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灭八大苦得无上觉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82

  灭八大苦得无上觉

  『修道进德在人间,精诚信愿成菩提,一乘实法无二三。』
  
  
  我们要常常记得,我们是在修行,修行就要行在菩提道上,这条路要步步踏实走,向前前进,如此内修外行,这是我们人人的本分事。在人间要感恩,有了这人群,让我们体会到很多无量的道理。所以我们要精而不杂,诚而无伪,要很精、很清净的心,就是用精纯修行之心,用很虔诚、没有污染的那种单纯来对待人。
  
  我们在修行,面对法要深生敬心;信得深,对佛法才能很深的信愿。愿,是我们从内心发出的希望、目标、方向,这就叫做愿。我们既然深信立愿,在此菩提道上要步步精进,这条路走过来,尽头就是我们的心愿,就是我们的目标。
  
  所以,一乘实法无二、无三。我们前面不就是这样说吗?佛陀是为一大事因缘来人间,他是为说一乘道而来人间。所以,佛陀来为我们开示,让我们了解。我们如果只执着于有为的事物,起了贪、瞋、痴、骄慢、怀疑等等,如此就看不到道理,却是造就了很多的业。所以佛陀要我们看到道理,不要只在那里执着于贪、瞋、痴。所以,知道道理,他就不会再去生烦恼。这是佛陀在人间的目的——『皆说一乘道』。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一切诸世尊,来人间做什么呢?
  
  
  ⊙一切诸世尊:诸佛以悲智等法,破除贪瞋痴等诸不善法,灭生死八大苦,断分段变易生死,得无上觉。
  
  
  『诸佛以悲智等法』,佛陀的慈悲,不舍众生,无始劫以来,来来回回于娑婆世界。因为他是娑婆的教主、四生慈父,已经累世累生来人间,对众生的爱是永恒。
  
  众生的一生一世,只不过是短暂。佛陀永恒于人间娑婆世界,他发挥慈悲,看到众生一生再一生,一辈子来人间,为了人、事、物种种的『有为法』,在那里造业。很快这样就过去了,过去的人生又再来,来哪里呢?四生。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四种的生态,就是我们一辈子如何造的业,随着这『四生』的生态而去投生。
  
  佛陀看了不忍——为何化生在地狱呢?为何化生于微生物呢?为何化生……?化生于天堂,或者是地狱,这都是化生。你舍此投彼到天堂,成为天人,那就是这辈子造十善业,所以化生天堂。又是化生地狱,那就是因为这辈子造十恶业,舍此投彼就化生在地狱。这种化生。
  
  或者是胎生。胎生,来人间,还是中等的善,善恶杂揉着,所以来生人间。有的来人生,是受尽了人生的折磨;有的来人间就是受享乐,这是不同。还有卵生,鸡、鸟等等就是蛋孵化的。还有湿生,出生就在水里。这样称为『四生』。
  
  『四生』就是在五趣之中,这五趣,就是因为我们众生所造的业很复杂,所以叫做『五趣杂居』。这种『五趣杂居』的众生,百年的人间,实在是很少,要能到一百岁是不容易,你想,人生是不是很短暂呢?
  
  这么短暂在造业,在『四生』的生态中,如此来来回回。佛陀不舍,所以他随着众生,有时候现生人间,他为我们说法,让我们能了解;有时候很明显的名相,让大家知道。
  
  是佛出世了,降兜率、入皇宫,从幼小一直长大,与我们人人都一样的生活。同样的,他每天也要去托钵,要乞食来营养生命。同样也有老、病的时候,也同样在人生的最后就是圆寂了。这是他现『有为法』的人世间相。这段时间,他的思想、他的观念,将他内心所了解的法、所得到的觉,觉悟于『有为法』中含藏着『无为法』的道理,很详细来为我们解释。
  
  这就是诸佛,是佛以悲智,种种的法,为一个目标,就是要破除贪、瞋、痴。
  
  众生就是因为贪、瞋、痴,在有形相的物质、名称,在那里执着、在那里起心动念,心灵不得安顿下来。
  
  最近我们不是常常看到,在媒体报导天下事。看,人类这念的贪、瞋、痴。贪,国土互相占领,哪一个国家矿藏丰富;一切的石油、金、铁、铜、矿、宝石等等,有的国家是矿藏很丰富,蕴藏于大地、蕴藏于山河里等等,为了要去侵占为我有,所以彼此就会争起来。世间多少的战乱不都是为此吗?这有形的东西,贪名逐利。
  
  所以,贪不到就起了瞋。若没有瞋怒之心,不会发生战争。又贪又瞋,所以不顾一切,杀害生灵,伤害大地山河。大地也是被伤害了,何况人类。这都是因为贪、瞋。而贪、瞋是从何起呢?是痴。
  
  因为众生痴迷,将这种短暂的人生,以为是有形,一辈子这样争、争、争。人生多么愚痴啊!迷啊!这种痴,没有透彻道理,为了短暂的人生,为了占为己有,因而贪、瞋、痴,破坏人间、生命、大地等等,这都是从『痴』字开始。
  
  所以,『诸不善法』,这是佛陀想要破除的,破除种种不善法,要『灭生死八大苦』。一辈子的生死,除了贪、瞋、痴,那种霸权互相伤杀以外,一般人还是在『生死八大苦』中。
  
  生、老、病、死,就已经有四苦了,再加上『求不得苦』。有的人很幸福,样样都很圆满,就是还有求不满足的苦;求来了,就有得失之苦。
  
  所以『怨憎会苦』。无子的人,求子;孩子有了,得来的时候,孩子会乖乖的吗?财产,五家共有中,其中就有不肖子女之一项。一辈子赚钱,劳劳碌碌,不是自己所有,是五家共有。其中,不肖的子孙也是带来了人生的苦,所以『怨憎会苦』。
  
  爱,卿卿我我,爱得很辛苦,好不容易能结婚,组织一个家庭。没多久,金屋藏娇、红杏出墙、婆媳不合等等,这种家庭的『怨憎会』;还有朋友、亲戚等等,很多的『怨憎会苦』。还有『五蕴炽盛苦』。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此四苦,与生、老、病、死四苦,加起来『八大苦』。偏偏我们众生都不去了解这些事情,只看眼前,等到遇上时,那个时候在苦,该怎么办呢?
  
  佛陀就教我们,让我们了解,这些道理如果看得开,就不需在那里求啊、求啊,为了求,造了多少的业。为了求名逐利、为了求子孙、为了求……等等,『求不得』之时,真的是苦不堪。了解道理之后,顺于自然,知足、感恩,就不会有『求不得』的苦了。
  
  『爱别离』,人生自然的法则,我们就是造这样的因、结这样的缘来,会合时我们就疼惜,和合欢喜,天伦之乐。若是因缘,自然的法则来时,顺其自然,就没有『爱别离』那么多的痛苦了。
  
  『怨憎会』,想,何必呢?人生短暂,计较什么,何必与他结怨连仇?『因果,我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没有这种『怨憎会』。
  
  最重要的,『五蕴炽盛(苦)』。常常《心经》中:『五蕴皆空。』若看得透,我们就是没有什么好执着了。这种外面的五尘:色、声、香、味、触,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呢?也是没什么。外面的五尘都没有什么,我们不需要在那里贪着。很多很多,就是外面的境界让我们惹上了很多的苦难。
  
  佛陀以种种道理为我们分析,甚至已经了解了;了解之后,我们修行。修行,知道前面那些『八苦』,了解苦、集、灭、道,声闻(阿罗汉)断『分段生死』,不要再来人间了,『我不要再与众生结那么多的恶缘,我要独善其身』,所以这『分段生死』要将它了断。
  
  而辟支佛,他体会到无常因缘观,也是独善其身。他比声闻更上一层楼,知道如何断『分段生死』,就要去了彻『十二因缘』。了解了,不过还有『变易生死』。
  
  明明我们的心清清楚楚,了解道理,却是习气变易,心理的问题还是控制不住。这种也是我们的人生修行还要再努力。知道道理之后,我们要努力断『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在这个道理了彻之后,我们要心完全清净,静寂清澄,要到这样的境界。
  
  所以,佛陀来人间就是为此,说种种的道理,破除贪、瞋、痴,就是希望我们能够了解『生死八苦』。
  
  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的法则,但是『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或者是『五蕴炽盛苦』,这都是在我们自己的心态在造作。我们若能了解了佛陀所说的真理,自然我们就能灭除了这种,除了生、老、病、死,后面所说的四苦,我们能渐渐将之淡化,进一步才能断『分段生死』。
  
  『苦集灭道』很清楚之后,我们还要再进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这是来人生、得人生的过程。佛陀也是很详细来为我们解释,《法华经》中,之后还是会解释到。所以,这是佛陀的目的,希望人人断『分段』、『变易』生死,能得『无上觉』。希望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能与佛一样到这种不生不灭的境界。
  
  
  ⊙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等诸有情众,咸皆敬仰尊重,故号世尊。
  
  
  我们凡夫;六凡包括天、人。天、人,或者凡夫、圣人,于此世间,无论是世、出世间的有情众都包括在内,『咸皆敬仰尊重』,所以称为『世尊』。
  
  世尊是为了要来解除众生有这么多不明白的道理,却在那里不断造作无明烦恼。刚才我们说过,凡夫的『八苦』,生、老、病、死,大家都知道,但是『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等等,回归于『五蕴』不断在轮转中,这就是我们要更了解的。
  
  所以,我们人人用心学佛,不要受一念的无明,惹来了无量数人世间的祸患,所以我们要『修道进德在人间』,甚至要精诚信愿来成菩提。佛陀来人间,只为一乘实法无二、无三,这是佛陀的慈悲,是六凡都应该要尊重的,所以称名为『世尊』。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诚言不妄信实莫疑
下一篇:唯一无二乘
 如理如量之智
 莫自心起障碍
 造像启信应机接引
 了达四谛坚固道心
 施法不吝惜
 受教除痴迷
 能仁定慧 悲智双运
 音声言教方便力
 法德无边
 唯一无二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普门品》讲记——无尽悲心[栏目: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僧宝论38、《僧宝论》 (第六章 守培法师论僧宝 之一)[栏目:僧宝论·明贤法师]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栏目:天台宗简明教程]
 摩诃止观卷第九上[栏目:智者大师]
 教诲黎明曙光讲记[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