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七)
 
{返回 辨中边论颂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19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七)

壬二、依止八断行之对治

为断除懈怠,修欲勤信安,

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为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

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

颂词上说:为了断除懈怠的过失,修习欲勤信安四种断行,这四者的关系是所依能依以及所因能果的关系,也就是欲为所依,勤为能依,信为所依欲的所因,轻安为能依勤的果。为了断除其余四种过失,修习念知思舍四种断行,也就是以正念记持圣言,以正知觉知昏沉和掉举,以思为了伏除昏沉和掉举而发起加行,以舍在沉掉断灭之后,能够安住无功用、平等而流。

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1、以信欲勤安断除懈怠。

懈怠的正对治是什么呢?就是轻安,成就轻安就不会生起懈怠。产生轻安的前方便就是信、欲、正勤,也就是轻安必须依靠正勤,正勤必须依靠对于三摩地的欲来成就(欲,就是欲乐,也就是希求心。)欲的发起要依靠对于三摩地的胜解信。所以,信、欲、勤、安是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我们从修信开始,一步一步生起欲、正勤和轻安,当轻安生起的时候,就可以真正断除懈怠的过失。

这里关键要理解,信为欲依,欲为勤依,勤为安依的道理。《述记》当中说,以信三宝,就会发起希望,所以信是欲生起的近因。从我们的心上看,信心就是欲的所依,以信心就能发起对于三摩地的欲,如果没有信心对于修习三摩地决定不会有兴趣。所以,信为欲依,信心成欲了所依。从我们的心上看就明白的,因为有了信心,就是欲的所依,以信心就能发起对于三摩地的欲求心,相反,如果没有信心,对于修习三摩地绝对不会有真实的兴趣。再看欲为勤依的道理,在《对法论》上说,“欲为勤依,由欲求故,为得此义,发勤精进。”有了欲心,精进心紧跟着就会起来,也就是因为对于三摩地有强烈的欲求心,为了获得三摩地,就会精进地用功。所以,欲是勤的所依。安住在欲当中,就是正勤。离开了欲求心,根本没有动力的。再由于勤精进,就可以得定,定一生起就会获得轻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对治懈怠。

2、以念智思舍断除其余四过。

以正念在心里能忆持三摩地的教言,这样就可以对治忘失教言的过失。以正知时时观察,在沉掉生起时随时觉知,这样可以对治昏沉和掉举的过失。以思能够提起沉掉的对治行,可以对治不作对治行的过失。以舍在沉掉已经寂灭的时候,不再对治,这样能让心平等而流,由此对治复作对治行的过失。

庚四、宣说加行道暖顶位五根

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

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

第一句是承接上文,后三句是讲暖位和顶位修习五根。

论中说到:已经种植顺解脱分的善根之后,在加行道复修五种增上,就是欲增上、加行增上、不忘境增上、不散乱增上以及思择增上。实际上五种增上,分别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

所谓“顺解脱”,就是指顺解脱分善根。所谓“增上”,是根的异名。因为以五根近的方面能够出生五力,远的方面能够出生上上道果以及种种功德,所以叫做增上。

以下说明五种根的含义。

1、信根:以信根能够使得依于四谛取舍的欲增上,所以信根是欲增上。

2、精进根:以精进根能够让实修加行增上,所以精进根是加行增上。

3、念根:以念根能够让不忘境增上,所以念根是不忘境增上。

4、定根:以定根能够让心不散乱增上,所以定根是不散乱增上。

5、慧根:以慧根能够让思择诸法增上,所以慧根是思择增上。

以这样五根能够引生清净的种种功德,所以都叫做根。

庚五、宣说加行道忍世第一法位五力分二:一、真实五力;二、加行道与根力对应而摄义

辛一、真实五力

即损障名力,因果立次第。

第一句是讲五力的含义,第二句是讲五力的次第。

“障”就是信等五根的违品,也就是无信、懈怠、忘失、散乱、愚痴或邪慧。“损”就是能伏灭违品。因为信、进、念、定、慧具有势力,能够伏灭相应的违品,所以叫做力。世亲菩萨也说:“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用,复说为力,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陵杂故。”对于力的含义,讲了两点,第一是“能伏灭不信障等”,第二是“不为彼所陵杂”。在加行道,信心等五法不是无漏法,不能让违品彻底断灭,所以只能说“伏灭”。“陵”和“杂”的意义要分开来解释,按照《述记》所说,所谓“陵”,就是以不信等能够压伏信心等,让信心等不能发起;所谓“杂”,就是虽然生起信心等,但是不信等违品还会夹杂在当中生起。但是,到了五力的地位,“陵”和“杂”都没有了,不会被违品所陵杂,所以叫做“力”。在五根位,还有“陵”、“杂”,所以只能叫做根。这也是根在力前安立的原因。

为什么五力的次第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呢?为什么次第不能错乱?因为前前是因,后后是果,所以按照因果而安立这样的次第。

具体来说,就是以信力能生起精进力,以精进力能生起不忘失的正念力,以正念力能生起定力,以心住等持之力能生起如实了知法性的慧力。

世亲菩萨说:“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后果故,谓若决定信有因果,为得此果发勤精进,勤精进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则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实知,既如实知无事不办,故此次第依因果立。”(五力的次第按照因果而安立。就是如果决定信受有因果,为了获得这种果,就会发起勤精进;勤精进之后,就能安住正念;安住正念之后,心就会得定;心得定之后,就能如实了知;既能如实了知,就可以无事不办。所以,五力的次第是依因果而安立。)

辛二、加行道与根力对应而摄义

顺抉择二二,在五根五力。

“顺抉择二二”就是指顺抉择分当中暖和顶两种和忍世第一法两种,“在五根五力”,就是指煖顶二种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

庚六、宣说见道七觉支

觉支略有五,谓所依自性,

出离并利益,及三无染支。

由因缘所依,自性义差别,

故轻安定舍,说为无染支。

第一颂是把七觉支摄为五支,第二颂是宣说无染支的含义。

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其中念觉支是觉所依支,择法觉支是觉自性支,精进觉支是觉出离支,喜觉支是觉利益支,轻安、定、舍三觉支是觉无染支。

1、觉所依支:因为念是一切功德依处的缘故,念觉支是觉所依支。

2、觉自性支:因为见真实性的择法智慧是见道体性的缘故,择法觉支是觉自性支。

3、觉出离支:因为以精进能够出离违品的缘故,精进觉支是觉出离支。

4、觉利益支:因为喜是以见道所成就的利益的缘故,喜觉支是觉利益支。《述记》说:“由喜势力,身得调适,故名利益。若未得喜,身恒刚强故。”见道初地,叫做极喜地。由于喜的势力,身体得到调适,所以叫做利益。如果没有得到喜,身体是恒时刚强的。

5、觉无染支:论中说到:因为轻安是无染的因缘,定是无染的所依,舍是无染的自性,所以把轻安、定、舍这三支摄为觉无染支。对法当中说,由于轻安能够对治身体粗重的过失,所以轻安是无染的因缘。粗重就是种子,以粗重为因能够出生三种杂染,而轻安是粗重的近对治,因为轻安是粗重的对治因缘,也就叫做无染因缘。实际上轻安不是无染的真实因缘。

对法论中说:“由依止定,方得转依故,定名作无染所依。舍自性支之所依故。”(由于依止定才能获得转依,所以定叫做无染所依。)

所谓舍,是无染自性,对法论说:“能永治贪忧二法,故名自性。”以舍能够对治贪、忧,贪忧如果存在,心里就不能寂静,以舍能对治,所以叫无染自性。

庚七、宣说修道八圣道支

八圣道支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属于修道位所修的法。

分别及诲示,令他信有三,

对治障亦三,故道支成八。

表见戒远离,令他深信受,

对治本随惑,及自在障故。

第一颂:因为正见是分别支,正思惟和正语是诲示他支,令他信支有正语、正业、正命三支,对治障支有正精进、正念、正定三支,所以道支总的就有八支。

第二颂是讲正语等三支摄为令他信支,以及正精进等三支摄为对治障支的理由。

论中说:正语、正业、正命如其次第,表示具有见、戒、远离,能令他人信受,所以摄为令他信支。正精进、正念、正定如其次第,对治根本烦恼、随烦恼和自在障的缘故,摄为对治障支。

1、正见是分别支

所谓正见,就是对于真实义能够真实了知的自性,也就是以见道现量见法性而后得的无垢智慧。由于见道入定亲见法性,在后得位由正见以产生定解对于法义能够分别了知,极为正确透彻,所以正见是分别支。

2、正思惟和正语是诲示他支

按照自己所通达的法义,为了利他而宣说的发心,就是正思惟;以正思惟引发的语言,就是正语。所以正思惟是从教诲他人的发心上讲,正语是从教诲他人的语言上讲,两者归摄为诲示他支。因为发心和语言没有一点垢染,所以叫做正。

3、正语、正业、正命是令他信支

正语、正业和正命都是让他人生起信心的因素,只不过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所以都摄为令他信支。具体来说,就是以正语让他人了知正见,并且产生信心;正业就是不作任何不善业,以法性力获得圣者欢喜的戒,以这个持戒清净让他人了知,并且产生信心;正命就是在一切时候完全远离谄曲等的颠倒邪命,以这个少欲知足,让他人了知,并且产生信心。

世亲菩萨说:“由正语论议抉择,令他信知已有胜慧。”(就是由正语的缘故,按照自己所证而问答、论议、抉择,能够让听者信受了知自己具有殊胜智慧。)

世亲菩萨又说到:“由正业故,不作邪业,令他信知已有净戒。”(就是由于正业的缘故,往来进止正行具足,不作五种邪业等,这样三业清净能够让他人信受了知自己具有清净戒律。)

又说:“由正命故,应量应时如法乞求衣钵等物,令他信已有胜远离。”(就是由于正命的缘故,应量应时如法乞求佛所开许的衣钵等资具,这样让他人信受自己具有殊胜远离。所谓“应量”,就是只求称量,不多求乞而积蓄;“应时”,就是随时所积,不求非时之物。所谓“远离”,就是安住在正命当中,行持少欲知足,所以叫做远离。)

由于这三种根据,把正语、正业、正命、安立为令他信支。

圣者菩萨的事业就是要化导众生,让众生产生信心而趣入佛法。能够让众生由衷发起信心的正道,只有三个,就是正语、正业和正命。如果自己所说的道理非常清净,没有绮语、妄语等的垢染,身口意三门非常清净,而且远离邪命、过少欲知足的清净生活,以这样的德行,决定可以感化众生,让众生深心信受。所以,补处弥勒菩萨把正语、正业、正命三者归摄为令他信受支,非常准确。

相反,假如表现出来的只是邪语、邪业、邪命,那就不能让众生信服,无法摄受众生的心。虽然暂时可以用一些狡诈的方便欺骗众生,最终不会有好结果。

4、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对治障支

就是以正精进断除修道的根本烦恼;以正念断除昏沉、掉举等的随烦恼,因为以正念能安住在寂止等因的缘故;以正定对治对于殊胜功德自在的违品,因为在安住禅定后能够引发神通等种种功德的缘故。

己二、彼等分三种修治差别(彼等就是三十七菩提分的种种修行。)

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

无倒无倒随,是修治差别。

一切道可以归摄为三种修治差别,就是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无倒无倒随。其中,有倒顺无倒是在异生位资粮道和加行道位;无倒有倒随,是在有学位见道和修道位;无倒无倒随是在无学道位。

为什么异生位的修治是有倒顺无倒呢?因为异生位以闻思智慧能够随顺法界真如衡量,所以是顺无倒;同时异生位是把相似的无我总相执著为无我自相,所以是有倒。

为什么有学位的修治是无倒有倒随呢?因为有学位,已经现见无我法界自相而对治颠倒,所以是无倒;同时有学位还有颠倒障碍随逐,所以是有倒随。

为什么无学位的修治是无倒无倒随呢?因为无学位已经圆满现见真如法界的自性,所以是无倒;同时无学位彻底断尽了一切障碍,所以是无倒随。

己三、菩萨道之差别

菩萨所修习,由所缘作意,

证得殊胜故,与二乘差别。

大乘菩萨所修习的道,由于三种殊胜的缘故,与二乘差别。也就是由于所缘殊胜、作意殊胜、证得殊胜的缘故,超胜声闻独觉的道。

1、所缘的差别:声闻独觉只是缘自己的身受心法等修习对治,大乘菩萨也缘他相续的身受心法等修习对治。所以,大乘菩萨所缘就是自他相续所摄的一切万法,二乘所缘主要是自相续的法,在所缘上有宽和狭的差别。而且,大乘菩萨见的是二无我的自性,二乘只见圆满的人无我,所以在所缘空性上也有广大和狭小的差别。

2、作意的差别:就是在作意方式上存在有缘和无缘的差别。声闻独觉是以无常等行相作意,大乘菩萨远离常和无常等的一切增益损减,是以无缘的方式作意。

3、证得的差别:声闻独觉厌离生死,希求离系,所以他们修习四念住等,只是为了身等快速获得离系,获得小乘涅槃。大乘菩萨以大悲不厌生死,所以不是为了身离系;同时以智慧不厌涅槃,所以也不是不离系。大乘菩萨修习四念住等,只是为了证得无住大涅槃。

由上面所讲的所缘、作意、证得三个方面的差别,大乘菩萨的修行超胜于声闻独觉的修行。

以上已经辨明了修对治的内容,下面开始宣说修的分位。

戊二、道之分位分二:一、安立九种分位;二、安立三种分位

己一、安立九种分位分二:一、真实;二、其异门

庚一、真实

所说修对治,分位有十八,

谓因入行果,作无作殊胜,

上无上(解行)。

所说的修对治的分位,有十八种,我们以九位来说。首先讲第一个九位,再讲第二个九位。

前一个九位就是:因位、入位、加行位、果位、有所作位、无所作位、殊胜位、有上位、无上位。

因位:就是指安住种性位。因是种性之义。

入位:就是指三乘当中每一乘的已发心位。三乘的入道是以发心为界限,发了心就算是正式趣入了三乘的道。所以,已发心位叫做入位。

加行位:就是指从发菩提心开始,乃至没有获得见道初地之间的分位,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因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大乘的资粮道也是成了见道的远加行,从暖位来讲,成了近加行,所以,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都可以叫做加行位。

果位:就是指开始获得初地的果位。

有所作位:就是修道二至七地的分位,因为有勤作的缘故,所以叫做有所作位。

无所作位:就是无勤作或者无学的第八地。第八地有时候叫无学道或者无所作位,因为相比之下,八地没有勤作,一到七地有功用、有勤作,但是在八地的时候,的的确确没有勤作,没有功用的学修,所以,叫做无所作位或者无勤作位,或者无学的第八地。

殊胜位:就是具有四无碍解以及神通等殊胜功德的第九地。

有上位:就是有学道当中的最上位——第十地。

无上位:就是指无学道佛地。

庚二、其异门

(上无上)解行,入出离记说,

灌项及证得,胜利成所作。

第二个九位,就是:胜解行位、证入位、出离位、授记位、辩说位、灌顶位、法身证得位、报身胜利位、化身成所作位。

胜解行位:以种性位、入位、加行位这三位所摄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分位,就是胜解行位。

证入位:是指初地,因为从此证入出世间道,所以叫证入位。

出离位:是指二至七地,因为在这期间是以勤作的方式从所断当中出离,所以叫出离位。

授记位:是指第八地,因为第八地获得殊胜无上的授记,而且是极为明显的方式获得授记,所以叫授记位。

辨说位:是指第九地,因为第九地获得四无碍解,对于所化众生宣说妙法,所以叫做辩说位。

灌顶位:是指第十地,因为第十地获得诸佛大光明灌顶,所以叫做灌顶位。

后面三位属于佛地,也就是在佛地分为证得法身、具大利报身和成办所化义事业的化身三种。

己二、安立三种分位

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

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

依前诸位中,所有差别相,

随所应建立,诸补特伽罗。

应知法界中,略说有三种分位,就是不净位、净不净位、极为清净位,随其所应统摄前面所说的一切分位。也就是不净位包括从因位乃至加行的异生诸位,净不净位包括有学位的各种分位,极为清净位是指无学位。

依于前面诸位当中的所有差别相,随其所应建立各种补特伽罗,比如住种性者、已发心者、加行者等等。

 


{返回 辨中边论颂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六)
下一篇: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八)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八)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七)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九)
 辨中边论颂讲记(八)
 辨中边论颂讲记(四)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四)
 辨中边论颂讲记(一)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三)
 辨中边论颂讲记(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绪论[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相应78经 爱欲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230.天童普交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The Dhammapada - Introduction[栏目:The Dhammapada and The Sutta Nipata]
 敬老尊贤[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调伏人生二十难·第十二难:除灭我慢[栏目:证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