么这里面,就包括了障碍有对、境界有对。因为这个「四大种所造」的净色,它也是色法,它也是物质,所以它也是有障碍,所以包括了障碍有对,而又是境界有对,但不是心法,所以不是所缘有对。所以是「无见有对」。

 

丑二、意

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     

前面解释这个眼根的体相。这以下解释这个「意」的,就是等无间的相貌。这里说「意」,我们上一次说过,是以依止为意。这「意」,是依止的意思,叫做「意」,是依止的意思叫做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就是我们这依眼了别色的这个眼,这个眼识。「无间过去识」,就是前一剎那、后一剎那,中间是没有第三者来间隔它的,那么它过去了,就是灭了,灭了以后,后一剎那的眼识才能生起。如果前一剎那的眼识不灭,后一剎那的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剎那的眼识的灭,是后一剎那生起的条件,所以叫做「等无间依」这个意思。乃至到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到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子,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生灭的这样子。所以从这上看,我们的识,是有生有灭,而不是常住。和《楞严经》说的不同了,这不是常住真心的,不能那么说了。这是有生灭变化的,不是常住的。说「谓眼识无间过去识」,这叫做「意」这样讲,当然这个「意」,也是心法,不是色法。

 

丑三、一切种子识

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

这个眼根和意,这二个依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三段解释这「一切种子识」的依。「一切种子识」,它也是眼识的依止,因为我们眼识的生起,它要靠种子才能够生起,靠种子才能生起。若没有种子,这个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它也是眼识生起的重要的一个条件。这个「一切种子识」,就是所有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都是要有种子才能生起的,所以是很多很多的,剎那剎那的要依靠种子,是无量无边的。这种「种子识」从那里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种子呢?「谓无始时来乐者戏论熏习」,这是说从无始以来,就是你找不到开始的那一天,你向前追,总是前面还有,前面还有。这是佛法里面讲的道理,和这个神教说的不一样,神教总是说:『万物是上帝造的,是神造的』。现在佛教里说:『一切是自己造的』。自己什么时候造的呢?「无始」,没有开头那一天。所以是「谓无始时」以来,来,一直来到现在。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乐着戏论」,我们心里面就是欢喜戏论,爱乐味着。这个爱乐,就是指我们心说的,我们就是欢喜这样。这个着,就是粘上上去了,也就是系住了,把你困住了。如果我们自己心细致一点,静下来,细致点去观察的话,我们也会觉悟到我们爱什么,就被什么绑住了;你若不爱这件事,那件事对你不发生作用,你就是解脱了。

你爱什么就被什么绑住了,你不可以和它分开的,你分开心就不舒服。那么这个着,就是绑住了的意思。为什么绑住了呢?因为你爱乐它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无始时来」,我们爱乐什么事情呢?「戏论」,爱乐欢喜戏论,这个「戏论」是什么呢?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学习这个《瑜伽师地论》后文都有解释,这些问、征都有解释。但是我们后文都有解释,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念一遍,那也不感觉到有什么意味,也不好,还是要解释解释。后面文解释这个「戏论」解释什么呢?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一切的事情,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心里面所思惟分别的事情,我们语言上所分别,语言上所表达的这一切的事情,这个身、口、意这一切的事情,我们做的事情,『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能引无义,不能引义』这就叫做「戏论」。

这个『义』是什么呢?这个『无义』是什么呢?这个「义」,就是我们的理智所希求的事情,所希求的事情。若用我们的语文来说,就是幸福的事情,这个幸福,和我们心里面所想的幸福又不一样,这个幸福的事情,没有罪过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这叫做「义」。这个「无义」,就是和这件事相反的,能令你使令你有罪,能令你苦恼的事情,它能引出这种事情。就是我们身、口、意所做的事情啊,『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这些都是叫做「戏论」。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究竟是指什么说呢?就是大概的分类,就是一个我执、一个法执,就是这两类。就是执着有一个我,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在这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上面,执着有一个没有生灭变化的我,执着有我。用我为基础,去说话,去做事,这都『能引无义,不能引义』所以这就是一个「戏论」。

第二个「戏论」,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眼识、耳识乃至一切识,这些十八界,一切的境界,凡我们的一念分别心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都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很美的,我们就是就起了贪、瞋、痴的烦恼在这上面活动。

我在家的时候,读书很少;出了家以后,也欢喜读历史。我感觉历史上的书就是三个字:『贪、瞋、痴』。国王,那些不管是好的国王,不好的国王,我看都还是这样子。不过是有点理智的国王,稍好一点。然而还是贪、瞋、痴。用贪心作这件事,用瞋心做这件事,总而言之,愚痴做这件事。多少有点好心肠,老百姓生活好一点;或者是虐待老百姓,不管老百姓死活。我要这样子,就这样子,都是贪、瞋、痴的活动。我们一般人也是贪、瞋、痴,比那有权势的人轻一点,轻一点。只是管自己;或者对别人,也是有点关系,但是那不能和国王比。那么这样子,在这句话来说,这就叫做「戏论」。

「乐着戏论」,这「乐着戏论」的结果呢?就叫做「熏习」。这个「熏习」我们学习《摄大乘论》的时候,曾经讲过的。什么叫做「熏习」。怎么叫做「熏习」呢?『谓与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那就叫「熏习」。这个「熏习」,这个「彼和此」,此中有能这个「此」,和『谓于彼法』的「彼」,就是此法与彼法。这个「此」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指阿赖耶识说。这个「彼」呢?就是转识,指转识说的。这个「此」阿赖耶识与「彼」转识这一切法在一起,不是分离的,是在一起的。『俱生俱灭』,同时的剎那生,同时的剎那灭。他这意思说,若是不生灭的话,就不能熏习了。若没有生灭,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是不能熏习的。所以唯识宗的道理,就不承认《起信论》这真如受熏的。就是唯识经论上的道理是这样,它是有生灭变化的,所以阿赖耶识能受转识的影响,受他的熏习。转识,就是前七识,前七识都有所缘境,在所缘境上贪、瞋、痴的活动,就熏习了阿赖耶识,熏习了阿赖耶识。

就像箱子里面,这个木头箱子里面放了香,这香有什么变化?这个木头箱子有什么变化?那么那个香放出的香,木头箱子就受它熏习了,所以也有了香气。这个『此中有能生彼因性』,受了前七转识的熏习,阿赖耶识里面就有了一种种子,一种功能。种子就是功能,有了功能。这个功能又能生出来前七转识。『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此阿赖耶识里边有一种功能,所以这功能是生彼前七转识的因;前七转识就是所生的果了。这叫做「熏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也是熏习。你同好人作朋友,你就受他的影响,你也变成好人了,这就叫做「熏习」。现在这里说「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就是说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欢喜这个爱烦恼、见烦恼;或者我执、法执的熏习,这些戏论的熏习。熏习没有白熏习,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有了因,有了一种功能。由这功能它是能生的,能生的法生出来「所生」的「一切种子异熟识」,就生出来无量无边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生出来种子,就是这样意思。

所以这「一切种子」是从那里来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来的,就是自己创造的,自己创造什么就是什么。欢喜作医生,他就是过去生有熏习,今生还欢喜作医生;我前生出过家,我拜佛、念经、学习佛法、欢喜打坐,他欢喜就是前生也这样熏习过,前生熏习过有那个种子,现在遇见因缘了,这种子就发生作用了,在心理上就是欢喜,是这么意思。人与人看见了欢喜,人与人看见了不高兴,就是前生有熏习,前生有过熏习。所以「谓无始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这个「异熟」我们上次讲过了,这个种子,就是储藏在「异熟识」里边。那么现在我们眼识,它要生起,要依靠以前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眼识种子。要靠那个种子,那种子才能生起,不然不行的。

所以有的人,这眼识、眼根特别的威猛。看上去有威,有的人看上去好像刚睡醒,很没有精神,这是以前熏习的不同。说是在黑暗的地方,人在那走路不安全,你能发心在那里放一个光明,你若做了这件事,将来你的眼睛就特别。人家在那里放一个光明,你去破坏了,将来你眼睛也会有问题,你就有问题。这是熏习,如是因,如是果,都是自己创造的,我们佛法的理论是这样子,你自己创造的,是这样子。这个我看耶稣教的《圣经》上说,有人问耶稣:『说那人为什么眼睛盲了』?他说这是要显示上帝的大恩。我们的印顺老法师说,耶稣先生没能回答这个问题。佛法的道理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上帝,是自己创造的。这是一切种子识,这一切种子识是眼识生起的依,叫种子依。这是前面这一大段解释眼识的所依。这以下第三段是「所缘」,这眼识生起了,它要缘所缘境,缘这个所缘境。

 

辛三、所缘(分二科)   壬一、出体

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

这个「缘」,是缘虑,去观察、思惟,叫做「缘」。这里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出体」,第二段是「辨类」。现在说「出体」。这个「所缘」,什么是眼识的所缘呢?「谓色」,就是这一些形色,眼色,这些色法。「有见有对」,这个「有见」,它是眼根,眼识的境界,所以就是「有见」。这些「显色、形色、表色」,这些色法是眼识的境界,所以这个见就发出了作用,发出了见的作用。若是声音,你发不出来眼识的作用。因为什么呢?它不是眼识的境界,发不出作用来。现在这个色,和眼识是相和的,所以是「有见」,「有见」的作用。也就是「有对」,这就是所缘「有对」,它是眼识所缘虑的。这是说出来这个所缘的色法的体相,但是这还只是简单的说。

 

壬二、辨类(分二科)  癸一、标多种

此复多种。

下面第二段是「辨类」。这个所缘也是有多少种类,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标释多种。「此复多种」,这个「有见有对」的色,还是有很多种类的,不就是一种。

 

癸二、略摄三 (分二科)   子一、显形等三 (分二科)  丑一、标列

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

「略说有三」,这底下说这个色法是无量无边的,但是简略的就是把它归成类,一类一类的,这样说就是有三种色法。「谓显色、形色、表色」,分这么三种。这底下就解释这三种色。

 

丑二、体释(分二科)     寅一、别辨相(分三科)  

卯一、第一义(分三科)   辰一、显色

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

第一个是「显色者:谓青、黄、赤、白」。「显色」是什么呢?就是「青、黄、赤、白」,是青色的、是黄色的,赤是红色的,或是白色的。「光、影、明、闇」,这又是也是色,这个「光」和「明」,「光」也是色,「明」也是色,「影」是色,「暗」也是色。这「光」和「明」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太阳发出来的叫做「光」。或者月亮、星辰,或者是灯,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宝珠,发出来的叫做「明」。这样分别,这个色就是不一样。

这个「影」和「暗」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太阳的光照在树上面,或者是照在一道墙上面,就现出了一个影,现出来个影,其实「影」也有多少「暗」。可是其他的色法在「影」里面还能显现出来,那就叫做「影」。若是光被遮住了以后,现出来的这个「影」,其他的色法在「影」里面看不见了,那就叫做「暗」。这个「影」和「暗」也就是程度的不同,淡一点的就叫做「影」。重了一点,就是叫做「暗」了。

「云、烟、尘、雾」,天空的「云」、还有「烟」、还有「尘」、还有「雾」。「云」,若在地面上,那就是「雾」;飘到高空,那就叫做「云」了。或者是下过雨了,太阳出来一照的时候,这个水蒸气多了,那就是「雾」。「及空一显色」,这又是一种色。这个「空一显色」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太阳出来了,我们向高空上看,在高空上看,有那样的颜色,或者说是碧绿、碧色、或者说是青色,那就叫做「空一显色」。其他的《杂集论》上,还有其他的论上面,还有一个叫做迥色。这个迥色,也就是「空一显色」。但是有点分别,高空的叫做「空一显色」;不是高空的,我们这个眼睛平平的看去,远远的看去,那就叫做迥色。迥者,远也。远远看去,就叫做迥色。这「空一显色」。这一共列出来十三个色,「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这一共是列出了十三个色。

 

辰二、形色

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

「形色者」,这个「形色」是什么呢?「谓长、短、方、圆」,就是「青、黄、赤、白」上看得出来,有「长」的、有「短」的、有「方」的、有「圆」的、有「粗、细」的。这个就是大,「粗」者,大也。「细」,就是小一点的。这个「正、不正」:「正」,就是整齐的。不整齐就叫「不正」。「高、下色」,看着高山,高起来,「高」;或者低下来,这个空谷低下来。

 

辰三、表色

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

「表色者」,这个「形色、显色」,「显」,是显著,很明显的、很显著的显现出来。现在说这个「表色」怎么讲呢?「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那么叫做「表色」。这个《大乘成业论》,《藏经》上有这部书,它那上面解释「表色」有四句话,就是那个《大乘成业论》有这么四句话:『由外发身语,表内心所思,譬彼潜渊鱼,鼓波而自表』。由于『外发身语』,你发动了你的身语在外面,发表在外边,你身体的行动和语言,那表示了你内心的思想,你内心这样思想表现在行动上、表现在语言上,那么就是由外发的身语,就知道你内心所思惟的了。『譬彼潜渊鱼,鼓波而自表』,说个譬喻潜藏深渊里面的鱼,它在水里面动,那个水在外面就有波浪,就表示那个地方有鱼,那么鱼在里面动,表示你心动。那么水有了波浪,就表现心发出来的身语的行动,所以叫做「表色」,「表色」是这样的意思。

现在这里说的「谓取、舍、屈、伸」,说我们手去拿东西叫「取」;或者放弃了;或者「屈、伸」,或者是身体的「屈、伸」,或者是背的「屈、伸」;或者你身体在「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这样一切的表现于外的一种色,就是你内心的境界。因为外面的这个身语,他自己是不能动,一定是心先动,才表现在身语上,所以这叫做「表色」。这「表」这个字就是这样意思。表示你内心的活动,内心的活动表现在外面,这叫做「表色」。这是这一个的解释。

下面解释这三种,也是这个「显色、形色、表色」分三段。第一段的解释,这是解释了「显色」,也解释了「形色」,也解释了「表色」,这是按照它的体相来解释的。

 

卯二、第二义(分三科)   辰一、显色

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

这以下是第二段解释,是约什么解释呢?这是约它得名的所以来解释。前面是约它的体相来解释;这是约得名所以来解释,这是第二段。为什么叫「显色」呢?这个安立这个名字什么原因呢?「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所以叫做「显色」。就是这颜色非常的显著,非常的明显,譬如这个高大的山,一看上去,能令你很明了的显现出来;或者是夜间放出光明,这光明也是很显著的,所以这叫做「显色」。「谓若色显了」,很显著,很明了的,是「眼识所行」的境界,眼识所活动的地方,所以叫做「显色」。那个「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都是,都是非常显著的,所以叫做「显色」。

 

问:即色离色的识是怎么运作的,也就是前五识、六识、七识、八识是怎么样的程序?

答:识的运作次序,这下面倒是有解释。如果由前五识,其实下面一段就在解释了,这个识的运作程序,先是由作意心所开始。

这个在唯识的经论上说呢?这个第七识它是内缘,它是缘阿赖耶识;只有六识是外向攀缘,所以六识当然也要依止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它发觉有境界的时候,就是作意心所。作意心所的时候,它先开始来警觉自己,我有事情了,警觉应该生起的心去接触外面的境界,先有这个作意心所,它来警觉一下,就像是看门口有个人,现在有人来找你了,他通知你一下,就是等于是这样子。

这样子这个作意,所以也提到有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那么它引来的心理作用,就受到了决定了。那么这个一警觉了以后,这个眼识就先发动,先去。如果是属于色,就是眼识;属于声音,那么就是耳识,这个就是—这个警觉,警觉是耳识要去,或者是眼识、鼻识、舌识、身识,这样子。这个前五识和外面境界一接触,一剎那,这个第六意识就开始了,就开始活动了,那么第六识开始活动的时候就会去,或者是熟悉的境界,或者是生疏的境界,这还不一样。这个若是熟悉的境界,一下子就决定了,是怎么回事情,就处理了。若是生疏,第六识就要经过寻求的阶段,寻求一下。寻求,就是观察、思惟一下,是怎么一回事情,寻求,先要考虑一下,所以第一个活动叫做率尔。

这个率尔,就是一下子就和境界接触了,这就是那个作意心所,他引导应该生起的心理,接触那个生疏的境界的时候,叫做率尔。不是有预谋的、不是有预谋的,叫做率尔。这个若是发觉这个事情是熟悉的,那么就不经过寻求就决定了。说我一看这是我父亲,心情立刻就决定了。这一看这人不认识,他姓什么?他怎么回事情?那么就是要经过寻求了。寻求以后,就决定了,决定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决定以后,就开始行动了;或者是合乎如理作意,就是净、清净的。不如理作意,就是染污的了。这是有善恶的分别了。我们一般的人,不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不是佛教徒,或者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就只是去分别是利害的关系,对我有利,或对我有害,然后再决定怎么处理。若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先要分别是道德的、不道德的、是善的、是恶的,我要做善,不可以作恶。所以有染净,是染污的,是清净的,是决定的时候有这样的分别。有宗教信仰、没有宗教信仰,在这个地方有分别,染净。

染净以后,一剎那间这样做了以后,就等流,就相续下去,就叫做等流。这个等,就是前后一样的叫做等。流,是相续下去,等流。在这里边由第六意识来决定,前五识同他配合。这寻求也好,决定也好,染净也好,等流也好,就是六个识互相合作的,有各式各样的行动。这个寻求这个地方,也可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也有可能的,经过很长的时间;也可能时间不长,这是不一定的,是这样子。这个识的运作程式,就是这样子。

无始以来的乐着戏论,就是这样子,乐着戏论,熏习了阿赖耶识的种子,由种子再发出来果报,得了果报,还是这样子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还是这样子,就是无穷无尽的延续下去。除非你遇见佛、法、僧了,遇见三宝了,改变自己的思想了,那就起变化了。但你还是你没成功以前,你还是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你还不能超过这范围的。

 

问:那个见道的圣人,他那个程序怎么样?

答:见道的圣人,他是有明,他在率尔、寻求、决定的时候,有明相应触。就是有般若的智慧,有般若的智慧,那和我们一般的道德、不道德善、恶的境界又不同,就是超越了一般的道德、不道德善、恶的境界。他有这样的想法,他有了大悲心、慈悲心,智慧的作用,那又和凡夫的境界不同了。这个我们凡夫有宗教信仰,有佛法的信仰,但是还是凡夫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利害关系,同时也考虑善、恶的关系,考虑道德、不道德的关系;然后斟酌处理,尽量减少过失,积集功德,尽量的做。但是其中还是不免有贪、瞋、痴的作用的,可能轻微一点,已经就是不错了。要是圣人的明相应触,是没有贪、瞋、痴的活动,没有这件事。

因为圣人,当然他也不做无义苦行。除了无义苦行之外,他是不怕死的,圣人是这样子,实在他不在乎,他不介意这件事,所以他能够保持住,对于他人一点不伤害,他不伤害别人。宁可自己死掉了,也不伤害任何人,也就是初果圣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宁可我死了,也不做恶事,这是严重的。初果圣人,轻微的会喝斥人的事情,也可能会有,但是严重杀、盗、淫的事不做,严重的事情不做。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初发论端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宣化老禅师出家的因缘[栏目:宣化上人]
 七十一世 孤崖净聪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恭敬心中修福慧[栏目:传喜法师]
 愿力才是真感情[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六祖坛经(2)[栏目:慧律法师]
 修四无量心为什么要以舍无量心为基础?[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每天烧完香香灰攒很多,还有香根,怎么处理?[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慈度尼提[栏目:慈悲]
 问21 禅修时我让身体放松但保持脊骨正直,这样做可以吗?[栏目: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
 十祖 胁尊者[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