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不是宗教,而为人心所必须
 
{返回 明奘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10

佛法不是宗教,而为人心所必须

目前世界各地佛教有流行的趋势,但是真正的佛法是什么,佛教又是什么,却很少有人明白,包括那些认真地在实践佛教的佛教徒们和认真地在捍卫科学反对迷信的科学工作者们。

大家耳熟能详的宗教是有完备的教义,有严格的教团组织,有独立权威的教主,有广大善良的信教人群,有独特的教徒的生活方式才算是宗教。而佛教徒生活方式的独特性,教理教义的完备性,教团组织的神圣性,教主的无慈不备的超地域性,遍及五洲四海的教徒们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走在哪里,都让人感觉佛教的宗教性无所不在。其实佛教是佛教,而佛法可以不是佛教!这一点却不是每个佛教徒能够明白的,更何况让世间人明白。

佛教从立教的角度,从与社会互动的角度,从与政治政府的关系,从与社会主流文化文明的沟通,都无法离开社会的外在缘起,都必须遵从社会主流的规则,否则只有退隐山林而已。佛教从承载佛法的器皿这个层面上来说,包装了纯净澄澈的佛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走入自身的重重包裹包装之中,越来越沉迷于自身的包装形式,而慢慢的忘却什么是当所应存,什么是必所丢弃。于是乎,也就只好承受来自社会主流的批判和指责,而为了应对这种批判和指责,又一次改换自己的形象和包装,再一次适应社会的需求。再一次的接受批判和指责。这个依据缘起法则看之,天经地义,无可指责。因为佛教毕竟是以一个占有空间体积形象的形而下的器出现在社会人群的眼目之中的。而占有社会资源的这个器就不得不跟社会资源冲突,跟社会资源的占有者产生冲突。

世尊本为王子,本是王位继承者,但是他舍却了这些,不再和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和使用者产生冲突。并且最最关键的是:世尊佛陀观察到了这个世界的堪忍性,残缺性,不圆满性,变化性,无常性,无独立性,无主宰性。并且世尊更加观察和了知在器世间的一切,因为上述诸性的内在原因,所以无论怎样努力,其后果和结局都一样存在不圆满性,残缺性,堪忍性。比如我们看见的朝局政体的代有兴废,法律规则的经常更变,经济文化的迁流整合,纵观人类的历史,乌托邦从来就没有在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家国真正实现过,理想国没有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出现过,因为这个星球上的一切都遵从不圆满性的法则,甚至,这个星球本身就在不圆满之中运行。

世尊清楚明白的看出这一点,所以,放弃王位,走回内心!放弃形而下的器,走回形而上的心。此心圆,则一切圆;此心缺,则一切缺!彻底解决了人类源于认知的苦痛和烦恼。

心灵问题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佛法的核心就是解决普遍的人类心灵问题,而不是宗教信仰。依据佛陀最纯净的教法,世间一切都是由于心的认知,而发生心与物的互动,以心为本。一旦此心出了问题,这种互动,也就是生命,必然出现问题。佛陀纯净的教法可以这样归纳:佛法僧,贪嗔痴,戒定慧,身口意,觉正净。

佛法僧是三宝的核心。不是要信仰而是要了解:佛陀,是一个大觉的圣贤,他的教法包含对人类以及其他生命的教法,时间上贯通过去、现在、未来;法,是熄灭人类心灵热恼和痛苦的可行之道;僧,是那些走在这条灭苦之道上的人们。这样的佛法僧三宝,才是佛陀的本意,不关乎宗教信仰问题,人人可行,不是宗教。

贪嗔痴三毒是烦恼的内在动力。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所以,贪嗔痴不是宗教。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所以,戒定慧不是宗教。

身口意是工具。贪嗔痴用此工具造作痛苦,所以生命越来越苦痛。戒定慧用此工具完善人格,从而生命越来越觉醒和自由。所以,身口意不是宗教。

觉正净是用戒定慧根除了贪嗔痴之后的净化好的身口意散发出的生命的光辉与尊严,所以不是宗教。

人类只要活着,就必然面对心灵问题,而要解决心灵问题,佛法有办法。而人类是由每一个个体构成的人类,所以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自身的心灵问题。身体有了疾病,我们花费生命来救疗身体之疾,但是心灵呢?我们随时都在病中,却没有看到的机会,即使偶尔看见了心灵之病,我们也是束手无策。

佛法走回每个人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心的疾病,而不是改变别人的心,改变别人的身体。这跟宗教无关,跟信仰无关。所以佛法一旦回归到心灵的层面,就必然为人人所必需。
 


{返回 明奘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当代佛教问题探究
下一篇:石佛寺“古寺重光”奠基法语
 石佛寺第一届动中禅开营
 洗耳聆听 禅与生活 《我享素》作者访谈
 观察呼吸 禅修简单、真实又自然的工具
 放飞心中的众生 珍爱身边的环境
 佛教的生命态度
 我和南传佛教的因缘
 四祖寺第五届禅文化夏令营讲座——学心经用心经 开示 问答
 我想给自己几个寺院定位如下
 关于风景区内的佛教活动场所如何办好的大会书面发言
 壶踪茶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孟庭苇——越吃素越美丽[栏目:名人说佛·名人佛缘]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七○八)[栏目:杂阿含经]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五)[栏目: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福报可以消业障吗?[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团结是共修的根本[栏目:达真堪布]
 昨天一位同修说,在家学佛要吃全素,否则不能往生?[栏目:传喜法师]
 中国佛学 五、学派并兴(四)《俱舍论》与俱舍学派[栏目:中国佛学]
 快乐无忧是佛(林清玄)[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宋高僧传 10 兴福[栏目:宋高僧传·白话文]
 增支部1集339-341经[栏目:增支部1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