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颂讲记(六)
今天继续讲解《辨障品》当中三十能障的内容。
上面讲了第一段,就是以无加行、非处加行和不如理加行能障碍真实善根的发起。认定了善根的能障之后,就要在每一种障碍上努力对治,假如障碍不能消除,那决定无法生起道果的功德,而最终出离杂染现前清净的殊胜境界。反过来,如果能够把无加行转变为有加行,把非处加行转变为处加行,把不如理加行转变为如理加行,这样以有加行、处加行和如理加行决定能够辗转出生真实的善根。和三种能障相反,这个有加行、处加行和如理加行就是能生的法。所以,实修的关要就是对照自己的心相续,消除能障,转为能生。后面每一段的内容都要这样理解。
第二段:不生、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
能障:不生善法,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
所障:缘大菩提发心,也就是发菩提心。
①不生善法:就是没有生起菩提之因的清净善法。
②不起正思惟:就是没有发起如理思惟。特别是指,对于菩提和菩提的行持之道,没有发起数数如理思惟。
③资粮未圆满:就是菩提之因的福慧两种资粮没有达到很具足圆满的地步,也就是福慧资粮没有双运。
由于具足这三种能障,所以,缘无上大菩提的清净的发心也就是说发菩提心没有办法真实成就。原因就是已经具足了三种能障法,也可以说因为不具足信心和精进而导致没有生起善法,没有对于菩提的道果发起数数如理思维而导致没有增上善根,以及福慧两种资粮没有双运而圆满,所以对于无上大菩提不能发心。这三种能障当中,不生善法是着重在善法不生起上,不起正思维是着重在善根不增长上,资粮未圆满是着重在善根不圆满上。菩提心毕竟是善根到达成熟而生起的珍宝善心,所以具足三种能障当中的一种,都会障碍他的生起。
下面要反问自己:我对于大菩提有没有发起真正、没有半点虚假的菩提心呢?假如没有发起,那障碍在什么地方?对照补处弥勒菩萨的教言,我们反省自己:
①我发过多少好心、做过多少好事?对于周围环境当中的父母兄弟、同事朋友等最为亲切的众生,我有没有慈悲喜舍的善心,我有没有生起利他的行为,我有役有真实的发起十善,我有没有对于众生生起悲愍。如果这些很基础、很切近的善法都一点没有落实,那怎么可能从一种下劣的恶心,忽然摇身一变,就变成心怀无量众生、尽未来际誓愿度脱而唯求无上菩提的真实菩提心呢?这不是有一点不合乎道理吗?
②我对于菩提心以及菩提的行道做过多少如理思维呢?比如,世间的智者对于一生追求的目标以及一生要走的道路,都会以理智反反复复、认认真真的思考,一旦心里明白所求的果是极有意义的果,所行的道是光明、坦荡的大道,那他就会增上自己的欲乐,而且会因此而发下强烈的誓愿,一辈子走这条光明大道。现在,对于无上的菩提以及伟大的菩提正道,我做过多少次如理的思维呢?是不是根本没有如理思维过,或者只是少数几次思维过呢?大多数时间考虑的都是世间的名闻利养、饮食男女等。以这样下劣的心态,当然发不起缘无上大菩提的伟大愿心。
③我的福慧资粮有没有真实双运呢?检查起来是不是只有一种小福小慧?比如,修一点福德,也是强烈执著一种人天的圆满,并没有目空三界、上求无上菩提的大志向,这说明是福中无慧。修一点慧,也是仅仅执著一种寂灭的小乘境界,并没有下化众生的大心,连稍微接触众生、随顺众生做一点利益都不肯发心,这说明是慧中无福。以这样一种痴福和偏慧,毕竟不是大人之器,当然发不起“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无伪菩提心。
这样反省下来,就知道:自己发不起菩提心的原因,确确实实是相续当中存在障碍。如果不努力遣除,终究还是无法发起真正的菩提心。所以说,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他自己不观察自己相续当中有很深重的障碍,包括产生菩提心的障碍是哪些,三种当中自己相续当中存在哪一种,他都没有反省,然后口头上说“我发菩提心,我是大乘的行人”,是这样说大话,实际欺骗自己而已。真正来说,你相续当中产生一种无伪的菩提心的话,刚上面讲的,这三种障碍必须要远离的,没有远离障碍,正面的菩提心无法生起的。所以,要反省自己,确实需要观察自己相续当中发不起菩提心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知道,确确实实相续当中存在障碍,如果不遣除这个障碍,始终都发不起真正的菩提心。这样认清了病因之后,把能障转变成能生,那菩提心的苗芽一定可以在被善法之水滋润的心地上发起来。所以,用功的地方就在三种能生上面,首先要以精进心和信心修集万善,要日日不断的做好事;然后要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缘着无上的佛果、缘着深广的菩提道,再再的如理思维,这样就能激发和增广善根,最后会出生坚固的菩提誓愿。第三就是要福慧双修,修福的时候要以智慧摄持,不堕为人天的痴福,修慧的时候要以方便摄持,不堕入小乘的偏慧,以这样的方式来修集资粮,这个就是真正大乘行人福慧双修的一种殊胜资粮。只有福慧资粮具足,才能真实发起以智慧上求菩提、以大悲下化众生的伟大菩提心。
第三、缺种性善友,心极疲厌性。
能障:缺种性,缺善友,心极疲厌。
所障:以加行真实摄受菩提(或者讲以加行真实趣入菩提。)
①缺种性:就是不具足大乘种性。大乘种性具有何种相呢?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说:“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也就是大乘种性的人,见到众生的痛苦,会自然生起大悲;听到大乘的深广妙法,即使听不懂,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欢喜和信心;而且,听到为了利益众生需要行持各种难行的时候,心里会随喜赞叹,能够深深忍可于心,不会怖畏;而且,对于六度的善根,自然会很欢喜的去踊跃行持。具有这样大悲、大信、大忍、大行的贤善之相,就是大乘菩萨的不共种性。如果不具足这样的内在素质,就叫缺种性。
②缺善友:就是不具足善知识,这里的善知识特指宣说大乘深广妙法的善知识。这样大乘不共的善友——善知识才能真正引导无上菩提的境界,但是,如果缺少这样的善友也就是说不具足大乘的善知识,那就没有办法真实趣入大乘的菩提道。大乘善知识的法相,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弥勒菩萨讲了十种相。唐译《大乘庄严经论》上说:“调伏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我们详细解释过,这里不再解释。今天时代恶浊,不容易找到这样十相具足的大乘善知识,但是至少也须要具足总体功德的八分之一。如果没有依止这样具相的大乘善知识,就叫“缺善友”。
③心极疲厌:就是对于大乘道的苦行心里很疲厌,不愿意吃苦。
以这样缺种性、缺善友、心极疲厌,就会障碍以加行真实摄受菩提,这样就不会实修深广的大乘法,不能身心趣入六度四摄的广大菩萨行。
以世间的比喻来说,比如学武术,决定能不能练好功夫的因素,有三个,首先是要有练武的气质,假如是一个文弱的白面书生,连抓一只鸡的力气都没有,这样就不是练武的材料;其次是要有高明的师父,能够在关键的地方指点策励;第三就是要有刻苦的精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只有长期苦练、心里不退缩,才能在外炼好筋骨皮,在内炼好精气神。如果三个条件缺少一个,也不可能炼好功夫。
同样道理,要得到世间和出世间的任何一种成就,都必须具足三方面的条件,第一个是内因,也就是内在的种性或者素质;第二个是外缘,也就是外在具相的导师;第三个就是在加行的过程中,要有堪能,坚固的心性,能够一直贯彻到底。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假如种性不具足,那是天份不够,不会有大的成就。假如没有导师引导,也很难获得门径。假如在实际加行的过程当中,心力不够,那遇到内外身心人事的困难,就容易退心,会导致前功尽弃。所以缺种性、缺善友和心理疲厌,就是实际加行的障碍。弥勒菩萨说的非常非常准确。
我们要想真正趣入大乘的实修,就要消除三种障碍,反过来要在因缘上具足三种能生,诸法依缘起,因缘不具足是不可能成功的。三种能生就是内在要具足大乘的种性,要有那样大悲、大信、大忍、大行的素质,如果没有,就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把人格的基础打好,使自己成为大乘的决定种性。其次是要依止一位具相的大乘善知识,这是一切成就的所依,凡夫人不依止大乘的善知识,只是自己盲目修行,一般很难有成功的希望。第三就是自己要有勇悍坚固的心。这三个如果具备,一定能够真正趣入大乘菩萨行的实修。
第四段:及缺于正行,鄙恶者同居。
能障:缺正行,与鄙者同居,与恶者同居。
所障:成为具慧菩萨(这里是讲资粮道和加行道——胜解行地的菩萨,也就是说大乘凡夫地的菩萨叫胜解行地的菩萨或者说这里所讲的具慧菩萨。)
①缺正行:就是六度的正行不满足,很多方面有欠缺,作的很不够。在上面第一段当中,也讲到善根的能障——无加行。这里的缺正行和无加行有什么差别呢?没有详细观察认为好像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需要了知两者的差别一者无加行是完全没有加行,所以叫做无加行;然后有加行但是不满足,完全没有加行,这叫做缺正行。一个是全无,一个是不足,这就是两者的差别。
②与鄙者同居:所谓鄙者,就是接触以后会让自己菩提心退失的人。鄙是庸俗、浅陋的意思。和这种鄙者在一起生活,是第二种能障。
③与恶者同居:所谓恶者,就是对于大乘法和大乘人具有瞋恨,而且寻求过失的恶人。和这种恶人在一起生活,就是第三种障碍。
下面分析鄙者和恶者的差别。
世亲菩萨说:“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所以,鄙者就是愚痴的人。恶者,就是喜欢毁坏他人的恶人。而且在窥基大师的《述记》当中具体讲了恶者的相,就是喜欢说他人的过失,喜欢破坏他人的善事,对于他人的功德喜欢遮隐,对于他人的过恶喜欢赞同。这样隐善扬恶、破善赞恶的人,就是恶者。
为什么以上三种能障会障碍成为具慧菩萨呢?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①由缺正行让正慧不产生:
从两个侧面来看:
第一个侧面,如果我们不具足如理的正行,那不如理的邪行就会生长。这样就会障碍自己,使正慧不产生,也就是没有具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的正行,那就会以六度的违品——例如悭吝、破戒、瞋恚、懈怠、散乱以及邪慧等,障蔽清净的智慧,使智慧生长不起来。每当我们在菩萨行上有所亏欠乃至有所违背的时候,实际上都会障碍自己成为具慧菩萨。比如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没有安忍,而是生起瞋恚,或者我们在行住坐卧当中不是摄心安住,而是任意散乱,以这个瞋恚和散乱就会障碍如理智慧。
第二个侧面,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只有把自己投身于六度的实践当中,才能在实际的菩萨万行当中产生出大乘深广的智慧。就像一个游泳健将,必须到大江大河当中历练,才能练出真正的游泳技能。同样,假如不是在一切人事境缘当中,历事炼心,假如不是对于大乘的六度万行一一躬行实践,那么怎么可能发展出真正通达大乘的智慧呢?所以,如果在六度的正行方面有欠缺,就是菩萨正慧的障碍。
②由与鄙者和恶者同居障碍正慧:
这个鄙者和恶者就是正慧的违缘。鄙者,有些只是耽著现世的名利,有些只是耽著后世人天的福报,有些是自私心很强、只看重个人利益,没有很高尚的志向和很远大的智慧。所以和他接触,自己的性情容易转移,会忘失甚至退失大乘的清净菩提心,这样就会障碍大乘的智慧。和鄙者接触会障碍正慧我们上面讲了。那么和恶者同居会怎么样呢,也是一样的,和恶者同居也是不知不觉就会受到恶的影响,和恶人接触久了,渐渐就会远离贤善,语言、行为以及性情都会变得恶劣下流。这样的结果就是障蔽心性,让智慧无法开发。了知能障之理以后,反过来就是能生之理。每个有善根的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升华成为具慧菩萨,那就要在三个能生上面下手,第一是要在六度的正行上充实圆满,以前有缺陷的地方,都要努力修补改正。第二是要和高尚之士共住,这里的高尚之士,就是指接触以后能够让你的菩提心增上的大德。第三是要和贤善之士共住。贤善之士的相,就是隐恶扬善,喜欢赞叹别人的功德,不喜欢宣扬别人的过失。对于善行成全、赞叹、随喜,对于恶行劝诫。特别来说,贤善之士就是对于大乘佛法、大乘行人特别欢喜的善人。
如果能够具足这三点,最后就可以成为胜解行地的具慧菩萨。
第五段,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
能障:颠倒粗重,三障具一,般若未成熟。
所障:无错乱的见道。
①颠倒粗重:就是自己身口意三门多行粗重,以颠倒的烦恼粗劣、沉重,所以叫做颠倒粗重。
②三障具一: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和报障,三障当中还存在一些障碍。
③般若未成熟:就是还没有成熟闻思的清净智慧。
以这三者就会障碍现见真谛的无错乱见道。
能生:遣除颠倒粗重,三障消除,闻思的智慧已经成熟。
以这三种能生,就可以生起出世间见道。
第六段:及本性粗重,懈怠放逸性。
能障:本性粗重,懈怠,放逸。
所障:无障之修道。
①本性粗重:就是俱生恶取处,也就是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因为是众生生来就有的,所以叫本性粗重。
②懈怠:就是行善不够勇悍。
③放逸:就是对于有漏业,自己的心不是很谨慎的防护。
以这三种能障能够障碍断障的修道。因为这个修道就是能够断障的一种出世间的修道,具足俱生的(不是遍计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说具有本性粗重、懈怠、放逸以这三种能够障碍能够断障的出世间修道。
障碍的原因:以本性粗重以及懈怠、放逸不会增长修道功德。
能生:断除本性粗重,具足精进和不放逸。
第七段:著有著资财,及心性下劣。
能障:贪著诸有,贪著资财,心性下劣。
所障:大乘不共的善巧回向。
①贪著诸有:就是贪著三有的五蕴。
②贪著资财:就是贪著悦意的色声香味等的受用,对于外物的享受非常耽恋。
③心性下劣:就是对于广大的行持善法心性很怯弱,发不起大心。
以贪著诸有和贪著资财就不能放舍,以心性下劣就会导致愿力狭小,这样会让自己的心趣向于其它法上面,不能一心回向无上菩提。
相反的能生:不执著诸有,不执著资财,心胸广大。
不执著三有的有漏身体和资财,心量广大,这样决定能够把一切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给一切法界众生。
第八段:不信无胜解,如言而思义。
能障:不信重大乘,于法无胜解,如言思义。
所障:不畏怖大乘法。
①不信重大乘:就是对于护持大乘法的人或者大乘道果没有真正的信心。
②于法无胜解:就是对于大乘的教法没有胜解,也就是对于大乘甚深空性以及广大方便,没有一种经过闻思之后所获得的胜解。
③如言而思义:一般大乘经义有文字表面之义和真实密意两层,如果不通达大乘经真实的甚深密意,只是按文字表面那样理解,就叫做如言取义。
以这三种就会障碍对于大乘法的深广之义无畏,也就是对于大乘经的深广义理会产生怖畏,接受不了。
能生:信重大乘法,于法胜解,不如言思义。
具足这三个条件就可以信受大乘法义而不怖畏。
第九段: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
能障: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
①轻法:就是对于正法没有珍惜之心。对法很轻视的人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会为了护持圣教,无悭吝的在有情相续当中,播撒佛法的种子。
②重名利:就是对于名声、资财非常看重,这样就不会具有宗教家虔诚奉献的无私精神。
③于有情无悲:就是对于不闻佛法而身陷在无明长夜当中的有情,没有悲愍救度的清净的善心。这样也不会跳入苦海,以传法来救度众生。他就不会让众生离苦得乐,为这个目的而传正法,来救度众生。所以,于有情无悲的话,对众生不会做真实的利益,让众生超越苦海,得到解脱的功德。
所以,由于轻法、重视名利以及对于有情无悲愍,就会障碍菩萨毫无索取,毫无悭吝的无悭法施。
能生:重法、轻名利、于有情具悲。
如果我们护持佛法的心很殷重,淡泊名利,而且对于这个世界的苦难众生具有深深的悲愍,那就一定会发起无悭的法施,做诸佛如来的使者,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佛法的真理。
第十段:匮闻及少闻,不修治妙定。
能障:匮闻,少闻,不修治妙定。
所障:获得十自在。
①匮闻:就是缺乏听闻,也就是由于往昔积累的舍法罪,导致远离听闻圣法。没有闻法,就不会了知如何作瑜伽的缘和相等。
②少闻:就是仅仅稍作听闻,因为听闻的量不足,所以没有能力受持大论,这样的结果是智慧不会变得广大、深入,不能彻底了知广泛的取舍之处。
③不修治妙定:就是虽然闻了,但是没有以实修欲勤等来净修三摩地,所以不能获得十种自在。
以匮闻、少闻和不修治妙定就障碍获得十种自在,就是佛法那种自在无碍的境界无法真实现前。
那么跟三种能障相反的就是能生:具闻、多闻、修治妙定。
壬二、十种所障
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
回向不怖悭,自在名善等。
以上面三十种能障所障的就是:
①善;②菩提;③摄受;④有慧;⑤无乱;⑥无障;⑦回向;⑧不怖;⑨不悭;⑩自在,这就叫做所障善等十法。
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
“善”是善根的最初发起,“菩提”是指缘菩提心的发心,“摄受”是指发起愿菩提心之后以加行趣入菩提,“有慧”是指通过以加行摄受而成为胜解行地的具慧菩萨,“无乱”就是以具慧菩萨获得无错乱的出世间见道,“无障”是指以大乘出世间的见道而获得无障碍的修道。后面善巧方便的回向,对于大乘道果不怖畏而产生胜解,对于所化众生不悭吝说法,这三者是使道增上的因,最后“获得十种自在”是修道究竟成就佛果。所以,善等十法,实际依次是菩提道从始至终的十个分位。了知善等十法的能障以后,以对治如理断除,就能成就一切道果的一切功德。
壬三、彼等对应
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
如是善等十法,每一种各有前文所说的三种能障。
这些上面我们讲能障的法的时候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要重复的方式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