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八)
 
{返回 辨中边论颂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79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八)

以上讲了能修之道的内容,下面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切三乘的修道完全含摄在三十七菩提分的修法当中,这三十七个内容就是能够求证菩提的能修之道,是三乘修法的精要。而且三十七菩提分分成七段,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必须依次第而生起资粮道乃至佛地的种种功德。按照大乘的观点来讲,三十七菩提分当中,下资粮道是修四念住,中资粮道是修四正断,上资粮道是修四神足,加行道暖位和顶位是修五根,顶位和世第一法位是修五力,出世间见道是修七觉支,修道二至十地是修八圣道支。在修习的道路上有这样渐次而上进的过程。只有打好前前的基础,才可能趣入后后甚深的境界。

具体来说,三乘修道的最初一步就是要修四念住,为什么要修四念住呢?目的就是为了悟入苦集灭道四谛的境界当中,如果四谛不能趣入,那就不可能趣入顺解脱分的修行当中,顶多只是在顺生死的人天善法当中打转,所以唯一只是顺福德分的善业。为了趣入以四谛为内涵的解脱道,首先必须在自己的身受心法上,以智慧能够观察到身的粗重行苦自性,又能观察到以受引起爱的后有集,又能观察到五蕴唯一是心,没有我的存在,又能观察到染净法的体相和差别,这样才能依次趣入四谛当中。也就是了知身是苦本,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了知受是爱因,而知道真实所断法;了知唯心无我,而趣入真实灭谛;然后了知染净因果,无误取舍而入于正道。所以,四念住就是以观慧为体,所观就是身受心法的自性,在观修纯熟的时候,才能让正念安住在身受心法的自性当中,这样才能为后面的四正断打好基础。否则,假如不能以观慧了知所断障碍以及能断对治的差别,以及不能以正念安住于四谛的自性,上面中资粮道的四正断也无法生起。这样我们就知道这是从反面观察的,上面从正面来讲,需要修四念住,四念住他的体性就是以观慧为体,这样观修纯熟的时候,真正正念才安住上身受心法的自性当中,这样就可以修好四正断的真实的基础,有了基础才可以进一步真实行持四正断的修法,也就是说中资粮道的四正断的修法可以真实生起。相反,刚上面所说一样,假如不能以观慧了知所断障碍以及能断对治的差别,不能以正念安住于四谛的自性,那么上面中资粮道的四正断也是无法生起的。为什么呢?因为连所断障碍和能断对治的差别都搞不清楚,怎么能正断呢?最多只是盲修瞎练而已。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引起观慧,能让正念安住,这是首要。

四念住到量了之后,就可以进入中资粮道四正断的修法当中。四正断就是四种精进,都是以精进为体。这个修就是在以四念住遍知障碍和对治的基础上,进一步要实际远离障碍、修集对治,修的方面就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以精进心让自己的过失一天比一天少,让自己的功德一天比一天增上,只有这样精进的离过修德,日新又新,才能趣入后面四神足的修法。假如没有四正断的实修,相续当中过失充满,资粮是浅薄,心相续没有大的转变,以这样粗重、恶劣的相续根本不可能如欲安住而成就三摩地,根本无法成为堪能性的。所以说,四神足的前因就是四正断。相反,如果经过四正断勇猛精进的离过修德,过失日益减少,善行日益纯熟圆满,那决定会成为修定的法器,可以很方便就趣入四神足的修法。所以论当中说“依住堪能性”,就是要依靠正断,才能有能力修堪能性。进一步,为了成就神通等的殊胜功德,需要修习神通等的因缘——四神足。这个修法的内涵就是要修集三摩地的能生因缘,也就是以八断行对治五种过失,在三摩地的加行方面,需要依止信、欲、勤、安以及正念,来断除懈怠和忘失圣言两种障碍。在三摩地的正行方面,需要以正知断除昏沉和掉举两种障碍。在三摩地的辗转增上方面,需要以思和舍断除作行和不作行的两种障碍。通过这样修集顺缘,远离违缘,决定可以生起三摩地。

以上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都是属于资粮道顺解脱分的修行。以四念住为因,修习四正断;以四正断为因,修习四神足。在道的次第上,有这样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而且,四念住重在观理,四正断重在持戒,四神足重在修定。以四念住遍知障碍和对治的差别之后,紧跟着以四正断实际远离障碍、修集对治,有这样精进的修断,心相续就会远离过去刚强、粗重的状态,可以安住,有所堪能。以上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的关系如理能够理解清楚,我们就会发现,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关于修法上的思想确确实实都是有根据的,都是按照广大行派的修行次第作广大的阐明和发挥。从《广论》的修行次第安排上来看,在进入奢摩他之前,是有关三士道方面的观修,着重强调的是以观察修引起观慧,因为只有通过一步一步的观察修,在心相续当中引起无误了知的智慧,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转变心的状态,也就是在三士道的很多内容当中,只有首先以闻思生起定解,才能以相应的串习断除过失和引生功德,这样不断遣除过失、修集功德,最后才能成为奢摩他之法器。所以,在修行的思想上,跟本论所说,非常一致。这样经过资粮道的修习,顺解脱分的善根种植圆满,相续堪能,就能进入加行道四位五根、五力的修法,首先在暖位和顶位,可以深入五根的修习,也就是在信进念定慧五根上为了引发出世间见道而作修习。当五根修习到能够胜伏违品,而不被违品所陵杂时,就成为五力,进入忍位和世间第一法位。世间第一法位结束或者到顺抉择分善根圆满的时候就可以现前出世间的见道初地位,也就是说世间第一法位的时候,顺抉择分的善根已真实圆满。

到顺抉择分善根圆满时,就可以现前出世间的见道初地,这时所修的就是七觉支。见道之后的修道,修行的内容就是八圣道支。这个七觉支和八圣道支的修行,都是在圣者入定当中获得殊胜的功能,在出定位自然趣入修持的。

三十七菩提分七个阶段的修法,实际都是在修清净法界,都是在对治颠倒障碍。但是在修治上,也有异生、有学和无学的三种境界差别,也就是异生位的修治是有倒顺无倒,有学位的修治是无倒有倒随,无学位的修治是无倒无倒随。从整个修行上来看,所谓“修”,就是要缘真实性对治障碍,目的就是为了现前无垢的法性圆成实,而在修治上就有,从顺无倒到真实无倒,从有倒随到无倒随的过程。凡夫异生位,唯一是以闻思智慧随顺法界而衡量,只是执著法界的总相为自相,还没有真实生起能断除障碍的出世间圣道。在出世间见道时开始无倒现见法界的自相,在这个时候才生起无倒圆成实,但是还有二障在相续当中随逐。经过修道的次第断障,在无学位才彻底远离一切二障的种子以及习气,在这个时候二取完全消亡,唯一显露无变圆成实。

三十七菩提分的修法是三乘修法的共同内容,但是三乘的道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所缘、作意和证得的差别,在所缘上有广大和狭小的差别,在作意上有有缘和无缘的差别,在证得上有小乘涅槃和无住大涅槃的差别。这三种差别,可以决定大乘的道最为超胜。

由于对治法在补特伽罗的相续当中一层层生起的差别,就可以相应的安立各种道的分位,也就是可以安立以异生、有学、无学所摄的各种道位。

这以上总结了能修之道的内容。下面开始讲以道所引生的果。

丁三、彼道之果分二:一、总说五果;二、从道的角度别说果

戊一、总说五果

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

爱乐增长净,如次即五果。

道的果以五种果来归纳,就是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和离系果。其中,器是异熟果,力是彼器的增上果,爱乐是等流果,增长是士用果,净是离系果。

1、器:就是随顺善法异熟,也就是以善业所招感的暇满人身宝。因为他是善业招感,体性是无记的,所以说是异熟;因为果报殊胜,以这个身会趣向善的方面修习殊胜善业的缘故,叫做随顺善法。比如以好的容器就可以容纳很多物质,同样,以这样的人身宝可以受持圣道的功德,是圣道的美器,所以从比喻上安立器的名称。

2、力:世亲菩萨说“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就是由于器能够顺生善法的势力,使得善法成为上品性。这个上品善就是异熟的增上果。以往昔善根为因,今生得到很好的根器,这样以异熟果很殊胜,由它所顺生的善法也就会辗转而增强的,这个上品的善就是异熟的增上果。这个“力”的内容,我们为了容易理解,打个比喻可讲。

比如,我们搞运输,攒了一笔钱,以这笔钱购买性能很好的一个卡车,现在用这辆卡车,就可以进一步使运输的能力增上,这就是异熟增上果的比喻。

3、爱乐:就是对于善法,自己心相续里面欢喜数数积累,这就是等流果。

4、增长:就是由于修习善根的申习力,使得以前没有的善根在今生辗转增上,这就是士用果。

5、净:就是障碍清净,获得离系。这是离系果。

以上所讲的五个果的关系,就是以前前引生后后,也就是通过行善,就会得到好的身器;由这个身器具有增上力,就可以使善法成熟而达到上品;这样的结果就会使得内心对于行善具有爱乐;以爱乐作滋润,善根就能辗转增长圆满,最后就能清净障碍,远离系缚。

戊二、从道的角度别说果

复略说余果,后后初数习,

究竟顺障灭,离胜上无上。

在以上五果之外,再略说其余的十种果,就是后后果、最初果、数习果、究竟果、随顺果、障灭果、离系果、殊胜果、有上果、无上果。

1、后后果:就是以前前为因引发的后后之果,比如依靠种性,就能发心;依靠发心,就能趣入加行等等。

2、最初果:是指最初的出世间果,也就是见道。

3、数习果:就是随念见道所证的法界而数数串习的修道。

4、究竟果:就是指修道究竟的无学道。

以上四种,第一种是胜解行位的道,后三种是出世间的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在这四种当中摄尽了道的一切果。

5、随顺果:是后后果的异名,因为后后果和前前因随顺,或者是随顺真如,所以又叫随顺果。

6、障灭果:是最初果的异名,因为以见道灭除遍计两种障碍的缘故。

7、离系果:是前面数习果和究竟果的异名,因为是远离各地所断障碍的缘故,两种都叫做离系果。

8、殊胜果:就是获得神通等殊胜功德的缘故,叫做殊胜果。

9、有上果:大乘一到十地,叫做有上果,因为是在声缘之上的缘故。

10、无上果:佛地叫做无上果,再没有一种殊胜无上的果,所以佛地叫做无上果。

以上以五果或者十种果含摄了道的一切的果。这里只是一般的总说,如果广分的话,三乘的果有无量无边那么多。

以上从三乘的角度宣说了所知之境、能修之道和修道之果。下面开始特别显示大乘超胜于声缘乘的无上道相。

丙二、宣说大乘不共道相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

谓正行所缘,及修证无上。

总的就是通过三种无上,宣说大乘是无上乘。三种无上就是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以及修证无上。这是总标略说,下面对于三种无上一一详细解释。

丁二、广说分三: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

戊一、正行无上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

正行有六种,谓最胜作意,

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

所谓大乘的正行有六种,就是①最胜正行;②作意正行;③随法正行;④离二边正行;⑤差别正行;⑥无差别正行。

己二、广说(依略说次第)分五:一、最胜正行;二、作意正行;三、随法正行;四、离二边正行;五、差别正行与无差别正行

庚一、最胜正行分二:一、十二最胜正行;二、所修十度

辛一、十二最胜正行

最胜有十二,谓广大长时,

依处及无尽,无间无难性,

自在摄受起,得等流究竟。

所谓最胜正行有十二种分类,就是⑴广大最胜;⑵长时最胜;⑶依处最胜;⑷无尽最胜;⑸无间最胜;⑹无难最胜;⑺自在最胜;⑻摄受最胜;⑼发起最胜;⑽至得最胜;⑾等流最胜;⑿究竟最胜。这十二种是大乘正行超胜二乘正行的最胜之相。

以下我们作一一解释:

⑴广大最胜:可以从所厌广大和所求广大两个方面解释。所厌广大,就是大乘菩萨不希求一切世间的富贵安乐自在,也厌离小乘的涅槃果位。所求广大,就是大乘菩萨唯一寻求一切智智的果位。因为所厌所求都极为广大,所以是广大最胜。

⑵长时最胜:长时是和短时相比而说的。所谓短时就是二乘和世间的小果短时就可以获得,所以只是短时地修习。比如声闻人寻求阿罗汉的小果,利根声闻通过三世的修习,就可以证果。所谓长时,就是为了成就大乘无上究竟的佛果,在三大阿僧祗劫当中长时熏习。

⑶依处最胜:首先要知道大乘修行的依处是什么?大乘的十度都是以利他为先,因为依于有情的缘故,有情就叫做依处。大乘修行的依处是无量无边的一切有情,二乘修行的依处只是自己一个人,所以大乘的依处是最胜的。因为小乘行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推动下,为了自己求小乘阿罗汉的解脱果作修行的,所以,二乘修行的依处只是自己一个人,但是大乘的修行依处确确实实是为了一切有情的,无量无边众生的利益都行持,也就是说大乘的六度万行唯一就是以利他为根本的,所以,大乘修行的依处是无量无边的一切有情,所以,依处是最胜的。

⑷无尽最胜:是从回向上说的。这个“无尽”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释:第一、从所回向的善根来说,就是以回向无上菩提,由此在无余涅槃时,善根也无有穷尽;第二、从回向之处来说,就是所回向的菩提在未来世没有穷尽;第三、从能回向的善根来说,菩萨十度所修集的一切一切善根,都作回向,没有一种善根不可以回向的,所以能回向的善根也是无尽的。我们就知道无尽从很多方面可以解释,所回向的,能回向的,从回向之处各各方面来看,的确大乘人修行善根回向呢成了无穷无尽甚深的法,所以叫做无尽最胜。

⑸无间最胜:就是因为获得自他平等胜解的缘故,能让善根相续不间断而圆满。大乘的菩萨修胜义法门的时候,万法都是大自然、大平等的自性,而且以自他相换的方式来超越二乘,修平等的境界,所以,获得自他平等胜解的缘故,能让一切的善根相续不间断而增长圆满,这叫无间最胜。按照《述记》所说来解释,大乘菩萨对于自他获得平等胜解,这样对待众生就像对待自己一样,把一个小我已经扩展成为无穷无尽的大我,由于众生无量的缘故,在众生上面发起的布施、持戒等将永远不会间断。或者教化众生,当众生行善的时候,由于菩萨具有平等胜解,所以菩萨就像自己所作一样欢喜,这样就能让自己的布施等快速圆满。

⑹无难最胜:这是从大乘的善巧上说的。大乘以随喜等的善巧方便,可以无难而圆满布施等修行。如果不具有随喜等,需要自己去作,那就很困难。能够随喜而不需要自己作,就是无难。

⑺自在最胜:就是以虚空藏等三摩地的殊胜力能够使布施等修行随欲圆满。大乘的三摩地非常非常殊胜,能够转变金银等物而布施给众生,以能变无穷无尽的缘故,所以叫做“虚空藏”,这是从比喻取的名字。这样我们就知道,大乘菩萨他不是一种执著心、一种希求心,落到一种相状而行持善法,不是这样的,他用一种不可思议的三摩地的力量来修持六度万行的,所以非常自由、非常自在而行持的,修行都是随意圆满的,所以就叫做自在最胜。

⑻摄受最胜:大乘的十度修行是以无分别智慧摄受。比如,在作布施等时,不见施者、所施、受者等,这样三轮体空的方式作布施,所以叫做以无分别智摄受,这样能够让布施等波罗蜜多获得清净,成为出世间的真实的波罗蜜多。

这样我们就知道,大乘的十度修行不是有行相,有三轮执著的境界行持的,而是三轮体空的无分别智慧摄受的前提下行持布施等,这样就成了出世间的真实的波罗蜜多。

依靠以上八种最胜,以甚深广大的方式修习般若,所以是超胜声闻独觉的最胜正行。

下面四种最胜,是按照地道划分来说的,也就是属于从资粮道到无学道之间四个阶段的最胜。

⑼发起最胜:就是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对于大空性的法忍辗转而增上,这就是发起最胜。所发起,就是对于大空性的法忍。

⑽至得最胜:就是在初地开始获得出世间无漏道,所得就是出世间道。

⑾等流最胜:就是在第二地到第九地,六波罗蜜多的等流渐次而出生。

⑿究竟最胜:就是指第十地和佛地,第十地是学道的究竟,佛地是无学道的究竟。

辛二、所修十度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由斯说十度,名波罗蜜多。

“斯”就是上面所说的十二种殊胜。由如是十二种殊胜,故说十度名为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到彼岸之义。所谓此岸,就是不殊胜的劣地,现在以十二种殊胜超越劣地,所以叫做波罗蜜多。

壬二、广说分二:一、十度体性;二、十度作用

癸一、十度体性

十波罗蜜多,谓施戒安忍,

精进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所谓十波罗蜜多,第一就是对于身体、财富、善根不耽著的布施;第二就是对于取舍的学处如理守持,不违越的持戒;第三就是不被瞋恚等违品胜伏、相续不动摇的安忍;第四就是对于善法勇悍而且数数行持的精进;第五就是系心一缘而不动的禅定;第六就是拣择诸法的般若;第七就是对于自他的广大利益能够顺利成办的方便;第八就是善根猛利不间断摄受的愿;第九就是善根无有空耗、能够胜伏违品的力;第十就是能够通达大乘甚深密意究竟之义的智。

癸二、十度作用

饶益不害受,增德能入脱,

无尽常起定,受用成熟他。

十度的作用分别是①饶益;②不害;③受;④增德;⑤能入;⑥能脱;⑦无尽;⑧常起;⑨决定;⑩受用成熟他。

1、饶益:就是以布施能够满足并且摄受众生。

2、不害:就是以持戒能够不伤害众生,也就是通过持戒可以断除以身口损害他人的行为以及损害他人的发心。

3、受:就是以安忍能够忍受一切损害。

4、增德:就是以精进能够增长功德。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一切功德的增长都要依赖精进才能圆满成办。

5、能入:就是以静虑发起神通等,能够引导有情让他们趣入正法。

6、能脱:就是以般若宣说殊胜妙法,能够让众生的相续解脱。

7、无尽:就是以回向等善巧方便能够让善根无尽。

8、常起:世亲菩萨说:“由愿波罗蜜多故,摄受随顺施等胜生,一切生中恒得值佛,恭敬供养常起施等。”(就是以愿的作用,能够摄受随顺布施等善法的殊胜身器,在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值遇佛陀,恭敬供养,常常发起布施等的善行。)所以愿的作用就是使得生生世世之中常起善行。

9、定:就是以具足思择力和修习力能胜伏障碍,能够让善根决定转向无上菩提。

10、受用成熟他:就是以智对于布施等的大乘道,自己能够无误受用,而且以此能够成熟其他有情。受用法乐是以智对于自己的作用,无倒成熟他相续是以智对于他人的作用。

 


{返回 辨中边论颂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七)
下一篇: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九)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二)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九)
 辨中边论颂讲记(四)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二)
 辨中边论颂讲记(七)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四)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三)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七)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三)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学要努力细致才能成办解脱[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花祭 Farewell Flowers[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北京天开寺八关斋戒开示[栏目:体慧法师]
 以愉悦之心生活[栏目:佛网文摘]
 杀生和抽烟的果报[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自序 目次[栏目:印顺法师]
 中部56经 优婆离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见法[栏目:明法尊者]
 前行讲记 第一百四十一讲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诸法因缘生-内道佛教之观点[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