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护持正法与说四众过
 
{返回 宗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07

护持正法与说四众过
宗舜法师

  对于“说四众过”的问题,有同修不能理解,提出:对破见者(邪见者),包括出家的五众,“不得向人赞叹其德是否等于将该人的名字连同其非法之行向天下广而告之?”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纠缠要不要说,否则各有各的理由;而是要研究说了犯不犯菩萨戒,这是才是核心。这一问题,为菩萨戒中“爱恚赞毁戒”所摄。《瑜伽菩萨戒本》云: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爱心、有嗔恚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为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第39条。见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二”,《大正藏》第30卷第519页中。)
  
  北凉/昙无谶所译《菩萨地持经》卷五“菩萨地持方便处戒品之馀”中亦云:
  若菩萨,以贪恚心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第28条。见《大正藏》第30卷第915页下至第916页上)
  此戒即明,如果菩萨以贪欲烦恼之心(染爱心)、嗔恨愤怒之心(瞋恚心),赞叹自己,斥责他人,即为违犯。毁,并不完全是指诽谤(毁谤),也有诋毁、詈骂的意思,更有指责,攻击的涵义(参见《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496页的解释。据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这一条戒和四重戒的第1条“赞己毁他”(按:其戒条云:“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 见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四十“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一”,《大正藏》第30卷第515页中。)的区别,即在第1条侧重于以不实之辞毁人的诽谤,而第39条侧重于对他人进行斥责、攻击。菩萨斥责乃至攻击他人,而不犯菩萨戒的情况有四种: 

  第一:为了摧伏邪见外道。

  第二:为了维护圣教,住持正法。

  第三:为了调伏对方的烦恼,

  第四:为了令未对佛法生起净信者生起净信,已经生起者净信增长。  

  可见,斥责的目的、对象,是考察有没有违犯菩萨戒的关键。佛教讲慈悲,但慈悲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不简择内外道的差异的“和稀泥”,有破失三归依戒体的危险。通俗不是庸俗,平常心更不是平庸心。对于相似菩萨对佛法的破坏,菩萨戒中是十分警惕的。《瑜伽戒本》四重戒的第4条,就是谤三宝戒:
  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见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四十“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一”,《大正藏》第30卷第515页下。所谓他胜处法,波罗夷之异名,善法为他恶法所胜之义。)
  昙无谶所译《菩萨地持经》卷五“菩萨地持方便处戒品之馀”中亦云:
  菩萨谤菩萨藏,说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第四波罗夷处法。(见《大正藏》第30卷第913页中。)
 


{返回 宗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湛然《授菩萨戒仪》初探
下一篇:题解《八大人觉经》
 佛教的和谐观
 漫画《四十二章经》导读
 略谈杨仁山居士评净土真宗--写在《杨仁山居士评净土真宗论著全编》前面..
 魏源辑《净土四经》校点说明
 《浙藏敦煌文献》佛教资料考辨
 试论归依体的获得、破失及守护
 “三风建设”谱新篇
 《释氏疑年录》拾遗
 长者子说
 《阿弥陀经》夏莲居会本商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十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用誓约之力坚定你的信心[栏目:雪漠]
 二〇〇六年行脚日记体会(释亲昌比丘)[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宗义宝鬘浅释 第23讲[栏目:宗义宝鬘浅释]
 Preseverance in the Tao[栏目:Zen Buddhism]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三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中国佛教的由来[栏目:传喜法师]
 禅修人生[栏目:贤崇法师]
 佛教必学论典都有哪些?[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一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