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放松身心(黄国达)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1

放松身心

黄国达

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

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对佛法非常喜欢,但是没有一道门可以入,非常苦闷!就像有一个地方叫做香格里拉,非常棒!可是,没飞机也没车船前往,只能想象,无法亲临其境,实在苦恼!但是,我透过中观般若和四念处禅修,及放松训练进来了,觉得非常喜悦。

只要信心坚强、正见真确,在善知识引导下,循序渐进,如法禅修,因缘成熟之际,就在一念之间,切换过来,就可看见真相。

要亲自见法,就要以信、戒为基础,止、观为功夫,才不会被相似佛法的外道误导,然后才能够体悟到法的核心,能够知道佛陀当初说法的真正含义,能够找到最核心的三法印,然后亲身体验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进入空性,再从空出有,整个生命焕然一新。

然后,我们对万事万物,会抱持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也充满了创造性,把这个创造性带到我们的工作上,带到人际关系上,甚至对我们的身心都会有一种充电的功能,面对烦恼和欲望的时候,内心就有力量化解它,这就是修中观般若的受用。

为什么要讲放松呢?人活着就有一种很强的生存发展能量,但是周遭的环境,却常常跟我们的意愿相违背,这时,我们的本能就会和环境相抗衡,产生挣扎和抗拒,这抗拒就是一种苦,也就是说,我们的本能跟环境有冲突,所以会苦;佛陀说,人有生老病死苦,有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苦,我们在生活经验上感受到什么是苦,但是,我们要怎样灭苦?怎么解决这个苦呢?

先不要去抗争或挣扎,先安静和放松,这样才会看到真相。如果我们只是本能的和环境抗争,这样,自我意识(也就是无明)和三法印违背的部份,就会被强化,自我观念会越来越强:我想征服大自然,想征服别人,支配别人,想控制环境!这些意念就会越来越强,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苦,越来越不自在,严重的话,甚至会精神崩溃,所以,第一就是放松,内心要放松很困难,所以从身体先放松。

放松的方法很多,如适当的运动、散步、瑜珈、太极拳、拜佛、听佛曲或冥想音乐都可以,最简单的,作几次深呼吸,都是很有用的方法。

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当身体逐渐放松以后,就观察一下自己的脸部、嘴角有没有紧绷,肩膀有没有抬高,如果发现有,可以将嘴巴微张,再轻轻合起,肩膀也先抬高再下垂,感受一下新的状态是否比较放松?

其次观察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看看是松还是紧绷的?是柔软的还是很僵硬的?自己去感觉,如果觉得有点僵硬就先用力紧绷、再放松、活动一下,停下﹔再感受一下新的状态,是否比较放松或柔软。能够经常练习松下来,这样禅修就有个切入点了。

这个切入点,就能让你产生一种觉知,这个觉知就是要见到法,见到三法印一个很关键性的步骤,人若没放松,就不容易产生觉知,也无法体会三法印。所以,紧绷—放松—观察三个阶段,一步步的切换,就进来了。作者过去这方面因为乏人指导,作得很辛苦,后来体会到思想(用脑意识思考)和觉知的性质完全不同,就进入法了。在觉照中,感觉非常开阔,但此种开阔不是一种想象,这当中可以体会,一切我们所认知的东西,其实都不存在,而体悟空性。如果一直停留在思想的层次,空性就被思想的意识掩盖而看不见;如果切换到觉知,那么空性未被覆盖,而历历在目,当下就是一个缘起,这缘起的根本性质,就是空性,可是,当我们用思想去分析辨别的时候,就永远体会不到了。

什么是觉知?当一个人内心放松下来的时候,觉知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光亮;当一个人处于紧绷的时候,他很散乱,会停留在思想,或停留在一种昏沉之中。

那么放松是不是一定导致觉知?不一定,因为我们的觉知,会有一种窄化的现象,放松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挂心一件事,(例如:我想修禅定,我想一直保持禅定的状态),因而产生一种局限,刻意要让自己平静。这样,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转移到跟妄念作战,这样反而无法保持觉知。妄念来了,自己会消失,平息之后,渐渐进入觉知的状态。觉知,不是没有念头,而是这个念头来了,又走了,就像一阵风一样,来了又走了,整体的观照就只是活在当下。所以,我们就进入一种当下的观照,这是一种思想暂停,或思想情绪减少的情况,单纯保持觉知,而不去用脑从事思考、分析、推理等活动。当见到三法印的时候,从觉知的层次回过头来看那些思想,那思想就只是随着因缘条件而生灭的现象。

观念的放松:

每个人都有一些观念,这里有一个检视表(如附表),当我们有情绪波动的时候,检视表是很有用的。

生活观照检视表

姓名: 

标题: 

1.今天有那一个情境引起情绪波动?

地点: 时间: 月 日 午 时

2.情境描述:

3.有哪些情绪?身体有什么反应

4.对人、事、物有什么感觉?对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感觉

5.当时作了些什么?

6.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信念?

A.

B.

7.透过缘起重新观察事实真相,发现什么?

8.没有任何看法、信念,体验到什么?

9.看法、信念消失后,情绪有何改变?

10.有何新的行动?

第一项是情境,也就是说,是那一件事引起我的情绪变化?譬如:我爸爸问我,怎么这么晚才回家?我听了就不高兴,嘀咕着我已经这么大了,你还管我!这是反应,至于观念呢?我们来分析哪些观念会造成我们内心的紧张:

1.我应该有能力,成功才有价值。

2.我应该受人欢迎、被爱、受肯定、被支持、受重视,否则很悲哀。

3.坏人应该受到严厉的责备或惩罚才公平。

4.愿望必须实现,否则活得不快乐。

5.幸福快乐决定于外在事物,与内心无关。

6.人生充满各种可怕的事物,我不得不时时担忧。

7.生活中最好没困难和责任,这才是自由自在的人生。

8.人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人或金钱、权力、权威的保护,否则是很可怜的。

9.现在的遭遇是由过去事件和经验所引起的,只有回到过去才能解决问题。

10.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找到正确、完善的解决方法,否则就糟透了。

我们举这十个例子,就是我们脑袋有十种可能打结的偏见,一打结,心情就会绷紧,就不能松,譬如,上述的例子,爸爸问我们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其实是担心,我们之所以不舒服,这跟我们的观念有关,我们可以慢慢想,慢慢分析,因为观念认为: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这才是好的,这种生活,才是自由的。

我们可以逐项检查,在这十项里,自己看到了几项?也可能都没有,可能是另外的,我们就去检查:我为什么这么在乎家人讲我,慢慢看,我们真的有一些观念,例如:我希望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我不要被他人控制!有了这种观念,就会造成对立。其实,当家人说我们的时候,家人不是要你没自由,只是担心而已,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家人的想法,抗拒就消除了,我们会觉知到:有时稍为顺从他人的时候,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就会比较宽。

我们要处理的是情绪,不是行动,家人很担心,而我们一般反应,大都是这样,他一讲,我马上就板起脸来,好的处理方式可能是,跟他解释;其实很安全的,你让他放心,如果他真的很放心,就没事了,而不是说:我一定要听他的。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十二因缘与大乘三系(杨云唐)
下一篇:云何「菩萨供养如来(何鹄)
 修学菩提心札记六则(赵奉心)
 于五受阴平等舍住正念正智经讲解(陈重文译述)
 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李尚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论印顺学与佛教全球化(游祥洲)
 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于晓非)
 眼前的几件奇事
 努力实现无悔的人生(蔡日新)
 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李利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栏目:金刚经研究·参考文集]
 三论宗教义[栏目:三论宗简介]
 关于保护古代佛教典籍的建议[栏目:永信法师]
 五百罗汉 303、声皈依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修法中我们要修放下我执,但是对佛法的修持一定要有一颗执着的心,所以我们该怎么去理解与分辩?[栏目:昂江扎西仁波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报恩品第二)[栏目:太虚法师]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栏目:泽仁扎西堪布]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栏目:活在当下·静心修行]
 得远离沉掉,入定出定皆得圆满殊胜轻安之三摩地,究於五道,属何道呢?[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丑陋的生命[栏目: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