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护生画集》中的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王振钰)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17

《护生画集》中的佛教生态伦理思想

王振钰

    “一九二七年秋,弘一大师和从他皈依佛门的学生丰子恺酝酿了一个弘扬佛法、倡导仁爱,劝人从善戒杀的大计划——编绘《护生画集》。”其中,参与画集创作和出版的还有李圆静、夏丏尊、马一浮等著名的居士或国学大师,使得《护生画集》成为一部佛俗两界绝世合作的精品。弘一大师等人从佛教慈悲戒杀出发,“但为导俗,令人易解”,通过汲取一切护生思想资源来阐释和改造佛教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说使《护生画集》达到了当时宣扬戒杀护生思潮的最高成就。   

    佛教以缘起说为基础,认为世间万物相依相存,因此人类应该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慈悲为怀,利乐有情。保护动物以及有生命的生物就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佛教的必然要求。此外,佛教强调转识成智,而通过护生可以使人们体悟到这种智慧;另一方面根据万法唯识的原理,保护人类向善之心,净心即是净土。所以,《护生画集》通过宣扬深信因果、厚植善因;慈悲为怀、护生护心;惜福布施、素食简朴;依正不二,净心净土等佛教基本思想既是当时素食主义思潮的需要,也是弘扬佛法的方便之作。   

    一、深信因果,厚植善因    

    佛教认为:“佛法所提示的缘起世间众生相依相存的道理……逐渐成为现世建立生态伦理规范的基本原理。”而基于佛说十二因缘的基础之上因果报应则是佛教慈悲行为的重要思想基础。其中“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佛教的因果法则是“为善受福,作恶遭殃”。善恶相报如影随形,如音应声。未见形存而影亡,声续而音乖。是故,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因此,《护生画集》在开头就通过《亲与子》:“今日尔吃他,将来他吃尔”强化了佛教同类因导致同类果的观念。   

    佛法讲因果不爽,杀生遭报。为了反衬杀生之恶,《护生画集》编绘了许多动物祈生和知恩图报的故事。如《乞命》中通过老牛流着眼泪,跪地乞饶的场景引起作者“吾不忍其觳觫,无罪而就死地,普劝诸仁者,同发慈悲意。”为了让人们从心理上产生更大的震动,《乞命》之后,又特意安排了《农夫和乳母》,将“六畜之中,有功于世而无害于人者,惟牛与犬,尤不可食”(《忠仆》)中的牛之功展现在人面前,让人从人道主义的情感层面认同佛教戒杀的道理。此外,《护生画集》还在多处列举动物知恩图报的例子来印证佛法。比如,《护生画集》第四册中的表现“惊禽投案,犹请命于魏君”的《羊感救命》,此外还有《酬谢》、《报恩》、《智慧胜力》,第五册的《救蚁》、《救象》,第六册中的《象感出槎》、《虎感拔刺》、《虎感去鲠》、《双鹤衔珠》、《下马救蛇》等等。当然,其中多有近似玄秘之例,但《护生画集》并不是要我们“拘泯于事实”,而是要我们从中感受“历历可见的古来人类爱护生灵之心”。   

    在佛门,杀生实乃十恶之首,可是为何现实中杀生之业屡见不鲜呢?佛教以为这都是由于凡俗颠倒、邪见无明,以至大开杀戒、涂炭生灵,积骨成山、流血成河。鉴此,《护生画集》中《喜庆的代价》、《萧然的除夕》等作品通过揭示喜庆背后是家禽的惨遭杀戮,将“家人欢”同“畜生哭”相对照,让人骤然对节日的“喜庆”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怖感,启发人们以正见扫除邪见,以理性的自觉消除各种杀业。《儿戏》系列、《覆巢》、《草菅生命》等描写了儿童在嬉戏中以杀生为乐,从小就种下残忍之心,将来“干戈兵革斗未止”(《儿戏(其一)》)就是难免的了。如果说以上还属于无谓的杀生,本不该发生。那么《蚕的刑具》、《间接自喂》、《喂鸡联想》、以及《制标本联想》、《盆栽的联想》、《剪冬青联想》则让人从根本上对人类的道德进行重新审视,所谓的“道德”原来都是人类的自私,从来没有考虑到生物的利益。看似善意的喂养家禽,后面却张着一张硕大贪婪的嘴巴。而最形象的表现这种悖论的就是《制标本联想》这幅画了,通过美丽的标本与钉在板子上的小女孩之间的联想,让我们猛然从美丽的外表下感受到这天底下最残酷的极刑。

    虽然,佛教以追求涅槃为最高境界。明分善恶,弃恶从善,只是随机教化之方便,但毕竟离善道非方便。因为任何现实的道德学说都不能与生活本身完全对立,如果佛教道德与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念格格不入,它就不可能得到民众的认同。所以,通过讲述放生与杀生之果报来规劝世人,对内(出世之道)对外(世俗之德)都有莫大的益处。放生之功德主要有延寿——如欲延生须放生(《遇赦》),临刑遇赦恩无极,彼寿隆兮尔寿隆(《客人忙拦阻:“我今天吃素!”》);免难——犬报火警(《报告火警》),鸡鸣救客(《我吃素》);以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鹦鹉课诵,奄然而化”(《鹦鹉课诵》)等等。与之相反,杀生之恶报则不但有家破——“未几,以讼诉破家”(《鸡要活命》);人亡——黄泉路途险,失脚恐难活(《买鱼要买活,临刑自逃脱》)之灾;而且往往是怨仇返报——昔日阿朱捕蛙以铁针穿颈,结果受铁针贯颈而死(《残忍饕餮》)。放生与杀生的果报若此,所以,世人应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业。

    二、慈悲为怀,护生护心   

    《护生画集》突出强调了慈悲心的培养对于护生的重要作用。画集的第一幅作品《众生》通过其题偈“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普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开门见山地将《护生画集》的主旨,同时也将《护生画集》的思想要点鲜明地表达了出来:物我体同——应起悲心——放生戒杀——不食其肉。《平等》、《乞命》、《诱杀》、《倒悬》、《倘使我是蟹》、《囚徒之歌》等都是从物我体同的角度,激起人们的同情或慈悲心,进而对放生、戒杀及素食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倘使我是蟹》,图画中表现的是面目慈善的母子俩人正在用釜甑煮蟹。本来一幅和谐的生活画,但旁白“倘使我是蟹”顿时打破了这份宁静祥和的感觉,换位的思考让人立刻产生了身处沸鼎的紧张和不安。为了强化这种慈悲意识,《护生画集》多次引用中国古代的戒杀诗歌来阐释漫画的真实涵义。这些戒杀诗除了诗僧所作,如《修罗》的配诗:“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引用的就是愿云禅师的《戒杀诗》;此外还有《莲花生沸汤》引用寒山子诗,《间接的自喂》引用的明紫柏大师的《猪偈》。而更多的则是历代正统诗人所作的充满仁爱善良之心,劝诫人们不要杀生的诗歌,比如苏轼的《戒杀诗》,白居易的《鸟》、《众生偈》、《放鱼诗》,以及陆游(《义狗救猪》),黄庭坚(《平等》)、陶周望(《刽子手》、《“我的腿!”》)等。虽然他们更多的是从儒家仁民爱物的角度去同情动物,但出入佛门或与高僧交往的经历使他们的诗作既深契佛旨,又得偈妙。《护生画集》之所以采用正统诗人的诗作,实际上并没有脱离佛教的慈悲教义,因为“此诗虽无佛教色彩,而实能包括佛法一切之教义。仁者当能知之。”这里的“此诗”不仅指《忏悔》,同样包括上面所指出那些充满仁爱之心的劝善戒杀诗作。

    从理论上讲,如果蠢动含灵,皆有佛性,那么,学佛之人就不能为一已之欲或一已之利戕害众生,反而应把护益众生作为向善以至于向佛的道路。《护生画集》第四册中多引用的《虞初新志》中的《圣师录》讲述禽兽知仁义,知感恩报德的故事,如《酬谢》、《送终》、《智能胜力》等,一则是对动物具有佛性的赞叹,另则也是鞭策学佛之人努力向善。

    慈悲是从实相智慧中生发的理智化的情感,是驱动行人无始数劫捍劳忍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巨大动力源,是成就佛果之母。皈依佛门而又心忧天下的弘一大师自然关注并且笃信佛法的慈悲功能。《护生画集》中的《解放》、《老牛亦是知音者,横笛声中缓步行》、《凤在列树》等就表明了慈悲心的培养对万物和谐以及太平社会形成重要作用:“至仁所感,猫鼠相爱”(《解放》),“慈心感物,有如韶武”(《老牛亦是知音者,横笛声中缓步行》),“凤鸟来仪,兵戈不起,偃武修文,万邦庆喜”(《凤在列树》)。

    既然慈悲心的培养有如此无量功德,而现实中战争又造成生灵涂炭的巨大苦难,《护生画集》中期盼世人同发菩提,放生戒杀,布施护生的愿望因为有着现实的针对性而表现得更加殷切。这种慈悲心的培养不是通过世俗意义的“慈善”,而是破除我执、平等一如的圆善和圆行。于是,在《护生画集》中不仅有对牛、犬等“有功于世而无害于人者”的保护,而且包括微虫、老鼠在内的一切有情,如《拾遗》、《盥漱避虫蚁》等。在实际生活中,弘一大师为了保护慈悲心不受伤害,甚至在刻经时遇到“刀部之字,多有杀伤意,不忍下笔耳”。

    佛教不但以一慈悲心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母兄弟姊妹子媳,更怜众生不知法空,忆想分别,起惑造业,妄受轮回之苦。所以,《护生画集》启发众人在放生时不仅要使物活命,而且要使一切有情觉悟佛法,广植善根、终成佛果。因此《护生画集》的第一、二集都以《杨枝净水》作为结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画集》中,弘一大师等人不止关注世间善,而且关注佛门圆善;不止关注慈善,更为关注佛门的慈悲。“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弘公大愿无有穷尽。”画集的协作者李圆净居士对弘一的评价表达了《护生画集》不仅关注众生的现实苦难,更以无有穷尽的大愿从根本上普渡众生脱离苦海来实现佛教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三、惜福布施,素食简朴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受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而“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所以,弘一指出即使我们比较富裕,也要注意素食俭朴。   

    “口腹贪饕岂有穷,咽喉一过总成空,何如惜福留余地,养得清虚乐在中。”(《咬得菜根百事成》)淡味素食不仅是惜福延寿之道,而且并不影响人们对美味的追求:“买蔬须买鲜,用水须用泉,切笋须切嫩,选蕈须选圆,豆腐宜久煮,萝卜宜加甜,生油重重用,炭火慢慢燃,不须杀生命,味美胜琼筵。”(《亲摘园中蔬,敬奉君子宴》)配合画中的农家自然风光,分明给人一种恬淡、清虚的超脱之感。   

    相反,食肉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声与无声莫浪听,无声隐痛转惺惺,请君下箸睁睛看,血肉团中有性灵”(《血肉团中有性灵》)。更有甚者,一些贪婪之人把本是动物体内的污秽之物诸如肾肠、膀胱等也作为美味佳肴,并为之起了似乎十分艺术的名字:“有肴名腰花,猪猡之肾肠;有肴名羊尾,绵羊之膀胱;有肴名猪脑,猪猡之脑浆”(《兽相食》),其恶毒之心简直连禽兽也不如了。同为天下有情众生,略有不忍之心的人哪里还能做此杀生之业。“顾名思义时,投箸不能尝”,为了保护人类的仁慈之心,就不能再为了口腹之欲而造就诸多杀生之业。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出家后的弘一大师一直是衣衫褴褛,脚穿草鞋的。即使如此,他还是唯恐造成杀生之业。“养蚕作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生灵的杀虐”,所以《护生画集》中有《蚕的刑具》:残杀百千命,完成一袭衣,唯知求适体,岂毋伤仁慈?言教与力行是弘一大师劝人惜福的不可互相分离的两个方面。   

    在佛教中,布施也是惜福的方式之一。通过布施,不但可以救助众生,还可以破除贪心,长养慈悲心,最终成就佛果。因此,布施既摽六度之初,又题四摄之首。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其中,佛说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所以,弘一大师主张出家之佛法,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编绘《护生画集》来同发菩提,共生极乐国,在国难当头之时,“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可以说就是弘一等人基于“法施最妙”的理念而毅然做出的选择。弘一法师未出家时,即以中国近代艺术的先驱驰誉当世。出家以后,除书法和韵语,诸艺皆废。而法师之所以仍然撰作韵语,主要是为《护生画集》题诗或题偈,以及书写《华严集联三百》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可见弘一翰墨正是为了化教世人信奉佛理佛法的法施。就《护生画集》本身而言,两次《杨枝净水》的巧意安排足以表明法施的重要性,这与护生画的主导理念:“护生者,护心也”是不谋而合的。   

    当然,法施胜过财施,并不是要众生都学法施,不行财施。“如来设教意存解行。若唯解无行,解则便虚。若唯行无解,行则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而且,从护生的层面上看,“但益色身”的财施更具有直接意义。所以,《护生画集》中有《散抛残食饲神鸦》:“门前春水白苹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以及《大丹一粒掷溪水,禽鱼草木皆长生》:“好生之德本乎天,物物贪生乐自全,我要长年千岁祝,不教物命一朝延”等。财施并不一定都是有钱人的事情,贫贱之人也有食分,“勿谓善小,不乐为之,惠而不费,亦曰仁慈”(《惠而不费》)。同时,以菩提心布施时,应包括一切有情众生,不应考虑受者自身是否是善知识等,均应常行施而无有断绝:曲巷高檐避网罗,朝来饱啄陇头禾,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但令四海长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今天,这种不论能力大小,不以人类的好恶取舍去关心一切有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生态伦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护生画集》虽然主要是就动物的保护而言,但是根据佛教依正不二的原理,心净则佛土净。虽然,由于战争的原因,《护生画集》中的依报主要针对人类生存的社会政治环境,而非今日和平年代的自然生态环境,但它其中蕴含的依正不二,自然和谐的思想可以说已经具有当今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建设的雏形。

    四、依正不二,净心净土 

    佛门在法界缘起无碍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正不二”的命题。其中“正”即“正报”,也就是各种生命主体;“依”即“依报”,就是指自然环境。这就是说人类社会是同自然界共荣共存的。以这些佛教理论为依据,《护生画集》讲“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修罗》)“慈心感物,有如韶武,龙翔凤集,百兽率舞。”(《老牛亦是知音者,横笛声中缓步行》)这样就很明显,世间众生要求得和平得生存环境,就得避免一切杀生之业,既便是无心而为之。所以,题偈讲“举足下足,常须留意。既勿故杀,亦勿误伤,长我慈心,存我天良”。实际上,弘一大师在生活中也正是这么严格律己、解行并进的,为防伤害小虫而将食用水用“滤水囊”滤水,走路时也时时注意脚下唯恐踩死了蚂蚁。这也促成了他以“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而闻名于世。   

    依报作为共业,净土的形成,不是佛一人大悲愿力能成,亦无众生某一人之愿力能成,而是汇集菩萨的愿力与无数众生清净业力共同成就。抛弃往生西方净土的宗教内容后,我们可以发现依正果报的思想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提倡民权在精神上相通的。只有所有众生都为净业,当下的世界才能成为人间净土。

    《护生画集》通过依正果报理论强调近代杀机炽盛、国土遭遇刀兵劫的现实都是众生行为带来的报应,宣扬了净心净土以改善现实的的思想。尽管《护生画集》中的依报由于时代的局限特指当时的社会环境而非现代生态伦理意义上的自然,但其中包含的主体与环境不可分离、人心的善恶最终导致生存状态的好坏等思想,与当代“心灵环保与人间净土”的思潮有内在关联。   

    现时代的道德是理性的道德。古代宗教因其非理性特征已经逐渐不被人们所接受。但“我们必须在宗教概念的核心之中寻找出那些丢失了的,被掩盖其中的道德实在。”文化有其不可割裂的延续性,当代生态伦理建设不可能是舍弃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空中楼阁,《护生画集》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就其内容本身都为当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建设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文完)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佛教折射的环保理念与环保实践(宁宁一、张美云、孙娟娟)
下一篇:心态决定生活品质(郑石岩)
 佛法与生态哲学(释昭慧)
 发掘藏传佛教文化精髓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内涵(王天津)
 佛教文化与生态文明(张海山)
 《护生画集》中的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王振钰)
 作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李向平)
 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陈兵)
 佛教与中华传统生态文明(张伟然)
 十不二门的生态意蕴(韩焕忠)
 韩国佛教环境21世纪议程——以韩国佛教界环境活动为主(金在一)..
 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目的同一性(刘先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当代信仰问题的思考[栏目:佛网文摘]
 觉照反省[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吃肉杀生卖皮草的现世报(妙音)[栏目:拒绝皮草]
 善入佛法 进修无懈──西方去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栏目:宽运法师]
 正见 第四章:涅槃超越概念[栏目: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替人背黑锅的白隐禅师[栏目:般若禅·觉悟的快乐]
 云门宗禅诗研究[栏目:吴言生教授]
 三八四 法幢本生谭[栏目:第六篇]
 《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栏目:姚卫群教授]
 市场竞争...违背大乘教义...学佛的人,应当如何调解这种矛盾?[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